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发言稿 >

2023年直销发言稿【五篇】

时间:2024-01-23 09:19:01 来源:网友投稿

直销发言稿范文第1篇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统一的、严谨有序的图书市场秩序还没有确立。各种质量参差不齐的图书竞相出版,造成图书出版界近年来的空前“繁荣”,每年出版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直销发言稿【五篇】,供大家参考。

直销发言稿【五篇】

直销发言稿范文第1篇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统一的、严谨有序的图书市场秩序还没有确立。各种质量参差不齐的图书竞相出版,造成图书出版界近年来的空前“繁荣”,每年出版总量约22万种,平均每天出版600余种。可是仔细回顾一下,如果没有占图书销售总量70%以上的教材教辅类图书支撑图书出版业的大局,如果各出版社不是依靠教材的丰厚利润维持出版社的运作,单靠畅销书、一般图书和竞争近乎残酷、发行成本接近底限的教辅图书,那么相当数量的出版社势必一败涂地。随着社会情绪的浮躁心态和精神文化快餐化现象的加剧,导致大量书稿质量低劣的出版物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书店的大雅之堂,让许多编辑扪心自问和认真反思,到底谁颠覆了图书出版的三审制度?

一、 一哄而起的“事业部制”的理念,淡化了编辑的精品策划意识

目前,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一部分出版社不根据自己的社情出发,一哄而起,极力推行“事业部制”的理念,开始奉行畅销书政策,实行编辑全程负责制。出版畅销书意味着出版流程周期的大幅度缩短,书稿的审读流程缩水,复审、终审没有相对充裕的审稿时间从内容和形式上把握书稿的质量。没有经过严格审读把关的图书,很难说是品质较高的出版物。当前的畅销书基本上是对当代精神文化需求快餐化现象的迎合,事实上加剧了社会情况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当前赶时效的教辅图书相当数量是重复复制、互相抄袭的产物,一把剪刀,一瓶浆糊,稍稍更改形式,同时为几家出版单位供“货”。由于出书的时间紧迫,更因为赶上营销的档期永远是第一位的,书稿的质量往往被忽视,书稿的审阅也只不过变成了编辑例行的加工和挖空心思的形式设计,复审、终审的签字也只是履行一个发稿手续而已。

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出版社的编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编辑,而是需要具体参与编辑、出版、印制、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从2000年开始,一些出版社为寻求商机,企图在制度上进行更新,一时间“事业部制”式的构建一哄而起,几十个人的出版社都成立了8个―10个事业部,实行编辑全程负责制,其实就是编、印、发一条龙。表面上看是为每个事业部搭建了一个平台,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每个事业部什么书都可以出版,似乎很公平。但是,这样的制度设计忽视了人的知识结构,忽视了专业分工,忽视了个性发展、专业发展。事实上,每个事业部2人―3人成了出版社分社,这个事业部怎么能承担如此重任。编辑需要面对巨大的库存、大面积退货、拖欠货款、出版社主发图书的分销模式所带来的全部风险、工资收入与图书的效益直接挂钩的巨大压力。如此一来,这些编辑人员无暇分身以选题策划、图书品质、图书品牌和出版社品牌建设为主要目标,编辑的精品意识越发淡薄。他们经常是采取与地域教育行政部门联手,以越来越快的出版节奏、多而不精的选题、大规模重复的项目、大而不当的印数、发货误差、普遍的发行效率把出版业搞得更糟。部分编辑也逐步沦落为商业化、市侩的出版“经纪人”,出版社内“市场经济”的探路人。在这种快节奏的重复出版过程中,似乎编辑增加了市场意识,实则是权力寻租的“帮凶”,即使项目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出版社而言也是极少的,绝大部分好处却流入腐败官员和书商的口袋。相反,出版社原有的品牌品种被一个个小的利益集团分割,编辑的精品意识和策划意识已被逐步淡化。如果编辑的思想观念松懈了,那么书稿的审读和流程也只不过是为这种短、平、快的出版方式服务,终复审书稿也只是形式而已。

二、 合作出版和变相买卖书号,削弱了出版社对书稿编辑过程的管理

曾几何时,全国一夜之间冒出几千个工作室,风风火火的工作室红极一时,找信息,搞选题,买书号,编书稿,忙得不亦乐乎,这些工作室很少讲求出版物的质量,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统统被置于脑后,相当一部分工作室找那些迎合某些读者不良趣味的东西或者屡屡重复出版的应试教育训练类选题来出书。更有甚者,一些编辑利欲熏心,以低价格从作者中购得书稿,然后以作者名义以高价位再和出版社签订协议,套取稿费,逃避选题四阶段论证,美其名曰“事业部负责制”,给出版社造成很大亏损。

国家规定不能买卖书号,但市面上的“垃圾”书和书商经营的图书却总是有正规书号,还美其名曰“合作出版”“项目合作”,这是出版界公开的秘密,也是出版业管理者的尴尬。合作出版背后的实质就是书号资源的变相买卖,但是这种方式比书号的裸买卖显然更隐蔽些,这些书稿的组稿和书稿内容往往是由出版社“合作”的书商一方组织,书稿的编辑、发稿手续均在出版社,但是出版、印制、发行均由书商进行控制,最后仅仅给出版社分享一份微薄的利润,其主要的控制权和收益均在书商的手中。至于图书的实际印数多寡,实际发行销售多少,这其中的数字游戏,全凭书商的良心和诚信,出版社是无法监控的。对于此类型书稿,出版社的审稿制度是苍白无力的,连退稿与否的权力都没有,更不用说所坚持按质量审读书稿。相对而言,这种合作出书给出版社的编辑审稿时间是极为短暂的,一般都是随到随发,很难说责任编辑能够详细审读书稿的内容,审读书稿的过程就是编辑标注体例的过程,复审和终审也只不过是签名而已。

三、 重复出版和跟风克隆,使编辑审读过程只注重形式而不强调内容

重复出版和跟风克隆是目前中国出版业的一大弊端,是中国图书业的常规动作和最大特色,每一本畅销书都是一辆公共汽车,大家一起往上挤。形式上的跟风无可厚非,内容品质的急就章严重影响了图书出版物的质量和出版界的信誉。“经典”“宝典”“隐私”“奶酪”教辅类等图书的跟风克隆,一个几十个人的出版社竟然出版2大套―3大套教辅书,系统发行的、市场发行的、黑白的、双色的等等形式不一,但内容基本相似。一个简笔画在出版社内部就有6个―7个不同的版本,幼儿园、学前班3个―4个版本,使图书出版在表面上看来是何其繁荣,实则不知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在跟风克隆的过程中,图书的编辑策划人员大多怀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赶上此类图书的销售热潮期和发行档期,在书稿的审读环节,往往是朝“前”和“钱”看,尽量缩短审稿时间,尽量加快出版流程,从实际上忽略了编辑审稿的具体过程。此类图书的编辑和审读,犹如是在与时间赛跑,书稿本身质量就不高,再加上初审质量的难以保证,复审、终审迫于流程、走走形式,一部部克隆图书竞相上市,好不热闹,但真正的出版效益有多少?

四、 松散的编辑管理制度,使编辑的审稿意识淡薄

一般而言,出版社都应该有严格的编辑管理条例,对编辑审稿制度给予明确规定,对不同类型的书稿指定专人进行审读,并且要有一定的制度严格监督规定的实施与否。

随着出版产业调整期和所谓市场经济的到来,在图书市场还不规范混乱时期,时下出版单位的运作方式亦开始步“改革”的后尘,逐步“个体化”,有一部分编辑“脱颖而出”,通过与一些工作室“勾结”,成为出版社内的“包工头”和“项目责任人”,出版社对其实行特殊的编辑管理政策。虽然书稿的生产源源不断、规模浩大,但书稿的质量和图书的市场反响却不令人乐观。此类书稿基本上是为了部分人员的利益而列选的内容重复的选题,此类书稿的审稿基本上是流于形式,没有切实执行审稿规定。书稿的出版与否,责任编辑无权下结论和建议,书稿的发稿日期和出书日期的间隔越来越短,责任编辑拿到书稿后根本没有仔细审阅书稿的内容质量的意识和审稿时间,仅仅是进行体例标注和形式加工,终审、复审也是在发稿的责任编辑的紧急催促下草草签字,根本没有时间仔细审阅书稿。有的甚至是随便找人签字,如此审稿,势必会逐步淡化编辑的审稿意识,逐步使审稿流程趋于形式化。

目前,出版社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滞后,也直接影响到编辑管理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使编辑管理过程中不时掺杂人情因素和个人意志,有时候碍于情面,出版社的管理者对不符合审稿规定的书稿开绿灯,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管理条例和制度的严格实施。笔者认为,加快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打破无视制度的“权威”,也可以严格管理编辑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针对具体的环节,而不是针对某某具体的人员,有助于管理制度的公平实施,有助于使编辑审稿制度的内容落到实处。

五、 对审稿资质标准的认定不够严格,不利于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编辑出版的从业人员需要获得资格准入证书,编辑的审稿资质认定也有一定的标准规定。一般而言,出版社领导应该制定不同类型书稿的审稿人员名单,委托其行使终复审书稿的权力。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审稿人员也应对书稿的质量把关,审稿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学识水平,熟悉编辑业务,有较好的政治思想素养,因此复审、终审人员的选择应该对其资质仔细认定。

编辑出版从业人员有一个经验积累和出版专业知识再学习的过程,因此具备一定职称和专业职务的人才具有终、复审书稿的资质,但是如今一些出版社无视《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一部书稿互相找几个人签签字就发稿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样,根本不可能有效地审读书稿,这是对出版社管理制度的亵渎,直接关系到书稿的编辑质量和影响到新从业编辑人员的审稿意识。审稿流程的形式化,对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及其不利的,同时也严重地损害了审稿制度严肃的内涵。

直销发言稿范文第2篇

万科早就在玩了

据记者所掌握的资料,最早开始玩微博营销的是武汉万科。今年五月底,武汉万科红郡设计了一则飞机稿,文本为:“抱歉光谷,拉低你房屋均价1000元———小红(指红郡)”。此稿一经网络,马上引发了武汉加州·香山美樹的跟风,立即推出了“抱歉,小红,拉低你房价2000元———小香。”红郡迅速回应:“抱歉小香,我知道你在羡慕嫉妒恨。”香山美樹则还以:“抱歉,小红,别鸡动,要蛋定。”在加州和红郡的这一轮交锋当中,双方你来我往,战争进行得非常激烈。但是因为大量采用了网络语言、引入热点事件,以及生动有趣的画面设计,所以反而使得交锋的双方获得了双赢,其内容也让人忍俊不住。在此过程中,加州项目还借势王功权私奔事件,拿出了一个正式见报的广告稿:“与其和爱情裸奔,不如带上爱情,和加州·香山美樹私奔!”

在成都,最早行动起来的是东山国际新城的微博“成都一生之城”。会理县新闻图片领导悬浮事件发生之后,东山国际新城在第一时间也让会理县的三名领导“造访”了他们的项目。在经过微博的病毒式传播后,获得了数以百计的转发。郭美美事件也被嫁接到了他们的广告当中。

柔软的广告植入

在QQ采访中,“成都一生之城”的微博负责人告诉记者:“当腾讯和360还在做一个艰难的决定的时候,当姚晨只是一个著名女星而非微博女王的时候,我们开始敏锐意识到:无微博,不营销。仅仅靠传统推广方式硬性植入广告已经行不通了,随着客户关注产品的深入,我们需要的是能与客户产生良好互动且能引起持续关注的宣传平台。除了在官方微博上常规销售、产品、活动信息,我们也关注社会热点,并将项目信息有效地嫁接进去。会理悬浮事件和郭美美、孙海英等事件都被我们引入官博。这种柔软的植入既不引起受众反感,同时很好的宣传了项目。”而东山国际新城营销副总左明强告诉记者:“其实去年就有地产商把《让子弹飞》嫁接到了自己的广告当中,只是当时微博还没有今天这么兴盛,图片只是在QQ上传播。我们当时就受到了启发,为今天做准备。在微博时代,热点事件多,持续时间短,在高密度的信息覆盖下,一个项目要跳出来,很难。你必须紧跟网民们关注的热点,当然,在此之外自己还必须有一些其他的东西。”

微博时代恶搞无罪

对于这样的现象,著名的房地产广告微博“房地产广告微博精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微博时代,何必出街(指正式刊登);
飞机横行,娱人娱己,恶搞无罪,快乐有理。”

成都联合传播总经理、资深地产广告人殷运彬告诉记者:“我们之前也讨论过地产广告的微博营销。首先,走传统路线是肯定不行的,微博上更多需要的是话题,要引起关注,可能还需要一点的无厘头。从这个层面上讲,一些小盘、小户型或者针对的是年轻客户的项目,运用这种方式会比较好,但是对于中高端的楼盘来说,一旦操作不好,可能会影响到品牌的正面形象。”殷运彬表示,微博营销,尤其是现在所出现的这些广告,对于引起关注、打开知名度,效果是肯定达到了,但是对美誉度的帮助很小。

殷运彬说,目前微博,甚至整个网络的广告营销已经对传统媒体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是否能占据更多的份额、做大、做强,还要看操盘手法。“网络现在能解决关注度,但是还解决不了忠诚度。对于一些快消品而言,比如最近很火的猫哆哩广告,这种方式是很适用的。但是房子受到的局限性太大,大家在采用新型营销模式的时候,还要慎重考虑。”

(以下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

“银监会近来动作频频,杜绝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言犹在耳,近日更是直接宣称,房价下跌五成,银行业对不良贷款也可以承受。忽然又想起之前媒体的一个标题《银监会要弄死一批开发商》。此举再度印证中央调控楼市的决心———‘吃了称砣铁了心’。”

———中国知名的房地产投资专家

贾卧龙新浪微博

“什么是城市地标?用最简单的形式、最少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如埃及金字塔、巴黎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按这个标准,东方明珠电视塔当之无愧。”

———地产名人王石新浪微博

直销发言稿范文第3篇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使受众偏好发生了变革,新闻稿或信息传播的方式必然随之改变。在未来的企业信息传播服务中,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将企业信息直接送达目标受众的形式会获得更广泛的采用。

不论传播技术如何进步,媒体环境如何变化,企业始终需要有效渠道向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探寻如何利用经济、高效、表现力强且易于追踪效果的传播服务,同时尽量规避由于信息及传播渠道泛滥带来的负面作用,这成为促使企业新闻稿和企业信息传播行业改革模式的一次契机。

作为企业新闻稿行业的开拓者,美通社看准这一契机,通过综合性平台,将多媒体形式的企业信息传递给媒体记者、博客写者、行业人士、消费者和普通大众。对于企业的多媒体新闻稿而言,以前并没有一个标准告诉企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内容素材,如何分配布局文字与图片、视频等,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对于多媒体新闻稿的使用。针对这些现实问题,美通社不断根据企业的传播需求对多媒体新闻稿模式进行调整,并有望成为企业多媒体新闻传播的标准制定者。按照其制定的标准,美通社为摩托罗拉制作了数字新闻套件,包括多媒体新闻稿、符合广播电视规格的高清视频、社交媒体链接、产品介绍和图片资料。

目前在欧美国家,企业多媒体新闻稿服务快速增长。有调查显示,在新闻稿中使用多媒体内容会使记者和公众参与度提高35%。这种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多种Web2.0功能的方式,将会成为未来企业信息传播的主流模式。美通社拥有超过50%的市场占有率、服务于全球4万多家企业和机构,2009年仅在美国市场就有40%以上的客户从传统的文本新闻稿转到多媒体新闻稿。在中国也有包括国航、迪斯尼、香港贸发局、北京产权交易所等企业和机构多媒体新闻稿。“多媒体传播是传统文本信息传播的一种延伸,其传播范围和渗透率高,可以迎合受众不同的偏好,” 美通社(亚洲)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玉如此评价。

直销发言稿范文第4篇

奥巴马撰稿团队

奥巴马总统的撰稿办公室由三位年轻人担纲。他们都不超过30岁,却撰写出许多精彩老到的演说词,让本来就非常雄辩的奥巴马如虎添翼。

奥巴马的首席撰稿人乔恩・费夫洛今年只有28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首席撰稿人。他2003年毕业于马萨诸塞州的圣十字学院,取得文学学士学位。走出校门后,费夫洛加入参议员克里竞选总统的团队,担任副撰稿人。2004年,他在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遇到奥巴马。当时还是参议员的奥巴马正准备以党内希望之星的身份发表基调演说。年仅23岁的费夫洛主动上前提出建议,他说演说词中的一句话最好修改一下,因为它有重复之嫌。奥巴马一脸茫然,那神情仿佛在问:“这个小孩是谁?”但他听从了费夫洛的建议。

克里竞选失败后,费夫洛加入奥巴马团队。在面试时,奥巴马请他阐述一下自己的撰稿哲学。他没有什么宏篇大论,而是告诉奥巴马:“当我看到你在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时,最打动我的是你的演讲从头到尾是在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你自己生活的故事,以及它是如何融入美国社会这个大故事中的。你的演说逐渐把听众引向高潮,让他们不由自主地鼓掌,而不是借助一些口号式的语言向他们索要掌声。”奥巴马高兴地说:“那正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费夫洛就这样被录用了。2005年以来,他一直是奥巴马的首席撰稿人。

奥巴马赢得爱荷华州党内提名后发表的演说是费夫洛的“成名之作”。那篇演说的开场白――“有人说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更成为奥巴马当选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的最佳诠释。一夜之间,费夫洛打消了人们因为他年轻而产生的疑虑。奥巴马的首席竞选顾问大卫・艾克谢罗德曾这样评价费夫洛:“总统十分信任他的文采,愿意让他影响自己的话语权――让一个名下有两本畅销书的美国总统做到这一点极为不易”。

每当发表重要演讲前,费夫洛都会与奥巴马充分沟通。此外,费夫洛还做了许多功课,例如研究罗伯特・肯尼迪、约翰・肯尼迪总统、马丁・路德・金等著名政治人物的演说以及奥巴马的语言特点等。“现在我坐下来写稿时,笔下流出的就是奥巴马总统的思想、句子和词组。”由于合作非常愉快,费夫洛与总统的私人关系也很好。一次奥巴马喜欢的芝加哥“白袜”职业棒球队以3:0痛击费夫洛青睐的波士顿“红袜队”后,后者十分郁闷。奥巴马拿着一把小扫帚到他桌上掸尘,以示安慰。

总统撰稿办公室的另外两位主笔分别是26岁的亚当・法兰柯和30岁的本・罗兹。前者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并在伦敦政经学院深造过。后者自2007年以来就是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撰稿人,擅长就棘手的国际热点问题“发声”,让总统作出分寸感极佳的回应。

演讲稿要写得像出自总统之口

美国政客请人捉刀,从开国总统华盛顿时就开始了。他的“左膀右臂”、当时的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就经常替总统舞文弄墨。到了美国第13任总统凯尔文・柯利芝时,白宫为这位惜字如金的总统请了一位全职的演讲撰稿人。此后撰稿办公室便作为常设机构一直保留下来。

虽然有了专职的“文字师傅”,但总统们对撰稿人的依赖并不相同。尼克松总统是位一流的演说家,经常不需要讲稿就滔滔不绝。他的首席撰稿人威廉・萨费尔相对比较轻松。肯尼迪总统的口才也属上乘,因为工作太忙而无暇亲自写稿,但擅长改稿。他的首席撰稿人泰德・索伦森为他工作了11年,号称“20世纪白宫捉刀第一人”。索伦森写完肯尼迪就职演说初稿后,曾送给10个人审阅并提供意见,直到肯尼迪满意。虽然肯尼迪的很多名言都出自索伦森笔下,但索伦森恪守“幕僚没有名字”的古训,在回忆录中毫不居功,把光芒都归于肯尼迪。

小布什总统虽然在公众眼里略输文采,但他对演讲稿的要求也毫不马虎。他的撰稿办公室主任迈克尔・格尔森回忆说:“有时整篇讲稿都能看到布什总统的‘指纹’。演讲稿不仅要写得漂亮,更重要的是听起来要像出自总统之口。”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总统的笔杆子们很少借此走上仕途,看来,“写而优则仕”在美国是行不通的。

回忆录前要签保密协议

除撰写演讲稿外,政客们在写自传时也经常请人。美国共和党前副总统候选人萨拉・佩林的回忆录《单打独斗:一个美国人的生活》刚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已经连续五周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这本书的主笔林恩・文森特也名声大噪。

文森特是宗教杂志《世界》的资深作者和编辑,报道过很多热点问题。此前她写过一本名为《像我一样的另类人》的书,讲述了一位艺术品中间商与一位无家可归者之间的友谊。那本书售出了56万本,并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了75周之久。

一般情况下,政客请人捉刀写回忆录会要求对方事先签保密协议,不得透露书的内容,不在封面上署名。这也许正是“影子”这个称呼的由来。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难免因版权问题发生争执。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出版传记《同村协力》时,出版商花了12万美元为她请来新闻系教授芭芭拉・菲曼。但希拉里对菲曼的文笔不满意,提前中止了合同并亲自改写。后来《同村协力》出版并热销,菲曼向许多媒体抱怨希拉里卸磨杀驴,丝毫没有在书中提及她所做的贡献。希拉里则反驳说菲曼写的那部分都被她重新改过了。

直销发言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合并财务报表;
工作底稿设计;
调整分录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相关准则的诸多具体规范,都对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程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引发了人们对合并财务信息生成过程的若干焦点问题的关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既有助于合并财务报表的顺利编制,也有助于对合并财务信息的正确解读。

一、企业会计准则对合并报表编制程序的主要影响

一是CAS No.30关于财务报表种类的规范,将主要财务报表由原来会计制度规定的三张改为四张,即取消了原来的利润表的附表利润分配表,增设了一张主要报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与此相适应,CAS No.33规定合并财务报表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和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这就对合并报表工作底稿的设计带来了新问题:与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有关的工作底稿如何开设?

二是CAS No.20 关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类别划分以及对这两种企业合并类型分别采用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的规范,不仅导致两种类型企业合并在合并日的合并报表的种类不同,仅就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程序而言,还导致两种类型企业合并的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调整分录内容不同、抵销分录的具体内容也不同。

三是CAS No.2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原来会计制度要求采用的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根据这一规范,母公司单独报表中报告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报告价值一定是按成本法确定的价值。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这一规范对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必须明确是否需要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调整(或不调整)理由是什么?调整(或不调整)又是如何影响着随后的抵销分录的编制和合并数据的生成?

四是CAS No.33对实体观合并理念的应用,使我们明确了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包括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也包括归属于少数股股东的所有者权益。在这种规范背景下,如何对子公司的当年利润分配情况进行抵销?合并资产负债表如何反映合并所有者权益各个项目的信息?

五是CAS No.18关于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规定,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类似问题:合并报表工作底稿中由于对内部资产交易未实现损益的抵销而涉及的与内部交易资产有关的暂时性差异及其相关纳税影响,在合并报表工作底稿中应如何进行调整与抵销处理?它们对合并所得税等项目会产生什么影响?

六是CAS No.33 关于子公司超额亏损在母公司和少数股东之间的承担问题的规范,必然引发合并利润表、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连锁反应。

七是CAS No.19对境外子公司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规定和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环境的境外子公司消除通胀影响的具体方法的规定,给我们提出一个很直接的话题:外币折算差额在合并报表工作底稿中是否需要在母公司股东和少数股东之间分配?如果需要分配,相关的调整与抵销分录如何编制?

以上问题主要是从合并报表编制程序来看企业会计准则带来的影响;
如果从服务于合并报表编制实务的角度来归纳的话,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合并报表工作底稿的改进、必备调整的有关思考、基于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合并报表衔接问题等。本文限于篇幅,主要针对前两个问题进行分析(有关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相关问题,笔者将另文探讨)。

二、工作底稿的改进设想

众所周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开设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

第二步:将母公司和纳入合并范围的诸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资料抄入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个别会计报表”大栏中的具体栏目,并加计合计数;

第三步:根据有关资料,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调整分录”栏中编制调整分录;

第四步:根据有关资料,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抵销分录”栏中编制抵销分录;

第五步:根据“合计数”、“调整分录”栏以及“抵销分录”栏资料,计算各项目的合并数;

第六步:根据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合并数”栏资料,登记各合并财务报表。

可见,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是合并财务信息生成程序中的首要环节,工作底稿的设计和应用直接关系到合并财务信息的顺利呈报。

在我国颁布合并财务报表具体会计准则之前,合并报表工作底稿的格式一般是:合并资产负债表工作底稿、合并利润表工作底稿和合并利润分配表工作底稿合在一张工作底稿中,合并现金流量表工作底稿单独设置。这样设计的原因是:第一,某些调整分录或抵销分录在编制过程中,一个分录的借、贷双方可能同时涉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或利润分配表项目,为了进行工作底稿中的试算平衡,需要将合并资产负债表工作底稿于合并利润表工作底稿以及合并利润分配表工作底稿合并在一张工作底稿中。第二,合并现金流量表数据的生成过程的关键是将合并范围内成员企业之间的内部现金流动予以抵销,这种抵销工作不涉及其他报表项目,只与现金流量表项目有关,所以,合并现金流量表工作底稿可以单独开设。

现在的问题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以后,企业财务报表的种类和内容都有所变化。直接关系到合并报表工作底稿设计技术的变化是新的企业财务报表体系中取消了利润分配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升格为主表。这时,第一张工作底稿的设计就成为一个必须仔细研究的技术问题。而这里的关键在于: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工作底稿单独开设还是与合并资产负债表工作底稿、合并利润表工作底稿合并开设?

笔者认为,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有关信息,大多数可以取自合并资产负债表和合并利润表,而涉及利润分配及未分配利润的项目(相当于原来会计制度下的利润分配表项目),其合并信息必须依赖于工作底稿的合并信息。所以,应当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部分项目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项目一起,置于同一张工作底稿。具体格式参见表1。

根据上述设计思路,基于权责发生制基础的三张主表的所有有关调整与抵销分录,都可以体现在表1一张工作底稿里,既满足了合并报表工作底稿中调整与抵销处理的需要,又理顺了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数据渠道。

三、必备调整的焦点关注

在合并报表编制程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抵销分录的编制,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进行这种抵销之前,合并报表工作底稿中还有一个必备环节:调整分录的编制。

(一)调整的目的

抵销前的调整主要服务于两个方面的需要:

第一,实现抵销前的数据基础可比性。一方面,调整是为了实现母公司与相关子公司等合并范围内的成员企业单独报表数据的可比基础。例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母公司要根据会计政策、会计期间一致性所要求,对有关子公司的单独报表数据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调整是为了实现期初合并数与上期末合并数的可比基础。例如,合并合并报表工作底稿中根据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合并前留存收益的归属要求所做的调整。

第二,满足所选择的合并理念的要求。根据我国现行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关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子公司,其可辨认净资产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报告采用的是实体观。所以,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母公司要对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按合并日公允价值为报告基础进行调整,即使该子公司已按合并日公允价值调整了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如母公司拥有其100%表决权资本的情况下),期末合并报表工作底稿里也要进行相应调整,以便使子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反映为以合并日公允价值为基础延续计算的金额。

当然,还有出于其他考虑所做的调整。例如,将母公司对子公司股权投资价值由成本法调整到权益法,会计准则中的这一调整要求主要是满足了会计实务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抵销分录编制基础的惯性思维。

(二)应调整的主要内容

由于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两种类型,而两种类型企业合并形成的子公司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的报告价值及其对合并所有者权益的影响结果有所不同,所以,两种类型下合并报表工作底稿的调整内容必有不同。而且,合并日和合并日后合并报表由于涉及的投资交易影响不同,相应的调整内容亦有区别。所以,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合并报表工作底稿中的调整问题已经构成合并报表编制程序中的重要环节。根据有关会计准则,有关调整分录的内容汇总见表2。

(三)调整过程的几个重点问题

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要求的留存收益的调整

留存收益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合并报表工作底稿中。因为,根据CAS No.20,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合并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实际上是权益结合法,而权益结合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要求将合并前被并方留存收益中合并方应享有的部分构成合并后主体的留存收益组成部分。所以,就要求合并方对被并方留存收益按合并方拥有表决权的比例调整合并后主体的所有者权益。

例如,甲公司、乙公司为同一母公司下属的两个子公司。两个公司合并前可辨认净资产资料简示如表3。甲公司20X6年末用银行存款118万元对乙公司进行合并。按不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合并和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合并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合并日合并方的会计处理见表4。如果是控股合并,合并日合并报表工作底稿有关调整见表5。

*72万元:合并前同一控制下的甲、乙两公司分别拥有的留存收益合计数,合并后母公司控制的留存收益总数。

这里有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合并日后各期末的合并报表工作底稿里,是否还需要重新编制合并日工作底稿中曾编制的留存收益的调整分录?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没有看出这一调整。但是,笔者认为,这个调整还是应该做。只有期末合并报表工作底稿中进行这一项调整,才会使得本报告期末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留存收益(以及资本公积)合并日合并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合并数相符(在不考虑报告期内的其它交易或事项的情况下,这一“相符”是必要的),以保证合并信息的连续性。

接上例。假定20X7年乙公司可供出售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利得8万元、当年实现净利润10万元。其他交易或事项略。20X7年单独报表资料和合并报表调整分录见表6(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的内容略)。假定流动资产各项目、固定资产项目、负债项目20X7年度没有其他变化。

*82万元:期初留存收益72万元与本期实现利润10万元之和。

2.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涉及的对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按合并日公允价值所作的调整

这一调整是实体观的应用在合并报表中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合并日合并报表中子公司各项可辨认净资产按合并日公允价值报告,而合并日后每期末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报告价值并不是期末评估的公允价值,而是按合并日公允价值作为基础,再结合相关资产、负债报告期内的价值变动,对子公司期末账面价值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结果,使子公司净资产在合并报表中的报告,既保持了各期合并报表对子公司净资产报告价值的连续性,又维护了与相关会计准则对各项资产、负债后续计量规范的一致性。

假定合并前A、B两个非同一控制下的公司的资料见表7。A公司20X7年6月末以600万元取得的B公司股权份额为100%。则根据现行准则,合并日合并报表资料来源见表8。如果B公司固定资产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10年,当年折旧费用尚包括在期末存货价值中,其他交易或事项均略,则合并日及合并当年报告期末合并报表工作底稿中的调整分录见表8、9。

3.将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报告价值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的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会计准则中的这一调整要求主要是满足了会计实务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抵销分录编制基础的惯性思维。这主要是因为:过去的会计规范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人们比较习惯于按权益法的基础进行后续的抵销处理;
新准则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所以,在工作底稿中先完成成本法向权益法的转换调整,就可以按照人们早已习惯的抵销分录编制思路进行抵销处理。现在,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将母公司对子公司股权投资价值由成本法调整到权益法的这一调整是否可以省略?我们知道,就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来看,从“消除公司间关系一切痕迹”的理念出发,抵销分录的结果只能有一个: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等一切受到对子公司股权投资影响的有关报表项目的影响金额均应抵销为零。既然如此,在成本法基础上进行抵销和在权益法基础上进行抵销,都能达到这个结果,只不过抵销分录的具体项目或金额不完全相同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作底稿中将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这一调整工作实际上完全可以省略。

以上述资料为例。表6中就没有进行这一调整。如果将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核算结果先按权益法进行调整然后再编制抵销分录,则有关调整分录见表10中的调整分录②,那么,抵销分录③也就与表6中的抵销分录②不同,但合并数计算结果完全一致。

【参考文献】

推荐访问:发言稿 直销 五篇 直销发言稿【五篇】 直销发言稿(精选5篇) 直销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