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用控制论的原理指导语文教学,用黑箱和白箱方法来控制语文教学过程,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可行性。而了解语文教学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其开放性与闭合性特点,是用控制论方法控制语文教学过程的前提。实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语文教学方法论文【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内容摘要】用控制论的原理指导语文教学,用黑箱和白箱方法来控制语文教学过程,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可行性。而了解语文教学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其开放性与闭合性特点,是用控制论方法控制语文教学过程的前提。实行黑箱控制有两种方式:一是在闭合的系统内实行投入与产出的教学控制,而不关心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涵义;
二是在闭合的系统内实行投入与产出的教学控制,而在开放的系统中形成学习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白箱方法实施控制,语文教学系统自身必须具备下面三个条件:(1)属于闭合系统;
(2)具备同构关系;
(3)具有反馈—矫正程序。
* * *
德国教学控制论流派的代表人物G·弗兰克教授曾说:“一场新技术革命正在席卷全世界。无论你愿意不愿意,或者你把它称作‘第三次浪潮’还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者‘信息革命’——总而言之。人类面临的是信息化的时代。”正是在这一背景上,国外有一些教育家创立并深入进行了教育控制论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教育教学理论。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运用教育控制论分析研究一系列教育问题,但是这些研究大多还停留于一般控制原理的介绍或者推演,而如何抓往教育控制本身的特点,并着力于教育教学过程的控制研究,尚待进一步开拓。至于把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学科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尝试,更少有人问津。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学实验,我们认为用控制论的原理指导语文教学,用黑箱、白箱方法来控制语文教学过程,有其科学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下面我们将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谈谈控制论和语文教学方法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的系统结构及其开放性与闭合性
语文教学系统的基本构成因素是什么?目前众说纷纭,未成定论。如果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一个系统既是一个自己独立的整体,同时又是高一层次的子系统;
系统的整体性是等级秩序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结构和层次的一种表现。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整体系统和每个子系统是“同构”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它的整体结构支配着各子系统的结构形式,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系统和语文教材系统、教学程序系统、教学方法系统、学生的语文智力系统等都是“同构”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所以说知识、能力、思维这三种基本因素构成了语文教学系统。如果借鉴霍尔的系统结构图和吉尔福德的智力结构图,可将语文教学系统图示如下:
(附图 {图})
(语文教学系统三维结构图)
这个结构图清晰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系统的基本构成因素及其整体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其中能力因素由听、读、说、写四个子项构成,这在语文界已形成共识;
把听、读排在前面,把说、写排在后面。是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考虑的,听、读是信息的输入过程,说、写是信息的输出过程。其中知识因素由六个子项构成,这是从现行语文教科书的单元知识中归纳出来的。其中思维因素由五个子项构成,认识、记忆是思维的基础,属于一般智力,发散、辐合与评价属于创造思维,五个子项的有序排列,体现了不同的语文思维方式和不同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这是从语文教育学和个性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来考虑的。所以,语文教学系统是一个由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思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三维多层有序排列结构。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系统内部诸因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和系统的开放性一道,保证了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有机关联性,概括起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系统内部诸因素的有机关联,使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分布情况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是系统同外部环境的有机关联,产生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从而使系统具有开放的性质。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构成教学系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三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师水平和学生水平之间也是相互作用有机关联的,是随着教学进程和时间而变化的。另外,语文教学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也是有机关联的,,如教学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们都会相应地促进或抑制教学系统的发展,使教学系统具有开放的性质。所以,语文教学系统的开放性,指的就是教学目的在系统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同学习结果之间的一种变换关系。
语文教学系统的闭合性,指的是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之间的一种负反馈变换关系。在控制系统中,如果系统的输出值与目标值的差值越来越大,离目标越来越远,就是正反馈;
如果差值越来越小,和目标完全或基本上吻合,就是负反馈。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兼语句”这一知识信息,在教师的作用下传输给学生,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记为:
(教材中的)兼语句(学生理解的)兼语句这一变化叫做“转移”,箭头左边的叫“原象”,右边的叫“映象”。如果教材中的一批知识信息在教师的作用下传输给学生,就会引起下面一批转移:
(教材中的)连动句(学生理解的)连动句
(教材中的)存现句(学生理解的)存现句
(教材中的)双宾语句(学生理解的)双宾语句对这样的一批转移,整个叫做“变换”。为了说明问题,我们用符号来表示一个变换: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2篇
一.模糊意会法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要经历“模糊清晰模糊”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这是模糊理解);
经过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
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又渐渐领悟到: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时同样的悲痛心情,以及对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对词的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二.比较琢磨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例如《我的战友》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三.互换教学法
阅读时,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功夫。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
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四.演示实验法
词语理解最容易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实验。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词义。指名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稍带红色或蓝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五.动作释义法
比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比动作让学生领会动词的意思。例如《鸬鹚》一文,在描写鸬鹚捕鱼和渔夫取鱼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钻、拍、跳、抓、挤、甩。这些动词把鸬鹚捕到鱼的欢乐、渔人取鱼的利索劲儿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比一比“钻、拍、跳”的动作,做一做“抓、挤、甩”的动作。学生就不难领会渔人熟练的动作与欢乐的心情,而课文描绘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脑海中。
六.电教演示法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如《赵州桥》这样描写桥上的雕刻艺术:“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
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句中生词较多。教学时,教师可用投影把千姿百态的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互相缠绕”、“互相抵着”、“遥望”等词语的意思。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3篇
语文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范畴。语文课程改革是语文教育改革中最为关键和敏感的部分,它往往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首要突破口。那么现代语文课程的改革如何进行,其发展特点和趋势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指的是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已接受的观点。联系生活学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还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学生的社会“生活”包括哪些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所开列的“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科学知识综合化的明显加强,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指的是语文课程要简化头绪,加强综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综合的全面提高。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
1.改变现行语文教育中过于追求科学化、多线索的倾向,加强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听说整合为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和写作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之中。以往的语文课程,一般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汉语知识和语文实践活动等若干个子系统,好处是线索分明,便于教学,但缺点也很明显,即片面追求科学化,罗列大量的训练点,肢解语文;
强调听说读写的独立自足,各成体系,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和照应。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如果头绪繁多,则多百害而无一益。
2.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综合,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并把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是指加强语文的实践性,而语文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这是针对过去语文课程严重脱离实际、纸上谈兵、重知识轻能力、死记硬背、学生学习的归宿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等倾向而提出的,目的是广开语文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为语文一个重要的属性是交际工具,要学生掌握好这个工具,单凭口耳相授是不可能的。语言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去自悟、自得,并培养自己运用语言去吸收、交流和储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实践性与生活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实践的重视。
(四)语文课程的开放性
是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由课文扩展到其他文章以至课外,引导有条件的学生进行网上阅读;
写作和口语交际在重视课内练习的同时,要重视课外练笔和课外口语交际活动;
综合性学习一般只提供活动的方向和少数参考资料,大量的具体的学习任务则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综合性学习中的跨学科活动则是语文材料开放性的最集中表现。
2.由于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的,而是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的,所以,对教师来说,教材决不是“圣旨”,它只是给教师的教学搭建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其中许多地方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增或删,当然最主要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发挥。新型教材的由有限伸向无限、由现在通向未来的开放性特点,则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五)语文课程的跨学科性
指的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等,这些观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断得到强调。提出“跨学科”这一概念的背景在于,过去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与其他课程隔离,独自为战,为语文而语文,湮灭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工具性。提出这一概念的理论依据在于:语文本来就是反映并表现大千世界的,当然也反映其他课程的内容;
“生活处处有语文”中的“生活”,其他课程当然也包含在内,只要有听说读写的地方,就会有语文。新教材编写中尽力体现跨学科这一思想。阅读部分的课文选编注意体现学科内容的多样化,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文学、艺术等尽在其中;
练习设计注意跨学科照应;
综合性学习尤其强调跨学科,专题设计常常是从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联系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请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开展语文活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反映,教学内容与课程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现代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已不是传统课程所能企及,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也非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能相提并论。那么建立在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上,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巴班斯基曾说过:“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近三十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有十种之多:发现法、解决课题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SQ3R学习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观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探究和研讨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2.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学科发展中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对语文课程设置提出了综合化的要求,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则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交织使用,这势必形成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呈现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当代语文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既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去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实现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就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就要使用适应于该环节的教学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说:“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就用讲述和谈话法;
要检查学习情况就用提问或答卷;
难的要讲,中等难度的可用探讨启示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交错使用的情况是常见的,这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3.语文教学方法的双边性
中外教育史上已有过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有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则带着浓厚的儿童中心主义的色彩,这不能不说与传统的语文课程设置有关。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具有片面性和落后性。而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则一改传统课程的特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师导生演,更不是师尊生卑,而是互学、互动,二者是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之相应,当代语文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有所不同,其特征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如导学式教学法、启发探究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等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语文教学方法的双法性
教学方法,按其本义理应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只讲教的方法,忽视学的方法。实践证明,忽视学法,教法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减弱了实效性。这个问题,只要考察一下过去的语文课程设置,就不难找到答案。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远离现实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教就足够了,无需考虑学生的学,也能适应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进展缓慢的时代要求。现在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不断更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进行改革,课程应该综合化、趋优化。要适应课程的这种发展趋势,教学方法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该研究学法。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已是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教会学生学习”也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教”这方面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即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即扮演“学习的主人”的角色,以表现出“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便成了最优学习方式与最优课堂教学方式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了。
5.语文教学方法的最优性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中的探索;
趋势;
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17-01
1.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当今教育阵线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实施自主学习教育,培养自主学习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显著特征。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然而,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的偏差,首先,观念更新不够彻底。一部分教师、教研员对教学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其次,教师自身培训不够。新课改对教师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陈旧的培训方式,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也不能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教学宗旨。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最后,外部条件不够。教学创新需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发展空间。但现实中不仅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而且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索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
2.教学中的探索
"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所占课时最多,所用精力最大,被誉为"智慧之源"。简言之,每篇课文的教学程序各有不同,而积极建构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必须提倡。
较深、不易理解的,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必学习中获得发展,如,《猫》一课力现所蕴含人文精神,教学时可以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点拔、深化、评价。
如此,不但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研读课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结合,推陈出新,开辟了阅读的新天地,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小学语文教学自主习方式势在必行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与时俱进、适时教育、适人教育而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思想与思维、时代个性、健全人格、优秀素养人才而迫切需要的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其有益于学生学习 、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造就。
3.1 新课程的呼唤。《标准》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重要地位是:"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为条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策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保障。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让学生"知""能"并举,具有美好之情愫、良好之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开发创造潜能,发展个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时代的必然,新课程的呼唤。
3.2 语文教育的渴求。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特点有三: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美学诸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暗示和熏陶使学生感悟和体验;
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建构主义理论),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多元反应与独特体验,倡导自主探究学习。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习母语有一定的基础,有语境,有资源。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条件、学习情境,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3 时代的呼吁。现代学生观--学习的主体、各有个性的人、处在发展中的人,现代人才观--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终身学习,现代教师角色--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陶行知)师生在目标一致的学习过程中和谐共振,共同发展。因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则为现代性教育之需。
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参考文献
[1] 蔡俊洁.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应走出三个认识误区[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人教版”英语新教材是当今中国英语学科的主要教科书之一。本文通过自身在教学岗位上的亲身教学实践活动,分析总结出这套教材具有的一些优点和存在的部份缺陷,提出了自己对这套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实践与构想新教材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简称英语“人教版”,这套教材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现已正式在我省的大部分地区开始使用,现在就我在试用这套教材期间的一些想法和实践活动作一个总结。
一、新教材的优点和缺陷
1.新教材具有的优点
(1)新教材的知识点和语法具有超前性和重复性。如英语中的时态,在初中部,这套新教材中就重点完成了六大时态,即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过去进行时,有些时态从一出现后,在以后的教材中就反复出现,并且有些时态要在以后的课本中才正式学,在前一两个学期就有出现。
(2)新教材注重东西文化的差异。新教材注意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
(3)新教材的对话与课文情景创设,更加贴近生活。新教材还增加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名片介绍的内容,通过名片的内容可以做多种与职业、地址、工作单位、电话号码、传真、电子邮件等内容的有关练习,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经常接触的情景,真实、实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4)新教材紧扣时展的脉搏,响应党的号召,扩充了大量信息、思想性强。大致表现在关注西都大开发、注重科学发展、关注社会、关注环境。
(5)新教材趣味性强。新教材的话题新颖,生动有趣,增加了谜语、谚语、诗和幽默短文等内容,贴近时代生活。
2.新教材存在的缺陷
新教材除具有以上优点外,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法错误明显,教材校正不严肃。新教材存在明显的语法知识性错误,如:第二册(上)第53页,Part2Askandanswer中的第六句话“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当陈述句部分出现一些含有否定意义的词,像few、little、hardly、never等动词时,附加疑问句部分用肯定形式。
(2)教材容量扩大,要求提高,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新教材增加了语言输入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具体体现在词汇量,练习与教学活动量,阅读量等的增加。
(3)新教材课本内容分配不均。新教材的知识容量大是相比较而言的,各个知识点在课本中的分配很不均衡,有的课文几乎空洞无物,而有的课文如果要按教学目标则需用上2~3个课时。
二、使用新教材的几点想法和建议
新教材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笔者认为在组织英语课程新教材教法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新教材词汇的教法
在学习生词时,应把握好三个尺度:(1)集中学习单元生词,分散学习目标,逐步消化掌握词汇。集中学习生活是“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精髓。而且新教材的单元单词都集中在一块,所以我认为在学习新教材时采用集中学习单元词汇。在集中识词时,所有同学只需会读词汇,仅有少部分同学能够拼读部分词汇即可。再分课分步骤让学生在课外去掌握词汇,教师只须在上每一节课之前检测一小部分学生在课外记忆的情况,如此类推,在单元知识学完后再进行一遍词汇集中巩固,在两个单元或三个单元完成后再让学生在课外进行一次巩固,教师抽查效果,这样在半期后学期结束时再集中巩固一两次,这样学生掌握词汇的可达95%以上,只有极个别几个学生不能完全完成词汇学习目标(learningaims)。(2)掌握(productive)黑体词汇,理解(receptive)常规自体词汇。新教材词汇量大,全部掌握课本词汇学生倍感困难,只学黑体词汇显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在教授新教材时,制订的词汇学习目标是“掌握黑体词汇,理解常规白体词汇,有余力的学生了解workbook练习题,或课外读物中出现的词汇。”用“四会”分词汇法来区分目标就是课本单词表上的黑体词汇需达四会(听、说、读、写)目标,课本表上的白体词汇需达到三会(听、说、读)目标,其它生词汇达到二会(读、说)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新教材的词汇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识环节编排具有“超前性和重复性”,所以我在初一教授的学生到了初二,他们对新教材的词汇都记忆犹新。(3)“词句文”结合教学,即把词汇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去学,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去学。现代英语教学法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创造学习情景,把词汇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去学。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去学,是促进学习者快速掌握语言的便捷途径。
2.新教材课文的教法
新教材系统性高,因此提倡整体法教学,即先从课文的整体内容入手,了解课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再逐一学习语法与知识点,我认为在具体教学课文时应注意两个方面:(1)遵循短文阅读原则,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组织课文教学。(2)适当调整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由于教材存在个别不足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按照自己教学的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删除部分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在此列举一事例。如第二册(上)Lesson9,我觉得如果按照新教材的编排顺序,先进行对话操练再讲形容词比较级的变化规则会对学生授知识造成感觉障碍,因为对话中出现几个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如果停下来讲语法势必耽误了操练对话,如果不讲形容词的比较级变化,学生又如何理解对话内容。于是,我把这两个授课内容进行交换。先讲形容词的比较级变化规则,再讲第一段对话,再进行操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主动订正语法错误,在新教材中出现的明显的语法错误,一定要根据正规的语法教学书在课堂上把它给予纠正。
3.多操作练习,少语法教学,真正做到精讲多练
现行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淡化语法教学,注意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的养成。反复操练是掌握与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具体体现在。第一,加强基础认知和基础技能的培养,把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听写方面的教学,夯实根基。第二,注重学生学习策略指导,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听说技巧。第三,充分利用电教资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式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和语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新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点较多。内容也较广泛,我们应在具体的教学中很好的灌输德育思想、人文思想、社会动态、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英语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国家、关爱家庭、关注自然、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和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