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金融界【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4-01-10 18:57:01 来源:网友投稿

金融界范文第1篇世界金融规律探广西浦北县文联韦志远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自从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以后,为什么一直没有解决经济危机问题?而且愈演愈烈,演变成为世界性的金融风暴而出现世界金融次贷危机的无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金融界【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金融界【五篇】

金融界范文第1篇

世界金融规律探

广西浦北县文联韦志远诗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自从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以后,为什么一直没有解决经济危机问题?而且愈演愈烈,演变成为世界性的金融风暴而出现世界金融次贷危机的无底黑洞呢?而我们中国却像东郭先生一样,利用自己的血本刚刚救活世界经济危机,而世界的金融风暴又如狼似虎地来了。究其原因,主要是金融寡头利用房地产无限制地投资开发而出现泡沫经济和通货膨胀,再加上整个社会无规律、无限制地盲目生产,没有必要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十分的混乱和浑水摸鱼的现象十分的严重,就像无僵绳的烈马一样难以驾驽,因此,世界金融风暴一浪高于一浪而无止境、无规律地发生,成为世界经济的癌变而成为不治之症。有感得诗一首:

金融风暴爆寰球,美国酿成波五洲。

世界金融规律探,中华狮醒振神州。

金融界范文第2篇

两周之后的春节,微信发红包疯狂兴起,腾讯公司的微信通过理财通与华夏基金挂钩,其直接竞争对手就是余额宝。马云称之为对余额宝的“珍珠港事件”。

事实上,互联网对金融的冲击不仅仅是基金公司,对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同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是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向金融行业渗透,另一方面是银行、基金、券商、保险公司等传统的金融企业积极应对互联网化。从企业网站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到微信理财等等,以平安为代表的金融企业直接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平安旗下的陆金所更是成为了P2P(个人对个人)网贷公司的翘楚。

互联网金融正在开辟一个新的时代。由德邦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德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文平撰写的《互联网金融:即将到来的新金融时代》以从业者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全面分析了全球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优势以及发展状况。描绘了各类型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模式,对金融业如何赢得未来、如何融入互联网金融提出了看法。

“互联网金融的大幕已经拉开,这是一场金融变革的盛宴,不论你是否准备好,你都将融入这个新的金融世界。”姚文平表示,自互联网出现后,金融一直在运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服务,这两者的交融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另外一层理解就是,互联网金融必须运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去开展金融服务活动。

姚文平认为,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互联网公司,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
第二类是创业公司,如网贷(P2P)、众筹等;
第三类则是金融机构。

“但未来将分不清彼此和你我,互联网和金融相互融合,分不清边界。”姚文平说。

互联网金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出发点是发现和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真实需求,设计和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以合适的方式将其提供给合适的客户。在思维方式上,互联网金融更加开放、平等、包容,更强调分工与协作,开启了新金融模式。

自二十世纪互联网技术在美国诞生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全球性技术浪潮,并以无法估量的速度和能量改变着各行各业。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互联网金融的雏形开始出现,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银行(SFNB)于1995年10月18日在美国亚特兰大开业。继美国之后,欧洲、日本以及亚洲其他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开始兴起。最近几年更是取得了飞速发展。

在国内,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成为互联网金融热潮的“领头羊”。阿里巴巴早就将“平台、金融、数据”确定为集团未来的三大发展战略。2013年6月,马云提出了“金融行业需要搅局者”的言论。目前阿里巴巴在金融领域全面布局,例如支付宝、阿里小贷、在线保险营销、余额宝等都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和业绩。

搜狐、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也先后参与其中。早在2002年,搜狐宣布与国联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致力于在线金融证券交易技术服务。2013年,腾讯与华夏基金开展合作,首次开通微信交易渠道。京东商城也在2013年年初确定了“自营电商、开放服务和数据金融”三大未来发展规划。

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业公司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宜信、陆金所、拍拍贷等P2P公司,点名时间、众筹网等众筹平台出现。

互联网通过信息透明化,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下许多小企业以及个人向陌生人成功融资,这个在传统经济模式下难以做到的事情,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成为了现实。

这些互联网公司出现后,正在野蛮生长。以P2P网贷公司为例,截至2012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P2P网络借贷平台超过200家,而截至2013年9月末,这个数字已经超过500家。而同时,也出现大量的P2P公司倒闭,2013年10月就有20家P2P公司倒闭。

国内互联网理财也正处“小荷才露尖尖角”。购买能力限制、金融产品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于风险的恐惧,是阻碍一般用户进入理财市场的主要障碍。而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自动化的理财规划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存折网、挖财、铜板街等公司涌现。

除此之外,在金融行业中,拥有互联网视野的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和信托公司均已建立起自由的互联网销售平台。银行类业务均以机构自有平台为主,且大多数已经或者正在推出移动互联网平台。证券公司通过行业系统开发商定制软件,建立起了以经纪业务为中心的网上交易系统。在保险业务方面,各主要保险公司均开发了B/S架构的互联网投保平台,大部分保险公司还推出了移动互联网应用。主流基金公司不仅开发了互联网销售平台,还大量通过银行的互联网销售平台、证券公司的客户端和第三方销售公司的互联网平台及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保险、银行和投资等一系列业务的平安集团,不仅仅与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合资成立了众安保险,同时其旗下的陆金所主攻P2P网贷。陆金所主要通过“稳盈-安e贷”平台提供投融资服务。

姚文平表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可谓日新月异,因此在本书出版时,书中的内容可能已经有些落伍甚至过时。

在表现形式上,从大数据、云计算到移动时代,移动金融成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重要金融形态。它正快速改变全世界人民的生活,甚至对金融政策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渗透,移动金融模式主要包括移动支付、移动理财、移动交易、APP模式等。移动金融将加速发展。

金融界范文第3篇

讨论民间金融,首先厘清概念。一般来说,对于正式金融体系之外的金融活动,人们都会把它称作为“地下金融”、黑市金融、非正规金融或“草根金融”等,把它看做是一种要取缔的东西,但实际上,在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它是必然要走过的一种二元金融结构。因此,在本文看来,这些所谓的民间金融,它相对于有组织的金融体系来说,是政府金融管制、金融压抑外一种民间自发形成的融资关系。对“民间金融”这样的理解,这就使得我们把它当作一个中性东西,没有正式与非正式、正规与非正规之分,更不是一谈到民间金融就坚决予以否认的问题,因此要界定民间金融就要考虑如下几点。

1.从事民间金融活动的机构或组织是否已经在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如浙江省曾有三家私人钱庄领取营业执照,但因金融监管部门认为非法而被取缔;
农村合作基金会,虽然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甚至被乡村政府直接控制,但没有得到当时的监管机构——中央银行的认可,处于不合法地位,最后被作为非法金融组织取缔了。

2.民间金融活动是否为非官方性质的。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融资活动的参与者是非官方的,即借贷行为是个人或非国有制企业在之间发生的;
(2)资金的来源是非官方的,民间融资活动所有的资金都来源于居民个人或私人企业;
(3)从事资金融通的组织机构的所有者是民营的而非国有的;
(4)资金的运作是民营而非国营的,即民间金融应该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民营金融,它也涉及到所有制概念和经营机制。

3.民间金融活动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目前就民间金融按其组织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
二是有组织无机构的各种融资会;
三是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如私人钱庄、典当行、基金会等。也有学者把民间金融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临时的无组织融资的民间借贷为第一阶段;
有组织、专业化的民营金融是第二阶段。

4.民间金融的正式与非正式性。许多文献文章认为民间金融是非正式(非正规)的,而官方金融才是正式(正规)的,本文认为采用中国人惯有的意识来分辩民间金融的“根正苗红”问题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因为民间金融活动的重要性是十分明显的,所以,政府必须反思对民间融资活动的政策,建立一个规范民间融资活动的秩序框架,而不是简单地禁止。公民有正当的需求,政府的制度供给就应该面向公民的正当需求,禁止民间融资活动在此意义上是与公民需求和偏好背道而驰的。此外,民间融资活动基于民俗、传统、文化,如果政府认为只要有它所一手创设的正式制度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话,那就是哈耶克所批责的“理性的狂妄”。

5.民间金融非法与合法性。本文认为当民间金融合法时,国家才能提供规范民间融资活动的秩序框架,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纳入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范围之中。“民间金融跟地下钱庄没有任何关系”,两者的区别,亦可从央行下发的文件中窥得究竟:民间金融是相对于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融资而言的,泛指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财政除外)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价值转移及本息支付。央行特别强调,民间金融是游离于官方金融机构之外的、以资金筹借为主的融资活动。据此定义,民间金融是合法的,而地下钱庄(地下金融)是非法的,属于国家依法取缔或打击之列。

二、“民间金融”的界定

从以上的分析中得出,民间金融既不是指地下经济中没有注册的、非法的、无组织的民间资金融通活动,也不单是指有组织的或已经注册了的民间的资金融通,本文认为应该有如下的定义:民间金融泛指一切非官方性质的(即不由官方出资或官方经营),非国有制性质的,主要业务发生在个人或非国有制企业之间的各种形式的符合法律规范或道德规范的资金融通活动的总称。当然这一定义自然排除了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对社会有害的从事非法洗黑钱活动的黑色金融。理由如下。

1.“金融”,即资金的融通。只要商品经济存在,就必然存在金融。金融本身不带有任何制度色彩,但金融的具体形式是随着客观经济条件或经济形式的演变而不断发展的,任何金融形式的出现和存续都会有其经济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只有形式的高低级之分,先进与落后之分,而没有正规与非正规之分,假如有的话,也只能是人为的制度或者体制的设置的结果。如果说民间金融是非正规金融,是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的,即在正规金融体制外运作的金融机构体系,通俗地讲就是不合理或者不合法的金融。这种称谓实际上就是一种人为的制度歧视。

2.民间金融的定义规定了其合法性,排除了非法的融资活动。即把所谓的地下金融(灰色金融和黑色金融)排除在外,因为研究民间金融旨在将其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系统的金融活动,应该为民间融资活动设计一种法律框架秩序或者央行监管制度,使得民间金融活动走出灰暗地带,使得公民放心、政府放心,使得我国民间融资组织与活动与现有官方金融结构并存,从而形成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性金融秩序。

3.民间金融产生于官方金融的边界地带,当国有银行对民营、个体等非国有经济融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时,民间金融应运而生。加之它的供求关系、运行机制、交易行为与契约治理具有市场化特征,又与民营经济有着“天然”的体制姻缘,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今天,民间金融作为一种过渡性金融安排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

从上面的分析中看出,我们应该排除那种对民间金融完全否定的看法并允许其在适当的空间内获得发展,同时,应该看到这些金融形式毕竟是与落后的经济方式和经济条件相联系的,是落后的金融形式;
而作为现代资本主义大生产产物的银行系统,是先进的金融形式,代表着未来民间投融资的方向,它对前者的替代是历史的必然。

金融界范文第4篇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专家、市人大常委财经咨询组成员、上海世界经济学会会长。曾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个人一等奖两次。

编者按:即将过去的2005年,世界经济仍然保持了2004年以来的良好增长态势,在新的一年,由于受到石油价格急剧上涨的挑战以及美国持续加息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将会如何演变?为此,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了“2006年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展望”研讨会。与会专家就世界总体发展形势、美欧日经济、资本流动以及中国银行对外发展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有关讨论情况汇编如下,以飨读者。

张幼文:规模扩张持续,但制度前景不明

一、 世界贸易发展的总体态势

决定世界贸易前景的主要因素是世界经济的增长前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05年和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均为4.3%,略低 于上年的5.1%。国际跨国投资的继续回升,也将是2006年国际贸易较快增长的一个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贸易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风险性因素。首先,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与国际投机因素相互作用,增大经济风险;
其次,美国经常账户持续上升的逆差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失衡;
第三,紧缩政策在挤压全球化的房地产泡沫也将损害经济增长;
第四,贸易保护势力抬头。

从商品市场看,总体特点是商品结构与价格结构都出现巨大变化。即工业制成品贸易量的比重持续上升,而农产品和矿产品贸易量的比重相对下降;
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速高于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增速。据WTO统计,2004年世界货物贸易额达到8.88万亿美元,货物贸易量实际增长率为9%。

2006年需求增长放缓和美元走强将使商品价格下降。由于需求增长放缓、一些工业原材料产能的陆续释放,将使部分商品由供应不足转为过剩。就具体商品而言,有色金属价格将有阶段性下调;
铜市场可能将转为供应过剩;
纺织纤维及成品贸易增长仍将继续,但进口商从中国转到其他国家;
化工产品价格继续维持高位;
钢材价格下降,其中中国因素将起重要作用;
机电产品增速减缓;
初级商品价格(除石油外)持续在高位运行。2006年,粮食产量相对不足,库存消化将使价格坚挺。石油价格压力将会减轻。

二、 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在世界贸易总体趋势看好的情况下,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即世界贸易组织的前景却比较暗淡,正面临严峻考验。2005至2006年,将是全球多边贸易体制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时期。2004年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发展议程有了一个较好的转折点,但是2005年仍然徘徊不前。最后完成期限已被推迟到2006年底。

2004年7月31日多哈发展议程达成了一个框架协议,使多边贸易体制谈判绝路逢生。这一框架协议的内容包括发展问题、农产品贸易问题、非农产品(工业、渔业和林业产业产品)的市场准入问题、服务贸易问题以及贸易便利化等。但是,框架协议中的承诺只是在正确方向上迈出的一步,更为艰难的是谈判本身。2005年12月将在中国香港举行的部长级会议,被视为结束多哈贸易谈判的最佳机会。会议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能否通过一项停止农业补贴的协议。目前谈判各方开始积极活动,争取结束谈判僵局。尽管出现了新的努力,但世贸组织148个成员国的政府还远远没有取得突破。如果发展中国家关注的问题得不到处理,香港会议就不可能达成协议。世贸组织中有四分之三的成员是发展中国家。欧盟农产品保护仍然是谈判的核心问题。

中国对多边贸易体制谈判的态度是积极推动促成协议,但同时把主要重点放在解决双边贸易摩擦方面。作为目前第三大出口国,也是最大的发展中贸易国,中国此次的立场引人注目。但总体上说,中国的定位比较超脱。中国的这种较为超脱的定位,主要源于中国目前对于农产品没有过多的负担。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农业补贴几乎可以视为零。据测算,中国对于农业的补贴只有4%。中国目前外贸工作的重点是化解针对中国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注意力更多的放到了双边贸易谈判上。

三、 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

2005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4万亿美元,顺差将创纪录得超过1000亿美元。从增长速度上看2006年将从2005年的30%降至15%左右,规模有望超过1.6万亿美元。贸易摩擦严重是中国外贸的重要特点,2005年贸易摩擦涉案高达89亿美元。这也是国际社会保护主义的反映。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贸易规模巨大,但发展状况中有诸多不好的因素。以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1月2日《2005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状况》报告,中国在110个国家中,排在第51位,与贸易规模第三位成为强烈的反差。“贸易与发展指标”是在1980年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劳伦斯・罗・克莱因的协助下推出的,它的主要特点是量化对贸易发展和人类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各因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有助于刺激和促进关于发展及减贫的国内和国际政策及行动的一个工具。该指标下的具体指标共三大类29项:一是结构与体制(包括人力资本、物质基础设施、体制质量、经济结构、金融环境、环境可持续性),二是贸易政策与操作(包括贸易开放度、国外市场的有效进入),三是发展程度(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性别平等)。中国应当从这一指标的结构中看到自己的战略重点。这一指标的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中的前10名在某些领域已接近发达国家,比如环境、经济结构、贸易开放度和社会发展;
但在另一些领域差距很大,比如人力资本、物质基础设施、体制质量、外国市场的有效进入和经济发展。

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也与国内外环境相联系。从国际看,有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带来的收缩压力。近期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都连续警告各国注意世界经济下滑和失衡的风险。同时,世界贸易增长将大幅回落。世界市场需求减缓,世界贸易规模扩张减慢将导致我国外需回落;
中国经济和人民币升值论升温,多双边经贸关系阻力增多,出口和引资环境将面临更大的挑战。2005年人民币升值2%以及仍存在的升值预期对出口的不利影响将逐步显现。

从国内看,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国内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消费与投资增长不协调、国内市场供过于求加剧、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发生结构性变化等问题,都将影响到中国经济走势的变化。这将导致中国企业更多依靠国外市场。但外贸在经历连续几年超常规的高增长以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增长是难以持续的。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的局面潜存着很大风险。中国必须改变内需不足从而依赖外部的结构性问题。

一、 世界贸易发展的总体态势

决定世界贸易前景的主要因素是世界经济的增长前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05年和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均为4.3%,略低 于上年的5.1%。国际跨国投资的继续回升,也将是2006年国际贸易较快增长的一个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贸易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风险性因素。首先,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与国际投机因素相互作用,增大经济风险;
其次,美国经常账户持续上升的逆差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失衡;
第三,紧缩政策在挤压全球化的房地产泡沫也将损害经济增长;
第四,贸易保护势力抬头。

从商品市场看,总体特点是商品结构与价格结构都出现巨大变化。即工业制成品贸易量的比重持续上升,而农产品和矿产品贸易量的比重相对下降;
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速高于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增速。据WTO统计,2004年世界货物贸易额达到8.88万亿美元,货物贸易量实际增长率为9%。

2006年需求增长放缓和美元走强将使商品价格下降。由于需求增长放缓、一些工业原材料产能的陆续释放,将使部分商品由供应不足转为过剩。就具体商品而言,有色金属价格将有阶段性下调;
铜市场可能将转为供应过剩;
纺织纤维及成品贸易增长仍将继续,但进口商从中国转到其他国家;
化工产品价格继续维持高位;
钢材价格下降,其中中国因素将起重要作用;
机电产品增速减缓;
初级商品价格(除石油外)持续在高位运行。2006年,粮食产量相对不足,库存消化将使价格坚挺。石油价格压力将会减轻。

二、 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在世界贸易总体趋势看好的情况下,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即世界贸易组织的前景却比较暗淡,正面临严峻考验。2005至2006年,将是全球多边贸易体制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时期。2004年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发展议程有了一个较好的转折点,但是2005年仍然徘徊不前。最后完成期限已被推迟到2006年底。

2004年7月31日多哈发展议程达成了一个框架协议,使多边贸易体制谈判绝路逢生。这一框架协议的内容包括发展问题、农产品贸易问题、非农产品(工业、渔业和林业产业产品)的市场准入问题、服务贸易问题以及贸易便利化等。但是,框架协议中的承诺只是在正确方向上迈出的一步,更为艰难的是谈判本身。2005年12月将在中国香港举行的部长级会议,被视为结束多哈贸易谈判的最佳机会。会议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能否通过一项停止农业补贴的协议。目前谈判各方开始积极活动,争取结束谈判僵局。尽管出现了新的努力,但世贸组织148个成员国的政府还远远没有取得突破。如果发展中国家关注的问题得不到处理,香港会议就不可能达成协议。世贸组织中有四分之三的成员是发展中国家。欧盟农产品保护仍然是谈判的核心问题。

中国对多边贸易体制谈判的态度是积极推动促成协议,但同时把主要重点放在解决双边贸易摩擦方面。作为目前第三大出口国,也是最大的发展中贸易国,中国此次的立场引人注目。但总体上说,中国的定位比较超脱。中国的这种较为超脱的定位,主要源于中国目前对于农产品没有过多的负担。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农业补贴几乎可以视为零。据测算,中国对于农业的补贴只有4%。中国目前外贸工作的重点是化解针对中国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注意力更多的放到了双边贸易谈判上。

三、 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

2005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4万亿美元,顺差将创纪录得超过1000亿美元。从增长速度上看2006年将从2005年的30%降至15%左右,规模有望超过1.6万亿美元。贸易摩擦严重是中国外贸的重要特点,2005年贸易摩擦涉案高达89亿美元。这也是国际社会保护主义的反映。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贸易规模巨大,但发展状况中有诸多不好的因素。以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1月2日《2005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状况》报告,中国在110个国家中,排在第51位,与贸易规模第三位成为强烈的反差。“贸易与发展指标”是在1980年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劳伦斯・罗・克莱因的协助下推出的,它的主要特点是量化对贸易发展和人类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各因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有助于刺激和促进关于发展及减贫的国内和国际政策及行动的一个工具。该指标下的具体指标共三大类29项:一是结构与体制(包括人力资本、物质基础设施、体制质量、经济结构、金融环境、环境可持续性),二是贸易政策与操作(包括贸易开放度、国外市场的有效进入),三是发展程度(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性别平等)。中国应当从这一指标的结构中看到自己的战略重点。这一指标的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中的前10名在某些领域已接近发达国家,比如环境、经济结构、贸易开放度和社会发展;
但在另一些领域差距很大,比如人力资本、物质基础设施、体制质量、外国市场的有效进入和经济发展。

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也与国内外环境相联系。从国际看,有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带来的收缩压力。近期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都连续警告各国注意世界经济下滑和失衡的风险。同时,世界贸易增长将大幅回落。世界市场需求减缓,世界贸易规模扩张减慢将导致我国外需回落;
中国经济和人民币升值论升温,多双边经贸关系阻力增多,出口和引资环境将面临更大的挑战。2005年人民币升值2%以及仍存在的升值预期对出口的不利影响将逐步显现。

从国内看,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国内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消费与投资增长不协调、国内市场供过于求加剧、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发生结构性变化等问题,都将影响到中国经济走势的变化。这将导致中国企业更多依靠国外市场。但外贸在经历连续几年超常规的高增长以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增长是难以持续的。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的局面潜存着很大风险。中国必须改变内需不足从而依赖外部的结构性问题。

徐明棋:世界经济继续增长风险失衡不断扩大

徐明棋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世界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研究领域: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

2004年是世界经济自2001年恢复增长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增长幅度达到了5.1%,2005年由于受石油价格成倍上涨的冲击以及受美国不断提高利率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增长幅度可能降至4.3%。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幅度都将比去年低。其中美国将从去年的4.2%降至今年的3.6%,欧盟经济将从去年的2.2%降至今年的1.4%(其中欧元区将从1.8%降至1.2%),日本将从2.7降至2%。整个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从去年的3.4%降至2.5%。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仍旧维持在高位,但也将有略微下降,从7.3%降至6.4%。独联体国家也从去年的8.4%降至6%。就经济增长率而言,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总的发展趋势仍属正常,4%左右的世界经济增幅和2-3%的发达国家增长幅度是一种健康的速度。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将继续维持目前的比较好的态势,增长速度有望与2005年齐平。发达国家总体将略有好转,由今年的2.5%提高到2.7%,其中美国仍将维持3.3%以上的增长幅度,日本也可能继续保持2%的增长率,欧盟和欧元区的经济将好转,增幅可望分别达到2.1%和1.8%。发展中国家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增长率可达6.1%,其中东亚仍将领先于世界,保持在7.2%左右,而独联体国家可望维持在5.7%左右。

总体经济增长态势保持平稳以及世界经济仍处于周期的增长阶段并不等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存在风险和问题。2006年,一些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因素可能进一步恶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可能进一步扩大。

世界经济2005年遇到的严峻挑战就是石油价格的急剧上涨和持续的高位运行。整个2005年油价都在高位震荡,最高曾突破60美元/桶,目前仍在55美元/桶左右徘徊。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无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据测算,石油价格上涨5美元,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减少0.3%,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能下降0.8个百分点,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是一个重要原因。2006年,随着美国利率的不断提高和美元汇率趋稳,石油继续上涨的可能性减少,但是石油继续维持在高价位的可能性极大,世界经济仍将面临能源成本高的难题。

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失衡进一步加剧,这不仅表现在各种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储蓄和投资、消费之间的严重失衡,其集中表现就是美国的巨额经常帐户逆差以及东亚国家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美国2004年曾创下经常账户逆差新高,达到6659亿美元。根据目前美国的政策和美国国内消费态势,美国2005年经常账户逆差可能会再创新高,超过7000亿美元,2006年美国国际收支也将继续出现巨额逆差。外部世界已开始怀疑美国能否继续维持这种逆差。如果美国被迫做出调整,世界经济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国际金融市场将受到什么样的冲击?这些疑虑和担心对美元未来汇率走势将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世界经济能否维持稳定发展的一个风险所在。

由于2002年以后美国曾13次降低利率,使发达国家的利率水平达到了战后的历史低位,刺激了消费和投资,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热。到2004年,虽然各国的通货膨胀率都还维持在3%以下,但是房产的热度开始显现,美国城市房地产价格2004年上涨了8.3%,有些城市如纽约、旧金山等城市都在20%左右,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和瑞典2004年的房价也都大幅度上涨,法国上涨了15%,西班牙15.5%,上涨速度都超过了美国。从2004年6月开始,美国进入提高利率的轨道,至今已升息12次,虽然房价热度在2005年已经降了下来,但滞后的通货膨胀开始显现,美国2005年10月份的通货膨胀率已上升到4.69%,为近几年的新高。根据这一趋势,美国很可能继续提高利率,这不仅将对美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而且还可能带动其他国家提高利率,从而使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慢。

因此,从总体看,世界经济继续增长,但发展进程中的不平衡也在加剧,未来的走势仍然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伍贻康:欧盟经济处于病态之中

伍贻康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国际问题学科规划和评审组成员,教授。研究领域:经济全球化、欧洲一体化。曾获全国吴玉章经济学特等奖、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一等奖、优秀论文奖一等奖。

自上世纪中后叶起,蓄之已久的经济全球化以锐不可挡之势冲击世界经济,近20年,各类型、各地区、各国经济在全球化加速发展中的兴衰得失渐趋明朗。令人惊讶的是,资本主义发源地――发达的西欧国家受全球化负面影响,经济渐露低迷病态状况。以美欧经济增长半个世纪来的态势作比较,全球化的两面性就清楚显现了。(见表)

表中数据清晰表明欧盟经济呈现衰颓趋势,尤其是近几年的欧元区国家表现尤为突出。就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严重失衡来说,欧元区经济发展滞后是重要表现。以经济增速相比较,发达国家落后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中欧元区拖了后腿,而欧元区中的大国德、法、意又是欧元区经济发展的拖后腿者。欧盟第一大国德国已从世界和欧盟经济的“火车头”落到了“大拖车”的可悲地位。这种经济发展态势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改变。

从表中可见,2000年欧美经济增长曾一度相近,欧盟当时雄心勃勃声言要充当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并于2000年3月提出宏伟的《里斯本战略》,宣布挑战美国,要“在2010年前使欧盟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知识经济体”。然而自2001年后,欧盟(尤其欧元区)经济与美国经济增速相比差得很远。2004年底由荷兰前首相科克负责调研的一份官方《里斯本战略》审议评估报告,结论是欧美间经济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进一步拉大。尽管欧美的国民生产总值相近,报告指出目前欧盟人均GNP只相当美国的65―70%,自1996年以来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是欧盟的两倍。欧盟最大商会“欧洲商会”2005年3月发表报告,声称欧盟经济落后美国大约20年!这使负责《里斯本战略》执行的欧盟委员会前**普罗迪哀叹“里斯本战略是一个巨大的失败”。

当前欧元区经济主要问题表现是增长率低迷,个别国家还时有负增长;
失业率高(9%左右);
投资和内需持续不振;
公共开支过大,德法意等国财政赤字一再破限;
成员国内部协调困难,差异在扩大,难以弥合。近期油价猛涨对欧盟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但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源则是受结构性制度性因素拖累,欧盟有识人士认为欧洲增长模式已过时,难以适应和融入全球化。

探析欧元区经济严重失衡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滞缓,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例如德国的基础工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等领域在全球居明显优势,占产业比重较大,而微电子、信息和生物等高新技术领域则严重滞后美日,目前欧盟的生物产业规模只相当美国的1/3,科研投资和科技人员的质和量都落后美日。现代服务业发展因受制于国别差异,包括金融服务都严重滞后美国。反之,欧盟对夕阳产业和农业补贴则偏高。因此,在对应全球化和高新科技革命方面,德法等国调整动作迟缓,结构相对老化,一步落后就步步落后了。二是劳动力市场僵化,劳动成本高,社会福利负担过重。必须摆脱“五高”(工资、福利、税收、成本、赤字)、“五低”(就业、消费、盈利、国内投资、竞争力)的社会经济恶性循环怪圈,进行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然而改革阻力又很大,谁都不愿担当改革成本,致使改革前景增加了极大不确定性。

欧元区国家尤其是第一大国德国经济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型、服务型经济的转变中明显的滞后,现在正处于改革调整的十字路口,看来经济低迷疲软态势将延续相当一个时期,调整改革很难,见效很慢,经济增速很难提升,OECD曾预测,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可能由2005年―2010年的1.9%降低至1.3%,2020―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0.9%。今年8月29日德国《明镜》周刊发表题为“与中国相比,我们太老、太累、太饱”的文章,这三“太”非常形象地刻划了欧元区经济困境的病灶和症结所在。

谢 康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世界经济、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

谢 康:

国际金融发展与中国跨国银行对外投资前景

一、中国对外投资进入一个新阶段

我国已由以吸收外资为主的阶段进入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阶段。

首先,中国经济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和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对提高。民营企业实力日益雄厚,体制灵活,更适合对外投资。

然而,中国能源与其他资源相对有限和缺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与其他资源。中国人均资源较低,资源结构也不完整,需要从国际市场补充和增加。积极开拓世界能源与资源市场已是我国“十一五”计划的重要任务。

同时,中国国内部分产品销售市场相对饱和。中国企业除寻找国内农村市场外,迫切需要到世界各国寻找市场。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这是一个对外投资将会加速发展的信号。

二、国际金融发展为中国对外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

1. 全球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愈加重要和有效。随着证券全球化发展,世界资本市场的证券品种日益增多、融投资愈加便利、资金的利用更有效。中国银行业融入到世界资本市场中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提高银行的融投资效率。

2. 国际资本流动更加自由。在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国际资本流动更趋无障碍化,东道国更愿接受来自投资国的资本。资本流动规模将更大、速度将更快、形式更多样化、区域更广泛。

3. 全球汇率变动频繁。由于各主要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同,国际货币需求、供给变动较大,主要国际货币间汇率浮动激烈,如美元在对欧元大幅贬值后又开始升值。人民币汇率升值也融入全球汇率市场之中。

4. 国际直接投资重点转向服务业。发达国家在制造业投资走向国际化的基础上,服务业国际投资正成为热门。制造业国际投资与服务业国际投资有密切的关联性。服务业国际投资已由狭义服务业走向广义服务业,其中,金融服务业是其重要和主体部分。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为中国银行业的对外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遇。

三、对中国银行业对外投资的战略思考

1. 中国银行业伴随中国制造业大规模投资而发展。借鉴世界知名跨国银行的历史经验,随着生产型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金融型跨国公司将紧跟而去,而且本国跨国银行首先为本国生产跨国公司服务居多。中国生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跨国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中国银行业应作好配套服务的准备。

2. 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将会突现中国银行业独特作用和机会。中国银行业要把人民币汇率与国际资本流动、国内资本外流密切结合起来。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初期,不利于中国商品的出口,但有利于外国资本的进入;
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加大,有利于中国的资本在国际市场的投资,但也应尽力防止在华外国资本不正常的外逃。

3.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银行业应以全球化视角全面处理国内外市场的关系,充分提高在国内市场利用外资的效率,实现由“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化;
同时,充分抓住在国外市场融投资的环境和机会,进一步巩固国内市场基地。

4. 建立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防范机制。中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风险绝不亚于制造业。新生金融危机往往出现在金融过度自由化和较大规模的资本流入流出之后。中国银行业应有效地实行金融对外投资的风险管理。

金 芳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全球化研究室主任,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曾获第五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

金 芳:2006年跨国公司动向及国际直接投资形势

1、 国际直接投资呈现恢复性增长,并有望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在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下降后,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整体流量开始回升,达6480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2%,并可能引领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新的增长周期。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2005年9月5日的《2005-2008全球直接投资前景》显示,全球大型跨国公司和专家对外国直接投资在短期(2005-2006年)和中期(2007-2008年)的继续增长持乐观态度。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前景甚至比制造业更为乐观,特别是计算机/ICT、公共设施、交通运输和旅游相关服务业的国际直接投资将大幅回升。在制造业内,电器和电子产品、机械和金属制造等行业的投资前景最为乐观。在初级部类,采矿和石油业则是领先的。尽管大部分跨国公司认同并购方式是更有效率的国际扩张手段,但目前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仍以新设投资为主。近年来,服务业跨国并购增长显著,目前在全球并购总额中已占60%,其中金融服务业的跨国并购占1/3,呈持续高涨的态势。

2、国际直接投资的非均衡性集中趋势日益增强,新一轮引资竞争方兴未艾。由于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迫使众多跨国企业探索提高竞争力的新途径。日益增长的新兴市场为跨国公司合理调配生产、实现规模经济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提供了可能。发展中国家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加,2004年增幅达40%,而发达国家反而降低了14%。由此,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直接投资流入中的占比已达36%,为1997年来的高峰。然而各国和各区域间差距明显拉大,亚太区是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地,2004年,该地区吸纳外国直接投资1480亿美元,比2003年上升了460亿美元,实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涨幅。美国仍然保持了全球吸收外资最多国家的地位,排在其后的是英国,中国位居第三。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继续保持了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最多国家的地位,净流入量为610亿美元。发达国家仍然是通过直接投资途径实现净资本出口的主要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净流出达2600亿美元。占全球直接投资流出总量50%以上的跨国公司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和卢森堡3国,美国的表现尤为突出,2004年度美国直接投资的流出总量猛增了90%,达到创纪录的2290亿美元。

联合国贸发大会最新的调查显示,全球主要跨国公司和投资专家仍将中国视作未来投资的首选地,紧随其后的则是美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世界各国都在强化招商引资力度,从而展开了全球范围新一轮引资竞争。各国在大部分领域都不断出台放松管制和更自由化的政策,唯有在自然资源领域反而出现了收紧的政策倾向。

3、 全球化生产分工及布局新动向下,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正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跨国投资为载体的产业国际转移已经超越了早先以产业发展周期为模式的将成熟产业整体性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格局,而趋向于在新产业发展或新产品研制的初期就在国际范围布局;
在转移的环节上,呈现出制造、研发、服务等联动转移的趋势;
在转移的方式上,表现为以跨国公司为主体、依托承接转移地的大型开发区的地区集聚化趋势,体现为一个核心企业与相关产业配套企业之间构成联盟参与国际竞争。与此同时,全球跨国公司新的研发中心也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显示,许多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印度和新加坡开设了研发中心,愿意把中国作为未来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数量最多,其次是美国,印度第三,这为发展中国家与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体系接轨提供了新机遇。

4、服务贸易离岸化趋势日益显著。继制造外包后,服务外包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的新内容,并带动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服务贸易的迅速增加。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项目外包,即跨国公司把非核心辅助型业务委托给国外其它公司;
二是跨国公司服务业务的离岸化,即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模式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新的投资和贸易机会,涉及的范围从简单的、低增值的活动(如数据录入)到复杂的、高增值的活动(如建筑设计、金融分析、软件编程、人力资源服务与研发)。预计到2008年全球服务外包活动上的支出大约会增长到8270亿美元。在未来的5年内外包活动的金额预计将每年增长大约30%到40%,而且发展趋势是继大型跨国公司以后,中小企业也积极开展外包活动。联合国贸发大会预估,未来年份,物流和支持将成为继分销和零售服务后又一个加速在海外选址布点的热门领域。

傅钧文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研究领域:日本经济、中日经济关系。日本大分大学经济学硕士。曾获2005年上海市第五届咨询决策三等奖。

傅钧文:日本经济趋向稳定增长

一、2005年经济表现及增长

的特征

2005年以来,日本大多数经济指标都显示增长比较稳定。在日本的GDP中,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分别占15%和55%,而今年的经济增长中最有起色的也就是这两个部门。经济的其他方面也有不少亮点,如就业方面。总的来说,今年日本经济的增长是内需主导型的增长。正因为经济增长的基础较前些年更扎实,因此日本政府和央行在2005年8月就相继宣布日本经济已经走出停滞不前的局面。与以往相比,今年日本经济的增长有两个特色。

1.企业投资出现国内回归,产业结构不断改善。

与前几年大量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相比,日本企业对华投资有了更多的理性,更重视技术的梯度转移,普遍加大了国内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日本经济新闻》2005年10月对制造业上市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63.9%的企业决定在今后3年内扩大国内工厂的生产规模和产值,扩大国内投资的企业大大超过去年同期调查时的数量。另外,今年企业设备投资不同于以往的是,企业用于新建厂房的投资并不多,而是集中在四个方面,即节能投资、研发投资、改造原有设备的投资和新产品生产线的投资,这说明企业并不是靠滥铺摊子,而是靠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并举最终优化产业结构来提高竞争力的。

2.投资者信心增强,要素市场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互动。

2005年11月4日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平均股价时隔4年半重新上升至14000日元的价位,这也是小泉执政以来的最高价位。与此同时,日本的地价也出现了全面止跌回暖的迹象。住宅建设也逐渐回暖,例如新建住宅开工户原来徘徊每季度120万户左右,而最近已上升至130万户。由于日本股市和房市齐头并进,不少研究者惊呼日本又进入泡沫经济的前夜。股市和房市的回暖其实都反映了投资者和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的信心增强。企业效益改善,增加了人们对住宅的消费开支,9月份执政的自民党在众议院大选中获胜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经济增长的信心,股市上扬又使那些前几年大量购入低价股票的大公司的效益进一步改善。

二、经济复苏的深层次因素分析

日本经济能得以复苏,除了市场的短期因素以外,归根到底是与日本在经济衰退的逆境中坚持自主创新、坚持改革分不开的。

1.注重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

科技创新是日本高速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也是日本近年来得以保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源泉。经济虽然萧条,但日本对科技的投入不减反增。以实际价格计算,日本全国研发经费自1995年以来连续9年增长,年增长率达2.8%,目前日本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率达3.35%,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在日本的研发活动中,企业是主力军,以2005年为例,日本制造业上市企业研发经费比去年增长6.5%,在销售额的比率达4.3%。科技创新直接促进了技术进步,1978年至2002年的25年中,日本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13%,位列7个发达国家首位。

2.不良资产处置顺利,银行包袱大为减轻

截至2005年3月底,日本全部银行的不良资产为24.9万亿日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8%,这是日本银行界不良资产连续3年减少。在各家银行中,大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速度尤为迅速,不良资产比去年同期猛跌45%,不良资产比率全部达到2002年在金融再生计划中定下的削减一半即4%的目标。虽然日本银行界处理不良资产还在继续,但已向我们展现其值得学习的经验。第一,及时披露不良资产信息,及时处置;
第二,政府注资的同时改革银行的治理结构,如撤换银行管理层;
第三,缩减银行规模(包括裁员和减少银行员工工资收入);
第四,发挥整理回收机构(RCC)、产业再生机构(IRCJ)以及国内外投资者的民间基金在不良资产处置和企业再生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五,银行吸纳低成本资金,获利空间增大;
第六,法律等的制度建设先行。

3.节能意识深入人心,国家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由于长期注重节能,日本经济在能源方面的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日本大和总研的研究报告认为,对于日本来说,如果考虑汇率和物价变化的因素,1980年每桶原油约43美元的价格约相当于目前的140美元,而目前油价仅为70美元,所以石油价格上涨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很弱,日本能忍受的油价上涨空间还绰绰有余。该报告指出:即使石油价格每桶上升10美元,也仅使日本的GDP减少0.1%,上市企业利润仅减少0.5%。

三、2006年走势分析

总的说来,最近十多年来,原来日本经济持续疲软的重要原因,即“三个过剩”――员工过剩、设备过剩和债务过剩都有了很大的改善。2006年将在此基础上延续缓慢而稳定的增长惯性。从宏观经济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来讲,因日本企业出于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设备投资会继续旺盛;
个人消费虽然有因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而带来抑制支出的倾向,但由于企业效益改善和就业增加,个人消费仍然会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日元疲软可能有利于日本的外需增长。

当然,2006年对日本经济增长来说也有一些制约因素,包括公共投资、金融政策和石油。在金融政策走向方面,为了克服通货紧缩,央行从2001年3月起将金融调节目标从原来的市场利率(即无担保隔日拆放利率)改为资金量(即央行的活期存款余额),一直实行所谓宽松数量型的金融政策,对金融市场提供宽裕现金。但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即扣除生鲜食品后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很可能在2005年底结束数年负增长的历史转为正增长,央行可能在2006年初结束现行的金融政策。另外,曾经建议日本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美国联储新**伯南克将于2006年2月就任,届时是否会对日本的金融政策产生影响令人关注。

周 宇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国际金融形势可望有良好开端

比较2004年底的各种新年预测和2005年国际金融市场的实际状况,人们不难发现,过去一年的国际金融形势大体上要好于许多经济学家和市场参与者的预测。

2004年底和2005年初,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指标显示出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迹象,世界经济呈现出不明朗的走势,在这一背景下,展望2005年的国际金融形势,人们抱有两个担心:第一,随着石油价格的暴涨和美国的多次加息,世界经济有可能出现恶化趋势,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资本市场将会步入低迷阶段,新一轮经济衰退的阴影将会笼罩国际金融市场。第二,美国经常收支逆差规模接近GDP的6%,受这一因素的影响,美元汇率有可能暴跌,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将会危及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然而,从2005年第二季度开始,在经历了短暂的调整后,世界经济再次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国际金融局势开始趋于稳定和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多数国家的股市开始由观望调整转为震荡上扬,为了预防经济过热和消除通货膨胀风险,一部分国家开始采取加息政策。在所有变化中,最出乎意料的结局是美元由弱势货币转为强势货币,美元汇率走出贬值泥潭,开始进入升值通道。与美元的以上变化相对应,欧元和日元开始呈现出贬值趋势。

美元升值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基本上要高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良好的宏观经济背景减弱了美元贬值的压力;
其次,从2005年年中开始,美国经常收支状况出现好转迹象,贸易收支逆差的增加速度明显减弱;
第三,从2004年6月到2005年11月,美联储通过12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4 %,美国利率已处在自2001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第四,市场积蓄了美元自律反弹的动力,从2002年年初到2004年年底,美元有效汇率贬值近30%,过度贬值的美元开始进入市场自我矫正的周期。

从2006年的展望来看,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将主要受到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风险、石油价格变动和美国经常收支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体而言,在石油价格高位震荡的背景下,石油价格的变化已成为制约通货膨胀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石油价格与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又是分别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大主要因素。当前,最为有利的局面是全球性通货膨胀风险并不明显,这一局面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背景。一旦全球性通货膨胀风险上升,以加息为主要手段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势必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而景气的衰退又必然会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

就未来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而言,首先需要留意的是各国股市的变化。一旦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最早出现反应的是各国股市价格的调整。通常股市价格是反映景气变化的最为敏感的先行指标之一。2005年,尽管石油价格的上升恶化了经济增长预期,但较低的通货膨胀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石油价格的负面影响,这是下半年全球股市基本保持震荡上扬局面的主要原因。但考虑到世界经济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和一些国家采取的升息政策,世界经济有可能放缓增长的速度,一旦出现这一苗头,股市将首先面临向下调整的风险。

其次,值得关注的是世界主要货币汇率的走势。世界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动将受制于主要工业国家利率差异和美国经常收支状况的变化。当前美国的利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这一差异有利于美元的走强,而美国经常收支状况的改善趋势也为美元升值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利率上调的空间越来越小,而欧元经济区和日本利率的调整还有较大的空间,因此,如果美国经常收支状况得不到持续和明显改善,那么欧元经济区和日本的加息有可能阻止美元继续升值的势头。

最后,国际金融市场面临的一个潜在风险是私人资本的动向。自2004年以来,私人资本开始回流发达国家,2005年和2006年,私人资本的流向有可能继续维持这一趋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年,在美国高利率政策的影响下,一部分私人资本有可能撤离新兴市场国家并流向美国,私人资本的这一动向将会增加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

尽管2006年的国际金融形势潜伏着一定的风险,但从总体上看,美元汇率的止跌和石油价格的止涨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注入了乐观情绪,2006年的国际金融市场可望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从中国的视点来看,美元升值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以及私人资本流向对中国接受外资的影响将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经济持续增长、风险失衡扩大

――2006年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展望研讨会综述

1.2006年世界经济仍将维持较好增长态势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5年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总的发展趋势仍属正常,4%左右的世界经济增幅和2-3%的发达国家增幅是一种健康的速度。

但是,总体经济增长态势的平稳并不等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存在风险和问题。其集中表现就是美国的巨额经常账户逆差以及东亚国家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外部世界已开始怀疑美国能否继续维持这种逆差。有专家认为,石油、房地产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诱发因素。如果美国继续加息,提高到6%甚至更高的水平,那么对美国的房地产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石油价格的高位运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据测算,石油价格每上涨5美元,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能下降0.8个百分点。虽然2006年随着美国利率的不断提高和美元汇率趋稳,石油继续上涨的可能性将减小,但是继续维持在高价位的可能性极大,世界经济仍将面临能源成本高的难题。

2.积疴缠身令欧洲经济衰退

OECD预测,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可能由2005年―2010年的1.9%降低至1.3%,2020―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0.9%。欧洲经济没有像美国经济一样,随着知识型、服务型经济的建设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对此,专家认为,欧洲的个别小国,如芬兰、爱尔兰凭借手机和软件业的发展成功转型,但是几个大国经济结构中的优势产业非常明显,这些国家舍不得在经济上大踏步的转型和调整。例如德国超过美国,是2004年的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其优势产业仍然主要是机械制造业。同时,欧元区国家的老化病、福利病也使经济改革和调整很艰难,经济增速很难提升。最近法国发生的骚乱与欧洲国家的福利制度、移民问题有很大关系。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加之最近法、德政局的不稳,以及政府推行的向贫苦人民“开刀”的福利制度改革,都是这场骚乱的深层次因素。

3.日本经济进入新增长周期

相形之下,经历了十多年调整的日本经济正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日本经济恢复的特色是经济总量虽然没有增加,但是企业经营情况改善、收益增加和股市转暖。最近,欧美投资者非常看好日本股市,野村证券宣布日本股市将有10年的上涨期。日本的技术创新很有独特优势,在数字化产品上发动了新一轮的高端攻势。同时,在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日本的汽车业迅速获得生机。

但是,日本经济结构本身的问题还没有完全消除。老龄化、内部消费需求不足和过度依赖世界市场,这些问题将使日本经济在未来很难达到高速增长,而且由于日本经济高度依赖世界经济,所以其对全球经济波动会非常敏感,表现就是日本经济增长变动的幅度比较大,年与年之间的落差较大。

从内部来说,日本经济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即大企业效益比较好,中小企业的效益比较差。这反映在就业率和工资水平上。这可能和日本大企业的市场垄断和议价能力趋强有关。但是,这些中小企业也可能拥有非常先进的技术,它们只是缺少资金和市场。所以,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去购买这些中小企业,使他们的技术为我们所用,这和纯粹的技术贸易是不同的。

4.美、中、印将重构世界“大三角”经济体

专家认为,相对于原来美、日、欧世界“大三角”经济体,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将会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新生力量。但是,对于中印之间的合作,专家的观点并不一致。一种认为,随着中印两国经济互动性的增强,贸易、投资的增加,中印两国将相互学习,经济会逐步融合。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印两国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人口众多,而既能够解决就业问题,又能够提升产业结构的产业就是软件服务业,印度现在所走的这条道路恰是中国今后要走的道路,而整个世界无法容纳两国如此庞大的产量,所以中印两国之间的融合很难。也有专家认为,中印两国的道路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两国都是充分利用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照搬复制对方的模式,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5.国际资本流动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专家认为,国际金融对于中国经济产生最大影响的主要是两大因素,一是美国的利率变化,二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虽然中国并没有开放资本市场,但是通过各种形式流入的套利资金、尤其是对于利率比较敏感的短期资金的流动还是值得关注。前一阶段,中国经济有过热现象,尤其是房地产,通过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措施,房地产价格下跌、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减弱,如果资金迅速撤出,这将对房地产业、金融市场以及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我们既不希望资金迅速流入,也不希望资金迅速撤出。

金融界范文第5篇

*提及美国政府采取的具体措施。美国政府20日向国会提交了一项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要求国会赋予政府广泛权力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以防危机深化。

*说,他注意到,其他国家正关注美国如何处理金融危机,“我可以向你们保证,政府和国会正在合作,以推动这一战略迅速获得通过。我相信,我们会抓紧时间采取行动”。

*没有请求其他国家采取任何措施。

法国挺峰会

相对*的自信,欧洲联盟轮值**国法国总统*要求就金融危机召开领导人峰会,汲取教训,重建一套“受到监管的资本体制”。

*说,与金融危机直接相关国家的领导人有责任“于今年年底前会晤,以共同审视这一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金融危机的教训”。

“让我们重建一套受到监管的资本体制,以使金融活动不单由市场经营者决断。在这一体制下,银行将为经济发展融资,而不至陷入投机活动,”*说。

*呼吁采纳“缓解而非加剧动荡的规则,这些规则应适用于所有国家”。他还提出限制信贷机构,提高交易透明度,建立“不驱使人们过度冒险”的收益制度,使“危害人们储蓄的人得到惩罚”。“只有在……所有国家共同合作的条件下,我们才能实现这一点,”他说。

另外,*在随后举行的新闻会上呼吁加强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经济联系。

多方盼合作

联合国秘书长*说:“全球金融危机危及我们所有工作,包括资助发展、社会事业开支……旨在改善最贫困人口生活的千年发展目标。”

*呼吁相关国家正视“亚洲、拉丁美洲和新兴世界的新力量中心和领导能力”,提倡实行“集体行动、“全球领导”。

这一观点赢得一些发展国家领导人赞同。

推荐访问:金融界 五篇 金融界【五篇】 金融界(精选5篇) 金融界jr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