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模型范文第1篇作用和概念模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关键词】生物概念模型建构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概念模型【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概念模型范文第1篇
作用和概念模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关键词】生物概念模型建构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
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
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我认为其中"核心"
的基础内容即生物学中的概念。
在对学生学习生物的方法等进行调研时发现,很多同学都认为概念即书上的黑体字,在初中时都是考试
前背即,强到了高中这一招好象不管用了,一下子就中知道如何学习生物,觉得高中生物挺难。有部分
教师在谈到概念教学时认为概念是书上明明白白写出来的,应该背背即可,如果在课堂上花时间让学生
读概念,教师讲概念这样是浪费时间,不如让学生多做两道题教师多讲两道题的收获大,更别说教给学
生学习概念的方法。
上述问题的存在,我想主要有以下原因:1学生和教师没有理解生物学概念是什么,在生物学中有什
么地位,在教学中应该把它放在什么层次。"知识的学习其实就是概念的学习,创建或提出一种新的理论
、技术其实就是构建一个新的概念。"现代教育学观点认为概念是人类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主观思维活动
和结果,概念性知识包括了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理论、模型等等,在教学中,由于有的教师没有
认真研究教材、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不知道考试中概念如何考,在备课时,没有深入思
考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概念和创设情景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过程直接先
将概念交给学生,然后就开始应用概念做题,由于教师没有有意识地按照概念教学策略:呈现材料学
生活动得出概念假设情景应用,而是孤立地完成第二步教学活动,教学时间大量是用在了做题、评
题上,结果发现教师的付出与收获不相关,学生做了一题会了,但相同的知识点如果换一种情景来检测
就做不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决定了他们不能自己去通过对事实的感知获得概念
,所以对概念就只能接受教师传递的零星知识,教师传多少得多少,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理解的比
理解的容易遗忘"、 "无长远记忆动机的比有长远记忆动机的容易遗忘", 所以有的知识课堂上刚讲完,
一下课学生就会问怎么回事,这样的情况让学生对生物越来越不感兴趣,因为什么都记不住,只能做熟
悉的题,遇到新题就茫然,学习一点成就感都没有。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备受打击,如在学习完基因在染
色体上这一节后,有一位教师就呈现了一道题
一对夫妇表现型正常,却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在丈夫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白化病基因数目和
分布情
况最可能的是:
A. 1个,位于一个染色单体中 B. 4个,位于四分体的每个染色单体中
C. 2个,分别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中 D. 2个,分别位于同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中
这道题经统计选A的居多。学生的过程分析是夫妇表现正常孩子表现正确说明夫妇基因型均为Aa,由此推
出丈夫携带1个致病基因,故选A。因为学生没有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仔细研究这几年的教材的设置和高考试题的走向会发现教材是按照现象本质应用和科学发展历史两
个线索按排内容,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考试评价也由对事实性知识的记忆
考查转向对核心概念理解的考查。这是由于生物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后,生物学科知识是呈现爆炸性的增
长,如果仍要求学生只是记分散的概念性基础知识内容背题、打定子等已不行了。但不管生物学发展如
何迅速,但最基本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却不太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创设新情景要求学生应用已学到的
概念等来分析解决问题,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了学生评价的主流方向。生物学概念的要求主要是在
运用中得到巩固,即把概括出来的规律、原理等的一般属性应用于特定的场合,其运用的过程也是概念
的具体化过程,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引证具体实例来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是运用概念来解决问
题。从这里我们能够归纳出对概念的掌握有四方面:一 是内容;
二是形成过程;
三是内涵和外延;
四是
运用即可以表示为
这相当于给概念建立一个模型来学习概念,即新课改倡导的模型教学之一的概念模型,使零散的知识结
构化、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长期有效地记忆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将内容形象化,
学习思维过程可视化,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促使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从整体上把握知
识,进行有意义学习,提升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学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学
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模型是人们为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约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概念模型则是指以图示
、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流程图形式对事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机理进行描述、阐明。其图示比较直观化、模
式化,由箭头连接起来的关键词简明、清楚,它们既能揭示事物的主要特征、本质,又直观形象通俗易
懂。如学完必修1第二章蛋白质后利用模型建成知识网络
这个模型,将蛋白质有关的知识建构在了一起,使相关的知识形成网络,这样学生就能全面掌握与蛋白
概念模型范文第2篇
我国现行的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物学本质属性及特征的形式,是构成生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生物模型建构来达成重要概念教学的方法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模型建构概述
模型建构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以简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手段。生物模型一般可分为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学习内容,从生物现象入手或从生物的形态、结构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建构生物模型,从而促成学生对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二、模型建构在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一) 建构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其思维要点是先?⒛岩灾苯庸鄄斓慕峁够蚬?程简化,把握其主要特征,再将这些特征形象化、具体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很多概念实际上是对生物的形态、结构的具体描述和直观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只要具备有关生物形态、结构的形象再现能力也就掌握了这些知识,所以建构物理模型在生物教学中特别重要。
例如,生物实验室配备的物质模型如细胞结构模型、人体解剖结构模型等,要充分利用起来,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能拆卸、装配的活动模型要求学生做拆分再装配的观察;
还有心脏结构模型,先让学生从外观上看心脏,区分前、后面,然后让学生拆分心脏模型,观察心脏四个腔和四个腔所连接的血管 ,比较四个腔的心壁厚度,看看心脏左右是否相通、上下是否相通,再看房室瓣 、动脉瓣的开口方向,这样学生就会获得深刻的印象和正确的感性认识,观察中,教师及时地、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以指明学生观察中的思考方向,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促进他们的思维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这样才能由现象到本质,全面、辩证地认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并巩固知识。
(二)建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对研究对象的生命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具体的分析、综合,生物坐标曲线图是借助数学方法来分析生命现象,从而揭示生物体结构、生理代谢、生命活动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等方面的本性特征,识图或画图的关键是先确定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联系相应的知识点,分析出横、纵坐标所示 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 系,再确定曲线中的一些特殊的点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然后分析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如“青春期的身体变化曲线”,要认识青春期发育的特点,可建构男、女身高增长速度的曲线(图1)和男、女生殖器官增长速度的曲线(图2)并分析曲线中变化规律。
另外 ,集合图在生物的概念教学中也应用得比较多,可利用集合图比较几个概念之间的共同点、不同点概念内涵大小,例如,在人体、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概念教学中,利用集合图或用大于号、小于号这些关系符号让学生建构出关于这几个概念的数学模型,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图3)。
(三)建构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科学模型中思维模型的一种形式,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常用于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学习。
概念模型主要是概念图,而概念图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和系统结构的图形化表征方式。概念图的绘制,课本中有所体现,将主题概念放在顶端或中央,向下或四周按概念等级一层一层辐射开来,并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连接词语应能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并标明连接线。要注意的是在概念图中每个概念只能出现一次。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图4)、 “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 (图5)。
概念模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时态数据库;BCDM;概念模型;UML;UTCM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4-0787-03
A Bi-temporal Conceptual Model Based on UML
LI Na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3, China)
Abstract: As the development of database, the management of temporal inform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lthough some tempor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such as TimeDB, have been developed, there are insufficiencies in current temporal data models. Based on BCDM model, this paper propose a conceptual model UTCM by extending the class diagram of UML, which can the conceptual modeling of temporal inform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mporal database on traditional DBMS.
Key words: temporal database; BCDM; conceptual model; UML; UTCM
信息系统的发展对时态信息处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某些系统中,信息的时态性还起着关键性作用,为此人们提出了时态数据库的概念。所谓时态数据库,是指能够处理时间信息的数据库,它不仅存放对象的现状,而且存放对象过去的一切状态,并且可以根据对象现在和过去的状态推测其未来可能的状态。首先,时态数据库具有动态性。它不仅可以记录数据库操作的历史,也能记录数据库中实体的发展历史,使系统和现实世界保持一致。其次,时态数据库具有全面性,它可以提供任何时刻任何时间段的数据,从而记录最真实的现实世界。
目前时态信息技术仍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还没有统一的时态数据模型和被广泛接受的商品化时态数据库。如何利用已有的成熟建模技术和商品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对时态信息进行建模和管理,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用价值。本文在UML类图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支持时态信息概念建模的概念模型UTCM(UML based Temporal Conceptual Model)。UTCM对UML类图进行扩展,支持对时态信息的概念建模,还具有易于在关系数据库上实现的特点。
1 时态数据库基本概念
1.1 三种基本时间
用来记录时态信息的数据称为时态数据,记录时态数据反映时态信息的数据库就是时态数据库。时态数据库中包括三种基本时间[1]:用户自定义时间,有效时间和事物时间。
用户自定义时间(User-defined Time)是指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或理解定义的时间。例如,当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定义了一个“生日”类型的属性时,这个时间就是一种用户自定义时间。
有效时间(Valid Time)是指一个对象或事件在现实世界中发生并保持的那段时间,它表明了一个事实在现实世界中在什么时间期内是有效的。
事务时间(Transaction Time)是指一个数据库对象进行操作的时间,是一个事实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时间,它记录着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历史,对应于现有事务或现有数据库状态变迁的历史。
1.2 时态数据库
根据对时态信息的支持能力的不同,时态数据模型[2]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仅支持有效时间;2)仅支持事务时间;3)既支持有效时间,又支持事务时间。
双时态数据库(Bitemporal Database)[2]:既支持事务时间又支持有效时间的数据库称为双时态数据库。双时态数据库由时态关系组成,其时态关系是一个四维结构。其中两维是属性和元组,另外两维是事务时间和有效时间。
1.3 双时态概念数据模型BCDM
BCDM(Bitemporal Conceptual Data Model)是一种支持有效时间和事务时间的双时态概念模型[3]。BCDM模型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实现时态数据的语义,而不考虑数据的存储和数据的表示。
在BCDM模型中,时间域是由有效时间和事务时间构成。其中有效时间域VT的形式定义如下:VT=[VTStart,VTEnd]表示元组在时间域[VTSTart,VTEnd]中有效,其中VTStart表示元组有效的起始时间,VTEnd表示元组有效的终止时间。
[VTStart,Now),表示有效时间一直持续到当前时间,Now为一个特殊的值,表示事务的有效时间到当前时间都一直有效。事务时间域TT的形式定义如下:TT=[TTStart,TTEnd],其中TTStart表示元组录入数据库的初始时间,TTEnd表示元组发生改变的时间。
[TTSTart,UC],表示当元组发生改变时,事务时间域的终止时间就由UC改为元组发生改变的时间。UC(Until Changed)是一个特殊的值,表示数据库中的数据在没有被更新之前,记录是当前的。
2 时态数据库概念模型UTCM
2.1 UTCM模型简介
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时态数据库概念模型,称之为UTCM。该模型基于UML类图,并且是针对时态数据库领域的,UTCM由此得名。
UML作为一种统一的建模语言,已经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同,它们的产品也大都支持UML,所以基于UML定义的时态数据库概念模型在和其它相关工具在转换、整合等方面都可以实现良好的连接。通过使用UML提供的Profile标准扩展机制,可以更好的定义概念模型来适应时态数据库的特性。UTCM主要继承自UML的类图,同时结合时态数据库的特性,增加了几个相关的重要概念。
UTCM模型支持双时态,从概念层次上完整地实现了双时态的语义。同时UTCM模型具有易于向关系数据库转换的特性,通过本文定义的转换规则,可方便的将UTCM模型转换为关系数据库模式。
2.2 UML的扩展机制
UML提供了几种扩展机制,允许建模者在不改变底层建模语言的情况下做一些通用的扩展。扩展被组织成Profile,以一种易于实现的简单方式,为建模者对UML进行定制提供了便利。
Profile包括构造型(stereotype)、标记值(tagged value)和约束(constraint)[4]。
构造型是在模型本身中定义的一种模型元素。构造型的信息内容和形式余已存在的基本模型元素相同,但含义和语法不同。构造型元素可以有一组应用于它的用法的约束,也可以通过定义标记值来存储不被基本模型元素所支持的附加特性。构造型用双尖括号“”包括的文字字符串来表示,它可以放在表示基本模型元素符号的里面或旁边。
标记值是关于模型元素本身的一个属性定义,也就是一个元属性的定义。标记值定义的是模型中元素的特性。标记值用来定义与构造型模型元素相关联的新属性。它以名称/值{tagName=value}的形式表示。
约束是对UML模型语义的扩展。约束定义了模型元素与/或属性值有效结合的规则。约束可以写成普通文本或使用正式约束语言。约束在图中表示为一对花括号间的字符串。
2.3 UTCM模型定义
模型构件是元模型所提供的建模元素,UTCM是基于UML的,其基本模型构件大多来自UML。
UTCM中主要的模型构件包括:非时态类(class),属性(attribute),关联(association),泛化(generalization),包(package),特性(properties),时态类(temporal class),时态关联(temporal association)。其中后两个为UTCM独特的构件。时态类及时态关联对UML类图中的类和关联进行扩展,从而支持时态语义建模。
UML中类是具有相似结构、行为和关系的一组对象的描述符,UTCM中将类划分为时态类和非时态类。与时间无关,不具备时态特性的对象用非时态类来表示,非时态类的所有属性均与时态无关。UTCM中的非时态类对应于UML类图中的类,表示方法与其相同。
随时间变化,具备时态特性的对象用时态类来表示,时态类中的所有属性均与时间相关。双时态数据库采用有效时间和事务时间来描述时态相关对象的时态信息,参考BCDM模型中有效时间和事务时间的时间区间表示方式,UTCM中时态类中包含四个时间信息,分别是有效起始时间、有效终止时间、事务起始时间和事务终止时间。时态类是UML类(Class)的特殊形式,是在Class基础上定义的构造型。时态类中包含的时态信息,即有效时间和事务时间用标记值进行表示,时态类的表示方式如表1所示。
由元模型中的类(Class)可以派生出类,图1用UML类图描述了上述Profile定义。
时态关联是一种特殊的关联形式,它表示一个非时态类和时态类之间的联系,UTCM中,非时态类和时态类为一种1:N的依赖性关联,时态类依赖于非时态类,当非时态类中一条记录不存在时,与该记录相关联的时态信息也不存在。时态关联是在association基础上定义的构造型,表示方式如表2所示:
表2 时态关联的Profile定义
由元模型中的关联(association)可以派生出时态关联,图2用UML类图描述了上述Profile定义。
2.4 基于UTCM模型的时态数据库概念建模
与UML类图相比,除了引入时态类和时态关联来支持时态建模,UTCM模型没有改变UML类图的原有结构,对于UML类图中的每一个结构,都能够用UTCM模型中的结构来表示并保持其语义。因此UTCM模型既可以被用于分析和设计时态数据库,也可以用于非时态数据库。
在传统数据库中一种对象被抽象为UML中的一个类,对象的属性抽象为类中的属性,对象之间的联系抽象为关联。使用UTCM模型进行时态数据库概念建模时,根据对象是否具有时态性,是否随时间变化发生改变来对其进行分类,与时间无关的抽象为非时态类,与时间相关的抽象为时态类,非时态类中的所有属性均与时态无关,时态类中的所有属性均与时态相关。非时态类和时态类之间的联系抽象为时态关联。
例如,一个工资管理系统中,关于员工的信息,除了需要包括员工的基本信息,如:员工工号、姓名、年龄,还需要存储员工的职位和薪资,然而这些信息对于一个员工来说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值,即时态相关信息。因此将员工对象抽象为两个类:employee类和temInforOfEmployee类,employee类包含员工所具有非时态信息,包括员工工号、姓名、年龄等。temInforOfEmployee类包含员工所具有的时态相关信息,包括员工的职位和薪资。employee类和temInforOfEmployee类之间具有时态关联。根据以上分析,得到如图3所示UTCM模型。
在上例中,再考虑员工和部门之间的关联,一个员工可能不同的时间段在不同的部门工作,而在同一个部门工作期间,职位和薪资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员工和部门之间存在着多对多的关联,职位和薪资就变成了员工和部门之间存在的这种多对多关联的时变属性。在UML类图中,关联的属性用虚线来表示,由于职位和薪资是时变属性,我们将其抽象为一个时态类temInforOfEDRelation,得到的UTCM模型如图4所示。
2.5 UTCM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UTCM模型向关系模型转换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时态类,时态关联,类和类之间的关联转换为关系模式,如何确定这些关系模式的属性和码。这种转换遵循以下原则:
1) 一个非时态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类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类的码就是关系的码。
2) 时态类转换成一个关系模式。关系的属性由时态类的属性加上有效起始时间,有效终止时间,事务起始时间和事务终止时间这四个属性构成。时态类的码就是关系的码,时态类所依赖的非时态类的码作为关系的外码。
对于类之间的关联则有以下不同的情况:
3) 时态关联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时态类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关系模式的属性由关联两端的非时态类和时态类的码及关联本身的属性构成,关系的码为时态类的码。
4) 一个m:n的关联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关系的属性由关联两端类的码及关联本身的属性组成,如果关联不包含时态属性,则关系的码由关联两端类的码组成,如果关联包含时态属性,则关系的码就是关联时态类的码。
5) 三个或三个以上类之间的一个多元关联可以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多元关联相连的各类的码及关联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关系的码为各类码的组合。
根据以上转换规则,可将图4所示UTCM模型转换成如下关系模式,关系的码用下横线标出:
Employee(ID, Name, Birthday)
Department(DepID, DepName)
RelationOfED(TemID, ID, DepID, Post, Salary, VTStart, VTEnd, TTStart, TTEnd)
其中RelationOfED关系中ID和DepID为对应于Employee关系和Department关系的外键。
3 总结
本文参考BCDM模型,对UML类图进行扩展,提出一种对时态数据库进行概念建模的时态概念模型UTCM。UTCM采用构造型和标记值对UML类图进行扩展,增加了时态类和时态关联两个模型构件来支持时态信息建模。该模型具有易于向关系数据库上转化的优点,利用文中提出的转换规则可以方便的将UTCM模型转换为关系数据库模式。但是,该模型仍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并实现时态数据库在成熟的DBMS产品上存储和处理,使得时态信息管理系统在成熟的DBMS产品上更好的实现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汤庸.时态数据库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Arie Segev,Arie Shoshani.The representation of a temporal data model in the relational environment[C].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atistical and Scientific Database Management.t.Berlin/Heidelberg:Springer,1989:39-61.
[3] Wang Lu-bang,Wang Jin.Presentation Mechanism about Temporal Attributes in BCDM Based on RDBMS[C].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Business Intelligence.IEEE:Computer society,2009:49-52.
[4] Esperanza Marcos,Bel′en Vela,Jos′eMar′?a Cavero.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for Object-Relational Database Design using UML[J].Software and Systems Modeling,2003:59-72.
概念模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转型;
管理创新;
企业管理;
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077-0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今天.全球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而创新则日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作为社会生产力的载体,适应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其存在的理由和一切行为的出发点、落脚点。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促发了我国企业现代化历程的加速。当前,我国企业现代化的历程首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如何从适应计划经济走向
一、理论背景
在国内最早提出管理创新概念的是芮明杰和常泽修等人。芮明杰于1994年在其出版的著作《超越一流的智慧--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中,最早提出管理创新的概念。管理创新就是由管理主体对组织系统中的人们施加影响,使组织系统中的人们能积极和协调地工作,以实现组织系统预定的目标。该定义包含4层含义:①管理创新的基础包括:管理创新的前提假设、相关依据和基本观念:②管理手段创新是指企业为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方法;
③管理任务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做怎样的事情"来促使组织系统中的人们积极和协调地工作.以保证实现其目标;
④管理目的创新就是实现组织系统的目标.包括经济上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等。
二、研究假设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开放的社会需要管理的开放,不同管理思想和理论的互动与融合促使管理的深层变革,也引起了社会转型与管理转型关系的讨论。
(一)基本假设1:社会转型伴随管理转型。
社会转型即社会形态的转变。而管理转型是指管理组织、管理主客体、管理行为以及人们对待管理的总态度、思维方式和一般价值观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因此,管理转型必然涉及管理的目的、任务、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根本改变。一方面,管理创新需要充足的创新知识资源。另一方面,管理创新需要有效的创新方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我国管理转型所要求的管理创新,决不是对某种管理思想的选择、认同所导致的管理思想一元化。恰恰相反,它应该是适应不同管理客体、管理环境需要的多种形态的管理思想的并存共荣。因此,要顺应社会转型需要进行管理创新。
(二)基本假设2:管理嵌入社会文化管理是社会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
管理嵌入社会文化即管理受制于并反作用于社会文化。管理总是根植于社会文化、价值观、习惯和信念、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管理愈是能运用一个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和信念,它就愈能取得成功。
(三)基本假设3:"创新人"假设是管理创新的逻辑前提。
"创新人"指企业中参与创新的所有创新主体,如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及操作层的员工、企业的供应商与用户等。"创新人"假设作为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发展结果.以往的"经济人"、"社会人"、"管理人"、"复杂人"及"文化人"假设都只是"创新人"假设的某一侧,"创新人"综合了以前各种假设的合理部分。既反映了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发展趋势.又反映了人性的创新本质,是人性假设在创新时代的新发展。因此.把"创新人"假设作为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点。
三、概念模型
发掘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科学的管理研究。选择建立管理创新的概念模型是这项研究的基础。对正在孕育的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研究主要有两项:提出概念模型和发掘管理情景。
概念模型由西方管理理论的普适性要求和我国社会转型背景的特色性要求所决定。一个可供选择的概念模型将由"管理创新的基础"、"管理手段创新"、"管理任务创新"和"管理目的创新"组成。其中,管理创新的基础包括:"管理基本形式分析"、"管理思想出发点分析"和"人性论分析"。具体说明如下:第一.这是遵循传统理性,且使用经验方法而得到的一种概念模型。按传统理性."以人治人"管理基本形式、"人性应善"人性论等这些传统管理的逻辑延续,促使我们能够提出上述概念模型。然而这个概念模型的得出,无论是一般性管理的普适性要求和社会转型背景下管理的特色性要求的确立.还是把这种要求归结为4个方面组成概念模型.都带有极强的经验论倾向。第二.由经验方法而得到的概念模型,虽根植于传统理性,但在当今管理研究中.只有让其自身所具有的传统理性能与实用理性相结合,才可能获得人们对其可供使用的真理性的认同。因此,上述概念模型是否有用,必须通过分析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活动才能验证,概念模型的作用是为发掘管理创新属性提供分析研究的途径、手段。第三.用这个概念模型研究企业的管理创新问题,如果结论显示企业的管理创新实践符合模型的内容.我们便认为概念模型与企业的管理相贴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概念模型对企业来说.具有了建构管理创新模式的可使用真理性,由此最终寻找出企业建立在上述概念模型基础上的管理创新模式。
概念模型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具体介绍了模式分析法及省域经济发展模式概念,并对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在理论上进行了分类。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省域经济发展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分析
1、模式概念。模式(Pattern)一词指涉的范围十分广泛,它是指由多个相关因素或多个子系统构成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复合系统及其运行方式,是被加工后的一种范式,一种可模仿、推广或借鉴的一种相对固定的运行方式。它不同于在约束和假定条件下通过数理方法形成的数理模型。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对其运行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模式分析方法是一种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是通过把事物及其运动方式进行理论概括而进行思维的一种方法,它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典型特征。概括的说,模型忽略掉它所描述或解释的原型(特定事物或现象)中的次要特征,而突出原型的本质特征,以使人们把握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特定事物或现象,并运用概括出的模式范畴来解决实际问题。
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来看,模式理论的基本思想起源于中国,是中国文化的固有思想。模式的中文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的思维方式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角落,包括哲学、法律,医学,兵法,体育,文学,直到我们行为处事的方式。例如孙子兵法中,充斥着各种模式。孙子说,至于死地而后生,就是一种战争模式;
三十六计,条条都是战争模式,而走为上计,则是讲:在诸种模式中“走”这种模式是最好的策略选择;
甚至空城计,都可以讲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的战争模式。
模式分析方法现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中。在政治学中,人们把西方民主政体的政治体制模式概括为:总统制模式和内阁制模式等。前者如美国,总统有很大的权力;
后者如英德,内阁总理或首相有很大的权力,总统或国王更多的是荣誉职位,无实权。在公共管理科学中,人们把政府的公共管理类型在历史上的变迁,高度概括为三种模式转换,也就是从古代传统的统治型模式到近现代的管理型模式再到现代和未来的服务型模式。在经济学中,较早使用模式分析的是二战后的发展经济学家,例如195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三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工业制造消费品出口模式和国内市场扩张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尤其有名的是世界银行提出的东亚模式。目前模式分析方法已广泛运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如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商业赢利模式等。
模式分析方法之所以被人们广泛运用,概括起来讲是因为它有以下三大优势:一是通过对各种事物运动规律的提炼而将它们概括为不同的模式,有助于人们在相同或相似的条件和环境下参照相应模式来解决或处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中国古代兵法中的三十六计,就是三十六种模式。二是通过提炼事物的基本特征而将它们简单地概括为不同的模式,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复杂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例如,公共管理理论将政府管理形态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高度抽象地概括为:统治型模式、管理型模式和服务型模式。三是面对事物新的发展和变化,而在已有理论不足以解释和解决其发展变化时,通过对其进行模式概括,有助于突破已有理论的束缚,使人们能从思想上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例如,发展经济家把东亚数国经济发展奇迹概括东亚模式,以及近年来把中国经济发展道路概括为中国模式,就是因为占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这些国家的发展之迷。
2、省域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省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我国特定省级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它反映的是省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本质性、规律性的活动特征。由于经济发展是多元因素复杂作用的、动态的有机体,且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发展又是很多周期叠加的结果,所以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是一个省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又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环境和自身经济发展进程,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升华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领域既表现出相对稳定性的一面,也表现出渐进性和渐变性的一面。省域经济以特定的省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省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陈仲伯,2006)从经济运动过程来看,它是由再生产各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的;
从经济结构来看,它涵盖了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比例关系;
从发展来看,它一般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动性和不平衡性;
从地位上看,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我国国民经济战略实施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基础作用,因为全国经济发展状况,从区域空间角度看,即是全国各省域经济发展的综合。
我国省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不仅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有的反映在一个省域经济总体发展方向、路径的宏观层面上,有的反映在特定产业、特定领域、发展方式方法的中观层面上,还有的反映在一个行业、一个增长极点(产品、产地)发展的政策路线、技术路线、市场路线途径选择的微观层面上。因此,研究探索省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化对省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深入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省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类型
目前,对我国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类型的研究还未见系统研究报道,根据经济活动中的要素作用、组织方式、市场依赖等关键性节点,我们对省域经济发展模式作以下分类。
1、从资本所有权的角度看,有公有资本推动模式、民有资本推动模式和外来资本推动模式等。古典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就是: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虽然早期的发展经济学据此而“唯资本论”是不正确的,但是没有一定资本的积累,经济发展也不可能的。这一道理在省域经济发展中同样成立。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来源通常具有多元化特征;
而资本来源与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性。就一个省而言,实际上是一种混合经济,单靠某一种资本是很难实现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实际的情形是只有公有、民营、外来资本共同作用,效力才有可能达到最佳。所不同的只是三种资本的各自作用力有所不同而已。因此,从推动省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资本性质,可以将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公有资本推动型模式、民有资本推动型模式和外来资本推动型模式。
2、从聚集经济角度看,有中心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状交织模式、圈层开发模式等。中心开发模式即“中心—理论”在区域经济学中的典型运用。这一模式的实质是区域经济核心区通过发挥其支配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联动效应、生产效应等来巩固和强化自身的支配地位,并通过核心区创新带动扩散区的创新,以核心区的增长促进整个空间系统的发展。
点轴开发模式即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轴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合理选择增长极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具有发展优势的轴线地带,并使产业向增长极和轴线地带集中布局,从而以点由轴及面,逐步形成产业密集带,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网状交织模式是点轴经济发展模式的延伸。它是通过加强不同增长极或增长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延长和拓宽发展轴,通过加强不同发展轴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发展轴由直线延伸状态转变为网状交织发展结构,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立体型发展轴网络,从而把全区域各个增长极或增长点纳入一个统一的发展系统中。
圈层开发模式的特征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并根据城市扩张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城市由内到外分为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如长株潭城市圈、武汉城市圈等。这种模式通过极化效应造成经济吸引,并通过扩散效应造成经济辐射,形成统一的生产和流通渠道,带动周边次级城市发展及农村城镇化建设。
3、从地缘经济的角度,有珠三角模式、长三角模式等。所谓地缘经济,就是依靠地理区位的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蒋年云,2007)地理位置相近的多个行政经济区域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联动发展已成为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为增强综合竞争力,不同的省际之间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共同打造超行政区划的共同经济区,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如长三角就包括了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的有关地区,目前珠三角也由期初的“小珠三角”扩大到现在的“泛珠三角”区域。这些经济共同区是相关省市通过共同发挥地缘经济优势,从而实现各自发展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泛省际行政区划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组建和产业集群打造诸方面极力追求联动协作共同发展,对省域经济及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4、从对区域内外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依赖程度的角度看,有外源主导型发展模式和内源主导型发展模式。不同地区根据其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环境,对本地区内外的生产要素及市场依赖程度有所差异。采取外源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地区往往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等不可移动要素的天赋优势,对外资具有很强的聚集力,外资进入后往往有利可图,这些地区往往利用加工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业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来推动本地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如广东在这方面非常典型。而内源主导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本地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自身不断增强的经济聚集力完成累积循环,实现后天的分工和专业化及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推动本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其经济具有很强的根植性。温州就是典型的依靠内源型经济发展起来的地区。
【参考文献】
[1]张孝德:模式经济学新探——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选择与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