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作者姓名在题名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由全体作者共同讨论确定,投稿后不应再作改动,确需改动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以及所有作者亲笔签名的署名无异议书面证明。作者应同时具备以下四项条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通信作者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通信作者论文范文第1篇
一、作者署名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作者姓名在题名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由全体作者共同讨论确定,投稿后不应再作改动,确需改动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以及所有作者亲笔签名的署名无异议书面证明。
作者应同时具备以下四项条件:(1)参与论文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分析与解释;
(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
(3)能按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对学术问题进行解答,并最终同意;
(4)除了负责本人的研究贡献外,同意对研究工作各方面的诚信问题负责。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
二、通信作者
每篇论文均需确定一位能对该论文全面负责的通信作者。通信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如在来稿中未特殊标明,则视第一作者为通信作者。集体署名的论文应将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列为通信作者。规范的多中心或多学科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如主要责任者确实超过一位的,可酌情增加通信作者。无论包含几位作者,均需标注通信作者,并注明其Email地址。
三、同等贡献作者
不建议著录同等贡献作者,需确定论文的主要责任者。同一单位同一科室作者不宜著录同等贡献。作者申请著录同等贡献时需提供全部作者的贡献声明,期刊编辑委员会进行核查,必要时可将作者贡献声明刊登在论文结尾处。
四、志谢
通信作者论文范文第2篇
1.医学伦理问题及知情同意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并提供该委员会的标准文件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2.基金项目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为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应在文章首页地脚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基金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应依次列出其间以隔开,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269,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3A-A205005作为脚注的第一项,并须附基金项目证明复印件。
3.题名力求简明醒目,能准确反映文章主题,中文题名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最好不设副标题,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尽量不使用缩略语,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
4.作者署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由全体作者共同讨论,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改动,确需改动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作者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并注明通信作者的Email地址,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须同时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外籍作者亲笔签名同意,在本刊发表的函件集体署名的文章于题名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Email地址,通信作者一般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
5.摘要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主要发现包括关键性或主要的数据和主要结论应写成冠以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s小标题的结构式,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英文摘要应包括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每个字母大写名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加连字符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应列出全部作者姓名如作者工作单位,不同只列出通信作者的工作单位通信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通信作者的单位名称首字母左上角加*。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投稿邮箱】:
通信作者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出版体例 信息传播 搜索引擎 中美比较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3-0061-04
1 引 言
从事学术写作教学与学术论文翻译一线基层工作多年后,在美国研习第二语言写作研究时笔者发现,凡美国著者和编者们,在写作与出版学术论文时,无不通晓美国国家或者行业的写作与出版体例。如基本体例:芝加哥体例手册——CMOS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作者、编辑、撰稿人必备(简称《芝加哥手册》);
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体例——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Style);
美国心理学协会体例——APA(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Style),并且绝大部分美国高等院校、学术界普遍采用MLA,APA和CMOS学术体例标准。
同时,笔者发现国内著者和编者们却并不通晓国家制定的写作、出版标准规范——《 GB 7713 》(《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和《 GB 7714 》(《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以下简称《GB》),因此,有人强烈呼吁国家制定中国版的《芝加哥手册》[1]。但事实上,“我们并不缺少关于引文著录的标准性文本,《GB》作为国家标准向全社会颁布推行已经多年……”[2]。
《GB》“鲜为人知”的普及现状与MLA、APA、 CMOS在美国学术写作出版界普及程度很高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竟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使现在“存在”的国标“隐身”, 没有在学术研究的主体中发挥本身重要的作用?
2 研究思路
信息传播学理论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故事都是信息,它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由于体例标准具备传递性、共享性、 时效性、真假性、依附性、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Shannon, 1948)等特性,必定属于信息的范畴,所以其构成必定包含信息源、内容、载体、传输、接受者。
1987年颁布《GB》,2005年进行修订——说明《GB》信息在信息源、内容、载体等信息构成中没有出现问题,那么,我国广大著者与编者未接受需要的写作、出版体例信息,就唯有在传输环节出了问题(图1箭头所示)。
所以,本课题组希望通过对比美国标准信息传播的案例,找寻我国《GB》信息传播环节出现的问题,为《GB》信息在我国著者与编者间广泛、深入地普及提供参考性建议。
3 研究起点
众所诸知,一个普通的学术作者或编者,完成稿件后,均需要参考写作或出版标准规范。在多种间接信息获取方式(如图2所示)中,接受者首先会诉诸于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帮助。先获取基本信息,之后才进一步链接到相关学术机构主页、个人主页或者订购电子资源获得更多的信息。所以互联网搜索引擎是信息接受者(广大著者与编者)“首要”并且“最重要”的获取标准的方式。反过来看,互联网搜索引擎也是传播《GB》信息最重要的方式。
通过对比研究互联网搜索体例相关信息的难易情况, 可以发现我国体例标准从信息源至接受者链条上脱节的节点,是如何影响《GB》的普及范围。
那么,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我国《GB》与美国体例MLA、APA、CMOS信息排名和数量如何呢?
4 研究步骤
首先,为了保证研究的信度与效度,笔者要选取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的引擎搜索。Alexa排名 (网站的世界排名NNT流量)是当前统计和世界排名较为权威的网站访问量评价指标,每三个月公布一次新的综合排名。排名的依据是用户链接数(Users Reach)和页面浏览数(Page Views)三个月累积的几何平均值。所以,在选取被调查的引擎时,采用网站浏览率Alexa的数据。通过对比研究Alexa公布的2010、2011、2012年3月份美国与中国搜索引擎首位排名,确定我国搜索引擎为百度(3月信誉值(Reputation):4859801),美国为谷歌(3月信誉值(Reputation):363777)。
其次,确定两国使用各自排名首位的搜索引擎后,我们要获取普通作者在搜索引擎上欲搜索体例标准时可能输入的相关关键词。为此,随机在线抽样调查350名作者与编者,得到7个频度最高的关键词:论文指导、写作标准、写作规范、论文写作规范、论文文内标准、参考文献标准和学术论文结构标准。
最后, 2012年3月31日,通过在百度()与谷歌()搜索引擎上输入中文与对应英文的7个高频关键词,分别得到与关键词模糊匹配的多个搜索结果。在搜索结果中,挑出含有与《GB7713》《GB7714》或MLA、APA、CMOS精确匹配的标题(Title tag)或描述的条目,将首次提及、二次提及的排名名次绘制成表1和表2 。
5 研究结果讨论
表1和表2客观、清晰地反映出我国与美国在写作、出版标准体例信息在互联网传输的差异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5.1 信息排名
为了更清晰地看到两国国家写作、出版标准体例标准信息传输上的差距,我们仅提取表1、表2的排名信息,绘制成表3。
表3反映了相比美国写作、出版标准体例信息,我国写作、出版标准体例标准在互联网上的获取度很低。首先,相比谷歌搜索的匹配条目排名靠前与较小的间距跨度, 所有百度搜索到匹配条目排名整体靠后,而且,首次提及与二次提及的排名间距跨度很大。其次,中文七个关键词中五个关键词的二次提及排名都在50名之后,甚至有极端案例。如:输入“论文指导”关键词时,百度搜索到100名还未有任何《GB》相关信息。所以,基于获取第三条信息很有限的情况,课题组没有再进行第三条关键词的搜索。而谷歌搜索第三条美国体例标准MLA、APA、CMOS信息时,搜索结果不仅是排名靠前,而且信息数量大,出现频率高,间距跨度小。
5.2 信息单位
百度搜索到与《GB》相关的信息单位有:百度文库、百度学术、百度百科、长江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豆瓣社区、个人博客、枫叶教育网等。以百度搜索引擎旗下的网站为主,占到总信息单位的43%。
谷歌搜索到的与美国写作、出版标准体例MLA、APA、CMOS相关信息的单位有: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首都社区大学( Capital Community University)、加州大学图书馆(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ibrary)、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 科乃尔大学图书馆(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学生研究服务网站(A research guide for )、心理学相关网站()、试验资源网站 (),以学术研究基层——大学机构为主,占到总信息单位的64%。
5.3 信息更新
相较于更新较快的美国体例标准版本,例如,普度大学公布的是MLA 2009 翻译写作手册,我国体例标准信息的网络更新比较缓慢。我国《GB》2005年修订版在百度搜索引擎上只出现了2次,其余均是1987版。这样,著者与编者通过搜索引擎可获取的标准信息容易滞后。
6 结 语
通信作者论文范文第4篇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几代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积累了丰富的传播经验,使大众化有了历史厚度。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深刻变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着不少困境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审视,提出应对举措。现代传播环境的挑战。
其一,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进程使中国处于各种思想意识多样的状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环境愈加复杂。
一方面,中国大众思想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主张价值多元论,冲击了以“宽厚仁爱”和“重义轻利”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强调的以无私奉献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2]
另一方面,中国大众文化借助传媒,掀起了世俗化文化浪潮。我们在欣赏大众文化带来的开放和民主意识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因大众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和盈利性产生的理性思考的缺失,在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对生活意义理解简单化、生活目标物欲化、道德理想空虚化,客观上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削弱。
其二,来自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人们对网络媒体的依赖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海量信息和言论在不同的人群中迅速传播,网络阅读已成为新的热点。然而,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网络空间拓展不够。具体表现为专业网站数量太少,信息质量普遍不高,网页文本形式单一;
网站开放程度不高,网站使用语言单一,阅读范围有限;
网站之间缺乏链接,传统媒体上网滞后,专业传播马克思主义媒体直接上互联网的还很少,广大公众还不能在互联网上自由阅览。
传统传播的体制机制难以适应。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传播更多从政治、政党和国家的意志和形象层面来体现,形成了意识形态传播的“高位运行”体制。这种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通过国家政权、法律条文、制度规约和行政手段贯彻落实,容易变成少数宣传人员和机构的政治任务,忽视社会民众的实际需要。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渠道,长期以来忽视受众的主体性,导致传播主体与受众的认识错位。在高校,理论教学与大学生接受之间的矛盾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难题。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再到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非常重视,另一方面,广大在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表现态度漠然,不信、不学仍是一个普遍现象。
(2)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受众面相对狭窄,特别在农民中的认识任重道远。在当代中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情况下,教育广大农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大众化。因此,马克思主义从红头文件到走向民间,才能扩大理论宣传的受众对象。
(3)理论研究中的“经院化”取向。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研究形成了分门别类的格局,而且,我们有意无意地把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割裂开来,表现为对叙述方法的忽视。肖巍指出:“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相辅相成,没有‘深人’的研究,就没有浅出的叙述;
没有‘浅出’的叙述,再深刻的理论也感动不了人,起不了指导作用。”[3]
(4)理论传播中媒介手段的影响减弱。借助于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是我国政治生活的必要环节。大众传媒作为执政党意志的体现,必须承载维护主导意识形态的任务。然而,一些媒体采编人员在理论宣传上投入的精力少,认为“读者只喜欢看消息,不愿看理论文章和理论报道”,因而,导致理论版面经常被广告挤占,网站理论版块内容更新不及时,理论宣传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作者自写自看,编辑不得不看,读者不学不看”问题。马克思主义普及读物在诺大读物市场所占比例更小,市场上哲学通俗读物往往是国外导论性质的图画哲学和少量通俗教材。因此,在工作力度和传播效果上有待改进。传播方法创新不足。在理论的传播方法上较为单一,普遍奉行灌输式教授法,把教育目的限定在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数量的知识上。在高校,屡见不鲜的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消极应付,原本丰富的内容变成了枯燥条文和空洞说教,有损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普通大众。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和主体意识的增强,人们渴望摆脱权威、摆脱束缚,根据自己需要选择信息,按照自己判断接受内容,按照自我意愿自主选择、自我发展。因此,要创新灌输方法,应该从统一形式向多层形式转变。
2传播学理论的引入
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学是研究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问,重点研究传播、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利用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本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4]在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围绕着传播效果这一主旨,被高度认可也最为成熟的有传播环境理论、传受关系理论、传播媒介理论、“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和“意见领袖”理论。传播环境是指传播者和受传者在长期的传受活动中不知不觉形成的一些惯例和气氛。传播学认为,人类的传播活动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环境的约束。一定的社会环境由无数相似个体聚集、汇合而成的,同时,社会环境又以它所固有的行为准则和文化规范培育着每一个体。由于个体有遵从的一面,又有越轨的一面,所以,这种影响往往随着个体所属的团体的规模、巩固程度、职位等级制度以及个体和该团体的关系,而具有特殊的倾向性。肯定和否定的态度分别形成“众口一词”和“众说纷纭”的环境。前者有利于形成上下一致的认识和意见,后者由于不同意见的困扰,出现左右为难的局面。可见,传播环境和效果的关系密切。传受关系理论认为,作为一个可认识和可确定的实体———传播者(传播主体),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掌握着信息呈现形式(或文字,或声音,或影像,或图片),把持着信息的流量、流向、性质和覆盖面。
传播过程的另一极就是接受者(受众),有无接受者、接受者的态度、特点如何,对传播和传播活动来说至关重要。人们之所以能作为传播者和受传者分别走进信息沟通的活动中来,就是因为传播者有提供和传送信息的目的,受传者有追逐和获取信息的需要。如果传播主体有提供信息输出的目的,而受众又有接受信息的需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信息的传播能够达成主体与受众认识的一致,传播效果会趋向良好。如果两者认识出现偏差,传播就会受阻,传播效果将大打折扣。在互联网时代,传播结构更体现了从单向到互动传播的趋势。
传播媒介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是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符号的中介物,是一种物质实体。我们可以使用、控制媒介进行传播,而传播媒介也以其自身的规律及特点,反作用于传播。”[5]新型传播媒介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发展而出现,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日益显著。因此,要重视发挥大众传媒特别是新媒介的作用,关注、研究新媒介对人们的影响作用和作用过程。“把关人”理论涉及传播主体的能动作用。传播者是社会主体与客体之间相连结的纽带,担负着收集、储存、加工、传递信息的职责,其中最主要的起着一种特殊的“过滤”作用。而这种过滤作用称之为“把关人”。什么样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信息是否符合群体规范或价值标准,“把关人”实质上就是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通过搜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等环节影响着新闻实践。议程设置理论,实质就是控制媒体的艺术。就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媒介对各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所确定的重要性次序影响着人们看待事物的先后顺序和注意力的分配。一个事件,经过媒体的反复“轰炸”,会让受众心目中变得愈加重要。例如,“9.11”事件的传播达到旷世惊人的效果,表明其他国家的媒体接受了美国媒体对它们的报道议程的设置(它们的报道反过来放大或者倍增了这一传播效果)。“恐怖主义、圣战者、、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穆斯林极端主义分子、、本•拉登、搜捕行动”等所谓“9.11”新闻术语,迅速成为流行全世界的话语。在这个意义上,不是“9.11”改变了世界,而是“9.11”的美国大众传媒(议程设置)改变了世界。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影响力强的人。意见领袖产生“二级传播”现象,即大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先被这些意见领袖接受,再通过传播途径转给更多的追随者。通常一些社会地位高、学识水平高的人物,如“学者”、“老师”、“企业家”、“文艺偶像”等作为意见领袖。特别是公共知识分子由于经常接受访谈,分析研判能力强,在舆论领域发挥着思想指导的作用。
3以传播学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播学与思想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最现实的问题是要了解思想政治在多大程度上以什么方式影响传播,传播在多大程度上以什么方式影响政治和依赖政治。在现代国家,利用传播工具进行思想政治的传播被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目的是宣传本阶级在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从传播学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环节,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息内容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因此,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困难和挑战,充分借鉴上述传播学理论,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实效性。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清晰把握社会环境,优化传播环境。从国际传播环境方面,要积极地参与国际舆论的引导。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传播和传播资源,努力掌握国际宣传的主动权。不断扩大我国对外宣传工作在全球范围的覆盖面,多形式、多领域、多角度、多层面介绍中国建设新进展,宣传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主动地赢得世界公众的了解、理解乃至认同和支持。另一方面,还要创新对外宣传形式。注重贴近国外受众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全面掌握舆情信息,及时做出分析判断,妥善应对。从国内传播环境来看,通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通过文化环境的分析和鉴别,努力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对传授关系特别是传播对象有正确的认识。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成员绝非媒介信息的被动的、盲目的接受者,而是传播过程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他们接受媒介信息的行为是有目的行为。因此,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要摈弃政工人员单向的说教,要研究和掌握受众特征、动机和选择性心理。具体而言,要区别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学生以及农民等不同受众的文化、知识、兴趣等实际,要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符合人们的利益和需要。大众传媒是思想文化科学的重要传播手段,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阵地。民众主要是通过影视、广播、报纸、杂志、音像制品、网络、手机等大众传媒来了解、认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法国宣传哲学家雅克•艾略尔指出,“宣传家不仅必须动用所有的宣传工具,而且还要运用所有类型的宣传。宣传有很多种,但今天的趋势是把他们结合起来。”[6]
通信作者论文范文第5篇
语用翻译是翻译理论的一个新模式,它与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语用翻译理论认为原作与译作应在社交语用和语用语言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1](p196)。所谓社交语用等效,指社会文化层次上的等效,要求译者对翻译所涉及的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译者在翻译之前需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状况和对涉及的文化现象或意境进行评估。所谓语用语言等效,指的是在理解原作的语言信息的明示意义和暗含意义的基础上将它们完全复制到译作中。在翻译的重构过程中,译者一定要注意选用适合于译文语言环境的表达方式来再现原作者的真实意图,确保读者对原作者的真实意图的正确理解,是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1](p204)。可以说语用等效翻译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新视角。
而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的专著中提出的与认知、交际有关的关联理论虽然不是直接的翻译理论,但由于其将关注的核心投到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方面,它的运用可以延伸到翻译领域。本研究也将探讨如何运用关联理论实现翻译中特别是商务英语中的语用等效,即认知等效及交际等效。
一、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认知等效功能
传统译论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码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是通过语码转换实现意义传递的一种手段[2](p55)。即信息发出者首先将所欲传递的意图进行编码,然后向信息接受者发送;
该信息的接受者收到信息后则通过解码过程还原交际者的意图,从而完成这一轮的交际活动。这一交际模式包含了这样的一个思想,即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具有完全相同的语符系统及认知环境,两者的解码能力完全一致[3](p112)。但是交际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由于个人的生存背景、教育背景、职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必然导致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和解码能力的不一致性。因此,单向的编码—传递—解码并不能完好地解释交际的过程。而关联理论提出的语言交际模式认为,交际者会对听话人(读者)的认知环境和交际环境加以评估,并据此通过话语刺激向听话人传达(包括明示和暗示)自己的交际意图;
听话人则结合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最终实现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1](p197)。因此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动态的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要认知就要找关联,要找关联,就要思辨、推理[4](p131)。听话者就是在语境假设与认知环境中按照关联原则寻找最佳关联。
事实上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我们也应当把翻译看做是一种示意—推理性的交际过程和交际行为。不同的是,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示意—推理过程和行为,译者的身份既是听话人也是说话人。译者一方面要付出努力寻找原文的最佳关联,形成对原文的认知与理解;
并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和语境假设加以评估,并把自己对原文的认知与理解以最佳关联的方式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关联理论不但揭示了我们不应仅从遣词造句方面而更应从认知的角度看待自然语言交际,而且揭示了在另一种交际行为——翻译活动中译者也不应该拘泥于原文与译文字面意义的对等,而应该追求原文读者对于原文及译文读者对于译文在认知模式上的动态对等,即在一样的语境假设及认知环境中,并尽量经历同样的推理努力,实现双方在最佳关联寻找过程中的认知等效。
例如在商务翻译中的商标、品牌及广告翻译中,为了实现原文广而告之的功能,追求认知等效,翻译中也应抛弃字面意思的对等,更多地考虑如何让译文接受者在译文话语刺激下能不自觉地在语境场中通过一定的推理努力去寻求最佳关联。即语境因素在译文中的重现特别重要。宝洁公司的商标翻译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宝洁公司名称本为p&g(procter and gamble)。而p&g被汉译为宝洁是因为“宝”喻指产品的品质;
“洁”则指该公司主要经营洗涤类的日用品。这样就刺激接受者在相关语境场中推理寻求关联。十多年来,宝洁公司向中国市场推出9大类近20个品牌的产品,如rejoice——飘柔、pantene——潘婷、head and shoulders——海飞丝、safeguard——舒肤佳、olay——玉兰油、crest——佳洁士、tide——汰渍等无不充分体现翻译最大化地刺激了接受者在语境场中需求关联的可能性,并在未使用产品之前就对其有了美好联想。又比如广告翻译中的“intel inside”被翻成“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而咖啡广告词中的“good to the last drop”被翻成“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都是注重了通过译文刺激读者在上下文语境中推理并寻求最佳关联。
二、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交际等效功能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理论,同时也是一种交际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传统的交际代码模式不仅在对交际双方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状态等方面的认识上有错误,而且还忽视了语言交际的隐含性和间接性等特点。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者不会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他们也经常间接地传达自己的意图,期望听话人或读者能够利用语境知识,并结合交际者提供的话语信息,通过推理得出交际者提供的交际意图。
关联理论提示我们,翻译中译者首先需要找到原文与语境的关联,并根据各种有关联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推理,从而正确理解原文。同时,将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以最佳关联的方式明示给译文读者。在理想的情况下,若译者预料直译能很好地提供话语刺激,使得译文读者能自觉地从语境及认知环境中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推理出作者的真实意图,那么直译就是有效的。若译者预料译文读者无法透过语义意义的直译来领悟意图,那就只好舍弃字面意思译出作者的真实意图了。即依据关联理论,我们在翻译中也应当追求交际等效。
在商务翻译中,尤其是商务会谈、谈判及信函翻译中,原文作者/说话人往往希望读者/听话人能够在语境中推理、寻找最佳关联,从而传递自己的真实意图。若译者预料通过直译能达到交际等效,则直译是有效的。但由于跨文化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认知环境不可避免会有差异,说话人对于听话人最佳关联寻求的期待与真实之间也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字面意义的翻译有时并不能传递说话人的真实意图,译者就需要发挥主动性把说话人真实交际意图放在第一位。以下笔者将具体介绍如何取得交际等效,使译文取得最佳关联。
1.凸显重要信息,将信息明确化。
根据关联理论,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说话人必须明白地表示自己有明白地表示某事的意图[5](p201)。为了使交际默契地进行,说话人往往会尽量让自己的语言输出去顺应听话人处理信息的需求,以减少听话人理解话语时所付出的代价[6](p188)。因此译者作为中介方,也应该在必要时凸显重要信息或将信息明确化,以减少听话人推理中不必要花费的努力,取得更好的语境效果,达到最佳关联。例如:
原文:notice of particulars of shipment shall be sent to buyer at such time and by such means that the said notice shall be received by buyer within 7 days after shipment.
转贴于
译文1:装运通知的具体内容应当在这样的时间,以这样的方式送达买方,从而使买方在装运后七天内接到通知。
译文2:买方须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将装运详情通知买方,以便买方在装运后7天内收到该装船通知。
原文中“at such time and by such means”实为说话人强调发送装运通知的正确时间及方式。若对译成译文1,非但没有达到强调关键信息,反而分散了听话者的注意力,“什么哪样的时间?哪样的方式”,效果适得其反。到不如译文2中以明确的方式表达装运详情的通知必须是“及时” “适当”的,减少听话人不必要的推理努力。
2.在上下文语境中翻译,摆脱字面意思束缚。
根据关联理论,作者/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必须由读者/听话人在相关语境中推理得到。因此语言信息也必须由使用该语言的环境所决定。因此靠字典查询的所谓“标准”语意其实并不是标准。译者要勇于抛开字面意义的约束,而联合上下语境去译出说话人/作者的真实意图。例如:
原文:if we have to take goods,we ask you to make us adequate allowance corresponding to the damage they have sustained.
译文1:若要本公司提货,我方要求贵方给予本公司蒙受损失的足够赔偿。
译文2:若要本公司提货,我方要求贵方给予本公司蒙受损失的相应赔偿。
原文中的“adequate”应联合语境中的“corresponding to...”而翻译成“相应”来表达说话人真实意图,而不仅仅是对译成意义指代不明的“足够”。
3.重视商务翻译中的大语境——礼貌性。
另外,译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商务翻译中一个基本共同的语境,即交际双方都期翼能在友好、互相尊重的氛围中沟通合作,达成协议。那么译者就尤其需要注意用词的礼貌性,以使得听话人/读者能在同样友好的氛围及其他相关语境中需求最佳关联,从而达到作者/说话人、译者、读者/听话人的三方的交际等效。比如:
原文:we should be very grateful to you for an answer,and enclose a postal reply coupon.
译文1:本公司将万分感激贵公司的回复,并随函附上一张邮政回函。
译文2:徜蒙惠答,本公司将不胜感激,现随函奉上一张邮政回执。
本例中虽译文1中不致有错,但不如译文2充分体现了译者对礼貌用语的讲究,更能使译文读者在友善的环境中推理出作者的意思,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三、结语
推荐访问:通信 作者 论文 通信作者论文【五篇】 通信作者论文(精选5篇) 通信作者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