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人生哲学故事【五篇】(完整)

时间:2024-02-11 10:38:01 来源:网友投稿

成语故事闪烁着哲学思想的光芒,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借用成语故事讲清哲学道理,可以增强哲学教学的通俗性、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运用成语故事教育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看待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人生哲学故事【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人生哲学故事【五篇】

人生哲学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成语故事 哲学思想 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80-01

成语故事闪烁着哲学思想的光芒,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借用成语故事讲清哲学道理,可以增强哲学教学的通俗性、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运用成语故事教育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看待人际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讲联系的普遍性时,给学生讲唇亡齿寒的故事。春秋时晋国邻近有虢、虞两小国。晋国想举兵攻打虢国,晋国大军就必须经过虞国。晋献公用美玉和名马作为礼物,送给虞国国君虞公,请求借道让晋军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谏劝虞公不要答应,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虢国是虞国依靠呀!虢国和虞国两国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岂能自保?一旦晋国灭掉虢国,虞国定会跟着被灭亡。这‘唇亡齿寒’的道理,您怎么就不明白?请您千万不要借道让晋军征伐虢国。”虞公不听谏劝。晋献公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然后又灭掉了虞国。故事中的虞公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割裂了虞国与虢国的关系。

还可以引用“喜鹊叫喜,乌鸦叫丧”“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讲清联系的客观性。在讲联系的多样性时,用“一叶障目”“断章取义”“舍卒保车”说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成语“竭泽而渔”指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守株待兔”指偶然与必然的关系等。

教育中职学生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学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二 运用成语故事教育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人生中的顺境与逆境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无数事物构成的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发展,与时俱进。

“士别三日”出自于《三国志》,吕蒙原是一介武夫,孙权劝他读书,他一读起来就“立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称之士别三日。现以“士别三日”形容大有长进、焕然一新,即应刮目相待。这个典故说明了发展是普遍性的。能说明发展是普遍性的,还有成语“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等。

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同样,人生的发展也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顺境与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所以,中职生在顺境中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逆境中要不懈努力,不做命运的奴隶,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三 运用成语故事教育学生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处理矛盾,促进自身发展

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既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哲学上把事物包含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对立与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塞翁失马”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好事。这个成语说明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还有“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可以说明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教学相长”“和而不同”说明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讳疾忌医”则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张冠李戴,良莠不分”则指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人生哲学故事范文第2篇

西方哲学家的哲学著作表述思想力求概念清晰、逻辑严密,而中国哲学家的哲学著作表述思想的方式与西方哲学家有很大的不同。本文试对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及其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中国哲学家的哲学著作表述思想的方式不像西方哲学家那样力求概念清晰、逻辑严密,相反,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形象的比喻、事例、警句等形式来表述思想。如庄子所著的《庄子》全书几乎都是寓言、故事,极少直接阐明自己的观点。就拿《庄子》中的代表篇目《逍遥游》来说,开篇就讲起了大鹏鸟南飞的故事,之后讲蜩与学鸠讥笑大鹏、列子御风、尧让位给许由等故事,全篇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只有两句话:“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两句话中,“天地之正”、“六气之辩”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并没明确的界定。全篇中作者也没有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逻辑严密的论证。其他中国哲学家的哲学著作也与此类似,《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和弟子的一些简短的对话,对话之间似乎没有太强的联系性、系统性。《孟子》一书基本也都是小故事。

中国哲学家习惯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明自己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而不喜欢用抽象的概念,也缺少严密的逻辑论证。他们所追本文由收集整理求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他们常用类比的方式来表述思想。比如《庄子·逍遥游》中讲大鹏鸟南飞、列子御风的故事,是想类比人对外界有所依赖就不会自由。这样的表述方式一方面很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而另一方面,这样的含混的类比模糊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这就使得以同一性和差异性为基础的抽象思维难以形成。

二.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形象表述思想的原因

为什么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比喻、事例等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述思想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哲学专业,哲学与文学密不可分。

在中国古代传统里,没有专门的哲学专业,也没有专门的哲学家,哲学与文学密不可分。很多优秀的哲学著作也是出色的文学作品,而这些哲学著作的作者也可以算是文学家。如前面提到的《庄子》一书行文波澜壮阔,想象丰富奇特,是一部水平极高的文学作品。当然,这也是一部思想性极高的哲学著作。由于它是文学作品,它追求生动性、形象性,因此全书充满了寓言故事。而作者的哲学思想就通过寓言故事的暗示来呈现。中国哲学家所追求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也是文学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因此,中国的哲学不是纯粹的哲学,中国的哲学家也不是纯粹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家的思维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形成了一种形象思维的习惯。要读懂中国哲学,不是靠推理,而是靠领悟。

(二)中国哲学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强调实践性,难以形成纯理论思维。

西方哲学很强调认识论,极力探寻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追求知识的真实性和确定性。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为知识的确定性奠定了基础。后来的西方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等都致力于追寻知识的真实性和确定性。而西方哲学强调的这种理论性,使得西方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更抽象,对概念的界定十分清晰,力求逻辑严谨、论证充分。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中国哲学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强调实践性,不太注重纯理论思维。因此,认识论在中国哲学中没有得到

西方哲学那样重要的地位,也没有那样显著的发展。中国哲学强调的是实践性,是知行合一。哲学家们研究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善作为“人”的自我,从而更好地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换句话说,中国哲学追求的不是知识的真实性和确定性这些理论性的内容,而是实实在在的在社会中为人处世的方法、准则。而这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哲学,与政治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使得中国哲学更加弱化了纯理论思维,也使得中国哲学家难以形成纯理论思维。

人生哲学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哲学课堂 激发兴趣 趣味性 思辨性 历史性

哲学在古代称为“玄学”,被人为的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有人说:哲学如同夜空中的星星,美丽但又遥不可及。对于初接触哲学的高中生来说,刚开始对哲学充满了好奇,可是由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面对哲学抽象的概念、深邃的原理、理性化的观点,很多学生学习中慢慢地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哲学课产生了恐惧心理而望而却步。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教学中我不断学习别人经验,总结课堂教学,反思自身不足。经过多年的探索,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材特点,结合个人教学风格,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俗语、诗句、名言名句、日常生活的现象、时政热点、生活热点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打造了趣味性、生活性、思辨性、历史性的“四性”哲学课堂。“四性”课堂化抽象为具体,课堂洋溢思辨的氛围,闪耀智慧的光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了“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和哲学“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效果,让很多学生受益匪浅。

一、讲叙故事,引趣激思,打造趣味性哲学课堂

趣味故事孕育哲理,通俗易懂,回味无穷。心理学研究表明:爱听故事的高中生占85%以上。教师可以将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结合《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精选一些趣味故事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来创造教学佳境。

例如,在教学“矛盾的对立统一”时,可采取故事式设疑:传说孔子曾带领一班学生找老子请教,老子很老了,正在闭目养神,大概听到了响动,抬起眼皮看了看,孔子赶快请安说:“弟子孔丘特来候教。”过了很长时间,老子才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到我的牙怎么样?”孔子说:“已经全掉了”,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说:“还好。”老子又合上眼皮,静养去了。孔子带领众弟子退了出来。在故事中,老子教了孔子及弟子们什么道理?刚开始学生会认为什么也没有教,让学生再思考讨论。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总结,老子的意思是牙齿是刚强的,却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东西,看问题要用矛盾的观点。

又比如在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个难点知识时,可以用古代的“白马非马”的故事导课,讲完之后,不忙着分析,可以再讲个幽默笑话:“黑马向白马求婚,说:如果咱俩结婚,一定能生出一个黑白相间的什么活也不用干的斑马。”学生一听肯定哄堂大笑,紧接着提问:“白马是马么?”“黑马和白马结婚后能生出一匹斑马来吗?”继续启发“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由此得出,马是白马、黑马的共性,白马、黑马是马的个性。一个很难的知识点就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解开了,而且学生的印象会很深。

总之,以寓言、笑话、典型故事、历史故事、哲理趣文等的讲述和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道理。这类材料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逐步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材料的分析中来,使学生慢慢地改变学哲学难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二、结合热点,联系实际,打造生活性哲学课堂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是从感官开始的”。学生需要生活化的哲学课,需要让学生用感官感触社会生活,通过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最终习得《生活与哲学》课的观点、技能、方法、态度、价值观。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手段,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的实境中感悟。

例如在教学第一课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时,可以这样导入。电视剧《武林外传》热播以来,男女老少都爱看,影响面很广。播放视频《武林外传》第29回“吕圣人智斗姬无命”中那段吕秀才说死姬无命共3分钟的视频。学生看完了很兴奋,教师借机分析:为什么一个书生能把一个武林高手说死,用的是哲学思维,靠的是知识力量。视频中的经典名句“谁杀死了我”,“我杀死了我”,用到的哲学思维是人的个体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学生一听,太有意思了,从而很想了解哲学这门学科。哲学到底是什么?把学生引进来,让他们在兴趣中自己找答案。

哲学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哲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现实的时事素材作为背景,设置一定的情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利于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时,播放10分钟视频呈现我国的探月进程,让学生自己结合理论来分析讨论,从而真正领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循序诱思、展开辩论,打造思辨性哲学课堂

哲学问题也需要在思辨、争鸣、对话和交流中加深理解。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个接生婆,他努力追随母亲的足迹,做一个精神助产士,帮助别人生产出他们自己的思想。苏格拉底通过盘问的方式向别人提出问题,诱导别人思考、回答,使被问者不断否定错误,从而不断接近真理,这个方法被称作“苏格拉底接生术”。如果我们能在哲学教学中学习苏格拉底的接生术,善于循序诱思,必将会为哲学课堂增色。

人生哲学故事范文第4篇

哲学在古代称为“玄学”,被人为的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有人说:哲学如同夜空中的星星,美丽但又遥不可及。对于初接触哲学的高中生来说,刚开始对哲学充满了好奇,可是由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面对哲学抽象的概念、深邃的原理、理性化的观点,很多学生学习中慢慢地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哲学课产生了恐惧心理而望而却步。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教学中我不断学习别人经验,总结课堂教学,反思自身不足。经过多年的探索,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材特点,结合个人教学风格,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俗语、诗句、名言名句、日常生活的现象、时政热点、生活热点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打造了趣味性、生活性、思辨性、历史性的“四性”哲学课堂。“四性”课堂化抽象为具体,课堂洋溢思辨的氛围,闪耀智慧的光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了“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和哲学“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效果,让很多学生受益匪浅。

一、讲叙故事,引趣激思,打造趣味性哲学课堂

趣味故事孕育哲理,通俗易懂,回味无穷。心理学研究表明:爱听故事的高中生占85%以上。教师可以将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结合《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精选一些趣味故事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来创造教学佳境。

例如,在教学“矛盾的对立统一”时,可采取故事式设疑:传说孔子曾带领一班学生找老子请教,老子很老了,正在闭目养神,大概听到了响动,抬起眼皮看了看,孔子赶快请安说:“弟子孔丘特来候教。”过了很长时间,老子才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到我的牙怎么样?”孔子说:“已经全掉了”,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说:“还好。”老子又合上眼皮,静养去了。孔子带领众弟子退了出来。在故事中,老子教了孔子及弟子们什么道理?刚开始学生会认为什么也没有教,让学生再思考讨论。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总结,老子的意思是牙齿是刚强的,却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东西,看问题要用矛盾的观点。

又比如在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个难点知识时,可以用古代的“白马非马”的故事导课,讲完之后,不忙着分析,可以再讲个幽默笑话:“黑马向白马求婚,说:如果咱俩结婚,一定能生出一个黑白相间的什么活也不用干的斑马。”学生一听肯定哄堂大笑,紧接着提问:“白马是马么?”“黑马和白马结婚后能生出一匹斑马来吗?”继续启发“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由此得出,马是白马、黑马的共性,白马、黑马是马的个性。一个很难的知识点就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解开了,而且学生的印象会很深。

总之,以寓言、笑话、典型故事、历史故事、哲理趣文等的讲述和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道理。这类材料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逐步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材料的分析中来,使学生慢慢地改变学哲学难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二、结合热点,联系实际,打造生活性哲学课堂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是从感官开始的”。学生需要生活化的哲学课,需要让学生用感官感触社会生活,通过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最终习得《生活与哲学》课的观点、技能、方法、

转贴于

态度、价值观。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手段,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的实境中感悟。

例如在教学第一课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时,可以这样导入。电视剧《武林外传》热播以来,男女老少都爱看,影响面很广。播放视频《武林外传》第29回“吕圣人智斗姬无命”中那段吕秀才说死姬无命共3分钟的视频。学生看完了很兴奋,教师借机分析:为什么一个书生能把一个武林高手说死,用的是哲学思维,靠的是知识力量。视频中的经典名句“谁杀死了我”,“我杀死了我”,用到的哲学思维是人的个体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学生一听,太有意思了,从而很想了解哲学这门学科。哲学到底是什么?把学生引进来,让他们在兴趣中自己找答案。

哲学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哲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现实的时事素材作为背景,设置一定的情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利于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时,播放10分钟视频呈现我国的探月进程,让学生自己结合理论来分析讨论,从而真正领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循序诱思、展开辩论,打造思辨性哲学课堂

哲学问题也需要在思辨、争鸣、对话和交流中加深理解。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个接生婆,他努力追随母亲的足迹,做一个精神助产士,帮助别人生产出他们自己的思想。苏格拉底通过盘问的方式向别人提出问题,诱导别人思考、回答,使被问者不断否定错误,从而不断接近真理,这个方法被称作“苏格拉底接生术”。如果我们能在哲学教学中学习苏格拉底的接生术,善于循序诱思,必将会为哲学课堂增色。

在“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中,播放《林黛玉进贾府》片段设置了三个问题:(1)唯物主义认为是存在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存在?(2)但是林黛玉、贾宝玉从未谋面,却为何在他(她)们的心灵深入处先有了对方的影子?(3)那么倒底是先有我的观念,还是先有我看到的那个心灵之外的真实世界呢?这三个看似矛盾的三个问题,却非常好地引发了学生的讨论、争鸣,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中,可以运用教材p67中的漫画《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设置以下问题:(1)他敢烧断绳子吗?为什么?(2)他真的不敢烧断吗?在什么情况下他就敢烧断,而且非烧断不可?(3)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这种循序诱思打破传统,善于进行逆向思维,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了哲学的魅力。

四、追寻历史,理清轨迹,打造历史性哲学课堂

学习哲学历史,就是要知道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是如何看宇宙,如何看人生,如何思考自己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并给出解答方案的。不学哲学历史,就很难真正讲授好哲学,也就谈不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去认真学习哲学历史,去追随哲学大师的思维轨迹,去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真正所想。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哲学家的介绍,让学生慢慢理清哲学发展的线索,唯如此,我们高中哲学课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哲学课。

例如在教学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时,我通常先用2个课时给学生简单介绍西方哲学发展线索及代

转贴于

表性的哲学家。西方哲学发展史中,从古希腊哲学说起,早期的泰勒斯、赫拉克利特(我寻找我自己)、毕达哥拉斯(世界上最有趣而又最难理解的人),到中期的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柏拉图(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亚里士多德。中世纪***哲学(哲学被神学所奴役)。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代表人物但丁、哥白尼、伽利略、马丁路德等。近代西方哲学包括:17世纪英国经验论哲学,代表人物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笛卡尔、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休谟等;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康德、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然后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代表人物叔本华、尼采、罗素等。通过这种简单的介绍,能让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绝不是偶然,它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

人生哲学故事范文第5篇

教育要关注人们对幸福的追求,高中政治哲学教育也要关注学生对幸福的追求,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幸福感的人,是教育的终极使命。哲学教育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正确的幸福观,体验幸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幸福,获得心智的全面提高。

一、通过哲学教学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关于幸福,不同的场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政治哲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懒惰而是不断的追求与探索,在追求与探索中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虚伪,虚伪可能使人们在现实现世获得一些利益,但却永远难以获得内心真正的幸福体验,只有真诚与真情,只有不断地追求真善美,才能得到内心真正的满足与幸福。在哲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通过哲学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这样,才能不断地使学生体验幸福,创造幸福。

二、兴趣引领促进学生感受幸福

政治哲学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同时,只有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学习,学生才能体验到创造中成长的快乐,学生才能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反之,如果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师只是枯燥地讲解一些哲学原理,学生在理解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何谈兴趣;
没有兴趣,何谈成功;
没有成功,何谈幸福。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幸福感。

例如,在教学哲学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形式,使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体验到认知发展的幸福。教师可以引入“三个和尚有水吃”,使学生认识到部分只有服从整体才能获得成功,取得成果。这样,可以变晦涩、枯燥、乏味的哲学问题为生动的故事,学生在聆听故事、分析故事的过程中,轻松掌握这一哲学命题,同时,学生也更懂得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可贵,学生的认知得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获得智慧的幸福。

三、哲学教学促使学生体验成长的幸福

在生活中,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被一系列问题困扰着,烦恼不断,停滞不前。哲学是一种智慧,在哲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有关哲学内容,更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智慧的光芒,使学生利用哲学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断体验到成长的幸福。

例如,在教学矛盾统一的有关哲学内容时,学生对这种哲学概念,很难真正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更难以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引用一个故事,使学生思考,领悟哲学概念,体验成功的幸福。如教师可以引用雕塑家的故事:一位雕塑家用石头雕了一只鹰,鹰雕得栩栩如生,好像真的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一样。哲学家见了,问:“你是怎样把石头雕得飞起来的?”雕塑家回答道:“其实,这只高飞的鹰本来就在那里,我只不过把石头中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

推荐访问:人生哲学 故事 五篇 人生哲学故事【五篇】 人生哲学故事(精选5篇) 人生哲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