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范文第1篇6月7日至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到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考察,深入农村、企业、大学、环境监测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他强调,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河北【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河北范文第1篇
6月7日至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到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考察,深入农村、企业、大学、环境监测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他强调,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预见性,做好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和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图为在省委书记周本顺,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陪同下,到邯郸县代召乡裴堡东村小麦机收现场同收割机手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小麦收割情况。
郭昭/摄
河北省八届五次全会
5月6日,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在石家庄开幕。会议提出,为加快科学发展,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从5月份开始,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大讨论。会议闭幕后,省直部门、企业和高校等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对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进行部署。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吹响了打好四大攻坚战的“冲锋号”,发出了推动河北由大转强的“动员令”,描绘了河北科学发展的“路线图”,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河北发展的纲领。
赵威 周晓喻/摄
北京市党政代表团来河北考察
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和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率领的北京市党政代表团来我省考察。图为郭金龙、王安顺一行在省委书记周本顺,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等陪同下考察石家庄安瑞科气体机械有限公司。
郭昭/摄
河北演艺集团·解放思想大讨论
5月14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艾文礼到河北演艺集团进行调研,并围绕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大家一起进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在演艺集团下属的河北画报社传媒有限公司调研现场,艾文礼要求《河北画报》要加强对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宣传报道工作。
缪济临/摄
第六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
6月8日,汇聚120项非遗项目的第六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在保定市军校广场盛装开幕,500多名民间艺人现场表演“绝活秀”,倾倒现场数千观众。目前,河北省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项,部级非遗项目132项,部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6人。2013年起,河北省级财政投入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大幅度提升到1100万元。
(图片由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河北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河北范文第2篇
魏晋时期,各地区本土文学的发展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地区本土文学的风格也多有不同。就河西地区而言,东汉一代习经风气的影响,本土豪族的兴起及其重武修文的特征,都予三国西晋时代之河西文学以长远的作用;
降及十六国时代,清典纯正的河西文学,在北中国文坛更居于重要地位,而所以如此,又与河西相对僻远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含东汉建安时代)地位非凡。一方面,正是在魏晋时期,文学逐渐脱离儒学,由附庸蔚为大观;
此期文学家之多,文学作品之富,也是周秦两汉远不能比侔的。另一方面,魏晋时期所逐渐形成的本土文学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本土文学风格的地域特征,又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南北朝及其以后的文学发展史。(注:详细的论证,见拙文《魏晋时期的江东本土文学—兼论本土文学的研究方法》,《文学评论丛刊》第3卷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11月。)
以魏晋时期各地区本土文学的发展程度而言,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按衡量一个地区本土文学的总体水平是发达、一般还是落后,隶籍该地区的文学家数量的多少,是最重要的指标。文学自觉与独立的魏晋时期,更是如此。大凡出人多且空间分布密集的地区,可称为本土文学发达区域;
相对而言,那些出人不多、空间分布零散或稀疏的地区,则本土文学不发达以至落后。(注:“本土文学”与“文学局面”、“文学活动中心”是不同的概念。本土文学发达的区域,文学局面不一定兴盛,也不一定就有文学活动中心;
而本土文学不发达以至落后的地区,文学局面不一定冷寂,也不一定没有文学活动中心。“文学局面”、“文学活动中心”受现实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相当显著,故文学局面盛衰之间,可以变化迅速,文学活动中心的形成与转移,也可以完成于一个较短的时期内。本土文学则较为稳定、大体呈渐变状态。)“本土文学”某种意义上反映的是该地区的文学基础,其功能在于产生、输出文学家。具体到魏晋时期各地区本土文学的一般情形,由下表可以看出大概:
附表 魏晋时期文学家籍贯地理分布表(注:表中数字为文学家人数。据文学作品目录(《正史艺文志》、《补正史艺文志之集部·别集》)、文学作品汇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58年版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附录《先唐赋辑存》、《先唐赋存目考》、《文选》、《玉台新咏》)、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诗品》)、文学家传记(《后汉书·文苑传》、《晋书·文苑传》、《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元郝经《续后汉书·文艺传》)凡四类文献资料,可遴选出卒年在196年以后,生年在400年(东晋)、419年(十六国)以前的文学家722名,其中籍贯可考者578人。当然,此所谓722名文学家,自不必认作绝对数目。惟可以确认的是,艺文志有别集,正史列入文苑传,早期选本选录其作品,早期文学评论及其创作的诸人,是文学家,并且是当时文坛上较为活跃的文学家,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又以上四类文献资料,相互补充,彼此覆盖,如此遴选出来的文学家,标准自然“客观”,籍此可以弥补长期以来文学研究中文学家标准的“主观”缺陷。又表中划魏晋全域为11区,其划区依据,详拙著《魏晋文学地理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大学1997年打印稿)各相关部分的讨论。)
附图
由上表,则无论是魏晋两百余年间,还是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三个具体的时代,河淮都是本土文学最发达的地区,次为江东,河东、关陇也表现不弱,河北、巴蜀的起伏较大,河西则由野而文;
辽东、淮南及江东以外的广大南土,本土文学尚处于落后状态。
关于河淮、江东、河东、关陇,前此笔者已撰文讨论;
(注:详拙文《魏晋时期河淮本士文学的发达及其原因》(刊于《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昆明)论文集》)、《魏晋时期的江东本士文学——兼论本士文学的研究方法》、《魏晋时期河东地区本土文学的发展及其文化背景述论》(《黄河文化论丛》第6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4月)、《魏晋时期关陇地区本土文学的成长过程与历史背景》(刊于《2000年黄土高原地区历史环境变迁与治理对策国际学术研讨会(西安)论文集》)。)本篇再论河西。(注:按河淮、江东、河东、关陇、河西5个地区,本士文学的成长过程与历史背景等各不相同,而又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有兴趣的读者,可据以比较。)
这里所谓的“河西”地区,东起今兰州一带,西止今敦煌一域;
曹魏、西晋的凉州地域与其大体相当,两汉则为凉州的大部分;
又十六国时期,河西前后有五个凉国政权割据称雄,这五个凉国是:汉族张氏建立的前凉(301-376),氐族吕氏建立的后凉(386-403),鲜卑秃发氏建立的南凉(397-414),汉族李氏建立的西凉李(400-421),匈奴卢水胡沮渠氏建立的北凉(401-439)。
当魏晋时期,河西计出文学家11人,如上表所示,即三国1人(注:魏张昶,敦煌郡渊泉人。),西晋1人(注:西晋索靖,敦煌郡敦煌人。),十六国9人(注:前凉宋纤(敦煌郡效谷人)、谢艾(敦煌郡人)、张斌(敦煌郡人)、索绥(敦煌郡人),南凉秃发归(河西鲜卑),西凉刘昺(敦煌郡人),北凉张穆(敦煌郡人),北凉、北魏宗钦(金城郡人),北魏段承根(武威郡姑臧人)。又与谢艾同时,有“河西文士”王济,具体籍贯无考,未计入。再有需要说明者:其一,此11人之“国别”的区判,仅是大致上的,因为此一时期王朝历运大多短促,许多人实际上是跨不同朝代的,或仕宦上由此及彼;
其二,所谓“当魏晋时期,河西计出文学家11人”,也是相对而言的,不必认作绝对数目。)。这样的局面相对于其他文学发达地区,是远落于后了;
不过河西本处文化上的边远地带,这十多位文学家的出现,意义仍十分重大;
尤其敦煌一郡出了文学家8人,又十六国时期竟出文学家9人,更是值得称道。
第一位河西大文学家是被称作西晋“才艺绝人”的敦煌索靖。按索靖之前有敦煌渊泉的张昶。东汉末年,北地太守段煨从武威进占华阴,修建华山庙宇,张昶所作《西岳华山堂阙碑铭》,其序状盛,《文心雕龙·铭箴》比之于班固的《封燕然山铭》。张昶,张奂之子,张奂则是颇有文才的著名将领。论其武略,张奂是东汉王朝镇压羌族反抗的一员主将;
说其文才,张奂“少游三辅,师事太尉朱宠”,他著述甚丰,曾删《牟氏章句》为九万言,撰《尚书记难》三十余万言,又铭、颂书、教、诫述、志、对策、章表二十四篇。[1]又张昶兄张芝,兄弟并善草书。张奂及张芝、张昶的相继显名于世,标志着河西豪族的兴起及其亦文亦武的特征,这为以后河西文学的进步打下了基础,并明显区别于西汉及其以前的文明不进。
按河西本是畜牧地区,鞍马骑射,民习战事,尚武而不修文。[2]及西汉武帝时代,以降汉的匈奴昆邪王故地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并徙“关东贫民”戍边,于是河西农业有了很大的进展;
而河西文化的有所进展,是在东汉。先是新莽末年,中原大乱,河西在窦融的割据下,却较为安定、富庶,于是“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凶饥者归之不绝”[3],其中也有一些士大夫,如扶风孔奋、彭城刘般等,他们的到来,无疑有助于河西学风的生长。东汉建立后,一些地方官在河西兴办教育,推广儒学,(注:如东汉初任延之于武威,灵帝熹平时殷华之于金城。)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如武威“郡遂有儒雅之士”[4],金城“缙绅之徒,谭讲雅诵”[5],敦煌一郡则尤为突出。《后汉书》中,敦煌郡列传士人已达3人,不列传士人又有2人,敦煌郡人士著书更达7种,其中集部就占了4种。敦煌士人的影响也较大,如侯瑾(约140-195),“少孤贫,依宗人居,性笃学,恒佣作为资,暮还辄燃柴以读书,……覃思著述,……河西人敬其才而不敢名之,皆称为‘侯君’云”,侯瑾因得列名于《后汉书·文苑传》;
又张奂,与安定皇甫规、武威殷颍并誉为“凉州三明”。这些知名的文人学者的出现,说明了河西的由野而文。
然而予河西文学以长远作用的,还是在东汉一代习经风气的影响下,河西本土豪族的兴起及其重武修文的区域特征。作为政治上的边疆地带,河西的民族状况本相当复杂,民族矛盾也十分突出。而自东汉时代起,在经常性的汉羌战争中,河西逐渐成长起一批豪族。这些豪族不仅宗族强盛,习于兵战,也兼修儒业,习经诵文。习于兵战者,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使然;
习经诵文,则是为了确保其在统治集团中的地位。“凉州三明”所属的安定皇甫氏、武威段氏及敦煌张氏均属此类。又敦煌索氏也颇为典型,西晋河西文学的代表人物索靖即为索氏中人。
据《晋书·索靖传》:靖“累世官族”,“少有逸群之量,与乡人汜衷、张䖕、索轸、索永俱诣太学,驰名海内,号称‘敦煌五龙’”。其“四龙”并早亡,“唯靖该博经史,兼通内纬”。靖善草书,与河东卫瓘齐名而出其右,所作《草书状》,《晋书》全录其辞;
又著《五行三统正验论》,辨理阴阳气运;
撰《索于》、《晋诗》各二十卷。靖有五子:鲠、绻、璆、聿、綝,皆举秀才。又靖不独“才艺绝人”,亦精武略,靖少子,更以武略而致显宦。按如索靖这样的人物,没有一定的文化环境与长期的文化积累是难以出现的,“累世官族”正说明了这样的文化积累;
而敦煌“五龙”俱诣太学、游学京师,也正指示出敦煌一域良好的尚学风尚。
西晋以降,河西文化仍稳步进展。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当时北中国其他地区文化的普遍衰歇,河西文化的这种稳步进展,便显得十分地突出。(注:关于这一点,论者众多,此处不赘。可参阅曹仕邦《论西汉迄南北朝河西之开发与儒学释教之进展》(载《新亚学报》第5卷第1期,1960年),赵以武《试论十六国时代河西文化的成就》(载《西北史地》1990年第3期)。)文学上也是如此,《北史·文苑传》说:
既而中州板荡,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矣。其能潜思于战争之间,挥翰于锋镝之下,亦有时而间出矣。……然皆迫于仓卒,牵于战阵,章奏符檄,则粲然可观,体物缘情,则寂寥于世。非其才有优劣,时运然也。至于朔方之地,蕞尔夷俗,胡义周之颂国都,足称宏丽。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刘延明之铭酒泉,可谓清典。
按“胡义周之颂国都”,据《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指的是胡义周的《统万城铭》,《魏书》和《北史》的《胡方回传》则说铭为方回所作。胡方回为胡义周子,安定临泾人,而安定属关陇地区,此处且不论;
就河西地区言,由《北史·文苑传》的概述,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其一,十六国时期河西的文人作家与旧时的中原相当,文事活跃且有成绩;
其二,西凉敦煌刘昺(字延明)的《酒泉颂》,既是河西文学的代表之作,在整个十六国文坛上也堪称“清典”。
十六国时代河西文学之有成就,也反映在文学批评著作中。《文心雕龙·熔裁》:“昔谢艾、王济,河西文士,张骏以为艾繁而不可删,济略而不可益。若二子者,可谓练熔裁而晓繁略矣。”(注:河西又或作“西河”,今按谢艾,敦煌人,则作河西是。)须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很少论及十六国时代北方作家的(注:谢艾、王济以外,又有两人,一为身在后赵、但每以任异族之官为恨的卢谌,一为效忠晋室的十六国前凉君主张骏。),其对河西谢、王的评价,说明河西文学作品在南朝享有一定的声誉,从而引起了刘勰的重视与赞叹。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事。《十六国春秋·南凉录》[6]:“傉檀子归,年十三,命为《高昌殿赋》,援笔即成,影不移漏,傉檀览而异之,拟之曹子建。”按归,南凉主秃发傉檀之子。秃发氏是由塞北迁徙而来的鲜卑族游牧部落(注:《晋书·秃发乌孤载记》“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也。”又说:“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迁于河西,其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按东晋时,今兰州市东北有麦田城,浇河在今青海省贵德县,牵屯、湿罗无考。大漠与浇河之间,晋时为武威、西平二郡地。),本身的文化素养很差,曾视“文章学艺为无用之条”[7],却也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及至后来,秃发傉檀已是“机变无穷,辞致清辨,……信一代之伟人”,后秦使臣韦宗以为可与汉族一流士人比美。[8]傉檀的手下有一批文武人才,其中的张穆、边宪,号称“文齐扬(雄)班(固)”。[9]然则秃发归之少年早成,文才英发,既说明了河西浓郁的学风对非汉民族的影响,也反证了河西本土文学总体水平的提高。今人赵以武更通过具体考证与赏析,结论“五凉时期河西的文学创作,无论就文人的数量,还是就作品的质量言,都居于北中国文坛之首的地位”。[10]
河西文学居十六国北中国文坛之首的原因,论者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五凉(特别是前凉、西凉、北凉)政权的重视文教,五凉统治者的招揽人才,一定的文化传统与家世之学的遗传不坠。(注:详见齐陈骏《河西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齐陈骏、陆庆丰、郭锋《五凉史略》(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赵以武《五凉文化述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不过这样的现象也出现于十六国时代其他的诸侯国中,(注:详见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相关章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且就文化传统言,河西也实在谈不上深厚。笔者倒以为,河西文学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恐怕还在于河西相对僻远的地理位置——这一点原因,论者或有提及,却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按河西的僻远,无待赘言。而一般来说,当和平统一的时期,僻远之地远离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的相对落后势所难免,而一旦分裂动荡,则僻远反而可以转化成某种优势,传统文明在僻远的环境中往往得以延续以至发展,政治上也能维持相对的和平安宁。十六国时代五凉政权控制下的河西地区,正是如此。陈寅恪先生指出:
盖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复是流民移徙之区,百余年间纷争扰攘固所不免,但较之河北、山东屡经大乱者,略胜一筹。故托命河西之士庶犹可以苏喘息长子孙,而世族学者自得保身传代以延其家业也。[11]
以此,五凉河西文学的兴盛,关键在于河西地域的边隅性质。因其边隅,“故其本土世家之学术既可以保存,外来避乱之儒英亦得就之传授,历时既久,其文化学术遂渐具地域性质”[12];
文化学术之一种的文学亦复如此,河西文学的身价正是借着中原的残破荒落而提起来的。又河西文学风格也与河西之僻陋遐方有关。河西文学在河西“本土世家”与外来“儒英”的双重刺激下,表现出清典纯正的儒家文学特征。(注:前凉后期,玄学之风流播河西,在一部分学者中,经学与玄学开始合流。不过总的来讲,五凉学者治学还是沿袭汉魏传统,以经学为重,潜心用力于儒家经典。)这种特征,颇类似于孙吴时代的江东文学,而区别于三国西晋玄风影响下的中原文学。
河西文学的上述特征,在河西本土文学家的身上有充分的体现。张昶、索靖前已论及;
若前凉宋纤,“明究经纬,弟子受业三千余人,不应州郡辟命。……注《论语》及为诗颂数万言”;
[13]西凉刘昺,父宝“以儒学称”,“德冠前世,蔚为儒宗”,著述繁富;
[14]北凉张穆,“博通经史,才藻清赡”;
[15]又北凉宗钦,“少而好学,有儒者之风,博综群言,声著河右”;
[16]至于前凉谢艾,“兼资文武,明识兵略”,精《春秋》之义;
[17]前凉索绥,善讲论经义,“以著述之功,封平乐亭侯”。[18]这些河西人物,既为儒者,复是文家,甚是明显。
河西地理位置之僻远与河西本土文学之兴盛的关系,又尤以敦煌一域为典型。十六国河西文学家9人,谢艾、张斌、索绥、宋纤、刘昺、张穆6人均隶籍敦煌,如此,敦煌又可称为河西本土文学的中心,而这并非偶然。历史地看,河西文学,敦煌居首;
且不仅文学,敦煌一地所出经、史人才及总体文化水平,东汉以还,包括整个五凉时期,也都居凉州之首,这与敦煌居河西西陲、更加边僻,相对而言也更加稳定有关。(注:即使河西发生变故,敦煌所受的影响往往也不大。如在魏初、晋初的河西混乱中,敦煌就未遭扰乱。)正是由于敦煌的稳定,发展到西凉时,在河西诸郡中,敦煌已以“郡大众殷”著称;
文化方面,敦煌也号称名邦,西凉李暠就曾戒其诸子曰:“此郡(按指敦煌)世笃志厚,人物敦雅,天下全盛时海内犹称之,况复今日,实是名邦。”[19]名邦多文家,此属事之自然;
而稳定的政局,宁静的生活,某种意义上也正是文学得以成长的温床。
参考文献
[1] 后汉书·张奂传[M].
[2] 史记·货殖列传[M];
汉书·地理志[M].
[3] 后汉书·窦融传[M].
[4] 后汉书·循吏·任延传[M].
[5]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28)·卫觊(汉金城太守殷华碑)[M].
[6] 太平御览(卷602引)[M].
[7] 晋书·秃发利鹿孤载记[M].
[8] 晋书·秃发nù@⑦檀载记[M].
[9] 晋书·秃发nù@⑦檀载记[M].
[10] 关于五凉文学的评价问题[J].西北史地,1991(2).
[11]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二)·礼仪[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2]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二)·礼仪[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3] 晋书·隐逸·宋纤传[M].
[14] 魏书·刘bǐng@⑥传[M].
[15] 晋书·沮渠蒙逊载记[M].
[16] 魏书·宗钦传[M].
[17] 晋书·张重华传.
河北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河北民间武术 历史文化特征 成因
论文摘要: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河北民间武术具有多元性、兼容性、辐射性文化特征,并对形成该文化特征之成因从地理环境、社会民俗民风、政治军事诸方面进行了阐释。研究结果不仅为深入发掘民间武术这一文化遗产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对武术学科理论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渊源流长的中华武术同样也体现出不平衡性,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和民族特点。河北省作为中华武术的摇篮和发祥地之一,曾有 50余个拳理明晰的拳种发源于此,这种别具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色的河北民间武术 ,是中华武术文化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地方武术文化进行研究,从地区武术文化的特殊性中寻找 中华武术文化的同一l生,对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 了解武术文化遗产、创新与发展中华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对民间武术的界定
概念的界定,是进行任何科学研究的起点 ,决定着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正如先哲所云:“学问者乃天下之公器。”武术术语概念同样如此,它是武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先生认为:“民间武术是相对于军旅武术(亦称官方武术)而言的,在中国武术史学中,一般将古代军旅中传习的武术,称之为军旅武术 ,而将流传于军旅之外的武术,统称为民间武术。”从两者区别来看,军旅武术是“开大阵、对大敌”的格杀技术,强调 “列队而前”、“一齐拥进”的配合格斗 ,目的是杀敌人。民间武术是“场 中较艺,擒捕小贼”的对搏术,讲究“人 自为战”,充分发挥人的技能和体能,目的是打败对手、擒住对手,在演进历程中广泛吸取古代医学、导引养生术,朝着内容庞杂、功用繁多的方向发展。本研究将民间武术界定为:在人类生存本能的基础上产生的,长期流传于民间,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攻防动作作为基本素材,以提高个体攻防技击为主体价值 ,注重德艺双修、体用兼备的民族传统运动形式。
2 河北民间传统武术文化特征
2.1 多元性
2.1.1 拳种构成的多样化
河北省作为燕赵古 国,与其他地区相 比,历史文化积淀异常丰厚。早在小长梁人(遗址在河北阳原,距今约 170万年前)时期,萌芽状态下的武术已作为生产劳动技能寓于生产劳动过程中,而在与大 自然的抗争中,逐渐摸索出一些简单、实用的攻防格斗技巧,并把它应用于社会实践与传说中的武事活动 ,如神农 氏伐斧、燧之战,蚩、黄涿鹿之战和炎、黄阪泉之战等,皆爆发于河北境内 。发展到宋代,民间武术结社在河北尤为普遍,苏轼出任定州时就曾写过定州民间武术结社盛况的专折奏于朝廷。
时至今日,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 ,河北风格特点不同的武术拳种有:形意 、太极、八极、八卦、无极、八闪翻、绵张翻、鹰爪翻、翻子(长、短)、六合 、通背、燕青 (迷踪)、二郎、功力、明堂等五十多种 ,故河北有“武术之乡”的美誉。
2.1.2 拳理拳法的复杂化
就单一拳种本身而言,一个成熟的拳种应为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及训练体系相对完整的技击性运动,即它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套路、器械,还需要有一定的拳理,在风格、劲力、练功方法等诸方面别具一格。另外,任何拳种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仅某一拳种某一套路而言 ,其发展动因涉及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方面。
2.1.3 人力资源的多元化
由古至今,河北曾涌现出大批的武术英豪 ,如,东汉时期赵云,系今河北正定人;
东晋时期祖狄,是今河北涞水人,刘琨是今河北无极县人,此二人相交,“闻鸡起舞”,磨励斗志,被晋元帝封为奋威将军,北伐戎狄。涿州人赵匡胤,出身于四世的将门之家,盘龙棍扫平乱世,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另外,还涌现出“神拳”李洛能(河北深县人)、“杨无敌”杨露禅(河北永年人)、八卦掌传人董海jii(河北文安县人)等武术名家。据当地旧县志记载,河北人以武步人仕途者甚众,如,河北文安县,共取武进士 25人,武举人 128人。
此后,河北民间武术家更是层出不穷 、驰名海内外,他们宛如熠熠闪烁的群星镶嵌在河北武术发展的史册中,为中华武术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如,1903年沧州武术家“神力千斤王王子平击败在沪摆擂的美国人沙利文 、英国人乔治、法国人彼得,名画家齐白石欣然书写“南山搏猛虎,深潭驱长蛟”贺联,赠予王子平。此外,沧州武术和邯郸永年太极拳于 20o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上充分说明河北民间武术 的人力资源,无论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上,还是从所代表的拳种门派上,均体现出一一定的多元化特征。
2.2 兼容性
燕赵故地的河北人民历来尚武,并传承不衰。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载:黄帝通过教武“振兵”、“习用干戈”,可见那时古代称之谓“大战之术”的武术,就在河北萌芽了。假如从西周倡导农民“一时讲武”起已达三千余年。在上千年的传播发展过程中,河北民间武术不断汲取营养进行 自我更新,其在更新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兼容性特征。
2.2.1 横向切合兼容
武绍祖先生在《中国武术史》开篇序言 中提到:“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宝、国粹 ,与文、史、哲 、理、医诸学科有着相互渗透的关系”,“同中医、气功等都是人体科学的一个不同侧面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现象。”河北民间武术亦然,其拳种理论渗透着文、史、哲、理 、医等文化精髓,如,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人董海川传习的八卦掌 ,融周易之理,取象八卦;
一代武学大家孙禄堂先生则将拳术的本质上升为拳与道合,并根据易经和丹经先后创立了先后天八卦相合理论和以内丹修为为表征的拳学进阶理论;
武术家郑怀贤先生,不仅在武术方面造诣较高,而且其骨伤治疗方面也达到较高水平,曾担任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院长,著有《伤科治疗》、《正骨学》、《伤科按摩术》等教材,并曾给 、等国家领导人治过病。
2.2.2 纵向交流融合
河北武术与全国各拳派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改革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局面。1985年河北省民间传统武术挖掘整理汇编的《河北省武术拳械录》中,收集整理出近 70余拳械。在这些拳械中,除八卦掌、苗刀、八极拳、燕青拳、戳脚 、明堂拳等多项拳种来 自于河北省外,还有部分拳种系于省内或其他省份的拳种交流融合而来,如杨式太极拳,则是由陈式太极流变换而来,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先后衍生出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
形意拳则由山西心意拳发展演变而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广为流传的大成拳;
其他的还有 阴阳八盘掌 、六合 、太祖等等。它们在交流传承过程中,受河北地理、人文等环境影响,均能够历久弥新,各成体系,从而形成了多种流派并立的局面,究其奥秘 ,与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的博大开放、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不无关系。
2.3 辐射性
河北民间武术在兼容并收的基础上不断汲取营养,同时,又将 自己成熟的拳理拳法不断地向四周扩散,对周边乃至海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朝野佥载》中载:“北齐稠禅师,邺人也(河北临漳一带)……,横塌壁行,自西至东凡数百步,又跃首至于梁数四。乃引重千钧,其拳捷绕武劲……”少林言武勇者自北齐稠禅师开始,河北人稠禅师,开了少林武术之先声。民国时期,在孙中山“尚武精神”的倡导下,习武开禁,河北的拳技之风蓬勃一时,其中,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操学校”(后改为“精武体育会”),是 由河北沧州武术技击大师霍元 甲创建的,“上海精武体育会”不仅在全国许多省市设有分会,而且还派人到东南亚一带表演、传艺,使得河北的迷宗拳得以迅速传播。1928年成立的“中央(南京)国术馆”,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员,如武术名家张文广、温敬铭、傅淑云、刘玉华等。馆长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都是河北人。“中央国术馆”“武当门”的门长,由河北雄县的高振东担任;
“少林门”的门长,由河北沧州的王子平担任。在馆内任教的河北武师还有佟忠义、郭长生等 2余人,传授包括了河北的形意、八卦、太极、八极、弹腿、燕青 、通臂 、六合等拳种。
在该时期,河北人还参与创建其他省市武术馆,进行武术传播 ,如,1906年筹建的天津“中华武术会”,河北人李存义任副馆长,燕青门的姜容樵任拳师;
河北沧州人刘振山等创建四川“万县国术馆”;
在“湖南 国术馆”任教的有河北定兴拳师朱国祯;
在山东“黄县国术研究会”任教的系河北沧州李书文。总之,应邀在外地授艺的河北民间拳师其人次累计以说数以下计,而来河北学艺的国内外友人更是举不胜举。以上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河北民间武术向全国辐射的步伐。
此外,面向海外同样不乏有河北民间武术的传播纪实,如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上,河北武术选手温敬铭(蠡县人)、郑怀贤(安新人)等参加的中国国术表演队向各国观众和运动员三万余人 ,表演 了中国武术精彩拳种和器械,郑怀贤表演的飞叉 ,获汉堡市市长杯一只;
1960年河北人王予平 与其女王菊蓉随总理所率国家代表团访问缅甸:1987年 10月 3日至7日,美籍华裔徐纪访问盂村回族自治县,考察八极拳法 ……如上所述,河北民间武术在全国武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北民间武术前辈为武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 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3.1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l ”地理环境的差异 ,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促进了人类文化发展。从空间维度上讲,人们生活在不同地域,创造着不同的文化模式。在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正如博阿兹所言:“人类的文化生活在许多重要层面上均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的差异较大,地域文化绚丽多彩。河北民间武术文化便是在独特历史地理文化的 自然塑造 中逐渐形成的。据《禹贡》载,“燕赵”在l占时属冀州之地。《读史方舆纪要》中亦称燕京“沧海环其东,太行拥其右,漳、卫襟带于南 ,居庸锁钥于北。幽燕形胜 ,实甲天下。”燕赵大地北控长城,南界黄河,西倚太行 ,东临渤海,地形地貌千姿百态,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就沧州而言,其环境与武术的关系尤为明显。沧州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均系芦荡荒滩,人烟稀少,既是犯军发配之地,又是叛将蔽身良所。一些受朝廷缉拿之叛将,寻沧州民众强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他们隐姓埋名,化装僧道游侠,传艺维生。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京济、京大要道贯通南北。沧州、泊头、河问、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官府 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各业相争,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清末,“镖不喊沧州”,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
从上我们不难看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多姿多彩的燕赵文化,同时也为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沃土和充足的营养。正如金恩忠先生在其《国术名人录》序言开篇所言:“吾中华民族 ,故称强悍,任侠尚义之人,慷慨悲歌之士,盖得山川大泽雄厚之气,故其人性情亢爽,体力健壮,天府神州,地理之关系使然也。”再次说明了中华 民族之所以形成任侠尚义之风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3.2 社会民俗民风的影响
燕赵故地的河北人民历来 尚武 ,从西周倡导农民“一时讲武”起已达三千余年,如从黄帝在涿州“振兵”教武、“习用干戈”时算起则已四千余年了。《汉书·龚遂传》说,渤海郡 (沧州一带)太守龚遂见人民尚武成风,担心农民遇机造反,就布告全郡“卖刀买犊,卖剑买牛”,弃武从农。《隋书·地理志》称这里“悲歌慷慨”、“俗重气侠”、“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并”;
被尊为唐宋家之首的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宋代大文豪坡亦曾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图书者往往而是。”的确,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自古豪杰英雄辈出。有“千场纵赙家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的邯郸游侠;
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地刺客;
有“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涿郡猛将张飞;
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共产主义斗士;
有英勇抗击 日寇,血染沙场的狼牙山五壮士。
当今 ,燕赵英姿更加焕发 ,全省城乡练武群众约有几十万人。如沧州地区仅在校学生习武的已逾十万人;
深县组织了 6个武术辅导站 36个训练点,带动了 196村恢复了练武活动,并建立了自己县的“武术节”,举办武术学习班 ,献技、献艺 、献资料,积极挖掘整理武术套路、史料、名人轶事、口传秘诀等等。正如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所言:“从未有人 以原始的眼光看过这个世界。他看到的这个世界正是由一套明确的风俗 、制度和思维方式改造过的世界。”
纵上所述,社会的动荡、频繁的战事,强化了河北人民形成的尚武尚勇的社会风俗,这种风俗的延续不衰,促进了河北民间武术的形成和发展。直到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仍然保持着这种优良习武传统,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尚武习俗所赋予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不同罢了。
3.3 政治、军事等因素的影响
3.3.1 政治与武治息息相关
近代以前,中国所面临的军事威胁主要来 自北方,尤以河北为急。自隋唐以后,中国国防形势有所变化,东北一带各少数民族陆续崛起,河北方面国防压力增大。唐以后南下中原的少数民族大都 自河北而人。河北北部山脉为抵御塞外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屏障,中原政权出于保障安全 的需要,对河北的经营尤为重视。如,明朝以举 国之力、大兴土木修建的长城,在河北境内途经距离最长、修筑最坚固、建筑风格极具代表性。清代,承德成了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保定则是直隶总督署的所在地。这样,政治重心集于河北,是一种能把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与经济上的供给相对完好地兼顾起来的格局。
而国家政治与武术的关系前人多有论述,如梁启超在《新民说 ·论尚武》中引用卑斯麦之言提到:“天下所可恃者非公法,黑铁而已!赤血而已!宁独公法之无足恃,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 ,则虽有文明,虽有智识,虽有众 民,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孙中山在其《精武本纪 ·序》亦论及:“吾人初不以黩武善战策我同胞,然处竞争剧烈之时代 ,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于生存。”张之江先生在《中央国术馆成立大会宣言》中日:“国家所以衰弱,完全因为我们把与国同生死的武化忽略了。”金恩忠先生同样提到:“要其能驰骋大陆,虎视一世,屹立地球 ,无不恃其国民之实力,与尚武之精神而已。以上论述明确提 出了要使 国家强盛,其 民必须要具备尚武精神 ,深刻阐明了国家政治与武术的关系。
3.3.2 军事战事为河北民间武术发展提供了大环境
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开创 了中华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之称。汉代,河北被正式命为“幽”、“冀”等州。三国时期,河北成了各诸侯王国逐鹿中原、争夺地盘的主要战场。宋代 ,河北成为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辽金两国交兵的战场。河北境内战事的频频发生,无疑对作战方式、兵器使用、士卒身体素质、器械之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河北民间武术发展提供了大环境。
3.3.3 农民起义频发 ,为河北民间武术发展提供了温床
封建社会时期,地主阶级的掠夺变本加厉,农民破产更加严重,社会阶级矛盾尖锐,从而激起农民群众激烈的反抗。如,公元 184年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河北巨鹿人张角领导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张角领导下,“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百十万大军像暴风骤雨 ,对腐朽的东汉王朝展开了最猛烈的冲击。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是隋朝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中的一支主要的队伍。刘六、刘七兄弟在顺天府霸州文安县率领的农民起义,是明朝建国后 15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明末清初,反清复明的斗争层迭不止 ,其中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颜习斋和明朝兵部尚书孙承宗即是最好的事例。近代和现代,燕赵儿女与全国人民一道抒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武术在农民战争中广泛应用,为河北民间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4 结束语
民间武术文化是中华武术文化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举国上下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好形势下,在全世界积极开展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推动下,对民间武术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无疑是加快开发中华武术文化资源的必然要求,对于中华武术文化全面走向世界,进一步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万春.河北武术[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
[2]郑勤 ,等.神奇的武术[m].桂林 :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1994.
[4][美]e·哈奇.人与文化的理论[m].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河北范文第4篇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勇、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数字媒体与动漫分委会主任王效杰、河北会展业协会会长安晓波、石家庄会展办副主任魏金洪、石家庄会展办副主任杨熠、河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院长王杰,以及北京新展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中外会展校企合作联盟副**兼秘书长赵伟等领导嘉宾出席本届会展教育论坛,参加第十届全国商科院校展示设计大赛的北京、河北、江苏等地的会展院校师生代表,以及会展企业相关负责人列席在座。
作为本届会展教育论坛主办方代表,北京新展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中外会展校企合作联盟副**兼秘书长赵伟在开场致辞中阐述了举办展示设计大赛与会展教育论坛的意义与作用。赵伟在现场说到:“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层面出台的战略,‘创新’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是提高生命力的表现,会展行业同样如此,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而院校在向企业输送会展创新型人才的同时,就涉及到两者之间的‘校企合作效用’问题。在院校与企业开展产学合作过程中的‘效果和作用’程度,校企双方都很重视。而在‘会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效用提高’过程中的疑惑和瓶颈,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从而协同突破、有效解决。”
本届会展教育论坛的成功举办,现场会务工作得益于河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教研室主任陈利伟、教师梁君艳等师生的大力协助。作为本届会展教育论坛东道主代表,河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及环境设计院院长王杰在致辞中介绍了河北美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定位,并充分肯定了展示设计大赛的效用。王杰说到:“展示设计大赛检验了参赛高校的专业教育教学成果,促进了我国会展高校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建设,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展示设计大赛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和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学生交流学习、切磋技能,形成相互启发的优良学风,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我们相信很多巧妙的设计构思,会在大家的思维碰撞中诞生。因此我们要感谢大赛组委会,给予大家证明能力、体现价值的机会。”
由此及彼,展示设计大赛的思维碰撞,在会展教育论坛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随后进行的两场圆桌对话上,各位发言嘉宾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各抒已见,为与会嘉宾观众带来了更多会展行业的思考与启迪。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现代服务管理系主任杨永杰、河北美g学院环境艺术学院院长王杰、景桥会展集团总裁王荣、北京科博瑞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显军、北京东方世源展览展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支鹏亚,以及河北会展业协会会长、石家庄铁道大学会展研究所所长安晓波,围绕“如何培养会展创新型人才”展开深入探讨。发言嘉宾均提到创新型人才对于助力建设会展强国的重要性,各自提出了创新型能力培养方法,得到了与会观众的共鸣。
河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服务业;
经济增长
一、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服务业已经逐渐发展为提高国民经济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部门。在现阶段,服务业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未来的国际竞争形势将发生重大转变,将由货物贸易转变为以科技、教育、金融和电信为代表的服务贸易;
各个国家和地区服务业的发展,代表着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世界服务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世界服务业所占比重为63.6%,而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9%和30.5%。可见第一和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已经被第三产业所替代,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而在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先进国家,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均已达到70%以上。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发展服务业方面起步较晚,不能与上述发达国家相提并论。但是我国经济处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河北省地处华北,东临渤海、内环京津,有着良好的地理位置。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包括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京津和全国平均水平有着较大差距。据《河北经济年鉴》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河北省服务业平稳发展,占GDP比重不断提高,内部结构也不断优化,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其中,交通业和批发零售业占据服务业的半壁江山,在经济发展中稳步推进;
新型服务行业快速发展,活力逐步提高,生产业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结构优化,取得明显成就。2013年,河北省服务业呈平稳发展势态,实现增加值10038.9亿元,增长8.4%,占GDP比重为35.5%,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35.2%,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拉动河北省生产总值增长2.9个百分点,上述数据充分表明河北省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全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看,河北省的服务业发展依然比较落后,2014年我国服务业所占GDP的比重为48.2%,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说明河北省服务业还有发展空间,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为实现首都经济圈的持续协调发展,2014年中央提出了实现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该战略的实施,为河北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河北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北省也跟随国家的脚步,越来越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河北省根据自身的特点,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河北省力争到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在8.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将达到40%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实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发展。由图1也可以看出,从1985年到2013年河北省服务业增加值不断的上升,并且增速在也不断增加。1978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仅为38.48亿元,到了2013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达到了10038.89亿元,是1978年261倍。
图1 1986年~2013年服务业产值
由图2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从1985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33%下降到2013年占生产总值的12.37%。第二产业占比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85年46.44%上升到2013年的52.1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呈现上升趋势,从1985年23.23%的比重上升到2013年的35.47%,其占比提高了12.24个百分点。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图 2 1986年 ~2013年三次产业产值占比
三、河北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总体来说,河北省服务业市场化进程缓慢,对外开放程度低。由于服务业包含许多领域,其中很多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有些还涉及国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因此,河北省对服务业曾经实行较严格的管制,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从三次产业的改革顺序看,服务业的改革在整体上大大滞后于农业和产业改革。另一方面,河北省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重制造业轻服务业的现象依旧,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多数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制定的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和其他一些政策,仍然存在着偏重于投资而不是消费的倾向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业的增长速度,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2.服务业行业效率低由前文分析,无论是资本还是人力方面,服务业的投资产出比都大于第二产业,也就是说无论是资本投资还是人力,服务业的经济效果还是不如第二产业。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都在增加,但服务业的贡献率还是低于第二产业,也就是说,现在第三产业还属于起步阶段,以至于服务行业效率较低。
四、河北省服务业深入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快对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
人力资本对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不管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还是资本密集型都离不开人力因素。因此要加快对服务业专门人才的培养,构建良好的人才环境,促进河北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让他们为生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需求。服务业的发展也依靠于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消费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则有赖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有赖于居民消费环境的改善,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逐步建立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与服务业发展相协调机制。
3.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政府要不断完善城市各项设施,进一步完善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承载力,提高城市人口比重,为服务业的发展建立起更好的平台。
4.完善激励技术创新的相关制度
技术创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实践表明落后的制度是妨碍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因而在服务业相关领域完善激励技术创新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对于河北省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政府出台加快发展服务业指导意见[EB/OL]http:///gd/201405/19/t20140519_1519757.shtml,201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