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教师转正总结范文第1篇关键词:高职院校岗位设置问题对策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也是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迫切要求,对于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事业单位教师转正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事业单位教师转正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岗位设置 问题 对策
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也是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迫切要求,对于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结合实际谈谈我院在开展岗位设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学院的现状
学院是2004年由一所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的,学校的行政级别还是正处级,属于差额拨款单位。现有在校学生1万人,市编办核定我院人员编制388个,2010年学院有编制职工230人,合同管理用工200人,签订劳务协议的代课教师50人。为了学院能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学院在用人问题上非常慎重,既要考虑学院长远的发展又要考虑高职院校所面临招生难的困境,2006年以来只有急需专业的教师才解决编制,其他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实行合同管理。
二、岗位设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岗位总量按实有编制数核定不合理。学院是市管院校,市人社局首次核定单位岗位总量时是按照在编在岗人员核定的,因学院严格控制编制,实有编制人员较少,因此,在核岗时按比例相应的各等级岗位职数就较少,专技岗位尤其是正高、副高职称岗位矛盾尤为突出。学院2004年升格为高职,2007年和2008年湖北省职称评审工作停了两年,学院2009年才有正高职称,2010年取得正高职称的人员,2011年才下文,因首次岗位设置截止时间是2010年12月,2010年取得职称人员未能聘任。上万名学生的学校才给2个正高岗位,按现有编制人员核定岗位,不符合高职院校发展规律,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
2.学院行政级别低,管理岗位人员不稳定。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学院管理岗位上的行政人员没有一个人是按管理岗兑现工资待遇的,原因一是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从教师岗转到行政岗上来的,都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二是学院行政级别低,职务比职称晋升要慢且难。岗位设置管理给管理人员带来很大的困惑和心理不平衡,也给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意见很大,他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学生摸爬滚打,付出很多但在待遇上又不及专职教师。岗位设置工作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大大挫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校学生工作队伍的稳定。
3.“双肩挑”人员和专职教师按同一标准竞争岗位不合理。虽然有“双肩挑”政策,但管理人员因长期从事行政工作,学院教学方面如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考核评奖很少考虑兼职教师。据我了解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一个萝卜好几个坑”,他们为了不脱离教学岗位,既要上课又要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付出的要比专职教师多得多。“双肩挑”人员实行“双岗双责”,按同一标准竞聘岗位不合理。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对策
第一,学院不能脱离市里领导,只能按市人社局要求按现有编制人数核定岗位总量,同时,积极与市人社局领导沟通取得理解和支持,对两类岗位任职的人员,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经市人社局核准“双肩挑”人员,并单独增设专技岗位,“双肩挑”人员不占专技岗位职数,解决了专职教师与“双肩挑”人员因岗位职数不够而引起的矛盾。
第二,在制定首次岗位设置方案时,结合学院实际,提出以下基本原则:一是考虑历史沿革。原中专学校时取得高级讲师职称人员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应考虑高级讲师的任职年限;
二是根据入轨从宽的原则,向任职年限长的教师倾斜,专技每级岗位规定任职资格年限,且分值占较大比重;
三是向教师队伍倾斜,按要求学院教师系列为主系列,其它专业技术职务为辅助系列,辅系列只设七级岗位,高级讲师未转评副教授的只能在七级岗;
四是强调教科研成果和班主任工作;
五是在符合每级岗位任职条件的情况下,采取考核评分的办法,竞聘岗位。评分考核内容包括任职年限分、工作量分、工作质量分、教科研水平分(含八个方面的内容)、荣誉奖励分、班主任工作分。不同的等级每一项的分值有所不同。岗位设置考核评分项目即照顾到了“双肩挑”人员,又向专职教师倾斜,体现了公平、合理。
第三,对于不符合“双肩挑”政策规定、明确为管理岗位的人员,目前工资待遇不变,根据资历就近转到对应职员岗位系列上来,建立职务职级管理办法,让管理岗位人员有正常的晋升通道。
第四,内设机构中主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同时承担管理职责的岗位,直接设为专业技术岗。
事业单位教师转正总结范文第2篇
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基本状况
声明本稿件为文秘站网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作者和文秘站网共有。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1、党政机关人才情况
至20__年底为止,全市党政机关(包括纳入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中,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为1315人,工勤人员326人,公务员中本科学历层次的有432人,专科学历层次的有686人;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总公务员数的85.01;
党政机关中,副科以上干部314人,本科学历的138人,专科学历的157人,各占43.9和50。工勤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40人,占工勤人数的42.9。虽然其中有一部份是党校和再教育取得的学历,但是总体上,通过陆续吸收和录用高校毕业生,不断加强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党政机关中人员的综合素质、文化层次和水平正在稳步提高,特别是副科以上干部学历层次提高很快,为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事业单位人才情况
全市截至20__年底,共有包括乡镇下设机构在内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76个,3561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38个,706人,企业管理事业单位7个,113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5个,143人。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有3238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7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96人;
中级职称1311人(其中:事业单位1276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35人)初级职称1961人。有中级、正高、副高级职称的人员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和卫生系统。其中:教育系统副高级职称人数占总数的69.07;
卫生系统占24.74;
农业系统占4.12。教育系统占中级资格总数的77.27;
卫生系统占8.29;
农业系统占2.54。我市各类人才主要集中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物质生产部门表现出人才匮乏,高层次的人才较为紧缺。
二、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我市在贯彻落实昆明市《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中,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我们平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加大以本科学历以上高校毕业生和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为主的人才引进力度,以满足人才成长的物资、文化、精神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以保障人才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为根本,通过公务员考试录用、事业单位招考、单位自主引进等多种形式,引进了大量的人才。特别是20__年,通过事业单位招考等方式,补充了一批本科以上层次的人才。
20__年中,从昆明市以外地区进入安宁的人员共有87人,进入党政机关5人,进入事业单位82人。进入安宁的人员中,大专学历的有23人,本科学历的58人,其中吸收外地生源的高校毕业生53人。引进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4人,其中,为进入昆钢一中、昆钢四中、安一中的6名高中教师重新建立了人事档案,接续人事关系,并由市政府牵头,人事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协调,解决了引进人才的住房、医疗等后顾之忧。
三、我市人才资源和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
我市专业技术人员3455人中,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96人,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8,比例相对较小。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林业系统、水电系统、城市规
划、建筑工程、经济及经营管理等行业没有副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很有限,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分布与结构层次有待完善。
从行业分布看,我市各类人才主要集中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物质生产部门人才匮乏,高层次人才更为紧缺。市属企业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39人,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02。其中:副高级职称2人占全市正副高级职称的2.06%;中级职称27人,占全市中级职称总数的2.01;
初级职称109人,占全市初级职称总数的5.55。行业分布和结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人才断层问题突出。
从统计上看,正副高级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人才断层问题比较突出。我市97名正副高职人员中,35岁以下的有2人,35——45岁的有26人,46——55岁的有30人,56——60岁的有39人。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不能及时补充,不注意中青年高级人才的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将出现严重的短缺和断层问题。
4、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
多年来,由于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等各个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机制,规范的人才市场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致使人才流动难等问题较为突出。另一方面,传统观念和旧体制仍然在阻碍着人才的合理使用和流动,人才被压抑、闲置或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现象也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四、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方向和思路
在围绕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进程,建设环滇经济圈绿色工业城市的大前提下,我市坚持以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的总体思路,建设现代新型工业化城市为主题,加快人才引进的步伐,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方向和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落实昆明市人才引进各项措施的力度,大胆引进高层次、复合型、关键性、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人才培训机制和环境,加大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总量中的比例含量。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点应放在物质产业部门和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即放在医药卫生、水电、交通、农业、城市规划、建设、工程技术、经济及经营管理等方面。
2、以重点人才、高新人才、紧缺人才为主要对象,以引进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项目和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从本质上实现引才的目标。注重项目引才、课题引才,搭建人才的创业平台。实行招商与引才相结合,在招商引资、扩大合作、对外交流过程中学会招才引智。实施“零门槛”的人才准入制度,坚持行政调动与柔性流动、招商引资与招贤引才相结合等措施,建立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
3、营造科学、规范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宽松的环境。根据人才资本的特性,制定与我市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培养人才、引进人才、选拔人才、评价人才的机制,并协调好相关部门的关系,做到相互衔接,形成体系。尤其要在人才的引进、配置和激励政策上同我市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进和配置人才。
总之,针对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在不断调整的基础上,使现有人才分布更加合理、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在解决人才断层问题的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用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用科学的手段培养人才,用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创造符合我市发展方向的,能够“引得来、留得住、讲奉献、能发展”的人才循环交流体系。
五、对人事、编制部门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1、继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不断完善科学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积极出台与社会发展相配套的优惠政策。
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已是大势所趋。在过去的机构改革中,人事、编制部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今后的机构改革中,建议上级部门要多调查研究,及时出台与社会发展相配套的人事人才政策,不断完善科学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建立政事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的用人体制,为人才创造一个自由选择、获得相应报酬、人身和精神有安全感的环境,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由固定的用人制度向合同制、聘任制转变。打破原来“一职定终身”制,实现受聘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并大力推行评聘分开,推行社会化的职称考试制度,使职称的评定解除受单位职数的束缚,创造一个凭本事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灵活环境。第二,彻底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实行岗位管理,无论过去是什么身份,现在竞聘到什么岗位,就拿什么岗位的工资。第三,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改变政府人事管理中单纯的行政调配手段,主要运用法制手段,辅之以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第四,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改变过去单位对职工的支配地位和职工对单位的被支配地位,将二者的人事主体地位“搬平”。第五,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把用人自还给单位。第六,由单位用人向社会用人的转变。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社会性,允许“人才共享”,允许事业单位采取固定(在编人员)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办法聘用人员,允许特别优秀的人才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兼职,建立两个或两个以上档案副本,领取两份或两份以上的报酬。
2、指导调节人员编制,减员增效,增员增效并行
当然,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绝对不仅仅是裁人,过去事业单位的机制主要是养人的机制,上级人事、编制部门,如果要推进改革,则不能照搬国有企业那样的改法,有的地方要减员增效,有的地方要增员增效,特别是对教育、科研领域的人事改革应慎之又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进步是离不开高素质的教育和科研人才队伍。例如,一个合格的教师聘任期结束不再聘任或在聘任期内校方中止教师工作的话,这个教师也只能是离岗,现在教师的福利待遇就不高,如果将来连工作的稳定都没有保障,以后还会有多少人想去从事教师这项工作?教育业中还有什么条件可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事业单位教师转正总结范文第3篇
一、新《制度》修订的背景
(一)公共财政改革的必然产物 2000年开始,公共财政预算体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陆续实施。公共财政拨款是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从发展教育的角度,对高校的财政拨款不断增加,生均拨款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公共财政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推行,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制度》的修订与出台,是公共财政改革的必然产物。
(二)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推动 2012年2月7日,财政部颁发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已于2012年4月1日正式施行。同年3月23日,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构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框架,提出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事业单位是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的客观需要。高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是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组成部分,主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规则》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最高层次,在新《制度》的修订过程中,遵循了《规则》的基本框架和规定,并结合了高校自身财务工作的特点。新《制度》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和基本体例与《事业单位规则》保持一致,并维持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制度框架体系不变。
(三)满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需要 2010年,教育部制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从“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三个方面,对如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建立预算管理机制、加强财务会计制度建设、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建立绩效评价制度等。显然,《纲要》结合新形势,要求学校强化教育经费管理,确保经费使用规范、有效。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应从体制、机构、人员、预算、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等基础性工作方面,抓细抓实,因此迫切需要对原《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经费来源多元化、经济业务多样化的局面,财务管理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1)经费来源多元化。高等教育逐步确立了政府和受教育者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然而,因政府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有限,教育资源紧张的矛盾日益呈现出来。为了解决资金的供求矛盾,高校纷纷向银行贷款,走上负债办学的道路,促进了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此外,科研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也是高校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也随之更加多元化,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质量和数量存在明显区别。一方面,高校要接受主管部门、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
另一方面也需要向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提供财务信息,如缴纳学费的学生、贷款银行、提供科研经费的企业等。(2)经济业务多样化。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高校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学、科研活动,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多样。高校经济业务的多样化,要求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而原有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试行)并不能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新《制度》的出台与实施势在必行。
二、新《制度》的主要变化
(一)调整《制度》的适用范围 根据《制度》规定,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都必须执行新《制度》。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与高等学校在办学方式、办学理念、办学规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不再作为适用主体,改为执行《中小学财务制度》。
(二)明确总会计师的权责 总会计师制度是重要的经济管理制度,总会计师负责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制度》确定了高等学校“校长负责、总会计师协助”的财务领导体制,确立了总会计师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的地位。同时,《制度》还明确要求高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这一专业岗位,并规定了总会计师的权利和责任。
(三)确定预算管理办法 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是高校内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办法是开展预算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具有指导性作用。《制度》第六条规定:“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办法的确定,适应了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与《规则》的要求完全一致。
(四)强调预算编制、审批和调整程序 开展预算管理工作,首先需要明确预算编制的原则、程序、方法,规范预算的调整程序,使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度》强调了预算编制、审批和调整的程序,例如:预算建议方案要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审议通过后才能上报,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才能执行;
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或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应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
(五)增加决算管理的内容 决算是预算执行结果的年度报告,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算既是财政部门考核高校、制定政策的基础,又是高校做出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制度》增加了决算管理的内容,分别对“决算是什么、如何编制决算、如何加强决算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高校按照规定编制年度决算,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保证决算数据的真实、准确。此外,为便于开展决算分析工作,《制度》还完善了财务分析指标,主要包括反映高校预算管理、财务风险管理、支出结构、财务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指标。
(六)调整收入分类与口径 高校收入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制度》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调整收入分类与口径。主要表现为:(1)界定财政补助收入的“同级”口径,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拨款归入“科研事业收入”或“其他收入”范畴;
(2)将事业收入划分为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将原“科研事业收入”的口径做了扩大,并且强调科研事业收入是“高等学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而取得的”这一特性。
(七)增加财政性资金上缴管理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公共财政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根据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规定,所有财政性收入直接缴入国库,主要财政支出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商品或劳务供应者,从而切实增强了资金运行透明度。《制度》要求高校对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的资金,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不得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充分体现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要求。
(八)简化支出分类,注重效益评价 随着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管理的重心已由收入管理转向支出管理,合理、合法和有效使用资金是支出管理的重点,支出管理正由“注重合法、合规,向注重效益评价”转变。《制度》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将事业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并规定了各自的开支范围。同时,《制度》还明确要求高校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学校预算,并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加强支出管理,进行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九)执行国库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要求高校按照相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政府采购制度的各项规定,规范采购行为,构建高效、合理、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十)增加票据管理要求 票据是指经济业务中所使用的单据、凭证,是记录经济活动的载体。虚假票据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票据本身不符合规定;
二是,票据是真实票据,但记载的经济业务是虚构的。虚假票据违反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造成财务数据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给高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制度》增加票据管理的要求,高校必须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确保所有票据来源合法,列示的内容真实,坚决杜绝使用虚假票据。
(十一)完善结转和结余管理制度 结转和结余是指高等学校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由于财政拨款和非财政拨款两类资金的性质、来源不同,对结转和结余资金的管理要求不同,《制度》在“结转和结余”方面作了较大的修改。主要表现为:(1)界定“结转”和“结余”。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未完成或未执行,下一年度继续按原用途使用的资金;
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目标已完成或终止,剩余的预算资金。(2)区分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非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并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第一,明确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财政拨款结余不能提取职工福利基金,也不能转入事业基金。第二,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原用途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
非财政拨款结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
(十二)简化专用基金分类 专用基金来源具有特定性,应当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制度》将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合并为学生奖助基金,不再列修购基金。主要原因是:(1)在编制部门预算时,高校已经安排了购置费和维修费,而且目前高校很少提取修购基金,没有必要保留修购基金;
(2)我国学生奖助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助学贷款由银行向困难学生提供,即学生向银行申请贷款,承诺毕业后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此外,高校奖助力度不断加大,不仅财政安排专项奖助学资金,高校也按事业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学生奖励和资助。因此,高校不再设立贷款基金,将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合并为学生奖助基金。
(十三)新增“在建工程”科目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建图书馆、体育场、教学楼、宿舍楼等基础设施。高校基本建设的特点是校区规模大、投入资金多、时间跨度长,因此需要单独体现未竣工决算的项目,以便反映资金投入总额,使资产管理更加完整、准确。《制度》新增“在建工程”科目,明确规定:在建工程是指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与此同时,在支出管理中取消了原《制度》中的自筹基本建设支出的内容。
(十四)提高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进行分类调整 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资产管理任务越来越重。《制度》与《规则》保持一致,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提高,即:通用设备单位价值标准由原来的500元提高到1000元,专用设备单位价值标准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500元。此外,固定资产分类进行了适当调整,主要表现为:(1)将“房屋和建筑物”修改为“房屋及构筑物”;
(2)将“一般设备”修改为“通用设备”;
(3)将“图书”修改为“图书、档案”;
(4)将“其他固定资产”修改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十五)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 针对高校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制度》引入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要求高校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使得资产的账面价值能够反映其实际价值。由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取得时,已经作为当期支出,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不能计入当期支出,而是计入当期费用。
(十六)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购置资产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管好、用好资产是一项重要工作,但目前重复购置、闲置、处置不合规等问题普遍存在。《制度》要求高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合理配置资产,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十七)严格控制对外投资 高校应当突出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强调公益性特征,在确保公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对外投资。但由于对外投资风险较大,必须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制度》严格规范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和投资方向,主要表现为:(1)财政拨款不得进行对外投资;
(2)不得从事风险性投资项目,如购买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
(3)以实物、无形资产等对外投资的,应当执行对外投资评估制度,合理确定资产价值。
(十八)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高校负债办学带来了极大的财务风险,如果负债规模较大、长期负债比例过高,就会产生巨大的财务压力。针对高校债务负担加重、财务风险加剧的现状,《制度》明确要求高校应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加强风险管理,主要包括:(1)建立风险控制机制。高校应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有效机制控制财务风险。(2)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的管理。高校要对贷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控制贷款规模,优化资金结构,落实还款渠道和计划,严格执行相关审批程序。(3)不得违规提供担保。担保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高校作为以公益性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允许对外提供担保。
(十九)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的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成本费用的核算和管理越来越重要。但限于原《制度》实行“收付实现制”原则,不能准确核算教育成本,无法将高校的真实财务状况反映出来。新《制度》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提出高校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的要求,明晰费用归集分配及成本核算方法,有助于合理分摊教育经费,准确核算教育成本。
(二十)完善财务监督制度 目前,高校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监督机制,财务监督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强化财务监督,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制度》完善了财务监督制度,主要表现为:(1)细化监督内容,要求对财务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2)多种监督方式相结合,即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
[2]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
事业单位教师转正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事制度改革;
人事
一、正确认识当前高职院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新特点
??? 1.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新定位。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指导思想,吸引、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 2.用人制度改革新机制。当前由于相关政策和条件的限制,还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部分新人实行人事制度,由人才交流中心与聘用人员签订合同。
??? 3.人才引进新观念和新举措。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多种方式筑巢引凤、开门引才。如以某一学科小组或团队为引进对象的“成组引进”;
不转关系兼职工作的“柔性引进”;
在国内外两头都保持工作的“哑铃方式”以及学科群横向与国内外单位进行学术科研合作的“球链方式”等。
??? 4.津贴分配制度改革新趋势。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和岗位津贴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办法,教职工待遇有所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提高幅度尤为明显。校内分配改革大体三种,一以岗位为载体的津贴模式,即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相应的岗位津贴标准,受聘该岗位即享受相应岗位津贴;
二是项目指标管理模式,以完成一定项目指标确定津贴标准;
三是国家工资加上差距不大的津、补贴。前两种导向明确,激励效果明显。津贴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突出学科、梯队建设,把确定学科发展方向、组建高水平的学科群和学科梯队作为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人进入学科梯队负责人岗位。
??? 5.工资总额管理意义新变化。工资总额管理既“淡化”,又“强化”。经费管理和财务审计的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缴制度的完善,工资总额长期计划管理的色彩逐渐淡化。而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和推进,工资总额作为缴纳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基数的重要计量指标,又从另一个角度逐渐强化。
??? 6.系级管理体制改革新动向。学校是宏观管理和决策中心,学院为办学实体,有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是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体制性配套工程,将院系的发展规划、教学科研组织形式、教师队伍建设、分配办法等权力下放,成立教授(专家)委员会,实行集体决策基础上的系主任负责制。
??? 7.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新思路。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前,试行系主任领导下的秘书、文员制度,承担系事务性工作,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 二、当前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
??? 1.津贴分配。(1)经费来源困难,投入不足,学校自身创收能力较差,地方财政支持的力度也比较小。学校面临校区建设,学科建设,分配制度改革压力大;
(2)高校之间津贴水平相互攀比,岗位津贴容易演变成高水平的“大锅饭”。通过实施校内岗位津贴制度,高薪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产生了很好效果。但有些高校自身创收能力差,为了稳定人才,津贴水平不能太低,产生一定程度的攀比,有些地方出现无序竞争;
(3)考核评价体系不尽科学合理。对教学科研人员岗位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发表在一定知名度刊物上论文的数量,并与津贴挂钩,使人急功近利,不利于产生影响深远、需要较长研究周期的原创性成果。
??? 2.编制管理。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生师比有明确规定,而高校的编制管理基本上仍在沿用90年代初的编制标准,原编制规格需要补充。
??? 3.社会保障。保障体系不全面,影响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步伐。高校离退休人员队伍庞大,数额巨大的离退休费使高校财力负担越来越重。另外失业、医疗保险费用高,失业保险政策与实施不尽合理,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学校参保积极性不高。
??? 三、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 1.推行和建立教师聘任制度,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聘任关系转变。
(1)宏观层面上,现行“教师聘任合同制”带有计划经济色彩,没有调动广大教师的劳动积极性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也没有提高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的效率,没有达到“教师聘任合同制”应有的作用。实行“教师聘任合同制”的核心,就是要把教师推入师资市场,通过应聘和校长签订“聘任合同”,是平等的多向选择的过程,参与师资市场的竞争。这就打破了原有的铁饭碗式的固定工作制度,实行面向全社会的全员招聘、双向选择、公平竞争、择优上岗、合理流动、来去自由的新的用人制度。聘任合同书中明确规定双方的义务和权利,规定受聘人的工作岗位、职务、责任、工作量,同时规定受聘人应得到的工资、年薪以及奖金总额。
“教师聘任合同制”的有效运作只有校长的努力和教职工的参与是不够的,必须有国家相关法规和政府配套政策的规范和保障。如师资市场的形成,师资市场的运作机制,师资市场的管理,学校编制及岗位的设置,工资金额浮动等。
(2)微观层面上,用人制度改革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墙。研究总结出基于中国文化的改革技术,非常必要,校内竞聘上岗是用人制度改革非常有效的改革技术。它包括定岗定编、竞聘上岗、人才测评、文化变革等“领导满意,员工接受”为准则的实用技术。具体操作中,首先在全体员工的沟通、说服上下工夫;
其次是重新完成定岗定编;
再次采用“全体起立,局部坐下”的竞聘上岗为核心的技术,并辅以人才测评技术,改革过程也将推动文化变革。
如果编制和人事制度不改革,工资制度改革碰到的阻力会更大,工资改革会成为“冤大头”。
2.完善以岗位津贴为主的高校津贴分配制度,从普遍提高教师待遇,向更加强调激励、拓宽精神境界、营造符合人才成长特点的人文环境和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方向发展。
(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薪酬分配的依据主要包括岗位价值、技术能力和业绩,其实这是基本的内部结构分配依据。中国现阶段国有单位的工资总量依靠财政拨款,这是改革难以逾越的约束条件。
工资改革会碰到工资总额的控制及如何突破;
教师的价值如何评价;
不同工作的薪酬如何确立等难点。此外,还要打破原来按照级差很小的等级工资制“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实行主要按岗位职责和工作量计酬的结构工资制度,贯彻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工资金额浮动、合理拉开差距等原则和方法,把教职工个人收入与本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效调动教职工劳动积极性。
(2)薪酬方案设计操作中,要完成岗位设计、人岗匹配等任务。一要在现有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基础上,确立岗位划分标准,重点设计岗位数量和台阶级别以及在各部门的分布;
二是岗位职业技术标准,如知识标准、技能标准、经验标准、重点行为规范和行为标准等;
三是个人任职等级评价与确立,需要采用不同方式评价认证人员历史既有的技术价值、技能和能力,这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要求非常高的环节,可模仿企业采用一些工具简单、易操作、成本低的测评方式,包括书面考试、答辩面试、多纬度评价、人才测评问卷、情景模拟测试、技术比赛等方法;
四是个人套入和薪酬测算,根据个人的技术等级和相应的薪酬级别,结合前面设计的薪酬结构,完成个人具体的薪酬数据测算,包括模拟不同的单位整体业绩、部门业绩和个人考核结果,测算个人实际工资数据,同时看全体员工与改革前相比,升降变化的人员比例,估测工资总额是否突破,估测员工的心理接受程度和可能的调整方向。
(3)动态调整薪酬标准和程序设计,保证工资改革的相对公平性。一般认为业绩考核结果是影响薪酬等级调整的主要因素,但实际上要区别对待不同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可定期进行岗位等级评审,比如半年一次;
对于教师、实验员、会计、图书馆员、医生等,尽管都是专业技术人员,但是他们的薪酬结构和水平应当有差异。对于职能管理人员,可设计“薪酬累加器”,即在影响岗位工资动态调整的因素中选择几种刚性的因素,建成薪酬“蓄水池”,在业绩考核结果之外,还包括重大奖惩、后续学历、新增职称和工龄等不易产生异议的刚性因素。实践中有两种操作办法,一种是分别给予一定的工资金额,作为附加工资,单独核算;
一种是给所有的刚性薪酬因素赋予分值,等分值累计到一定程度,薪酬等级自动调整。这种方法对于解决晋级单通道、一岗一薪多年不变的顽疾非常有效。
??? 3.提出符合高校扩招形势的编制标准和管理办法,为高校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提供政策保障。教职工编制是我国事业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编制一直影响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如工作量、岗位聘任、业绩考核等新要求,解决这一问题,核心因素是人,人受编制的影响,教师编制设置必须与以校为本的现代学校发展理念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完全“自上而下”,也不能完全“自下而下”,尤其是当前机构能力还不足以实现完全的自主管理,政府要宏观调控,保证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确保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应,但是也必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保证学校发展的需要,确保与优质教育相匹配的教师队伍。教师编制设置不同于一般性的事业部门,更不同于行政机关,编制的核定必须有利于教育发展和教师的发展。
??? 4、大力推行人事制度,引导和规范人才流动,形成合理的流动梯次。
(1)留住教师,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当前教师流动越来越频繁,成为教育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流动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但必须树立两种意识。一是校长要有立足本校培养名师的意识;
二是教师要有立足本职争做名师的意识。只挖不养,优秀教师就成了无水之源,引进优秀教师对提高教学质量固然重要,能起到引领作用,形成竞争局面,但重点应放在本校教师的培养上,应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多投入、多关怀、多鼓励,这样才能逐步改善教学状况,形成自己的特点,培养出自己学校的名师。如果学校能给与教师们安全感,给予教师们充分发展的机会,老师们自然会非常敬业。
(2)构建教师职业生涯,支持鼓励教师潜心于学术研究,对于现阶段学风浮躁的转变也有必要。现在学校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和人才开发上,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要注意在组织、人事任免、权限分配、薪酬、考核和培训等方面切实为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可通过职业辅导师计划、培训、绩效管理、工作轮岗实践以及开发性人际关系建立、管理人员接替计划等机制保障他们的技术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解决好职业生涯与培训体系规划、工资调级、福利保障、职级升迁转换变化及职务选拔任免淘汰等方面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涂方根.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四大技术难题[J].友泰咨询UTC月刊,2007,(6).`
[2]赵丹龄,赵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新问题和新思考[J].高等教育,2006,(6).
[3]李玉军.关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育,2007,(11).
[4]陈斌.高职院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高职论丛,2006,(6).
事业单位教师转正总结范文第5篇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决定》(奉教〔2012〕71号)文件精神,经局党委研究,决定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学《规范》转作风保纯洁”教师职业道德主题教育活动。现将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贯彻落实。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保持教师队伍纯洁性”为主题,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努力打造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和服务“三大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工作目标
通过“学《规范》转作风保纯洁”教师职业道德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升教师服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能力,着力解决个别教师的师德失范问题,以优良的师德师风“促教风、兴学风、优行风”,努力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纯洁教师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事业发展氛围,加快推进我市教育的现代化步伐,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召开。
三、实施步骤和活动载体
今年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以“学《规范》转作风保纯洁”为主题,分为宣传动员、实施推进、总结提高三个阶段。
(一)宣传动员阶段
1.活动时间:2012年5月—8月
2.活动内容:
(1)宣传动员活动。市教育局建立全市教育系统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名单见附件1),制定活动方案,组织召开全市师德建设动员大会,部署相关工作。各学校(单位)制定本校(单位)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及时召开教职员工大会进行全面部署。通过思想发动,使广大教师深刻认识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师德建设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习教育活动。各学校(单位)结合政治学习要求,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学习,学习以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为辅。通过学习中央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理论文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刘佳芬、严志杰等身边的典型,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增强保持教师职业纯洁性的自觉性。学习教育活动要贯穿全年,做到常学常新。
(3)反思评议活动。各学校(单位)要围绕“保持教师队伍纯洁性”、“今天我怎样当好老师”等主题,引导教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当前师德师风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认真进行整改。各校可采取个人自评、同事互评、学校考评、学生(家长)评议等方式,重点开展“五查五看”专项行动:一查贯彻教育方针情况,看是否有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是否有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是否有敷衍塞责、不落实“教学五认真”的行为;
二查关爱全体学生情况,看是否有讽刺、挖苦、歧视、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是否有不关心甚至放弃“三困生”(学困、德困、经济困难)的问题,是否存在家校沟通不及时、“家访传统”丢了的问题;
三查廉洁从教情况,看是否有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教辅材料和商品的问题,是否有向学生或家长索要财物、以教谋私问题,是否有存在有偿家教和集体补课行为;
四查遵纪守法情况,看是否有损害集体荣誉和不利于团结的言行,是否有或变相参与、恶意欠贷、酗酒、违公德现象,是否有语言不文明、衣着不得体、行为不检点行为;
五查爱岗敬业情况,看是否有不遵守学校纪律和工作制度的现象,是否有不思进取、追求享乐、作风漂浮、出入低俗场所的行为,是否有只布置作业不批改作业或由学生代批代改现象。每位教师根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结合自身实际写一份“个人师德分析材料”,交学校审查备案。各学校(单位)要结合“百千万”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评议本校(单位)师德建设情况,并将本校本单位师德师风、反思评议工作情况及下步整改计划形成书面材料,以电子邮件形式于8月31日前报市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4)“‘教师精神’表述语征集”和“我为师德建设献一计”活动。结合学习教育、反思评议和“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开展“‘教师精神’表述语征集”和“我为师德建设献一计”活动。“表述语”要求体现教师元素、具有时代性、先进性、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且能够体现教师的特点;
“计策”要求围绕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届时,市教育局将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教师精神”表述语,召开“教师精神”研讨会,并于今年教师节期间公布征集与献计结果,给予优秀个人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各学校(单位)要广泛发动、精心选择,并在8月1日前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表格见附件2、3),向市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表述语和计策各2条以上。联系人:毛平旎,邮箱:fhsjyjdj@,电话:666222。
(二)实施推进阶段
1.活动时间:2012年7月—11月
2.活动内容:
(1)“奉城最美教师”评选、表彰、宣传活动。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精神”的标准,采取组织推荐、个人自荐、同事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联名推荐等多种方式,产生教育系统内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特点、不同故事的“奉城最美教师”候选人20名,并在《日报》、教育网、新闻网公示、投票,最后经局党委会讨论决定,评选出师德最高尚、事迹最感人、群众最满意的“奉城最美教师”。今年教师节期间,召开全市教师表彰大会,隆重表彰“奉城十大最美教师”、“市十佳师德标兵”,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教育培训、评先评优、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优先和倾斜。届时,市教育局还将组织编撰《奉城最美教师专辑》全市发行,组织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进行系列报道,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身边的典型。各学校(单位)要切实将本校本单位群众认可度高、事迹感人、时代性强、纯洁性好的师德先进典型选树起来,包括往年受各级表彰的突出优秀教师,并认真填写候选人表格(见附件4)以电子邮件形式于7月12日前报市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表彰对象以一线教师为主,各学校(单位)原则上限报1人,中心学校副校级(含)以上领导干部比例原则控制在30%以内。
(2)师德承诺活动。教师节期间,各学校(单位)联系实际,确定师德承诺主要内容,通过签订师德承诺书、宣读师德承诺等多种方式,向学校、学生和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示。同时,公开师德举报电话、设立师德举报箱或邮箱,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师德建设的监督和评议。
(3)师德宣讲活动。成立市教育系统师德巡回宣讲报告团,确定“个性化”宣讲课题。根据各校实际需要,开展巡回宣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和示范作用。
(4)教育微公益活动。各学校(单位)要积极动员教师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服务学生、家长、同事和社会,广泛开展“我为做一事”等“教育微公益活动”,强调积少成多,将看似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各学校(单位)要集中在今年教师节期间举行一次“微公益”活动,并建立长效服务机制,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三)总结提高阶段
1.活动时间:2012年11月—2013年2月
2.活动内容:
(1)师德论坛活动。邀请一线教师、校长和有关专家深入交流师德建设的有效经验,针对当前师德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按照党的十最新精神和要求,提出进一步提升师德建设水平、保持教师队伍纯洁性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2)总结分析活动。全面分析总结本校本单位一年来师德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取得成绩和存在不足,提出下一阶段师德建设工作的思路和计划,并形成书面材料,于2013年1月10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报市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专项督查活动。市教育局将通过调查问卷、明察暗访、网络监察等方式对全市各学校(单位)的师德师风情况进行督察、反馈、通报。同时,严格实行师德师风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取消教师三年内的评优、晋级资格,取消当年绩效工资的奖励性部分,并追究学校责任人的责任;
对师德师风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年终考评一票否决。对师德建设工作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市教育局将择时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市教育局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活动的领导、组织、协调、督查等工作;
教育局各相关科室、镇(街道)教办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各学校(单位)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校长(单位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专职党支部书记、工会**要重点抓,党、政、工、青、妇要协调抓,形成加强和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合力;
要从本校本单位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做到活动有计划,过程有重点,年终有总结。
2.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要以正面引导为主,积极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限期整改的方法解决师德师风问题,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要积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在教育网、《日报》等开辟专题,编发活动简报,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师德典型,大力褒奖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要及时总结活动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将特色信息及时报市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推荐访问:转正 事业单位 教师 事业单位教师转正总结【五篇】 事业单位教师转正总结(精选5篇) 事业单位教师转正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