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学前舞蹈【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4-01-10 14:57:01 来源:网友投稿

学前舞蹈范文第1篇1.1人文性不高,技能型内容偏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的现象仍广泛存在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课堂上。不少教师容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过于注重舞蹈的外在表现形式,重视舞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学前舞蹈【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学前舞蹈【五篇】

学前舞蹈范文第1篇

1.1人文性不高,技能型内容偏多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的现象仍广泛存在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课堂上。不少教师容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过于注重舞蹈的外在表现形式,重视舞蹈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舞蹈人文精神的渗入。舞蹈的表现形式和舞蹈精神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行把他们分割必然会导致幼儿舞蹈学习的不全面。事实上,舞蹈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仅仅是学习舞蹈专业技能而缺乏充实的人文内容不利于幼儿的文化涵养以及品格的提高。

1.2各章节间内容独立,未紧密融合

舞蹈是幼儿对他人进行自我表现与反应的一种幼儿本能需要。因此有效的舞蹈教育是对幼儿来说是十分有利且必要的。作为未来的幼儿舞蹈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对幼儿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重任。但就当前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来看,仍然严重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各个舞蹈教学教材中,各章节的内容相对孤立,并未有效融合在一起,艺术形式也仅仅局限于舞蹈方面,没有与其他艺术形式紧密融合渗透,这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极为不利。

2.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2.1在教学内容上凸显儿童性

儿童是幼儿舞蹈教学的直接对象,也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最终实践者。因此把儿童性视为课程内容中的重点,适当增加儿童舞蹈的教学内容,并将儿童舞蹈渗透到其他教学内容的板块中。例如在单纯,质朴的民族舞板块的学习中,学习各式的民族舞蹈。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同时将各名族舞蹈合理科学组合,并适当加入幼儿民族民间舞蹈,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表演中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幼儿舞蹈的表现力。

2.2科学规范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比例

不可否认的说,通过舞蹈这种直观而强烈的表达形式能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和心灵的震撼。但过于强电舞蹈外在美而忽视了对舞蹈情感和舞蹈内容的理解,显然是不利于幼儿健康全面发展的。舞蹈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民族宗教、生产方式、伦理哲学、审美情趣等多方面。这便要求我们把形体训练和幼儿舞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提高自身各部位的协调能力。对舞蹈课程中的技能性内容进行适当删减,补充充分的文化背景知识,建立舞蹈动作与舞蹈内行,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另外,舞蹈种类繁多,按舞蹈特征来说可以分为国际标准舞蹈,时尚舞和专业舞蹈。专业舞蹈又可以细分为芭蕾舞,古典舞,民族舞,民间舞和现代舞。因此,对繁多的舞蹈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安排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3提升师范性能力

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面对的主要是儿童,因此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应以儿童舞蹈为主。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过程中运用及培养学生的师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表现为,在专业教学课程中,教会学生由浅入深的编排幼儿舞蹈教学内容,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上应符合儿童年龄段和身体特点,在舞蹈中的音乐背景也应尽量贴合儿童的喜好,以让儿童能在愉悦的舞蹈氛围中完成体型塑造与审美观念的学习。另外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如在教学过程中多设置体验课,舞蹈排练课教会学生鉴别舞蹈,表演舞蹈的能力,同时更要教会学生,教会幼儿学习舞蹈的能力。

3.结语

学前舞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儿童舞蹈 动作 启发性 可行性 创新性

“正如音乐有乐汇、乐句、乐段一样,舞蹈语言也是通过单一的动作、舞句、舞段来展示某种特定的风格魅力或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情绪。”也就是说,舞蹈动作是形成舞蹈作品最基础的东西。“所谓编舞,就是编织表现作品思想立意的舞蹈语汇,也就是编动作。”由于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别于舞蹈院校的舞蹈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并没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丰富的舞蹈动作积累,他们进行舞蹈学习的内容和就业任教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并非演出和专业的团队。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侧重了解儿童的身心成长特点与舞蹈教学的关系,进而加强自身对儿童舞蹈动作的积累、选择与创造。

任何舞蹈作品都离不开动作的选择和编排。俗话说:“选材得当,成功一半。”在学前儿童舞蹈教学与创编过程中,学前儿童舞蹈动作积累与选择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舞蹈动作是舞者展现基本功、表达舞蹈内涵、抒发心理情绪最直接的途径。如何进行学前儿童舞蹈动作的积累、选择与创造呢?怎样围绕“童心”“童趣”的宗旨来进行舞蹈教学,使舞蹈动作生动、准确呢?这些思考既能使舞蹈动作具有启发性和可操作性,更能进一步提升自身与儿童的创造性。

一、动作选择具有启发性

舞蹈动作积累的重要一点是从儿童身上提炼舞蹈动作。

(一)从学前儿童身上提炼

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学前儿童,在实践见习活动中,对学前儿童游园活动中的观察等途径,进行舞蹈动作的提炼和积累。主动留意他们的言行举止,可以从学前儿童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笑脸或者一句亲昵的称呼中找寻舞蹈动作灵感,将与学前儿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表达提炼成为舞蹈动作。例如,可用晃头的动作来表现学前儿童在收获中满足的情绪;用双手合十,放于脸庞一侧来表现学前儿童思索的状态;勾脚与双手叉腰的动作来表现穿着新鞋子的欢喜之感等。通过对典型动作的积累与捕捉,强化学前儿童对生活的认知;通过日常生活动作与舞蹈动作的转化,启发学前儿童对生活的思考;通过夸张化的表达,增强学前儿童对生活与舞蹈的热爱。

在舞蹈动作的学习与创编中,学前专业学生要善于从已积累的动作资料库中,选取类似学前儿童生动好奇的眨眼、可爱俏皮的露牙齿、搞怪有趣的耸肩等动作,以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欲望,吸引学前儿童的眼球。

(二)从大自然中寻找

学前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对大自然的兴趣更是与生俱来的。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强化自身对大自然的认识,增加对学前儿童与大自然的了解,从学前儿童喜欢的大自然现象、动植物等入手,积累与寻找适合于学前儿童舞蹈编创的动作。

例如,利用学前儿童对下雨现象的好奇,对学前儿童舞蹈动作进行思索。笔者曾见一孩子,约小班年龄,站在阳台上看着外面的雨点,跑过去用小手接盛栏杆掉下来的雨滴。这便可化作学前儿童舞蹈的动作,用后跳踢步或跑跳步来表现看到雨后情不自禁地跑动动作;用手心向上提腕来表现盛雨滴的动作。这便是源于生活,源于学前儿童世界最真实的动作。又如,在花园玩耍的小女孩,看到蝴蝶飞到兰花盆栽里,突然脚步放轻,用手轻轻地去捉蝴蝶。这又是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提供的舞蹈动作,我们的脚上可以采用圆场步,手上动作用先压腕后提腕、食指与拇指相触碰的手部动作来表现抓蝴蝶的瞬间。展现自然,动植物的舞蹈作品有很多,如《小荷才露尖尖角》《种太阳》《数星星》等,这些都是出自大自然的某种现象,表现出儿童可爱无邪的世界。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发生在学前儿童身上的事物,不断地积累与学前儿童世界相贴切的动作,在舞蹈的创编中便可随时喷发灵感,选择既符合学前儿童的天性,又能让学前儿童从舞蹈动作中强化对生活的认知,进一步引导学前儿童对生活的思考。

不管是演出、比赛或者其他的活动主题。笔者认为,编舞者都应以演出的学前儿童为出发点,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挑选与音乐相符合、与活动主题思想相贴切的舞蹈动作。教师更应考虑到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舞蹈动作的选择和运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做到心中有儿童、脑中有动作。

二、动作选择具有可行性

“四到六、七岁为‘幼儿园期’,亦称学龄前期。”[ 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198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2页。]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有着较为突出的生理特点,大肌肉群的发展早于小肌肉群,“由于大肌肉群的发育,幼儿喜欢整天活动不停,不知疲倦的跑东跑西,站起,坐下,坐下又站起,做着各重动作,安静不下来。”[ 方富熹、方格、林佩芬 编著:《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页。]因此,在选择动作时,适当多挑选跑跳性的动作,尽量减少对持久性动作与控制力的选择与运用。

我们可以从不同年级之间的生长差异考虑动作的选择。

学前儿童舞蹈的形式有独舞、群物、游戏舞蹈等。针对学前教育学生在选择舞蹈动作进行创编选择时,笔者建议,考虑到学前儿童之间的个体成长差异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了解到学前儿童的身体成长有所不同,并且根据其身体成长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针对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儿童,我们可以从身体认知、节奏训练、创造力与情感培养这三个大方面来进行动作的选择。

对于小班的儿童,我们可以多选择《我的身体》《小手拍拍》等舞蹈,让儿童学会在认知自己身体构造的基础上,尽量多地选择类似拍掌、勾脚、点头、耸肩、踏步等启蒙性的动作,尽量避免难度太大的动作,以简易节奏型和简单的动作为主,鼓励他们发现自己,喜爱上舞蹈课程。

对于中班的儿童,可适当丰富乐曲的选择,可考虑一些描述具体形象的舞蹈。如《小星星》《伦敦桥》《两只老虎》等,让儿童在舞蹈课堂中多接触直观性的教学,如扩指并指来模拟星星闪烁,双人配合用手臂来模仿,让“艺术化”与“形象化”相结合。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孩子的视觉和听觉得到形象化的认识,不断提升中班儿童的动作模拟能力。

对于大班的儿童,可以更多地选择游戏性和情境性的训练,让孩子在如《数鸭子》《捉泥鳅》《丢手绢》等舞蹈中展现自我。教师一方面吸引学生进入到音乐情景里,另一方面启发孩子进行动作的表达和即兴创作。在大班的舞蹈教学中,可以适当地挑选一些幅度较大的动作来进行情绪的表达、情感的抒发,例如转圈、拉手吸腿跳等。笔者身边有一朋友的孩子,就读幼儿园大班,她经常会说她觉得小区应该起“雅雅花园”“星星花园”这些名字更好听。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儿童就读大班时,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创造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认识到,当儿童可以从音乐中学会理解音乐情景,又可以即兴发挥动作,我们应该坚持开放性的原则,让孩子进行更多的动作探索和自主选择。例如,可以由教师设计“请小朋友模仿鸭子走路”,“请小朋友告诉我你们想怎么捉泥鳅”,又或者“请小朋友展现给老师看你们最开心快乐的动作”等。

从学前儿童的角度出发,挑选与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动作,让学前儿童直接进行动作的表达,直接获得对动作和情感的体会,这样才能激发学前儿童主动参与、进行舞蹈表达的欲望,从而使学前儿童的积累与所学有所展示。

三、舞蹈动作富有创新性

要谈学前儿童舞蹈动作的创造,笔者认为一定要从童心入手。生活中,学前儿童总会给予我们新的灵感。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的世界总是充满新奇,他们喜欢发问、喜欢思考、善于模仿,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我表现的需求。“当然,无论舞蹈动作怎么发展和变化,都必须以保持作品思想立意、风格特点、典型形象为基础。”笔者以为,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学前儿童舞蹈动作的创新积累,一方面从自身在课堂舞蹈创编学习中进行积累;另一方面从学前儿童进行即兴舞蹈的教学实践活动环节中不断收获学前儿童舞蹈动作素材。

(一)思考再创造

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一般少不了学前儿童舞蹈创编课。笔者认为,在学前专业学生的舞蹈创编课程教学中,每一个同学在课程学习中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小组创编活动,与教师、同学积极配合,从老师和同学的身上积累新的动作元素。假如一个班25人,每2个人想出一个动作,加上教师想出的便不少于13个动作。我时常会向学生提问这三个问题:“你觉得他的动作中哪个最生动?最能表现作品意图?”“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动作来表达?”“除此之外,还有更好更妙的动作来进行诠释吗?”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他人动作的基础上,加入自身对动作的理解,对舞蹈情境的理解,形成了自身对舞蹈的单一动作、舞句,甚至是舞段的理解与再创造。

(二)启发内心的无数种动作可能

“即兴舞蹈是出自于学前儿童一种本能的、原始的舞蹈,也是最能表现他们自然情感的舞蹈。它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也是一个与自己、他人或者他物合作的过程。”笔者认为,在学前舞蹈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即兴舞蹈既是儿童表达自我的一个途径,又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是抒发自身最真实的情感的一个过程,是最真实的自我动作体现,通过这个环节,教师与儿童不断地积累舞蹈动作,为舞蹈输入新血液。

留意学前儿童对音乐与情景的感受所展现的肢体语言,作为动作收集与再创造的源泉。如《梦的世界》一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听音乐,联想在睡觉、做梦中会如何进行肢体表达。笔者曾在一堂课上与二十几位学前儿童进行教学互动交流时,让他们用认为最有趣、最生动的动作向我展示当他们在睡觉或做梦时的动作形态,我大开眼界。有常见的睡个“大”字形的,侧躺着用双手当枕头的,还有的用小嘴巴咬着手指表现睡得很香,有的甚至走动说那是在梦游,还有各式各样的我需要询问他们才知道表达的意图等。与其说,他们收获了互动的一次分享,不如说是他们启发了我心中动作创作的无数种可能。

在游戏互动过程中创造出新动作,增强舞蹈的趣味性,增加创造的可能性。在舞蹈教学中与学前儿童进行互动,将师生协作过程所积累的动作进行整合并加以选择,使其成为学前儿童舞蹈动作选材的一部分,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学习,启发他们对舞蹈的热爱和更好地进行自我表达。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1989年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342.

[2] 方富熹,方格,林佩芬.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1.

学前舞蹈范文第3篇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堂的课时安排比较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参与和体验,而舞蹈本身就需要学生多练习、多体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需安排少量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然后安排学生进行练习,自己在旁边观察与指导。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所从事的是幼教工作,所以教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今后的教育工作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舞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有时候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舞蹈排练中,与学生共舞,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舞蹈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创编舞蹈,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艺术感悟、生活经历等都融入到舞蹈中,使得所演绎的舞蹈既充满艺术美。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对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接受能力并不完全了解,所以在舞蹈教学中也应渗透幼儿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运用游戏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等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舞蹈。中职学校还可以与当地的幼儿园合作,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短暂实习,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也能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幼教职业,明确自身的未来职业方向。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每位学生提高

当新生进入中职学校时,在舞蹈教学课堂上,就应该由专业的舞蹈教师对每位学生的舞蹈基础展开一系列的摸底与评估,可以通过口头询问、集体考察或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此前的舞蹈学习状况。教师结合学生的舞蹈基础状况来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不同类型的舞蹈课时,尽量从舞动基础开始教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舞蹈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舞蹈基础等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实行因材施教。例如,可以把任务教学法与分层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结合学生的舞蹈基础,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舞蹈基础良好、无舞蹈基础但身体素质良好和无舞蹈基础且身体素质不佳等,教师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舞蹈基本功练习方案,并引导和督促学生按照练习计划积极练习,且需要做好练习记录。给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用任务作为导向驱动学生用心练习舞蹈,鼓励学生之间积极交流与互助。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种综合教学法的效果十分明显,在学生的任务报告中,看到学生详细地记录了舞蹈练习的情况,包括自己的进步与不足、重难点动作、身体的变化、柔韧度的变化等等,还有些同学记录到与同学互帮互助的温馨与感动。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明显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性评价,表扬他们在练习中的表现和进步,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再次分层,这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渗透舞蹈文化教学,增深学生对舞蹈的理解

舞蹈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技巧,更需要让学生深刻地体味到舞蹈艺术的魅力,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进一步增强舞蹈的表演效果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学习舞蹈文化,就能让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与了解舞蹈,丰富自身的舞蹈知识和舞蹈情感,便于自身舞蹈表演与舞蹈创作。教师要重视舞蹈文化的教学,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从中感悟到丰富的正面情感,从而可以使他们的内心情感得到发展和提升。例如,在完成民族舞的基本动作和芭蕾舞基本手位的教学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平均分成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让各个小组自行编排舞蹈,一周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还要求学生在编排和练习舞蹈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心理感受和参与行为。在各个小组正式表演时,教师主要承担拍摄和拍照的工作,记录下每个小组的学生的表现,并由学生选出表演优秀的照片,进行集中展示,向学校申请可以在校园文化展示栏中进行展示。这样的方式,就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舞蹈文化,能够带动每一位学生积极地学习舞蹈、表演舞蹈,激发内心的情感,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能力。

四、总结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是重点教学环节,教师必须引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的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地创编舞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促进每位学生的全方面提高,进而让他们能在今后的幼教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教育好每一位幼儿。

作者:李坤 单位:黑龙江密山文化馆

参考文献:

[1]金羽丹.浅析舞蹈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及对策[J].北方音乐,2014(11).

学前舞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学前教育;
舞蹈教学;
意义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特色化发展现状

1.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如今舞蹈教学成为不少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课程。高校设立的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人才,学习此专业的学生将来大部分会从事幼师职业。不少地方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设置艺术类课程,尤其是舞蹈课程,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传承我国民族舞蹈文化。而在舞蹈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少老师使用特色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充分掌握舞蹈知识。2.高校舞蹈教学跟不上现代的幼儿教育要求。如今的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课程逐渐落后于现代的幼儿教学水平。近几年,政府对于教育领域极度重视,学前教育行业得到迅速发展,但高校中的舞蹈课程相对落后,跟不少幼儿教育行业的变化。不少学前教育舞蹈无法适应学校教育工作的要求,但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就业期间更好地进行学前教育,落后的舞蹈课程无法帮助学生将来进行现代化的幼儿教育工作。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特色化存在的问题

1.教学大纲不具备实践性。我国各高校纷纷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同时还在专业内进行舞蹈教学。但地方高校进行的特色化舞蹈教学理论性过强,无法真正用于实践。现阶段,很多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舞蹈教学使用音乐学院专业的舞蹈教学模式,但这两个专业的实际情况不同,教学大纲不兼容。2.教学思路过于局限。从教学角度来说,各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舞蹈课程会聘请专业教师进行规范化教学。但是这种过于局限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效率。很多教师并不具备专业性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围绕舞蹈动作进行授课,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以及我国传统舞蹈文化方面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特色化的发展。3.舞蹈教材不具备专业性。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没有合适的教材,部分地方高校采用专业的舞蹈教材,过于专业的内容使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知识很难把握,无法真正体现学前教育的内涵,严重影响舞蹈教育效果,使学前舞蹈教育发展滞后,阻碍高校学生的舞蹈素质培养,影响特色化发展。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特色化发展的策略

1.面向当下幼儿教育进行教学调整,教学大纲增强实践性。现阶段,地方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内容明显落后,为了使学前教育专业能够符合当下的发展情况,我们应该及时了解行业现状,及时更新高校舞蹈教育教材,加强教学大纲的实践性,增加高校学生的才艺积累,丰富专业知识,让学生能够适应当下幼儿教育行业的发展要求。舞蹈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明确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舞蹈技能种类,在教学课程中高效使用,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幼儿教育工作要求。2.创新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课程教育方式较为落后,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必要对舞蹈教学课程的教育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舞蹈教学的课程增添新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舞蹈课程过程中保持高效率。3.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教材的专业性。由于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课程缺少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专业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舞蹈教学应该做到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关于舞蹈教学的先进经验与相关教材,编制适合地方高校的舞蹈教学教材,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使舞蹈教学课程能够得到新的理论支撑,更好地提升舞蹈教学课程的质量和效率。为了使幼儿能够更好地发展,必须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教学理念,加强对教育方面的理念学习,明确以服务幼儿教育工作为目标。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对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视,各地方高校将会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规模,改变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建设,发展为具有特色化的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我们要将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看作一项基本素质教育课程。有了这种教育理念,才能坚持进行舞蹈文化传承,将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薇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2]岳娜.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实践与改革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5

学前舞蹈范文第5篇

(一)从舞蹈教学的培养目标看:

由于舞蹈艺术本身的表演性,客观上造成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出现偏差。从课程的培养目标来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技能课重点在于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而在作为幼儿师资能力的培养层面上没有科学的计划,缺乏有力的措施。

(二)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看:

一方面,舞蹈课程学习倾向于专业化模式,使得错过身体训练最佳年龄的幼师生对舞蹈课产生畏惧,甚至感到痛苦。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造成原本充满艺术性的舞蹈索然无味,失去了舞蹈艺术“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最基本的功能。

(三)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材的研发来看:

其一,舞蹈课程开设时量少,大部分学校舞蹈课每周课时在2-4节左右。课时少、任务重。这给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价值的实现带来明显的困难。其二,从课程设置的应用来说,舞蹈课都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的状况,不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与渗透,对学生的艺术素养要求偏低;
不够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舞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三,舞蹈课程内容与幼儿舞蹈艺术教育实际需要相脱节。2005年以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基本上以舞蹈基本技能(含民族民间舞蹈)为主要内容。虽然有幼儿舞蹈相关内容,但幼儿舞蹈创编和教学设计及组织能力培养方面的教材内容很是缺乏。所以课程内容远远满足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需要。其四,关于教材的研发,通过对不同版本的舞蹈教材进行对比,专业院校舞蹈教材具有舞蹈专业性和表演性;
人教版及高教版学前教育舞蹈教材具有儿童性、综合性和较全面性,但缺乏实用性。其五,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研究新成果不断涌现。2006年复旦大学出版了《幼儿歌舞创编实用教程》。2005年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全国幼教舞蹈素质与能力培养委员会”委托北京舞蹈学院培训中心开发、研究《全国儿童舞蹈素质与能力培训教程》项目。该项目系列教材《幼儿舞蹈初级教程》、《幼儿舞蹈中级教程》于2010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3年6月,学前教育新课标“十二五”重点规划系列教材———《舞蹈与幼儿舞蹈创编》问世,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3年9月和10月,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材(上、下册)。

(四)从社会对幼儿舞蹈教育的现状看:

据调查,目前幼儿园所开展的舞蹈特长培训班绝大部分都是聘请社会舞蹈教育机构的老师担任舞蹈教学工作和开展舞蹈艺术活动的。一方面,舞蹈课程内容有专业化、成人化、技巧化倾向,特别是充满儿童情趣的内容较少。另一方面,社会舞蹈教师虽然持有舞蹈教师资格证书,但有些老师在面对幼儿舞蹈教学时,显得不知所措,体现出综合素质偏低,组织教学能力不强,必须配有幼师专业生来组织课堂才能顺利完成教学工作。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措施与方案

(一)以“营造快乐舞蹈环境,重视舞蹈基础训练”为舞蹈教学基本理念。

首先,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是非职业舞蹈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非职业舞蹈教育就是一种快乐舞蹈教育。”正因为舞蹈具有愉悦性,人们才有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去主动参与舞蹈审美活动。倡导“快乐舞蹈”的理念,也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承认学生在舞蹈方面的个性差异,使学生通过舞蹈课变得自信起来,鼓励他们以一种欣悦和快乐的情绪进行舞蹈欣赏和舞蹈表演,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因此,舞蹈艺术的愉悦性是我们提出“快乐舞蹈”理念的前提基础。其实,从人类本性和自身构造上来说,舞蹈是人类再自然不过的人性与潜能的表现和流露。建立以“快乐舞蹈”为理念的课程体系,就是要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中突出舞蹈艺术的生活本色和生命情调。更重要的是,幼师走向岗位面对的就是天真无邪、充满快乐的幼儿。幼儿更需要在幼师“快乐”的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成长。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体系中,建立以“快乐舞蹈”为舞蹈教学的基本理念,这是社会发展之潮流所趋,更是人心所向之人性使然。这一理念的推出,更进一步证实舞蹈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其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目的是培养幼儿园美育老师,而不是专业舞蹈演员,因此,课程内容以舞蹈基础训练为主,且其基础要体现以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的高度统一作为终极目标。所以“重基础而非技巧”。追求“学前专业性和舞蹈系统性相结合”,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二)建立“突出学前专业特色,发展幼儿舞蹈能力”的舞蹈课程最终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要“改变当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课程内容是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柱和具体化,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构建关系着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因此,其“专业特色”具有儿童性。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幼儿舞蹈内容为中心,紧扣儿童舞蹈知识与技能,加强幼师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儿童性是课程内容整合中重点突出和强化的要素,整合时主要通过调整课程内容结构,加大幼儿舞蹈的比重来体现,除单设幼儿舞蹈板块之外,还将幼儿舞蹈元素融合在各板块之中。比如,舞蹈基本训练板块,以芭蕾、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为主线,融合幼儿形体训练,使学生掌握幼儿生理特点、身体发育的规律、幼儿形体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民族民间舞蹈板块,在各民族舞蹈组合学习的基础上穿插幼儿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幼儿舞蹈的表现力;
舞蹈欣赏板块中融入幼儿成品舞蹈欣赏,剖析幼儿舞蹈的审美特征;
幼儿舞蹈板块,更是集幼儿舞蹈表演、创编、教学为一体,充分体现幼儿教育的职业特色。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不仅要强调学生舞蹈动作技能的实践练习,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舞蹈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和实践意识。我们曾排演《白雪公主》、《小鸭背小鸡》等儿童小舞剧,学生在自制道具、自己剪辑音乐、设计服装、参与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艺术表演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大大提高。因此,以学前教育“专业特色”为依据,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能有效促进舞蹈课程内容与幼儿教育的融合沟通,使舞蹈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根据人才市场需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我们积极开展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围绕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幼儿舞蹈内容为中心,依据舞蹈学科内的系统性及课程价值取向,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组织。首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纵向结构应体现了内容的连贯性与递进性。在不同学期中,舞蹈课程理论、技术训练和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其知识内容以一种递进、有序扩散的方式出现,以力求课程内容的序列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科知识的逻辑发展。第二,课程内容横向结构是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中的理论、技术和实践三个部分所涵盖的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综合,以达到实现共同课程目标的构想。首先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纵向结构来看,幼儿舞蹈作为学习的重点,贯穿了整个课程的开始和结束;其次要使前期学到的知识可以成为后期学习的知识的固定点,便于产生新旧知识的同化。因此在课程内容横向结构中,体现学前专业舞蹈课程以基础理论部分为支撑、幼儿舞蹈训练部分为主线、实践活动部分为关键,并以实践来衡量技术和理论的学习水平。舞蹈基础理论、舞蹈基本训练为幼儿舞蹈技能学习服务的。由于理论与技术、技术与实践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形成一个直线循环结构。实践是基础理论与技术训练的归宿,同时基础理论与技术训练又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贯穿于整条主线之中,实践内容的出现也是在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

(三)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务实”的舞蹈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对舞蹈的热爱。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激发了学生的舞蹈兴趣,才能使学生对舞蹈学习表现出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进而自觉参与到舞蹈教学活动中来。学生有了这种审美兴趣和审美需要作内驱力,学生才会有较高的艺术理想,艺术境界和艺术追求。同样,也正因为有了审美兴趣和审美需要作内驱力,学生才能在生动有趣的舞蹈活动中愉快的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舞蹈活动中应具备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二,因材施教,采取良好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诱发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傣族舞蹈,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相关地域文化背景,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掌握傣族舞蹈,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视听技术播放椰林、竹楼,泼水节场景等图片以及傣族舞蹈《雀之灵》片段。以此体现舞蹈的直观性、趣味性和丰富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有利于学生更快的融入学习探究的课堂氛围,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三,“分组合作”是舞蹈技能课有效的教学方式。学前教育舞蹈课一般是集体课,人数较多。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运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练习时以小组为单位,布置教学任务,如复习巩固课堂组合、改编创编课堂组合等作业,突出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舞蹈知识技能运用的实践意识,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分组———小组学习活动———学习结果的评价”这一主线,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较好的发挥,引导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合作学习实践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第四,课后预习与巩固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首先,预习可以培养学生挖掘知识的能力。在上新课之前布置新的学习任务,如:学习一个新的舞种组合,布置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体等收集相关资料,在上新课时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其次,在舞蹈技能教学中不能只强调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而要重视学生从消极学习向积极学习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课下的巩固训练,以便使其从他律走向自律。这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所倡导的,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所需要的。

(四)围绕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以“多元发展”为目标的舞蹈学习评价机制。

一是在评价的目标定位上,必须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6-20岁左右,他们错过了舞蹈技能训练的最佳时期,其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与舞蹈专业有较大的差距,不适合高强度的身体技能训练,虽然他们的艺术经验相对缺乏,但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他们实施的舞蹈教育不能也不该在技能上下功夫,而是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他们的艺术兴趣和感悟力以及艺术综合能力。所以,应由此提出相应的评价目标。如:表现生活、表达情感的能力;
分析动作,组织教学的能力;
研究能力及舞蹈素养等。二是要处理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关系。既要注意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学习成果的肯定,更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取心、求知欲以及研究能力的提高和舞蹈良好品质的培养,使评价过程贯穿整个学习与实践过程。评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而不是以结果来给学生排名次,或者分为优、良、中、差几个等级。因此舞蹈教学的评价不再是对学生终结性的评价而更应该是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在舞蹈课程学习的成长过程。三是评价内容的“专业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幼儿舞蹈教育活动在于通过教学与活动,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促进他们身心个方面全面发展。幼师舞蹈课程就应该帮助学生提高相应的艺术素养和专业素质,通过舞蹈学习与实践训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智力的良好发展以及思想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体素质水平和综合能力。向学前舞蹈“专业化”发展。四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取课堂考核、课外作业检查;
教师评定与学生自我评价;
节目展演(要求全体参与)和专业技能(尊重个性、发展特长)比赛等多种方式进行多元评定,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可持续性学习、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推荐访问:学前 舞蹈 五篇 学前舞蹈【五篇】 学前舞蹈(精选5篇) 学前舞蹈视频教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