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一直被大家公认为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W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一直在坚持开展数学课的课前预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数学课前预习论文【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前预习;
好处
课前预习,一直被大家公认为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W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一直在坚持开展数学课的课前预习,发现在数学课中开展课前预习存在着以下好处:
1、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俗话说得好,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对于数学课,学生在预习时,我会要求学生先看一边例题,然后再根据对例题的理解去完成课后练习,但是往往这一次看完例题后学生能看到的只是表面,掌握的知识并不多,当遇到问题后,学生会发现他还是不太会,这时候他又会再一次的去详看例题,把例题与习题进行比较,思考解决例题需要的新旧知识,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经过这样的一个预习过程,学生会在预习中逐渐掌握自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学会举一反三。
2、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教学中发现对于孩子来说,一种知识只有他学会了他才会越有信心也越有兴趣去学更多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也能表现的越好,越学越有信心越学越感兴趣。但常常会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在这个过程中再学新知识,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信心从而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与自己便有了信心。长期坚持,自然不在觉得数学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3、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中了解到的程序,自己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部分,而专心听讲,主动而又重点地学习,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预习也并不都是有好处,对于某些时候他也是存在弊端的。在通过平时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我感到要求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课前预习的内容要有所选择。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如有些内容更注重过程的推导,像这类课就不适合课前预习,因为学生预习后往往注重的就是结论性内容,对于推导过程则走马观花,课堂上进行活动时,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最后的结论,不再关注知识的推导过程。使活动过程失去实际意义。这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思考等的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这类课要么不预习,要预习也一定要强调让学生重点预习推导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而且,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理解错误,产生误解。对知识的误解,比较多的人都会有着“先入为主”的想法。到了上课时,老师却告诉他,他所认定的结论是错的。虽然结论是有根有据的,但刚开始,一般的学生在潜意识里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的。虽然后来他不得不改正想法,但第一印象是比较深刻的。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对于学生来说,语文的预习是,分段,写段意等。数学的课前预习,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对于刚接触数学的低年级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涉及本节课所用到的旧知识,也应包括及到本节课所学习的新内容,帮助学生逐渐养成预习习惯,掌握预习方法。等学生预习方法掌握后,老师可放手让学生通过预习内容自己设计预习题目,完成预习任务。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对于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对于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第2篇
加强实验前的预习,是顺利做好实验的关键之一,而提供实验预**台是激发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实验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4]。因此我们根据自身实验教学实际,依托学校教务处的BB网络教育平台,将实验教学大纲、每个实验的相关内容和整个实验过程视频放在平台上,供学生随时随地上网预习实验,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没有时间或实验室不空闲的缺点,方便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同时要求学生完成实验预习报告,内容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简捷的实验步骤(最好用方框图表示),最后是实验数据的记录,要求预先画好表格,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内容。加强实验的预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增加实验前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的介绍
因为物化实验是大循环进行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并不同步,往往在做实验时,理论课还没有进行。因此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对每个实验,首先介绍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实验理论和方法[5]。这样可以解决理论课与实验课时间安排不同步的矛盾,就是说理论课还没有讲到的内容,通过实验前有关理论的讲解,照样可以很顺利的完成实验内容。
加强实验数据处理与教学软件作图训练相结合
物化实验的数据处理相对其它课程比较繁琐,几乎每个实验都要作图。手工作图时误差较大,所以学生每次完成实验报告时间较长并有一定难度,以至于学生对物化实验没有兴趣。我们要求学生可以通过Excel、Origin等一些常用教学软件来完成,这样可以使实验数据的处理变得简单、快捷,消除学生在处理数据时人为引入的各种误差,提高数据处理的精确度,为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验结果提供依据;
同时,避免了繁杂的数据处理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实验报告更加合理和具科学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处理数据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训练同时为毕业环节中论文和设计的各种作图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增加文献检索学习为毕业环节打下基础
学生在写预习报告时,不仅要求根据实验视频和实验指导书进行预习,而且要求参考不同版本的物化实验书籍,配合选修课《文献资料的查询》上网查阅有关实验的相关数据,写实验报告时,根据自己所测实验数据与查阅文献的数据相比较,计算实验的相对误差并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这种训练,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好基础。
改革实验考核形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前预习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B-0028-0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前预习已经成为重要选择。教师考虑教情和学情,对课前预习进行科学设计,让不同群体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体验感知,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全面塑造学生数学素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自主探究,凸显学习主体地位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前期阅读、学习,可以掌握丰富的文本教材信息,建立初步学习认知。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教师要对文本教材深入分析,对学生学习实际有到位判断,根据文本生本实际情况设计的预习方案,能够提升针对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是新课改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实际要求。为提升预习效率,教师要给学生设计预习任务,选择预习操作实践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预习开展自然有序,预习效果值得期待。
在预习《垂线与平行线》时,有一位教师这样设计预习任务:线段应该怎么画?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线段有哪些特点?生活中有哪些射线的例子?线段和直线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在课前根据教师设计的预习任务,对文本进行了详细阅读学习。由于教师给出的问题比较复杂,阅读文本并不能完全解决,还需要学生自发地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讨论明白答案。教师课堂教学检查预习任务时,学生大都能圆满完成。教师设计一组思考问题,学生自觉展开预习,不仅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阅读学习,还自发地组织了讨论学习,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二、实践活动,注重理论结合实践
数学课前预习设计时,教师要关注教学实际需要,多设计教学实践活动,这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直观感知比较发达,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关注的方向,设计直观形象的实践性预习任务,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动口,注意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时形成数学学习的认知,对全面塑造学生数学素质有积极作用。
设计实践性预习任务,教师需要考虑教学实际,要注重可操作性和兴趣性,与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重要契合。在学习《升和毫升》时,教师设计了一项实践性预习任务――找到身边常用的容器:茶杯、文具盒、书包等,利用教材中“升和毫升”相关知识,对相关容器进行容积测量,要注意将测量方法写出来。学生听说要实际测量身边容器容积,显得非常兴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进行测量。成果展示时,有学生说:我的茶杯容积为300毫升,我是用药瓶装水进行测量的,非常准确。有的学生说:这个矿泉水瓶子可以装500毫升的水,我的书包能够放下10个矿泉水瓶子,说明我的书包容积大约为5升。很显然,学生非常重视这样的预习活动,想到了很多方法测量容积,对升和毫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法总结,升级学习认知体系
学生独立完成数学课前预习任务,能够获得丰富的学习信息,组织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总结,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实践经验。教师要注意督促学生在预习实践中进行学法总结,这对提升学习效率有重要意义。数学课前预习属于学生个体行为,诸多不确定性给自主预习带来一定的阻碍,这也是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对预习进行理性分析总结,不仅能够建立学习认知体系,还能够对学法进行理性总结,找到预习规律,丰富学习手段,有效提升预习效率。
在学习《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教师让学生预习文本内容,并总结预习方法。课堂展示时,有学生说:学习统计表,需要多看统计图表,这些图表在网上能找到很多,虽然很多图表还看不懂,但经常观察就会找到一些阅读窍门,不管是图还是表,都有对应关系,弄清相互关系,就能很快进入到图表核心之中。有学生说:妈妈是单位会计,家中的图表非常多。妈妈专门讲述了学习图表的方法。首先要学会看图表,看图表题目、图表内容,找到图表内在关系;
其次是画图表,根据数据填写图表,用图表形式表示数据关系;
最后是用图表,图表直观性强,可以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养成用图表的习惯,对提升图表认知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让学生总结预习方法,学生不仅对文本展开深度剖析,还能联系自身实际总结学习体验感知经验,预习自然上升到理性认知高度。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实践尝试。教师对预习内容、预习方式等进行规范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法总结,不仅能够提升学习效率,还能给学生带来思想冲击,让学生不断反省自我,这对提升学习效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主预习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更是如此。叶圣陶先生曾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所谓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将直接影响学生听课、探讨的效果,同时影响教师在课堂引导的效果。预习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同时也是学习的基础;
预习是初步的实践,自学的演练。预习是我们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在教学中不可缺少。
在我校开展的五步式课改学案教学中,第一步就是“自主预习”在学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想课堂具有活力,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并将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和大容量的教学任务完美结合,那么课前的预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学校部分班级学生的了解并结合在本班级的教学实践,以及通过网上资料的查找,来简单谈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前预习。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经之路。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国也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讨论、展示等就显得很被动,况且课堂上又要听讲,又要讨论,又要记笔记,就会导致既听得紧张,又记得忙乱,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根本就抓不住,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听起课来就主动了,课堂记录就有了重点,对教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由此可见,预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控制,保持智力活动的经常性,而且会使人受益终生,所以,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主学习策略得到贯彻,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大部分同学习惯于老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老师没说,他们就不做。而且绝大部分同学认为预习是最简单的、最容易应付的作业,看与不看老师根本察觉不到,简单地浏览一遍,书上的例题解答过程抄写一番,就算完成任务了。第二天上课仍旧是半知不懂,甚至是根本不懂的状态。
2、就教师层面来讲,通过调查发现,多数老师在布置预习时目标不明确,很多时候是一句话“今天回去要预习下一课”,学生根本不知道应该干些什么,如果有学案就好得多,制作的学案上明确了预习的内容,但目前我校教师已基本没有使用学案的习惯,多数教师在公开课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其它时候基本没有安排预习的习惯,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3、对自主预习的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了课前的预习,但由于在课堂上老师没有对这一环节进行检查肯定,多数课堂没有开展合作探究,课前预习的优势没有得以充分体现,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前自主预习没有兴趣,课前预习随意性强,学生有在课本上预习的,有在笔记本上预习的,有的一直不预习。
三、 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
1、 教师要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内容。
教师对课前预习的布置一定要建立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之上。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认真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前预习,使预习的内容不致于过浅或过深,过浅达不到课前预习的效果;
过深容易将课前预习当成是新课内容,使学生会造成理解认知上的困难,产生畏难情绪,不能起到课前预习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认真备好课前预习的内容,精心设计,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
2、课前预习要有针对性。预习作业的布置一定要有梯度,作业量不要太大。设计预习问题时应注意从教科书特点出发,就可以避免“清一色”和“流于形式”。如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知道讲读课文应该预习什么,自读课文应该预习什么,文言文、古诗词应该预习什么,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学习规律,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3、要让学生们勤动笔,预习不只是读读、想想。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如预习语文学科时,给不会读的生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语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在语文教学中,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也就是拓展的知识,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
4、预习贵在持之以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可否认,在抓好课前预习的同时,相对传统式教学来说,教师要辛苦许多。因此,我们要将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学习常规来抓,要让教师深刻了解预习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重视它,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它、发展它,切实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来自学生喜欢的生活素材,甚至有些内容还比较抽象,除了教师要认真设计外,我们还要采取一些激励以及竞争措施,如:评选优秀预习小组和个人,充分发挥小组建设的作用,设创新思维奖等奖励。与此同时,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老师一定要做具体分析,及时解决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小结,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学生将会把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常规的学习任务完成。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学科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开展课堂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的强有力的基础,是教师把握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保证,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知识,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初中语文学科主题教学案例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民族预科教育 实验研究
一、引言
“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教育实验研究属于行动研究,一般要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实验(收集资料)、传播发展(试行与修正、综合解释)等几个阶段。张定璋认为:“教育实验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提出一定解答的假说或理论构想并加以科学的论证,有计划地干预教育过程……”[1]基于此,本研究为了解决民族预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的构想并加以科学论证,有计划地对预科生施加新的教育影响,从中搜集和整理材料、数据,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和思考对策。
二、研究目的和对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探索提高民族预科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对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展开实验研究。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民族本科预科生。据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所知,民考民学生比较难管理,对学习兴趣不大,所以,专门选择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2009级民考民两个班,这两个班的预科生大都来自新疆,年龄在19岁左右。一个班为实验班(A),一个班为控制班(B),两个班的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均相同,同为一个学期18周,一周8次16节汉语精读课。
三、研究工具与方法
(一)研究工具
自编的《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问卷表》和民族预科生的《汉语精读课程》教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笔者阅读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
2.问卷调查法
实验前后根据需要发放《民族预科教育双语授课问卷表》、《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问卷表》,调查预科生对民语和多元文化教学的认可与了解。
3.数理统计法
运用教育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将实验前后预科生学习成绩方面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研究结果,验证实验假设。
4.实验法
自2009年8月开始实验方案的设计,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先后在实验班进行双语教学和多元文化教学实验。在双语教学实验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教学内容相同,课时安排相同,控制组用传统的汉语教学,在实验组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民语授课与交流,验证双语教学在增强民族预科教育中民考民学生的教学效果;
多元文化教学实验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教师和课时安排相同,控制组用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在实验组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编的民族预科多元文化课程,验证多元文化教学对增强民族预科教育中民考民学生的教学效果的作用。
5.观察法
教学过程中通过参与观察和记录,了解预科生对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的兴趣情况;
课下通过观察预科生的生活及需求,了解多元文化的校园对预科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四、实验设计
(一)实验处理变量的选取
本实验以“组”变量和“实验时间”变量作为实验处理变量和分类变量进行实验设计,“组”变量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时间”变量分为“实验前”与“实验后”。
(二)实验效果检验指标的确定
本研究拟在实验前后测定实验组与控制组预科生汉语考试、总考评成绩得分,以考察民语和多元文化对预科生在汉语水平和总成绩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三)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验前后两种水平两种实验组别,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进行随机化分组,控制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常规教学,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施加实验因素进行实验教学。见下表:
为检验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能否提高民族预科教育质量,特别是民语授课是否会影响到预科生汉语水平的提高等,2011年9月10日,对预科生进行入学能力测试,测试试卷的内容依据民族预科《汉语精读教程》,实验前测的成绩仅代表学生以前的学习水平。之后,在实验班采用双语(民语和汉语)上课,教学内容融入多元文化,在控制班仍采用的汉语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也很少涉及少数民族文化,实验结束后采用相同的能力测试,测试内容的难易度和实验前的测试相似,实验结束后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汉语精读课程》是民族学院或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中民考民预科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而来自不同地区的预科生汉语水平悬殊较大,因此,在试验中须控制一些因素:
第一,实验组和控制组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没有多大的差别,否则,就很难通过学生平均成绩来分析两个班的实验情况。
第二,一般来说,在语言学习方面,女生优越于男生。社会语言学中相关研究表明,女性与男性在语体、会话方式、语言规范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也有研究者认为,“女性比男性对语言的规范性及语言地位更敏感”。[2]因此,在试验中,控制组和试验组的男女生比例要相当。
第三,不同时间上课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实验中的两个班级上课安排在同一时间段,一周8节课,实验持续一学期,也就是从2011年9月10日至2012年1月10日。
第四,实验班和控制班为同一老师授课。实验班课堂多用民语,内容多涉及多元文化,控制班按传统的汉语和汉文化为主授课。
第五,实验者考虑年龄、性别、起始成绩、智力、动机、态度等因素。
五、实验步骤
(一)实验前测
1.实验组和控制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异同
实验组采用少数民族语言上课、教学内容涉及多元文化等进行实验干预,实验初期主要采取感觉刺激法,如让学生在学习前观看教学片、展示少数民族文化、聆听少数民族语言等,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相机将学生的动作拍下来,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进行学习。控制组仍按传统的固定的汉语教材和汉语言授课。两组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有异同,实验组除了讲解指定教材内容外,播放一些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汉语和民语交叉使用;
控制组播放教材配套光盘,按教材内容讲解。
2.实验前测总结分析
控制组仍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虽然颇具理性化和规范化的课堂仪式只是现代教育在教育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在中国任何学校的课堂上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几乎雷同的展演,但授课老师重难点突出,注重师生互动。笔者纳闷的是,这么高质量而又重要的课,学生为什么不能按时进教室,而是“纷至沓来”。
据调查和访谈所知,这个班学生来自5个不同民族,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占58.3%;
哈萨克族占33.3%;
柯尔克孜族占4.2%;
乌孜别克族占2.1%;
汉族占2.1%。他们汉语水平高低不一,汉语基础较弱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语言障碍,这样,他们的学习压力就很大,难免会出现自卑心理现象,就经常迟到、逃课,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或许就像Weiner等人所认为的,个体过去的成功、失败的经验、成功失败的组合模式、他人的成功率和失败率等诸信息对成败归因判断产生影响又会进一步影响随后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3]
教师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是决定学生学业成就的最重要因素,但不能成为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学生的基础和文化背景也是课堂教学不能忽视的最重要因素,否则,无论是多么优秀的老师,课堂上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我国目前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试图为不同民族的学生提供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共同的环境,正如杜威所设想的:“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和不同风俗的青少年混合在一所学校里,为大家创造一个新的和更加广阔的环境。共同的教材使大家习惯于统一的观点,比任何孤立群体的成员看到更为广阔的前景。”[4]但外来文化价值观与本族文化价值观的冲突造成了文化适应方面的困难,也为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二)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的教与学实验过程
教学是传递、选择、发现、创造文化的重要手段,聚焦课堂教学是提升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而将课堂置于文化的背景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因为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
以课堂为展演舞台,以第一周某一次为例进行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的实验,时间为两个课时(100分钟)。[5]
1.导入(10分钟)
精彩的导入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民族预科汉语精读课程以“精练”为原则,所以,导入时间不能太长,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导入语言尽量使用某一民语,依据生源所属民族多少将少数民族语言排序使用,也可依据课文内容。
导入的内容应是少数民族文化,尽量与当天所学课文相关的少数民族文化,可以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成语故事、语言故事等。
2.引导(25分钟)
积极引导,诱趣。针对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引导时采用不同的民语,但老师总体讲解时使用汉语。
通过预习,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获取了不少相关信息,但基本上是杂乱无章的,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因而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阅读课文,诱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情趣。
3.思考(30分钟)
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难点、疑点,自己设置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使用本民族语言就本民族的环保意识按民族进行分组讨论,展现本民族文化。
4.设问(30分钟)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我们绝不能忽视教师在自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因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仔细分析研究教学内容,了解专家和同行的教学思路,吸取精华,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即模拟现实生活场景,并巧妙提问,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堂模拟演练,逐渐把知识内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5.总结(5分钟)
教师对在课堂出现的、发生的和潜在的现象和意识进行总结,除指定学习内容之外,温习了哪些少数民族文化知识。
总之,依据预科生的文化背景,融入多元文化,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平等、信任、合作的学习环境,促其自由和谐地发展,使学生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与教育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参与问题的设计,参与问题的解答,参与问题的评价等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师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预科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民族预科教育质量。
(三)实验后测
一学期的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再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作为实验后两个班的汉语精读成绩。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
对实验组与控制组运动成绩做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后实验组与控制组成绩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前,两组的成绩在同一水平线上。
实验后两个班预科生必修课程平均分测试成绩
从上表不难看出,实验后的实验班并没有因为课堂使用民族而影响总成绩,相反,总成绩总体上比控制班高。
为了检验课堂上适当使用民语和内容上融入多元文化会不会影响预科生的汉语成绩,实验后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同一时间和同样试卷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下:从下面测试结果的表中可以看出,使用民语授课和融入多元文化并不会影响民族预科生的汉语学习,因为注重民族预科生的多元文化背景,使民族预科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实验后两个班预科生汉语精读课程测试成绩
(二)实验结果简析
实验班预科生实验前后的成绩呈现明显的差异,实验后的成绩有了较大提高,有语言、认知、文化模式和文化资本等几个方面的原因。在美国,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里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比率仍然较低。与美国相比,我国的高校是“严进宽出”,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比率从来就很低,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预科阶段是进步了还是停滞不前或落后呢?归因理论是一种以认知的观点解释动机的理论,其中影响比较广泛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1974年提出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6],但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是建立在“探索理解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机”[7]这样的假设基础之上的。虽然寻求理解只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的一种,但归因的动机作用对后继行为会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定璋.教育实验的历史考察和本质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04.
[2]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Weiner B.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9(71).
[4][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8.
[5]唐永川.自主学习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