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五原县委、县政府在创新驱动的深化改革中,率先在全国提出了“互联网+县域经济”的发展理念,通过借力域外电商渠道,以“电商企业+种植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传统企业”的模式,对河套“米面瓜果肉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农产品电商工作思路【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农产品电商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近年来,五原县委、县政府在创新驱动的深化改革中,率先在全国提出了“互联网+县域经济”的发展理念,通过借力域外电商渠道,以“电商企业+种植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传统企业”的模式,对河套“米面瓜果肉蛋菜”等本土绿色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和品牌输出,进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以“买河套、卖全国”的战略布局,领军蒙西农村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堪称河套“电商硅谷”。在传播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声音中,输出了“五原方案”、贡献了“五原智慧”。
“平台借力”盘活电商硅谷
对五原县“一农独大”的现状进行内外分析和上下求索后,2015年1月,五原县委、县政府在国务院提出“互联网+”思路之前,创造性地提出了“互联网+县域经济”的发展理念。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人才驱动、项目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思路,由五原县委书记牵头组建了电子商务发展领导小组,成立了“电子商务发展服务中心”,并于同年6月把工业园区闲置厂房改建成自治区首个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创客园――“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一期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集多功能展示厅、众创空间、孵化中心、实训中心、第三方服务中心和智能化仓储配送中心为一体。
在“五原农耕”公共品牌基础上,先后组织孵化了“先蛋先鸡”、“晒阳阳”、“玉米加农炮”、“黄金维度”等一系列畅销农特品牌。考虑到知名电商平台开店成本高的现实,园区网商倡导“卖出去产品的平台就是好平台”的务实理念。地方小吃“晒阳阳”红腌菜通过借力外地微商渠道,畅销内蒙古、河北、山东和东北,2016年实现销售额200万元;
“玉米加农炮”玉米生产企业借分布在全国的上万名微商,2016年底两个月销售50万棒(每棒7.8元),2017年计划生产1000万棒;
“黄金纬度”的米面油肉葵花籽利用今合网平台,2016年销售额1000万元;
“河套购”微商城作为五原本土最早电商服务平台,以会员制方式打造了“先蛋先鸡”土鸡蛋,与50多贫困户签订收购协议,再向县城及周边配送。同时,通过QQ、陌陌等移动社交平台结交粉丝;
在“淘宝”、“映客”和“花椒”等平台开通直播;
以“写给知青一封信”进行乡情事件营销,现代营销与传统营销的融合推动了农产品线上线下的热卖。截至目前,河套电商园区已入驻电商企业及电商创业团队226户,当月在线交易规模已突破1000万元,2016年园区网络销售业务年度在线交易额1.3亿元。
电商中心通过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为网商办理个人营业执照、网上食品流通许可证,可通过二维码识别查询农品产地、农户资料、施肥用药、种养日期、等全面资料。全县农产品溯源体系及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的搭建,真正让“五原制造”成为绿色有机的代名词。
“物流聚集”创新二元配送
五原县作为蒙西物流重要节点,110国道、210省道、包兰铁路横穿全境;
境内的巴彦淖尔机场连接北京、天津、西安等地,县域内外物流互通的基础相当扎实。但由于该县远离网购活跃的一二线城市,快递物流发件量较少,加之主要的快递公司都是分级加盟层层加价机制,导致发货成本极高。只有通过不断激活商流来带动物流,才能**高价物流快递难题。电商中心集中园区产品通过网仓实现统一发货,入驻五原的20多家快递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降低了网商发货成本,入驻园区网商享受到物流快递特惠价。五原快递价格现已降到自治区最低标准“5+1”,邮政及“四通一达”的电商特惠价均于3公斤内5元,超过5公斤的大货搭乘“德邦”物流每公斤1.5元。
基于该县所有行政村之间最远距离不超过5里路的实际,在电商进村中打破传统“县乡村”三级配送体系,建成了“县到村”的二元配送体系。首先,升级供销社的“万村千乡”工程、“便民连锁超市”等农村流通资源,在全县的117个行政村建立了117个具备“代买代卖、收发快递、便民缴费、电商金融、信息服务等电商功能”的电子商务服务站,在服务村内农民时使村中信息与外界进行交换;
其次,将传统商贸企业、快递公司、物流企业和新型农村电商企业的货物资源和车辆资源进行整合,用18辆统一标识的“乡村货的”来承载二元配送体系的运行,前期通过政府补贴给予保障;
最后,依托电商服务站、物流和县级运营中心的网商、电子商务公司打通了农产品上行体系,把全县的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出去。全县分为东西两条线路,每两天乡村货的定会将日用所需向服务站点输送一次,同时返程带回农副产品。二元物流配送减少了镇级中转环节,提高了配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城乡产品在双向流通中实现互联互通。
“人才黄埔”带动政策洼地
由于电子商务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加之地区偏远,人才难以引进,五原县政府提出,只有通过“本地孵化、外地游学”才能从正面突围人才天花板的局限。五原县域电商相比周边起步早、积淀厚,临河区、乌拉特前旗、中旗的电商操盘手都是从五原输出,可谓巴彦淖尔电商的“人才黄埔”。
电商人才的本土孵化分四步:首先进行意识的启蒙,讲授互联网思维和电子商务经营的概念;
其次初级技能学习,讲授网上开店知识;
再进行专业技能学习,讲授摄影美工、仓储物流管理和客服吸粉;
最后在岗位上实际操作,向在岗工作人员学习,目前每个岗位专业人才都有十多个人,学员可随到随学。为普及电商全民认知度、夯城乡电商人才基础,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电商中心对返乡大学生、待业青年、退伍军人、种养大户等启动了“万人培训计划”。截至目前,已开办电商基础培训班,培训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2万余人,输送电子商务就业人员3000人,2016年被自治区团委评为“全区农村牧区青年培训基地”。
为了吸聚更多电商人才和企业落地园区形成政策洼地,园区从生活、工作、学习全方位、立体式出台了16大项优惠政策,包括:3年内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办公用品、仓储中心、公寓住宿、电商技能培训、摄影培训等公共服务;
入住电商可优先申请创业贷款、助保贷款;
提供物流快递团购优惠价格;
开辟电子商务公司注册、行政审批事项绿色通道,实现各项手续一站式办理服务;
成立电子商务协会,加入全国电子商务协会等机构;
入驻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企业可优先申请用工补贴等。同时,通过引导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云计算公司、微商、快递物流公司、金融机构及其他触电企业入园,打造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的电子商务生态圈,实现电商企业“集群化、抱团式”发展,进而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
后 记
农产品电商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从2014年底被国务院扶贫办正式列入“十大扶贫工程”至今,电商扶贫的推进时间并不长,但对于电商扶贫这个新事物,地方政府、电商平台、电商创业者、社会力量却在更早就开始了积极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电商扶贫之路。
电商扶贫的多种模式
一些地方政府在敏锐地发现电商推动了农村人才回流、促进当地特色产品销售等新的扶贫道路后,开始探索用电商工具推进扶贫,并取得了实际成效。
甘肃成县:电商赋能草根,政府完善生态。甘肃成县所处的陇南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电商为当地农特产品走出大山带来新的路径。从2013年起,在成县县委书记李祥的“一把手”推动下,以罕见的政府微博方阵为先导,以核桃这一当地特色产品为突破口,以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等为主力,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产品电商运动,成功实现“一个核桃”的逆袭。
随后,政府顺势而为,推出了“六位一体”的工作措施,通过与平台合作、新媒体推广等途径,让成县电商从核桃逐渐延伸到多个农特产品,电商经济初具规模。成县实践带来的启示是:当电商的工具与青年这一“大众创业”的主体相结合时,只要有适当的政府推动,就能迅速爆发出生机活力。
吉林通榆:政府系统委托,服务商驱动。地处吉林黑土地的通榆县,在发展电商时,面临无人懂、无人干、无路径的尴尬现状。为了找到系统推进的突破口,通榆引入杭州常春藤公司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注册“云飞鹤舞”公司,承担起电商规划、人才培养、产品打造、平台对接、政策研究等综合电商服务职能,而政府则配套做好资金项目落实和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在短期内实现了破局。其启示在于:贫困地区面临的思维、人才、资源等制约,如果自身难以打破的话,靠引进外力来系统推进,也是可行的思路。
云南元阳:让青山绿水上网,探索旅游电商。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井然哲在云南元阳的挂职副县长经历,让元阳这片美丽的地方有了一场与互联网的热切拥抱。通过对当地梯田、古村落、丹霞地貌、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的系统开发,综合运用农产品电商、众筹、旅游电商等工具,让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特色产品上线加速,当地的百姓与产业均受益良多。元阳的启示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贫困地区的追赶现代化步伐空前加速,带给当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更多可能。
黑龙江明水:联合平台激活要素。广袤的黑土地,农业条件优越,但在电商发展的征途上却显得步履蹒跚,观念、人才等都是重要制约因素。与通榆的请电商“韩信”不同,黑龙江的明水县选择了“背靠大树好乘凉”,在东北地区较早与阿里巴巴签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淘宝下乡,先让当地的老百姓享受电商带来的便利,再通过与平台合作,把本地的产品逐渐搬到网上。这种以“下行”带动“上行”的做法,在一些贫困县逐渐成为普遍路径,但现实的问题是,农产品上网的难度远比想象高得多,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式的系统改变,非一日之功可见效。
新疆阿克苏:打造电商特产节。中国苹果的优生核心区在以陕西、甘肃为中心的黄土高原上,但新疆苹果却在这些年异军突起,特别是“阿克苏糖心苹果”更是声名鹊起。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他们率先“占网”、“用网”,掌握了互联网时代的主动,通过在淘宝上开展苹果等土特产品的节庆式促销等一系列的网络宣传销售活动,让互联网推动了这一地域品牌传播。换句话说,当陕西苹果靠十多年的卧薪尝胆,用传统方式打败山东占据中国苹果第一大省的位置后,新疆苹果却借助网络以“轻骑兵”式的奇袭迅速上位。其实践,确实让一大批有地域特色产品的贫困县,多了一些互联网时代的“想入非非”。
草创期的挑战
电商扶贫被正式纳入扶贫十大工程只不过一年时间,可谓草创期,困难、问题自然不少。
有专家提出电商扶贫面临“四大挑战”,概括起来讲,就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贫困主体互联网运用能力有待提升、电商扶贫行政推动理念需要深化、电商扶贫的机制急需创新。在此基础上,我想再延伸一下,总体感觉有“六个有待”:思维有待转变;
习惯有待养成;
基础有待改善;
人才有待培育;
视野有待开阔;
力量有待协同。
进一步推动电商扶贫要放宽视野。在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电商国八条”中明确要求电商要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要成为“四化同步”的关键性因素。与这一要求相比,目前的电商扶贫,显然格局太小,程度太浅。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拓宽电商扶贫的视野,从更宽广的层次去推进。
首先要提升电商扶贫在贫困地区的战略定位。将之作为系统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真正将电商作为发展新动力、新基础设施、新常态下的新型经济业态来深刻思谋;
不是作为一个单项工作、单一工程来推进,而是作为重要战略、中心工作,增强谋划的科学性、系统性。
其次要在打造电商扶贫生态上下功夫。即使马云亲自上手,但青川的电商帮扶计划仅仅是出现了赵海伶等创业英雄,并没有催生出一个电商扶贫的“青川模式”来。电商扶贫一旦启动,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多部门协调,多领域联动,多要素聚集,形成完备的生态系统,包括“一把手”推动、大量项目资金的推动、优势资源的系统开发、电商主体的培育、电商服务体系的建设等,要有“打大仗、打硬仗、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第三,在激发农民群众创造力上下功夫。长期的宣传报道,让我们对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产生了偏差性的认识,长期的单向扶助、公益补助,并没有让当地群众成为真正的脱贫主动者。阿里巴巴把农村淘宝模式迅速从1.0版本升级到2.0版本,最重要的原因是,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农村青年的创业激情,使其成为村淘事业的合伙人,而还是简单依托现有门店形成兼业经营,那么真实的运营成效是差强人意的。
所以,无论是电商扶贫中的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要认认真真地走群众路线,细心听取当地群众的真实想法、主要诉求,在把他们变成电商扶贫的主力军上下功夫。只要贫困地区的农民主动参与到电商扶贫,这项事业就一定能大踏步前进。
最后,需要对扶贫政策进行改革。电商提出了政府服务的若干新命题,好多按原有思路是解决不了的。目前的电商扶贫,已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个工程,而是在实际上跨越了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三大领域,明显具有综合性。所以,扶贫政策也要相应调整。
比如,到户到人的政策如何体现在电商领域。再比如,电商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建设能否纳入扶贫项目范畴。而一些专项资金能不能补贴给电商平台与服务商,还有电商人才培养、产业链整合等新领域,需要研究以什么名义、用什么项目来支持等等。
以商道行人道
电商扶贫,依然是电商,虽然是公益之事,但却要按商业来做,那就需要符合电商规律,这样才有可持续性。光靠补贴,很难坚持下去。这就是所谓的:以市场之心做公益之事,以商道来行人道。
比如,电商扶贫也要讲购物体验,让大家愿意买单;
更要讲产品质量,说真话、道实情,让大家消费明白,坚决不能乱打扶贫标签。再比如,解决最根本的信任问题更要有一套办法,公信认证、政府背书、信息追溯等都得有。只有电商做大了,才好造福更多贫困农户。
有的地方为了推动电商扶贫,单独搭建一个平台系统,把贫困地区的基本情况、贫困户的基本信息与诉求、贫困乡村的农产品信息,都放在这个平台上,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可以通过平台直接资助农户、购买产品去实现帮扶的目的。这类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平台的用户在哪里?这又回到了一般地方电商平台的通病上:没有流量,卖不出东西。推广电商扶贫平台的成本依然是高昂的,而且能否在扶贫方面搞成垂直电商也是未知数。
因此,要善于用好现有平台。现在各大电商平台、各互联网企业已经不约而同打出电商扶贫概念。比如,淘宝上就有公益销售,每销售多少就提多少钱搞公益;
再比如,微博公益、微信公益整天都在搞公益救助、扶贫帮扶。与其花代价自建电商扶贫平台,还不如拿出更多精力去在这些大平台上运作几个好的项目,这可能更符合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期盼。好的电商,卖出去东西是王道;
而好的电商扶贫,让老百姓得实惠是根本。
有的地方简单的把贫困信息打包上线,只是一种我有什么就卖什么的思维,而想参与电商扶贫的人,他们在想什么?有人讲,街头上的乞丐99%是假的,那是职业表演而不是贫困者的求助。网上卖农产品的,有多少打着自产自销的噱头,但可信度有多少?所以,电商扶贫必须有公信力的背书。
理想中设计的贫困户信息一上网,想救助者就可以直接打电话对接,实际上直接敢打电话的爱心人士不多,而敢接陌生电话的贫困户也不会多。更不要说,会不会出现利用这些信息骗农户的不良分子?因此,还得当地政府组织参与其中,第三方公益出面组织。为什么新浪微博公益、腾讯微博公益,首要审查信息真实度及实行公益机构认领制,原因就是要有公信力及信任基础。
电商扶贫要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电商销售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不能简单地给大家说,这是贫困地方的产品,你快买,而是要详细地说,这是哪乡哪村产的,叫甚名谁,怎么种的,产品什么特点,一一说得清楚,让大家明明白白之后才好说买不买,买多少。
而且,做电商是要有配合的企业或组织来帮助的,比如包装、存储、物流,这个信息最好也说明,这个中间成本是多少,农户能挣多少,而参与的企业又摊薄了多少成本费用或提供了什么公益赞助。比如,刘敬文团队搞的维吉达尼,在这方面就做出了不错的探索,值得借鉴。还有一些农产品,必须深加工,无法分户展示,但也要详细说明覆盖贫困户情况,产地的详细情况还是要有。
农产品电商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1农村电商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1.1助力农业产品的生产销售,为农村产业发展开辟新渠道
早在先前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时,我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单一,销量仅维持在一般水平,并无规模型增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端的普及,农村电商开始通过网络平台嫁接于农村资源,靠着电商销售,使农业在原有的基础上生产水平和销售额度大幅提升。由于营销渠道拓宽,传统模式与新型模式的融合降低了农副产品冗积的风险,为实现农业增收提供了新渠道。
1.2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缩小城乡差距和城乡融合的要求,也是实现经济振兴的重要引擎。现今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还是主要以第一产业农副产品生产为主,且农民思想固化。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有利于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跨行业联合,使农民转变原有的固化思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农副产品有了更多的销路和渠道,更加促进适应当地环境自主品牌的形成,通过品牌效应广阔销路进而增加其收入。这样的销售模式使得农村产业不只偏重农村、农业,还为农业生产和加工增加了服务型的性质,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更加均衡发展。如真正地实现规模化、流程化,那么发展农村电商将对提高农副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农村仓储、物流、加工、交易等业务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将农副产品经济搞活,实现农村的经济振兴。
1.3拉动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于促进农民增收。但由于受教育水平、思想观念等的局限性,农民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务农和务工这样从事技术含量较低、体能消耗较大的劳动,而且许多农民在工资、保险、医疗等方面不能完全得到保障。同时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许多农民进城务工机会消失,当下农民离开家乡外出就业的形势并不乐观。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电商的大力推广已经使得许多农民由农副产品生产者、务工人员转变为经营者,许多农村正向着“淘宝村”转变。当然这个变化不会凭空发生,其中必须有各级政府的政策鼓励、资金和人才扶持、专业教育指导等措施。通过积极引导使农民能够有效地开展电商活动,通过典型农村电商的示范作用和政策的宣传引导,真正使其在思想上接受并运用这一先进的运营方式。农村电商活动的开始,令农民不只局限于从事农副产品的生产活动或者放弃原有土地外出务工,还可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实现就业创业,促进高素质人才流动来农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才回流,使得农民的自我发展得到解救,提升农村人民的平均收入,进而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2当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民观念落后,电商人才短缺
由于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低,一些农民不能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性,同时对于互联网拉动经济的观点持怀疑态度,因此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农村电商带来的好处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另外,由于现如今农村空心化状况日益显著,农村的许多青壮年流入城市,留在农村地区较多的是劳动能力较差的中老年人,青壮年短缺,且受工资相对较低、地理位置不占优势、交通不便等条件的制约,很少有人愿意前往农村从事电商活动,这些原因都不利于电商人才的培养与电商事业的发展。乡村的振兴需要新鲜“血液”的融入,农村的观念也需要年轻的思想来带动。
2.2农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较低
电商产品需要以质量取胜。由于电商的进入门槛低,使得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在这个动动手简单操作就可以开一个网店的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产品,重要的是如何让其在众多相同、相似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大众的首选,靠的是质量。现在网上产品仅凭借描述、图片、买家评论等并不能完全推测其质量的好坏,市场上充斥着许多“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一些不法电商运用不道德甚至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方式令许多顾客对网购产生了怀疑,使得某些顾客产生网上商品大多为伪劣产品的想法。我国农村地区农业生产还具有盲目性,质量往往参差不齐,因为农副产品生产过程中播种、施肥、农药等问题不能完全控制,难以制定统一的标准,而且农副产品没有经过完善的质量检测在网上售卖也难以保证质量。不同质量的农副产品以何种价格出售难以把握,其保鲜、储藏、运输所造成的损坏也是农村电商所要解决的问题。
2.3产品网络销售的信用度较低
如今,网销品的信用度和销量之间形成正比例关系。如果电商产品的质量良好,可以满足买家需求,且售后服务良好,易得到买家好评,其店铺的信用度就会提升,综合评价高的店铺将会更容易被买家发现并下单。但是对于农副产品来说,做到高信用是并不容易的,因其到达各目的地的时间不同,其新鲜度就会不同,这受物流速度、存储技术、保鲜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产品到达顾客手中不能满足顾客的预期将会影响电商信用度,且售后的服务达不到要求也会失去顾客的信任。比如有一些商家明确表明坏果包换包赔,但是等到协商之时会找出诸多理由来推脱,或物流原因或往返运费分歧等都会影响顾客的满意度,这将会失去许多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
3推进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分析
3.1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大力培育电商人才
农民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主体,农村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农民。农民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对于新事物会有排斥心理,导致参与农村电商的积极性不高,对电子商务的可信程度持怀疑态度。为此,需要促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带动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农村经济需要发展,农民的综合素质更需要提高。首先,这需要上级政府重视,通过提倡和指示,让农村树立文明风尚,通过树立榜样,鼓励争当先进人物,促进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风尚;
其次,强化专业知识培训,扫除盲点、疑点问题,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再次,需要引进电商人才,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一路向好且农村市场广阔,农村相对于之前更有了吸引力,因此,农村需要吸引人才来发展。可以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政府给予更多的就业创业福利政策,不仅保证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利用他们所学知识为农村电商助力,培养出更多的电商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3.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物流体系
电子商务这一庞大的系统涵盖了各行各业,需要强有力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强有力的物流发展作为物质保障。物流的配送是发展农村电商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高效的物流体系,那么将难以保证产品能够保质、保量送达到顾客手中。交通问题是影响物流的关键因素,农村电商发展集中地,重点对乡村的土路、坏路进行路面硬化和保养,以保证道路畅通。需要解决的还有物流公司问题,涉及产品的配送,大多数快递公司不到村级站点,只能配送到县、镇级站点,不利于农副产品及时收到和发出,对于站点问题需要与物流公司协商,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农副产品集中领取点,保证农副产品能够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及时发走,还需要协商每单运费价格,可以村与村之间合作争取批量发货以节约成本。其次,仓储建设要提上日程,现今农户基本上还是用传统的方式对农副产品进行存储,这无疑加大了农副产品的损坏程度。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减少因损坏带来的损失,可以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冷库仓储,争取政府政策扶持,引进现代化技术对农副产品进行保存,提供相应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再次,是农村互联网普及问题。随着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和互联网环境优化,近年来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大大提高,如果离开互联网,农副产品网上交易也无从谈起,这需要运营商能够给农户提供宽带服务,在宽带的安装、使用上基于普及,在宽带费用上予以优惠。运营商的宽带费用每年在千元左右,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可能会不易接受,农村作为潜在宽带客户群体,需要提供低价格的宽带试用来培养其消费习惯,试用期过后再予以优惠政策,会大大增加互联网的普及率。
3.3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农副产品品牌建设
产品需要以质量取胜。农村电商产品不是简单的产品销售,要想长久地经营,需要保证良好的品质、打造农产品自主品牌。农副产品需要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同质化的产品缺乏竞争力,需要因地制宜,打造出本地的特有产品。首先,建立特色产品生产示范点,在示范点要特别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扩大产品在市场当中的份额,以试点的成效来动员农民参与,加强集约化水平,产生规模效应。其次,加强品牌意识,不能为了卖产品而卖产品,要为产品建立口碑,建立品牌自己的强势特色,或是服务好、或是高质量等,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低价格来竞争,这样难以产生长久的效益。此外,要进行品牌的宣传活动,让品牌令大众熟知,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介,那么就需要锁定目标客户,让传播媒介发挥它最大的效用,使宣传能够被目标客户所注意。尤其是自媒体运营模式广受大众的欢迎,农副产品可以通过自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将农副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过程展现给大众,让他们了解到地方特色产品的产生过程,会更容易将产品营销出去。
3.4完善营销保障制度,确保网上交易安全可靠
互联网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网上交易安全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买卖双方带来一定的顾虑,发展电子商务需要完善交易保证制度,使商家和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障。首先,在保证消费者权益方面,需要平台加强对网上店铺的监管,对于评分较低的店铺予以关注并提醒其提高综合质量,同时提示消费者谨慎购买低评分店铺产品。另外,完善平台介入服务,在商家与顾客有分歧难以解决时,需要平台予以公正的评判,并对于涉及纠纷达到一定数量口碑差的店铺加以整改。其次,商家权益同样需要保证,如果商家处于弱势地位,不能保障自身权益,则难以保障农村电商的正常运行。因此需要对商家的操作予以培训和提示,以免出现商家操作失误或者系统漏洞而导致巨大损失。网络上“薅羊毛事件”屡见不鲜,这些不良操作增加了电商经营的风险。最受人关注的便是B站UP主组织粉丝“薅羊毛”导致网店关门的事件。由于“果小云旗舰店”误将28.8元4500g的橙子误标为28.8元4500斤,这个错误在UP主的宣传下导致该商品短时间内被下单3万余单,涉及700余万元的损失,直接导致网店停止营业。由于店家失误且不可能按标价下单,其面临的是高额的违约赔偿,因此只能关闭店铺。而这个事件仅仅是一个缩影,事实上网络中存在许多“薅羊毛”专业户,他们的行为会给电商行业的权益带来威胁,大规模的集体行为甚至会搞跨店铺。从买家的角度来看,他们希望用最少的钱买到自己心仪的产品,但是需要引导大众通过正规途径下单,做到“薅羊毛”有底线。总之,安全的交易环境、共赢的营销模式需要买卖双方共同打造。
农产品电商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近两年,我们对陕西三十多个市区县电子商务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培训诊断和指导研究工作后发现,发展农村电商需要把握互联网机遇,强化县域电商顶层设计,加强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平台运导、合作社牵导和农民跟导,建立健全参与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突出三新,既新经济、新动能、新电商,按照三产融合、三品协同、三化同步、三标提升等方式打造新电商,以使农产品不但要卖完、要卖贵、更要卖对,走出一条具有人情浓、山水绿、农民富、农村美及县域强等特点的农村电商新路子。
强化三新理念:新经济、新动能、新电商
2017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将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正式写入第14条,其中农产品上行是当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号文件”突出“三新”特点,即新经济、新动能、新电商。因此,发展农村电商应充分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创新创业新动能,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新经济,打造“电商 三产”新电商。新电商是商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传统电商O2O,要通过商业与产业对接的农村电商,实现县域电商和产业融合,加快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关注三农电商:农村、农业、农民
要顺应农村电商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趋势,加快个体电商向群体电商、农村电商向县域电商的转变,推进定制化、领养化、平台化等应用,搭建综合性县域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围绕农业、农村、农民打造“三农电商”,变农民为网民、农产品为网货,通过开办网店推动农产品网销进城和工业品网购进村,形成连接城乡、资源共享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促进全企入网、全民触网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突出三产融合:一二三“三产”融合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在于以农业生产加工为基础,打通延长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推进农业与关联行业间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管理方式等要素的交叉渗透和优化重组,实现农产品生产种植的适度规模化、农产品加工的标准化、农产品推广服务的信息化,提升营销能力和生产效率,实现从资源驱动到市场需求驱动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完整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加快传统产业电子商务化,进一步扩大县域经济规模,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高度一体化的新型农业发展格局。
引导三品联动:品质、品牌、品种
农产品生产中种植品种是基础,加工品质是保证,农产品推广中服务品牌打造是关键,因此,发展农村电商需要实现品质、品牌、品种三者的联动。从生产种植的品种源头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实行“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可以有效规范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要鼓励企业实行先进的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体系认证,逐步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制度,实现全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农产品的竞争正逐步从价格和质量竞争走向品牌竞争。要持续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品牌建设,依托生产优势及品牌优势,加快深加工的技术研发和品牌创建,全力打造农业领军企业,打造国际品牌,培育本地龙头企业,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路子。
促进三化同步: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
农村电商发展要以大数据为支撑,推进农产品适度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高效、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根据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条件,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制定与完善,建立健全标准监管以及对未执行标准者的处罚等体制机制。对农村现有推广服务业态进行信息化、电商化升级改造,实现农产品线下展示、线上交易及产销对接等功能,引导农户开展订单生产,发展原产地、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直销、直供、分销及预售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
完善农产品三卖:卖贵、卖完、卖对
把握农产品标准和质量,发挥电子商务实现小产品对接大市场功能,创新“政府 专家 平台 企业 合作社 农民”模式,加大农产品网络营销力度,唱响“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网络跨境贸易”的农村电商“三部曲”,“农产品进城”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步骤,让农产品不但要卖完,而且要卖贵卖好,卖给具有乡土情怀的消费者,助力农民创收增收。
带动农村三流:商流、物流、资金流
农村电子商务如果要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政府的主导,加大农村地区物流、信息、金融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人才培训及相关公共服务供给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化规范体系,引导商流、物流、资金流等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农村电商物流“痛点”需要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考虑到我国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且购买量较少等因素,可以采取多家企业联合设立站点、快递公司与客运企业合作、发挥邮政在农产品物流中的主力军作用、增加政府补贴等措施。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可有效**农村电商融资难的问题。
提升三标手段:电商、扶贫、经济“三标”提升
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的一种重要手段,为农村脱贫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将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实现“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工程,其本质是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互动”,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以达到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促进创新创业、稳定就业、改善民生服务及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打造三情情结:人情、乡土情、绿水情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要立足青山绿水,推进农村电商的生态化发展。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开放的社会环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保护农村传统、绿色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同时,深挖“乡土”情结,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呼吁在外工作和学习的群体,宣传当地农特产品、旅游产品、手工艺品,并在网上推介、售卖当地农产品,为家乡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
农产品电商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产品 营销思路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农产品的营销现状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供给从短缺向有余转变;
消费者的需求从单一的生存数量型向综合的享受优质型转变;
交易市场从农贸市场向超市转变。有关于农产品的营销策略选择已经逐渐成为农业体系发展中最重要的核心环节。“十二五”时期,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工作立足于舟山渔农产业现状和农产品流通特点,农产品营销发展和进步比较明显,营销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尽管舟山市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面对瞬息万变的营销市场还需不断完善。尤其是“十三五”时期面对农产品供求新格局,舟山的农产品要想获得进一步突破和发展,关键还是在于解决好农产品的营销体系问题。本文通过对前阶段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工作的总结,剖析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提出“十三五”期间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工作思路和相应的对策建议,努力实现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一、舟山市农产品营销现状
“十二五”时期,舟山市积极贯彻落实浙江省政府《关于加强农产品营销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立足舟山渔农产业现状和农产品流通特点,把探索农产品营销新途径,构建农产品流通新业态作为工作主方向,营销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一)连锁经营呈较好发展态势
舟山海洋渔业公司和舟山兴业集团先后列入省级连锁经营试点,两家企业合计在国内大中城市开设连锁店286家,年销售额增加2亿元。通过示范带动,舟山市已有30多家渔农龙头企业在沪杭甬等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网点,规模企业的连锁经营市场网络、管理水平、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全市渔农产品通过连锁经营的年销售额达到4亿元以上。
(二)物流配送社会化发展势头良好
以建立舟丰农产品配送中心为起点,“十二五”期间,通过示范带动、业务指导,并随着舟山新区建设带动临港工业、港口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给农产品物流配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先后涌现惠众、新茂等专业农产品配送中心近10家,年配送额超5000万元。社会化配送呈良好发展态势。
(三)展示展销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依托舟山独特的旅游资源,渔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得以较快顺利推进。据调查统计,目前市本级和4个县区都有了规模不等的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全市已创建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7家,其中有5家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共拥有经营面积11000多平方米,年接待游客100万以上,年销售额上亿元。
(四)会展推介平台显现成效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和“贴近三农、贴近市场”的原则,“十二五”期间会展活动朝气十足,既有以“中国农交会”为代表的部级层面,又有以“浙江农博会”为代表的省级层面,也有以“舟山春供会”为代表的市级层面。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共参加和举办各类会展95次,年均达到17次,累计现场交易6300万元,共获得各类奖项107项。
(五)农产品电商借力推进
电子商务是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带动力强、渗透性广的新兴产业,已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新形势下拉动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就舟山来说,农产品电子商务近几年也得以快速发展。一是市政府已委托商务部门制定了舟山市电商发展的总体规划,这项工作提升到政府推动层面,为下一步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涌现了一批规模化电商专营主体,如舟山大众商品交易所、舟山水产交易市场创业园等;
三是电商的社会认知度日益提高,许多企业把电商平台作为优先营销渠道打造,具备了较好的社会基础。此外,在农商对接、农超对接方面通过多方努力,不但成功破题起步,而且取得长足发展。
二、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一是营销体系建设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市本级相对比较重视农产品营销工作,有完整的机构和职能,但县区相对滞后,发展不平衡。二是营销主体存在“渔强农弱”现象。由于产业比重关系,舟山渔业企业相对规模大、基础好,对现代物流和新型业态易于接受,利于发展,但农业生产主体受产业规模制约,发展明显滞后。三是政府依然存在“重生产,轻营销”现象。现有的农产品营销政策、市场体系尚不健全。政府缺乏对长远的、整体的营销规划,对农产品营销的投入相对偏少。四是海岛特征、市场末端特征明显。导致市场分布散而小,物流半径长,经营成本高。此外,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弱、品牌建设滞后等因素也成为重要的发展制约。进入新时期,认清新形势,谋划新战略,确定新目标,开创舟山农产品营销转型升级新局面,促进舟山市农林业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是摆在面前的一项长远任务。
三、舟山市农产品营销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舟山市农产品营销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对历史性挑战。
(一)舟山市农产品营销面临二大机遇
1.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国家战略的机遇
农业是新四化同步的短板,国家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现实与历史的重大任务实施。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的三大任务,提出了“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确定了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实现“双增”必须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基调。
2.实施建设舟山群岛新区战略的机遇
随着新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地方实力的不断提增,农业发展的投入保障将更加殷实;
随着大通道的逐步建成和完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同城效应日益显现;
随着新区规划的进一步确定,要素资源的固化,农业的保生态功能、保供给功能更显重要。加之舟山群岛独特的环境禀赋孕育了具有地方特色名特优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舟山市农产品营销面对二大挑战
1.要素制约带来的挑战
农业资源短缺、实施落后、主体弱化、经营粗放以及长期积累的其他不利因素依然十分突出。总体经济发展放缓、农业生产成本攀升、资源要素流动加速等背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难度不断加大,产能释放空间十分有限。
2.需求持续增长与供给不足带来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新区建设和发展,流动人口扩大、旅游人数激增是必然趋势,带来农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农业产能的不断萎缩,主要农产品自给率不断下降,势必带来供求矛盾的持续增大。这就对农产品营销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着眼“二条腿”走路,既注重产出和效益,又关注保障和引进 ,既紧贴本地市场,又对接市外产地市场。
四、“十三五”时期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工作思路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舟山群岛新区的重要时期,是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营销工作转型升级攻坚期。
(一)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发展主线
加快农产品营销工作转型升级,是“十三五”时期推进营销发展的主线,是助推产业发展,实现增效增收的必然要求。主要从两方面着力:
1.努力在转变营销方式上寻求新的突破
在传统营销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寻新的营销模式和营销业态。一是要把“互联网+”融入到农产品营销中来,合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
二是积极探索精细化、精准化营销服务,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各类组织(实体),更有效地开展农产品营销服务。
2.努力在营销着力点上寻求新的突破
一是要打破产后营销的传统观念,要把营销工作前移,标准化生产、品牌打造以及信息化服务纳入营销服务范畴;
二是要打破狭隘农业的传统观念,以立足服务全市经济的高度,着眼大农业的角度来谋划新时期的营销工作,重点做到“二个兼顾”,即渔农两个产业兼顾,一二三产兼顾;
三是要积极服务“美丽经济”,把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式采摘、渔农家乐等纳入到营销服务体系中来。
(二)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发展目标
“十三五 ”农产品营销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1.营销平台再上新台阶
巩固已有的市外各级农博会、农交会及各类展销会阵地,确保常年组织参加会展20次以上,参展企业200家次以上,提升舟山渔农产品的市场美誉度;
持续办好市本级农交会,并提升规模,打造品牌;
紧扣“两区”建设和主导产业,开展专项性展示评比会,助推产业发展;
引导规模超市推进“农超对接”,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实现规模超市农超对接全覆盖。
2.营销业态实现新突破
继续培育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展示展销中心三大营销业态,力争到“十三五”末,三大业态实现交易值6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嫁接第三方平台,引导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融合发展,到“十三五”末,建成电商产业园区5个,50%以上特色农产品生产主体和80%以上渔农家乐经营主体加入电商平台,渔农产品电商发展赶上全省平均水平。
3.营销手段实现新提升
提升营销环节信息化水平,建立主要农产品信息化网络,实现产销信息无缝对接;
引导企业整合资源,抱团营销,产业集聚营销;
注重品牌营销,到“十三五”末,主要农产品“品牌化”率达到80%,新增自主品牌10个。
五、“十三五”时期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对策
围绕“十三五”营销战略目标,创新工作机制,推出工作举措,集中政策资源,实现工作目标。重点实施“五大行动”。
(一)借力项目推进行动
把借力相关涉农项目落实作为提升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重要抓手。着重配合好全市“农改超”项目、舟山三农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项目、电商产业园项目等;
积极帮助相关企业争取省级扶持项目,让上级惠农政策惠及舟山市更多渔农生产经营主体。
(二)“两化融合”推广行动
大力推动产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营销转型升级中的引擎和倍增作用。着眼于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快速响应市场能力和营销主体运行效率,提高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三)内外市场拓展行动
把握扩大内需机遇,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会展影响力,提升舟山渔农产品知名度;
创新经营模式,引导中小实体结成营销联盟,抱团开拓市场;
鼓励生产主体与商业连锁集团的合作,构建完善的营销网络;
加强与市外产地市场对接,保障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四)经营主体培训行动
牢固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和主体意识是经营者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发展的永恒主题。依托多方力量,持续开展以市场战略规划、现代管理方式、质量诚信体系以及现代营销模式、电子商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计划,引导经营主体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和营销方式。
(五)产业集聚提升行动
产业集群是富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组织形态。发展产业优势突出、专业分工完善、服务体系有效、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是营销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十三五”期间,以培育电商产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园两个新兴产业集群为重点,以“一个集群、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个品牌”的工作思路,实施产业集群提升行动。
六、“十三五”时期舟山市农产品营销工作保障措施
规划实施,必须以经营者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引导为支撑,以强化服务为保障,采取积极有效的保障措施,努力将确定的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一)政策保障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电商换市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快舟山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并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财政支持政策等,形成政策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二是强化项目和资金扶持。要把营销体系建设纳入强农惠农项目,有计划、有重点地加以实施推进;
继续稳固会展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鼓励项目包装完善产品营销、品牌营销、业态拓展等建设内容。
(二)人才保障
一是注重管理人才培养。通过加强现有干部队伍知识更新、学历提升等途径培养一批复合型管理队伍,激发人才存量;
通过有计划地引进对口人才,提升增量。二是着力提高经营者业务素养。有计划地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以创业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持续深入地开展企业家培训教育,尤其要抓好新生代农民企业家培育。三是加大渔农从业者技能培训。建立职业渔农民培训基地,完善培训机制,广泛深入地开展职业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化渔农民。逐步引入激励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的资格认定和考评奖励。
(三)要素保障
农产品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又关联一二三产业,必须通盘谋划,协调推进。一是要注重品牌建设。围绕北纬30度特色农产品,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地方品牌。二是注重信息平台建设。升级农民信箱服务内涵,建立符合营销需求的农业信息库,完善市场要素的信息对接互通。三是注重部门联合。整合人才、市场、信息、资金等资源,加强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协作,营造良好的社会化营销氛围。
(四)服务保障
“量小、形散、事难”是舟山市营销工作的特点和难点,能否加快发展和实现目标,服务体系建设尤为关键。一是要创新服务模式。摸清农业产业内在规律,立足市情、农情,做到有的放矢,做到超前服务、精细服务、精准服务。二是要拓展服务平台。既持续发挥会展举办、农商对接、农超对接、电商准入等载体的服务效应,又积极探寻新的有效服务平台,为营销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完善服务机制。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产品营销工作的指导,牢固树立营销也是生产力的理念,不断提升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和能力。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把营销工作纳入业务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Z辉.舟山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N].舟山: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