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老年病专科工作范文第1篇构建以家庭照料和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以综合医院老年病科为衔接,以专业老年病医院为核心,专业化管理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重,下移,重点前移,逐步平衡城、乡老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院老年病专科工作【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医院老年病专科工作范文第1篇
构建以家庭照料和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以综合医院老年病科为衔接,以专业老年病医院为核心,专业化管理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重,下移,重点前移,逐步平衡城、乡老年的健康服务需求和质量,使城乡社区老人都能够获得就近、便捷、周到的健康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而不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建立和完善北京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区县老年病专科医院包括: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和社区中心等,共同组成北京市老年医疗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临终关怀、慢病防控、居家照料等医疗保健一条龙服务。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中心和家庭照料的良性互动健康服务模式。
1,北京老年医院向综合化发展,起到老年病科研教学的排头兵作用负责老年人的急重症救治、老年综合征、多病共存、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长期通气支持和急重症后期康复病人的全面治疗和护理:负责老年病临床治疗和康复研究:并负责老年医护人员临床培训和继续教育。
2,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主要负责老年人的急症救治。
3.区、县级老年病医院专业特色定位在老年病急性后期恢复、神经和精神康复、长期照料、老年精神病、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方面发展。建立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临床药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社区卫生和家庭医疗保健进行指导,对家庭照料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体系建设的基础,负责老年病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康复和家庭照料。社区全科医生加强老年病教育,开展家庭出诊、老年健康档案建立、老年评估和家庭照料等服务。
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 开展老年病培训。加强对老年病学科重视
老年病专科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和普通内科医生。老年病医生要具有内科医生以外的老年学、精神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伦理学、环境学和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老年病医生关注的是老人而非仅仅疾病,为了保存病人的高品质生活和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要具有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可老年病学科的地位,成立和发展老年病专业。在教学上分步骤开展全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的老年病继续教育,老年病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科研上要整合各级科研机构,加强协作。
整合机构,规范就医流程。提高老年医疗水平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提高老年医疗水平,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社会心理干预、长期照料、照料标准化(benchmarks)、个案管理、老年急重症监护(aceu)、老年神经和心肺康复、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舒缓治疗和防止跌倒的研究和探索。
据美国医疗保险公司调查显示,在社区进行初诊评估,规范转诊到相应的怠医院、急性后期医院、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临终关怀院,从而病情好转的患者比随意选择医院就诊的患者感到满意,费用低且残疾率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以此规范双向转诊,形成老年病专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的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综合医院腾出床位,集中精力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
专科医院发挥费用低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优势;
而社区卫生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档案建立与评估,急性后期康复和家庭照料中发挥作用。这种方式适合老人,而且医疗资源的整合会使群众得到更加经济、便捷、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标准
老年健康综合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诊断过程,通过确定老年病人在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和功能等方面状况以达到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制定综合计划的目的。由于老年人患病具有衰老、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智能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造成临床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表现、隐伏性发作、易漏诊。同时,老年人常出现的抑郁症、营养不良、慢性肝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和褥疮等合并症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所以老年病的治疗不仅是痊愈的概念,而应是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要开展老年人全面的综合评估,如:现病史和既往疾病史;
体格检查;
营养状况;
精神健康方面:智能、行为、情感的评估;
功能状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社会活动功能状态,有无行走困难和跌倒等;
社会和经济状况:家庭和收入状况;
居住环境:可得到的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服务项目等。老年医学综合评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的结果;
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选择最佳的生活场所和最佳的保健环境:减少不需要的服务使用;
安排长期照料管理。
建立老年数据管理中心
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使老年健康卡实现一卡通服务,开展预约挂号和网上咨询。对北京各个老年病医院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的健康档案或诊疗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老年人就诊过程和检查治疗状况全程监控,掌握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医院老年病专科工作范文第2篇
1明确建设目标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中医内科学学科在中医院中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是最具中医原创思维和潜力的学科。学科建设按照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与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建成能够按照中医药规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科研基地;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中医药研究的专门人才;取得一批对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发展有影响的重大成果,初步构建符合中医药科学研究特点的微观科研机制和模式。使学科具有国内一流的中医临床科研人才队伍、一流的科研条件与环境、一流的中医药重点学科群、一流的中医专科(专病),中医临床与科研、教学有机结合,在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方面发挥龙头作用的新型的现代化的重点学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将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引进学科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医、教、研并重,使本学科成为具有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学科。使本学科在中医内科糖尿病、风湿病、呼吸病的综合学术和技术、教学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稳定研究方向
学科发展方向体现了核心理论、前沿领域、尖端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个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长期稳定的。因此,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将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水平起关键性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方向是保证学科先进性、保持学科生命活力的重要前提。根据学科方向的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稳定性原则、预见性原则,中医内科学学科在长期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8个稳定持续的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老年病、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中医药防治消化病。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又界定了突破口。如风湿病方向上在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基础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突破口;呼吸病方向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突破口;内分泌病方向,以糖尿病为突破口。
3选好学科带头人
优化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是一个重点学科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优势的形成。在学科建设中,他既能将学术骨干凝聚起来,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到四周,发挥更大的带动效应。因此,要选择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医院对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定期进行考察,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能够把握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本学科前沿领域的课题和科研思路,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第二,能够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吸引社会各方财力,保证本学科发展潜力。第三,能够对外实现交流合作,对内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学科内部凝聚力,增强学科发展活力[1]。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学科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在学科建设上一贯坚持以人才为本,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挥了人才优势,凝聚了学科力量。在学科内部定期进行学术研讨,培养学科人才,形成了各级学术研讨会研讨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中医内科学术骨干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本科生学术研讨会。提高了学术气氛,加强了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科人才,锻炼了师资队伍。近年来,学科加大力度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同时注意自我培养学术骨干,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各种能力,建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和学术骨干培养对象为后备力量的三级骨干学科梯队,增强了学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健全运行机制
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成立了由学院院长、附属医院院长、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助理、学科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制订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整体发展目标和学术发展目标,制定各项制度和措施,强化落实,以确保阶段目标与预期成果得以实现。为加强专家委员会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学院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负责对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阶段检查、阶段评估等工作,学院教务处和医院科研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建设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并进行具体指导。开展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术带头人指导下全面负责制订本学科建设规划、学术发展总目标和阶段任务,落实教学、科研、医疗及人才培养等各项具体工作,并及时根据预期成果、实施方案、经费管理做好工作总结。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以来,学校和医院均调整、充实了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学校宏观层面管理、医院直接管理、学科微观管理的重点学科级层管理体系,以及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等和医院有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重点学科建设保障系统。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负有主要责任,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明确,有一定的人、物、财自主支配权。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每年纳入医院、相关科室和部门的考核范围,纳入科主任的责任书内容。学院和医院两级分管重点学科建设职能部门,建立了定期监督检查制,学院每年听取中医内科学科阶段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为重点学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学科内每年终进行一次全面小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落实。医院把重点学科的工作进展,建设成效纳入年度工作总结,把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纳入下一年度工作目标内容之一,按期考核,强化落实考评。同时,为加强学术上的相互交流和优势互补,在学院和医院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医内科学科不断加强了与协作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在科研上密切协作,相互开放,在人员上相互培养,发挥了辐射和联系作用。
5注重科研创新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增长点,本学科在重点开展继承新安医学、华佗医学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中医内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五年来,学科承担各级科研项目95项,其中973项目2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第一批课题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3项,“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部委项目25项。科研经费总计为2367万。科研成果19项,获奖9项,获专利2项。出版专著42部,466篇,其中部级论文259篇。中医内科风湿病学科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经验,密切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和现代风湿免疫病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观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在脾气虚证本质研究方面,在国内率先提出脾虚致衰老学说,认为老年脾气虚证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的,是运化功能失常,引起生化乏源而致气血不足的动态变化过程,脾虚证发展至后期可致蛋白质代谢、心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呼吸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开展肺气虚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癌的研究,并结合肺系疾病的特点,提出了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理论、肺气虚证的四级分度标准、慢阻肺的虚瘀理论、伏燥论、证候研究的层次论和阶段论及肺系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同行及患者认同。老年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国中药临床研究基地。该科学术带头人、著名中医老年病学专家、部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及中医药延缓衰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性见解。特别是中医新安医药治疗老年冠心病、老年高血压病、老年痴呆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论学说。在国内率先提出“虚—瘀—衰老”的中医衰老模式,研制出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纯中药制剂———寿星宝,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衰老学术理论和临床技术。
医院老年病专科工作范文第3篇
女,1955年出生。总医院副院长,少将军衔,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教科文卫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央保健委员会办公室兼职副主任;
卫生部保健局兼职副局长;
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常务理事兼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主编;
全军保健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立足实干做奉献
范利同志1969年参军到301医院工作,一干就是43个年头。在老年医疗保健工作岗位上,范利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卫生员到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一名战士到将军,她四十余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甘于奉献、深入临床、刻苦钻研,抢救了无数重危病人的生命。以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临床经验,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在病人和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她多次被评为中央保健先进个人,荣立二、三等功,并获得中央保健委员会荣誉证书及全军医疗保健特殊贡献奖,2005年获得军队优秀专业人才一类特殊津贴,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担任该院南楼临床部主任和副院长8年期间,既做专家又搞管理,还承担重大专职保健任务,是一位懂业务、擅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她性格开朗而又富有内涵,作风泼辣而又严谨实干,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出色的管理、协调能力,狠抓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大力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确保了临床部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工作全面协调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医疗保健任务;
南楼临床部200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疗保健集体”荣誉称号。她所领导的老年医学学科被教育部评为部级重点学科,范利于2006年被评为总后先进师旅团主官,2007年被评为总后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当选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及十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专业委员会委员,2013年再次当选为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作为政协委员、医卫界的代表,在五年的履职生涯中,她的视野从农村到城市,从患者到医生,从青少年到老人,提出了“让每一个农民工都能医有保障,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医,让每一位医生都能重视临床,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她提出的许多高质量提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教学科研两不误
在长期从事老年心血管专业以及医疗保健的实践中,范利作为第一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和军队课题8项,共200余篇。主编了国家卫生部2009年研究生统编教材《老年医学》《新编心血管疾病鉴别诊断学》《老年常见疾病诊治策略》《老年常见心血管疾病诊疗手册》《老年心血管病急症》等12部专著,其中主编的《老年医学》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主编的《老年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获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主编科普书籍14部,其中《冠心病防治320问》分别获首届金盾版优秀畅销书奖和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
老年多器官衰竭的综合救治研究、JM301研究等2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老年和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症综合救治系列研究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高龄重症心力衰竭的综合救治研究、老年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难见难治性老年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学研究等3项分别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6项;
2007年获牟善初保健科研基金奖;
2009年获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等三个学会联合颁发的牟善初教授医学特别奖。
范利教授的获奖项目先后得到国家卫生部、军队十五、十一五课题的资助,现做为首席专家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保健特殊需求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重大课题,现有课题总经费189219-,培养硕、博士研究生35名。她致力于人才培养和慢性病防控的推广宣传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在全国各地进行五十余场慢病防治的科普宣教,听课者达5万余人,为医院和军队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
链接:中国人民总医院(301医院)创建于1953年,是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医院担负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总部首长及部分驻京部队官兵的医疗保健任务,承担各军区、军兵种转送的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治工作,收治全国各地的患者。医院同时又是医学院,是全军唯一一所医院办学单位。医院先后有7位专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有1千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技术三级以上专家74名,博士生导师184名,硕士生导师293名,有135人次担任全国、全军各医学专业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26人次担任国家科研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医院共为军队培养了3700多名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为军地医院培养临床进修生1万多名,专修班学员近万人。医院涌现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模范医疗保健集体”―南楼临床部、“模范医学教授”一姜泗长院士、“模范医学专家”一卢世璧院士等先进群体和个人,有6人次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两人荣获“南丁格尔奖”。医院先后被评为“国际模范爱婴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单位”。
中国人民总医院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一流现代化研究型医院的发展战略,经过探索实践,形成了以《创建研究型医院一301医院管理与实践》为标志的理论体系,确定了以高危疑难病症诊治基地、高新技术研发基地、高复杂战创伤救治基地、高级干部保健基地、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基地、高速快捷情报信息基地等“六个基地”为目标的发展方向,开辟了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发展道路,打造了以“规范医疗、集成医疗、安全医疗、温馨医疗”为基础的服务模式,构建了以“百位名医、百名新秀、百项优势、百病妙诀”为支撑的学科人才体系,提出了以平均住院日、药费比等“十率”指标为导航的医疗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了以HRP信息系统为平台的管理机制。创建研究型医院的做法被作为全国重大典型,进行深入宣传。
医院老年病专科工作范文第4篇
1健全组织架构,努力推进干部保健科学发展
1.1设立干部保健办公室
为了更好地协调体系部队副军以下干部的体检、门急诊、住院、会诊、转诊、家庭病房管理等医疗保健工作,医院设立干部保健办公室,并赋予机关的职能,使其在干部医疗保健一体化服务中具有管理、协调、指导等作用,建立多项干部保健制度,使干部保健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使其各项优先诊疗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1.2开设专科干部病区
在全军率先推行干部病区专科化收治模式,改革了以往“按职务收治、各病种混住”的全科化收治管理模式,以实现“双赢”。老干部既能享受到干部病区一流的住院条件和休养环境,又能享受到更为专业的诊疗服务。专科化的干部病区,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改善了医护人员发展受限和人才流失的现状。
2追求精致服务,着力提高干部保健服务质量
在干部医疗保健工作上,我院创新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追求更高的保障标准,在确保院内诊疗优质、高效、快捷的基础上,努力拓展院本级和疗养区的保健、康复、疗养功能。追求更全的保障方位,努力拓展“院前宣教预防、院内疾病治疗、院后功能康复”全程全维服务。追求更宽的保障领域,努力拓展“心理、生活、文化”整体化服务,形成保健工作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2]。
2.1追求更高的保障标准
优化干部医疗保健服务流程,实现老干部诊疗“一站式”服务,在同一楼层实现看病、审核、检查、取药等诊疗全程服务。开辟老干部特约专家门诊,在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专科门诊开设军人专用诊室,设置干部B超室和接待室,提供独立的诊疗空间和良好的就医环境,安排专人帮助办理审核手续,方便其就诊。在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心胸外科等外科病房增设干部病房,保证师以上干部享受到专业的手术治疗和良好的住院条件。对慢性病门诊发药量,由1周增加到2周;对行动不便的老干部,可由干休所安排人员代取药品。充分利用医院汤山疗养区的良好休养条件,实施院本级和疗养区的保健、康复、疗养“一条龙服务”。推行“特诊卡”服务,确保重点保健对象就诊全程优先。主动适应军队医疗体制改革新形势,高标准完成军以上干部就诊“一卡通”、师级干部门诊“一卡通”、离退休干部“同城双体系”等医疗保障改革任务。
2.2追求更全的保障方位
在做好院内医疗保障的同时,将医疗保健工作进行前移和后置。近年来,医院突出抓好了干部体检,年度体检率重点保健对象和军职干部达100%,师职干部达到98%以上,每年定期为军区四部机关团以上干部及家属广泛开展健康体检服务。对行动不便的老干部,医院组织专家与保健科、干休所联合上门开展健康体检服务,医院每年都组织专家医疗队深入驻宁军队院校为团以上干部体检,深入军区机关开展巡诊、保健知识宣教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每位军以上干部建立急救呼叫系统,与干休所建立远程医学网络服务,使老干部足不出户即能享受到我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加强“家庭病房”管理,医院干部病区与干休所实施捆绑结对帮带,定期组织专家深入干休所指导家庭病房管理,进行医疗查房、会诊等服务,延伸院后康复服务,减轻干部病区床位紧张的压力。
2.3追求更宽的保障领域
在做好医疗保健任务的同时,高度关注保健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持续推进“心理健康工程”,医院与102医院联合开设心理门诊、咨询热线、心理网站,分批次培养了100余名临床心理医师,定期组织心理宣教辅导,将心理服务融入医疗保健全过程。干部病区不定期组织住院老干部座谈交流、宣传健康保健知识,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老干部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共同战胜疾病。构建保健宣教、心理健康、健身休闲、养生饮食、生态环境等特色的文化,提高保健服务的感染力渗透力,促进先进健康理念的形成和良好行为方式的养成,拓展服务领域、推进服务转型,综合运用保健新手段、新技术、新疗法推行全方位、全要素健康维护。
3坚持创新驱动,全面加强干部保健内涵建设
3.1从全科化到专科化收治模式的转变
医院最初成立干部病区,病区医护人员由医院统一安排调配,干部病房实施“大一统”的诊疗模式。这种模式下,住院干部会享受到比普通患者舒适的病房和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但由于干部病房的病种复杂,较难形成专业,学科发展受限。在认识到全科化模式的诸多弊端之后,我院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在院党委的领导下,从2004年开始创新推行干部病房分专科收治的新模式,医院按病种将干部病区细分为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脏内科、呼吸内科、血液肿瘤科、内分泌科和老年病科共8个专科,配齐配备8个专科的学科队伍,并推行了一系列的吸引人才的措施,调入具有专科水平的人员充实到干部病房,使其专业优势得到发挥。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及吸引力的措施将一批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医护人员迅速吸引到干部病区,充实了干部病区的实力,有力地促进了干部病区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这种新模式既让老干部享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和优雅的住院环境,又提升了干部病房医护人员的专科化诊疗水平,促进了干部保健工作的有序开展。
3.2从专科化到统分结合管理模式的转变
我院一直强调内涵质量建设、注重医教研协调发展,但在推行专科化的收治模式后发现了该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虽然专科化收治模式一定程度地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但同一专科的普通病区和干部病区发展差距加大。干部病房的医护人员接触患者范围有限,影响其专业技术及科技能力,从而易造成人才流失。在考虑到上述问题后,医院着手开始研究改进措施,提出了统分管理的模式,即在前期干部病区分专科收治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学科发展新思路,将同一专业的科室设置为普通和干部2个病区。2个病区均由大专科主任统一负责管理,2个病区的医护人员实行轮转制度,从而激活人员的工作动力,病区差别发展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医护人员自身得到发展,不再受限于单一的医疗对象,工作积极性提高。更重要的是,该方案增强了学科的整体实力。2个病区的人员共同参与,不仅使得科研项目能够更好的完成,也使得医护人员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3]。在实施统分结合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保持干部病区老年医学特色发展、提高干部病区整体保健水平,进一步加强干部病区之间的合作与协作。由干部病区联合申报,经联勤部卫生部批准成立了军区老年病研究中心,为医院干部医疗保健模式的发展又展开了新的实践探索。
3.3干部病区收治模式的发展与思考
我院干部病区收治模式经历了全科化到专科化再到统分结合管理模式的转变和发展,构建了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疗养为一体的全程保健模式,促进了医疗保健质量不断提高、学科建设健康发展、人才培养多元高效。但目前实行的统分模式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譬如,如何全面公平地展开2个病区医护人员的轮转安排;如何平衡副高职称以上的医师在2个病区的比例,晋升时如何把握;轮转是否会降低人员固定性以及病区的医疗质量等。对于这些实践中的新问题,需要继续探索研究、创新发展,以使得干部病区的医疗质量不断提升,住院老干部的满意度不断增加,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科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最终成为军队干部保健工作的一种科学、合理的模式。
4结语
医院老年病专科工作范文第5篇
**年12月,为了发展精神卫生事业,区卫生局领导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将*区精神卫生保健所合并到了*医院,建立精神科病房,解决我区精神病人住院难的问题,同时缓解精防所资金不足、无法开设病床、*医院床位使用率为零的窘迫局面。开辟了一条“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之路。当时,*医院房屋老化,设备陈旧,办公、诊室条件简陋、门窗破旧不堪。因此,首先需在原房屋布局的基础上装修、改建精神科病房,为了节约资金,医院决定不请施工队,发扬*医院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用全体职工的双手创造奇迹。虽然他们大部分是女同志,但抡起大镐就象年轻小伙儿,**、***年近50岁,和大家一样拆墙搬砖,每天晚上回到家都是腰酸腿疼;
***感冒发烧坚持缝制被褥……全院上下,同心协力,没有休息日、没有加班费,谱写了一曲“领导率先垂范,党员吃苦在前,群众奋勇争先的奋斗者之歌,提前完成了开设病房的前期准备工作。
从*年2月收治第一名病人开始,医院便感觉到了肩上的重担和道路的艰辛,因为我们主要面对的是特殊的患病群体——精神病人,他们思维障碍,行为异常,甚至自伤或冲动伤人,严重者将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安定。因此,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认真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强化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倡导“爱心、热心、耐心、责任心”四心服务理念,为病人提供温馨、舒适的诊疗环境。
我院近年来逐步建立了全区精神卫生三级防治体系,完善了社区管理制度,规范了社区建卡、随访,开展社区讲座、普查、流调等工作,社区科的同志全部是女同志,不畏严寒酷暑,穿行于大街小巷,走访于病人和居委会之中,但由于面对的是失去理智的精神病人,故工作难度很大,有时被病人拒之门外,有时被病人大打出手,特别是当有社区病人发病时,我们承诺接送病人到医院治疗,这就意味着医护人员处于极度的危险之中,有时被病人抓的满脸和脖子都是血迹;
有的病人要跳楼,她们做工作诱导几个小时;
有的病人在街头奔跑,他们在后面紧追不舍;
特别是有的病人手拿钢钎、锤子的都有。一次医务人员到病人家中接病人,门刚刚打开,只见一把磨的铮亮的菜刀出现在眼前,后面是一双瞪得发直的双眼,接着便是一声高喊:“谁敢上就砍谁”,怎么办,回去吗?那么病人这种状态极有可能伤及他人,同期而至的公安人员也束手无策,而此时,一步步接近病人,走向危险的就是我们医务人员,他们采取各种方式与病人交流、聊天,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乘其放松警惕、犹豫之时,迅速抓住病人手腕,夺下菜刀,将其约束保护,才将病人顺利送入病房。
精神科病房内78%是女同志,其勇敢而又温柔的特性在这特殊的岗位上发挥着巾帼女杰的作用,她们治疗护理的病人难度更大。如一患有强迫联想症的病人,因患皮肤病给其使用外用乳膏涂抹患处而联想到女人,其疾病复发,躁狂兴奋,打骂护工,科护士长杨广秀马上指挥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约束保护,遭到病人拒绝反抗,情绪持续亢奋,由于杨护士长冲在最前面,病人顺手勒住杨广秀的喉咙,万分危急,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之下,她才被解救出来,又继续投入到病人的治疗护理之中。可以说,精神科的医务人员遭到病人的打骂已不是鲜为人知,然而,她们以伟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质理解了病人,她们忍住委曲的眼泪,用金子般的心关爱每一位病人,住院医师喂饭、清洗内衣裤、大小便护理更是每天的生活护理内容,由于病人定向力障碍、思维紊乱,生活不能自理,所以有的病人故意在床上大小便,甚至到处乱抹,向护士脸上喷饭等,护理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甚至有些女病人的经期都需要护士料理。一名躁狂病人每日兜装一把菜刀,扬言要杀人,被家属送入病房后话多,指着护士骂,向医务人员挑衅,故意尿床,并将大便抹在墙上,医生、护士没有嫌弃他,而是更加关心照顾他,医生每天为他做心理治疗,护士每天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尿床后马上为他换上舒适的新床单,20余天后,精心的治疗和人文的护理使他的病情明显好转,为了感激医务人员,他主动协助护理工作,照顾病房中年老体弱的病人,如喂饭、接尿、搀扶行走等,家属深有感触的说:“他这是第5次住院,在你们这儿是第一次,但却是恢复最好的一次”。
病房中有部分“三无”病人,举目无亲,长期以院为家,生活非常困难,院党支部和工会每年号召职工集中为病人捐献衣物和生活用品,如毛衣裤、秋衣裤、衬衣、鞋袜等。精神科的同志们随时将自己家中的衣物捐给病人,我区卫生局、红十字会也为病人捐赠衣物和生活用品,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