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风险识别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4-02-27 10:38:02 来源:网友投稿

紧急删除:13882551937、13808266089服务时间:8:00~21:00承诺一小时内删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风险识别论文【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风险识别论文【五篇】

风险识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风险识别

房地产投资的全过程是指从房地产投资意向的产生到房地产出售、资金回收或报废为止的整个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可分为投资决策、项目实施和房地产经营管理等阶段。不同的阶段各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投资的失败,投资者必须对各个环节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并加以防范。

一、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投资决策阶段最为关键,拥有最大的不确定性与机动性。房地产投资一旦展开进行,很难从项目建设中撤出,否则会付出高昂代价。房地产投资决策阶段风险主要源于政策和经济方面。

1.政策风险

国家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全局的,政策的潜在变化可能给房地产开发经营者带来各种形式的经济损失。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尚未完善的条件下,政策风险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尤为重要。

(1)产业政策风险

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影响房地产商品需求结构变化,决定着房地产业的兴衰。国家强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会直接促进城市商业和服务业、楼宇市场的繁荣。政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紧缩投资于房地产业的资金,将会减少房地产商品市场的活力,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带来损失。

(2)金融政策风险

房地产投资绝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而进行,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对房地产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2003年6月央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对房地产开发资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方面作了严格规定,提高房地产企业贷款准入门槛,使那些主要靠银行贷款进行投资的企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3)土地政策风险

房地产开发建设以土地为载体,土地政策的变化势必对房地产业产生重要影响。土地产权制度的变更、不同的土地取得方式、土地调控制度以及不同的土地政策执行力度都会带来房地产投资风险。

(4)税收政策风险

税收政策的变化对房地产投资影响重大。税收政策和土地调控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节房地产市场的两个有力工具。房地产投资中,各种税费名目繁多,占开发成本相当大的比例,因此,一旦提高税率,房地产开发企业将面临巨大成本风险。

(5)城市规划风险

城市规划除了涉及到规划指标和用途的相容性、容积率、建筑覆盖率、建筑限高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城市规划布局调整和城区功能调整、交通的变化等来对房地产业带来影响。因此,房地产企业能不能及早预测规划目标,选择增值潜力较大的合适地块,是决定项目开发成败的核心因素。

2.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包括市场供求风险和通货风险。市场供求风险是最直接的风险。市场供应量、市场购买力、市场价格等反映供需状况指标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供需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进而极易导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而形成市场供需风险。相反,市场供需不平衡会导致大量商品房空置滞销,使投资者承受资金积压的风险。另外,房地产投资周期较长,其间可能遭受由于物价下降带来的通货紧缩风险,也可能遭受因物价上涨而形成的通货膨胀风险。膨胀率下降会抑制对房地产商品的需求,房地产价格下跌,给房地产投资者带来损失,膨胀率增大会刺激对房地产的需求。

3.区域社会环境风险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各个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环境各异,这使得不同地域的房地产开发面临不同的风险因素,同一风险因素在各地的影响程度也相差悬殊,即风险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性。

4.开发时机风险

从房地产周期理论可知,项目开发时机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由于房地产开发周期长,易受国民经济的影响,因此,经济发展趋势就成为影响开发时机的主要因素。所以说,风险与开发时机的选择密切相关。

二、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

房地产投资的实施阶段是指房地产投资计划的具体实现过程,它包括从获取土地、筹措资金到设计施工等过程。此阶段将面临具体的风险因素。

一方面,在土地获取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协议、招标和拍卖意投等方式来获得所需要的土地,这三种获取土地方式的选择就具有一定的风险。

另一方面,时间、质量和成本是房地产项目建设阶段的三大管理核心,也是三大风险因素。管理不当,将会使企业面临工期拖延风险、质量风险和成本风险。

1.工期拖延风险

工期一旦被延长,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状况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错过最佳租售时机,如已预售,会承担逾期交付的违约损失、信誉损失;另一方面,会增加投入资金利息支出,增加管理费。

2.项目质量风险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开发项目质量主要体现在项目的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美观性与环境协调性五个方面。消费者重视房屋的物理质量,更强调房屋的效用。承包商施工技术水平落后、偷工减料,建筑结构有安全隐患等,是造成项目质量风险的主要因素;房屋设计和户型结构未充分考虑潜在消费者功能需求,也是房屋质量不佳的重要方面。

3.开发成本风险

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风险源于开发的各个阶段。建设前期对项目成本的影响程度达95%—100%,越到后期影响程度越小。在规划设计中,方案陈旧、深度不够,参数选用不合理以及未进行优化优选设计,都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在建设期间,国家调整产业政策,采用新的要求或更高的技术标准,也都会使房地产开发成本增加。除此之外,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导致的建材价格上涨和建筑成本的增加及项目是否能按时完工、工程质量的保证、施工中意外事故等都是这一阶段将要面临的风险。

三、经营管理阶段的风险

房地产项目建成后,资金投放工作基本结束,投资过程就转入到房地产销售、出租或物业管理的经营管理阶段。该阶段决定着房地产投资收益的实现,是房地产投资风险最大的环节之一。其中包括:营销策划风险、物业管理风险和其他风险。

1.营销策划风险

营销策划是经营管理的核心,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成本能否收回、利润能否实现。在房地产营销策划中,价格定位、销售渠道、营销方式等都是很重要的方面。其中,定价最关键,因为消费者对价格最敏感。价格过高远离市场会引起房地产销售困难,难以实现利润;而价格过低不仅会减少房地产利润,还可能致使消费者怀疑商品房的质量,从而影响房地产商在市场中的形象和信誉风险。

2.物业管理风险

物业管理的水平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后继生存与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不仅注重其价格和质量,而且注重其售后服务,即物业管理,物业管理需要一些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进行管理,这也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如专业管理队伍、管理构架、管理公约以及管理费用等。

3.其他风险

其他风险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中包括不可抗力以及由人们的过失或故意行为所致的灾害等等。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所造成的损失却是较大的。

总之,房地产投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涉及面广且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同时,还涉及到房地产投资者与政府部门、最终用户等之间的诸多关系,涉及到大量的政策、法规和法律问题,要做出一系列非确定性决策,这些决策属于风险性决策范畴,决策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投资的效果甚至投资的成败。因此,必须对房地产投资过程作全面、系统的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许晓音.房地产投资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2,(9).

[2]李伟.房地产投资分析与综合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风险识别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篇论文通过回顾西方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国内部分学者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以coso2004年9月制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理论基础,以中国某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内部审计方法和程序对某集团风险管理八要素进行审计分析和评价,对风险管理理论如何在集团企业实践运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企业应逐步建立风险管理系统,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保驾护航。

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如同人的成长要经历幼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阶段一样,也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每一阶段上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和遇到不同的困难。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环境变得瞬息万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样就迫使企业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对付各种风险。

在市场经济中有许多失败的企业,他们的失败各有其因,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不重视风险管理,对风险的控制力非常弱。本文研究的问题是面对永远在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企业如何运用内部审计的理论、方法、程序分析自身风险管理现状,找出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对动态变化的风险进行管理,从而实现目标,使企业能够长期生存发展。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至今,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机构、团体、研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于是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派别。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来源于美国coso委员会2004年9月制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4年1月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

一、公司简介

某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生产企业之一,其产品包括冷鲜肉、冷冻肉、以及以猪肉为主的低温肉制品、高温肉制品。集团总部设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拥有多处冷鲜肉、冷冻肉生产基地及深加工肉制品生产基地。集团拥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以其独有的技术方法,研制出一系列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优质产品。基于肉制品业务的经验,集团于1997年开展冷鲜肉和冷冻肉业务。2002、2003年,冷鲜肉、冷冻肉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位列中国大陆第二名、第三名。低温肉制品,自2002年至2004年,其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大型零售商销售首位。

二、公司风险管理要素审计评价程序及结论

尽管某集团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但其实质还是一家中国民营企业,其并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人员、系统,公司风险管理处于“凭感觉进行风险管理”的阶段,只是由管理层根据调查分析、经验总结,识别、列出公司面临的四大类十三种主要风险,并制定了一些防范措施。公司审计部作为监督检查部门,每年至少两次从集团层面对风险管理进行整体评价,并在每季度对分、子公司执行例行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风险管理状况。以下试从集团公司层面,以《coso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下简称coso框架)中所列八要素为线索对公司风险管理进行分析、设计审计评价程序、提出审计评价结论。

(一)内部环境

1.理论描述。内部环境包含组织的基调,它影响组织中人员的风险意识,是企业风险管理所有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约束和结构。

2.审计评价程序。

(1)设计风险相关文化调查表对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进行调查;

(2)审查公司经营决策、管理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是否反映了公司的风险管理理念、诚信和道德价值观。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的风险管理理念属于风险偏好型,提倡抓住机会,大胆开拓。但对风险管理理念没有一个书面的说明性的陈述,这些理念存在于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头脑中,通过收购决策、政策、行为准则、各种规章制度反映出来并加以强化。

(二)目标设定

1.理论描述。设定战略层次的目标,为经营、报告和合规目标奠定了基础。每一个主体都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一系列风险,确定目标是有效的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

2.审计评价程序。

(1)获取管理层对目标的书面陈述;

(2)通过访谈、询问,获取公司员工对公司目标的知晓、理解程度的信息;

(3)通过查阅管理层的述职报告,获取目标实现进展情况的信息。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目标没有明确的书面陈述,公司员工对公司的目标知之甚少,经审计调查总结,目标如下:

战略目标:创中国第一肉食品品牌;

经营目标:顾客满意最大化,品牌价值最大化;

报告目标:财务报告真实、完整,符合《上市规则》要求;

合规目标:遵循国家、行业、企业的法律、法规、制度。

(三)事项识别

1.理论描述。管理当局识别将会对主体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如果存在的话,并确定它们是否代表机会,或者是否会对主体成功地实施战略和实现目标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带来负面影响的事项代表风险,它要求管理当局予以评估和应对。

2.审计评价程序。

(1)查阅行业有关资料,询问、访谈高层、中层、一般职工,审查风险识别是否充分、全面;

(2)审查风险识别过程资料,判断是否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定期进行修正。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根据调查分析、经验总结,识别、列出公司面临的四大类(行业风险,业务风险,财务风险,合规风险)十三种主要风险:

(1)爆发动物疫情;

(2)突然而来的业务干扰;

(3)消费者口味及喜好的变化;

(4)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而导致对人身的伤害;

(5)原材料价格波动;

(6)产品未能迎合市场需求;

(7)主要管理层的流失;

(8)其他实体误用、盗用本公司商号(商标);

(9)资金安全管理;

(10)资产安全管理;

(11)会计系统故障;

(12)违反《上市规则》;

(13)违反食品管理、环保法规有关法律规定。

经审计调查,公司管理层对风险识别较为充分,且计划每年分两次(期中和期末)对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核查,若发现风险变化,即使进行调整,但未能严格实施。而对于机会,管理层没有进行专门识别。

(四)风险评估

1.理论描述。风险评估使主体能够考虑潜在事项影响目标实现的程度。管理当局从两个角度——可能性和影响——对事项进行评估,并且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2.审计评价程序。获取管理层对风险进行定性评估的资料,评价其评估的合理准确性以及是否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修正。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对识别出来的十三种风险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和过去的风险发生的记录进行了定性的评估,由于缺乏相关的人才、技术、资料,尚未对风险进行过定量分析。公司管理层计划每年分两次(期中和期末)对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核查和平谷,若发现风险变化,及使进行调整修正,但未能严格实施。

(五)风险应对

1.理论描述。在评估了相关的风险之后,管理当局就要确定如何应对。应对包括风险回避、降低、分担和承受。在考虑应对的过程中,管理当局评估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的效果,以及成本效益,选择能够使剩余风险处于期望的风险容限以内的应对。

2.审计评价程序。通过访谈、询问,了解管理层采取的风险应对策略及理由,评价其合理性。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对识别出来的重要风险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从风险应对的角度看多为预防性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没有采取购买保险等风险分担措施。

(六)控制活动

1.理论描述。控制活动是帮助确保管理当局的风险应对得以实施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的发生贯穿于整个组织,遍及各个层级和各个职能机构。它们包括一系列不同的活动,例如批准、授权、验证、调节、经营业绩评价、资产安全以及职责分离。

2.十三种风险审计评价程序。公司管理层针对识别出来的十三种风险,制定了防范措施,审计部门相应地制订了审计评价程序。

3.审计评价结论。经审计调查,公司管理层对于风险管理的控制活动要素较为重视,制定的风险防范措施较为全面、严密、可操作,大部分得到了严格有效执行,但也有部分单位未能严格执行风险防范措施。

(七)信息与沟通

1.理论描述。有关的信息以保证人们能履行其职责的形式和时机予以识别、获取和沟通。信息系统利用内部生成的数据和来自外部渠道的信息,以便为管理风险和作出与目标相关的知情的决策提供信息。有效的沟通会出现在组织中向下、平行和向上的流动。

2.审计评价程序。

(1)走访公司it部和公司内部报刊编辑部,了解评价公司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转情况。

(2)访问公司网站,观察其运转情况;

(3)使用公司的局域网、内部电话网,阅读公司内部报刊,评价其运转情况和功效发挥情况。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设立了it部,建立了较为完备、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因特网、内部局域网、内部电话网、内部报刊等手段将信息以文字、声音、图片等形式进行传递,并制定各种级别的会议制度进行面对面的信息沟通。但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信息生成及传递通道。

(八)监控

1.理论描述。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控——随时对其构成要素的存在和运行进行评估。这些是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相结合来完成的。持续监控发生在管理活动的正常进程中。

2.审计评价程序。

(1)审查内部定期(每天、每周、每月)上报的管理报表(报告),评价风险管理日常监控职能发挥情况;

(2)审查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风险管理审计报告,评价其监控职能的发挥情况。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通过例行的控制活动、信息报告反馈系统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日常的监控;
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所控制的所有单位、项目进行例行审计,报告中时常反映一些被审单位风险管理状况的信息,对风险管理的监控较为及时,但对公司总部层面的风险监控较为薄弱。

三、结语

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基业长青,必须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地、全面地管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借鉴西方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理论、方法、工具,结合本企业具体实际情况,对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个风险管理要素逐一进行分析和评价,查找问题和不足,对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识别、评估、排序、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风险管理监控与检查、风险管理沟通与咨询等关键的风险管理流程采取措施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是解决风险管理问题的最佳实务。企业应当增强风险意识,逐步建立险管理系统,为企业保驾护航,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第一版,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风险识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险率(FL);
信号博弈;
信用风险识别;
均衡解;
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2-0059-04

一、引言

在企业与银行的信贷过程中,存在着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银行总是处于信息不利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自身能力、素质和意识、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机构效率、项目的盈利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未来收益,但银行并不完全了解这些信息,这就是银行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一问题也是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学家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使融资顺利进行,投融资双方必须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1]因此,企业经营者会主动提供有关企业经营状况、财务政策、投资政策及企业整体素质、企业经营者素质等信息,这就构成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号传递博弈。在这个信号传递博弈中,如何选择合适的信号作为信用风险识别就成了重要的问题。杨军选用企业的财务杠杆作为信号研究了信用风险识别的问题,并指出财务杠杆的风险识别作用不理想。[2]陆伟国提出了一个风险度量新指标――风险率(Financial Leverage,简称FL),并指出风险率可以更好地进行风险的度量和比较。[3]本文选择风险率作为信用风险识别的信号,并论证了在完全信息条件下风险率作为信用风险识别信号的原理,然后研究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风险率对信用风险的识别作用,求得信号博弈的均衡解。

二、完全信息条件下风险率对信用风险的识别

风险的定义可以表述为“投资收益低于无风险收益的可能性”。具体可用风险率(FL)表示,就是指投资收益低于风险收益的概率。[4]数值由0到100%,风险程度依次加大,投资价值依次降低。可以用数学语言将上述定义表述。

公理一:银行贷款收益的期望值大于贷款到期应偿还本息之和是银行贷款的充分必要条件。[5]

只有当Q>P,银行才会贷款。只要企业满足Q>P,银行就会发放贷款。

定理一:企业预期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临界值,银行才会贷款。

企业价值的期望值EV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企业产生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假设贴现率为1);
二是企业最后的清算值,清算值与初始财富成正比。EV用公式表示如下:

三、信号博弈模型及假设

通过上面讨论说明了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企业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可以作为银行信用风险识别信号的依据。根据风险率的定义可知:风险率FL与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负相关,因此FL也就可作为风险识别的信号。从信贷过程看,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企业知道银行会根据企业的FL来判断是否给企业发放贷款,企业可以粉饰FL而银行却不知道企业FL的真实情况。

(一)基本假设

根据企业分布的概率可将企业分为两类:低风险企业和高风险企业。低风险企业( )的概率为r,高风险企业( )的概率为1-r。根据企业发出的FL信号,银行判定企业的类型,从高FL(FLH)判定企业属于低风险企业的先验概率为q,属于高风险企业的先验概率为1-q。从低FL(FLL)判定企业属于低风险企业的先验概率为p,属于高风险企业的先验概率为1-p。

银行贷款给低风险企业可以获得到期债务额,如果不贷则会失去市场,有机会成本-a(-a

(二)企业和银行的战略

1.企业的战略。(1)如果自然赋予类型低风险企业,企业选择低FL;
如果自然赋予类型高风险企业,企业选择低FL。(2)如果自然赋予类型低风险企业,企业选择低FL;
如果自然赋予类型高风险企业,企业选择高FL。(3)如果自然赋予类型低风险企业,企业选择高FL;
如果自然赋予类型高风险企业,企业选择低FL。(4)如果自然赋予类型低风险企业,企业选择高FL;
如果自然赋予类型高风险企业,企业选择高FL。

2.银行的战略。(1)如果是低FL企业,选择贷;
如果是高FL,选择不贷。(2)如果是低FL企业,选择贷;
如果是高FL,选择贷。(3)如果是低FL企业,选择不贷;
如果是高FL,选择不贷。(4)如果是低FL企业,选择不贷;
如果是高FL,选择贷。

(三)博弈过程

银行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企业的FL;
银行根据企业所了解的FL确定是否贷款给企业;
企业根据银行相应的贷款决策取得收益。

博弈过程结束时,银行和企业的收益如图1所示:

四、精炼贝叶斯均衡结果分析

信号传递博弈有三种类型的均衡解:分离均衡,混同均衡和准分离均衡。[6]本文只考虑分离均衡和混同均衡的情况。

(一)分离均衡

在银行信贷研究中,有意义的纯战略分离均衡是:低风险企业选择低FL,高风险企业选择高FL。下面讨论这种均衡存在的条件。

在低风险企业选择低FL,高风险企业选择高FL的条件下,有意义的情况是:银行对低FL选择贷,对高FL选择不贷。这时候说明企业的FL起到了很好的信号甄别作用。这种均衡解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后验概率条件

根据上述后验概率,由贝叶斯法则得出q=0,同理可求得p=1。

第二,银行效用最大化:对低风险企业贷款的收益大于不贷;
对高风险企业贷款的收益小于不贷。

第三,企业效用最大化

整理上述条件,有精炼贝叶斯均衡解:

第三,如果银行的最优反应是不贷,企业选择低风险率的效用最大化。

0>-M,-C(d)>0

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均衡解就是一个精炼贝叶斯均衡。即低风险企业拥有高FL的支付大于0,高风险企业拥有低FL的成本小于0,这样就存在混同均衡,银行根据企业的FL信息全都采取不贷。

如果在后验概率等于先验概率的情况下,银行的最优反应是贷款,则上述条件调整为:

第一,p=0.5,q=0.5。

第二,根据上述后验概率,银行的最优反应如果是贷,则需要满足贷款的效用最大化。

五、结论与建议

从博弈均衡结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当企业的粉饰成本高于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而获得的收益时,高风险率企业就不会选择通过粉饰自己的风险率而获得银行贷款,这样在信贷市场中存在的就只是低风险率企业;
当粉饰成本较低时,高风险率企业就会通过粉饰自己的风险率而可能获得银行贷款。因此,如何让企业诚实表述它的风险率就是解决信贷交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之处。本文通过研究得出,要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必须强化企业的信用观念,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加大对企业财务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信用风险的可识别程度。一种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起激励约束监督机制,一旦发现企业有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就对企业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从而提高企业的粉饰成本,使得企业的粉饰成本高于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而获得的收益,避免“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Myers S, Majluf.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 Journal of Finical Economics, 1984,13(2):187-221.

[2][5] 杨军.财务杠杆,信号博弈与信用风险识别[J].金融研究,2004,(2).

[3][4] 陆伟国.风险度量新指标:风险率(FL)简介[J].财务通讯,2004,(23).

风险识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策略

 

一、工程造价风险及风险管理

l、工程造价风险因素

要进行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必须首先对造成工程造价风险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而识别工程造价风险的第一步便是找风险可能存在之处及产生的原因。在工程项目的整个实现过程中,一方面,风险性事件和完全不确定性事件是工程造价风险产生的根源,是造成工程造价变化的根源。另一方面,工程项目的造价的风险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备性造成的,而这种信息的不完备性既有人们在信息收集与信息加工方面的问题,也有信息本身具有滞后性的原因。工程项目实施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活动,尽管人们在工程项目的定义阶段、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都可以通过预测和分析去认识一个工程项目的特性,去预先规定出需要开展的各项具体活动和各具体活动的程序与做法,但是各种个人意志、人为因素的影响会改变这些活动的内容、程序和做法,从而使工程项目的造价出现不确定性,项目所处的环境、条件也都会发生变化,这也会使工程项目的造价出现不确定性。总之,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局限性、人们行为的主观随意性和客观环境与条件的不断变动性所造成的造价的不确定性。

2、工程造价风险的特点

工程造价风险的特点,顾名思义,应该集工程造价的特点和风险的特点于一身,结合分析现代工程的案例,工程造价风险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1)全程性

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即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即工程造价风险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全程性。免费论文,管理策略。

作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超越人们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而且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风险是无处不在、无时没有的。这些说明为什么虽然人类一直希望认识和控制风险,但直到现在也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2)可变性

工程造价风险的可变性,这是指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是可以变化的。随着项目的进行,有些风险得到控制并消除,有些风险会发生并得到处理,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风险发生的程度决定了工程造价风险的的大小,因此工程造价风险同样具有可变性。

(3)复杂性

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大型开发项目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其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与外界交又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作为风险的一种,工程造价风险也同样具有复杂性。

(4)被动性

某一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任一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个别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工程造价风险存在一定的被动性。

3、工程造价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的实现过程是在一个相对存在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外部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其中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是外部环境条件因素,通货膨胀、气候条件、地质情况、施工环境条件等。因为外部环境条件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有可能给工程项目带来风险,从而使工程项目的造价发生不正常的变化。因此在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中必须考虑风险对于造价的影响,必须在对确定性造价管理的同时,开展对不确定性造价的管理,即对工程造价进行风险管理。

对工程造价的城险管理必须结合工程造价的全面管理来实施。免费论文,管理策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就是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工程造价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在识别的基础上评估这些风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控制这些风险,从而最终达到对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

二、工程造价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就是要在风险发生之前,对工程项目实施各阶段存在的风险及产生的原因作出判断。同样对于工程造价风险的识别就是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判别,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对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

1、工程造价风险识别的意义

当前风险管理实践中,己经有一些成熟的风险的识别方法,但是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识别方法还没有系统全面的论述和实践。因此,现在的造价管理中对风险的竹理很薄弱,风险管理者不能够全面、提前识别项日管理以及项目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从而使得风险因素失控,导致项目管理的失败或工程造价的超支等不良后果。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工程造价风险识别本身的艰难性和现有工程项目风险识别方法的不完善性。因此,研究建立一种有效的风险识别方法,用以有效的识别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对于工程造价管理非常重要。一旦某项风险被识别和界定,那它就不再是一种风险,而变成了一个管理问题。

2、工程造价风险分布

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从而达到对风险的最终管理。虽然对于未来的预测都是不能肯定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做决策、做预算、使发展潜力最大化。而对承担的造价风险进行系统分析,肯定能够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即使不能得到定量化的结果,但是把工程造价风险分解成不同风险来源的过程以及对它们系统的研究,也会得出工程造价可能的结果范围。要进行风险分析,首先必须对工程造价风险进行分布研究,因为只有确定了工程造价的风险分布,才能有效地对风险进行估计。

三、工程造价风险的处理

l、工程造价风险的处理对策

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事件,在风险识别阶段进行了分析与识别以后,已识别出的绝大多数风险事件都是相对可控的。这些风险事件的可控程度取决于人们在风险识别阶段给出的有关风险事件的足够信息的多少。工程项目的风险事件的处理是建立在工程项目风险事件的可控性基础之上的。

由于工程造价风险具有普遍性和全程性,因此相应的对风险处理也应体现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对工程造价风险的处理主要通过对工程项目风险事件的控制来实现的。免费论文,管理策略。工程项目的风险事件是发展和变化的,在人们对其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这种发展与变化会随着人们的控制活动而改变。免费论文,管理策略。免费论文,管理策略。因为对于风险事件控制的过程实际是一种人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客观世界(事物)的过程。

对分析出来的风险可以接受,或想办法消除、减少或转移。任何项目在实施时,都必须对承担的风险(明确规定的或隐含的)应有准备和对策,应有计划,应充分利用管理者自己的技术、管理、组织的优势和过去的经验。由于工程造价的风险来源于具体活动的风险事件,因此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处理也应转化为对工程造价的风险事件的控制和处理,而不是直接的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事件的主要处理对策:

(1)回避风险大的项目,选择风险小或适中的项目

这在项目决策时要注意,放弃明显导致亏损的项目。对于风险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成功把握不大的项目,不参与投标,不参与合资。甚至有些工程进行到一半时,预测后期风险很大,必然有更大的亏损,不得不采取终端项目的措施。

(2)技术措施:如选择有弹性的,抗风险能力强的技术方案,而不用新的不成熟的施工方案。

(3)组织措施:对风险很大的项目加强计划工作,选派最得力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
将 责任落实到各个组织单元,使大家有风险意识癌资金、材料、设备、人力上对风险大的项目予以保证,在同期项目中提高它的优先级别,在实施过程中严密的监控。免费论文,管理策略。

2、工程造价风险的前处理

工程造价风险的前处理主要是体现在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阶段,对可能发生的风险, 要在决策阶段或设计阶段就进行预处理,特别是重要的或重大的风险因子,要优先处理。风险事件的前处理方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风险规避方案;
(2)风险遏制方案;
(3)风险转移方案

3、工程造价风险的后处理

工程造价风险的后处理是指在工程实施 过程中,对已经发生的风险的处理。其方法具 体实用如下:

(1)风险应急方案;
(2)风险容忍方案;
(3)风险分担方案;

(4)风险消减方案;
(5)风险化解方案

结语:通过上述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内容研究,对于提高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水平,丰富管理措施及方法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邱枫.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措施.中国电力教育,2010,(S1):118-121

[2]刘春花.“安装工程造价”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0,(16):61-62

[3]黄世涛.施工企业如何做好施工现场管理.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58-59

风险识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识别 德尔菲法 问卷调查法

法律风险(Legal Risk)一词的提出在中国内地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并逐渐为人们关注和认可,若对法律风险相关内涵未进行深入了解,则对于快速有效识别法律风险是件困难事。

方法指导实践,同样,法律风险需要借助合理有效的方法将其识别出来。通过法律风险识别,有助于对法律风险进行归类和认知,从而对其控制和预防,变被动为主动,趋利避害;
同时也能够增强对法律风险识别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法律风险识别工作的效率。

一、法律风险

什么是法律风险,其特点有哪些以及存在于哪些方面等等,没有人能够给出统一的答案,学界和大众至今没能够做出一个标准的界定。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认为,法律风险主要是因为违反民事法律而支付损失的风险敞口,是一种特殊的操作风险。

“法律风险”一词首次在我国官方文件《贷款风险分类操作说明》中出现,但未被定义。之后,这一词语多次出现在我国金融领域的法律文件中。2006年6月颁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指引”)中又提出法律风险,但依旧未对其进行官方解释。2012年2月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并实施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GB/T 27914-2011),指南明确了企业法律风险的定义,是指基于法律规定、监管要求或合同约定,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或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作为或不作为,对企业目标产生的影响。不过,这个概念仅仅是站在“企业”这个法律风险主体的角度对法律风险的界定,并没有从一般主体角度上对法律风险概念进行有效的定义,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对法律风险的完整界定。国内法律风险管理领域的专家吴江水则认为,法律风险是指在特定的法律风险体系管辖范围内,当作为或不作为行为违背禁止性、允许性和授权性的法律法规,从而对其不利后果承担责任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法律风险是指在一国特定的法律体系下,行为人直接或间接作为或不作为某一行为时,从而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

二、法律风险识别

目前,理论界对法律风险识别研究也比较少,相关可供借鉴的文献也比较缺乏。主要的学者研究如下:吴江水从法律风险管理角度,梳理了法律风险识别的内容及流程;
向飞等将管理学知识与法律结合,从企业法律风险的具体表现,研究法律风险识别的过程与内容;
王蕾、张月华、刘超举、周纯伟、孟飞等从具体行业出发,对特定领域的法律风险识别提出自己的看法。

结合风险识别概念,笔者认为法律风险识别是指对现有或者潜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判断、分析,并对法律风险的特征和法律风险结果评估,列出法律风险清单,提出解决方案或措施的一系列过程。

三、法律风险识别方法

法律风险没有其独有的识别方法,但是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来识别法律风险。以下从风险管理学的德尔菲法和社会学的问卷调查法来论述。

(一)德尔菲法在法律风险识别中的具体应用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又称专家调查法,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O·赫尔姆 和N·达尔克首创,经过T·J·戈尔登和兰德公司进一步发展而成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德尔菲法以专家知识和经验来分析潜在的法律风险,从而提出预测和控制措施。

德尔菲识别法律风险的流程可以是这样的:成立法律风险专家组、准备法律风险调查材料、实施法律风险调查(一般经过三到四轮)和输出法律风险预测结果。在德尔菲法识别法律风险的流程中,第一轮调查应当向所有法律风险专家提出要解决的法律风险和相关要求,同时,附上相关的背景资料。各专家在根据所收到的背景材料后,提出自己的法律意见,并解释获得此种法律意见的依据。法律风险专家意见汇总后,归纳出这些结果,将这些结果作为进行第一轮法律风险识别的基础。在第二轮法律风险调查时,将第一轮统计的结果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同理,将各位专家的意见收集汇总,形成第二轮的结果。依次循环往复,一般要经过三、四轮,最终专家的共同意见和建议就是所识别出来的法律风险。如果经过前几轮就得出了共同的意见,则无需再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法律风险意见反馈的时候,只给各种意见的汇总,而不说明这些意见是由哪些专家所做以及避免这些专家面对面的讨论,以防不能独立做出判断。

德尔菲法在进行法律风险识别时,也有其固有的缺陷。由于一般邀请的是法律风险专家,加上需要进行多轮调查和反馈,时间安排紧迫,从而可能会导致草率回答,背离当初准确识别法律风险的初衷。其次,德尔菲法的结论主要是由法律专家所做出的,是法律专家组的集体主观判断,带有主观性,因此不能价值中立地做出决策。再次,由于法律专家的选择和专家调查的时间消耗较长,对于需要快速甄别的法律风险不太适合。

不过,德尔菲法保障了各专家能够独立不受干扰地阐述自己想法,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同时,对于广泛性的法律风险问题可以推广使用。

(二)问卷调查法在法律风险识别中的具体应用

问卷调查法是指把所调查的内容设计成标准统一的问卷,通过被调查者回答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有关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当前社会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科学中常用的方法,若想运用到法律风险识别中,则需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而不是生搬硬套。

将问卷运用于风险主体的法律风险识别工作,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搜集法律风险信息的方式之一。法律风险识别者首先需要明确拟收集的风险信息的大致内容,然后设计问卷,对于被调查者的回答,法律风险识别者可以不提供任何答案,也可以提供备选的答案,还可以对答案的选择规定某种要求。法律风险识别者根据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可采用类似SPSS等统计工具或者方法将问卷答案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某种结论。最后,根据得出的结论采取相应的法律风险控制措施,达到对法律风险的有效预防和处理。

问卷调查法适用于获取法律风险主体最初的法律风险信息,特别适用于调查了解法律风险主体的一般法律风险信息。而且,这种方法费用较低、效率较高。但是,采用这种方法获得的法律风险信息基本依赖于调查问卷本身,因此,法律风险识别者设计的调查问卷的范围、角度与质量,将直接导致风险信息收集效果的优劣。

实践中,问卷调查法往往在法律风险识别领域仅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即获得法律风险的概况性信息。进一步的法律风险信息常常需要风险识别者在第一轮的调查问卷排除了某些并不存在的选项或者信息、得到有效的反馈后,进一步锁定目标,根据前次问卷的结论,重新发动第二轮的问卷调查。

四、结束语

本文从风险识别领域和社会学领域出发,提出可供法律风险识别参考的方法。风险管理学和社会学的一些识别方法本身就与法律风险具有交叉和联系,通过交叉点,选择适合法律风险识别方法,不仅能够减轻工作量,也能够高效地识别法律风险。随着法律的不断变化、法律风险也会随之调整,因此,法律风险识别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要长期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损失,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

[1]吴江水.《完美的防范-法律风险管理中的识别评估与解决方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向飞,陈友春.《企业法律风险评估:企业识别、评估、防范法律风险指南》,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陈丽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用管理的方法解决法律问题》,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4]李小海.《企业法律风险控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推荐访问:识别 风险 论文 风险识别论文【五篇】 风险识别论文(精选5篇) 风险识别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