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化、数据库、信息存储、全文检索等技术手段,将传统介质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文件、声像文件转换成数字信息,并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数字档案信息库。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是保证数字档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管理方式创新论文【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化、数据库、信息存储、全文检索等技术手段,将传统介质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文件、声像文件转换成数字信息,并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数字档案信息库。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是保证数字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档案数字化的基本流程主要包含档案整理、目录建库、档案扫描、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检验、数据备份等环节。档案数字化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档案数字化前要制定出周密的计划,做好纸质档案数字化处理鉴定,以档案重要与非重要、利用次数的多与少、编研资料的量大与量小来决定是否引用档案全文、加工范围及先后次序。
二是保证数字档案质量,随时进行档案信息库的抽查,查看其是否保持了档案的原貌、字迹是否清楚不失真、亮度是否适当、有无错扫和漏扫、图像质量有问题的要确定是否重新扫描等,及时删除失效数据,增补新的数据,做到定期的数据维护。
三是档案数据制作必须符合标准化要求,即明确规定著录上的必要项目和选择项目、格式上的著录项目及排列次序、检索上语言的主题词和分类表及对著录标引结果审校的统一,做到著录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稳定性、可靠性和适应性,使之不但揭示档案的主题内容、科学价值、载体的物质形态,而且还揭示了档案的保管状态和档案信息检索的线索,指明档案来源、出处和存放位置,既能帮助保管人员了解馆藏情况和保管档案,又能方便用户从不同的角度查找利用档案。
四是保障数字化档案的安全,管理上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自觉遵守各项档案数字化安全制度;
技术上要以先进、有效、安全的技术作保障,如对加密的档案通过对用户分类、数据分类、审计功能和数据加密等方法来进行有效的保护,运用数据加密、数字签名、数字水印等技术来加强数字化档案著作权、隐私权的保护,并做好档案数据的备份工作,做到一式两份,以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五是定期对档案软硬件平台进行升级,使用仿真、复制、再生性保存、迁移等技术方法,持续地保存数字档案。
档案信息网络化
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档案管理和服务方式与档案的收藏量增加、载体形式多样化、需求面扩大、利用系统性和时效性之间存在着矛盾。例如,我校在档案数字化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与以前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和手工操作方法相比已进步不少,能够自动生成案卷目录、卷内目录,但至今使用的是单机版软件,查找不方便,信息资源还不能共享。现在,社会各行各业对档案信息资源高效利用和档案部门提供全面档案信息服务的要求,都要求档案信息的网络化。通过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体系,档案信息的采集、核对、归档、立卷、保管和利用都可以通过网络操作实现,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档案信息“广、快、精、准”的要求,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在2002年提出《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将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作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出战略规划。2006年《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其指导思想便是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档案信息化建设也被列为“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中的重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同样将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将以阐述。
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主要包含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安全设备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库、网站等档案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用户服务管理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系统建设。建立档案网站,档案信息,提供档案信息利用,是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的重点与核心。首先是需要建立档案网站,使人们能够在网上“看”到这个档案部门,进而利用所提供的各种档案信息。要认真考虑哪些档案信息能够上网,哪些不能上网;
哪些信息是无偿利用,哪些信息必须进行权限和费用等方面的控制使用,并提前进行相应的数字化处理。将准备好的档案信息分类,系统有机地组织起来,确定以静态页面还是以数据库形式,归入相应的栏目。二是对网络系统运行维护。随着电子文件管理的逐步发展,对系统还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改、升级、扩充。定期检查已著录标引的数据质量,不断补充新的数据。三是要建立健全网络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的管理体系,制定管理法规,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有效监督,从制度上保障网络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要完善安全保障的技术措施,提高在网络中的自我防范能力,可将内部网和外部网在物理上加以分隔,内部网还可以隔离成不同网段,以保证网络档案信息范围,减少各部系统之间被正面攻击的机会。利用防火墙过滤通过的数据包,拒绝那些试图违反安全约束的包,保证网络边际安全。可以通过身份证明、数据加密、数字签名等技术阻止计算机病毒的侵入。在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迎接各种挑战,不断地研究和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供共享的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服务便利化。
文档信息一体化
在传统档案学中,以“归档”为界限,将同一事物按两个时期分为“文件阶段”和“档案阶段”,文件与档案同源一体。长期以来,由于文件与档案工作实现分块管理,文件到档案的转化和衔接过程不顺利,相互之间缺乏统筹规划、顺畅衔接和有效利用,数据要辗转多次输入,使得工作人员要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效率较低。文件和档案工作之间不能及时地实现交流与反馈,部分割裂了文件与档案之间本应该存在的联系,档案信息与原有的文件信息存在某些失真,典型表现如收集不齐全,标引深度不好掌握,目录编制不科学,难以反映使用者的需求。信息化时代,由于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电子文件从起草到归档管理的全过程可以在同一工具系统上完成,模糊了传统文档管理将“归档”作为文件与档案的分界线,因此,档案界提出了文件工作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即“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
文档一体化就是从文件处理和档案管理全局出发,满足连续性和整体性规律,通过信息技术将其有机联系起来,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组成综合的管理系统,对文件和档案信息进行存储、控制、加工、传输,实现从文件生成制发到档案管理的全过程控制。采取文档一体化模式,特别是使用文档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可方便做到一次输入、多次输出,并在从文件产生到运转的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实现文档实体生成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利用一体化,规范一体化,使档案收集更加完整、系统、便捷、准确、安全,源头上提高档案信息的质量,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信息化时代,利用多媒体、数据库、网络等信息技术可有效实行和实现文档一体化,满足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化和档案信息服务的需要。
实现文档一体化有两种模式。一为部门内部文档管理一体化,实现文件处理、登记、分类立卷、著录标引同步完成。二为部门间结构和职能一体化,设置统一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利用各个环节联系起来的实体性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统一组织管理各机关文书、档案工作。在实行文档一体化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理顺管理体制,保证文档各管理部门能从横向与纵向之间相互联系,打下扎实的组织基础,保证实现文档工作的整体优化。二是要加强标准化与质量建设,应统一、强化和有效执行标准,确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明确各自负责,制定和实施文档工作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三是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要与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管理系统融合,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步建设,协调发展。四是要切实增加办公设备的投入,不断改善、配置和优化基本的办公设施。总之,各个单位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文档一体化模式和步骤,实现文档部门管理工作的平滑结合。
档案人员现代化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资源作为社会的基础性原生信息源需要得到深入广泛地开发和利用,档案管理作为社会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应该在管理模式和方式上进行变革。需要把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应用到档案工作中,用现代化管理理念驾驭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提升现代管理,努力实现档案现代化。档案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是档案管理内涵和手段的深刻变革,其内涵不仅是实物对象,其手段不是简单的手工操作计算机化,其目标也不是单纯的档案知识馆藏化,而是要用科学先进的档案管理信息化方法,更加全面、方便、简洁地服务社会。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技巧,具有一定的知识面和相应的学科知识,了解分管档案所涉及的内容,准确分类编写档案,能合理地综合使用开发档案,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办公软件、多媒体、数据库、网络等操作应用能力,增强信息化适应能力,实现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一、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仍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公共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双创环境的新要求
“双创”是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早是由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创业创新文化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应同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在“双创”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应调整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也要培养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类人才。一方面,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转变传统式教学模式,在教材选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法中突出实习实践,搭建便捷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要培养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类人才,这一类人才主要从管理理论和实践上着手,“双创”态势的发展需要尊重人才、尊重和鼓励创新的管理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这类管理人才为他们提供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
2.当前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材体系不完善
对教师而言,作为教材的第一选用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选用书目、备选书目大多是由教师提出来的。然而,该课程选用教材缺乏集体考量,每位教师有不同的标准,因此选用教材具有随意性。同时,有的教师不轻易改变教材,长期使用一个版本,致使一些新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教材得不到及时选用。对学生而言,学生自由购买教材暴露出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学生购买盗版教材,或复印教材;
二是部分学生借用教材,但因修订再版等原因,个别教材与实际使用的教材有差异;
三是学生自己联系购书,供应时间难以保证,影响教学正常进行;
四是个别学生不买教材,上课时没有教学资料,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考核方式不合理
当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考核形式以闭卷为主,开卷为辅。虽然闭卷考试能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成绩,成绩也可以较准确地进行量化。但是这种以知识点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命题很容易僵化,形式也比较刻板,很难检测学生学习能力及个人综合水平,如果仅以评分为依据评价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难免有失公允。再加之,由一次考试定成绩,还会导致学生在考试中急功近利、铤而走险,出现违规行为。
二、实践教学模式路径探索
目前“双创”环境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当前其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该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不光是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去探索、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他们不断尝试在错误和修正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在探索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把理论基础知识和课堂实践、实习实践以及实践创新结合起来,构建形式多样、目标多元、时间一贯的“课堂实验、学期实习、综合实训”三模块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实践,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通过学期实习,深化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实习;
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实践实训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更好地适應“双创”环境下对公共管理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从而有助于该课程明确学科定位,促进学科发展,有助于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适应“双创”环境要求。具体而言,“课堂实验、学期实习、综合实训”三模块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落实:
1.教材的选定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要培养的是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的综合管理能力。因此,课程教学内容除了要重点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外,还要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关于教学内容的拟定,要注意教学内容基础性与实践性的结合。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有关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基本范畴与理论的内容要入选教学内容。因为一个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基本范畴决定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核心的知识,才能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同其他课程区分开,尤其是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行政等课程区分开。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教学方法的实践性是结合起来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求运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要求有相对应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内容就要在教学内容中适度增加案例分析、问题分析、政策分析、定量和定性分析等分析方法的学习内容。公共管理类学生只有掌握了实践性分析方法,才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学理论争鸣相关方面的内容。因为理论争鸣不仅有利于推动该门学科的发展,还有助于学生掌握该学科的相关知识并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拓展。
2.教学方法的改进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目标是为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高层次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庞杂的理论知识较为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适应“双创”环境下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实践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模拟课堂、案例教学、网络教学、交互学习等方法,融合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内容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适应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信息化时代可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改变课堂授课形式,如“翻转课堂”,老师把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让学生在课下看视频学习,课堂上老师就集中回答学生观看视频的疑问,使课堂变成学生与老师互动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以往教与学的模式;
再如“微课堂”,利用以课程小组为中心的互动学习社区,将课堂搬到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都可以和教师、同学进行学习、沟通,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还要经常性地开展如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等类型的课外实践课程,通过政府或企业实践平台让学生进行体验式训练,体验公共管理活动及服务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知识和不断创新。
3.考核方法的改进
科学的考核方法是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考核。而当前无论是闭卷、开卷或是论文的考核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为了综合、科学地考核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用多元化方式改革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方式,即课程设计、调查报告、专题演讲、平时作业、小论文、实践操作、小组辩论、无领导小组讨论、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方式把考核有机地融入到了教学的全过程,实施“教、学、考”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减少并消除部分学生平时松懈、考前背诵、考试作弊、考后遗忘的不良现象,促进学生组织管理技能、社交沟通、人力资源管理、公文写作与处理等技能的提升,以此满足创新创业环境下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对公共管理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探索学校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方式,寻求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途径,改革陈旧的实践课程教学基地管理,建立更完善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
三、结语
迎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应做出相应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以顺应“双创”环境对该课程的新要求。“课堂实验、学期实习、综合实训”三模块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实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通过学期实习,深化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以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实习;
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实践实训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该模式的落实还需要从教材的选定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的改進等几个方面来着手。
参考文献:
[1]陈庆云,等.公共管理理念的跨越: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J].中国行政管理,2005(4):18-22.
[2]王志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6):41-44.
[3]富吉祥,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70-172.
[4]刘正妙,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困境与对策[J].民办教育研究,2009(2):68-74.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转型;
管理创新;
企业管理;
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077-0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今天.全球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而创新则日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作为社会生产力的载体,适应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其存在的理由和一切行为的出发点、落脚点。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促发了我国企业现代化历程的加速。当前,我国企业现代化的历程首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如何从适应计划经济走向
一、理论背景
在国内最早提出管理创新概念的是芮明杰和常泽修等人。芮明杰于1994年在其出版的著作《超越一流的智慧--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中,最早提出管理创新的概念。管理创新就是由管理主体对组织系统中的人们施加影响,使组织系统中的人们能积极和协调地工作,以实现组织系统预定的目标。该定义包含4层含义:①管理创新的基础包括:管理创新的前提假设、相关依据和基本观念:②管理手段创新是指企业为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方法;
③管理任务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做怎样的事情"来促使组织系统中的人们积极和协调地工作.以保证实现其目标;
④管理目的创新就是实现组织系统的目标.包括经济上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等。
二、研究假设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开放的社会需要管理的开放,不同管理思想和理论的互动与融合促使管理的深层变革,也引起了社会转型与管理转型关系的讨论。
(一)基本假设1:社会转型伴随管理转型。
社会转型即社会形态的转变。而管理转型是指管理组织、管理主客体、管理行为以及人们对待管理的总态度、思维方式和一般价值观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因此,管理转型必然涉及管理的目的、任务、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根本改变。一方面,管理创新需要充足的创新知识资源。另一方面,管理创新需要有效的创新方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我国管理转型所要求的管理创新,决不是对某种管理思想的选择、认同所导致的管理思想一元化。恰恰相反,它应该是适应不同管理客体、管理环境需要的多种形态的管理思想的并存共荣。因此,要顺应社会转型需要进行管理创新。
(二)基本假设2:管理嵌入社会文化管理是社会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
管理嵌入社会文化即管理受制于并反作用于社会文化。管理总是根植于社会文化、价值观、习惯和信念、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管理愈是能运用一个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和信念,它就愈能取得成功。
(三)基本假设3:"创新人"假设是管理创新的逻辑前提。
"创新人"指企业中参与创新的所有创新主体,如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及操作层的员工、企业的供应商与用户等。"创新人"假设作为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发展结果.以往的"经济人"、"社会人"、"管理人"、"复杂人"及"文化人"假设都只是"创新人"假设的某一侧,"创新人"综合了以前各种假设的合理部分。既反映了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发展趋势.又反映了人性的创新本质,是人性假设在创新时代的新发展。因此.把"创新人"假设作为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点。
三、概念模型
发掘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科学的管理研究。选择建立管理创新的概念模型是这项研究的基础。对正在孕育的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研究主要有两项:提出概念模型和发掘管理情景。
概念模型由西方管理理论的普适性要求和我国社会转型背景的特色性要求所决定。一个可供选择的概念模型将由"管理创新的基础"、"管理手段创新"、"管理任务创新"和"管理目的创新"组成。其中,管理创新的基础包括:"管理基本形式分析"、"管理思想出发点分析"和"人性论分析"。具体说明如下:第一.这是遵循传统理性,且使用经验方法而得到的一种概念模型。按传统理性."以人治人"管理基本形式、"人性应善"人性论等这些传统管理的逻辑延续,促使我们能够提出上述概念模型。然而这个概念模型的得出,无论是一般性管理的普适性要求和社会转型背景下管理的特色性要求的确立.还是把这种要求归结为4个方面组成概念模型.都带有极强的经验论倾向。第二.由经验方法而得到的概念模型,虽根植于传统理性,但在当今管理研究中.只有让其自身所具有的传统理性能与实用理性相结合,才可能获得人们对其可供使用的真理性的认同。因此,上述概念模型是否有用,必须通过分析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活动才能验证,概念模型的作用是为发掘管理创新属性提供分析研究的途径、手段。第三.用这个概念模型研究企业的管理创新问题,如果结论显示企业的管理创新实践符合模型的内容.我们便认为概念模型与企业的管理相贴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概念模型对企业来说.具有了建构管理创新模式的可使用真理性,由此最终寻找出企业建立在上述概念模型基础上的管理创新模式。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县政府是处于省、市与乡镇之间的一级相对独立的政府,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机关和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事务的领导机关。现阶段我国县级政府具有承上启下、连接城乡、沟通协调的作用。德庆县作为广东省欠发达的山区县,与珠三角地区发达的县相比,现阶段德庆县政府管理水平仍然比较较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事权与职权不对称,管理机制还不健全,监督体系还不完善,人治色彩较浓,部分机关工作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特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推动德庆县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推进德庆县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必须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为核心,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文章第一层次阐述了政府管理模式,分析了德庆县政府管理模式的现状,着重阐述了德庆县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是以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高德庆县政府的行政效能,进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目标,通过创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方式及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来实现县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文章第二层次提出了创建公共管理模式必须建立服务型政府。阐述了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基本原则、施政理念。指出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决定的,是我国政府改革的趋势。强调以电子政务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大创新。
本文研究丰富了县级政府管理理论的研究内容。从县级政府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及管理方式的诸多方面较为系统地研究德庆县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并以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契机,从德庆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实践中,总结探索出县级政府管理模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总结,在研究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中积累了一点的行政改革的理论。
为德庆县政府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研究德庆县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探索农村综合改革一般规律,找出问题的症结,提高德庆县政府管理水平和机关干部的综合素质,并进行具体的对策分析及制度设计,提出针对性、建设性的建议,以构创建新型的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和农村综合改革模式,切实提高德庆县政府的社会职能和农村工作水平,确保社会公共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充分的尊重,进而可以促进德庆县政府管理优质高效、清正廉洁、务实创新,保证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从而实现德庆县政府管理机制的创新发展,提高德庆县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其二,为其他地区的政府管理提供借鉴。以德庆县实际情况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德庆县政府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推出德庆县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德庆县政府驾驭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挑战的能力,推进德庆县级政府的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从而建立起与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运行模式的动态过程,为广东乃至我国县一级政府的管理职能的转变及管理能力提高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关于企业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的研究
(一)关于马克思企业管理思想的研究
黄华在《马克思企业管理思想述评及其启示》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经济学家也是伟大的企业管理大师。他的企业管理思想是在其生活背景和一定的假设下诞生的,涉及管理的二重性与职能、生产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员工管理和企业的成长与本质等内容。我国企业必须用马克思的企业管理思想来提髙自身管理水平。
针对马克思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整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为主线,同时也阐明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原理以及许多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在其对单个企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以及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理论分析中,逻辑地演绎出了丰富的企业管理思想。
按厢企业管理的内容分类,马克思的企业管理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管理的“二重性”原理,即管理的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对管理劳动的分析;
管理职能提出,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监督、调节和指挥;
有关生产管理的论述;
企业的财务管理;
关于设备和折旧费的管理;
企业的销售管理,马克思指出“从商品到货币是一个惊险的跳跃,这一跳跃决定了商品所有者的命运”;
关于人力资源的管理,马克思指出“一个统治阶级越能把被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吸引进来,它的统治就越巩固”;
企业的成长论;
对企业本质的论述等。
(二)关于企业管理理论发展阶段划分的研究
张兰霞认为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即以泰罗和法约尔的科学管理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以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为先导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和以管理理论丛林为特征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陈振华认为西方的企业管理理论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分别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发展阶段、以战略管理为主的企业组织理论阶段、企业再造理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理论阶段。
刘传宏认为基于时间维度的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包括: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探索、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工业人际关系学理论、二战之后形成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管理理论丛林、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理论、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反思与创新。
另外,任佩瑜在《论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阶段、规律和趋势》一文中又创新性地提出了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六阶段”的见解,即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管理丛林阶段、文化理论与战略管理阶段和企业再造阶段。
(三)关于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发展过程的研究
首都经贸大学“中国企业理论50年”课题组发表的《我国企业管理理论50年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可以划分为“二大时期”,第一大时期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是在髙度集中型经济管理体制下形成的企业管理理论;
第二大时期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管理不仅要重视企业内部的管理,更要重视对企业环境,特别是市场的调査和预测。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研究,张巾爽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中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实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开始的。19乃年,蒋一苇首先提出了经济改革要以企业为基础的观点。另外,企业的“转轨变型”也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都经贸大学的黄津孚在《我国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现状与问题》一文中提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落后于理论的发展,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第一,企业管理正在全方位地发展;
第二,企业管理正由政治行政驱动变为经济政策与市场驱动;
第三,企业管理创新日益活跃。
二、关于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发展与创新的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人类进人21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关于国际企业管理发展趋势的研究
梁树良认为二十一世纪企业管理发展的十大趋势可概括为:管理核心人本化、管理理论科学化、管理人才国际化、管理目标价值化、管理内容精简化、管理组织网络化、管理权力知识化、管理特点个性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方法文化化。
刘传宏认为,企业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创新成为管理的主旋律;
知识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
学习型企业是未来企业的发展模式;
人本管理将更加受到重视;
全球战略与快速应变是企业决胜的关键;
跨文化管理一东西方管理思想的交融与渗透。
此外,姜太平在《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一绿色管理》一文中创新性地提出了绿色管理是企业管理发展新趋势的观点。他认为,绿色管理的思想是9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的新思维。所谓绿色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所形成的一种绿色经营理念及其所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绿色”的内涵,绿色经营理念也可称之为“绿色管理哲学”,它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种导向、一种观念。
在1996年12月20日举行的“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研讨会”上,与会的学者们归纳整理了国际企业管理的10种最新趋势,分别是企业经营国际化、企业目标多元化、产品服务化、出口品牌化、技术髙级化、组织活性化、机构网络化、角色多重化、激励监督科学化、费用适度化。除此之外,有的学者还提出了企业管理风潮的最新特点,即顾客导向、企业再造、学习型组织、团队组织、自主管理、全球竞争、弹性策略、企业形象、以人为本。
(二)关于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发展趋势的研究
对于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陈振华认为,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是中国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第二,树立避实就虚、以柔克刚的经营理念;
?第三,建立有机式的组织结构;
第四,建立规范而合理的管理制度;
第五,采用先进而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第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学者陈静华在《关于未来企业管理理论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我国企业管理理论未来发展趋势包括:管理全球化;
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实现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具备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王钦认为,企业的成长思维转型应该由“机会导向”转向“战略导向”,由传统的“一招鲜”转向“系统管理”;
企业的战略转型应该依赖于企业组织系统、公司治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内部管控系统、企业文化系统的支撑;
企业的国际化是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
傅洲认为,随着世界知名企业、跨国企业不断地大范围地占领着中国市场份额,从而使中国企业生存环境日渐恶化,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未来的中国企业管理会更加注意科学管理、全员创新、绩效管理以及分权管理。
张兰霞认为,21世纪需要一个全新的企业经营理念、一套全新的经营方式和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以便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必须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包括企业管理理论、企业管理范围、企业管理组织、企业管理流程以及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等方面。
(三)关于我国企业管理理论探索与创新的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髙,我国企业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不断对企业传统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改进和改造,以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
对于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问题,梁薇认为,第一,企业营销管理是企业管理创新关注的焦点;
第二’根据企业自身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
第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从传统的外在标准向更加注重人的内在价值方向发展;
第四,自主创新方式以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另外,她还指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路径包括:创新企业管理理念;
更加重视企业战略管理;
不断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周晋华认为,构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机制要做到:第一,训练系统的思维方式;
第二,打破常规,训练开放式、发散式的思维方式;
第三,学会逆向思维;
第四,通过综合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管理创新;
第五,通过对原有管理理论的方法的改进和突破,实现管理创新。
李晖认为进一步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包括:转变观念,树立管理创新战略思想;
完善体系,加快人才的培养速度,努力提髙中层领导者的创新意识和管理实践;
以人为本,实现多元化管理创新目标;
融合两化,进一步推进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推荐访问:方式 创新 论文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五篇】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精选5篇) 管理方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