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双向联动的内容(一)课程1、学习适应方面2、社会性适应方面(二)环境1、物质环境2、软环境/人际环境(包括师幼关系、同伴关系、作息制度)(三)家园合作、家校合作课程实现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双向联动的内容
(一)课程
1、学习适应方面
2、社会性适应方面
(二)环境
1、物质环境
2、软环境/人际环境(包括师幼关系、同伴关系、作息制度)
(三)家园合作、家校合作
课程实现双向联动的方式方法
(一)课程对接
1、源自小一的教学目标
(1)分析小一的教材(重点看语文与数学,对应读写与数学适应困难)。总结读写与数学方面的核心学习经验。
(2)分析《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提炼出一般性的行为习惯与专门针对小学学习生活的核心习惯两大类,前者如独立意识、自我控制等,后者如按时完成作业等)
联动的方式方法
2、长期性一般性的对接
(1)学习方面
初步设想:角色游戏、早期阅读语文
建构游戏、美术活动数学
绘画活动 前书写
(2)社会性方面
初步设想:一般性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应该可具有连续性与性。这里可以谈一下终身教育的观点。收集中班与小班1-2个教学活动进行分析。
联动的方式方法
3、大班阶段专门性的对接(入学准备期)
(1)学习方面
同课异构。读写与数学领域内,各呈现一个成功的例子。
(2)社会性方面
总结出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核心行为习惯。
4、小一初期专门性的对接(学习准备期)
(1)学习方面
设置学科课程。重点培养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
(2)社会性方面
设置综合活动课程。重点培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与师生交往
七、具体的研究方案
(一)成立实验小组
组长:陈建民 (黄龙中心校 )副组长:肖小雀(黄龙中心校副校长)刘盛容 陈南珍
组员:小中班年级组长、大班全体保教人员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通过对小学教师以及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调查,了解新入学儿童存在的典型不适应方面;
对大班教师的幼小衔接经验以及对教育行为与《指南》提出的实施要求相结合。
2.培训学习。在省、市、区教育部门贯彻《指南》实验工作培训学习中,特别是在园本培训中,专题进行“幼小衔接”专题实验培训。
3.行动研究。以《指南》为依据,以《湖南省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体系(建议稿)》为基础,充分借鉴各地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经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在真实的幼儿园环境中,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持续开展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系列活动。
(二)研究方法
4.课题研究。在“幼小衔接”专题实验中,开展有关专题研究,主要选题是:①以幼儿园为主体的幼小衔接②以小学为主体的幼小衔接;
③如何指导家长做好 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
5.园际交流。通过送教、送培、QQ群等方式与全省进行《指南》实验的部分幼儿园交流共享实验资源。
6.专家指导。邀请专家指导小组的成员,专家通过培训讲课、现场指导、网上答疑等方式对幼儿园实验进行指导。
(三)研究步骤与进度
1、2013年9月——10月,动员学习阶段。组织教师、家长认真学习《指南》,领会《指南》精神实质。防止幼小衔接工作中小学化倾向。
2、2013年9月——2014年2月,学习《湖南省幼小衔接活动体系要点(建议稿)》。找到幼小衔接的切合点。
(三)研究步骤与进度
3、2014年3月——2014年8月,小中班继续围绕长期性一般对接工作进行衔接教育,调整大班作息时间表,提早入园,延长教学活动时间,缩短午休时间等;
大班则开展专题性对接活动,进行相对专门的衔接教育:我要升学了;
参观小学(我心中的小学);
我要毕业了;
我是值日生;
红领巾的作用。大班老师做好相关专题的设计、实施、记录,进行实录、教育叙事、经验总结等工作。
(四)保障机制
1、经费保障:幼儿园将自筹经费,确保实验需要经费。
2、制度保障:建立“幼小衔接体系”专题实验的各种制度,推进实验计划在一日活动中的落实;
落实幼儿园园本教研制度中的激励措施鼓励老师成为研究型、反思型教师,确保研究的持续进行。
对照《指南》寻找不足之处
以往,我们更多的工作关注孩子知识学习方面,跟上小学的步伐,忽视了孩子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
忽视了幼儿人际关系的培养,《指南》关注孩子心理方面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挑战。还没有从幼儿身心全方位认识幼小衔接问题,尤其是孩子的心里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还有待提高,幼儿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待提高(班际之间的交往活动太少);
对孩子的观察、个别指导方面还做得太少,因人而异的指导工作还没有做好;
而这一系类工作对于幼教工作者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我们该怎么办?
对小学课程要求没有了解;
对家长的指导还滞留于表皮,需要进一步深入;
我们用什么好方法引领家长转变的家庭教育观念?
今后努力的方向
1 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指南》,领会指南的精神实质,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2 关注幼儿生活能力与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3 双向联动,制定科学合理的大班作息时间表等,多方面与小学慢慢靠近。
4 加强老师幼儿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加强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培养。
5 引领、转变家长观念,加强家园合作。
6 正确评价幼儿,引领幼儿正确自我教育。
(五)本学期已做好的幼小衔接工作
1 组织好教师学习《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贯彻省级试验精神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
小学教育;
衔接;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137-02
幼小衔接问题是幼儿园、小学和家庭三方共同关注的问题。儿童走出幼儿园、跨入小学校门,是其成长中的一次重要的“生态转变”,不仅意味着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而且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与环境,要适应新的同伴和教师及新的交往方式。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这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加以**的问题。笔者基于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特提出以下策略。
一、衔接有度:既要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更要关注幼儿当下的快乐和幸福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时间上的突击衔接。在大班或学前班末期,幼儿园会突击开展衔接工作,在教学要求、内容、方式方法、作息时间等方面向小学靠拢。二是内容上的片面衔接。一些幼儿园将教认字、教拼音、教计算作为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忽视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三是实践中的过度衔接。一些幼儿园以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为借口,把小学的一套做法搬到幼儿园,实施超前教育,无视幼儿当下的快乐和幸福,使一些幼儿产生了怕学、厌学的心理,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发展埋下了隐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纲要》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终身教育和一生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同时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的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纲要》强调了快乐的童年生活对儿童发展的独特价值。当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以及无数的事实证明,童年的快乐是幸福人生所必不可少的。童年的生活经验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做到适度的衔接。适度的衔接,要求在思想认识上应进一步明确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一味向小学靠拢,而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准备,是指向儿童发展的教育对接;
适度的衔接,要求在行动上将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和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作为幼儿教育工作的内容和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渗透在幼儿素质教育之中,重在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适度的衔接,要求在策略上将幼小衔接融入到幼儿的幼儿园生活和教育活动之中,在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时,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和认知特点,要关注幼儿现在的生活过程和当下的幸福与快乐,在游戏、探索、发现、学习的快乐童年生活中,培养幼儿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二、衔接有据:幼儿入学的困难点就是幼小衔接的关键点
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点。许多家长和教师都认为,提前教给孩子拼音、汉字、计算、古诗、英语等知识,可以减轻孩子的入学压力,能使孩子在班级处于领先的地位。调查发现,幼儿入学的困难点不是“知识储备”问题,而是小学授课方式、规则与要求、同伴和师生关系给幼儿带来的适应问题。德国哈克教授的研究指出,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包括关系人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和学习环境的断层,而解决好这六个断层的连接问题,则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之所在。
哈克教授的研究对我们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适宜的幼小衔接要根据幼儿入学的困难点,确定“衔接”的重点内容。要依据儿童存在的六方面断层问题,对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方面,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专注性和持久性,注重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和思维能力、前阅读和计算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等;
在行为规范方面,注重使幼儿养成专心倾听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认真阅读的习惯和按时作息的习惯;
在人际与环境适应方面,帮助孩子适当了解和体验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适当了解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注重提高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应注重培养幼儿的以下意识与能力,即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责任意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要适当调整家长和教师对新入学儿童的期望值。
三、衔接有序:注重整体设计,长期的养成教育应与关键期的入学教育相结合
幼小衔接工作,大班是关键,长期养成教育是铺垫。幼小衔接要从幼儿入园的那一刻开始,而到了大班要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要将此项工作有机地、自然地融入幼儿园教育工作之中,而不能盲目地向小学靠拢。应根据幼小衔接的内容以及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合理设计有关情感、态度、意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目标,并围绕这些教育目标开展教育活动。应将有关认识小学、体验小学生活、调整作息时间、知识准备等方面的内容放到大班来进行。
例如,幼儿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从小班开始,坚持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天来园和离园时让幼儿学习自己穿脱衣服、整理物品。中班开展“我的小书包”主题活动,让幼儿“整理小书包”,学习“修补图书”。大班可开展“天天背书包上幼儿园”、“学习自己削铅笔”和比比“谁的书包最整洁”等活动,使幼儿掌握正确使用学习用品的方法。这样,幼儿逐步养成了独立整理和保管自己物品的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小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幼儿园可以尝试让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值日生、小组长等,并通过游戏、设置情景让儿童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逐渐培养儿童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小班阶段,可以尝试让孩子回家把学过的儿歌朗诵给家长听。中班阶段,可以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老师交给的任务转达给家长。大班阶段,可以让幼儿回家自己创编故事由家长记录后带到幼儿园,或请孩子和家长一起做一件小制作等,让孩子养成每日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大班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入小学学习的强烈愿望,帮助幼儿做好习惯、能力、知识与经验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如增加大班幼儿“入学预备期”评价项目,以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生活能力等要素为评价内容,让幼儿在评价中体验成长、成功的快乐;
可以实施“走班制”教学,逐步扩大师往的范围,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另外,应注重科学调整大班幼儿的作息时间,帮助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减缓幼小衔接坡度,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如将集体活动时间由25~30分钟延长到35分钟左右,让幼儿在时间概念上做好准备;
在大班下学期逐渐增加集体活动的次数,由以往的每天1~2节集体教学逐渐增加到每天3节;
设置课间十分钟活动,引导幼儿在课间合理安排入厕、喝水、徒手游戏等;
逐步缩短大班幼儿的午睡时间;
等等。
四、衔接有法:幼儿园与小学配合,幼儿园与家庭合作
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尚不够充分,存在重复教育或教育脱节的现象。幼儿园与小学的配合是幼小有效衔接的重要方法。幼儿园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初步熟悉小学的环境,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情况,使幼儿萌发入小学的愿望。例如,组织大班孩子参观小学。先了解幼儿的认知需求,然后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和自己的想法去小学参观,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认一认、坐一坐、比一比、学一学、问一问等方式,引导幼儿充分感知和体验,加深对小学的整体了解,丰富有关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经验。幼儿园应该与小学建立互访课堂、互动教研的制度,促进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相互了解,使幼儿园的单向衔接变为幼儿园与小学基于儿童发展需要的双向准备。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幼儿园可以针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实际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大班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请专家给家长介绍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教师要围绕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活动的内容,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还可以组织家长沙龙,邀请大班中做教师的家长现身说法,为家长答疑解惑。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家长的认识,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让家长能够意识到幼儿的入学准备不仅是知识方面的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通过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实现幼儿的平稳过渡奠定基础。
五、衔接有效:加强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评估、反馈和调整
幼小衔接的效果如何,需要追踪、评估与反馈调整,以确保幼小衔接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有效的幼小衔接需要通过评估来促进和引导,通过评估可诊断衔接工作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幼小衔接评估首先要坚持科学的价值取向,在总体上应与小学评价的价值取向相协调。评估内容除了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与能力、生活习惯与能力外,还需要追踪评估儿童入小学后的学习适应状况、社会性适应水平和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教育过渡的平稳性,要避免将识字多少等知识要求作为评估的标准。评估要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估要自然地伴随着整个幼小衔接教育的全过程,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方法,对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性、整合性、趣味性、与幼儿园新课程的协调性以及教育价值实现状况进行判断。
有效的幼小衔接应建立在科学评估、反馈与调整的基础之上。评估的过程是评估者对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反馈调整的过程是一个交流和反思的过程,是一个再认识和再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完善和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基于自评结果和评价者的反馈信息,及时对自己的幼小衔接工作进行审视,不断地调整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确保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性。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评估应以激励性和发展性评估为主,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反馈,引导教师感受自己工作的成绩,体验儿童成长带给自己的快乐,增强教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信心。同时,要提出富有建设性、针对性的调整意见,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提升幼小衔接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Z]. 2008.
[2]何远清. “教、学、做合一”的幼小衔接策略及其实施[J]. 教育学刊,2010(7).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教育;
学习
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一直受到广大幼儿教育专家、教师们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当前幼儿园和小学的办学宗旨、课堂内容,以及家长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仍然严重的阻碍着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还存有许多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幼儿园的工作经历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忽视幼小衔接工作的必要性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小学化
许多人都简单地认为提前学习小学的教材,就可以减轻入学的压力,就是为入小学做好准备,因而有一些幼儿园将小学生行为规范等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导致幼儿很难适应学习。
(二)幼儿家长要求幼儿教育小学化
有些家长认为会读、写、算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于是要求幼儿园要教会孩子汉语拼音、20以内的加减法等等,家长当然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于是随波逐流。当然这是不符合幼儿刚刚适应新环境的心理特点的。
二、忽视全面的教育衔接,注重于片面的、局部的衔接
(一)在衔接的时间上
只注重开始于大班末期,截止于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忽视了整个学期教育阶段中各个环节的衔接。
一些幼儿园在幼儿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远远不够。部分家长或教师在衔接过程中急于求成,忽视了幼儿的可接受性,致使幼儿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突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好,而且还使幼儿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二)在衔接的内容上
注重于智育的衔接,尤其是对大班幼儿的知识技能等进行强化训练,忽视了对幼儿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的体育、德育、美育、等方面的衔接,特别是忽视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怎么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使幼儿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等。这种片面的、单一的衔接内容非但不能提高孩子入学的适应能力,反而使幼儿很难去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三、家长教育理念落后
(一)重知识而轻能力的培养
有些家长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写字、拼音,还是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甚至有的家长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教给幼儿掌握。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例如:一位幼儿的妈妈每天在空闲的时候都教幼儿背唐诗宋词、背故事、学写字,但从来不让幼儿玩玩具,也不让幼儿参与劳动实践。这种只重视知识积累,而忽视孩子兴趣开发和能力培养的行为,实属拔苗助长,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可能导致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刚入学时感觉很轻松,老师教的都会,于是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许多孩子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出现“厌学”等问题。
(二)孩子自理能力的薄弱
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
进出门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集体生活,整天都和老师在一起,生活上遇到很多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入厕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己。孩子的动作慢、能力差,必然会影响他的学习。
四、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结合相关幼小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同时借鉴国外幼小教育先进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目前幼小衔接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第一,幼儿教育中课堂班级时间设置要与小学阶段的课堂班级标准相近或一致,以此培养学生的课堂班级时间观念和思维。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是多静少动,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第二,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规律和常规要求,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前置,即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的质量要求和培养规格以相对较宽的要求进行提前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幼儿教育中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
第三,在幼儿教育中加强和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和常识的教育,采用多种方式以适合儿童心智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
第四,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由于儿童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家长应该事先认识到这些变化必然会出现,并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研究表明,充分的入学准备,能为孩子入学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幼小衔接不应该是幼儿园的范围,更不是小学的范围,幼小衔接恰恰处于一个中间范围。幼小衔接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对策,调动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
[1]周蔓雪.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新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S1)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
[3]裴峥嵘. 幼小衔接问题之我见 《才智》 2011年13期
[4]邱梅.基于幼小衔接的学前教育的分析和探讨《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6期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幼小衔接班班主任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孩子们欢声笑语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孩子们即将升入小学,望着渐渐长大的孩子们,我感受到了一种自豪感。近一年的学前班生活,使孩子们学会了许多,进步了许多,也懂得了许多......工作中虽然有优有喜,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总结过去的经验,以便更好的提高以后的各项工作水平。
一 班级基本情况
本班有幼儿37,男生21名,女生16名。
二 安全放在首位
从教育开始,由细处入手,告诉幼儿怎样远离危险,每天进行10-15分钟的安全常规教育,课间游戏时,应随时加以提醒督促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是本学期的重要工作。孩子们即将进入小学学习,它是幼儿生活的一个重大转折,无论是课程的设置,环境及条件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如何很好地适应是首要的问题,为此在幼小衔接工作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进入小学学习的重要前提,为此,本学期,我们首先请孩子每天背着书包来园,学着整理自己的书包,了解哥哥姐姐们的小学生活,满足孩子想做小学生的愿望。同时,在平时活动中,我们及时提醒孩子上课时坐的姿势要端正,有事先举手,上课认真听教师讲述,积极思考,大声的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做小动作,逐渐帮助孩子改正一些不良的习惯,朝着良好学习习惯的轨道发展。
特别是学前班的孩子,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我们针对孩子的特点,采取各种激励的方法来规范幼儿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幼儿注意倾听别人说话,积极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生活中,让幼儿做到讲文明、懂礼貌、讲卫生,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等。学习方面,回家养成复习当天所学内容的习惯,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自己整理书包和学习用品,养成自己地事情自己做,不依赖于家人等。
四 为幼儿创设好舒适的环境
每天把教室打扫的干净整洁,每天坚持把课桌椅、玩具进行消毒,现在的传染病较厉害,做为班主任的我,应把本班的环境、卫生、消毒工作抓好,抓落实,勤勤恳恳,不马虎。
五 家园联系
教师应与家长时刻保持联系和沟通保持伙伴合作关系,学前班是一个特殊的班级,孩子无论是在生活自理,行为习惯,还是在学习方面都与以往不一样,为了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我们应与家长时刻保持联系,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起努力!
总之,通过一学期来对幼儿幼小衔接的培养,为其能顺利的进入小学打下一定的基础,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相信,通过以后的不断的努力和实践肯定会更加完善。
幼小衔接班班主任工作总结
本学期,大班的孩子即将升入小学,从幼儿园到小学肯定会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因此为了让孩子更快的适应,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小学模拟课堂教育内容。本学期就要结束,现将幼小衔接工作总结如下:
一、幼小衔接内容:
1、调整活动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节,延长至35分钟/节,最后一个月延长至40分钟/节。让幼儿在上课时间上有个过渡,避免步入小学以后感觉一节课太长,坐不住现象。通过一学期的练习,大一班80%的幼儿能安静的上课,20%的幼儿上课精力不集中,坐不住,爱做小动作。大二班85%的幼儿基本能集中上课,15%的幼儿做小动作,精力不集中。
2、由原来的每天2节教育课,增加至每天3节教育课。每日第三节教育课主要进行幼小衔接的课程。
3、每天下午利用离园时间,适当给幼儿布置一点小任务,让幼儿学习整理书包。让幼儿养成任务意识,并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4、通过五分钟倾听训练,锻炼幼儿的注意力及认真倾听的习惯。
5、通过握笔操培养幼儿正确的握笔姿势,为幼儿步入小学做好准备。
6、利用自主管理活动,晨检管理员、午睡监督员、卫生检查员等锻炼幼儿的自主管理能力,每个岗位每个幼儿轮流一遍,培养了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和规则意识。
7、每天安排一至两次眼保健操,让幼儿学会保护眼睛。
8、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在步入小学前应做哪些准备,并请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有效衔接工作。
二、存在的不足:
1、幼儿的习惯较差,注意力不集中,一边做事情一边讲话,纪律意识差。
2、部分幼儿的握笔姿势有欠缺,往往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很好,慢慢的就变了样,握笔姿势没有养成习惯。
3、安全意识差,大部分幼儿不清楚什么样的事情是有危险的,不懂得保护自己。
4、少数幼儿的任务意识差,教师在每日下午布置任务后,往往完不成,就让家长代替到幼儿园告诉老师,缺乏任务意识。
5、40分钟的上课时间,必须在老师的多次组织下进行,幼儿自己很难控制自己,易分神,爱做小动作。
6、不懂得爱护、保护自己的书本,会自己弄丢或弄坏。
7、自理能力差,出现问题没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到老师那告状,请老师帮忙。
8、课间少数幼儿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或活动,而是到处打闹,没有安全意识。
9、合作能力差,会出现争执。
三、需要注意的方面:
1、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自主管理时,不能放手交给幼儿,而是教师做主导,幼儿为辅,因此没能很好的锻炼幼儿。
2、幼儿的握笔姿势掌握差,教师只是在做握笔操的时候,随时指导幼儿的姿势,而在幼儿运用笔的时候,往往缺乏指导。部分幼儿在家家长经常让幼儿写字,而不注意握笔姿势,幼儿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很难更改。
3、缺乏纪律的培养,老师往往在幼儿出现问题后,告诉幼儿应怎样做,而没有在之情就强调好纪律,予以适当的奖励或惩罚。没有养成很好的纪律意识。
4、教师上课缺乏一定的技巧。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思维发展、学习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阶段,数学教育内容有效地衔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自主锻炼能力,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数学思维模式的转变,还可以为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总结了目前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数学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数学教育的优化对策,为幼儿园向小学转变过程中的数学教育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
数学教育;
幼小衔接;
对策
作为幼儿启蒙时期的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幼小教育中数学教育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从以游戏为主的学习环境过渡到了以正规的教学为主的学校环境,这对初入小学的幼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不仅需要幼儿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工作,更需要小学、幼儿园老师以及家长做好各方面的应对工作。因此,剖析幼小衔接数学教育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应对措施,既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又有助于减缓幼小数学教育衔接的坡度与难度,使幼儿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一、国内幼小衔接的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较为丰富,李小培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课程与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幼小衔接教育最终还必须借助于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来进行[1]。栾萍萍2011年分析了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幼小衔接的单向性、幼小衔接表面化和片面化和家长理念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等[2]。翁飞燕2012年以课程为突破点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管理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调查为实例支撑,说明了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步构建出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3]。幼小衔接课程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幼小衔接课程的各个方面普遍存在着人人差异、校际差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只有从全局性的角度构建幼小衔接政策才能保障幼小衔接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
二、呼和浩特市幼小衔接教育现状
1.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衔接缺失。
通常,幼儿园对幼小衔接教育非常重视,不管是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上都积极主动地向小学教育形式上靠拢,而小学则缺乏这方面的准备,造成了幼小衔接教育的单向性。一些小学低年级老师认为幼小衔接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与小学关系不大,因此这种单向的教育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
2.多数幼儿园小学化教育现象严重。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不少幼儿园对幼儿的小学化教育现象非常严重。通常幼儿园幼小衔接班的幼儿学习任务跟小学差不多,如背诵课文、识字、做作业、算术等,而不是注重幼儿的综合能力培养。幼儿园的办学宗旨本应该是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这种学习并不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综合性的素质,其中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说话能力、动脑能力、创造能力等。
3.低龄段的小学老师希望幼儿在幼儿园提前学习各种知识
这样教师在上课时的教学进度快,幼儿易掌握,幼儿完成作业好,教学起来比较容易。
三、呼和浩特市幼小衔接过程中数学教育问题
笔者走访了呼和浩特市几家幼儿园,发现在当前家长过分追求孩子学习成绩的背景下,本应在小学中出现的数学知识也逐渐提前到了幼儿园。幼儿园老师为了让家长达到他们的目的,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逐步将小学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渗透到了幼儿园。尤其是幼儿园数学教育为了能与小学接轨,将大量的计算内容带进了课堂。缺少了引起孩子兴趣的实物玩具、教具,急于求成的心态只追求短时成效,忽略了长远意义。孩子在幼儿园就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甚至是产生了厌恶的情绪,等到上了小学后不可能把精力集中在数学课上,更难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将小学提前搬到了幼儿园,这种超前的教育模式对于幼儿教育毫无意义,对幼儿也是有害而无益的。
四、幼小衔接过程中数学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建立数学活动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模拟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渗透相关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愉快、轻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带到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之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设计游戏活动。好奇心、求知心是幼儿参与数学学习的动力来源,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数学学习的动力。诸如在“认数”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语言、动作描绘相应的数字,让幼儿来猜,诸如“哪个数字立如笔”“哪个数字像耳朵”“谁像镰刀能收割”等,让学生来猜是哪一个数字,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设计动手实践活动。动手实践可以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记忆能力、动手能力,促进智力发育。在教授“数的分合”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废旧材料,设计成耐玩的学具,供幼儿选择、整理,让学生发现数的分和规律。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难度系数低,利于幼儿参与,能够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积累操作经验,不但使幼儿在动手活动中得到了快乐,也为其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养成良好数学习惯
幼儿园大班到小学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大的过渡,在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学习习惯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为了让学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就需要让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听、看、模仿是幼儿园的教学侧重点,然而进入小学,课本知识更为重要。为此,在幼儿园大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其二,培养幼儿的思考习惯。幼儿多比较感性,对事物的认知比较直观,思维具有较强的外部依赖性。而小学阶段的学习需要幼儿具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为此,教师要注重对幼儿思考习惯的培养。诸如在“数的整理归纳”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置一系列的渐进式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么?”诸如此类。这样渐进式的设问,能够促进幼儿思考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通过观察,幼儿能够更好地发现组合记录的异同点,在实际的过程中能够刺激他们主动思考,并拓展他们的横向思维。总的来说,只有让幼儿园大班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才能减轻其小学适应、融入的阻力,完美地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
(三)做好数学知识衔接
小学一年级的很多内容,幼儿都没接触过,诸如1~20以内数的认数、认识几何形体、加减运算等。为了避免幼儿进入小学面对过大的阻力,影响学生数学的兴趣,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框架,为幼儿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可采取如下措施:其一,注重幼儿的体验。利用幼儿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去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构建数学知识框架。在体验、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幼儿的认知规律、活动情境,站在幼儿的视角上设计相应的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幼小衔接的关键数学概念。其二,加强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数的学习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幼儿已掌握的基础知识,渗透数的基数、顺序、序数、组成等相关概念,并设计一系列的观察、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数的概念。
(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幼小衔接同样也是学习能力的衔接,教师要注重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避免进入小学幼儿存在过大的应激反应。不但要让幼儿学会,还要提高其学习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来说,应该着力提高幼儿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其一,听讲能力。教师要培养幼儿专注、集中的状态,提高其课堂听讲效率与能力,使其能够根据教师授课内容、速度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其二,观察能力。教师要培养幼儿对图文、图形、数字的观察能力,以便其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加强记忆效果。其三,思维能力。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学会思考,建立知识之间、经验之间、知识与经验之间的广泛联系,做好融会贯通。
作者:黄以瑾 单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第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小培.呼和浩特市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栾萍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1,(8).
[3]翁飞燕.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