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亲情感人故事【五篇】

时间:2024-02-23 16:57:01 来源:网友投稿

上文中提到,《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是从两个角度进行故事情节构图,一个是现实角度,一个是回忆角度,这两方面的表现,从现有大多数电影中来看,对于有关过去的回忆,一般的处理形式是通过黑白色彩来进行色彩铺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亲情感人故事【五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亲情感人故事【五篇】

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范文第1篇

    上文中提到,《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是从两个角度进行故事情节构图,一个是现实角度,一个是回忆角度,这两方面的表现,从现有大多数电影中来看,对于有关过去的回忆,一般的处理形式是通过黑白色彩来进行色彩铺垫,以表现所谓的“逝去”和“过往”,对于现实情节则采用非黑白色彩,以表现“现在”和“希望”,而在此部影片中,对于有关过去的回忆,色彩基调则选择了很多鲜亮的色彩,对于现实部分的表现中,采用黑白的色彩效果。从电影美术的符号观来看,将黑白色彩作为电影中现实部分的色彩基调,是因为现实部分的情节描写是灰色的、悲伤的,影片一开始主要描写父亲的葬礼,在整个情节中充满着亲人离去的悲伤,没有所谓的欢声笑语,没有欢快的气氛,同时情节中通过冬天下雪的场景也比较适合运用黑白色彩效果,更能够烘托现有的情感基调,深冬里大雪覆盖下的原野,苍苍茫茫的白色,冰冷呼啸的寒风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中无情的画面。总的来说,黑白色彩用于现实部分的色彩基调。主要是因为现实中父亲的死亡所带给儿子的悲凉气氛,而相对于现实中的悲凉,有关过去的回忆似乎就充满了温暖和欢快,因此在关于回忆部分的描写中,充满了各种饱满的色彩。总体来看,电影中的现实部分黑白色彩的运用,将影片的情感层次感展现出来,影片的描写也是基于这种层次感展开。这两种情节构图中的不同的色彩基调选择非常不同于诸多现有电影的构图色彩选择,独特而具有说服力,同时容易让观影者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共鸣。当影片开始回忆部分的描述时,能够明显感觉到整个画面的基调变化,色彩选择上逐渐由冰冷的黑白色转变为美好、温暖的彩色。影片中回忆部分的多种美术色彩组合的运用所烘托出的故事情节与影片一开始的父亲葬礼的现实部分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将回忆部分的父亲和母亲纯美的爱情故事展现给观影者。应该说,这些色彩的运用中着重表现在场景的色彩运用中,场景中暖色或者相对较纯的色彩运用主要体现在淳朴的乡土风情和优美景色中,这些都是作为回忆部分的色彩基调,这也正符合回忆部分的情感体现,张艺谋导演通过将回忆部分的多彩的风景和人物色彩进行组合搭配,表达了对于过去美好记忆以及纯美爱情的向往,把母亲过去生活中爱情所带来的幸福感以及满足感立体展现出来,这种立体感来自于回忆部分中的色彩搭配,当然也来自于现实部分色彩基调的对比。回忆部分的色彩基调中,母亲的红棉袄,麦黄色的田间田野,配合以各种乡间的声音,加上母亲纯真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眸,使整个回忆部分的情感效果更有层次感,这其中的美术表现是以一种电影基调、电影背景展现出来的。综上来说,现实部分和回忆部分的美术色彩对比,反映了整个故事情节的情感前后对比,引起了观影者的情感共鸣。

    二、影片中的美术载体及其美术特征

    (一)美术场景———以路为例在影片中,场景或者景色经过特别的艺术处理以及反复的运用可以展示出特有的视觉效果和心理反应。影片中开始部分是从一条弯曲的路,借由路本身的另一种含义描写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之路,也表达了影片中的主题。影片中,对于路的美术处理运用了许多关于乡间小路的画面,它无声表达了父亲和母亲在爱情道路上的坚韧。在电影中的回忆部分中,父亲和母亲在村子路的两头的场景,预示了他们之间爱情故事的开始。在父亲逝世后,母亲仍然坚持在路上等待,表现了母亲对爱情的坚韧与执着。影片中对于“路”这一场景载体的美术表现,将路的线索作用、贯穿作用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故事情节的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视觉效果。另外比较典型的美术运用镜头中,母亲把一个青花瓷固定摆放在同一个位置,在对青花瓷的描写中,通过远景和中景进行了特写,从侧面烘托了母亲单纯的等待和对父亲真诚的爱意。

    (二)美术人物载体电影中色彩的运用,当然离不开对于人物的色彩处理,人物美术造型对于反映故事的时间变化和故事情节起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年轻时候的母亲,扎着小辫子,身上穿着红色的棉袄和花棉裤,结合电影中母亲的一系列的动作,将母亲纯真的乡土气息表现出来,同时正是这种美术渲染也将母亲对爱情的坚持和单纯展现给观众。影片回忆部分的描写中,母亲身穿红色的棉袄在路口等待父亲,镜头多次经过远近的变化,近景、远景、中景的综合运用,反映了当时母亲的心理变化。电影中,母亲为了能够听见父亲的声音,在去村口打水的画面描写中,后边是金黄色的背景以及蜿蜒的道路,加上母亲纯真快乐的笑脸,使得整个画面饱满而又醒目,在此画面的处理中,并没有类似近景远景的切换,基本上是衣服固定的画面,这通过相对静态的表现方式,配合当时的美术场景布置,将母亲对父亲的爱情展示得非常纯真和干净。在母亲等待父亲的路上,画面中背景是在一片金黄色中开始,并在其间不断闪过,又不断闪入,母亲与景色做了完美的融合,画面温暖而又生动。在母亲追赶父亲的车时,奔跑中一幅幅画面穿插变化,整个画面的色彩表现配合母亲焦急的心情,画面透出来母亲真切的情感。在电影的结尾部分中,母亲奔跑在路上,又将我们带入到整部电影中的核心部分———多彩温暖的回忆,这不光是对回忆的再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画面效果,为整个故事带来淳朴和具有回味、反思性质的思考,影片中,母亲和整个场景的布置完美融合,将电影美术的魅力展现出来。

    (三)影片中的经典美术画面分析在深秋的季节中,母亲的那件大红的棉袄和周围金黄色背景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美术效果,母亲的红色在一片片金黄色中跳跃,这着实通过这种动感表达了母亲此刻对于爱情的懵懂和情感。母亲在金黄色的树林中等待父亲的画面中,色彩温馨透出浓烈的情感,在逆光中的人物变化又使画面在浪漫中存在一丝羞涩;电影中路边枯黄的野草,反映了母亲内心的焦灼和不安;在母亲盼望已久的父亲到家里来吃饭时,母亲穿着红棉袄站在门内,在温暖的阳光的照耀之下,将母亲热切盼望的爱意展现出来,非常生动,这幅画面不仅留在了父亲的脑海里,也深深印在了观众的心里,是整部影片中最为鲜活、充满想象空间和无限美好的美术画面;电影中的美术画面非常经典,对于其他影片的制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这些画面的表现无疑都展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以及故事情节的变化。

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范文第2篇

你知道怎么挣钱、花钱吗?知道怎样与人分享财富、让钱生钱吗?从小培养理财能力,对于培养我们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财富意识、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财商的故事充满智慧,财富的知识奥妙神奇,理财的魅力熠熠闪光,让我们在阅读中一起探寻,共同体验吧!

和父母一起共读――智慧故事

智慧的人,懂得用乐观、积极的态度解决障碍,将一个又一个想法转换成正面的能源和动力。

用积极的眼光看问题、学会让思维转弯,人的一生能否抓住机遇获取成功,关键在于智慧地看待事物的能力――正面思维是一切成功的源头。这里的故事将助你打开正面的思维方法,开拓美丽的人生。

和父母一起共读――困境故事

“人生贵在磨炼,成功就是站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学会微笑面对挫折和困境,只有迎着风雨,勇敢地向前迈出脚,才能赢得成功。

在这些故事里,平常人的拼搏精神和成功人士的榜样力量,让我们认识到,那些曾经绊倒过我们的石头,其实都是闪闪发亮的金子;
拣起或搬开这些石头,我们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金子。

父母们:和孩子一起共读――创造力的故事

创造力是人类最伟大的潜能,这潜能是人类赖以延续生命、享受良好生活的基源。把握孩子的关键时期,及时发现孩子的特殊能力和探索精神,让他得到一个充分、自由的发展机会,在最佳的发展状态下迸发出人生智能的光彩。

有学者将创造力比喻为“点石成金”的技术。如果父母们没有能力给孩子金块,那么,就教给孩子“点石成金”的功夫吧!

和孩子一起共读――责任故事

责任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获得成功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那些缺少责任感的孩子,往往做事不认真负责、虎头蛇尾、马虎草率、得过且过、生活中高傲自大、不懂礼貌……甚至还容易产生厌学、厌世等不良心态。

读一读责任故事,从生活中的细节来培养孩子勇敢承担责任的品德。

和孩子一起共读――爱心故事

爱心,就是怀着一颗有爱的心去做事做人。有人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一个有爱心的孩子,笑得更灿烂,内心更温暖,而他长大后也更接近成功。

爱心教育的最好方法,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故事里爱的香气,会让你和孩子一起感动、一起成长。

和孩子一起共读――亲情故事

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范文第3篇

一.一个前提:知人论世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新的阅读理念认为,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从阅读的基本规律看,这种多元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一是文本的作者意义(主观意义),二是文本的社会意义(历史意义),三是文本的读者意义(个性意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作为读者,要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其前提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等等。这样,才能够在了解文本的作者意义(主观意义)的基础上,去深入理解文本的社会意义(历史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有效实现文本的读者意义(个性意义)。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有限,教学中需要教师借助辅助材料向学生介绍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解读文本。

比如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传统的教学一般都围绕“父子情深”这一主题展开文本解读,这看似无可厚非。但散文是作者运用个性化语言表达自我思想情感的文学形式,品读散文就是要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经验和情感。文本讲述的是“父亲坚持到浦口车站送别儿子”的故事,在整个故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与“父子情深”这一主题相悖的细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面对一个疼爱自己的老父亲,已经二十岁的朱自清为什么会如此“不谙孝情”?学生们无法理解。教学中,我及时向学生展示《朱自清家族的命运变迁》中所述相关背景:原来朱自清的父亲是在徐州榷运局局长(掌管盐专卖的肥差)任上,因讨了几房小老婆,姨太太闹事,才丢官的;原来丢官后负债,家道中落,朱自清祖母为此一病不起而逝世,于是便有了父子回家奔丧之事;原来由于朱自清父亲的封建家长式作风,父子俩后来又一度失和;原来八年后朱自清收到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来信,回想起当年父亲爬月台的艰难的“背影”,他原谅了父亲的荒唐,体谅到父亲的艰辛,以《背影》一文抒发了永远的父子情。了解了这些背景后,学生们在对文本故事的深度解读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那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愫。

二.两个视角:故事内叙述和故事外叙述

谭君强认为:“根据叙述者相对于故事的位置或者叙述层次,以及叙述者是否参与到故事之中以及参与故事的程度,可以区分为故事外叙述者/非人物叙述者,与故事内人物叙述者/人物叙述者;根据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可信的叙述者与不可信的叙述者。”叙事类文本解读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初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写作思路,对文本内容有个大概了解,知道文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进一步解读文本时适时调整自己的阅读视角,走进文本,融入故事,设身处地地理解每一个人物的情感变化,获得丰富而又深刻的阅读体验。

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学生先把自己假想为文本中的“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扮演着咸亨酒店里发生的故事的目击者和参与者,以故事内叙述者的身份解读文本、理解文本。而故事内叙述者可能有不同的叙述眼光,“一为叙述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这两种眼光可以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它们之间的对比常常是成熟与幼稚、了解事情的真相与被蒙在鼓里之间的对比。”文本故事中被追忆的十二岁的“我”是见证者,见证了咸亨酒店里发生的一幕幕故事,见证了孔乙己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命运轨迹;十二岁的“我”还是参与者,参与了对孔乙己的鄙夷与不屑。如今的叙述者“我”又是感受者和提炼者,深刻地揭示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叙述视角的解读,以“我”的感悟、体验一层一层剥开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再如学习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一文,我们先以故事外叙述者的身份阅读文本,了解文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初步感知靠窗病人和不靠窗病人在整个故事中的言行举止。作为叙事类文本,本文以事件为中心,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人物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学中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将自己分别假想成靠窗病人和不靠窗病人,以故事内叙述者身份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学生设身处地,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理解、体验两位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揣摩、感悟不靠窗病人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回到故事外叙述者的身份,对比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对比人性灵魂的高尚和卑劣,从而深入把握文本主旨。

三.三个述点:聚焦点、矛盾点、空白点

语文之所以失去了“想象”的灵魂,正是因为语文失去了故事。也正因为如此,肖川教授在多个场合公开呼吁,我们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讲故事这个技巧,即使有些课里面没有故事,也要善于编故事、改写故事。故事讲究文趣、情趣、理趣,这是故事能够“载道”的基石。运用讲故事这个技巧解读文本,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该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通过细读文本,局部深究,抓住文本中的聚焦点、矛盾点和空白点等三个述点进行赏读、品析,挖掘其中文趣、情趣、理趣,探究文本主旨。

一是聚焦点。叙事类文本在对其中情境、事件、人物进行描述的时候,总要掀起情感的高潮,这种情感的高潮往往会聚焦到某一具体意象上,我们称之为聚焦点或动情点;而这一聚焦点(动情点)往往构成文本的一条线索,既贯穿全文,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朱自清《背影》一文中,“背影”是全文的线索,父亲为“我”买橘子时攀爬的背影,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教学中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动情点)进行故事的讲述,引导学生通过赏读、品味文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深刻体悟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愧疚等情感。

二是矛盾点。矛盾是文学创作中较为普遍的创造手法,往往会使作品产生许多独特的效果。运用矛盾可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展现人物命运,传达作者意图。好的故事,一定是善于设计矛盾的。如李森祥《台阶》一文中,其故事的聚焦点无疑是“台阶”,作者在这个“点”上又巧妙设计了矛盾:“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围绕这个矛盾点进行探究: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会相应高吗?很显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矛盾的。但父亲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偏偏信奉这种说法,他的思想已经完全被这种封建残留的传统说法所束缚。在当时社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这种错误的、矛盾的乃至有些愚昧的说法必然会导致父亲的悲剧命运。教学中,两次引导学生品读这一细节,第一次并不揭开这种说法的矛盾,而是作为理解父亲渴望高台阶的直接原因;第二次是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主题时揭开这种说法的“矛盾”真相,学生自然而然地探究出父亲最终感到失落的根本原因。

三是空白点。留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空白点并不是作者写作的疏忽和无法言说的无奈,而是作者不忍道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文本解读中,不仅要解读出文本的字面意义,还要能发现文本的空白点,从空白点读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还以李森祥《台阶》一文为例,文末这样写道:“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这人怎么了?”父亲辛苦一辈子最终的失落就凝聚在这令人纠结的五个字上。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这五个字的言外之意:其一,父亲问自己“我怎么了”,怎么就这么不中用了?以前能背三百来斤重的青石板,而且背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现在咋就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呢?已经拥有九级的高台阶了,我的地位怎么没得到提高呢?其二,父亲问乡邻们“你们怎么了”,我已经拥有九级的高台阶了,你们怎么没有尊重我、羡慕我呢?怎么还和以前一样看待我呢?这一切的疑问父亲自己无法找到答案,显得无比的失落和无奈,所以“又像是问我”,想从“我”这里得到答案。正如李森祥自己所说:“关于小说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作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最终的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当时乡村农民最真实的一个结局。”从文末这一空白点中,我们读出了“父亲”这一辈中国老农民的辛酸命运。

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形式;
叙事策略;
张艺谋

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 1913年在《艺术》一书中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面对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不同的叙事方法、结构策略都有可能改变故事的质量与味道。形式,同样是内容的一部分。一个优秀的艺术创作者,往往能够在情感的收与放,取与舍之间做出作为精当的选择,同时将之附着于巧妙的形式安排上,从而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算得上中国电影史上经典之作。影片曾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也推出了国际巨星章子怡等电影明星。最为巧妙的是,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吸收了中国画留白一般的艺术形式,将一个最为普通乡土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讲出了诗意。

本片在叙事上有别具一格的取舍考量。艺术家面对众多的素材故事,取舍往往是对其讲故事能力的巨大考验。电影讲述了父亲洛先生和母亲招娣之间初恋的故事,从《假如爱有天意》到《情书》,在中外电影史上初恋题材数量大,不乏经典。想在其中出新出奇并不容易,太容易落入俗套之中。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仍然独辟蹊径。影片舍弃了父亲母亲在一起生活数十年的细节,只选取了两点:其一,母亲初次见父亲便心生萌动;
其二,父亲去世,母亲执拗要求抬棺。这样的取舍看似像是一幅寥寥几笔的国画,一笔画天,一笔画地,中间是大幅的留白。

影片用了大量篇幅讲述母亲对父亲深藏于心的爱恋,用了少量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故事表现母亲的感情的萌动——送饭、吃饭、等待回归。细节虽简单,但却将其孕育于反复出现的形式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仅仅就送饭来说,盖房子时反复出现了招娣三次送饭与期待。三次送饭,心情一次次起落,失望和期待交织,一次比一次强烈,温暖而饱满的画面伴随着婉转美妙的笛声,美不胜收。当房子盖好后,趁着洛先生吃派饭的当口,招娣终于和洛先生搭上话,然而奶奶的反对再次给期待的招娣以重击。当洛先生因事回城,母亲奔跑送饭却打碎了青花碗,丢掉了发卡。期待再次变成失望。然而,这些期待与失望并非来自相处的矛盾,爱情的纠缠,而是来的更单纯,来自对青春萌动的羞涩,外界偶然事件的阴差阳错和阻隔。

本片采取了插叙的叙事结构。本片开头和结尾都有一段漫长,甚至显得有些沉闷的黑白片段,所讲述的是老年母亲在父亲死后要求抬棺的事儿。老年的母亲早已不再拥有当初美丽的面容。影片中内心独白的“我”以回忆的口吻插叙了父亲母亲之间的爱情故事。现实是死灰一样没有生气的农村场景,用的是黑白颜色,镜头更为固定,安静。而插叙则带着一些梦幻般的亮丽色泽,大量母亲年轻时单纯美貌的脸部特写,镜头运动充满动感。到影片最后,过去和现实交织,速走中的老年母亲和奔跑中微笑的年轻招娣交叉剪辑,展现了岁月的流逝于爱情的永恒,将父亲母亲单纯的爱情熔铸地干净、动人。

尽管影片黑白片段和彩色片段在镜头运动,色彩运用,演员人选,影片节奏感上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但有些小细节却紧密地把两部分捏合在一起。首先便是关于老年母亲执拗的谜团:执拗要求抬棺,要自己织布。两个谜团像悬念一样,在彩色部分得到了解答。其次,影片以“我”为故事讲述者,大量运用了内心独白、旁白的叙事手法,讲述了母亲与父亲一生中爱情的前前后后。“我”的独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因而也更为亲切,巧妙化解了影片两部分可能不相融合的阻隔。

影片的主题简单,讲述的是父亲母亲之间至纯的爱情;
情节简单,送饭,等待,死亡;
人物线索简单,音乐也简单明快。但正是这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能给观众深刻的震撼,其背后的力量来源,自然是其巧妙的形式。来自形式背后情境的营造,同一场景反复出现后的情感强调。

在《我的父亲母亲》之后,张艺谋又拍摄过一部同样根据小说改编的纯爱电影《山楂树之恋》,都是发生在的背景中,都是男女之年简单的爱情萌动。但与《我的父亲母亲》不同,《山楂树之恋》不得已仍然使用线性叙事,回到了原始的故事套路,讲述男女之间由萌动到恋爱,相助,相知。同样真诚的题材,因为形式不同,《山楂树之恋》反响与评价自然逊《我的父亲母亲》一筹。两相比较,更凸显了《我的父亲母亲》在叙事策略上的成功。

不需要神话导演,任何导演都有成功之作和失败之作。《我的父亲母亲》在叙事策略上,给我们足够的惊喜和启发。

作者简介:

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国产电影;
叙事;
表现;
风格

谈到电影的叙事风格,可以说是电影导演通过一系列的视听语言和镜头来表现的。不同类型片反映出的故事或喜或悲,只有通过合理的叙述才能将整个故事展开,才会使电影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完整性,因此,电影的叙事风格至关重要。国产电影十分注重叙事风格的把握,很多电影导演将其看作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基石,也可以展现出他们的创作风格。现今商业片市场的蓬勃发展,叙事越来越成为电影表现的重要方面。不同的故事发展脉络可以创造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影片内在的叙事风格往往会强调戏剧化的创作表现。很多时候,不同的叙事角度会使影片产生不同的视听效果。以下就结合不同的国产电影的情节和内容去探析国产电影的叙事风格。

一、国产电影叙事风格的固定模式

很多国产电影都采用了固定模式的叙事,故事的发展以主人公的际遇为基本出发点。例如,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就似纪录片的情节发展模式,固定客观地阐述了主人公从开始如何成为临时代课教师到为了班级人数满员而不惜跑到县城去艰难地寻找学生,直至后来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学生们最终获得了资助。这样的故事情节发展是叙述性质的,可以说是单线的叙事模式发展,它往往会使观众从开端直到结尾持续观看,也是最为普通的叙事模式。但是,有的国产电影也会通过不同的主人公,不同的故事来展现电影的主题。例如,张艾嘉的电影《20,30,40》则通过张艾嘉、刘若英和李心洁饰演的三个不同年龄段女人的不同故事的讲述,对女性的爱情观和如何过得幸福做了完美的诠释。不同主人公不同故事的发展可以在影片结尾形成电影的主题思想,这样的叙述方式别出心裁,观众可以在一个电影中感受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电影环境表现,尤其强调主题的惟一性,否则会出现叙事进程的混乱。目前,多线索发展的电影越来越多,例如徐克的电影《女人不坏》,它通过张雨绮、周迅和桂纶镁所饰演的三个角色的不同的故事遭遇,展现了一场浪漫而富有戏剧性的爱情冒险。和电影《20,30,40》类似,导演对于这些故事情节发展的巧妙安排,使得影片叙事的发展脉络清晰明确,让观众们追寻这个线索一直欣赏下去。这样固定的叙事虽然传统,却不失为一种完美的叙事模式,毕竟一些新的叙事风格会带来不一样的视听感受和跌宕情节,但是,要做到故事的沉稳发展,还需要常规固定的叙事模式,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展。此外,还可考虑安排一些小的插曲,穿插一些不同的叙事方式以弥补整体的叙事风格,可以作为影片主要叙事风格的补充。

二、影片时空安排与剪辑手法的整合

有的国产电影并非按照固定的叙事模式发展,导演会采用一些不同的叙事手法,其中剪辑手法与时空安排的处理会令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产生不同的视听感受。例如第六代导演陆川的作品《寻枪》,影片开头通过警察马山(姜文饰演)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展现他发现枪遗失的过程。马山在清晨起床的瞬间突然发现自己的枪套是空的,一刹那,他的脑子一片空白,紧接着出现了他一幕幕回忆片段的重放,一连串镜头的剪辑,突出了他从派出所柜子里面取枪一直到回到家的行动过程,这种剪辑手法与时空安排使倒叙手法成为影片的亮点。倒叙手法的不断使用,使该片在叙事上获得了很大的突破,影片创新有目共睹。此外,该片在后面的情节发展上,也总以马山头脑中不同的思想来进行影片镜头内容的穿插,时间和空间上十分复杂,并不是那种按部就班地进行叙述的固定模式。导演在叙事手法上的创新,使影片中不同人物、地点、事件相互穿插、交叉,会产生奇妙的观影效果。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国产电影还需要对叙事的发展有所触及,要结合电影情节来布局,否则会在电影的叙述过程中出现时间表现和空间表现的混乱状态,使整个电影显得杂乱无章,让观众难以接受。此外,经常性地使用过去式的时间表现,可以在电影中做到一定的回忆感,有条理地叙述主人公的往事,或者交代已发生事件前的铺垫,强调过去时间节点与现在的关联。但是也要避免重复性地交代过去发生的事件,要有条理地将之前与之后的情节有序展开,使影片故事的开端和结尾有的放矢,增加影片的完整性,这都可以使观众在欣赏电影作品的同时,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体悟主人公的悲欢离合。

三、对比手法与倒叙手法

(一)对比手法的出现

导演会采用适当的叙事结构,合理的叙事内容,有效地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影片故事的讲述使观众沉浸其中,展开自己的电影想象的世界。电影中常常出现的回忆展示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就是对比手法的运用。这对于把一个完整的故事陈述出来会起到一定的诠释作用。再者,通过过去式的讲述与回忆,电影叙事也愈加饱满且有内涵。例如《中国合伙人》中出现了时间与空间的穿插对比处理,以成东青与苏梅在两个不同空间的对话为例,影片通过电影画面的切换使恋人之间的电话对话产生了空间上的距离感,更使成冬青的执著有着一丝悲凉感。加之国内外环境的对比,人物间语言的交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空间对比,反衬出强烈的差异,特点十分鲜明。此外,本片还包含了片中铁三角过去时光的叙述,在成东青创建新梦想学校成功的时候,影片穿插了他们上大学时候的情景,包括如何在校园的路灯下做广告,如何努力地背英文字典,如何在破旧的厂房给学生们上课等情景的再现,这些过去都影响着人物命运的剧烈变化。

(二)倒叙手法的使用

很多外国电影经常会使用倒叙手法,往往在影片开头就开始交代故事的结尾,然后出现主人公的讲述,或者情景再现,回忆的一幕逐渐打开,电影也随之开始。这种倒叙式的叙事手法是一种较为普遍使用、也是非常独特的叙述方式。它使观众对故事的兴趣点提升,对故事是如何发展产生好奇心理,这些都是观众能够被吸引的因素。这种叙事手法常常夹带了导演或者创作者本身的一种情感因素,或者一种怀念的本意。因此电影可以震撼人心,观众也可以透过这些探寻故事的来源,看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电影是一门艺术,导演必须将影片的画面做得好看,加之影片的叙述也要具有一定的风格,艺术性与文艺性的结合,这样的影片才可以真正走进观众的内心世界。

采用倒叙手法的国产电影中,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比较有代表性。此片虽然是张艺谋导演执导的一部爱情片,但因开篇倒叙手法的运用与色彩相结合而别具特色。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遥远山村的一个爱情故事。山村教师骆长余和招娣之间的爱情故事成为知青下乡那代年轻人之间自由恋爱的先河,因倒叙手法的使用,加之张艺谋导演对于电影画面的完美呈现,使其成为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影片在开始的时候,从孙红雷饰演的儿子为父亲送葬开始讲述故事,以儿子的角度叙述了他的父亲母亲初次相见的情景,剧中父亲母亲之间几次坎坷的爱情经历,成就了一段漫长而坎坷的爱情。影片似一部回忆录,叙述的部分都带有情感的表现,尤其对于母亲形象的深入刻画,使她内心的活动也表现得极为动人。故事的讲述中,她对父亲的爱恋也使影片的主题更加鲜明,这种爱情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爱,一种没有任何要求的爱。骆长余这一父亲的形象虽然是一个乡村教师,但却至关重要,可以将影片的开端与结尾衔接起来,从开始时候的回家送葬,到影片抬棺片段,父亲的很多学生千里迢迢赶来为父亲送行,同时也体现出人们对于骆长余的敬仰之情,暖人身心。电影画面上许多镜头的使用也不时穿插于故事的叙述之中,张艺谋导演运用了很多的空镜头刻画,描绘了山村小路等不同的景色,同时对于渲染气氛有一定的帮助,此外,招娣对于骆长余的爱情渴望也可以通过乡村景色渲染表现出来,以景抒情,表现他们爱情的曲折。电影中很多镜头还对细节进行刻画,例如在叙述过程中,集中表现母亲的行动,尤其在她为父亲做饭、送水等情景时,表达了母亲对父亲深深的依恋和爱,也让观众对章子怡饰演的青年母亲的形象尤为深刻。还有表现母亲抱着青花大瓷碗追骆长余的奔跑镜头,在展现女主人公运动节奏感的同时,将招娣对爱情的追逐表现得很诗意。整部影片在叙事手法上,从初见到最终的分别,再到定情,父亲母亲之间的爱情作为一个线索,可以说故事倒叙手法的运用非常重要。

很多导演都将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进行电影的陈述,这样的叙述方式是很主观的。电影的倒叙手法的使用也可以灵活表现,姜文导演的影片在叙事风格上就很有技巧。例如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影片开始,故事的展开就似一种回忆,类似于纪录片似的铺垫,昏黄色的背景,使那个年代的印记、少年时候的梦都有一定的衬托,观众也可以很快进入故事之中。虽然主角马小军在特殊年代的经历是逐步展示出来故事情节的,但是,在人物旁白中会出现成年马小军的身影,总是在不断地解释、阐述、质疑。这种叙事视角的变换,突破了常规,运用起来增强了观众的好奇心,故事发展也得到了一定诠释。通过倒叙手法的叙述,姜文导演将自我陈述与影片画面结合起来,不同于传统故事叙述性的发展,而是一种可以调侃的,可以商量的电影语言来表现,这种特殊叙事手法的直观呈现,彰显了电影的创作风格。

总之,国产电影叙事风格的表现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随着导演对影片结构和情节的把握,可以结合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种类的穿插。电影可以说就是运用电影语言去讲述故事,电影具有很强的表现空间,这种空间表现也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电影首先让观众感受到的就是它细腻的情感,故事的感染力,那些过于强调电影技术或者镜头表现的影片也不能完全脱离叙事而独立存在。一般传统的叙述方式其实更符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导演需要把握的就是运用合理的叙事手法去表现故事,让观众接受,但是,影片采用的不同种类的叙述手法也是可以被借鉴的,电影就是需要不断地去丰富它的叙事手法,表现它的主题思想。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颜纯均.电影的读解[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亲情 感人故事 五篇 关于亲情感人故事【五篇】 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精选5篇) 关于亲情的感人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