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现代职业技术论文【五篇】(2023年)

时间:2024-02-12 12:19:02 来源:网友投稿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的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理论促进教育的改革,优化教与学,职业教育更是需要这一先进的理论与实践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现代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现代职业技术论文【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五篇】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的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理论促进教育的改革,优化教与学,职业教育更是需要这一先进的理论与实践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是关系到培养技能人才的战略任务,也关系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文章对如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职业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1.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主要是指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

2.职业教育的特点

(1)职业教育的应用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大,经济和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

(2)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即其培养学生的目的偏重于目前的实际应用,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应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并熟悉其应用环境。

(3)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即要关注市场对劳动者要求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新课程,将适用性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在国外己有近百年的历史,名称也几经修改。我国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电化教育的名称从国外引进,至今也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开始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应用,但随着学科、专业建设的迅速发展,教育技术学这个名称也越来越多地为广大专业教师所接受。一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一般意义的教育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冠以“现代”二字是为了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相区别,而着重探索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的特色。

2.现代教育的特点

(1)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质与内容:它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强调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只要能和学习资源发生联系,学生就能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

(2)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运用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发展性教学,应用教育技术不仅传授知识,更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此外,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

(3)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有卫星、广播、电视、互联网和虚拟仿真技术等。

(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大批有技术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但是,职业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职业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仍然是当务之急。

1.可能性

(1)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变革

它要求教师要把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教师要按照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认真设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讲解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来使用教学媒体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学生逐渐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及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得到正确发挥。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求转变教育思想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职业教育新型教学模式。

转贴于

(2)教育技术促进了职业教学方法的变革,提高了教学效率

传统的职业教育方法强调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严重阻碍和制约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去获取知识,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3)教育技术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需要,现代教育不仅把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本身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自由地充分思考、主动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教育技术为职业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教育技术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课本知识,通过网络还可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2.必要性

(1)使用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代人面临的不是知识危机,而是本领和技能的危机,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陈旧,使毕业生理论有余,专业技术不足。而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涌现,这要求职校学生要具备在不同工作岗位之间流动的高度适应性。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会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变通能力大大加强。

(2)使用教育技术来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的职业教育多停留在技能培训上。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它强调教育贯穿于整个人生,将教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推向了极限,为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服务提供了条件。

(3)使用教育技术增强职业教育的操作性

当今世界,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和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它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实践性强,强调学用结合,重视把学习成果直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以提供实践和亲自操作的机会。利用网络、虚拟现实技术、远程实时技术,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

(4)使用教育技术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

由于师资场地等因素的制约,传统职校教育不能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效的学习。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有助于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教学的效率。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当代职业教育 职业性 人文价值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生在我国思想界的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思想大讨论,在教育界主要集中在关于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价值的大讨论,其实,这正是我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要走向现代化必然要面对、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这一讨论已经形成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就是整合论。所谓整合,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协调、统一。一般来讲,整合论反对具有片面性的科学技术教育或单纯的人文学科教育,指出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应该进行整合。

整合论的观点也得到了职业教育界很大的认可和赞同,就其最简单的原因而言,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走向社会,用自己的适用性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劳动者,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社会现代化对教育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从教育理念的层面看,在职业教育中进行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两方面整合的观点无疑也是非常正面、积极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学习科学技术,又学习人文学科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具有补偏救弊的作用。面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紧张和对峙,职业教育界对整合论的认可和赞同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一种方向性的、前瞻性的意义。

但是,问题也产生了,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往往认为整合就是表征科学技术的专业学科和表征思想文化价值的人文学科的简单相加,或者在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时适当增加人文学科的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从思想倾向性的角度分析整合论的观点,就会发现它存在着内在的局限,没有充分认识到当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因而没有充分发掘这种特性所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价值。

2 当代职业教育本质特性

这里所指的职业教育,是狭义的职业教育即学校职业教育,就是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便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现在来回顾教育史上关于职业教育内涵的界定: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从事职业工作做准备的教育;
斯内登认为,凡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都可以称为职业教育;
梅斯在《职业教育的原理和实践》中指出,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做准备的教育;
《国际教育辞典》指出,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内或学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程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它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这些界定虽然大都是从广义上展开的,但是都紧扣“职业性”这一特性。因此,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它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尤其是学校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能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技术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文化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为满足全球化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职业教育在强调人文学科教育的同时,对科学技术的教育也进一步加强,与学术性课程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当代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更加突出,必然推动当代职业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我国近现代教育是植根于封建主义及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土壤之上的,没有西方国家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深厚的人文主义背景。长期以来,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存在着极为功利的认识,片面地追求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强调科教兴国,凸现的主要还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发展价值,而忽视了职业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使得凸现职业教育特性的职业性教育即在很大程度表现出来的科学技术教育处于一种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层面,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目的仍然停留在为谋生而掌握一技之长的层次上,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终极性发展。科学技术不是缺乏人文价值,而是缺乏对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的发掘。因此,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科学技术教育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能促进人多方面的精神发展。科学技术本身和它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资源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教育中,除了要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来为社会发展服务外,还应该发掘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来为人的发展服务。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科学和技术日渐走向融合;
科学日益呈现出技术化的趋势,技术更加自觉地以科学为指导。凸现当代职业教育职业性的科学技术教育原本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这种价值来源于科学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人文价值。科学技术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理性精神是其灵魂,更是人的本质,富有理性精神的科学技术活动能促进人的理性思维的发展,逐步养成科学的理性精神,如谦逊的态度、进取的心理、理智的怀疑等,而人的这种理性精神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拥有科学理性精神的人运用科学技术对迷信、日常生活经验、已有陈旧科技进行批判的过程,是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创新的过程,也是激发人的批判精神和创造意识的过程,它彰显了人超越现实和自我一种本质力量,这种促进人的终极性发展的人文价值是难以替代的。

3 发掘当代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

人文价值肯定的是人的价值、地位、尊严、个性发展、幸福和命运,体现的是人性在社会中真、善、美的完美融合。善和美能给人以终极性的关怀,真同样能给人这种关怀;
善和美给人的关怀主要由人文学科的教育来实现,而真给人的关怀则要由科学技术教育来实现,并且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人善和美的关怀,因为真、善、美是统一的。因而,充分发掘当代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对于凸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提升职业教育的价值,使职业教育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教育理念上,应该兼顾职业教育为社会和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两大基本功能。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快工业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逐步实现现代化仍然是当务之急。这就决定了在职业教育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但是,不应该把加强职业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教育停留在工具和技术的层面上,只是通过科学技术教育来加强学生的工具性和技术性而忽视学生作为人的目的性和人文性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而应该站在教育理念的高度去充分认识和发掘职业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只有在教育理念上完成这种改变,才能带来职业教育的思想、价值观、功能观、制度和课程编定等方面的改变,才能在职业教育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的时代要求下,去实现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而不只是科学技术教育在工具和技术层面的价值。

在教育实践上,职业教育应该进行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教育,才能实现科学技术教育自身的人文价值。在科学技术教育的教的层面上,应该把教学为学生实用的思想变成教学为学生求真的思想,树立开放的课程观念,开展研究性教学。科学技术是整体,科学技术教育也是整体,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教育除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外,还应该包括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精神和科技美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教学为实用的思想上,教给学生的就只是科学技术知识,而缺乏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精神的认识和科技美的体验,而这四个方面正是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的核心所在。科学思维有着严密的逻辑,能促进人的思维前后的连贯性、一致性,减少错误。科学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前提。科学精神是求真的精神,求真除了探究世界客观存在的功利价值外,也具有人性的价值,很难想象人性中没有了真正的存在意义。科技美则是科学技术教育的更高层面。相应地在科学技术教育的学的层面上,也应该教育学生把求知为实用的思想变成求知为求真、完善自我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技术哲学;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高尚荣(1979-),男,河南南阳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伦理与职业道德。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现代技术风险伦理学前沿问题追踪研究”(编号:14CZX059),主持人:牛俊美;南京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研课题“文化产业背景下高职文化强校建设研究”(编号:NJCC-2015-ZD-05),主持人:陈霞。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1-0015-05

技术哲学新视野是人们从技术哲学的视角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技术现象所做的能动反映与新的抽象和概括。技术哲学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就以其与时俱进、深刻分析与批判现实技术现象而闻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技术哲学在关于技术本质、技术实践与技术动向把握预测等方面,出现了关于技术本质论、周期论与过程论等一系列新判断,这些构成了新时期技术哲学的基本视野。20世纪80年代后技术哲学传入我国,与此同时,中国的职业教育开始兴起,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分析概括职业教育改革,也成为职教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随着当代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发展,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作为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也需要从哲学的高度透视技术活动领域的变化,准确把握技术发展动向,从而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有效的哲学指南。

一、技术本质论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改革

(一)技术本质论的基本内涵

本质论是关于把握事物特有的内在规定性的理论及其方法,涉及到事物本身的根本特征及其特有属性等深层次问题。技术本质论是指对技术现象的内部联系、内在规定和根本属性所做的哲学概括、理解和说明,通过技术本质的分析有助于人们把握技术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质,掌握技术现象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有内容,从而为开展职业教育改革和技术本领传授奠定理论基点。

首先,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方法组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文件规定:“技术是做事的方法,使用一种方法需要三种要素,即有关这种方法的资料、实施这种方法的工具及关于这种方法的知识。”因此,在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中,凡是体现着人类的主观目的,讲求方法的一切有效活动方式都可以称之为技术,即包括生产劳动的硬技术,还包括社会管理、思维逻辑、经济运筹、谈判沟通等软技术,这些技术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实现其预期目的,体现了技术的实践性特征。

其次,技术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用工具体系。

技术是在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中,在对客观事物因果性的认识的基础上,设计和掌握的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工具体系,通过技术工具的使用,人们使隐藏在自然中的力量激发出来,超越生理界限,更加有效地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也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再次,技术是包含着主客体因素的工作系统。

无论是简单的实用工具还是复杂的自动化工具系统,均需要人与物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人机体系发挥出更大的整体功能,这一技术系统包含了丰富的技术要素。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指出:技术是客体、知识、活动和意志的完整集合体[1]。其中,技术客体包括装置、工具、机器和各种消费品;技术知识包括技巧技艺、技术规则、技术理论或规律;技术活动包括工艺、发明、设计、生产、操作、维护等;技术意志包括生存意志、控制意志、自由意志、求效意志和自我实现意志等。正是在这些技术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人的体力和智力通过技术系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技术本质论视野中的职教改革趋向

技术哲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预测和把握技术现象发生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从技术本质论的新视野看来,职业技术关涉到了技术的现实应用,关系到职业工作者日常操作、改进与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因而要开展更加贴近实际的实操性技术教育,以有别于实验室中的纯粹性技术设计,这就需要职业教育改革中参考技术的可行性、人本性与推广可能性,因而具有更多的社会要素与人文内涵。

首先,技术本质论指明了职业教育的人本性要求。

从技术的方式方法本质规定来看,技术具有效率性、控制性倾向,技术的直接功能在于控制和改造环境,生产出需要的产品,达到预期的技术效果:“在我们的技术社会,技术是在所有人类活动领域合理得到并具有绝对有效性的方法的整体。”[2]技术控制性还包括对其自身的掌控,这在信息化条件下的自动化工具体系中表现为自主性,即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主体的参与而自发性地“通过内部的固有的力量而增长”,甚至可以通过技术实现“各种替代行为与替代价值”[3],通过技术改造社会环境,能够通过大规模的工程技术对社会环境的规范化改造,从而创造出适宜现代人生存的人工自然,并在杂乱无章的自然界中创造出规范性、标准化的人的印记。职业教育在技术传授方面,就需要把握技术的有序性、规范性与标准化发展方向,使个体技术能力转化为社会可接受的技术产品或活动标准,从而实现泛化推广与应用。这是职业技术院校选择性地开展育人与校企合作活动的基本导向。

其次,技术本质论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方向。

从技术的工具体系属性来看,技术素有“人体器官延长”之说,现代智能化、自动化技术体系则体现了“人脑的延森”。技术的工具体系是技术的硬件系统,也使技术现象区别于自然现象的自发性以及社会现象的交往性特征。技术工具体系可以划分为动力系统、控制系统、操作系统与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构成了主体能动性的实际载体与平台,也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对客观规律的物化,在此基础上实现有意识的应用。技术工具系统扩大了人的体力与脑力,具有更大程度的有用性,从而使人类拥有超越于自然之上的力量,“力不如牛、跑不如马,而牛马为用。”从根本上说,技术工具是技术主体参考自然规律而进行的材料应用与物化设计,体现了人的主观意志的力量。大型技术系统需要群体活动的管理与劳动合作,因而要求技术系统的设计开发具备社会性,即通过集体成员的有效合作推动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正是在广泛的合作中,技术知识、诀窍、方法、程序和经验都融入到设备装置系统中,并能够实现在社会群体中的世代传承与教育传授。技术的工具性与社会性规定了职业教育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倾向,职业教育中不仅要通过加强受教育者真刀真枪的技术实践,加强人对实用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而且要通过对技术规律与技术设计思想的把握,使受教育者提高技术迁移能力,推动职业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并由此改进技术工具的人体工程特征,发挥职业教育对产业技术的优化与引导作用。

再次,技术本质论阐释了职业教育的迁移性特征。

从技术的人机复合工作系统角度来看,人在技术体系中始终处于设计、开发、操作与优化的地位,是技术系统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因此,职业教育还要加强技术主体的技术技能素质培养,成为能动的技术主体。职业教育以职业适应能力为基础,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以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为主要内涵,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保障,从而使技术知识与操作经验得以传播,提高教育的实用性,为新生代劳动者进入某一职业领域提供准备和有效路径。职业教育重视工具系统的操作水平与优化能力,但职业教育还要超越工具主义和泛理性主义影响,重视受教育者团队合作、责任能力、民主意识和价值观念教育,发展自我管理能力与生活技能培养,形成“技能宝贵、尊重技术、崇尚一技之长”的劳动价值观,通过技术劳动使受教育者获得“体面工作、尊严生活”的保障,发挥个人社会价值。

二、技术发展论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改革

(一)技术发展论的基本内涵

首先,技术发展论指明了技术提档升级的主要内涵。

技术发展论是现代技术哲学的基本分支,其主要内容是关于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技术转移、技术改造、技术创造、技术升级、技术换代与技术产业化等技术发展问题的规律性研究,以及由此涉及的跨学科技术的发展、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技术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研究等,其目的是要把握技术发展的阶段和趋势,从而为技术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当前,技术转型升级、提档换代和技术成果产业化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技术发展直接涉及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甚至产品的转化,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和精神,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和竞争力的强弱。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的“新常态”,需要产业界加强工业技术改造,实现提档升级,突破制约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高端化转变。与此同时,行业企业普遍开展了技术转型升级与改造,提高了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技术转型升级带来了生产设备现代化与生产标准化,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先进制造技术进课堂,广泛开展核心技术人员的参与教学,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技术发展论指明了技术螺旋上升的历史过程。

从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技术发展历史就是一个新技术改造和取代旧技术的自发过程。近代以来,在工业革命以后的产业发展中,工业技术的替代过程不断加快。19世纪初,技术成为“实用艺术的集合”[4],随着当时机械、冶金、化学工业的发展,德国哲学家贝克曼梳理了技术的知识体系,促进了技术的科学化,技术被理解为指导物质生产过程的工艺知识集合。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进一步将技术规定为协同工作的工具系统及其制度规划体系。20世纪以来,技术发展超出实用技术范畴,广泛涉及技术工具、机器、操作方法和工艺过程,囊括了探索自然的实验技术、利用和干预自然过程的工业技术、以及支撑和服务于生产活动的制造技术等。日本哲学家星野芳郎将生产工程放在技术体系的中心位置,区分了采掘、材料、机械、建筑、交通、通讯、控制、动力等八类技术部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代技术哲学一般将技术视为由“应用技术、方法技术、原理技术”三大系统组成的科学体系,技术知识体系的完善是技术发展现实的哲学反映。

(二)技术发展论视野中的职教改革趋向

首先,技术发展论阐明了技术升级换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基本方向。技术转型升级涉及到生产设备的改造、更新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完善,这种生产前沿的技术要求对技术人才的技能水平提出挑战,从而“倒逼”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产教融合与对接,积极利用企业生产设施充实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引进企业先进技术充实教学内容,促进产教合作围绕技术而展开。

其次,技术发展理论指导着职业教育改革的课程内容深化。

传统的职业教育将操作对象视为“黑箱”,技术发展理论则要求职业教育中阐明技术的组织与结构,从而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的推出,明确了职业教育将包括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阶段,还要有与职业教育特点相符合的学位制度,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中强化技术理论与知识教育,从技术的物质载体来看,机器、工具、器皿、装置、零件等技术模块均具有特定的物理结构和有效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可根据人工物中人力作用程度大小的不同,将其分为“强意义的人工制品”与“弱意义的人工制品”,从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根据人工制品对其他群体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利他的人工制品”与“损他的人工制品”,在教育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和使用前者而优化后者;根据人工制品的类型和性质,可以分为“主产品”、“副产品”、“废弃物品”等,在职业教育中应当加强学生的“绿色生产”意识,增加主产品而减少废弃物;根据人工物品“广延性”的不同,可以分为物质性人工制品、功能性人工制品、虚拟性人工制品、信息性人工制品、符号性人工制品等,在信息化时代要注意增强智能化产品开发,从而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再次,技术发展论对职业教育中完整“职业人”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南。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技术人造物是通过人的加工改造,在技术物上赋予了人的意图、知识、设想、意志等意向性内容,从而使技术具备了“意向―功能”的特征。技术人造物的制作源自于“意向性和物质性两种根源的结合”[5],人造物的意向性是人的意志、意图在人造物中的内化。技术人工物成为人的器官的延伸,如锤子是拳头的延伸,镜片是眼睛的加强,机器工作部是手工工具的强化与组合,如切割机可以看作是众多刀子的固定摆放。高级复杂的机器具有特定的性能要求和功能指标,如化工机械,不仅体现了人与世界的复杂关系,并且要接受科学与数学的指导。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在科学与技术结盟的情况下,机器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其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社会乃至政治情况的推动,也体现了技术本身所要求的精益求进、功效替代和不断进步等方面的要求。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对技术功能的掌握与实现,发挥技术的“中介性”功能,使技术充当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连接界面,有效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智能技术的发展使技术操作界面更加重要,技术操作往往需要技术主体识别显示器与使用控制器,通过显示器了解及其运行信息,如信号、仪表、屏幕等,通过控制器是来控制机器的运行,如开关、方向盘、控制板等。显示器与控制器之间要配合一致,并且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在技术与社会的界面上,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当代信息技术则直接导致了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在技术与自然的界面上,技术过程中消耗资源、排放废物,对自然构成了强大的影响与威胁。具体到技术形式上,劳动密集型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技术,对自然影响较小,而资本密集型的采掘、冶炼、机械、交通等技术,对环境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在生态危机不断加重的现实中,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形成技术生态,是职业技术教育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对职业教育对象即“职业人”来说,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才能进一步确立技术主体在现代技术体系运行中的主导地位,在实际工作中推动技术活动朝着更加人性、有益和生态的方向发展,体现人的技术选择意向和道德性方向。

三、技术周期论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改革

(一)技术周期论的基本内涵

所谓技术周期论是关于新技术从产生到淘汰的过程的研究理论。从长期发展来看,生产技术经历了从原始技术、经验技术到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的历史过程。对技术过程的动态性描述很早就出现了,赫拉克利特认为事物遵循“生成辩证法”,亚里士多德也肯定“技术无不与生成有关”。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认为,技术是“顺应天工制造出有实用价值的器物”的动态过程,例如,炼银技术就是祛除铜铅等杂质以炼出纯银的过程[6]。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认为,“技术的基本范畴是活动过程。”[7]当代技术哲学专家陈昌曙也认为,“技术是由物质手段、能力和知识构成的动态系统,技术是一个过程。”[8]技术过程论认为,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推陈出新的动态过程,其实质是技术由潜在形态转变为现实形态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的软件、硬件、主体知识与物质力量都得到了改造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实现人们的技术目的。在技术改造的过程中,新的技术成果及其构思会深刻影响下一代技术的构思、设计与开发,并推动行业企业围绕新技术开展产业化和商业化,进而促进了全社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原有的技术逐渐为新的产业技术所替代,从而完成其技术生命周期(TLC)。随着当代高技术发展,技术发展周期日益缩短,新技术推出速度越来越快,行业企业为优化技术结构,需要不断改善企业的技术构成,从而推动企业不断朝着集约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二)技术周期论视野中的职教改革趋向

首先,技术周期论促进校企融合的深度对接。

职业技术的变动性受制于产业技术的周期性与动态性。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技术,技术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得以运行、盘活和革新,并发挥其应有价值。技术周期现象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灵活高效,围绕技术进步与发展动向,关注企业的技术需要,迅速调整在劳动力教育培训中的技术内涵,使职业教育的内容设置与培训方法跟上最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及时满足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由于技术具有发展周期,也推动职业教育紧跟技术周期发展节奏,并采取校企合作等形式,实现职业教育内容的更新,做到跟踪技术前沿,增强教育实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技术周期论要求职业教育强化前瞻性教育。

由于技术具有发展周期,职业教育中的技术传授就不能亦步亦趋地跟着企业打转,而要加强战略设计与技术储备,不但要在具体技术培训中跟上行业企业需求,还要在实用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上把握技术动向,从而摆脱对行业企业的依赖性,走上技术超越、技术储备与行业企业引领者的发展方向。从理论上看,技术过程或技术周期虽然把技术看作一个动态的存在,但技术活动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实现既定的结果,设定了预期的技术目的。技术周期与过程均是技术主体技术目的的中间环节,不同的技术系统、设施、程序与工艺流程,都是朝着把某种自然对象转变为受人影响、加工、改造和受人控制的对象,从而把人的意图“物化”的过程,目的性构成了其内在方向。技术目的规定着技术手段的变化,由此产生技术的不同形态,并形成技术生产过程,促进了技术原理形成、技术发明、技术生产实践等阶段,出现了技术构想、技术发明、设计、试制或试验、生产技术、产业技术等技术形态。在技术周期中,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在各种技术、社会和伦理文化等要素的支撑下实现的,可以说,一种技术是由社会期待的合力促成的。例如,历史上柴油机技术的发展,首先由热工学家卡诺(S.Carnot)奠定技术理论基础,模型由商人生产,工作热机靠一些工程师借助必要的工具加工完成,柴油机的社会认同还决定于开尔文勋爵(Lord Kelvin)这样有名人物的赞扬性评论[9]。技术目的要素、技术生产中的价值要素和技术评价中的社会舆论影响,从而显示出技术周期的发展方向与路径。这些社会的、技术的、产业的蛛丝马迹足可为职业教育的技术导向调整提供借鉴,职业教育可以循此方向,在科技专家的指导与行业企业的帮助下,深入技术过程,打开技术黑箱,设定新的功能,理解“技术本身”以及技术形态转化方向,开展相应的产学研合作,强化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市场化,推动职业教育走在时代前列。

再次,技术周期论有助于职业教育的结构调整。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新一代熟练技术工人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西方发达国家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秘密武器”。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所占比例达40%以上[10],产业工人的素质提升又提高了工业产品的质量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职业教育实践也证明,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且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改造和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对于助推社会经济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转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转型升级相结合,职业技术岗位的科技内涵不断加强,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劳动者进入劳动者队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转移到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道路上来。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技师、技术工人等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人才“蓄水池”作用。具有较高科技素质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但可以更好地发挥技术设备的功能,还可以根据市场信息、用户反映,吸取先进技术,探索和建议产品的更佳设计,推动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使产品更加多档次、多样化、个性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需要,增强产品和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职业教育则可以主动抓住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契机,立足行业企业的技术周期状况,大力培养从事某种职业的专门人才,以便使之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体魄健全的劳动者,使之适应职业岗位的科技含量不断升高的客观需要,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过渡,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也为职业教育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拓展有效的市场与社会空间。

参考文献:

[1]乔瑞金,牟焕森,管晓刚.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43

[2]J.Ellul. 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John Wilkinson[M].New York:Knopf,1964:
19

[3]J.Ellu.l The search for ethics in a technicist society[J].Translated by Dominique Gillot and Carl Mitcham from Rechesche pour une Ethique dans une sociététechnicienne,”Morla et Enseignement,1983:7-20.

[4]Langdon Winner. Autonomous Technology:
Technics-out-of-Control as a Theme in Political Though.Cambridge[M]:The MIT Press.1977:8.

[5][法]斯宾格勒:技术与时间[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71.

[6]张明国.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之“道”――远德玉技术论研究文集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68-77.

[7]Carl Mitcham.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M].Macmillan Press.1980:309.

[8]陈昌曙.论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2.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职业教育;
影响

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其成为一种面向全社会的教育。但是,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之相匹配的软硬件条件却跟不上职业院校的发展速度。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职业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创造无限的价值。它不但促进了教育模式、教学形式和教学环境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更新,对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1]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界定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出版了西尔斯(Barbara Seels)与里奇(Rita Richey)合著的《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此书提出了AECT1994定义,即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2]根据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研究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研究范围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设计思想,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在日常教学中,投影仪、耳麦、音箱、打印机、计算机、摄像机、录像机、微格教室的使用都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

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的评估制度建设,与国家接轨,探索具有本土化的职业教育模式。但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学环境依然处于落后的状态。比如说,黑板、粉笔依然是主要的书写工具,教案依然是经过教师精心的挑选和压缩后提炼出来的文字材料,感性知识变得抽象,理性知识晦涩难懂,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了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实训课程是职业院校的核心部分,在学校硬件条件低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在真正的环境中参与实习和实训呢?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如果学校不能提供给学生一个仿真的模拟实训环境,那么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如何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

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之所以把职业教育摆在突出发展的位置,是因为职业教育是发展经济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来,是对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一种促进,凝聚职业教育发展的正能量。

(一)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

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是“双主”教学模式,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为主,是一种说教式教学,学生扮演一种被动接受的角色。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把学生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探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推广,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和内容结构开发出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资源。如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模式、网络交互式模式、多媒体自主化模式、虚拟现实教学模式、远程教育模式等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使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二)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教学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汇聚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资料,以其保存时间长、涵盖面广、容量大为优势,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数字化教学材料,通过网络技术或其他通讯手段广泛传播,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交流。[4]对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利用,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特别是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仿真软件系统来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较为宽松和舒适的教学环境,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努力用创造教育的思想把握现代媒体在职业教学中的应用[7]。利用电子教材,可以时时记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到之前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可以进行前后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修改。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和督促。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的仿真性,通过特殊的设备,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模拟训练。采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CAI、情景教学等,能大大提高现行教材的教学效果。[5]

(四)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实训基地的建设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示仪器的外观、内部结构,既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用大量抽象的语言来描述仪器所消耗的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识。同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还能规避风险,提高安全性。有些实训过程是高成本、高风险、高消耗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初次接受不能顺利完成,因此,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仿真系统,既可以规避风险,又可以降低成本,还能让学生更直观地发现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瑕疵,以备在真实的环境中减少损失。(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阳,孙雪冬.现代教育技术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J].科技信息,2007(33).

[2]李芒,金林.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

[3]赵悦品,杜文丽.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08.

[6]高杰.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J].新西部,2009(8).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技术;
职业性技术

由蒸汽机发明而引发的工业革命,揭开了世界工业化的序幕。两百多年来,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迅速发展和普及。进入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促进技术发展已经成为经济、政治甚至伦理上的指导思想。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使得劳动者与技术的关系更为复杂。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讲的那样:“(信息技术)不仅迫使我们改变其他机器,而且还启发我们去寻求解决社会、哲学甚至个人问题的新途径。新机器在改变人的整个精神环境——人的思想方法及世界观”(托夫勒,1996年)。

当计算机成为重要劳动工具、自动化设备替代了体力劳动甚至部分脑力劳动时,人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发达国家,甚至已经出现了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的无人工厂,纯体力劳动和重复性工作的意义变得微不足道。这一切是否预示着对蓝领阶层即技能性人才需求的减少?它对职业教育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要想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完整、准确地认识“技术”的涵义。

l技术包含主观的因素

技术是人类借以改造和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著名学者彼得斯(T.Peters)曾经说过:“科技的使用是5的比特和95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倾向与共享信息而不是保存信息的组织)”(彼得斯,1998年)。显然,在他的眼里,技术不是单纯地由科学定理推导的结果,而是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结果。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盛行的分数教育的一个消极后果是培育了很多科学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了不正确的科学技术形象,形成了对科学技术的错误看法:一方面,人们将科学理论固定化,使学生以为科学理论都是万物不变的永恒真理;
另一方面,忽略了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和精神价值(吴国盛,2002年)。

实践证明,技术的发展是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是技术的可能性与社会需求(如从业人员素质、经济社会基础、文化认同、政策法规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精益生产的成功,就是信息技术、小组劳动组织方式和一专多能型的技术工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技术发展的前提是技术、劳动(组织)和人力开发三者的协调。技术发展所追求的目的、价值观以及所表现的文化取向,都是客观和主观需要共同的结果(高亮华,1995年;
Heidergger/Rauner,1989)。

除了自然科学、工程理论和技术工具等客观规律和事物外,广义的技术还包括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由于不同的工业文化所导致的实现手段、经济社会利益的体现方式等与从业人员有关的东西。根据技术与它所附着的职业劳动形式之问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把技术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以工程技术为例):

a.与相关人员职业活动关系密切的技术,即职业性技术;

b.与人的职业活动方式没有关系或关系较小的非职业性技术,即传统意义的工程技术。

虽然职业性技术和非职业性技术两者不完全是排它性的,但每一个领域的技术仍然可以认为是两者的综合。如汽车技术包括非职业性的ABS技术、直喷燃油技术等设计制造技术和与从业人员职业活动关系较大的故障诊断等职业性的维修技术。因为职业性技术是从科学和狭义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整个技术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事实上,早在400多年前,杰出的思想家和工程师、工程科学方法论的奠基人达·芬奇(daVinci)就强调“伟大的工匠技术是世界的未来”,从而肯定了职业性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然而在崇尚读书,轻视实践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职业性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对职业性技术的忽视,对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是致命的。

2“工作过程知识”是职业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技术人员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这突出表现在技术人员与其所使用的机器设备以及实际生产过程的关系上。在现代化生产企业(如发电厂、化工厂等)的工作中,技术工人常常面对一堆监视器或仪表,而具体企业是生产电力、啤酒还是合成纤维则成了次要的东西。对发电厂的技术工人来说,理解气轮机的工作原理变得不重要了,而通过计算机显示器确定气压参数并及时准确做出反应变得更为重要。这样,与传统技术条件下的生产相比,现代生产条件下人与机器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更确切地说是产生了新的界面。

技术的高度密集特别表现在产品售后维修服务方面。如计算机测试和分析系统已经成为维修现代工业产品和设备(如程控交换机、数控机床和高档汽车等)的必备手段。技术进步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使得工业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维修和故障率也相应降低。这对维修部门来说意味着:

a.工作内容的改变:传统工作如钳工、钣金任务减少,而故障诊断和咨询服务部分增加。

b.工作要求的改变:对现代化设备,必须借助计算机等辅助检测手段,通过特定符号和检测数据以及抽象、理性的分析来感觉,这均意味着对维修工作要求的提高和变化。

在高度复杂和专业化的条件下,使同一产品的生产和维修技术逐渐分离。如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可能会熟练使用机器人安装某些部件或组件,却绝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搞懂这些组件中所隐含的技术问题;
同样维修工人也不可能搞懂产品中所隐含的生产技术,他只需要按照符合逻辑的顺序、用特定的仪器检查出故障零件并加以更换(作为黑箱)就行了。

这样,技术人员(如维修工艺师和技术工人)的智能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所要的专业知识不再是系统的科学知识,而是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和“主观”性质的知识(当然这些经验总包含科学技术成份)和能力,如制订维修计划时,技术员和生产工人的CAP(计算机辅助计划)知识和技能,或者商业人员制订决策时的决策树技术等。这些“职业性”的知识,很难归入到某一个经典学科,而从传统的学科系统化理论也不可能简化或推导出这些知识。这里,实际工作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工业心理学和技术学研究表明,在高新技术工作岗位(如机器人和加工中心等),技术工人所需要的知识,约有一半是介于经验性知识和学科理论知识之问的一种特殊的知识(Dybowski/Haase/Rauner1993)。以德国技术与教育研究所(ITB)为首的欧盟10国科研项目,将其命名为“工作过程知识”(workprocessknowledge)。“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区别于学科系统化的知识)、常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

Fischer2000)。例如,工人在普通机床上手工进刀时会感到刀具和机床的载荷,但在操作数控机上就不能,甚至看不到切削过程,感性认识减少到只能分辨声音。现代机械加工依靠字符和图形来显示这些间接感觉,只有经验丰富的工人才能成功表达出他的感性经验,并对加工程序进行优化。这里起重要作用的,就是工作过程知识(,1997年)。

事实上,作为知识象牙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过程知识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从科学发展历史来看,科学一个重要来源是人类制造、使用和改进工具的技艺和能力,因此,工匠传统是科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进步甚至在某些时候完全是被工匠所制造出来的仪器设备所推动的。如近代天文学和医学的发展首先应当归功于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而它们分别是由荷兰的眼镜制造师利伯希和商人列文虎克发明的(吴国盛,2002年)。科学常常从新技术那里获得启发,因此也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科学技术相互加速的循环机制。如人们并不是根据波易尔一马略特定律设计出了蒸汽机,而是蒸汽机的发明促成了对这一规律的发现。同样麦克斯伟、法拉第的电学理论与爱迪生、西门子、贝尔的电气技术重大发明几乎也没有很大联系(Raunerl997)。

3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技术的区别

无疑,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当是含有丰富工作过程知识的职业性技术。但是,由于在许多情况下,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技术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名称,因此人们常把工程技术知识误作为职业教育的内容。超级秘书网

事实上,尽管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技术在名称上近似,但是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含义,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以电子电气技术为例。在工程科学领域,它表示一个特定的、特别是大学的技术科学研究领域,包括无线电通讯、数字计算、自动控制和测量等,是一种以数学为指导的、学科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往往是先由数学预测,而后在实验室证实(《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630)。它反映的是工程师和工程学家的科学职业实践,从方法论上讲,是技术决定论(autonomoustechnology)指导下的科学实践。

推荐访问:职业技术 论文 五篇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五篇】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精选5篇)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