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发言稿 >

2024年实现省域区域协调发展心得体会发言(2篇)

时间:2024-08-22 12:38: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实现省域区域协调发展心得体会发言

  

  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通过分析当前浙江在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十四五”及未来更长时期,要进一步发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发展引领和基础支撑作用,促进空间均衡发展,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实现空间治理现代化。在具体举措上,提出要优化完善主体功能区定位,并配套建立差异化的财政、土地、产业、户籍和考核制度,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

  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省协调发展格局。一、当前浙江区域经济的东北部沿海八个市GDP达到54743.31亿元,占全省比例

  为87.80%,西南部金衢丽地区主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和特征,浙江省顺时应势、因地制宜地提出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布局,从“两片四区”“三区三带”到“一体两翼”

  不断深化。当前,大湾区、大都市区、大通道、大花园建设正成为浙江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区

  域经济发展也呈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特征现象。(_)区域发展差距仍在加

  大,沿海地区发展“极”化显著1.全省经济发展和资源要

  素集聚水平北高南低、东高西

  低的趋势仍在扩大。2019年GDP为7610.03亿元,占全省比例为12.20%,占比差距从2013年的73.33个百分点扩大到75.6个百分点。(见图1)2.东部沿海地区集聚资源

  要素的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杭州湾地区集聚了全省76%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75%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5%的上市企业、77%的民营500强企业、62%的全国百强县(2019年排名)、10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93%的高新技术持色小镇,以及大部分的高34|

  2021年第4期

  智库建设表1地区杭州湾全省杭州湾地区集聚资源情况国家重点实

  高新技术特

  个)验室(个)色小镇(12121415国家级经济

  国家级高新

  上市公司数

  民营500强

  全国百强县技术开发区

  技术产业开

  量(家)数量(家)(个)(个)发区(个)16633073132184409521校、新型科研机构等。(见表1)(二)经济、人口向都市区

  集聚趋势明显,但中心城市综合

  能级有待加强2019年,四大都市区的GDP总量占到全省的95.11%,市区核心区为主逐渐向外围递减模式,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杭州和温州市的常住人口分别比上年增加了55.4万人、5万人,增

  量占到了全省一半以上。但受到上海的虹吸效应和省域内部长期的强县经济路径依赖,四大都市区的核心区和中心城市基本呈弱中心化的特点,《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9-2020》前50强,浙江省无一城市进入;《浙江省大都市区发展评价报告(2019年)》结果也显示浙江省四大都市区都存在核心集聚程度不高的问题,缺乏有力的发展龙头和支撑核心。(三)山区生态优势逐渐凸

  显,但公共设施配套有待提升近年来,浙西南山区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生态经济“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

  以来,26个山区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收入快速提升,增速均其中杭州、宁波都市区的经济总量就占到全省比重的77%,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全省大都市区常住人口总量全省占比92.19%以上,人口分布密度呈现以杭州、温州、宁波、金华-义乌四大都?金丨li?i14.00%13.50%13.00%12.50%沿海88.00%87.80%87.60%87.40%87.20%87.00%86.80%86.60%86.40%86.20%86.00%保持在9-10%左右的区间,其中高于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年收入9.75%増速的有1〗个;

  10个县入围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20个县入围全省第二批服务业强县(市、区)

  的生态环境、旅游等自然资源强县类别,20个县三产比例高于二产。但由于受制于经济总量和12.00%11.50%11.00%10.50%10.0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图1沿海(右)与金衢丽地区(左)历年GDP占全省比重总第251期I

  35自身财政压力,山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发展水平与东部仍存在较大差距,26个山区县的公路密度为85公里/百平方公里,远低于全省〗15公里/百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尚有11个县未通铁路;全省59所本科院校中,仅有2所位于26个

  山区县;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量,衢州、丽水两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的医疗床位数量,衢州、丽水两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二、进一步提升浙江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总体挪主体功能区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的基础制度,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的战略布局,是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全局、涉及现代化建设长远的一项重大战略。因此,在“十四五”及更长时期,浙江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立足全省资源禀赋,发挥各个地区比较优势,36|

  2021年第4期进一步强化主体功能定位对区域发展的导向作用,逐步完善形成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增强都市区和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

  强浙江西南山区在保障生态安全方面的功能,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省域空间治理现代化,形成优势互补、互动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

  具体思路如下:—是立足全省资源禀赋。

  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重

  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坚守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底线,引导全省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发挥各地比较优势。

  充分审视各个地区在区位、产

  业、城乡、生态和人文等方面的差别化优势,让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承担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让生态功能强的地区得到有效保护,创造更多生态产品。三是推进省域空间治理。突出主体功能定位对于区域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优化基于主体功能区定位的人、产、城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城市化、生态和农业保障地区,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土地、人口、产业、财政等差别化政策和考核机制,确保资源要素高效布局,加快推进省域空间治理现代化。三、主体功能区的优化思路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以来,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各地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谋划发展逐步形成共识。但也逐渐发现一些问题,如原有优化、重

  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更像开发强度的定位,限制开发区域很容易让人误解为限制发展,禁止开发区域的划分和政策实施又与其他三类区域不在同一层次等。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优化调整原有主体功能区定位及布局成为新时期实现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分区思路优化主体功能分区要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从最有利于落地实施的角度调整完善主体功

  主体功能区省级规划以县为基本单元分类优化思路有利于逐级细化落实图2主体功能区分类体系优化思路能分区体系。总体优化思路:一主体功能战略的政策传导在不是突出功能导向,调整以开发强同层级细化落地。(见图2)度为导向的分区体系,突出比较(二)分区体系优势,强化主体功能定位对区域按照分区优化思路,建议发展的导向作用,对于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区总体分为三大类六不突出的区域,要体现功能定位小类,突出主导功能,设定城市的主导性和兼容性。二是统一分化发展区、生态发展区和农业发区单元,调整原先不同层级的分展区三个一级类,再根据各自的区单元,统一为行政分区,便于开发潜力和承载力,进一步划分政策配套实施,非行政单元的特为城市化优化区、城市化拓展殊功能区域由列入名录及划定区、重点生态保障区、城市化生四至范围线等形式明确。三是体态区、重点农业功能区、城市化现历史延续,要体现出对上一轮农业区。(见图3)主体功能分区的衔接,具有一定其中城市化发展区要重点的延续性。四是实现上下衔接,突出城市对于产业和人口的集要体现对上级战略的落实,突出聚功能以及对应上一轮的优化isn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因此根据其战略导向和承载力高低,其二级类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城市化优化区、城市化拓展区。生态发展区重点突出生态安全保障、生态系统稳定维护和生态产品供应,根据其区位条件以及在全省生态格局中的地位,二级类可进一步划分为重点生态保障区和城市化生态区。农业发展地区是具有较好农业生产条件,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农产品主产区根据是否具有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潜力和能力,可进一步划分为重点农业功能区和城市化农业区^(三)分区方案基于优化后的主体功能分类体系,在现有主体功能区布局的基础上,结合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优化各个县市区主体功能区定位,将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四大都市区范围的县市区划入城市化发展区,构建以沿海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发展格局,其中将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作为城市化优化区,将周边具有发展潜力的县市作总第251期丨3功能定位城市化优化区—-开发方向加?雖磨趣动,优化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区域城市化拓展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増长极mm重点生态保择区保障生态安全区域提高水源涵养,维护生物多

  样性等。重点发展生态产业,适度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优化衣业生产布局,推进衣

  业规模化生产。E保障衣产品供给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城市化生态区ff供生态产品,发展生态经济,适度城市化区域重点衣业功萑区保障衣业安全区域城市化衣疊区提供衣产品,适度城市化区域图3主体功能区分类体系及开发定位方向为城市化拓展区。将以衢州、丽水两市为主的全省大花园核心区范围内的县市划入生态发展区,构建以西南山区为主体的生态保护格局,其中对于衢州、丽水中心城区以及靠近都市区的生态发展地区进一步划分为城市化生态区,其余地区作为重点生态保障区。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且具有保障国家农产品和其他食物供给安全的地区划入农业发展区。最终打造形成空间高效利用、资源高效集聚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如下:(一)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

  度,推动山区在绿色发展同时补

  齐短板四、芫善差异化配套政策体系主体功能区本质上是基于空间发展权的区域功能分工策略,是一种政策性分区,唯有加强差异化的政策配套,主体功能区战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具体重点对生态和农业地区实施补偿型政策并建立长效机制,推广开化、淳安两大示范区的配套政策,补齐生态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全面科学、绿色发展。一是实施补偿保障型财政政策,保障生态地区民生底线。38丨2021年第4期

  基于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系数,建立转移支付标准,对承担安全、生态等战略功能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进行财政补助。

  二是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推动生态保护区域共建共早。顺应生态环境的公共性及跨地域性等特点,以新安江流域、太湖流域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横向补偿机制;落实省市县三级联动协调机制,建立GEP测算标准和要求,完善配套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将国家公园等重要自然资源资产运营资金列入省财政预算。三是实施支持型财政政策,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完善农业扶持、乡村旅游奖励、农产品加工奖励等政策,设立专项引导基金,扶持农业经济、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发展。(二)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土地资源向重点地区、重大

  平台和重大项目倾斜积极推进国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试点,加快建设用地资源向城市化地区倾斜,生态用地和耕地向生态和农业地区集中。一

  是加强新增建设用地精准配置,全省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城市化地区的重点地区、重大平台和互联互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和农业发展区严格控制生态用地、农用地转用,对于生态经济区资源性利用的特色产业发展予以土地政策的支持。二是实施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城市化地区加快实施以农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为重点的造地保障工程,保障耕地占补平衡,省内以及跨省统筹的补充耕地重点保障城市化地区的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和农业地区实施严格的耕地和生态用地保护制度,探索耕地和生态用地结余指标用于异地调剂,促使土地产生更大效用。(三)引导产业差异化发展,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在充分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实现产业政策区域差异化,促进主体功能区区域内和区域间产业的协调发展,把更积极发挥城市化地区优势和更充分挖掘生态地区特色有机结合,实现区域经济整体协同发展。城市化地区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控制好能耗和环境标准。农业和生态地智库建设区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其中农业地区着力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生态地区积极探索“产业飞地”发展模式,探索生态保护区的生态功能与城市化地区产业功能在区域空间上的置换,适当开发绿色生态广品。(四)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市、都市区等

  优势区域集聚改革人口政策,一是优化城市化地区的人口流入政策,完

  善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的人口准入制度,全面放开300万以下城镇落户政策,打破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不合理壁垒,建立基于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完善生态和农业地区的人口流出政策,切实做好人口转移的服务工作,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和技能培训,合理引导转移就业。对生态保护区外迁的人口实行财政补助,根据生态移民规模和成本,对移民家庭进行直接补贴,保障其基本生活。(五)

  构建差异化考核制度,保障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为进一步引导、约束、调总第251期|

  3控以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的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需尽快调过程中,仍要注意以下几点:(一)

  分区和管控要求,主要通过“结构+指标+边界”传导,即上加强数字化手段在划

  整完善生态保护优先的考核制度。一是重点强化生态和农业地区的环境、民生和发展质量考核,弱化经济总量、发展效益类指标考核要求,探索建立以GEP为核心的生态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社会民生保障指标,重

  点考核人均民生财政支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社会保障类指标;强化发展质量指标,重点考核旅游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城市化、品牌创建水平等指标。二是优化城市化地区重点平台考核体系,可考虑进一步整合现有对市、县

  (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办法,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强化对经济增长、经

  济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自主创新、公共服务等的评价,引导其成为浙江省未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战场。五、结论与讨论落实和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推进浙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具体实施4|

  2021年第4期分和监测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各类信息技术,提升全省国土空间数据获取能力,加强跨部门地理信息数据共享,有效提升主体功能区评价和划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加强主体功能区实施监测评价,尤其针对城镇化和生态等重点区域开展实时监测,对监测情况不理想的地区及时进行预警,并适时开展评估,并根据规划评估结果提出主体功能区划分和配套政策的变更完善。(二)

  加快差异化政策试点和推广应用对于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差异化配套政策,可采取部分地区先行试点的方式,优先选择几个特征较为典型的县市,制定针对性的财政、土地、产业、人口、考核等政策体系,通过一定时间的试点探索、考核评估和经验总结,不断调整优化配套政策体系,并及时将较为成熟的政策措施逐步推广到所有县市。(三)

  不断优化传导机制不同层级间的主体功能区下级之间可通过主体功能分区比例、开发强度等空间管控指标和重点管控边界线等方式进行具体管控要求的传导,以确保各级空间布局和利用统筹衔接。9(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责任编辑丁晓珊

篇二:实现省域区域协调发展心得体会发言

  

  封面·特稿因地制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需科学确立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评判标准,合理谋划高效、互补、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布局,采取必要的引导政策和差别化的绩效考核对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若干建议文/黄勇质量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而这种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国土空间布局上,极为关键的一点是实现不同资源禀赋区域的功能互补。换言之,只有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发挥好了,国土空间形成了一个既高效又可持续的整体,才能说这种区域发展格局是高质量的、协调的。所以,不能用同一把标尺去衡量不同功能区域的发展。这也是国家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核心要义。基于上述对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认识,有必要纠正过去主要以GDP总量及其增速为判断标准的传统思维,在“十四五”时期要确立更加科学全面的衡量指图/任延标。区域协调发展的评判标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建构:一是差距缩小,主要指人均居民收入差距、公共服区域协调发展是每个五年规划关注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八部分中,阐述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和举措,各地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中需要因地制宜加以落实。怎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本文谈些看法和建议。务差距和基础设施差距;二是功能互补,不同区域在各自的主体功能领域的作用有更充分的发挥,就省域整体而言,经济发展质量更高,生态环境保护更好;三是人地适配,人口和要素在市场导向下实现自由流动,向优势地区和优势行业集聚,区域承载力趋向均衡,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合理谋划高效、互补、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布局科学确立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评判标准对区域发展是否协调的判断,在不同发展阶段是有差异的。就当前浙江来说,人均GDP已超过1.5万美元,进入国际公认的发达经济体门槛,无论从资源环境约束还是居民生活品质要求看,“十四五”时期推进高做好规划是有为政府的应有作为,特别是空间型规划对于引导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至关重要。体现国土空间布局合理与否,主要看三个关键词:一是高效,二是互补,三是可持续。所谓高效,是指省域总体经济效率和效益更高;所谓互补,是指不同区域各担其06/2020年第11期·浙江经济

  责,功能互补;所谓可持续,是指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和谐共生。编制规划时务必把握好这三点。省里对全省经济布局有个框架性提法,叫做“一湾引领、两翼拓展、四极辐射、全域美丽”,总的来看,重点突出、有新意。提点补充完善建议,是否可以概括为“一湾引领、两区屏障、三带集聚、四极辐射、多点传导、全域美丽”。其中,将“两翼拓展”调整为“两区屏障”,更加突出山区和海洋的生态屏障功能,与浙江主体功能区规划紧密衔接。增加“三带集聚”和“多点传导”,主要是考虑到覆盖面可以更大,更好处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三带”是指环杭州湾城市连绵带、甬台温沿海城市发展带和杭金衢内陆城市发展带,“多点”则代表了其它边缘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与国土空间布局紧密相关的还有一个问题是都市区圈)的建设发展。都市区(圈)建设在“十四五”时期无疑会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都市区(圈)建设一定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确定都市区(圈)范围十分重要。其范围的大小由通勤圈决定。这个范围一定是动态变化的,它与中心城市能级和交通工具条件紧密相关。从世界主要大都市区看,半径一般在50公里左右。我国比较一致的看法是1小时通勤圈。在都市区(圈)范围内,交通网络和公共服务应按同城化来安排,超出这个范围,则属于城市群中城际之间的联系了。举个轨道交通组织的例子,都市区(圈)内主要是城市地铁和市郊轻轨,而城市群则由城际铁路和高铁来组织。基于以上认识,建议浙江省在组织四大都市区建设时,对其合理范围应有科学界定,宁可起步时适当小一点,并为长远发展留出空间,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另外,尽管上海大都市圈已将浙江省嘉兴、舟山、宁波、湖州四市纳入其中,但近期真正能按都市区(圈)同城化运作的,嘉兴最具优势,所以“十四五”时期应当特别关注和重点推动嘉兴融入上海都市圈问题。在都市区(圈)建设发展中另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十四五”时期务必在深化跨行政区协调机制上做文章。因为这是都市区(圈)空间组织形式的立足之本。都市区(圈)概念本身就是跨行政区域的,它的优势在于既保留了都市区(圈)内各行政主体的独立性和活力,又能通过规划协调使不同功能区域优势互补、有序运转。鉴于此,在省内都市区(圈)建设上,有必要适当调整行政区划以拓展中心城市空间,但也要防止轻易用县(市)改区方式大范围调整行政区划的倾向。对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若干建议特稿若都市区(圈)范围内的县(市)都设置为中心城市的市辖区,严格意义上说就不能称其为都市区(圈)了,其实已变成了归大堆式的大都市,失去了都市区(圈)应有的活力和优势。采取必要的引导政策和差别化的绩效考核形成高效、互补、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一定是建立在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上,但目前还有太多的人为因素制约这种自由流动,需要政策来破题。土地政策。要让土地要素向优势地区、优势行业集中,就必须改变土地空间指标、计划指标切块分配方式。可考虑的办法是,存量资源谁挖掘、谁使用、谁交易,增量指标则随优质项目走,并与地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也就是说,带帽分配土地指标时,不仅要看项目是否优质,而且要看与规划既定的当地产业发展方向是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坚持数年,久久为功,必有收获。人口政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剥离附属在户籍之上的福利政策,让人真正能够自由迁徙。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样做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但从长远看好处很多,既可扩大内需,又利工匠育成,还能促进城乡融合、社会和谐。以上两项政策实施到位了,经济与人口保持同向集中,从区域人口和经济布局来看,是趋向均衡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还可探索财税分享机制(比如支持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合作共建“产业飞地”,实行税收分成),不能让经济弱势地区的居民收入拉大差距,同时,还要有能力同步建设基础设施和发展公共服务,更好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责。与政策同样重要的是干部绩效考核。对承担不同主体功能的地区,一定要实行分类考核,不能一套评价体系“包打天下”。统一考核的后果是,各地跟着一根“指挥棒”转,没有地方创新空间,体现不了各地特色优势,甚至会加剧短期行为。各地都一味拼投资、拼GDP,区域发展是否协调,往往会变成只看GDP差距是否缩小,根本谈不上各司其责、优势互补。这样,实际结果也必定是资源配置效率达不到省域总体最佳,而且发展不可持续。(作者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城镇化部部长,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浙江经济·2020年第11期/07(

推荐访问:实现省域区域协调发展心得体会发言 心得体会 发言 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