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有不少在全国以及全世界都著名的各种产业的集群。如石龙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虎门的服装产业集群,容桂的家电产业集群,古镇的灯饰产业集群与狮岭的皮具产业集群等等。同样,音响产业也有花都、番禺与恩平的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型企业网络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中小型企业网络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产业集群, 企业竞争关系, 复杂网络, 小世界性
中图分类号:
F4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55X(2013)02-0019-05
广东省有不少在全国以及全世界都著名的各种产业的集群。如石龙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虎门的服装产业集群, 容桂的家电产业集群, 古镇的灯饰产业集群与狮岭的皮具产业集群等等。同样, 音响产业也有花都、 番禺与恩平的集群驰名中外。
产业集群不仅聚集着大量的核心产业的企业, 还聚集着为这些企业配套的其它产业的企业、 研发机构以及政府的相关部门等。产业集群常常以核心产业的名称来命名。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 竞争关系是提供相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的关系[1-2]。本文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竞争关系专指集群内核心产业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 而产业集群指的是聚集在“镇”地理范围内的集群。
1998与1999年, Nature与Science上发表的小世界网络[3]和无标度网络[4]的论文, 掀起了学术界研究复杂网络的热潮。产业系统属于人类活动系统, 这类复杂系统的各类关系形成的结构可以用复杂网络模型来分析[5]。
产业竞争关系复杂网络的概念起源于作者2005年的有关广州软件产业内企业竞争关系的研究[1-2], 虽然到现在产业竞争关系复杂网络已经有近10年的研究历史, 但对产业集群内企业竞争关系的复杂网络研究还不多。本文拟以广东几个音响产业集群为例, 探讨产业集群内企业竞争关系的特征。
一、 数据搜集
艾维音响网拥有海量的专业资源库信息, 本文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艾维专业音响网。数据搜集过程:
首先以广东作为关键词, 在艾维网的音响企业库中搜索出位于广东省的所有音响企业的信息, 包含企业名称, 地址, 简要介绍等。然后在其中选择出音响企业最为集中的四个地区:
花都、 番禺、 恩平以及深圳市, 并将它们的音响企业信息生成对应的数据文件。再后参考艾维音响网、 中国音响网等几个专业音响网站的产品分类, 以及若干知名音响企业网站的产品信息, 归纳出20种音响产品类别, 最后在网上搜索每个企业的相关主页(包括公司自己创建的网站, 或是在慧聪网、 阿里巴巴等商务平台网站上注册的公司信息页面), 获知其产品类别的信息并记录在文档中。
二、 网络模型
我们先将所有数据放在一起, 建立了广东音响企业竞争关系的网络模型, 当然这个模型的企业数要少于实际的广东省的音响企业数目, 所以称为加总网络。网络模型由点与边组成。点是研究对象, 边是对象之间的关系。网络的代数模型其实是个矩阵。
(1)网络顶点:
以集群全部的234家音响企业(其中花都音响企业72家, 番禺音响企业56家, 恩平音响企业51家, 深圳音响企业55家)作为加总网络的顶点。
(2)网络边:
边:
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就连一条边。
(3)模型图示:
三、 模型分析
模型计算的结果列在表1-5中。宏观指标的计算结果显示, 除过番禺网络有两个孤立点, 其余各网络均是连通的, 密度为1。网络其它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 所有网络都具有高的集聚系数与小的平均距离, 这里的平均距离已经等于1, 是网络可能的最小的平均距离了;
而几个集群网络的集聚系数都在0.9以上, 加总网络的是0.889, 而深圳市的网络是0.875。
四、 发现与解释
在竞争关系网络模型中, 度(顶点的边数)就是企业的竞争对手的个数;
顶点的距离是顶点到达其它顶点的最短路长的平均值, 紧密度反映了企业通过竞争关系与其它企业的远近程度;
顶点的集聚系数表示了企业的竞争对手之间也是竞争对手的可能性的大小;
顶点介数是其它企业对之间的最短路经过该企业顶点的次数, 反映了这个企业对网络上竞争传播的影响力。
从上面的模型分析可发现, 从网络整体来看:
1. 音响产业的企业竞争关系网络都同时具有小距离、 强集聚的特性, 因此都是小世界网络。2. 音响集群网络的集聚性最强, 加总网络的次之, 而大城市的最弱。加总网络是各集群与深圳市的数据组合而形成的, 它的集聚性介于二者之间是符合逻辑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产业集群(镇级区域)的企业竞争关系更紧密更集聚, 因此小世界性更强、 企业的竞争对手也更多的结论。
从经济学的角度很容易解释这一现象。因为企业的行为是受利润支配的, 而生产类似产品的企业的集聚, 会带来从采购到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价值链各环节的, 信息与知识获取、 运作以及创新成本的降低, 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获得成本的降低, 所以企业集群中的企业常常是生产类似的产品的, 由此他们互为竞争对手, 集聚性与紧密性更强。比如恩平音响集群里几乎所有企业都生产麦克风与调音台, 其紧密度与平均聚集系数比其它集群还要高。
我们不仅可以得出上述有关网络整体特性的结论, 还可以从各网络的微观指标中发现各个网络中的竞争对手最多的企业、 从竞争传播来看的最关键的企业以及所有企业的网络拓扑位置等等。从加总网络来看, 总部设于香港的花都飞达音响专业器材有限公司和花都美国哈曼集团国际有限公司是集群网络结构中的最为关键的企业, 这也显示了花都音响集群对广东音响产业的重要性。广东音响产品以专业音响为主, 所以以专业音响为主打产品的飞达音响专业器材有限公司, 是加总网络中的关键企业;
而对于花都音响集群而言, 除了专业音响外, 多媒体有源音箱产品也是一种主要产品, 因此既拥有专业音响产品, 又注重于多媒体音箱的惠威音响, 成为花都集群的最重要企业。广州贝音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卡乐迪音响有限公司都是集音响产品研发、 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不过主打产品有所不同, 它们是番禺集群的最重要企业。深圳是大城市, 工业门类多, 电子产业尤其发达, 其音响产品类别较为全面, 音响企业通常也生产延伸的其它电子产品, 其音响产业的集群性相比而言并不强, 因此我们不将她称为音响产业集群。
五、 结论
本文搜集了大量的真实数据, 建立了花都、 番禺、 恩平、 深圳以及各地区加总的音响产业的企业竞争关系复杂网络模型, 从网络模型的宏观与微观分析中得出了音响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关系特点有关结论。从逻辑上看, 这个结论对于其它产业集群来说也是成立的, 不过还需要做更多的案例研究, 取得更多的证据去支持这个结论。另外, 番禺有两个企业与同集群企业没有共同产品, 这个现象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杨建梅, 陆履平, 谢.广州软件企业竞争关系的复杂网络分析[C].北京:
第二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A], 2005:
616-619.
[2]Jianmei Yang, Lvping Lu, Wangdan Xie, Dong Zhuang.On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networks:
A new method for industrial competition analysis., Physica A 382 (2007), P704P714.
[3]Watts D. J., Strogatz S.H.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 world’ networks[J]. Nature, 1998, 393:
440-442.
中小型企业网络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网络环境与建设水平对提升中小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为此,以山东省40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为样本,进行问卷调研,分析区域创新网络与技术创新的6个关键要素:创新体系与技术来源、创新技术水平、创新资金实力、研发人才基础、创新产品收益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技术扩散开放程度变量对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的负效应,而其余的区域创新网络变量对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效应。
技术创新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而是人、能力、过程、组织等要素的再组合,它是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生命线。与大企业相比,通常中小型科技企业更具创新性,但由于规模小、资源少等缺陷使其在创新方面处于劣势。但随着科技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对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风险与投入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技术创新超越企业边界,获取资源和分散风险。国内外实践表明,区域创新网络是推动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为此,通过选择山东省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区域创新网络与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测度区域创新网络要素对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用系数,分析如何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网络,从而探索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区域创新网络环境构建途径。
1理论基础
区域创新网络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内企业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当地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等公共组织之间的合作而结成的具有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结构系统。随着竞争格局的全球化,创新成为世界竞争的主导,各国政府开始致力于为增强竞争优势而努力创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这也引起了学者对技术创新深人研究的兴趣,并逐步重视研究区域创新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国外学者代表性观点有,Hippel(1988)实证研究表明,产业价值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创新源,企业之问的长期密切合作必然会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Keeble(1999)等人对剑桥地区实证研究发现区际和国际网络在当地高科技企业的外部创新资源投入、合作研发和科技人才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Cooke(2000)”研究指出,区域创新网络推动区域内企业创新绩效的不断提高。我国学者盖文启等(1999)指出,只有积极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实现区内各行为主体的密切合作和知识的增值创新,才能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关士续(2002)针对硅谷的实例,阐明了区域创新网络在高技术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新的角度诠释了技术创新。以上分析表明,区域创新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为企业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对区域创新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中,很少有针对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本文以中小型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从细化维度来分析区域创新网络与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2样本特征
选取山东省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问卷调研,大样本调研前,随机抽取中国济南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的1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预调研,根据预调研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正。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148份,回收率达37%。对回收的问卷按一定标准进行了筛选,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136份,有效率达91%。样本涉及电子信息(29家)、先进技术制造(29家)、生物工程和新医药(13家)、新材料应用(10家)、现代农业(6家)、新能源高效节能(14家)、环境保护(16家)、其它(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19家)等高新技术行业;
包括中型企业67家,小型企业69家;
部级技术水平企业29家,省部级技术水平企业39家,地市级技术水平企业47家,其它技术水平企业21家;
国有或集体企业19家,民营企业101家,外资或独资企业13家,其他性质企业3家;
创办期企业l6家,成长期企业7l家,成熟期企业29家,衰退期企业9家,二次创业期企业11家;
技术密集型企业103家,劳动密集型企业21家,其他产业类型I2家,如表1所示。
3变量测量
本文旨在分析区域创新网络对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需要对技术创新能力、区域创新网络进行测量。首先,依据半结构化访谈以及参考相关文献,选取测量指标。然后,以山东省中小型科技企业为样本,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多题项测量指标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分别建立区域创新网络、技术创新能力的观测指标体系。
3.1区域创新网络测量
区域创新网络量表根据半结构化访谈内容和相关的研究文献儿IS],经过编制、测试和修订而成。包括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程度(Q11)、区域人员或科技人才的流动程度(Q12)、区域技术交流及中介等组织程度(Q13)、区域相关企业的合作程度(Q14)、技术扩散开放程度(Q15)、公共数据库建设水平(Q16)6个变量。量表中的所有项目采用1~5级Likert量表评价,依次表示程度由低到高。通过运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中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方法,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仅=0.8,说明量表一致性较好。KMO=0.8,Batelett球体检验表明x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总方差的贡献率75.719%,较好地解释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状况,如表2。
3.2技术创新能力测量
技术创新能力的量表构建根据半结构化访谈内容和相关的研究文献’,经过编制、测试和修订而成。包括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知识产权的自主性、企业主要技术来源等l4个测量指标,涉及创新体系与技术来源(Tl1)、创新技术水平(T12)、创新资金实力(T13)、创新人才基础(T14)和创新产品收益(T15)5个关键变量。
通过运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中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方法,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Ot=0.7,说明量表一致性较好。KMO=0.6,Batelett球体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4个观测指标很好的聚合为5个因子,根据不同指标问的涵义,分别命名为创新体系与技术来源、创新资金实力、创新人才基础、创新技术水平和创新产品收益,见表3。
4数据分析
为检验区域创新网络对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别以技术创新能力的5个关键维度:创新体系与技术来源、创新技术水平、创新资金实力、创新人才基础和创新产品收益为被解释变量;
以区域创新网络的6个因子: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程度、区域人员或科技人才的流动程度、区域技术交流及中介等组织程度、区域相关企业的合作程度、技术扩散开放程度、公共数据库建设水平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具体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第一,中小型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合作程度、区域技术交流以及中介等组织的完善程度、公共数据库建设的完善情况等3个因子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新体系与技术来源显著正相关,表明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越密切,区域内中介组织、公共数据库建设越完善,越有利于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而保障保持核心技术的先进性;
第二,区域人员或科技人才的流动程度与创新技术水平显著正相关,而技术扩散开放程度与创新技术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区域内适度的人才流动有助于创新技术水平的提升,区域内技术扩散程度越低越不利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提升;
第三,区域技术交流以及中介等组织的完善程度、技术扩散开放程度的完善情况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新人才基础显著正相关,表明完善的区域技术交流及中介服务、适度的技术扩散有助于改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新人才基础;
第四,区域人员或科技人才的流动程度、区域相关企业的合作程度、公共数据库建设程度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新产品收益显著正相关,表明适度的人才流动、企业之间密切合作以及完善的信息平台支持有助于提升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市场化能力。
5结论与建议
前述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网络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的影响,但不同区域创新网络要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首先,依据实证结果归纳结论。然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完善建议。
5.1主要结论
从前述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多元回归分析中,区域技术交流、技术扩散开放程度变量对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技术水平有显著影响,而样本描述性统计表明,7l%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区域技术交流水平较低,溢出效应弱。Causmano(2000)…所提出的技术外部性导致的知识溢出是有成本的,企业对知识溢出的利用取决于自身吸收能力,而吸收能力和企业知识存量和研发投入正相关。因此,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区域内技术交流和技术扩散水平,提供外部条件;
另一方面,中小型科技企业要重视自身知识储备和对研发的投入力度。
(2)适度的区域人员或科技人才流动,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新技术水平,而且对创新成果的市场化也有显著的作用。根据对样本的统计结果,有6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区域内人才流动不合理。因此,通过优化区域创新网络内的科技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有助于为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增添活力,解决创新人才短缺的“瓶颈”,提高人才聘用的灵活性,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化水平。
(3)中小型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程度、区域内中介的完善程度是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有显著的影响。根据样本统计结果,45%的被调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较常合作,而仅有29%的企业认为区域中介较完善。Conway(1998)等指出技术创新不是单个创意的结果,这意味着技术创新通常产生于众多主体参与和网络关系复杂的组合。因此,完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一要依托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区域创新网络;
二要注重中介组织完善,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平台。
(4)区域人员或科技人才的流动、区域相关企业合作对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创新产品收益有显著影响。这证实了Capello(1999)”所说的集群学习的实现途径包括企业问的结网和互动、人才在当地企业问的流动,而集群学习有助于提升小企业的创新绩效。公共数据库建设也对创新产品收益有显著正效应,这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增加和引导对对数据库建设投资,为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平台。
总体来看,区域创新网络对创新技术水平、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基础、创新产品收益以及创新体系建设表现出了明显的作用效应,但同时发现区域创新网络与创新资金实力没有显著作用,这可能是与区域创新网络量表中的具体测量指标选取有关,二者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的细化研究。
5.2优化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议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论,针对优化创新环境,提升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目标,对区域创新网络的优化和完善提出如下建议:.
(1)强化政府的功能,培育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政府起着积极地作用,主要包括加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投资等。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当区域创新网络围绕科研院所或大学集中地时发展最有效。因此,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中,首先要投资建设优良的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网络通讯系统等与科技企业发展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对培养人才、生产创新技术的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投入,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必要的技术支持。其次,制定一系列综合配套的支持政策,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提供优惠条件,并对重大技术创新实施奖励。推动企业之间建立分工协作的互动关系,尤其是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促进产学研的合作与互动。通过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加强对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的协调。此外,还应积极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将政府控制职能逐步让位于引导服务职能,并将各种不同体制的资源都纳入到创新网络中,实现对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小型企业网络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营销管理 网络营销 优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C9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068-01
目前中小型企业的营销竞争空间正逐步从实体的传统市场转向虚拟化的网络市场。网络营销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手段和媒介而开展的各种营销活动。其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不仅提高了企业营销效率,缩减了大量管理费用,更为企业提供了虚拟的全球性贸易平台,拓展了局限的市场空间。更缩小了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间市场地位的差距,使其有与大型企业同台竞争的机会。
一、目前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与问题
1.互联网市场巨大,手机网络发展迅猛
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数据表明,互联网无疑已成为一个巨大市场,且该市场还在不断扩大。值得关注的是,总体网民中手机网民比例已高达65.5%,成为我国网民重要组成部分。
2.安全问题
《报告》显示,仅2011年上半年,就出现多达2.17亿的病毒或木马攻击网民事件,占44.7%;
有1.21亿网民遇到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的经历,占24.9%,较2010年增加3.1个百分点;
遇到过网上消费欺诈的网民也有8%,规模达到3880万。
3.法律环境与国家政策
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最大不同是消费者与经营者不直接见面,这就会引起许多法律问题。例如,客户所选商品与收到商品不一致;
受到网上欺诈和网络黑客的威胁等。依其特殊性,就需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协调。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之前便出现了众多团购、网购的问题,但没有相应政策和监管机构进行有效处理。目前的标准和规则,远不能适应网络营销迅猛发展的需要。
4.范围扩大,水平较低
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产品已从服装、软件、图书、电脑及其配件、通讯产品等有限的几类产品转向了食品、汽车等更多、更广的市场领域,不管是商品品种,还是数量方面已逐渐满足人们的需要。但大部分企业还只停留在网络广告与网络促销上,网页上也只涉及公司名称、产品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等简要信息,对网络调研、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分销商渠道、网络服务优化等,却涉及极少,完全忽视了网络营销的优势与潜力。
5.消费者问题
因我国网民的地域、教育水平、生活及消费习惯、生活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消费个性化需求较强烈。消费者主要通过视觉这种缺乏人性化的沟通方式来判断产品品质,显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所以消费者更倾向于实物感受的传统购物方式。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网络营销的对策与优化方案
1.转变营销理念,提升网络意识,明确市场定位
当前,中小型企业管理者应熟练掌握网络营销基本知识,更新营销理念,由传统的实体市场经营理念转向虚拟的网络市场营销理念,加强对网络营销平台的思考,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管理者还需根据顾客对网络服务的不同需求,确定企业网站在网络市场中所处位置,从而确定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更好的制定产品策略和销售策略。
2.加大网站建设及推广力度
中小企业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内容更新快,符合自身特性的网站,并为此建立信息数据库,为了解市场需求动向,产品在网上受欢迎程度等做好铺垫,最后便能不断优化企业自身的资源配置。
可利用诸如报纸、电视、各种公司宣传品等宣传网址的传统媒体方式,也可利用将网络广告发送到网民经常访问的网站、讨论组和电子信箱等推广网站的方式做好网站的推广工作。
3.完善网络营销客户服务系统
为增进与客户的直接沟通,提高客户满意度,中小型企业需要建立自己完善的网络营销客户服务系统。通过与客户的互动,了解客户需求,以全新的营销方式,来鼓励客户参与产品决策,并且还能更直接发现客户个性化和深层次的需求,从而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和产品。消费者对产品的建议和评价,能直接指导企业改进技术,优化产品以符合消费者的标准和要求。
4.拓宽网络营销途径和方式
(1)企业网站基础之搜索引擎
先是搜索引擎登录,网站大量的流量都是来自搜索引擎,要使广大的客户能在百度等主流搜索引擎上搜到企业的网站,这是让客户接受的第一步。其次是搜索竞价广告,现在企业最常用的是搜索竞价广告,类似于百度竞价和Google关键词广告等。最后是搜索引擎优化,包括对相关的关键词优化等。
(2)企业网站推广之链接
增加和企业网站内容相关的友情链接或外链接,自从google等主流引擎将网站的链接广泛度作为排名参考的重要因素后,网站的链接数就成为衡量网站的重要指标。同时,链接质量也是搜索引擎考虑的重要因素。
(3)企业网站推广之信息
中小型企业应多利用论坛、博客、黄页等信息平台,对企业的产品信息进行和宣传。可以建立多个博客,加入产品与不同客户群体相关的圈子来进行信息。
(4)企业网站推广之QQ群
利用QQ这一覆盖面最广的日常交流工具,实时信息。比如建立和加入相关QQ群进行聊天讨论,发些相关的内容;
将与企业有关的产品介绍等资料上传到QQ共享,或是群邮件的形式发送等;
还可以在贺卡发送过程中添加标签广告。
(5)企业网站推广之广告
更多的采用软文广告,更多关于企业形象宣传的新闻,附以企业的网站进行推广。也可采取加入广告联盟的方式,利用更多更好的网络平台整合资源进行推广。
(6)企业网站推广之微博
微博的大爆发和客户群体的急剧增长,已经使其成为“领跑”网络新兴媒体平台。
三、结论
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使得其在开展网络营销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功能的发挥。如果中小企业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上述对策,那么网络营销一定会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企业营销能力,进而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中小型企业网络论文范文第4篇
网络营销对很多企业的第一感觉是需要一个技术团队才能来开展工作,所以这一观念使很多没有这方面人才的企业望而却步。其实答案非也,网络营销其实就是营销网络,把网络当做一个营销平台而已。因为在网络上:企业的最终客户没有变;企业的产品没有变;企业的卖点没有变,唯一变的就是营销的平台。以前企业是在报纸、电视、杂志、终端等平台上做广告做营销来让消费者了解品牌、产品和服务,然后吸引消费者去传统的终端卖场购买自己的产品。网络营销,只不过是把营销平台换成了互联网,厂家在互联网上做营销做广告来宣传自己的品牌、产品和服务,然后让客户直接进入自己的购物网站或去传统的地面终端购买自己的产品而已,所以营销的本质没有变。
那么做网络营销必须要知道了解网络的特点和网络营销的形式。那目前网络营销又包括那几种形式呢?以下将做详细介绍:
网络营销目前总体分为15大形式:即搜索引擎营销、即时通讯营销、网络病毒式营销、BBS营销、网络博客营销、聊天群组营销、网络知识性营销、网络事件营销、网络口碑营销、网络直复性营销、网络视频营销、网络图片营销、网络软文营销、RSS营销、SNS营销。
第一种形式:搜索引擎营销
搜索引擎营销是目前最主要的网站推广营销手段之一,尤其基于自然搜索结果的搜索引擎推广,因为是免费的,因此受到众多中小网站的重视,搜索引擎营销方法也成为网络营销方法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搜索引擎营销主要方法包括:竞价排名、分类目录登录、搜索引擎登录、付费搜索引擎广告、关键词广告、搜索引擎优化、地址栏搜索、网站链接策略等
第二种形式:即时通讯营销
即时通讯营销又叫IM营销,是企业通过即时工具IM帮助企业推广产品和品牌的一种手段,常用的主要有一种两种情况:
第一种,网络在线交流,中小企业建立了网店或者企业网站时一般会有即时通讯在线,这样潜在的客户如果对产品或者服务感兴趣自然会主动和在线的商家联系。
第二种,广告,中小企业可以通过IM营销通讯工具,一些产品信息、促销信息,或者可以通过图片一些网友喜闻乐见的表情,同时加上企业要宣传的标志。
第三种形式:病毒式营销
病毒式营销是一种常用的网络营销方法,常用于进行网站推广、品牌推广等,病毒式营销利用的是用户口碑传播的原理,在互联网上,这种“口碑传播”更为方便,可以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因此病毒式营销成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由于这种传播是用户之间自发进行的,因此几乎是不需要费用的网络营销手段。
病毒营销的巨大威力就像一颗小小的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一瞬间似乎只是激起了小小的波纹,转眼湖面又恢复了宁静,但是稍候一下,你就会看到波纹在不断进行着层层叠叠的延展,短短几分钟,整个湖面都起了震荡。这就是病毒营销的魅力。
2008年。3月24号,可口可乐公司推出了火炬在线传递。而这个活动堪称经典的病毒性营销案例。如果你争取到了火炬在线传递的资格,将获得“火炬大使”的称号,头像处将出现一枚未点亮的图标,之后就可以向你的一个好友发送邀请。
第四种形式:BBS营销
BBS营销又称论坛营销,就是“利用论坛这种网络交流平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传播企业品牌、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从而让目标客户更加深刻地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达到宣传企业品牌、产品和服务的效果、加深市场认知度的网络营销活动。
BBS营销就是利用论坛的人气,通过专业的论坛帖子策划、撰写、发放、监测、汇报流程,在论坛空间提供高效传播。包括各种置顶帖、普通帖、连环帖、论战帖、多图帖、视频帖等。再利用论坛强大的聚众能力,利用论坛作为平台举办各类踩楼、灌水、帖图、视频等活动,调动网友与品牌之间的互动。而达到企业品牌传播和产品销售的目的。
第五种形式:博客营销
博客营销是通过博客网站或博客论坛接触博客作者和浏览者,利用博客作者个人的知识、兴趣和生活体验等传播商品信息的营销活动。
博客营销本质在于通过原创专业化内容进行知识分享争夺话语权,建立起个人品牌,树立自己“意见领袖”的身份,进而影响读者和消费者的思维和购买行为。
第六种形式:聊天群组营销
聊天群组营销是即时通讯工具的延伸,具体是利用各种即时聊天软件中的群功能展开的营销,目前的群有qq群、msn群、旺旺群、有啊群等等。
聊天群组营销时借用即时通讯工具具有成本低、即时效果和互动效果强的特点,广为企业采用。他是通过一些文字、图片等方式传播企业品牌、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从而让目标客户更加深刻地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达到宣传企业品牌、产品和服务的效果、加深市场认知度的网络营销活动。
第七种形式:网络知识性营销
网络知识性营销是利用百度的“知道“、“百科”或企业网站自建的疑问解答板块等平台,通过与用户之间提问与解答的方式来传播企业品牌、产品和服务的信息。
网络知识性营销主要是因为扩展了用户的知识层面,让用户体验企业和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高质服务,从而对企业和个人的产生信赖和认可,最终达到了传播企业品牌、产品和服务的信息。
第八种形式:网络事件营销
网络事件营销:是企业、组织主要以网络为传播平台,通过精心策划、实施可以让公众直接参与并享受乐趣的事件,并通过这样的事件达到吸引或转移公众注意力,改善、增进与公众的关系,塑造企业、组织良好的形象,以谋求企业的更大效果的营销传播活动。
目前社会出现的网络红人和汶川地震时的《封杀王老吉》都属于成功的网络事件营销典型案例。
第九种形式:网络口碑营销
网络口碑营销是把传统的口碑营销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的新的营销方式,是在应用互联网互动和便利的特点,在互联网上,通过消费者或企业销售人员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口碑信息与目标客户之间而进行的互动沟通,两者对企业的品牌、产品、服务等相关信息进行讨论,从而加深目标客户的影响和印象,最终达到网络营销的目的。
“网络口碑营销是WEB2.0时里网络中最有效的传播模式。网络口碑营销在国际上已经盛行了很久,美国有专门的协会来对此领域进行专门的权威的探讨。
第十种形式:网络直复性营销
网络直复营销是指生产厂家通过网络,直接发展分销渠道或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销售产品的营销方式。譬如:B2c,B2b等。
网络直复营销是通过把传统的直销行为和网络有机结合,从而演变成了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营销模式。很多中小企业因为分销成本过大和自身实力太小等原因,纷纷采用网络直复营销,想通过其成本小,收入大等特点。达到以小博大的目的。
第十一种形式:网络视频营销
“网络视频营销”指的是企业将各种视频短片以各种形式放到互联网上,达到宣传企业品牌、产品以及服务信息的目的的营销手段。网络视频广告的形式类似于电视视频短片,它具有电视短片的种种特征,例如感染力强、形式内容多样、肆意创意等等,又具有互联网营销的优势,例如互动性、主动传播性、传播速度快、成本低廉等等。可以说,网络视频营销,是将电视广告与互联网营销两者“宠爱”集于一身。
第十二种形式:网络图片营销
网络图片营销就是企业把设计好的有创意的图片,在各大论坛、空间、博客、和即时聊天等工具上进行传播或通过搜索引擎的自动抓取,最终达到传播企业品牌、产品、服务等信息,来达到营销的目的。
第十三种形式:网络软文营销
网络软文营销,又叫网络新闻营销,通过网络上门户网站、地方或行业网站等平台传播一些具有阐述性、新闻性和宣传性的文章,包括一些网络新闻通稿、深度报道、案例分析等,把企业、品牌、人物、产品、服务、活动项目等相关信息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及时、全面、有效、经济地向社会公众广泛传播的新型营销方式。
第十四种形式:RSS营销
RSS营销,又称网络电子订阅杂志营销。是指利用RSS这一互联网工具传递营销信息的网络营销模式,RSS营销的特点决定了其比其他邮件列表营销具有更多的优势,是对邮件列表的替代和补充.使用RSS的都是以行业业内人士居多,比如研发人员,财经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他们会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科技型、财经型、管理型等专业性的网站,用邮件形式订阅他们的杂志和日志信息,而达到了解行业新的信息需求。
第十五种形式:SNS营销
中小型企业网络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私营外贸企业;
社会关系网;
社会关系一外贸业务互动模型;
假设验证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9)11―0037―10
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研究我国私营企业所获得的基本结论是,私营企业由于社会资源有限、社会资本不足,往往非常重视社会关系的构建与利用,以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来经营企业。虽然用社会关系理论分析中国私营企业已经蔚成风气,并且经济学、管理学已经在这一方面与经济社会学开始了对话,但却未在国际贸易学界得到响应。我国的主流贸易学者在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时,仍然满足于比较优势的精致逻辑,乐此不疲地证明着以比较优势安排,在完全自由贸易的格局下,可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率。这种低度社会化的研究传统所表现出的解释力局限越来越明显。要更加切合实际地、更有说服力地解释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我国企业的国际贸易行为,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已经十分必要。本文尝试利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以问卷调查所获的数据,运用相关数理工具,在验证本文建立的4个假设的基础上,检测本文提出的“社会关系一外贸业务互镶模型”的有效性,以期从一个新的视角展开对我国国际贸易领域的私营企业的研究。
一、理论综述与研究框架
(一)理论综述
社会关系网络被网络研究者界定为一群特定的个人之间的一组独特的联系,可以形式化为由多个点(社会行动者)与各个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集合,代表着正式性较弱的社会结构。我国台湾的社会学者,更是直接将社会关系网络本土化为“人脉”或“人际关系”。据此,本文定义的社会关系网络是指个体在社会行动中基于工具性目的而构建、利用与维护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模式,与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概念同义。出于行文方便,两个概念在本文中互换使刚。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网络理论在美国社会学与管理学领域俱为显学。在社会网络分析者的眼中,整个社会无非是由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所构成的大系统。社会网络理论从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的网络结构出发,为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结构主义的微观基础,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具体的社会关系结构来认识人的社会行为。
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经济生活。马克・格兰诺维特认为,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家把生产、分配与消费行为视之为不受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制约的孤立的、低度社会化的人类行为的假设,并不切合实际。大量的证据显示,商业关系和社会关系密不可分。网络分析者所代表的经济社会学的基本主张是经济行为镶嵌在社会关系之中,经济决策不是理性个人在孤立的环境中做出来的,而是在动态的人际互动中完成的。他们目的性的行动企图实际上是嵌在真实的、正在运作的社会关系系统中的。因此,任何经济活动绝对不能只是单纯地化约为商品交换活动,而是必须同时将其所处的环境因素考虑进来。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构建社会网络的理由可以是为获取社会资源以取得经济利益。在关系网络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利益连接节点,嵌入在这些节点中的资源就是社会资本。通过连接网络中的节点,就直接或间接地为行动者提供了接近社会网络中的其他节点(行动者)的机会,为他们获得需要的社会资本提供了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网络就是社会资本,一个个体的网络越宽广,其包含的社会资本越大。因此,人们构建社会网络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必需的社会资本。
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有必要特别注意社会网络理论视阈中的市场观。White等指出,市场是从社会关系网络和从社会关系发展而来的,市场秩序实际上是生产经营者网络内部相互交往产生的暗示、信任和规则的反应。Burt也认为,经济活动在运行过程中会形成一个产品交易之外的社会市场,成员在此网络结构中发展相互关系,并且交换或分享与组织有关的信息。格兰诺维特的研究证明,商业关系和社会关系密不可分,经济交换往往发生于相识者之间,而不是发生于完全陌生的人们中间。经由这个过程,交易活动在人际关系与经济关系叠加的社会关系中扎下根,同时培育出了信任。基于这种信任,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并不完全是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公开市场上寻找交易伙伴,而可能更情愿选择与自己有良好情感关系或血缘关系的人进行生意往来,将他们当作长期缔约的合作者。
本文认为,企业间的上述社会关系,基本上属于经济社会学家们指涉的强关系。格兰诺维特强调,强关系来自关系建立的时间久长、投入关系的情感多、相互间亲密无间(相互信任)并讲求互惠回报的综合作用。强关系结成紧密的网络。Kcrackhardtl则将强关系描述成经常互动的、持久的和充满情感的关系,同时Rowley、Kcrackhardt和Behrens还认为强关系的建立,与合作伙伴之间的高频率互动,以及他们将资源专注于关系的投入程度有关。强关系可以给合作伙伴带来两个十分重要的益处:一是合作者之间交换高质量的信息以及心照不宣的了解(tacit knowledge),在发展强关系的过程中,合作伙伴对相互的企业组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形成关系性信任,进而变得相互依赖二是强关系还可发挥社会控制的机制,规制合作伙伴的行为。拥有这种战略性的强关系联系的企业,能够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共担风险与成本,并在技能上实现互补。更明显的是,强关系由于着眼于长期利益,能够促进互惠与相互回报。因此,合作伙伴之间会倾向于放弃眼前短期利益,对合作出现的分歧也只是提出意见,而不会选择退出,更可能的是建立起共同解决问题的安排。也就是说,建立在长期合作互动基础上的强关系,会形成关系性信任和互利与回报的规则。与Powell的强关系网络可以形成单独的和特殊的组织形式的断言相似,Uzzi将这种植根于信任之上的控制机制称作为嵌入的逻辑结果,是内聚的/强力的纽带的产物。同样的,Kale、Singh和Perlmutter也发现,立足于信任之上的关系型资本与组织联盟的学习之间,存在正向的关系。
综上所述,社会网络理论将企业的交易活动与社会关系相重叠,即业务关系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因而企业的经营决策不光是一种理性选择,而且还受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位置、甚至受个人情感乃至血缘关系的制约,显著地区别了纯粹的经济学模型所预测的情况,从而清楚地反映与还原了企业的实际市场操作。
根据以上理论,本文认为,我国私营国际贸易企业固然在业务市场与业务对象上,确有不同于主要在国内进行竞争的那些企业的一些特点,但仍无法抹杀一个基本事实,即私营国际贸易企业毕竟植根于中国文化的环境中,不可能特立独行于讲究社会人脉的趋势之外。换言之,如果社会关系网络是其他私
营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机制的话,那么,它同样可能是私营国际贸易企业经营涉外业务的基本纽带。简而言之,由于国际贸易业务具有地理遥远与跨越国界这类障碍,风险远远大于在国内开展业务,因此,它不仅不排斥社会关系的介入,更要依赖以信任为内核的强关系的中介。根据这样的认识,考虑到国际贸易业务的特点,本文以强关系在私营企业国际贸易业务中的作用为中心点,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
(二)假设、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1 假设
假设1:私营外贸企业高管们十分认可社会关系的重要作用,积极营建和维护人际关系,形成了一个范围广、互动频率高且成员社会地位较高的关系网络。
假设2:企业的贸易业务镶嵌在贸易企业之间的人际关系之中,强关系在业务经营中发挥关键的作用,简而言之,强关系即为市场。
假设3:国际贸易业务订立的合同不是对人际关系的替代,而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正式制度保证;
进一步的推论是贸易双方关系好则合同的重要性小,反之则大,即贸易合同的重要性与人际关系紧密度负相关。
假设4:贸易的风险与双方人际关系紧密度反向相关,换言之,双方人际关系好则贸易风险低,反之则高。
2 理论模型
根据前面4个假设,我们建立了“社会关系一贸易业务”互镶模型如图1。
假定甲乙两国的国际贸易公司(B1与B2)结成了贸易业务关系,它们之间的贸易业务量用V(曲线vj=v(s))表示;
出于简便,假设业务流向总是从出口B1向进口B2流动,用图中连接B1与B2的弧线表示;
中央竖轴表示贸易合同c,上端为合同的重要性弱,下端为强;
底部横轴表示人际关系,向外为强,向内为弱;
横轴以上的三条横线,代表连接双方的人际关系与业务关系的强弱类型或层次;
图中虚线曲线C=C(Si),i=1,2,3,表示国际贸易业务的风险与人际关系的关系,低点为风险强,高点为风险弱。
在这个模型中,需要对处于核心位置的业务关系与人际关系互为镶嵌而形成的三个强弱层次的关系类型加以定义:(1)情感性业务关系,这即本文所指的强关系类型。它既可是建立在血缘、亲缘等特别连带基础之上的关系,也可为双方虽无血缘亲缘关系,但在长期、稳定的业务往来中,达到了高度的互利互惠程度,甚至双方的高管或业务人员,还因此结成了朋友,建立了融洽的、有私人情感的等同于一个利益共同体的关系;
(2)工具性业务关系,这属于弱关系层次,通常指的是业务双方仅有商业联系,无朋友情感的那种业务关系,可以归人是“熟人但非朋友”的范畴;
(3)偶然性业务关系,这是最低层次的关系,通常指的是那种仅有过一、二次偶然的业务交道的关系,基本上归人“生人”的范畴。本文的这种定义有着理论依据。黄光国把人际关系分成了三种类型,分别是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情感性关系是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达到了可以满足互动双方的情感需求的程度。与之相对的是工具性关系,即个人和他人建立的关系,无非是要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与手段,因而这种关系基本上是短暂和不稳定的。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混合性关系,按照黄氏的说法,这种关系也是比较持久的,但需要“礼尚往来”维护其持续性。本文划分的三种关系类型,是对黄光国的研究成果的综合借鉴与改造。
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前提是必须证明私营外贸企业的高管们拥有社会关系网络,而证明基于这种网络的关系所发挥的作用则是充要条件。由于这种关系网络是由每一个被研究者为中心延伸出去建立的,因此我们依据个体中心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提名生成法”(Name-generator)编制了《私营贸易企业社会关系调查》的调查问卷来获取研究所需的数据。提名生成法可让每个被访者提供自己的社会网络成员的相关信息,故成为研究个体社会网络常用的方法。提名生成法会使被研究者提出与自己关系较强的社会关系,恰好与本研究的重点相吻合,因此适当。我们首先在2006年11月的欧洽会上向参会的中方企业发放了250份问卷,随后,向有关私营企业发放了25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350份问卷,去除各种不合格问卷,得到133份有效问卷。我们设定可作为研究对象的私营企业的外贸业务量必须占其业务总量的5%以上,低于这个标准则排除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外。
二、验证假设
(一)假设1的统计数据验证
对假设1的验证分成3个方面:一是直接询问被调查对象对社会关系的看法;
二是了解他们参加各种涉外业务展会的目的;
三是被调查企业高管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
1 被调查企业高管对社会关系的看法。从表1可知,98%以上的企业高管认可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非常重要或重要,93%以上的企业高管表示社会关系对开展国际贸易业务非常重要或重要,同时有近90%的企业高管表示与国外企业的高管建立私交对企业开展贸易业务非常重要或重要。由此可断定绝大多数企业高管认可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2 被调查企业高管参加各种涉外业务展会的目的。被调查企业高管参加欧洽会、广交会以及其他形式的涉外展会的目的与上述态度量表表明的态度一致。涉外展会本是一种典型的市场机制,但在这些企业高管看来,仅去了解商情不是目的(3%),建立一般业务关系也不是参会的全部意图(8.27%),更反对只为做一笔买卖去参会(0%),而建立长期、稳定和融洽的业务关系才是根本目的(88.72%)。这说明,企业高管已经将这类正式交易机制化为“拉关系”的平台。
3 被调查企业高管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我们把社会关系网络操作化为网络规模、交往频率、网络差异和网顶高度4个变量,以考察被调查企业高管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
(1)网络规模。网络规模被定义为与企业负责人密切交往的人员数量。从表3可知,与被调查企业的高管们交往密切的人员数量,主要集中在40至100人这个区间。表中数据清楚地表明,这些企业高管确有其各自的“圈子”,他们置身于各自的社会网络之中。
(2)交往频率。交往频率是指与交往对象直接见面、打电话、发邮件、寄信函等各种交流方式在一个月的次数。表4数据证明了这些被调查对象不仅生活在各自的“圈子”里,而且与网络成员有频繁的联系与互动。
(3)网络差异。我们以企业高管的主要交往对象的不同职业定义网络差异,意在检测他们的“圈子”的社会范围。从表5可知,被调查的企业高管的交往对象的职业分布较广,即他们的“圈子大、门路广”。
(4)网顶高度。网顶高度被视之为密切交往对象在各个行业的管理职务上的高低分布及其职业声望状况。我们以陆学艺的“十大阶层”为基础,结合李春玲测量的81种职业,挑选出从党政领导至普通工人的30种常见职业职务列表供被调查企业高管选择,整理成表6数据。从表中可知,占90%以上的企业高管都与党政官员、特权或重要职能部门的人士有着密切联系。至于与其他企业家和律师、会计师等
专业人士的密切交往比例更达100%。我们还发现不少企业高管与宗教人士有来往。我们从以上数据获得的推论是,企业高管们“往来无百丁”,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网很高。
通过以上统计描述,可见被调查企业高管十分认可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对企业以及外贸业务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着力营建与维护有着广泛职业背景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关系网络,可以说假设I具有社会事实的基础。
(二)验证假说2
1 统计数据验证。我们以“大单业务”和“赚钱业务”这两个指标来验证“强关系即为市场”的假设2。企业如何处理这两种业务,能有效检验企业之间的关系强度。由表7可以看出,公司的“大单业务”和“赚钱业务”主要来自关系最好和较好的公司,作为回报,也将这两类业务交给关系最好或较好的公司,与无关系的公司基本上无这种业务往来。这就是说,企业的市场存在于强关系之中。
2 线性模型验证。我们用回归模型对假设2进一步验证。以外贸企业间的业务量为因变量,以企业间关系的紧密度为自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1),结果如下:
由上述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常数项系数为0.732,回归系数(B)为0.765,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为0.783,常数项和回归系数T检验的t统计量分别达到4.49与14.42,T检验的相应概率P均为0.00,由此可以认为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尽管R2仅为0.61,但拟合优度仍可接受,由此可以发现外贸企业间的关系与其业务量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且关系越紧密业务量越大。由此,强关系即为市场的假设成立。
(三)验证假设3
1 统计数据验证。合同在外贸业务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请被调查企业高管对其业务伙伴是否为完全的合同关系或人际关系、合同关系与人际并重、合同对双方关系的作用以及企业间关系紧密度与合同的重要性这4个选项进行选择,试图以此验证假设3。由表9可知,约71.4%的企业完全赞同企业关系应该是合同与人际关系并重,85.7%的企业完全赞同合同巩固了双方的良好关系。这一结果从一个侧面再次表明,外贸业务是镶嵌在人际关系之中的。
我们用企业关系紧密度与合同的重要性来进一步检测上述态度的真伪。有73.7%(98个)企业对“企业间关系越密,合同作用越小”予以肯定答复。反过来,“企业间关系越疏,合同作用越大”所得的统计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有77.4%(103个)的企业表示完全赞同,没有企业反对这一说法。这一检测与上述态度没有出现大的偏差,可以认定贸易合同的重要性与企业间关系紧密度负相关的假设得到了支撑。
2 线性模型验证。为了进一步验证假设3,我们在回归模型(1)的基础上,新加入变量“合同的重要程度”,与“外贸企业间关系紧密程度”一起作为自变量来解释企业间业务量(因变量)的变化。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与回归模型(1)相比回归模型(2)的拟合优度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偏相关系数T检验的相应概率P均为0.00,由此可以认为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回归模型(2)拟合较好。由于加入了合同的重要性这个新变量,回归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有了显著提高,且其偏相关系数都为正(0.922和0.456),因此可证明合同关系并未排除企业间的人际关系。
3 相关系数验证。我们再用相关系数验证在外贸业务中合同的重要性与关系层次负相关这一假设。从表ll可以看出,公司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与合同重要性的kendall相关系数是-0.377,概率p值为0.00,小于0.01;
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34,概率p值为0.00,小于0.01。由此得出结论,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条件下,两种分析方法等级相关系数有显著意义,在贸易中企业问关系紧密程度与合同重要性存在负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大约为-0.4。
(四)验证假设4
1 统计数据验证。贸易实践表明,贸易风险多来自贸易争议,我们用贸易争议的处理难易程度来代指风险大小,即争议处理越容易,风险越小,反之为大。更重要的是,对贸易争议的处理态度与方式能够考验关系的强弱。争议处理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法律解决,二是私下协商解决。为此设定4个难易程度。由表12第一列可以看出,随着公司间关系层次降低,协商解决交易争议的难度加大;
反过来,随着关系强度的增高,选择打官司解决争议的比例大大降低。这充分说明,关系强度决定了争议双方取互谅互让的方式,也就化解了贸易的风险。
2 相关系数验证。我们进一步用相关系数检验贸易风险与双方关系层次的关系。表13显示,公司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与贸易风险kendall相关系数是-0.501,概率p值为0.00,小于0.0l;
spearman相关系数为-0.552,概率p值为0.00,小于0.01。由此得出结论,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条件下,两种分析方法的等级相关系数都有显著意义,公司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与贸易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成立。
3 偏相关系数验证。考虑到贸易过程中合同的重要性与企业间关系层次反向相关可能存在“合同重要性”对“贸易风险”与“企业间关系层次”之间关系的干扰,有必要进行偏相关分析,经控制合同的重要性探讨贸易风险与企业间关系层次的相关性得出表14。由表可知,控制变量“合同重要性”后,贸易风险与企业间关系层次的相关关系仍大致为-0.55,相应概率p值为0,00,说明通过显著水平检验,可认为它们显著负相关。
三、研究结论
与不足
本文的4个假设得到初步验证。被调查企业高管不仅认可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中着力建设与维护关系网络,特别是强关系即为私营外贸企业的市场、业务开展与双方人际关系强度保持一致的核心假设得到证实,证明本文提出的“社会关系一外贸业务互镶模型”成立。交易关系与人际关系相互镶嵌的理论假说,经由这一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私营企业的行为中得到较好地印证,从而较真实地还原了私营企业在外贸领域的实际操作状况。这一模型与运用社会关系理论对一般私营企业的研究所获得的结论相一致,说明社会关系理论对私营企业行为的确具有极高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