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精神文明建设标语【五篇】(全文)

时间:2024-02-09 13:38:01 来源:网友投稿

“校园精神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信守的精神品格、理想价值、道德风气等意识形态”[1]。校园精神文化渗透在师生的思想意识中,不着痕迹地支配师生的行为习惯。成功的德育总是存在于特定的校园精神文化背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神文明建设标语【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精神文明建设标语【五篇】

精神文明建设标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校园精神文化 语文教育 德育

“校园精神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信守的精神品格、理想价值、道德风气等意识形态”[1]。校园精神文化渗透在师生的思想意识中,不着痕迹地支配师生的行为习惯。成功的德育总是存在于特定的校园精神文化背景中,是特定校园精神文化实践的产物。既然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语文教育都立足于校园这个大背景中,都在德育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它们又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语文教育的支柱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终极目标就在于创造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应该成为语文教育的支柱。那么,从德育的角度看,校园精神文化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有哪些呢?

(一)影响语文教育的德育目标

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每一所学校文化精神往往体现为教学主体的价值意向,引领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从而决定语文教学的活动与行为。

(二)影响德育教学环境

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校园内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语文教育环境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熏陶,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为语文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推动了语文德育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影响德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多姿多彩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语文教条式教学的改变提供了条件,丰富了语文德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使德育渗透在教学中提高了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四)丰富语文德育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当代学生素质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对现代学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但由于课程教学的有限性,学生应当具备的道德情操,语文德育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健康多元的精神文化建设,对学生树立多元价值观所起的构建作用,是语文教育不能取代的。

二、语文教育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作为传统伦理文化的负载者,并把完善学生人格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的语文,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无可否认地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一)语文教育引导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在人类文明中,语文与伦理文化浑然一体,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自古以来的使命。语文教育不仅承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涵盖如此优秀又先进文化的语文教育,引领校园建设的文化走向,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

(二)语文教育完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语文德育教学必然影响学生的思想精神,导致学生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的倾向,而这种道德行为反过来势必影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大语文教育鼓励学生转变思想,积极参与,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在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学生的参与意识相应强化,学生敢于走出课堂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自然而然地向前迈进一大步。

三、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语文德育的结合

语文德育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者与语文老师单打独斗,缺乏必要的沟通。那么,如何将校园精神文化和语文教育相结合,共促德育的发展呢?

(一)理念一致互相引导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无形中感染并影响师生的思想行为。正确的育人理念寓于一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不仅能引导语文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能让学生热爱学校和尊敬老师,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作用。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要深化校训、校歌、校徽等的宣传工作,组织有关演讲比赛,等等,让全校师生都能切身明白学校的教育理念,引导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

语文教育也讲究“从做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校刊校报、黑板报等宣传地的工作,积极参加校广播站、演讲比赛等活动,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独特优势。这样不仅改变了语文教学的单一性,而且引导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发展方向,更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

(二)营造利于语文德育的环境氛围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目标就在于不断追求校园环境的育德性,发挥环境辐射性影响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2]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一切资源,让建筑物、教室、绿化景色等都浸润人文气息,营造轻松和谐、书香满园的校园文化氛围,影响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语文德育渗透于校园精神文化活动中

强调“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性、育人功能”,语文教师的德育意识强化了,但有些老师的德育方法单调,单纯的说教式,有些老师却拔高德育的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这就为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道德文化的洗礼。语文教师可以进行艺术的熏陶,组织学生多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观看电影、倾听音乐、文艺表演、读书活动等,在这一系列文艺活动中,受到道德洗礼。

健全完善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指导语文教育的目标,创造良好的语文德育环境;
反过来,视野开阔的语文教育能够促进整个校园精神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整合一切可以利用德育资源,把语文教育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相统一,从整体上形成有利于学生不断进步的道德环境,使德育得到更有效的落实,从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精神文明建设标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文化;
校长;
学校师生;
高品位;
硬件设施;
文化环境

文化是一种文明进程的积淀,英语文化是学校文明进程的积淀。英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共识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也成为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特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实验改革的深入,建设英语文化是学校在新世纪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一所学校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目前的情况却令人有些失望,出现这种匪夷所思的现象的原因微妙而又复杂。其一是学校忽视了英语文化建设的巨大而又潜在作用;
其二是学校曲解了英语文化或隐含或提示的深邃意义;
其三是学校容忍了英语文化建设中的趋同学步事实。

英语文化作为一种期望,一种无声的要求,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原则上应该成为学校工作上的方向与指导。如何才能建设高品位的英语文化,最终体现学校最具特色、最明显、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学校精神,笔者作为课程改革的管理者和参予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要充分发挥校长在英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和核心,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的物质文化的创造,教育制度的形成以及学校精神的培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可以从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根据学校发展的规律,综合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要求,对自己的学校做出全局性的、长远的考虑,并将这种考虑以学校发展目标的形式描绘出来,然后利用自己和领导班子的榜样作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力推动学校目标的实现。

为了有效地推动英语文化建设,每一位校长要努力树立起建设英语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设施、促使学校达到净化、绿化、美化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性格的培养,意志的磨炼,帮助每一个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健康的人生哲学,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整体观念,开拓精神,具有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负责精神的优秀人才。

二、要充分发挥学校师生在英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学校师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任何一种学校精神文化产品的传授、改造或创造,都离不开师生作为能动主体而发挥作用。离开了师生的活动,英语的精神文化产品不仅会失去创造性、继承性,而且原有的精神文化传统也不再存在生命与活力。而英语文化不仅被主体不断利用与创造,同时也不断影响着主体,激活主体的创造热情。因此,英语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变被动的接受、传播知识为主动的运用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

教师在英语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在英语文化建设和管理中同样要起设计师的导向作用和为人师表的楷模、榜样作用。正确、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于形成健康向上的学生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它有助于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继而自觉地去学习和仿效,它甚至比直接的教育过程更具感染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英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中学生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富于创造精神,对社会文化信息反应迅速,在他们身上蕴含着极大的潜能和创造力,如果把这些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出来并应用到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中,就能极大地促进英语文化的建设。看一所学校的英语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不仅要看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如何,更要看学生参与建设的程度如何。

三、要不断完善英语文化的硬件设施和和优化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英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层面,是前提和基础,对于整个英语文化建设有深刻的影响。学校应努力建设好各种校内文化设施,文化氛围的营造要体现严谨治学、奋勇攀登科技高峰的文化主题。学校的校门、教学楼等建筑物的风格,校园的绿化美化、文明整洁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给人以良好的有自己学校英语特色的感觉和评价。

因此,在学校英语的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到校园环境与周围的社会文化氛围的整体统一和谐,对校门、实验楼、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食堂、操场都要从设计的合理性、布局的整体性、建筑的艺术性以及绿化、美化、知识化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特别是新建的设施要十分注意同已有设施间的相互联系和搭配,做到建筑风格相近,浑然一体。

无论是教室、阅览室、实验室、室外阅读场所以及图书馆,都要在“整”、“洁”、“静”、“雅”四个字上下功夫。同时,在教学楼和教室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在主要教学楼或阅读场所设立著名学者雕像,并书写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英语标语,如校训、校风、学风。学生活动区是进行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要注意发挥其综合功能,在主要的艺术和体育场馆,要塑造以艺术、体育为主题的雕像、英语标语等。要净化、美化和绿化校园,保持校园环境卫生的整洁。校园环境卫生应高标准严要求,即室内外地面无垃圾无灰尘;
窗明桌净,现出本色。垃圾箱、果皮箱设置足够并位置适当,垃圾清理及时。校园绿化要力求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
绿化区、绿化带、绿化树划到班级或处室,实行责任管理,并开展评比活动,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要创建良好的校风、学风,使英语文化的“硬件”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

总之,高品味的英语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它需要精心的培育、长期的积累,并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建设高品位的英语文化,需要校长和教师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有活力的教育气氛和校园文化氛围,使教育与管理浑然一体,在思想观念、价值规范上,在制度、模式、结构上,在物质环境、校园建设方面形成办学特色,用英语的文化品牌构建21世纪的新型学校。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学校文化”的重塑》钟启泉《上海教育》2003年7月

[2]《校长领导风格与学校文化的创造――校长素质论》钟启泉徐汇教育信息网2003年11月10日

精神文明建设标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业文化;树形象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144-01

行业文化是行业内行为、工作态度、价值观以及关系设定的规范,是行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公路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动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交通部提出“三个服务”重要理念,陕西省交通部门提出了“打基础、变面貌、新跨越”目标任务。围绕这一目标,行业内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路容路貌明显改观,职工服务意识明显增强,行业形象进一步提升,初步取得了成效。而要确保树形象目标全面实现并巩固提高,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发挥行业文化的导向、规范、凝聚、激励、辐射作用,真正树立干线公路新形象。

导向包括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

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行业理念,牢固树立“路畅我荣,路衰我耻”的行业共同价值观,积极吸取、借鉴省市内外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以爱路奉献为追求,以“养好公路,保障畅通”为己任,以公路树形象为目标,着眼于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立足于行业文化建设,努力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先进文化,打造干线公路服务品牌,为公路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规范功能――行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思想上的约束力,形成一种软规范,使员工的行为具有可遵循的准则,使员工按统一的规章制度去进行生产劳动和服务管理活动。

树立公路新形象,一是要打造好公路合格产品形象,即为社会提供优良、安全、便捷符合规范标准的公路产品。二是要塑造好服务形象、加强行业自律和管理监督工作,即省局“三化”要求。三是要塑造好职工队伍形象,努力培育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四有”职工队伍,养护人员要自觉践行“2714”承诺,路政人员要文明执法、热情服务。四是要塑造好行业环境形象,做到段、站、道班生产和生活环境整洁优美。五是要塑造好社会形象,扩大行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结合养护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把行业文化建设纳入行业发展战略中。把培育行业精神和价值作为行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大力弘扬行业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牢固树立“路兴我荣”的共同价值观。大力注重行业理念的倡导,树立与社会发展、人民要求相适应的行业主旨、管理思想、努力建设完善的行业理念体系。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把行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体现在各项规章制度中,转化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合理用人、全方位提高干部职工整体素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广大干部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强行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用愿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充分调动、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锻造一支作风硬、纪律明、服务优的公路职工队伍,从而实现公路事业新的跨越。

加强行业精神、行业理念表述语的研究、确定,体现行业特点。

针对行业特点,征集确定反映行业精神表述语。表述语要集中反映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价值观,体现广大干部职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行业特色,要求精炼、准确,具有思想性和超前性,能产生强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并为全行业和社会各界所接受。

行业表述语要有助于形成全行业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能较好体现负责任行业形象。要求全面、客观,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对工作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可结合道班、收费站、超检站等工作性质、特点的不同,确立子行业理念表述语。

行业理念、行业表述语可在在全局征集、遴选确定后在全行业规范使用并相对固定,形成整齐划一的宝鸡公路形象和品牌,提升单位整体凝聚力和知名度。

加强行业文化建设,确保树形象目标顺利实现。行业文化是单位的“软实力”,全力加强行业文化建设的全面建设是树形象活动的持久保证。深刻全面理解树形象活动的精神实质,不能只片面的认为路况好就是形象化好,还应包括人的精神状态、工作态度、服务态度、精神追求、社会责任感等“看不见的形象”。结合树形象宣传工作,在公路沿线、公路设施上体现公路文化特色,给行人、群众以视觉的享受和文化的品味,提高社会的认知度。在实际工作中把树形象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切实做到两结合,两促进,使树形象活动目标顺利实现并巩固提高,为公路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公路管理局凤翔公路管理段

精神文明建设标语范文第4篇

语文学科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还表现在语文比其他学科更便于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朗诵会、演讲会、辩论赛、参观、访问等。这些课外活动不受专业限制,是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也愿意参加的。

二、语文教学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1.语文教学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融合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校园客观存在的总和。包括硬件设施及其设计美化等。语文教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表现在对物质文化的反映和创造上。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让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上写作课时,笔者让学生给学校的实验楼和体育馆等建筑设施命名;
帮助护理专业的学生把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写出了血压计、心脏起搏器、心电图仪等医疗设备的使用说明。学生出板报、办宣传栏时,除了要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形式上和谐美观,还要在内容上涉及本行业人才需求动向、行业发展趋势等内容,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增强了学习动力,还能够服务其择业、就业和创业。

2.语文教学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融合

校园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各种制度、规范、守则等,是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工作秩序的保证。中职语文教材,关于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训练的内容占很大比例。特别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涉及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写作。笔者在讲授“规章”“守则”这两种文体时,先给出时间,让学生对学校现有制度、守则进行学习,分条研究其内容的合理性,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根据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来重新制定规章守则。这样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他们的写作成果也可作为学校修改制度、拟订规则的参考。笔者还指导学生将一些简短的制度改编为音节整齐、易于记诵的歌词。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使他们牢记校规校纪,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3.语文教学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融合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其构成包括:学校传统、共同文化、价值观念等内容,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其外在表现为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方面。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校园活动,对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可估量。

(1)极具魅力的社团活动与深入人心的校园广播。写作社、朗诵社、书法社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校园广播是校园的百灵鸟,可以播放佳作美文,让学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也让他们关注时事,了解行业信息。

(2)鼓励原创,征集班歌、标语。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根据自己理想和目标创作班歌,有助于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校园内的标语、警示语大都太严肃、模式化。让学生发挥想象,使这些标语变得新颖、时尚、有趣。我校食堂窗口的“拥挤中,见姿态”,花圃边的“芳华共赏,勿为己有”等标语,就是本校学生的杰作。这些标语对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发挥了很大作用。

精神文明建设标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校文化;
文化人格;
文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6-0020-03

近年来,我校实施“文化强校”方略,以人为本,整体思考,将构建学校特色文化与涵育新型人格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人建“文化”与文化“化人”的互动机制,提高了“育人”效果,加快了学校内涵建设,初步形成了学校文化特色。

一、文化强校,精心规划学校文化图景

2008年,我校在总结建校以来发展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创建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精品学校”的发展愿景,并制定了“三步走”的奋斗目标。在此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校园、校舍、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只要加大资金投入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实现学校内涵发展任务必须加快学校文化建设。一方面,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随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推进,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当前呈现出多元文化趋向;
同时,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从传统的、一元的价值观到现代的、多元的价值观的演变。多元文化背景给学生创新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给正确价值观和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带来了文化认同上的混乱。人生活在文化中,文化时时刻刻在影响人。面对上述时代特点和社会环境,学校必须有效推进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完成育人任务。另一方面,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底蕴,是学校师生成长和发展的沃土。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人格是文化的积淀。学校文化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学生和家长追逐的热土。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经过长期酝酿和专家论证,确立了“文化强校”战略,并制定了《洪翔中学“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我们抓了三件事:一是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对本校和本县6所中学的学校精神文化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剖析,以此作为现实依据;
二是对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为制定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三是规划初稿完成后,召开师生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邀请专家论证。

二、整合提炼,构筑学校特色文化系统

“规划”不仅仅是一个文本,还是一个建设过程。2008年至2009年,根据学校实施“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我校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建设现代学校文化,塑造新型人格”的研究目标,我们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开展了建设学校特色文化的一系列工作。因为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递、选择、发现、创造”四个基本环节,我们在对现存学校文化取向和非现代因素进行反思基础上,借鉴有关实践成果,形成了以下学校文化建设思路:从本校文化积淀中提炼出富有生机和特点的文化元素,筛选先进文化、时代精神——进行汇聚、整合,反复论证——确立具有洪翔特色的文化系统——构建多种文化载体。

一是确立培育新型的“文化人格”目标。人是文化的载体。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塑造新一代的理想人格。因此,我们将学校新文化构建与学生新型人格培养进行整体思考。在创办之初,我校针对社会上道德滑坡、理想缺失的现象和部分民办学校过于逐利的倾向,以“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为立校格言,确立了志存高远的办学追求,教育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奋发进取,立志成才。在学习借鉴“理想新人精神素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对现想人格的认识,2009年我们进一步提出,培养具有“大爱情怀、科学精神、生存智慧”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这是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底蕴并吸纳西方先进文化而熔铸的、个性鲜明的“新世纪中国现代人”的一种理想人格[1],负载着诚实厚德、自强坚毅、志向远大、追求卓越、求是笃行、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负责、敢于创新等优秀品质。我们认为,新一代具备这种品格,才能承担起振兴中华民族、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并且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二是构建学校特色文化系统。我校所建设的“现代学校文化”,指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和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更好地完成育人任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自觉建构的一种新的学校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师生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及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这种“学校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整合性,并体现学校“志存高远、精致卓越”的办学追求。鉴于校训、校风、校标等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和表征,我们将本校的文化积淀与先进文化、时代精神进行整合、提炼,确立了学校精神“鹤立鸿翔”(教师忠贞高雅、卓然有成;
学生志存高远、奋发图强)和校训“持善敦行”(追求厚德至善、诚朴求真、博采敬业、勤求践行),并以此统领起我校“树德砺才,热忱笃行”的校风、“博学严谨,协作共进”的教风和“尊师守矩,求实创新”的学风,使之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等一切办学行为的核心准则,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支点和灵魂。与此同时,创作了体现洪翔精神的校标、校歌和教师誓词。

三是展开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层面。因为“文化总是要与人类及其实际活动结合在一起,才能存在”[2],所以,在确立培育“文化人格”目标和构建学校特色文化系统之后,我们又将学校文化建设向实践层面推进。(1)建设高雅、和谐的学校环境文化。我校在校园、校舍、景点的建设中,不仅要求精致、美观,而且着力体现学校的精神追求,校园规划、建筑造型、景观设计以及文化场馆和功能教室的标牌布置、班级文化的营造,无不显示洪翔人的匠心独运、精到细致。如教学楼和宿舍楼以鸿翔、排云、展翼、蓝天、诗情阁命名,景点以鸿园、和园、简园、因材园命名,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2)建立“追求卓越、激励为主”的制度文化。运用制度管理是提高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但不能只想着怎样用制度卡人,制度的真正价值在于把人的善性和创造潜能诱导和激发出来。为此,我们制订了《教育科研奖励制度》《教学工作奖励制度》《班主任工作奖励制度》《优秀学生奖励制度》《特长生奖励制度》等制度;
通过贯彻实施上述制度,全校上下形成了积极向上、奋力争先、追求卓越的良好局面。(3)建设“责任、规范、精致”的行为文化。要求教职工做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都要时刻不忘责任,力求精致,以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三、关系思维,发挥文化滋养人格功能

“文化是人创造的,同时文化又创造着人。”[3]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运用关系思维,将人建“文化”与文化“化人”紧密结合起来,以“特色文化”建设实践活动,促进师生新型人格的生成。

一是活化学校精神文化符号系统。立校格言、学校精神、校训等文化符号,是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特殊意义的标示,比较抽象,其丰富内涵,必须通过多种载体展示、倡扬,才能为师生所感受、理解、认同和接纳。据此,一方面我们对立校格言、学校精神、校训、校标和学校“三风”及教师誓词的内涵进行了具体阐释,并编成一集,印刷多本,供师生学习
另一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学校精神文化,营造浓厚的学校特色文化氛围。学校广播站设置“魅力洪翔”栏目,定期播出节目;
画廊、板报以“魅力洪翔”为主题,出专刊;
将学校精神、校训等制作成精美的标语,张贴于每间教室的前方。

二是将学校精神文化渗透于学校管理之中。我们制定和实施“人本、科学、规范、精致”的管理方略,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大力倡扬学校精神和校训的价值追求,使之成为师生专业提升和生命成长的价值取向。在德育工作中,强调突出“精”字,关注“细”节,落到“实”处,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在教学工作中,科学规划和安排课程课务,注重过程管理,深入推进精致化教学。集体备课关注理念,关注过程,关注细节,深化认识,优化操作,形成精品教案;
开展精致课堂研究,构建智慧课堂、高效课堂;
精选习题,精化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推广和使用《精致型试卷讲评方案》《错题集》,提高讲评和训练效果。在基础建设中,每建一个项目都精心谋划、精细实施,力求做到“精心、精细、精美”,实现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三是开展培育“洪翔精神”的系列活动。在国旗下讲话,安排倡扬学校精神的内容序列;
每学年初,为初一、高一新生开设“洪翔精神”专题讲座;
以“魅力洪翔”为主题,组织名言警句征集、演讲比赛和文艺汇演,以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校精神植根于师生的心灵之中;
开展“校园现代语言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倡导使用礼貌语言、崇德语言、励志语言、警策语言、启智语言、交往艺术语言,营造崇尚文明、积极进取、和谐共进的校园语言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开展“高雅仪表姿态建设”系列活动,提倡做健康的人、文雅的人,消除衣饰不整、勾肩搭背等不良习惯等。通过上述活动,我校师生的精神境界、文明素养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书光,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6.

推荐访问:标语 精神文明建设 五篇 精神文明建设标语【五篇】 精神文明建设标语(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