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学范文第1篇关键词:摄影比赛;摄影教学;作品中图分类号:J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225-01摄影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摄影教学【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摄影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摄影比赛;
摄影教学;
作品
中图分类号:J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225-01
摄影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会面临如何将摄影创作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拍摄实践中去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将摄影比赛创作实践活动应用到摄影教学中。
一、摄影比赛在摄影教学中的重要性
根据笔者多年的摄影教学经验,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摄影课程开始阶段对摄影充满好奇,并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可随着课程的深入展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渐退,摄影创作水平也不见提高。作为一名摄影专业教师,时刻想着如何使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幻化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学生的拍摄水平。
笔者为了改变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一学期在课堂上大量引入摄影比赛,把摄影比赛课题化,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参加不同主题的摄影比赛,让学生保持对摄影课堂的新鲜感。同时通过比赛加强了学生的摄影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比赛中收获荣誉。
二、摄影比赛在摄影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成立参赛小组
笔者将团队做法引入到摄影课堂中,将全班学生科学、合理地分成不同参赛小组,并保证每个参赛小组实力相当,层次多元化。同时,每组选出参赛组长,组长起着组织和管理组员的任务。
(二)确立比赛主题
对于摄影教学而言,参赛主题的选定非常重要,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笔者根据教学上的需求,将比赛主要分成两大类,一是校外比赛,二是校内比赛。
1.校外比赛。利用网络资源寻找摄影比赛征稿,通过校外摄影比赛引入摄影课堂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更大的舞台证明自己,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同时能获取相关荣誉,为以后就业做好铺垫。同时激烈的竞争性和作品的丰富性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也根据学生存在的不足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在笔者尝试把校外比赛引入课堂的第一学期,有幸带领学生获得了荣誉,如图所示,笔者指导孔德昌同学的作品《回眸瞬间》在“全国技工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系列阳光校园”比赛中入选国家决赛,并荣获全国优秀奖。
2.校内比赛。校内比赛主要是以组为单位,校内比赛主题的选定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主题的筛选。选题原则倾向于选择与大学生活相关的场景和元素,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的观察提高审美,获得灵感。比如“校园青想”、“毕业那年”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素材。在拍摄之前,笔者会根据拍摄主题予以说明和讲解,并为学生做示范,叮嘱学生拍摄技巧,主题表现等,尤其是对光影的捕捉和构图的选择。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表现有教师评出一、二、三等奖,获奖的小组计入期末成绩考核。以比赛带动教学的新模式,既能让学生掌握拍摄技巧,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围绕比赛主题展开拍摄
通过教师对历届获奖作品(校外比赛)的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参赛主题的理解,围绕参赛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带领下展开拍摄。教师在拍摄过程中应全程参与,并亲自示范,鼓励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追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对主题的把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把参赛课题化引入教学的新模式,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最大地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是课堂教学效果进步的重要体现。
(四)开展参赛作品的最终评价
每个小组的比赛主题拍摄完成后,每组应对拍摄体会及作品予以总结说明,教师将总结汇总起来,并对每组参赛作品进行逐个点评。点评作品主要围绕主题表现、构图、光影效果等方面,通过点评作品不但能实现观点的共享,还能发现自身不足,并能丰富学生的摄影知识。同时,教师应对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表扬或奖励,对表现不理想的小组给予鼓励,增强学生对学习摄影的热情和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摄影技术水平。最后,教师根据比赛主题要求,筛选出部分优秀作品进行投稿。
三、结语
通过对摄影比赛在摄影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鼓励学生以重在参与的心态参加校内外各种摄影比赛,使得摄影课堂教学得到优化和升级。通过指导学生不断参赛,皆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摄影知识和较强的拍摄实践经验,同时能让学生获取荣誉,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通过构建小组、选题、拍摄、点评,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整个教学过程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实现学生在参赛中学习,在学习中参赛的循环教学创新模式,对摄影教学具有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摄影教学范文第2篇
一、影视摄像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凡是开设了影视节目制作、广播影视编导、影视传媒等相关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影视摄像课程。据了解,当前不少学校的影视摄像课普遍存在着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难以适应社会要求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定位使教学目标与实际需求脱节。当前影视摄像课程的教学过程,存在两种取向:一种情况是主要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理论教学,这使学生在能力的储备上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作为一名影视摄像师,他所掌握的摄像技术必须是专业的,是能够解决影视摄像种种问题的。另一种情况是完全定位于技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仅把摄像当作单纯地使用摄像机,仅停留在技术性与工具性的实用性层面上,在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对摄像机的基本操作上,忽视了影视摄像人员应灵活地运用镜头,应该根据作品内容合理营造环境、光线、色彩等外部条件进行创造性的时空创作,也忽视了对摄像人员驾驭声画语言符号的方法与手段的培养。
2.教学方式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通常情况下,影视摄像课程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先讲授理论再安排实践操作。这种教学模式一是出现理论讲授抽象、枯燥不利于理解;
二是实践操作滞后于理论学习,学生在实际操作时难免会出现遗忘的现象;
三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参与性不强。教学方式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停留于“是什么”、“为什么”的理论知识传授,单纯采用“灌输”的方式组织教学,不能保证每个同学对操作要领的正确理解、运用,要综合地运用技能技巧更加困难。
3.教学学时有限而导致实践教学薄弱。影视摄像课在课时数上通常安排50多学时,最多不超过70学时。而且这些学时数中包含了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讲授通常占课时总数的三分之二。因此,一方面,对于理论部分的教学,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选择最核心、最重要的知识进行讲授,不能完全展开,造成学生对理论部分的学习不全面、不系统;
另一方面,实践操作的时间显然不够,这就限制了实践内容只能停留在一些较浅层次的操作练习上。
4.评价考核方式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平时成绩、理论考试和实践成绩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理论考试成绩所占比例最大,考试内容主要以教材、讲义和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为主,题型主要以记忆性的客观题为主,而考查创新能力的主观题较少,经常出现诸如名词解释等陈述性题型,只需要考试前死记硬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导致了部分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还不能熟练地使用摄像机,更谈不上作品创作。
二、影视摄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影视摄像决不仅仅是一种特殊技能与技巧的操作,它更包含着美学、文学、艺术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并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影视摄像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明确课程定位,进行阶段性层级式教学
影视摄像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培养能对摄像机运用自如,对取景构图、运动摄像、光影造型等诸多环节把握精准,能艺术地运用影视摄像装备表现主题的艺术人才。
影视摄像的课程教学可进行阶段性教学:第一阶段是对摄像机充分了解,包括其构造、性能、特点,掌握操控器械的方法;
第二阶段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视画面在影视节目中的作用,了解影视画面的基本特点,学习影视画面的构图方式和造型手段,了解利用光线、色彩、影调、线条、形状等造型元素以适当的方式摄录具有美感的影像;
第三阶段是理解每个镜头画面作为影视语言的意义,掌握镜头语言的表达特点与表现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摄像技巧和镜头语言表现影视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为了顺利实现这三个阶段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应选择“理论+实践”的层级式教学模式。课堂中的理论讲授必须是为拍摄实践服务的,课程教学应采取教、学、做同步进行的方式,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层级式递进原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2.更新课程内容,理论学习注重集体研讨
摄像本来就是一门形象视觉艺术,理论讲授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摄像技术与艺术,能够根据影视画面主题的需要拍摄出优秀的作品。但如何把生涩难懂的专业知识清楚地阐释出来,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呢?有学者认为“欣赏”水平的提高过程,是对摄像技术理论和艺术理论加深理解的过程。
(宋丽泽:《浅谈高校电视摄像课程的开放式教学设置》,载《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3期) 因此,可强化“画面语言”的教学功能,可根据授课内容精选的图片、影像作品制作出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进行生动形象地展示,清楚地阐释其原理与原则。如: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视听同步和影视画面的时空观,了解影视画面的基本特点,可让学生多看国内外优秀的电影、电视,以及一些从网络上获得好评的视频,还可以选看一些同学们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优秀作品,也可以是不成功的案例。可将其进行片段加工处理,分别以一个故事情节、一组镜头、单个镜头,或一帧画面对影视节目构成元素与影视语言表述方法进行分解,有重点的分析讲解,将理论知识与这些影视作品联系起来。同学们一边观赏,一边分析,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吸取失败的教训,变抽象的理论讲授为形象直观的艺术作品欣赏,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画面特性,加深对艺术作品的创作感悟。对于影视摄像师或其他创作者而言,将意念转化为意象并通过视听手段形成可视形象,是他们艺术价值、艺术修养和艺术技能的真正体现,而这些形象也将影响到观众对作品的观赏与理解。
(《影视艺术摄像》,刘荃、吴鑫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5页) 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摒弃了传统教师的知识中心和权威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力与创作热情,学生在其理论知识加深理解的同时,创作能力、思维能力亦获得了提升。
3.适当增加课程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
影视摄像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应该给予较充足的课时数,教学内容应包含有理论层次、技术层次与创作层次,使学习者在了解掌握相应理论的同时,通过综合实践,理解并学会运用摄像创作的理论与技巧,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从而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目的。特别是创作阶段,在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影视摄像实践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为了确保每个学生能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可以根据学生、设备、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教学,将一些动手能力与责任心强的学生选为组长,对这些组长进行手把手的指导。根据小组的划分,除了一台摄像机作为教师在讲授时的教具外,将多台摄像机分配给小组长。首先让小组长按照教师的讲授进行相应结构部位的操作练习,掌握操作要领,这些小组长再作为“小导师”来指导本组组员的操作。
影视摄像课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对推、拉、摇、移、跟、甩、升、降、虚、晃及综合运动等拍摄方式的基本要领及主要表现力理解后,可要求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让学生体验到,从技术层面来看,拍摄的首要要求就是“稳定”,除此之外,画面的水平线应尽量保持“水平”,推拉运动时速度应注意“均匀”,起幅、落幅和瞬间暂停时画面构图应“准确”等,这些摄像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功力需要学生多练才能实现。实践初期学生可能更多的是模仿优秀作品的拍摄,但随着练习时间的增加,学生能逐渐积累起拍摄经验,形成自己特有的拍摄感悟。此外,实践教学的组织一定还要注意及时给予讲评,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可以将学生所拍影像集中展示,共同赏评,学生从多角度对自己和别人的作品进行审视,明确各自的优缺点,并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制作影视节目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需要团队的集体努力。所以在实践操作阶段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人际交流的能力,可在各阶段为学生安排一个具体的实践任务,要求各小组独立完成,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引导各小组成员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渠道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彻底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4.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增强评价的激励功能
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是无形的指挥棒,它将对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发展、内心深处产生深远影响。
(张京平、陆基斯、王红兵:《“发展性评价”在评定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应用研究工作》,载《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9期) 针对影视摄像技术实践性强的特点,传统的理论考试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摄像技艺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水平,单纯地摆弄摄像机也不足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摄像师。因此应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既注重学生的理论理解与应用,也注重学生的创作表达。新的评价体系应立足于过程,重视学生的参与,促进学生的发展。
具体的做法是一方面弱化课终的理论笔试,但也不可取消。原因在于影视摄像有自身的专业术语与理论体系,学生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是拍摄不出高水平的影视作品的。但理论考核应侧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鼓励学生用发散、创新的思维寻求多种答案;
另一方面,强化过程评价,将学生每一阶段的实践作品纳入考核范围。在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注重“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帮助同学看到拍摄的亮点,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拍摄中的不足,相互借鉴,并获得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与方法,取得实质性的进步。这种做法使考试不再是停留在鉴别层面,而真正实现了激励与反馈的功能,鼓励学生具有多元化的思维,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契合点,获得更好更高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师也能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相应做出教学方法的调整。
结语
摄影教学范文第3篇
一、新传播环境下手机摄影现状
读图时代、数码器材的推广、影像爆炸使传统胶片退出市场。2012年1月19日美国柯达公司宣布破产申请,全球各大胶片生产商的相继退出,使胶片摄影彻底退出主流摄影市场。数码技术的冲击是巨大的,器材的飞速发展也远远超过了摄影本身。传播环境的改变,使媒体依赖网络发展十分必要。无论是原生态的媒介,还是新媒体形态,中国的主流传播媒介都在趋向多元化、网络化、移动化的方向发展。在新传播环境的影响下,摄影观念也在发生变化。高性能智能手机在市场中占据的巨大份额,足可以说明在移动媒体占据社会信息中心的地位中智能手机的重要性。图形图像软件的开发使更多的人热衷手机摄影,其便利性也为自媒体的图片信息提供来源。
在屏幕承载大众文化的时代,手机成为获取影像的工具之一。手机摄影存在着诸多优势。第一,其便捷性深受大众的喜爱。智能手机的开发使拍摄更方便,上网更便捷。大众只要把每天发现的新鲜事随手拍摄下来,便可以迅速上传到网上,第一时间爆料身边发生的新闻。图像处理软件的开发也使手机摄影的图像提供多种可能性。琳琅满目的图像处理软件弥补手机镜头以及功能的局限性,省去了复杂的图像后期处理工作,大众在拍摄身边的有趣事时,便可以非常快捷地制作出来,并上传到网络,使移动影像直接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第二,隐蔽性为新闻摄影提供途径。遇到突发事件或小公平小公正的事件时,大众可以选择利用手机隐蔽拍摄,第一时间上传到网络中。从某种程度上说,手机拍摄为民生新闻带来了便利。
二、非摄影专业中手机摄影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中除摄影专业外,一般会开设摄影课程作为选修课。选修课上学生不具备数码单反相机等器材的教学支撑,如何将理论转变为实践,成为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间题。移动通讯工具的普及,手机摄影的便捷解决了教学中所要面对的困难。网络作为移动媒体的平台,为手机摄影作品的展示提供便利。手机摄影网长期征收手机摄影作品,在这里大众可以展现自己的作品,可以看到手机摄影作品展,可以浏览到优质手机摄影师的经验之谈,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拿来参赛。网络为年轻的摄影爱好者提供更多的机会,也让摄影课程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保证器材完备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利用身边的手机来进行实践,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创作,将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并做到积极创新。
微博、微信、QQ空间为年轻人提供发表个人信息的平台,足小出户就能了解到朋友的现状以及心情。这样的便利及信息传递的迅速,和手机摄影是分小开的。手机拍摄是年轻的大众每天都小可或缺的娱乐项目之一,如何利用角度拍摄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软件来修补,是每一个手机摄影爱好者都要解决的间题,对于大学生来说也同样存在这些疑问。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为摄影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之一。
三、摄影课程中手机摄影内容的教学方法探讨
1.将传统理论与手机摄影实践相融合,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科技进步、数字技术的更新,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出现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先行,只有在理论吸收消化的同时,才能够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为实践服务。但现在关于数码摄影的书籍品类繁多,虽然大部分的书籍放弃了传统摄影这一部分,但是在数码摄影方面出现更新慢等间题。如何丰富教学内容,使摄影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是摄影课程中需要思考的间题。
数码摄影教程等书籍中主要针对单反相机的讲解,例如镜头的应用在使用单反拍摄时会涉猎到,但是在手机摄影的教学部分却几乎涉及小到。手机摄影讲究构图、用光,有时依赖后期制作,所以在教程中应结合这几个部分做深入细致的讲解,才能更具有针对性。
艺术的发展速度是小可估量的,摄影艺术也是如此。摄影教程中多数都是传统的理论知识,更新速度慢,这就要求教学中要断更新知识,使教学小与现实脱节,既保证了知识的新鲜度,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以赛代训的教学模式
摄影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
影视摄影课程;
实践教学;
改革对策
目前的国内各大高校在摄影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广播电视系的本科学习阶段几乎均开设了影视摄影课,将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笔者所在的摄影系影视摄影方向在一二年级,分别开设了《摄像技术基础》和《影视摄影造型》课。影视摄影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合理实用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
摄影系的学生在一二年级要学习好几门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影视摄影造型》课之前,先修完《摄像技术基础》。应该说是《摄像技术基础》侧重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与训练,而《影视摄影造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创新思维和画面造型能力。同时,摄影系的学生还要开设其他相关课程,作为有益补充。笔者在讲授影视摄影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性质,秉承“理论和实践并举,更重实践”的理念。这样做是为了改进以往影视摄影课过多的依赖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大多是采用上单一的填鸭式理论灌输,而疏于实践技能培养的弊端。通常根据教学大纲的制定,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数量设置在1:2的比例左右,教学环节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节奏推进。即每次课堂理论教学的落脚点最终是指导学生实践练习和操作,将上一阶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理论课―实践课”学习。如在《摄像技术基础》课上,教师讲授完数字高清摄像机的基本基本原理和曝光控制白平衡调节等理论知识后,便在下一阶段课时中安排进行实践课部分,教师将学生分小组,讲解并示范摄像机的曝光与白平衡控制的操作步骤,然后指导学生分组逐个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操作环节错误,教师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待此部分实践内容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理论――实践”教学。
二、改善实践教学方法
影视摄影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又是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在实践创作中,一名影视摄影师艺术创意的体现有赖于扎实的技术素养和水平。而检验一个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与否的落脚点,就是看他的实践能力如何。因此,如何上好实践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影视摄影专业任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根据数年的教学经历和改革尝试,通常在理论教学时采用全班集体授课方式。而在实践课环节,采用分小组示范讲解,学生分小组练习实践的小班化学习方式。考虑到现在的每个自然班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器材相对有限的现实状况,教师每次指导学生分小组时将组员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每个小组成员人数不宜过多的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个学生在实践课上都有足够的时间量来练习操作。无论是课堂实践练习,还是课下的实践作业以及期末结课作业,学生都以这个相对固定的小组完成实践拍摄。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在实践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手段,结合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和个别性错误进行对比和指导。教师可以选取摄影画面优秀的影视作品片段,对比学生实践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指导。例如学生在练习使用摄像机拍摄固定机位不同景别画面的实践内容时,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景别取景不规范,镜头与镜头之间景别运用不合理或景别过于单一等问题。这时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影视作品中景别运用规范的镜头片段,然后来对比学生学生实践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案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办法。在这个环节,教师避免局限于单方面的讲授知识和技法,而是采用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练习作业进行思考,检查,分组讨论,分析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会在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的状态下,更好的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此外在课堂练习中,现使用的数字高清摄像机普遍具有USB串行接口,学生可以直接将拍摄练习的作业素材拷贝至教室内的多媒体电脑中。教师现场对学生拍完的练习素材进行回放,讲解。这样可以确保在实践课堂第一时间内就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给学生指出问题症状,并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2、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制定拍摄主题和计划
影视摄影的实践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是一个“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它需要摄影师用眼睛细致观察,大脑积极思考,最后由手(和身体)来掌控摄像机来完成操作和拍摄。因此影视摄影的实践创作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协调能力。在分组拍摄中,它还考验着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教师会根据自然班的学生数量、结构和特点,指导他们合理分组搭配,制定合理的拍摄进度安排,时间周期控制。有拍摄采访对象的,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与拍摄对象沟通(尽管如何采访不是影视摄影课的重点)。甚至在拍摄时长较长的期末结课作业时,教师要讲授一些制片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拍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制片方面的困难,提醒学生提前做好备选方案和计划。对于大幅度更改实践作业拍摄计划和方案的,指导学生调动现有资源和条件,尽可能拍摄出更好的影像效果。
3、扩展实践教学空间,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影视摄影这门学科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创作设备和拍摄理念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例如笔者刚从事教学工作时,当时行业内领先的是数字全高清技术。几年的时间,现今行业内的发展趋势是4K技术,数字电影摄影创作,log模式拍摄甚至是未来VR技术的使用。这一切都意味着无论是专业教师、学生还是从业者,要想从事影视摄影这项职业,就必须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保持一个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中越走越宽,不被行业淘汰。基于此,教师积极利用互联网上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结合课堂实践内容。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例如在介绍行业领先的RED和ARRI数字电影摄影机的知识,市面上常见的纸质教材和资料鲜有这方面内容。教师搜索专业的技术网站,寻找适当的资料截取成视频影像,做成图片PPT和文字介绍,选取业内专家对此摄影机性能指标的介绍和使用注意事项,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是将影视摄影行业内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带给学生,让他们及时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动态。此外,专业的影视摄影交流网站和信息公众号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好渠道。专业性比较强的影视工业网、拍电影网、V电影网,微信电影摄影师公众号,摄像人公众号等等,经常会有业内人士发表的技术文章和创作心得,教师会经常选取有用信息介绍给学生。这些网站一般还设有作品交流专区,学生可以将自己拍摄的作品放到这个板块内进行交流,听取更多业内人士的意见。这样,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领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校园,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接受更前沿的专业讯息,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三、实践作业点评
1、学生实践作品课堂展示
每次的实践作业后和期末结课作业之后,教师会安排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公开展示,教师现场进行点评。这也是影视摄影课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阐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及理念,讲述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尚未解决的技术和艺术问题等等。教师如此安排是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实践创作过程。学生实践创作的过程,是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具体和真实体现。反映在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大家普遍存在的,有些则是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的个别存在的。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展示并介绍自己实践作业拍摄经历时,其他同学也会反观自身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好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到印证并分享,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必要时候教师可以明确指出,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下一次的拍摄中取得进步。
2、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师点评作业,是为了查找学生在实践过程和成片中存在的问题,但方式和态度应尽量以鼓励为主。针对专业问题,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方案和方法。例如学生在实践作业中无法实现背景虚化主体突出的视觉效果,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否合理运用了控制景深的三个要素?现场拍摄时又是如何操作的?操作环节里哪些细节问题需要注意?对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充分给予肯定。对于理论知识掌握较好,而实践动手能力稍逊色的学生,教师要更加耐心,进行启发和疏导,注意保护并激发他们的实践兴趣和热情。一旦学生打开思路,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较好的融合,他会找到创作的“感觉”,创作兴趣和热情也就会涌现。对于期末结课规模较大的作业,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一些特别有想法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通过详细的专业沟通,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在实践中的兴趣点和特长,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拍摄。
【参考文献】
[1] 顾欣.摄像与影像创作[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 毕根辉.摄影技术:影像艺术创作基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摄影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摄影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重要表现,是世界发展与进步永恒不变的主题。新时代背景下,对摄影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从基础抓起,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特的摄影观念,优化摄影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在摄影课堂的实践中实现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摄影潜能,利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摄影的意义
摄影的发展是由创新决定的,创新的观点、视角会决定摄影作品的价值,是衡量摄影作品最重要的标准。为了提升我国的摄影水平,应注重培养新人的摄影技术,积极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现代化的观点思考问题,并把其观点应用到摄影技术中,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在竞争激烈、日趋复杂的摄影领域拔得头筹,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大学生是智慧的象征,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将发展摄影寄托于大学生身上,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摄影的发展创造条件。我国传统摄影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化,不利于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转变教学方法,以创新性的思维开展教学,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摄影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1.提倡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教师布置一定的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与实践,最终完成任务并予以评价的教学方法。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重在学生的不断探究和摸索,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发现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教师应将学生平均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然后布置摄影课程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任务的讨论和探究,教师在此过程中予以辅助,最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予以评价和总结。例如,以“时尚”为主题进行摄影,每个小组将成员的观点进行汇总,拍摄出独具特色的时尚作品,并对每个小组的作品予以评价。在此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摄影专业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参与任务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获取新鲜的观点和独特的创作灵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提倡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教师给予学生一个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身参与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利用相机对曝光率、补光、白平衡等摄影要素的演示,然后给每个小组不同的课题,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课题完成摄影。每个小组成员对课题的观点都不尽相同,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最终实现观点的融合,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待到课题完成后,对每个小组的不同课题予以评价和总结,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摄影课堂的质量和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的提升,一举两得。
3.提倡多媒体教学法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摄影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媒介向学生展示摄影的全过程已然成为可能。传统的摄影教学模式都是通过教师演示或板书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图片、文本、视频等方式来辅助教学,使得摄影教学变得一目了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摄影知识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欣赏有趣的摄影作品,从中获取灵感,寻找更多的素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条件。例如,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题材的摄影作品,不同的学生会对作品产生不同的感受,从中受到的启发也截然不同,会在不同程度上给予学生不同的摄影灵感,实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新时代背景下,摄影成为一大热门行业,吸引着诸多的大学生选择该专业,创新对摄影专业来说是必备要素。因此,应优化摄影教学模式,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培养高素质的摄影人才,可通过任务型教学、目标性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摄影资源,来拓宽学生的摄影视野,丰富摄影知识,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