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五篇】

时间:2024-01-27 18:19:01 来源:网友投稿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文章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海洋食品类专业为例,提出要按照依托行业、对接市场的专业建设思路,开展实地调研,确定企业全程化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订单培养的联盟化,构建职业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食品专业实训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五篇】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文章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海洋食品类专业为例,提出要按照依托行业、对接市场的专业建设思路,开展实地调研,确定企业全程化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订单培养的联盟化,构建职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的专业实训室和教学实习基地,以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对接市场发展。

关键词:

专业建设;
海洋食品;
市场发展

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发展,2015年的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其中消费的贡献率高达50%。消费势头保持增长的同时,民众还关注安全消费,绿色消费,促进消费对消费者健康水平的提升。食品工业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渐趋提高和健康安全意识重视程度的日渐提升,“安全无污染、绿色健康、优质营养”的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推崇与青睐,当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切时,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类人才需求也非常迫切了。依据舟山群岛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来准确把握人才培养规律,是提升食品工艺与检测专业(海洋食品方向)整体办学水平的钥匙。针对舟山区域范围内的海洋食品相关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对行业、企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组织座谈、深度访谈等形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对如何进行建设专业,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1海洋食品类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在高等教育的领域里,开设食品类专业主要集中在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方面,而海洋食品类专业不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缺少该类型的专业人才约30万以上。舟山海洋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专业建设也相辅相成地发展,以对接市场为宗旨,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专业建设机制;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校企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完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2海洋食品类专业建设的机制研究

2.1海洋食品行业现状与人才需求现状从2005至2015年这十年间,食品安全事件一直困扰着中国的食品安全,同样成为制约出口水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主要瓶颈。2005年孔雀石绿事件开始,出口水产品因激素、抗生素、微生物超标遭遇技术壁垒,对我国水产品出口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企业面临的困难是质量管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指标的关键要素是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这类适应市场发展的应用性人才,因此海洋食品安全监控方面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还任重道远。舟山群岛新区,是国家一项海洋经济战略决策所成立的新区,舟山区域总面积2200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2410公顷。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部级新区。海洋食品加工业是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海洋食品企业拥有烤鱼片、烤鳗、鱿鱼制品、各类单冻机、鱼油提炼、湿法鱼粉、虾仁、鱼糜等先进生产线200多条,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以上,水产品冷库300多座,日冷冻8000余吨,冷藏能力20万吨,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比较繁多的海洋食品系列。海洋食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舟山全市共有海洋食品加工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1.5万人,在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今天,从事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人数也远远不够。我们走访调查了舟山代表性的海洋食品加工企业,就企业从业人员组成、年龄和技术等级结构、工资收人,作了广泛的调研,从调查结果看,从事质量管理和质检人员少于10%,而小企业基本在5-7%左右,高层质量管理人员更少,其中几个代表性企业的情况如表1。对企业管理层人员构成情况(如表2)调查来看,一是大多数企业员工年龄偏大,管理层的断层已经形成,而且还呈加剧的趋势,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行业;
二是企业不重视技术员工的培养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企业在人才培养不愿意花精力和金钱,员工的技术等级在低位徘徊,一线劳动力的素质也得不到提高;
三是管理层员工的学历分布也不合理,由于企业处于低技术水平,很难留住高学历人才,同时具有本科学历的年轻人也不安心民营小企业;
四是员工的总体工资收入较低,而且工资增长潜力较小。从企业的员工结构调查来看,舟山企业对大专类学生很是青睐,学生也有用武之地。调查显示,对学历的要求大专为主,其次是本科,最后是研究生,他们认为大专学历人群能扎根企业的艰苦工作环境。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基于我校立足舟山、面向全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方针,本专业定位与舟山区域经济、市场发展需求联系紧密,培养一批具有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专长的人才,为舟山海洋食品加工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打造我校食品工艺与检测专业的“海字号”特色。

2.2建立和完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院双主体人才共育的办学格局已经兴起,瞄准市场发展和企业需求,实施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建立以“能力本位”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舟山海洋食品企业人才的需要,以食品工艺与安全检测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突出食品工艺、食品保鲜、质量检测、质量安全管理方向的职业能力培养;
采用“2+1”教学模式,即两年学校教学,一年企业顶岗实习。

2.2.1实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程化组建以行业、企业、学校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开展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了解区域内企业产业调整、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变化,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分析职业岗位的定位与需求,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每年召开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形成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海洋食品质量检测、海洋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储运的工作流程,构建课程体系;
实施“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至少取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

2.2.2实施订单培养的联盟化所谓联盟化订单班就是根据多家企业的人才需求量,共同组建一个“订单班”。舟山海洋食品企业中企业员工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只占总数的1.6%,可见企业规模总体结构布局不够理想,绝大数是中小型企业;
然而从事水产品出口贸易的企业100多家,占工业企业数的31.0%,这百家企业已建立起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如HACCP计划、ISO22000:2005体系等,他们通过了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注册,所以这些企业都需要专业人才来保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同时这些企业的主营产品由冻品类、鱼糜制品类、休闲干制品类,产品种类基本一致,生产工艺也大同小异,企业需要的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的人才要求也基本相同,所以设立联盟化的订单培养模式比较科学可行,这样既实现学生的订单培养,又使企业得到了合格的人才。

2.3构建职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和教材

2.3.1对接市场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开发课程体系借鉴先进的CBE教学模式,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的职业教育模式,将一个职业目标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二个层次的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从而提炼出该职业技术岗位的学习领域。根据对海洋食品企业调查情况分析,企业真正需求岗位主要是食品安全管理、食品生产管理、质量检测等,其他岗位需求量不大,具体分布如图1:图1岗位需求根据职业技术岗位的学习领域,构建以人文素养、专业素质、岗位技能类课程的课程体系;
专业和技能类课程以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确定教学单元或教学模块,使用理实一体化教室,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施。部分技能类课程在校外实习基地开设,采用“企业导师授课制”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学生成绩按完成企业工作任务的实绩来评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达到岗位应知应会要求,具备了岗位操作技能,成为一名技能型人才。人文素养课程由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科技文化类等的构成,规定学生必须获得足够职业教育学分,同时广泛邀请事业有成的校友、行业专家等开设相关讲座,开拓学生的视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2紧密校企合作建设校本教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是关键。专业教师必须深入企业一线,就教材内容、实训项目组成,开展充分的调研,搜集第一手资料。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编写,编写定稿后请企业专家审定,最后确定课程标准。对于培训教材,专业教师要与企业相关人员共同研究教材内容,由企业专家执笔写作,这样才能反映企业生产的最新技术,避免闭门造车。学校要充分依托企业优势,运用现代化手段,把企业的工艺流程和生产实景拍摄成录像,丰富教学资源,避免现行教材的文字形式,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场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的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建设校企合作下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一是专业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省培、国培项目学习,落实教师培训结束后必须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作专题讲座的制度。按照专业与岗位对口原则,要求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和访问工程师项目,教师带着项目下企业,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是兼职教师管理工程,每年从知名企业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业务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同时通过聘请、引进、培训、交流、竞赛等多种形式,引进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改善师资结构。三是年轻教师的培养工程,新引进的教师最好是研究生或以上学历、有企业工作经历人员,建立新进教师导师制,由资深教师结对,一对一指导。新进教师在1年内取得教师资格证,2年内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健全“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2.5建设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和教学实习基地实验室训条件如果不能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实训环节难以得到落实,教学质量无法达到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是空话,建设符合人才培养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和教学实习基地是十分重要。

2.5.1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校内基础实训室,针对相应课程开展的实验实训,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基本职业技能。我校专业的实训中心有二个功能区域,①食品工艺综合实训室,基本解决食品工艺方面的实践教学需要;
②食品质量检测实训室,目前能完成常量物质和微生物的检测,还不能进行微量物质的检测,新的实训室正在建设中。同时建设校内厂的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实训设备,模拟企业化工作过程,目前已建成舟山金园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检测中心。

2.5.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区域经济中发展良好的水产品企业建立长久的校企合作基地,如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舟山晶和食品有限公司、舟山金园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舟山正龙食品有限公司、舟山骏威水产有限公司等,拥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且运行与管理规范,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提供条件,学生每年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毕业实习与就业达50%以上。

2.5.3试行“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形式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和项目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每年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安排“工学交替”教学模块,如《海洋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就采用工学结合方法,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训,一是现场参观当前的水产品加工技术和加工工艺,二是聘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参加生产一线操作,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整个工作流程,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大大提高了教学和实训、实操的针对性,所学知识与现代化生产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专业老师、企业现场指导老师紧密联系的顶岗实习模式,把学生顶岗实习的实践成绩评定交于企业现场指导老师完成,实习报告、行业调研交给学校指导老师完成,这两个成绩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

2.6融入区域产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拥有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和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企业需要有人来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搞好校企合作是一个双赢局面。一是教师借助企业平台把科研成果、发明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企业得到了推动生产发展的助力;
二是教师可以根据市场发展的科技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使之更符合区域经济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使科技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企业和学校可以借助各自的实践实训条件,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包括企业新员工培训、企业员工转岗培训、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等,这样企业依靠学校的优势,提高员工职业素养,帮助企业培养科技创新能手,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而学校依托企业力量,培养了能参与市场竞争的可用人才,这样既帮助企业发展又提升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

3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常态下,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以区域经济为依托,融入到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专业建设要不断创新,增强自身发展与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才能使高职教育在整体上的健康发展,才能使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玲,陈思东,李卫.地方医药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有效对接的改革[J].药学教育,2007(03):1-3.

[2]凌伯勋.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高职药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9):23-26.

[3]楼燕飞.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03):98-99.

[4]张丽英.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60-63。

[5]李**.市场需求导向下高职药学专业建设浅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22):27-28。

[6]陈兵红,陈茂铨,王东明,应俊辉,张鑫燕.依托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林业教育,2015(03):20-22.

[7]李茂松.浙江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9):30-32.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350)

摘要:食品加工产业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应从食品加工产业对全世界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出发,探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需求及其意义,阐明了建设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

关键词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
教学资源库;
食品加工产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43-03

食品加工产业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食品加工产业是现代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得到各国重点支持

民以食为天,食品加工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追求,现代食品已朝着营养、绿色、方便、功能食品的方向发展,未来还会研发多种功能食品,集合植物学、食品工程学、营养学、生理生化学、遗传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采用高新技术,从天然动植物资源中寻找和提取各种特殊功能因子,或者采用生物技术进行微生物的转化生产。多种学科集合研发新型食品产品,必将使食品加工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世界上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现了农产品保鲜产业化、食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原料基地的固定化建设、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管理以及食品加工市场体系的完善,进而促进了食品加工工业的蓬勃发展。以美国为例,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已成为该国各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现在,更是把食品工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各国都意识到食品工业承担着为世界人口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食品的任务,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因此在食品加工业的技术投入及设备研究开发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的投入。未来各国食品加工的发展趋势是将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的每个环节,提高精细加工能力,最终朝着安全、绿色、休闲方向发展,并且重视加工设备的研发,向新型、节能、高效、环保方向发展。

(二)食品加工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指出:“食品产业是与营养科学、食品科学、现代医学及生物、信息、工程、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新技术密切关联,与国民营养健康息息相关的民生产业和基础产业。新世纪以来,我国食品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2010年总产值突破6万亿元,其增加值占国民经济GDP的4.6%。预计未来5~10年食品产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为拉动内需、增加就业、保障民生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专业技术人才能够推动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因此,食品加工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在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食品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很多新兴食品专业岗位(群)不断产生,这对企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和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食品加工从业人员已难以胜任。目前,食品加工企业十分缺乏能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人才,尤其缺乏从事食品加工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需求

(一)国家食品加工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企业技术革新和员工培训等缺乏标准、缺乏资源,急需教学资源库

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对食品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人才的培养急需教学资源库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大批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我国的食品工业还是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农副产品原料的加工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就业增加和农民增收。食品工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市转型的战略性产业,许多地区将食品工业建成精良产业,带动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这些都需要大批的食品加工专业技术人才,大批人才急需建立教学资源库加以培养。其次,天津市发展地方经济需要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我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继续突出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条主线。通过创新,大力推动食品工业大项目、好项目的实施,全面搞好食品安全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全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目前,天津市共有食品及相关产品获证生产企业1 612家。2013年,市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总产值达到1 907.33亿元,同比增长了43.9%,实现利税201.28亿元,产值同比增长43.9%。我市非常重视食品安全工程,2014年,天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了《2014年天津市食品安全监管计划》,将不断开展食品安全风险排查和专项整顿工作,大力开展放心食品系列民心工程建设。天津市食品工业经济的发展、食品项目的开发以及食品安全的监管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培养紧缺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食品行业的发展依靠大量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推动 首先,食品行业快速发展依靠食品技术专业人才推动。近十年来,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快速发展。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指出:“食品工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逐步提高,出现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知名企业或企业集团。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数目逐渐增多。同比之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工业总年产值也比之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会带来许多就业的机会,因此食品工业就业人员的数目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行业发展如此之快,急需从事食品加工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员除了需要掌握相应的现代食品贮藏、加工、管理、营销等相关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其次,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急需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农产品加工在食品加工行业中占据一定的比例,我国农业总产值与食品工业产值相差悬殊。因此,食品加工工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指出:“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基础薄弱,企业创新发展的后劲不足,企业技术人才缺乏,在全国食品加工企业职工中,大中专毕业生只占1.5%左右。”由此可见,国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急需大批具有一定知识技术水平的食品专业技术人才,而这些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急需教学资源库系统。

食品加工企业技术革新、员工培训等缺乏标准和资源,急需教学资源库 新形势下,食品加工企业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行业装备水平和关键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技术和设备引进,食品大中型企业装备水平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并且研制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加工关键装备,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与食品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和研发投入配套的是食品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依托于食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研究项目,食品企业领军人才数量不断增加,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校基础型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初步形成。为了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加强现代企业培训体系的建设。由于培训资源不完善、不系统、不规范,暴露出企业培训体系的较多问题。

总之,食品加工行业的技术进步和高技能人才缺乏,食品企业的技术创新、员工培训等都要求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职教育食品加工专业教学资源库,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全国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院校资源资料严重不足、缺乏高职特色,急需教学资源库

由于各院校所处区域不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办学历史不同,职业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有很大差异。目前,教学资源与资料严重不足的主要表现是:已有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其中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较低,在对当前专业课程进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现有教学资源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尤其是实验、实训类的文本、视频、动画资源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已有教学资源建设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使得建设成果无法实现大范围的共享;
缺乏系统性、标杆性的教学资源建设成果;
缺乏教学资源共享和应用推广平台。另外,缺乏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资源,因为职业教育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需要将实训过程中所涉及的技能训练、理论知识、素质锻炼贯穿始终。而目前建设的教学资源库主要以文本、视频、课件、素材等传统资源为主,有利于技能训练的虚拟多媒体、模拟仿真和实景展现操作演示的资源等比较匮乏。

所以,急需建立全国统一的、具有示范性的、能够共享应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共享型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大力推动全国各院校相关专业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我国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教学资源库是示范性院校数字化展示和推广优质教学成果的资源平台,也是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网络学**台。因此,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将带动全国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第一,能够提高职业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重点突出实训、实践能力。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用对教师非常有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的资源进行备课、授课。同时,教师通过学习资源库中的材料,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根据食品加工资源库的资源,能够指导学生掌握食品加工工艺、食品机械与设备的操作以及维修、对食品生产中常见单元操作进行分析和控制的能力;
掌握控制食品检验理化指标、出具检验报告、整理分析检验结果的能力;
掌握原辅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能力、配方及配料管理能力、进行产品研发与产品改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胜任食品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工作;
教师可促进自身专业课示范教学能力的提高。

第二,能够帮助在岗员工提高并更新技能。教学资源库建设应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和开发。由于汇集了国内食品加工行业企业知名专家、代表性院校和高水平教师团队,专业资源库将建设成为集开放性、先进性、实用性、通用性等特点于一身的共享平台。企业利用教学资源库中内容新颖、贴近实际、生动开放的教学资源,可对企业员工进行专项技能培训、新技术培训、岗前与岗后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便于企业了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学生实习与就业信息,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机结合。

第三,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可利用职业资格鉴定与认证培训等资源对学生进行初、中、高不同等级的相关技能培训;
可方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所对应行业、产业的职业岗位,相关课程的性质与设计思路等,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第四,可为社会人员再就业提供学习、考核及技术能力评价平台。社会人员尤其是农民工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为社会人员搭建再就业平台,让社会人员尽快致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社会人员岗位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社会人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职业院校可根据我国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设置培训课程,通过资源库中的培训素材,使社会人员经过培训后各方面的技能都能得到行业单位的认可。

教学资源库中的素材丰富且新颖,既可增加教学的容量,充实、拓宽教学内容,又可提供比较完整的教学解决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学习者的需要,方便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依托先进开放的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库可为广大用户提供跨院校、跨企业、跨地区的学习,可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实现良好的互动和无界化便利服务,从而提升食品加工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产业司课题组.我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4):3-23.

[2]黄卫萍,杨昌鹏,农志荣.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分析[J].法制与经济,2008(9):128-129.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广东省南方技师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23)

摘要:通过对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场所要求的鉴定标准项目进行分析,提出以现有化学实验室条件为基础建设食品分析实验室及食品微生物检验室的方案,旨在满足新设食品检验专业实验实训需要并符合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机构的设置条件。

关键词 :食品检验工;
实验室建设;
无菌室;
职业技能鉴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116-03

目前,我国的化工产业正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行业的发展水平高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已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化学工业体系。化工产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食品专业概况

食品行业是化工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工业,是一个最古老而又永恒不衰的常青产业。尽管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但食品工业仍然是世界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食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但近年来我国屡次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人民群众也更重视食品安全,这给了食品行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食品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对食品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能将食品专业的理论和技能应用于食品生产、食品检验与质量管理中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近年来食品行业人才缺口较大,需求充分。所以,技工学校开设食品检验专业对紧跟就业发展趋势,拓宽就业思路有着重要意义。

专业建设背景

我院的化工类专业创建于1986年,是我院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和建设,教学积淀深厚,是广东省技工院校中少数几所设有“化学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院校之一。近年来,为满足食品行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我院进一步加大了对化工专业实习实训设备的投入,并以“化学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为依托,开办食品检测专业,利用现有的良好的教学设施与成熟的教学管理,为企业培养食品类高技能人才。

食品检测专业是我院新设立的专业,专业以“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来培养技能人才,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教育贯穿始终,突出职业技能的办学特色,构建了以一体化教学为支撑的课程体系。

食品检验工鉴定场所设置标准

为了促进职业技能鉴定所认定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统一设置标准,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所的管理,确保鉴定质量,根据原劳动部颁布的《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和相关职业(工种)标准,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对食品检验工(初、中、高级)鉴定场所有着明确规定。摘录如下:

(一)场地要求

理论鉴定场地 标准教室2间以上(每间不少于50平方米),考场内配置至少40套课桌椅,讲台、黑板等设施齐备,并有良好的照明和通风条件。

实操鉴定场地 有满足操作技能鉴定需要的场地,符合环境保护、劳保安全和消防等各项要求。技能实训场地须满足容纳人数40人、面积不少于250平方米的条件。

(二)设备要求

满足样品制备、常用玻璃器皿使用、无菌操作技术、食品检验检测项目设备要求(具体设备略)。

(三)鉴定项目

分为食品微生物检验及食品理化分析检验两大模块。

食品实验室改造方案

本专业现已建设完成有分析测试中心,下设七个功能实验室:基本操作实训室、天平室、721分光光度室、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室、原子吸收光谱室、气相色谱室、大型仪器仿真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基本满足样品制备、常用玻璃器皿使用及部分食品检测项目实验实训和技能鉴定需要。但食品微生物无菌操作及部分食品理化检测项目还不能进行,需对一间普通教室进行改造,建成食品分析实验室。

因此,根据我院现有教学场地及教学设备,充分发挥化工专业优势,并紧密结合食品检验工技能鉴定要求,克服新场地面积不足和资金紧缺的困难,制定了以下实验室建设方案。

(一)方案概况

此方案分为食品微生物无菌实验室及化工食品综合实验室两大功能实验室,总建筑面积150平方米。(1)提供食品(化工)理化分析检验操作台40个工位;
进一步满足职业鉴定及实习需求,提高实习运作能力。(2)建立洁净工作区(含微生物培养室、微生物检测室及无菌室),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提供场地。(3)购入各种食品分析检验设备,满足职业鉴定设备要求,使学生掌握先进的食品分析检验手段,并可在技术上对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进行监督。

(二)化工食品综合实验室

化工食品综合实验室建筑面积为120平方米,主要作为化工、食品分析检验实验实训及鉴定场所,并配备理化分析检验及基础微生物检验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如图1所示。

显微镜柜 由于场所设置及场地大小限制,不能专门设计显微镜室,所以显微镜采用即取即用的方式。显微镜柜设计为全木结构,玻璃门,上下两层可容纳30台显微镜,符合实训教学需要及鉴定站的要求(16台)。

中央实验台 C-Frame结构,13mm厚千思板台面,带线槽插座,中央带铝玻试剂架。可提供实验操作工位40个,进一步满足实训教学并符合鉴定站的要求(40个)。

边台实验台 C-Frame结构,13mm厚千思板台面,带线槽插座。作为公用操作台,可放置公用试剂及轻便的公用仪器(如:电炉、托盘天平、水浴锅、均质器等)。

通风柜 全钢结构,环氧树脂防腐蚀柜面,带水龙头及水槽。改善实验环境,可防止实验中的污染物质向实验室内扩散。

药品柜 全木结构,上下两层。放置实验常用药品试剂。

大理石实验台 C-Frame结构,大理石台面。用于放置较重的仪器设备(如:干燥箱、马弗炉等)。

水槽(附拖把池) 大理石台面,PP塑料水槽,实验室专用三联水龙头。设计时因为给排水管道都位于教室墙边,原本教室中央没用配备给排水管道;
考虑到美观及施工难度,所以水槽没有与中央实验台搭配而是统一安装在教室一面。

(三)洁净工作区(无菌室)

洁净工作区(无菌室)是微生物检测的重要场所与最基本的设施。它是微生物检测质量保证的重要物质基础。

食品工厂GMP通则为:(1)为了防止微生物之污染,装潢材料表面必须光滑。(2)污染、旋尘不易附着之材料。(3) 耐久性高、易消毒、易洗涤者。(4)天花板、壁面极力避免凹凸。(5)内装材料表面不能采用有吸湿性者。(6)万一被污染也容易洗涤者。

整个洁净工作区采用一体化设计,面积30平方米,高度2.4米,如图2所示。墙面隔断及吊顶均使用聚苯乙烯彩钢板,地面铺以PVC地板胶,墙角边缘用圆弧状铝合金材料包裹,以确保空间六面平整、光滑,不易藏污纳垢,便于清洗。安装恒温恒湿净化中央空调,并在各区安装高效过滤送风口,可防止外部带菌空气进入;
并装有紫外线消毒灯,确保洁净工作区达到洁净标准且处于合适的工作温度及湿度。

缓冲间 缓冲间由三部分组成:(1)更衣室。配制更衣柜,为进入无菌室的工作人员提供灭菌服装、帽子、拖鞋、口罩等。(2)风淋间。是人员进入洁净工作区由风机通过风淋喷嘴喷出经过高效过滤的洁净强风吹除人或衣物表面吸附尘埃的一种局部净化设备。(3)缓冲室。是为不同洁净度级别洁净室之间所设。

培养室 配制生化培养箱及冰箱,为培养微生物提供合适的条件。是细菌、霉菌、微生物保存、育种实验的专用恒温设备。

微生物检测室(操作间) 操作间和缓冲间之间配备带紫外灭菌功能的样品传递窗,传递窗是洁净室内外之间输送动物及物品时,防止污染的通道式传递装置。设置传递窗是控制污染、节省能源的一种方法,一般采用双层互锁式,使净化区与室外空气不直接接触。操作间内配置超净工作台和生物安全柜,满足局部工作区域高洁净度的需求,并保护操作人员和环境,防止操作的病原微生物扩散造成人员伤害和环境污染。

可实施性项目

通过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室建设,完成后可满足以下实训及技能鉴定项目。

第一,食品理化检验基础技能实训。可进行食品一般成分检验(水分、灰分、酸碱度、脂肪、糖类、蛋白质、膳食纤维、感官等)项目实训,并满足职业技能鉴定中样品制备、常用玻璃器皿使用、部分食品检测项目等的设备要求。

第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实训。可进行无菌操作技术、食品菌落总数测定、食品中大肠菌群测定、食品病原菌测定等微生物的实训教学,并可完全匹配职业技能鉴定中微生物检测模块。

第三,各类型食品检验。将此食品分析实验室结合现有的化学分析测试中心,可完全满足职业技能鉴定站(所)的场地及设备设置标准。可对粮油、糕点糖果、乳及乳制品、酒类、饮料、罐头、肉蛋及其制品、调味品等食品项目进行分析检测。食品实验室建设完成后,可同时容纳40人开展食品检测专业各项操作技能的实验实训、技能鉴定培训及考核,以培养学生全面掌握食品检验工(初、中、高级)技术人员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检验技术及检验操作技能。

结语

综上所述,本实验室改造方案在场地条件有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并结合现有条件及空间,为新开设的食品检验专业能顺利开展技能实训完善了实验场所,也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核的进行提供了场地和设备。现我院已顺利通过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审批程序,获得食品检验工(初、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资格。

参考文献:

[1]孙强,孙洁心,牛红云.高职食品安全与检测课程一体化设计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6).

[2]李文锦.无菌室之规划与管理[J].中外科技信息,1999(10).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食品加工;
建设;
运作;
模式研究;

中国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一、食品加工实训车间建设与运作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我国实施的“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食品安全行动计划”、“营养改善行动计划”的背景下,食品加工业,特别是农特产品加工被列为贵州省“十二五”重点发展的产业。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力推进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努力为贵阳市区域经济服务,培养特色食品产业高等技术人才,我院2013年起,建立了食品生产与检测分院,开设了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专业。然而,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我院建设全省高等职业示范院校,抓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如何以深化专业改革为先导,以建设市场型、产业型教学实训车间(工厂)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为关键。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黔府发〔2013〕1号)和《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我院在人才培养的规律性、创新性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必须继续坚持以就业导向,努力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职业岗位人才目标,探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基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限于校内学习期间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期间企业、社会、行业的综合性学习等模式。这种模式并不是职业教育的理想模式,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顶岗实习,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使得实习效果、监管未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因此,为实现我高职学生技能培养的主动性、开放性、市场性,我们认为,以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托,在高职校院,建设集实训(实验)、生产为一体的实训车间(工厂),并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的良性互动,切合当前高职办学模式。

该模式充分参考德国“双元制”,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实训车间”等国内外职业教育较为完善的理念,将现代工厂企业(产业)化的经营、管理观念引入学院,对生产、经营环境浓缩并模拟到学院的教学过程中,甚至将现代企业的某一个生产、经营环节引入学院,使学生、教师、学院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从而使学院教学与企业经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得以在完全一致的环境中学习和运用所必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根据专业综合、课程综合与学科综合的要求,按“生产与营销一体化”、“工艺与检验一体化”和“原料与产品一体化”的思路,重组和优化师资与设备的配置,实现办学融合。同时,进行产品、项目研发,可实现学校、企业、市场、项目、科研多位发展。

二、当前高职学院食品类专业主要实训模式及问题分析

(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高职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十多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即高职高专教育定位要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不同于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高等教育,也不同于唯专业的“零距离”技术性教育。

高职高专教育属于技能教学型教育,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就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实用技术和职业综合素质,又具备后续发展的能力。

毕业生既能从操作岗位干起而成为岗位操作能手,又能向技术岗位、管理岗位迈进而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同样,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应围绕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来制定,其中实践性教学就是教学环节中训练技术应用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主要实训模式及问题分析

为努力提高高职学院食品类专业学生岗位能力,各高职院校主要采取以下实训模式。

1、项目式 这种模式的实训方法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下,在课程大纲中,构建一定课时项目,在实验室,按照器材准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总结与实训报告的顺序完成实训任务。这种模式延袭了长期以来的课程体系教育模式,具有系统性,属于验证性实训,主要不足是局限了课程参与者、主导者的创造性、积极性发挥。

2、单元式 根据某一产品工作过程,在一定周期内,从产品的单元设计、器材准备、工艺流程到操作、产品质量检验顺次完成。如焙烤食品、果蔬食品的单元实训。这种方式一般采取在实验室小样完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项目式的局限,但仍然是一种项目式打包实训。

3、顶岗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根据高职学校“2+1”,“2+0.5+0.5”等教学模式设计的一种岗位式实训,配合毕业论文(设计)来完成,是中、高职学校惯用的一种实习(实训)模式,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结束即学业结束。从学生参与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一种较好的实训模式,但难以监控、管理不力、程度差异、企业参与度低等问题一直是非常受困的问题。

4、阶段式 或者称为间断式,工学结合式。学生学完某个单元或课程体系后,到进行学习与实践交互,课程学习主要是掌握基本理论,实践环节即采取小组或单项作业,训练的环节即是生产环节。但由于学校需提供完备的设备、工艺、检验、市场环节,虽然近几年来国定推行了很多“校+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但由于难已市场化运作,推广难度较大,成效不佳。

三、食品加工实训车间建设方案

近年来,省市加大对我院建设力度的支持,基于高职院校主要实训模式及问题,从我院人才培养的背景、模式考虑,结合食品类人才培养特点及教学需求出发,在我院建设集实训(实验)、生产为一体的实训车间(工厂),实现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的良性互动,切合我院当前建设规划路径。

(一)实训车间建设路径

建设符合 “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建成食品工艺技术、食品质量与检测、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方向,形成一个多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

1、建设目标和功能符合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建设,要形成特色鲜明的紧密联系市场生产一线、校企合作办学、资源共享的产学合作机制。积极开发具有岗位针对性的培养计划、课程和教材,推动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的深入实施。努力适应就业形势变化,充分利用建立实训车间的契机,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好学生就业和创业服务工作,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2、 探索高职教育实训基地自身的运行机制。通过实训车间建设,放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运作管理模式,积极探省、市统一规划、学校管理为主、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如职业教育实训课程以及相关教材的开发机制、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筹措机制。从而带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可持续运作方式,为推广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带动地方政府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加速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社会中介体系服务、政策体系支持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体系和良性互动的高效运行机制。

(二)建设方案单元

组成方案(项目)单元的框架及布局面向食品类专业,能够完成食品类各岗位实训任务,可同时满足高职、中职的实践教学和各类培训的需要。建设集食品检验、食品加工、食品安全评价、贵州民族特色食品研发等生产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实训基地。采用先进的生态模式处理废水、废料,形成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共生互促的良性循环产业链,保证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四、食品加工实训车间运作模式

为保证食品加工实训车间运作的持续性,必须市场化运作。即在产品原料、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建立公司化管理模式。

1、实行股份制的资金运作模式

教师、学校多方入股,经营风险共担,利润共享。增强参与者与管理者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充分调动教师,校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将技术转化、应用,不仅具有技术成就感,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收益,校方能将资产盘活,提高实训器材使用率,完善学生能力培养,多方受益。

2、实行技术技能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参与工艺指导与生产,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既是教学验证,更是技术、管理提炼;
学生参与生产过程,理论基础得到充分应用与发挥,使较为抽象的立体知识转化为实物产品,既有很强的成就感。教师真正做到“双师”,学生“双学”,提升了当前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3、实行企业化的产品营销模式

在校区内设立窗口、形像店等实体销售模式,生产、开发学生喜欢的各类食品,做到生鲜生产;
与企业联合,实行贴牌(标),授权式加工;
完全企业化(注册)、工厂化生产。整合了原料、加工、包装、配送(物流)功能,不同特长的学生能力得到极致发挥。

五、结语

食品加工实训车间建设与运作不仅能提高食品类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培养,缩短了企业用人的适应周期,还能为全省各类相关从业人员提供职业能力培训,对提高食品安全、提升产品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学校通过产品销售、培训、技术开发与转让等社会服务,能够获取一定利润,用于食品加工实训车间的维护、运转和扩建。

食品加工实训车间建设,对于解决多年来困扰高职技术教育改革的问题给予有力的支持。如: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校企合作,课程内容、体系和培养标准问题,教育资源紧缺问题等。由于食品加工实训车间提供了充足的设备,可以满足师资培训和产教结合的需要,通过在车间完成实际课题和生产实践,可迅速提高师资队伍的总体实践能力,也为他们参与企业实践,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奠定了基础。教师会将切身感受的实际需求,化为改革的自觉行动。另外,食品加工实训车间的建设缓解了教育资源的紧缺问题,为学校开展弹性学制和柔性培养方案等重大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也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以说,食品加工实训车间的建设必将有力地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跃.构建技术和能力组装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2]秀艳.浅谈目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J].大观周刊.2013年 第1期

[3]农志荣等. 关于高职食品类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的研究方向[J].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4]郭志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 职业时空.2008年第10期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
实践教学;
探索与实施

实践教学为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五:“大力推行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一、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是又是和传统普通高等院校有着不同质的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而实践教学正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最重要环节。过去的高职教育由于学校实践条件限制,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多数专业课程都是以理论课时比例比实践课时比例大,有的几乎开不了实训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到企业后必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顶岗。为了达到现在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培养目标,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从2010年12月开始对涪陵及重庆周边几所高职院校和相关的食品企业进行了调查,分析归纳和整理出目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教学条件差,尤其是由中专转型的高职院校,大都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理论为主,黑板上进行实践教学;
二是教材改革没有跟上,沿用过去的传统教材,理论知识多,实践指导少,先理论教学,然后到企业参观实习,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机会,动手能力培养成了纸上谈兵;
三是学校忽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室大都是教学型,模拟型的实验室,少有生产性实训车间,更变不上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由于食品企业对车间生产环境要求洁净度较高这一特殊性,致使食品生产企业不愿学生去企业实习,造成教学过程中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很难落到实处;
四是校内实验室以课程划分,呈“单一课程、单一实验室、单人管理”的模式,如微生物实训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等,功能单一;
五是实践教师队伍素质差,大多教师是从学校 到学校,没有实践经验, “双师型”教师比例低,结构不合理,难以做到实践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践环节的安排与实践,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动手能力。鉴于此,按照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和思路,根据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我们就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探索和研究,试行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二、修订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以改革实践教学为重点,以适应重庆市食品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通过对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雨润集团肉食品有限公司、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重庆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调查,确定相应岗位应具备的实践技能,选择符合行业规范或行业标准的实训实习项目,并进行相关课程的整合,使课程内容符合行业需求,编写符合现在高职教育特点,以项目教学为主的实训教材和指导书,如食品微生物学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整合为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打破课程界限安排实验实训教学,改变实验室、实训室专为某一课程服务的状况,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我院现就微生物这块有基础微生物实验(训)室、包括准备室、洗涤室、灭菌室、无菌室,食品生产车间检验室等。

(二)加强与食品企业的合作,打造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在目前的政策条件下,针对食品专业校外实训实习难的现状,通过教师下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了企业与学院的联系,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密切了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达到了和企业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目前我们已建立稳固的重庆市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雨润集团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啤酒有限公司、重庆桂楼食品有限公司等10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三)学院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校内实训基地,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学校现有的实验室为基础,建立了校内基础实训室和生产型实训车间,建立了两个食品生产车间、即一个食品分析与检测实训中心。实行“2+1”教学模式,各个教学系成立了教学科、实习就业科、教研室、学生办、督导室,实现了一个流程,五个分工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使“工”与“学”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参与食品生产、食品分析检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即可真正上岗。探索与食品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基地的建设参照生产车间的布局模式,并将企业生产元素和企业文化融入基地建设和实训实习教学中。我们与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签订了“乌江榨菜班”、“涪陵娃哈哈班”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成功实行了校企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全面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素质,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在资金上采取学院补贴大部分,自筹小部分等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能力、学历提升等培训、下企业锻炼补贴等措施,利用暑假期间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锻炼至少达1个月以上,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目前我院食品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大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近两年的努力,2011年底我院成功成为重庆市市级示范性院校培育单位。

三、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通过专业教师下企业访问、实践等方式对重庆市食品行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掌握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动态,了解企业在员工培训、技术革新、科研等方面的需求,探讨双方的合作点,寻求适宜的合作伙伴与合作方式。我院食品专业与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签订了职工培训协议,每年培训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职业300人,职业技能培训重庆新涪食品有限公司职工10人。

(二)对开设食品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我们对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周边高等院校进行了解,学习他们在实训项目开设、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材编写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认真吸取外校有益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路子。

(三)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外聘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实践。聘请了重庆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重庆新桥医院营养学专家、涪陵榨菜集团、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工程师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共同研究生产实训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综合性等问题,提高生产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

(四)每学期教研会不少于10次,组织专业课教师对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实训内容的组织等进行认真研讨,课堂上减少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实训课程减少验证性、演示性、理论性太强的实验,增设可操作性、动手性强的实训项目。

(五)以校内现有食品实验(实训)室为基础,筹集资金,建立校内食品生产车间、食品分析检验综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能体现企业车间的布局,体现车间与教室合一的效果,按食品行业标准和企业管理模式运作。给学生提供模拟生产操作、取样分析检验等练习,大大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我院现有焙烤食品生产车间、制水车间、发酵食品生产车间各一个。

(六)学校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由各教学系统一安排专人负责实训室管理。建立向实践教学环节倾斜的激励机制,除了专门实训室管理员外,通过资金补贴吸引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实训室管理的教学中;
基本上做到了每个实训室至少有两人负责。

(七)根据调研确定适宜的合作企业,并与企业洽谈确定实训项目、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和师傅等内容,校企双方达到教师即是师傅,师傅即是教师。顶岗实习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必须要把对学生在校内的教学管理“搬到”企业,即进行“企业学校”式管理。为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完成,我们精心设计了企业实习管理手册,认真拟定了与企业和学生的合作协议书,并设计了典型食品加工和检验案例,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由于这些典型案例最好是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的,这样可提高教学效果。

每学期都有学生到合作企业如榨菜集团、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重庆新涪食品有限公司去参加岗位轮流实习一个月以上,并与企业签订实习(训)基地协议、企业实习管理手册、校企产学合作协议,与学生签订实习协议书,实行工学交替办学。大三学生在当年11月中旬至翌年6月,有7个月时间均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八)对科研结果进行总结,对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和理论提升,成果鉴定、验收并推广应用。

四、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高职高专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双师型”队伍结构、提高“双师”教师素质是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鼓励在职教师参与进修培训和深入企业锻炼等形式提高实践能力并获取“双师”资质,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科研、技术和培训服务;
选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建立“工学结合”机制。学院现有的食品加工车间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食品分析检验中心设备不齐全,不能完全适应“工学结合”的需求。应根据实践课程之需求, 加大饮料食品加工、发酵食品生产车间的建设、加大食品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的投入,建立食品生产检验综合实训中心,以满足学生“工”与“学”的需求,将技能训练与教学课堂合为一体,“教、学、做”融为一体,是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

(三)加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原有的先集中理论教学,后认识实习、参观实习、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方法,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2+1”实践教学模式。大一、大二各个学期均有一个月到企业集中校外生产实训,深入食品行业到具体操作岗位跟工人师傅学习食品生产操作技能、食品检验方法等。实训结束后,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大三从11月中旬至翌年6月集中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现毕业生到企业的“零过渡”。

推荐访问:实训 食品 专业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五篇】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精选5篇) 食品专业实训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