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师范文第1篇书中所有内容正是有关机械工程的学生、研究人员或工作人员所需要知道的,提供的专题十分广泛,每个专题都包含讨论、案例和分析等内容。本书共分4卷,每卷分不同章。第1卷材料和工程力学,含28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机械师【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机械师范文第1篇
书中所有内容正是有关机械工程的学生、研究人员或工作人员所需要知道的,提供的专题十分广泛,每个专题都包含讨论、案例和分析等内容。
本书共分4卷,每卷分不同章。第1卷 材料和工程力学,含28章:1.碳和合金钢;
2.不锈钢;
3.铝合金;
4.铜和铜合金;
5.对设计中选择钛合金的指导;
6.镍和镍合金;
7.锰和锰合金;
8.对设计中选择高温合金(Superalloys)的指导;
9.热塑性塑料、热固塑料和橡胶―说明和性质;
10.复合材料;
11.智能材料;
12.陶瓷材料的概述,设计和应用;
13.电子材料和封装;
14.材料数据的资料源;
15.材料选择的定量方法;
16.应力分析;
17.力的测量;
18.电阻式应变测量仪;
19.有限元方法引论;
20.失效模型:21.金属的性能和服务要求;
22.塑料的失效分析;
23.失效模型:陶瓷的性能和服务要求;
24.粘性的测量;
25.摩擦性能的测量;
26.振动与冲击;
27.声学;
28.声学测量。
第2卷,设计、仪表和控制,含25章:1.计算机辅助设计;
2.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
3.环境过程和工具的设计;
4.设计优化:综述;
5.机械系统设计中的总的质量管理;
6.机械设计过程中的可信度;
7.考虑可持续性的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
8.使用寿命设计;
9.可维持性设计;
10.再制造过程(Remanufacturing Processes)的设计;
11.塑料的制造和装配的设计;
12.Six Sigma的设计:竞争力的授权;
13.虚拟现实的工程应用;
14.物理工效学(Physical Ergonomics);
15.电路;
16.测量;
17.信号处理;
18.数据采集和显示系统;
19.系统工程分析,设计以及分析和设计的信息处理;
20.动力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
21.基本控制系统的设计;
22.控制装置的一般目的;
23.反馈控制系统中的神经网络;
24.机电一体化;
25.微电子机械系统引论:设计和应用。
第3卷:制造和管理,含28章:1.制造系统的组织、管理和改进;
2.良性环境中的制造;
3.生产计划;
4.生产过程和装备;
5.制造系统的评估;
6.金属的成型和铸造;
7.喷镀和表面工程:蒸汽的物理沉积;
8.机械的紧固件;
9.密封技术;
10.满意的质量控制;
11.计算机整合制造;
12.创新方法;
13.用STEP做数据交换;
14.采用新的过程技术达到企业的目的;
15.无损检验;
16.材料管理系统的设计;
17.材料管理系统的智能控制;
18.采用工程和技术管理人们;
19.工程经济;
20.估价和选择基于技术的项目;
21.精益管理;
22.机械工程师的总的质量管理;
23.注册、认证和奖赏;
24.安全工程;
25.工程师需要法律做什么;
26.专利;
27.机械工程师的在线信息资源;
28.机械工程信息资源。
第4卷:能源和电力,含31章:1.不可压缩流体力学;
2.热力学基础;
3.能量分析,熵增最小化和构形定律(Constructal Law);
4.热交换基础;
5.温度测量;
6.热流率测量;
7.燃烧炉;
8.热交换器,汽化装置和冷凝器;
9.热管;
10.空气加热;
11.电气设备的冷却;
12.制冷;
13.低温工程;
14.室内环境控制;
15.热力系统的优化;
16.燃烧;
17.气体燃料;
18.从石油提炼的液体矿石燃料;
19.煤、褐煤和泥炭;
20.煤的清洁发电;
21.运输用的生物燃料;
22.太阳能测量;
23.地热资源和技术:引论;
24.泵,风扇,排风机和压缩机;
25.气体透平;
26.风力发电;
27.废热发电;
28.氢能;
29.蒸汽透平;
30.燃料电池;
31.流体动力系统。
机械师范文第2篇
上士吴成生,在济空某团机务大队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别看他职务不高、块头不大、学历亦不占优,但1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1次“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的荣誉,令战友刮目相看。由于他善当黑马、敢唱黑脸,加之皮肤黝黑,大家给他起了个“三黑”机械师的绰号。谈及绰号,他总会嘿嘿一笑:“难得大家这么抬举我,我一定一‘黑’到底。”
吴成生2000年入伍时只有初中学历。在他眼中,机务维护是一项令人羡慕的“技术活”,他天天都盼着有一天能亲手把飞机送上蓝天。然而,他初到中队时的工作却难称得上“技术活”。试车、排故、放飞,他只有眼羡的份;
看着机械师在飞行现场紧张忙碌,自己却只能干推飞机、递工具、盖蒙布的“体力活”。心生羡慕的同时,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把“技术活”学到手。从那时起,他一有空就钻进学习室,去啃那些生涩难懂的航空理论书籍,问号一个接着一个,但他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在短短两个月里,把一个个问号变成了句号。飞行现场,他总要装上“一箩筐”问题见缝插针向带教师傅讨教,并用心留意师傅飞行保障时的“一举一动”,反复揣摩,不断积累,并记下了3本近5万余字的维护心得。功夫不负有心人,起初不被大家看好的“初中生”,一跃成为同批兵中第一个放单的“黑马”。
成为“黑马”的他,干劲更足了。2004年8月,经过理论考核和实践考试,他顺利通过了大队组织的机械师选拔,当上了名副其实的机械师。同年底,他所维护的飞机又被上级评为“样板机”。
机械师范文第3篇
>>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探究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机械基础实验改革的探索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类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机械类应用型工程师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CDIO的机电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能源动力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机械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方案探讨 CDIO理念下机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基于工程应用型卓越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探索 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究 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机械原理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之校企深度融合的探索 电气信息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建筑类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机械类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1-01.
[4]江沛,王洪学.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3).
[5]刘则渊,陈立新.中美机械工程专业本科课程对比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6]束仁龙.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特点与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7]王雷,凌雪.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
[8]王岳川.太空文明时代与文化守正创新[J].东岳论丛,2010(10).
[9]王岳川,胡淼森.大国崛起需要“大文化”守正创新――王岳川教授文化访谈录(之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9).
[10]王岳川,胡淼森.大国崛起需要“大文化”守正创新――王岳川教授文化访谈录(之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0).
[11]王岳川,胡淼森.大国崛起需要“大文化”守正创新――王岳川教授文化访谈录(之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1).
[12]赵虎.基于校本的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策略探讨[J].社科纵横,2009(9).
[13]朱克忆.机械类高新技能人才职业培训研究[D/OL].http://.cn/Article/CDMD-10542-2006076630.htm,2013-01-01.
机械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机械类创新思维能力的内容
(1)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源泉,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机械类工程师来讲更为重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思维转换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分解协调能力等。创新设计能力离不开创新思维,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会如何发现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演绎出新的知识和结论,不断诱发创造性思维。而提出新问题本身就是创新。思维转换能力是用已有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2)创新设计能力
有了创新思维,还需要有敢于创新的机械设计能力,包括原理方案设计、传动方案设计、执行机构设计、结构设计等。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根据需求设计机械系统、零部件的能力,初步掌握在机械工程设计实践中使用各种技术(现代机电技术、现代测试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具有对机械设计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应当去机械装备创新基地进行现代机械设计技术和设计方法的培训,掌握当前主流商业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进行相关的创造性的装备设计与分析,提高综合设计素质与技能,以加强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3)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创新实践能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两个层次的深化和提升,包括实验设计能力、制造加工能力、分组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创新实践是将创新设计内容动手制作转换成实物的过程,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践,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加深对机械系统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设计积极性,锻炼了分组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二、如何培养机械工程师的创新能力
2.1大力改进学校教育
主要是高等工业学校教育, 其目的是为机械工程师从事工程设计工作与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其学习和掌握坚实的、广泛而深入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但是,据权威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学了许多知识, 但可用于创造性劳动的知识太少。这会导致一种悲剧,就是学的东西不能很好地与实践接轨,耽误了创造产品的时机。所学无异于纸上谈兵,这种状况说明, 我国高等教育对创造发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薄弱的, 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僵化的、用一个统一的方式“塑造”全体学生的模式, 已不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 也不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特别是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存在一系列问题, 主要表现在: ①各门课程学科化倾向严重, 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缺乏与相关课程的总体联系与配合, 出现内容重复、孤立和割裂等现象; ②教学思想方面存在严重误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脱离, 造成工程实践环节教学薄弱, 使得学生形成了实践知识少与课程实践性强的矛盾; ③课程内容狭窄、陈旧, 现代科技理论与方法在课程中没有占到应有的地位; ④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启发引导较少, 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上,致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地培养。针对以上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
(1) 以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及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优化课程内容, 确定教学改革目标。形体信息表达能力的提高是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目标; 设计能力的提高是机械设计及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目标; 机械结构设计能力的提高是机械设计及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目标; 机械精度设计能力的提高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目标; 机械工艺性设计能力的提高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及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明确各课程能力培养点及水平界定后, 对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和生产实习等环节进行综合性整体优化改革。
(2) 加强工程实践教育, 培养工程师的基本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做到工程教育不断线。要求培养人才在保持较宽学科基础的前提下, 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训练, 具有设计和开发有竞争力产品的集成知识和系统方法, 并具有开发市场的能力。学生一入校门就从“机械认知与实践”内容开始接受工程实践教育, 并保持四年不断线。除一般实践环节外,有条件的高校应与一些公司企业建立合作教育计划。学生经批准后做公司的课题, 进行工程实践, 并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完成学位论文。
(3) 建立完善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开发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 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机械工程师要掌握的技能应包括机械设计与制造两方面, 因此学校除金工实习基地外, 还应建立比较系统综合的机械设计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由机械基础认知实验室、机构分析和方案设计实验室、机器结构分析与设计实验室、机构创新设计实验室、现代设计实验室等组成的机械基础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使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到工程实际的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层次的生产实践和机械设计内容, 使大学生实践性环节不断线, 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2积极推进社会实践
一般说来, 一个机械工程师从大学毕业到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设计工程师和技术带头人, 大约需要经历 7 年~ 8 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 至少要参加和完成 3 个~ 5 个较大的工程设计课题, 得到设计的锻炼。设计实践的锻炼必须贯彻设计系统工程全过程的始终。必须从了解设计任务和内容开始, 经过调查、研究、论证、实验、设计、审定、制造、组装、营销、安装、使用、维修、反馈有关信息, 一贯到底。设计工程师在完成这些工作时, 必须亲临现场, 包括销售现场、使用现场、实验现场、制造现场、安装现场等, 最后回到设计现场。美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从学校开始的, 每个学生大学期间有一年以上到企业参加课题的研究, 使他们大学毕业后能很快胜任工程师的工作, 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3鼓励自我学习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机械工程师是同等适用的。机械工程师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设计基础知识和特定的专业知识, 而在工作中会遇到一些以前学校里不曾学到的课题。所以, 作为一名设计工程师,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知识水平。唯有如此, 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独占鳌头。
三、结语
机械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更多资源和资金的投入,同时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宗德.论机械工程中的创新设计[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1,(1)
机械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机械类;教师职后继续教育;措施
一、加强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而教师职后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方式,加强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可以促进中职教育发展。中职机械类专业新进的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的经验,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需要参加校企合作、企业实践等,通过职后继续教育培训,实现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尽快提高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工作多年的教师也可以通过职后继续教育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师职后继续教育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可以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建立和培养一支理论和实践技能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是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都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的,要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中职学校学生毕业以后大多数到企业生产一线工作,主要从事技术性工作,为企业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并为企业赢得利润。当前的市场日新月异,无时不在变化,这就要求企业生产的产品要不断更新,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中职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和课程内容要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不断进行调整。中职学校机械类教学内容和实际生产实践紧密相连,这就更需要教师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实践经验。
(三)是拉近与国外中职教育发展进程的有效措施
国内的中职教育与国外的中职教育相比,发展进程相差较大。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有德国、澳大利亚以及英国,这三个国家的中职教师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职前、入职和职后三个阶段。德、奥、英都非常重视这三个阶段,有科学的职前教师培养体系,严格的中职教师入职标准,有针对性的职后继续教育培训政策和要求。这三个国家的培训形式分别是:德国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训;澳大利亚采用培训包的形式,培训课程科学合理;英国则注重将培训和中职教师的岗位技能、个人晋升联系起来,基于教师的自身需求来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与这些国家相对比,我国中职教师职前教师培养体系尚不完善,没有严格的入职标准,因此我国应完善中职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以制度化的方式推进,从而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差距,实现我国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开展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措施
(一)端正对职后继续教育的态度
由于中职学校不用面对升学的压力,而且学生学习积极性没有普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高,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就相对较低,在这种环境下中职教师就很容易养成惰性,对继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就会减弱,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继续教育和正规教育相比,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它主要是对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补充、扩展和提高,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性人才。中职教师在参加职后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可能会与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安排产生冲突,教师应该努力克服困难,牢记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核心思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已不只是教师的身份,同时也是学生的身份,教师要时刻保持领先性,成为学生的领路人,自身必须主动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观念上,教师要摒弃职后继续教育只是培训学习、形式主义、走走过程的观念,明确职后继续教育是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直接方式,是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和推动中职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