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心理健康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心理健康论文【最新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心理健康论文 篇一
摘要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今天社会,知己知彼仍然至关重要,尤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剖析自我,认清自己的长短、优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把握自己的长处并使其得到充分发挥,才能脱颖而出,走好成才之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并分析自己的性格,由此我们才能解决好各种问题与矛盾。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所以如何调节好自己的精神、心理压力,解决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恋爱中的矛盾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本着“剖析自我,走好人生之路”的主题,来进行自我梳理,作此论文。
关键词
剖析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成才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据了解,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国内外不少专家都有过专门的研究和论述。英格里氏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波孟认为:“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我国傅连璋强调健康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因素:1、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功能健康,没有疾病。2、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3、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有较高的效率。4、意志坚定,情绪正常,精神愉快。
而大学生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心理上的跨越,学习方向专业化、学习内容多元化、学习的自主性等学习上有了改变,而且在人际环境、角色心理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究竟要怎么调试自己的心里,从而使自己能够较好的认识自己适应大学生活呢?这首先要剖析自我,给自己定位。
二、自我剖析
(一)性格分析
总体来说,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平时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喜欢结识各种朋友,所以给人的感觉一般是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样子。可是,每个人都有着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也许是因为表现出来的坚强给我披上了勇敢的外衣,但实际上越是这种看似坚强的人越脆弱,因为坚强的外衣下掩盖的是不为人知的不堪一击。所以有时候会怀疑自己的这种伪装的坚强是否有意义,可总是在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时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因为自我不能接受自己是个弱者的事实。
也许是自我心理因素所致,有时候会觉得因为我的这种外在的坚强会让大家认为我什么都可以做,任何刺激、打击都能扛得住,认为我是一个不需要顾及、不需要保护的人。从小到大,在学校跟在家里的我扮演着迥然不同的角色。在家里我是个处处被保护的小孩子,不管是来自于爸妈还是姐姐,我一直都是什么都不会做的人,所以他们认为我很弱;可是在学校,我却一直扮演着强者的角色,不管是作为一个班干部还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同学们总是会认为我是一个足够坚强到扛得住一切的人,我的一切付出轻易不会有什么回报。可是时间长了,我的身心俱疲,我不再再想要让自己成为强者,很少人能明白我是多么的需要被理解、被保护,我想要大声的向全世界呐喊出我心里的委屈,可事实确实总是把这些委屈偷偷藏在心里,表现出来的依然是没心没肺的坚强与乐观,也许这才是真我吧。
我不是一个弱者,但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强者。在所有人看到的乐观、坚强背后也盈满了心酸、委屈与泪水,只不过这些都是属于没有星星的夜晚。一个粗糙的人不懂得如何将心事付瑶琴,所以只能让委屈随着泪水在黑暗中倾泄,第二天大家看到的依然是最灿烂的我。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压抑的不正确的做法,可我深深的明白一点:不要因为自己不爽就连带别人遭殃,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到是可以改变心情,改变不了事实但却可以寻找另一种心态对待。总之,不要转嫁自己的情绪,这一点我确信是正确的。
(二)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狭隘的学习。冯忠良教授在《学习心理学》一书里对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认为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学习区别有三:1、掌握前人的经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2、从总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接经验的形成为主,以直接经验的形成为辅;3、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的时期,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之所以提到这种特点与区别,我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我自己的学习特点进而与权威的研究做比较以求异同。
我是一个学习比较自主的人,我认为一切你想要得到的知识和能力都应该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主动接受与学习的效率远远高于被动接受。因此,我习惯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应该得到的知识的学习,不管是做作业抑或是自我补充都是如此。从小到大,我的学习从来没有来自于父母的压力,也许是家庭环境的关系,我一直都认为自己肩负着一种职责,那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所以我的学习都会是自己主动接受室的过程。
虽然学生的学习很狭隘,但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必然的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及学习生活的能力。亦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认为不管是哪方面的学习,都不能脱离主动接受这一中心要点,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你才会有想要学习的欲望,才会想要主动学习与接受,因此不管是任何方面的学习,都一定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兴趣第一。
(三)人际交往能力分析
大学生由于自身成长中的固有特点及涉世不深,也必然的对于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障碍,比如认知错觉、性格障碍、能力缺陷等。大学的同学在生活习惯、性格、过去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校园内交往的主体同为面临艰巨适应任务而又缺乏经验的个体,双方的人际适应困难较为突出。
性格决定我的人际交往态度,我认为与人交往贵在一个主动。主动的与人沟通、交流才会让你更快的打入人群,拓宽你的人际关系面甚至人际关系网,只有这样你才会拥有宝贵的人力资源与人际关系。当然,圈子大了,那么冲突也越容易发生,在我看来解决人际冲突的关键是要相信一切冲突都是可以通过理性的建设性协商获得解决的,这也少不了一个主动:主动的弄清楚冲突的原因、主动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地面对错误从而主动的提出可能解决冲突的方法。
(四)恋爱心理分析
恋爱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交流,是男女双方相互倾心、相互爱慕,以爱情为中心培养爱情的社会心理行为。斯滕伯格认为不论人类的爱情有多么的纷繁复杂,它都是由三个相同的成分构成的:动机、情绪与认知。进而又将动机、情绪与认知三者各自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分别称之为热情、亲密与承诺。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直相信会有最完美的爱情,即完全拥有亲密、激情和承诺。作为互相吸引的两性,生活中不可能缺少亲密与激情,但是我认为完美的爱情承诺确是最重要的,这种承诺并不是山盟海誓,而是一种基本的对人格、人性以及生活方面的担保,这是我们获得安全感所必需的成分。
三、塑造健全人格,走好成功之路
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人格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在人格结构中,气质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人的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我是一个多血质为主体的人,平衡灵活善于交际,行为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就要努力使自己内部心里和谐发展,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有效的把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从而使自己能更全面、主动的融入社会、适应生活。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熊建]王巧云上海交通大学,20**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程》齐力主五洲传播出版社,20**
心理健康论文 篇二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为此,我们必须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1、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1 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1.2 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以至关系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于是,有的学生就走向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话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
1.3 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和自卑。
(2)逆反心理普遍。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3)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2、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环境。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 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改善学生心理环境。三是校园校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校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心理环境的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四是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2 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调控自我心理的常识,学会自我修养、锻炼的具体方法,养成健康的心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3 利用学科教学渗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无论文科、理科还是思想政治学科,都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和创造心理的指导。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把德、智、体诸学科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2.5 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对此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信箱、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努力提高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增强实施心理健康的能力。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引导教师开展讨论, 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论文 篇三
论文关键词: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影响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随着各种压力的渐增,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纯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心理学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必将会受到千千万万人重视,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种是悲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和一个茫然的将来”,认为心理学即使再过10年也难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可以说,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曾经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心理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并不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对心理学抱着一种错误的偏见。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障碍”与“神经病”联系起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从这一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们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
当然,这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也有了长足发展,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纯生理的健康,它至少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同时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们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导致高的心理发病率;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的身心失调;导致所谓的"现代文明病"的出现。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就必然要让健康心理学知识参与进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日趋剧烈的社会竞争,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心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闻目睹不少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影响了学业的正常完成。如大学生小A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平时没有用功学习,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他只好作弊,不料当场被老师发现并因此而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如果他掌握一点健康心理知识,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也许这次处分就不会对他造成不良后果。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自暴自弃,结果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同时出现了幻听、幻视等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继续学习,只好自动退学。又如大学生小B是院学生会的一名学习部长,学习成绩一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女大学生小C并一见钟情,但表白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遭拒绝后不久,当他去检查本院学生到课率时,一位老师竟当着他的面说:“这么差的成绩,居然还是学习部长!”遭拒绝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视,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结果当天他就从宿舍楼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由于事业的失败、情场的失意、朋友的背信弃义、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轻则患上心理病症,重则走上轻生道路。所有这些表明,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则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又感身体不适(如紧张、疲劳、胃痛、头疼……)的身体状态称“亚健康状态”。据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现代人生活压力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说,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学知识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还是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曾经有人指出:心理学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点缀品、调味品和必需品三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心理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
[2]王沛。社会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
[3]贾启艾。人际沟通(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
心理健康论文 篇四
一、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州市某技工学校学生。对广州市某技工学校学生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取调查对象,调查采用集中发放问卷的方式。为确保调查结果真实有效,问卷以不计名方式进行施测,各年级分别发放问卷800份,全部收回,一、二年级的有效问卷份数分别为700、751份。同时,整群随机抽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33人,对照班37人。
(二)研究内容
1.抽样调查资料。调查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1)基本情况,包括年级、性别、专业等人口学资料;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内容,主要调查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3)主观幸福感量表(SWB)内容,测查技校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
2.积极心理干预
第一步:实验前测。整群随机抽取2个班技校学生进行SCL-90、主观幸福感测试,确保两组在以上变量无显著差异。第二步:实验实施。采用积极心理健康课堂教学(附:积极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见表1)对实验组进行为期4个月课堂教学与行为训练,教学形式包括:讲座、讨论、角色扮演、作业分析和定向训练等。平均每周一次,每次2.5小时,而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第三步:实验后测。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全体学生进行第二次SCL-90与主观幸福感测验,与实验前测进行比较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调查样本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适用对象为初中生至成人(14岁以上)。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1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统计采用5级记分法,症状从没有到严重分别计1到5分,计算各因子总分,得分越低其症状表现越好,各因子总分除以其条目数得因子标准分。将调查样本SCL-90各因子标准分均值与全国中学生常模、全国青年常模等进行单一样本T检验。调查样本SCL-90各项因子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且达到差异非常显著;调查样本的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因子高于中学生常模,达到差异显著;调查样本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因子低于中学生常模,达到差异非常显著。
(二)两个组在实验前后SCL-90症状、主观幸福感的显著性检验
对两个组在实验前后SCL-90症状、主观幸福感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实验组与传统组在实验前无显著差异,说明实验前二个组基本处于同一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实验后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两个组的SCL-90与主观幸福感变化差异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消极情绪这六项上达到显著水平(P<0.05),实验组得分低于对照组且达到显著水平;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上实验组得分高于对照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实验组SCL-90与主观幸福感变化差异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消极情绪这六项上达到显著水平(P<0.05),实验后得分低于实验前且达到显著水平;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上实验后得分高于实验前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照组SCL-90自评量表和主观幸福感的前后测比较没有显著差异,但SCL-90的大多数因子得分比实验前得分低,主观幸福感因子比实验前高,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三、讨论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积极心理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日益增多,发现积极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效果。本研究从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培养视角再次实证了这一点。同时,实验发现,影响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中的控制组实施的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测验结果表明,4个月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也大都有了改善。可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教育因素、环境影响对于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培养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没达到显著水平。如果有意识、有计划地对技校学生心理素质进行积极的课堂教学,可以使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成长更快。积极心理学课堂教学促进技校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基本规律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心理素质优化的长效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如果将积极的课堂教学贯穿技校课堂教学全过程,与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相互结合,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规划,将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心理健康论文 篇五
摘要:小学的音乐教学是小学中重要的美学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优美的旋律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对音乐的认知,还能够通过音乐的让学生的内心充满对事物的美好想象。所以通过小学音乐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可行的方式,也成为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了解音乐教学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好音乐教学的重点,也能够知道如何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学;音乐
在小学课程中开展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巧,而是通过音乐教学让小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对事物的审美,并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的心理成长更加的完善。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的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理解音乐、喜欢音乐;而且小学音乐教师还应该了解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读懂学生的心理,并寻找更加适合的方式,因材施教。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音乐教学之内。这样就能够达到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够提高小学生心理成长的质量。
1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审美
小学的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音乐的旋律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在小学教育的宗旨上,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学的重点,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不断的提高小学的教学质量,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除了美术教学,音乐教学就是非常好的学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清晰的让学生了解如何对事物进行是非的分辨,如何对进行美与丑的分辨,让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成为一名有完善的审美观及价值观的人员,这样就达到促进学生修养成长,促进心理健康[1]。例如:在音乐课堂上利用《粉刷匠》这首歌曲,让小学生知道劳动的重要性,让学生热爱生活。利用《空山鸟语》,《爱是一首歌》、《红旗颂》等积极上进的歌曲,表达对向上的精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的渲染带动学生的心理变动,和情绪,并促进了学生审美观念的提高。
1.2健全学生人格
随着音乐不断的发展,其表达的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很多音乐作品都蕴含了积极向上的内容,当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的利用其内容,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利用不同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心理变化,让学生了解每个音乐发展阶段的社会情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学生在感知音乐的内容的同时,能够提高对我国音乐的表达方式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格成长[2]。例如:我国古典音乐《二泉映月》,教师在为学生播放《二泉映月》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解释曲调的由来,以及曲调创作背景,这样学生在听曲调的时候能够理解曲调中所表达的人们的生活遭遇,以及小学生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能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环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人格层次。
1.3促进学生心智发展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心理成长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学生只有在初级阶段培养好的习惯和心理基础,才能够在后期成长的时候明辨是非。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渗入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对小学生心智发展的推动。所谓的心智发展不仅是对音乐理解力的开发,更加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思维的开发,通过音乐的教学熏陶学生的情操,通过音乐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发展[3]。例如,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电子琴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以及手部协调能力,在电子琴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能够利用好手部与眼部、耳部的相结合,才能够弹奏出优美的音乐。而且通过这样的教学,还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让学生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这样就达到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小学音乐教学的方法
2.1通过师生互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因为互动能够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的变化,而切在有效的互动中能够让学生了解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4]。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中,教师通常的办法都是直接为学生播放教学的音乐内容,并在对音乐的技巧细节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熟悉旋律的方式达到相应教学的目的;此刻,教师是站在主动的角色中,而学生是被动的角色,这样教师就不能够充分的了解学生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知识,也不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学生的内心发展和想法,所以为了能够让教师更加贴学生,就可以利用互动的机会进行深入的了解。为了达到互动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转换自身的角色,变主动为被动,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这样就能够充分的了解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所想的角度和方向,也能够更加精准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学生也能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的轻松。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歌曲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收集一些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原地进行模仿划船的动作,并一边模仿一边进行演唱。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歌曲的欢快,再次教师也需要参与到模仿中,从双方的参与教师能够了解小学生内心的变化,而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教学与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让学生更加信任教师[5]。
2.2通过目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若是想要健康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就需要满足学生对目标的需求,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立相应的目标,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内心心理发展。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应该更加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内心发展的了解,让教师的方式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让教学的目标更加的明确,从而满足学生对音乐教学的需求。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利用大合唱的方式提高学生之间的配合程度。为此教师可以将大合唱比赛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在设定好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应该选择合唱的曲目,一般在小学阶段选择的都是《五星红旗》、《黄河大合唱》、《七子之歌》等,在学习之前应该将曲目播放给学生听,或是将曲目的视频放给学生看,这样学生能够感受到歌曲的震撼力,在播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曲目的具体内容,并将会学生如何能够相互的配合达成共同的目标[6]。当学生在了解具体情况之后,比赛表演时能够充分的展现自己的内心情绪,这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表现。
2.3完善音乐教学内容促进心理教学
音乐在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完善音乐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课外音乐,这样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并锻炼了自身的音乐技能,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完善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音乐教学辅助工具、或是音乐剧等方式,例如:小学音乐课程中《爱是一首歌》一课,教师在正常技术教学过后,可以将歌曲改编成为小的歌剧,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乐器互动丰富教学的内容。这个教学方式都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建设和发展,以为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范围,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教学之外的内容。让学生也知道,教学不一定要局限与课本的内容,很多课外的内容更加具有教育的意义,特别是在音乐艺术方面。在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与参加音乐会或是音乐剧的演出,让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心理建设。
2.4用情景教学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音乐课程与小学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其可以利用音乐来吸引学生的目光,若是在音乐课堂中设立情景剧,会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所以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将情景教学的方式加入到教学的模式中,以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音乐题目的内容和背景,并正确的指引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音乐曲目的意义。例如:《红旗颂》一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准备好相应的道具,可以事先准备好小红旗,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进行之前,向学生们简单的介绍一下我国的简史,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曲目的背景。在学生对曲目了解之后,就可以将《红旗颂》歌曲变成情景剧的方式进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乐曲的认知。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的投入也会用心去体会乐曲的内涵和意义。所以在情景剧之后的生活中,学生依然了解怎样将情景剧中的含义与现实相结合。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参加情景剧的表演,以此熏陶心理的发展内涵和方向,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7]。
2.5通过音乐教学评价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课堂的氛围一直都是轻松优美的,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是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为每一位学生对音乐的掌握程度都有很大的不同,教师针对唱的不好的学生进行批评会直接影响该学生的心理发展。这样就会直接影响整体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和进度,而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也会出现懈怠或是反感。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的调整批评的方式方法,用正确引导的方式对待学生,帮助学生改变现状。
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一项基础课程,为了能够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教师都不断的改进教学的方式和内容,让音乐教学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的目标,还能够在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建设。教师还应该学会利用课外音乐知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建设提供渠道。
参考文献
[1]薛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探讨[J].教师,2012(12):125—126
[2]吴宪奇.浅析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3(10):115—116
[3]明月辉.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4(03):125—126
[4]陈阳.小学音乐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分析[J].吉林教育,2016
[5]童琳.探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华少年,2016(04)
[6]余岚.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J].华夏教师,2016(01)
[7]李蕴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求知导刊,2015(11)。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 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五篇 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