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外贸培训总结【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4-02-28 15:0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专科重实践,国际贸易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大专学历,能在外经贸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商务谈判、签订合同、报关等工作,能上岗操作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专科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基本的专业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外贸培训总结【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外贸培训总结【五篇】

外贸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课程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248-02

一、明确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专科重实践,国际贸易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大专学历,能在外经贸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商务谈判、签订合同、报关等工作,能上岗操作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专科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业务素质。具体要求如下:

1.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必须掌握本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基础知识;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规、世贸组织规则;
国际市场营销基本常识;
商务英语、外贸英文函电及外贸英语口语等基本技能;
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与保险、外贸单证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和国际货款结算等方面的业务知识。

2.扎实的专业技能。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备初步与外商磋商交易、拟订合同条款的能力,实现交易目标的沟通的业务素质;
具有从事跟单、货代、独立处理履行合同等各业务环节的单证操作、办理托运、投保、报检、报关和货款结算等能力;
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的技能。

3.持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商检总局等职能部门组织的从业资格证考试,是对从业人员素质能力的权威评价考核,对从事对外贸易工作的人员,要求持证上岗。作为开放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专科生,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至少取得一个以上从业资格证书。这是衡量专业人才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是评价毕业生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依据。

(二)未来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开放大学作为以继续教育为主的成人学校,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为标准,培养能顶班上岗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要准确把握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职责的变化,结合企业对岗位标准的变动,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重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整,实行动态教学过程。

1. 建立“课程设置、专业技能、证书资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国际贸易专业专科所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及要求,应以能让学生普遍通过有关从业资格证考试为宗旨,以学生掌握能从事国际贸易业务活动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为目标,建立“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2)“专业技能”。外经贸企业的工作岗位分工呈逐步的趋势,以达到专而精的工作效果。岗位的职责就是国际贸易专业专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

(3)“证书资质”。商务部、海关、商检局等职能部门为使外经贸企业业务人员能够对所从事的工作的流程清楚、要求明确,让企业能招聘和使用高素质的人才,组织全国统一的从业资格证考试,实施持证上岗的优选制度,从而保证了外经贸企业专业人才优化组合。国际贸易专业应以考证通过率作为考核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2.实施“一个中心、两个依托、三个素质”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1)“一个中心”是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成人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教育部提出的“实际、实践、实用”为原则,培养学生在一定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基础上获得上岗能力,使学生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有后续发展、提升的潜力。

(2)“两个依托”。既要培养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能力,又有后继潜力。一方面,以加强实践性教学为依托,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岗位要求的动手能力;
另一方面,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依托,让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这也是在理论教学中必须达到的学习标准。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加强课内实训以构筑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采取多种模拟仿真手段,加大理论联系实际和指导实践的校内外集中实训的力度,包括实物实训和无纸化电子实训,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

(3)“三个素质”。一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外贸工作的基本职业素质,二是具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素质,三是具有综合经营管理的素质。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各门课程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为学生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功底,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以及在实际业务中能够分析、处理和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设想

(一)建立全新的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科体系重理论轻实践,新的课程体系必须依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的发展需要来设置课程,包括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起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注重业务技能培养的多层次的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第一层,技能模块。根据外经贸企业各种岗位对实际技能的要求,及相关从业资格证考试的项目,分别开设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等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把相关课程分解成相应模块,大体分为理论讲授、课内实训和课外实际体验三个子模块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实际技能。

第二层,资质培养模块。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要获取大专学历证书和至少一个以上的从业资格证书,以满足行业要求,实现快速就业的目标。

第三层,职业基本素质及能力模块。开放大学培养的是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必须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接受基础知识的教育,得到文艺、体育和心理素质等综合培养,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思想、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质,为步入市场、社会,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特色

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应体现以下几个特色:

1.突出实践,以资质要求为导向

根据外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从业资格证考试对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衡量标准,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此,有针对性地开设“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报关商品学”、“报检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跟单实务”等专业课程,并与从业资格证考试的要求相适应,真正实现“教学、考证、快速上岗”三者的完美结合。

2.坚持学、做统一,突出实践能力

为体现“学、做”的统一,将课堂教学分为业务知识的讲授与课内实训两个模块,不仅要求讲清每个知识点的原理,重点、难点,还要利用案例、布置简单的任务、小型的专题等实训活动,进行动手操作练习,以加深理解和运用所讲授的专业知识。每个单元知识教学完成后,都要采用模拟实务来进行综合实训,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3.理论加实践强化就业能力

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学生既要具有大专以上的学识水平,又要具备很强的就业竞争力,必须将外经贸行业的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和内容全部纳入专业的教学计划,并根据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不断提高,考试内容不断更新的实际,来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和实训活动,并按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考核,让学生既完成了专科学业,顺利通过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又能从事多个职业岗位工作。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性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应采用理论教学、课内实训、课外实训三者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坚持精讲,突出重点,以“基本要求”为度,通过强化课内实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每一单元组织综合实训,期末针对课程的知识和业务技能对学生进行一周左右的集中实训。为达到集中实训的效果,应组织教师编写与实际工作相吻合的实训大纲、综合实训指导书、实训练习册、实训计划等教辅资料,并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进仿真的实训操作软件,通过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到外贸公司、港口、码头、仓库、集装箱堆场等进行现场观摩,请专家现场讲座,安排学生毕业实习等活动,凸显实践性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

三、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考核

强化实践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不能只以书面答卷的分数做定论,要客观、系统、准确的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必须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一)改变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统一

为配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实施,将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改为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价方式,建立全面的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1.各门专业课程均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内容、标准和方法,并将考核办法向学生公布,使学生知道各门课程对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要求,在学习中,主动接受考核。

2. 根据课程的类型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1)必修课的考核成绩由课堂教学基本知识的笔试成绩与课内实训考核成绩,综合实训考核成绩和平时学习表现,按比例评定其期末总成绩。(2)选修课程的考核成绩,则依课程的特点不同,采取灵活的方式,对理论知识性强的课程,采取笔试与综合性小论文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对实践性强的课程,依据完成实践性项目的效果及平时的学习表现进行评定。(3)对课外实训的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的实训流程,适当考虑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主要依据学生完成的实训作品评定档次、确定成绩。(4)对取得“职业技能考评”、取得行业认证、从业资格证考试的课程,作为评定其成绩合格的依据,并可免修该门课程,让学生选修其他的课程,拓宽知识面。

3.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考核。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体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考核,使之贯穿在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内外实训和第二课堂活动等,考核学生的价值观、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社交、组织和公关能力。

(二)灵活掌握学分突出课程改革的目的性

外贸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外向型人才;
培养课程;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027-03

一、了解外向型人才需求状况

1. 国家外经贸事业发展对外向型人才提出了需求。2010年,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9727.6亿美元;
2011年,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2.5%,外贸进出口总值刷新年度历史纪录。2011至2015年“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继续扩大出口,积极发展外经贸事业将是我国坚持不懈的政策。这对外向型人才培养提出了需求。

2. 广西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外向型专业人才。近年来,广西的经济和对外贸易都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的设立后,广西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新亮点。2011年,广西GDP保持快速增长,首破万亿元大关,增幅连续7年保持12%以上增幅。同时,广西的对外贸易进、出口发展势头迅猛。2010年进出口总额177.4亿美元,增速24.5%;
2011年进出口总额233.3亿美元,增速31.5%。因此,随着我国外贸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竞争力不断加强,对高技能、高素质外向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与建设,广西对外经外贸、会展、物流、涉外旅游等外向型人才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指出,北部湾人才的需求方向主要有:国际贸易、国际法、外语等专业的外向型人才;
港口规划建设与管理、仓储管理、货物运输与、物流配送等专业的技术人才;
熟悉进出口加工贸易、报关通关的专业人才;
展示、展览、交易,以及相关咨询、技术培训和物流服务等专业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到2020年广西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人才聚集区和以面向东盟为重点的区域性国际人才高地。其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培养国际贸易、边境贸易、交通物流、出口加工等发展需要的外向型人才。据预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10年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15万人左右,2015年人才总量将达到168万人左右,其中外向型人才需求占相当大一部分。

二、明确外向型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外向型人才首先要明确外向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外向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体魄健全、具有必备职业知识和较强职业技能,适应外经贸行业、涉外部门及其他经济贸易部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外向型高技能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外向型”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以下技能:①国际开放意识:放眼世界的国际视野,开放改革的创新精神;
②涉外专业知识:了解国际贸易法规,掌握涉外贸易理论;
③涉外岗位技能:具备涉外工作核心技能,拥有涉外从业资格证;
④涉外交流素质: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良好的涉外礼仪素质。

三、构建凸显“外”字特色的课程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我院在实践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的关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切合外向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 加强校企共建,使人才培养方案更贴近市场需要。我院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专家多来自外经贸或相关行业、部门,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熟悉行业发展形势,了解行业发展对外向型专业人才的要求,对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等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使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贴近行业企业的需要,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

2. 把外向型企业的一线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作为课程结构设计的起点。根据外向型企业的需求采取倒推的方式,以外向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把外向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专业的核心技能,强化商务交流技能和外语基本技能的培养,并把获得外向型专业技能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标准,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

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较好成效,体现了外向型人才的要求。如国际商务专业根据进出口贸易企业中从事货物进出口业务一线岗位工作的要求,将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分解确定为6种基本素质能力、3种专业基本能力、5种专业核心能力和3种专业拓展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教育课四大类共32门课程,但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商务谈判、进出口合同履行、业务单证制作、业务往来函电、货物运输、报关等若干专门能力,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考试、国际商务从业资格考试(外销员)的科目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加大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专业教学计划中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达到51%。与一线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设置,使专业学生的技能更突出、适应能力更强。几年来,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100%。

3. 将涉外职业资格证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学生涉外岗位技能,具有涉外从业资格证,将涉外职业资格证的考核内容列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将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等考试内容或融入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或单独开设培训课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获证率。

4. 根据“外向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的整合。按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原则,先组织对外经贸企业、涉外部门及其他商务经济行业的调查研究,还要根据知识发展和应用推广的客观事实,就课程相关领域的动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综合,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减课程或内容、整合或分解课程等方式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和安排教学内容。如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以“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将原有的“国际多式联运”、“国际航空运输”等理论性强的课程整合为“集装箱运输实务”;
将原“国际货运实务”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由原先全面介绍海、陆、空货运实务改为主要介绍海上货物运输理论与操作实务,并将课程名称更名为“国际海上货运理论与实务”,使学习内容更符合职业岗位需要,与相关职业资格要求吻合。同时,国际贸易系在专业课程中加大技能型课程的开设,根据报关与国际货运一线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开设“报关原理与实务”、“出口单据业务”、“国际海上货运理论与实务”、“集装箱运输实务”等以技能培训教育为主的专业课程,以加强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通过一系列改革,使该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更加具体化和专业化,专业更为紧密贴近了外经贸行业的发展,所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服务于外向型企业。

5. 增设培养涉外交流能力的外语类课程。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涉外交流能力,我院特别重视外语教学。除所有专业均开设公共英语外,各专业还开设了切合国际商务交往需要的相应的外语课程。如《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口译》、《经贸资刋选读》、《秘书英语》、《英语外贸应用文》、《财会英语》、《货代英语》、《法律英语》。包括专业英语在内的英语课程的开出比例占总课时的20%以上。以突出交际能力为主线的公共英语听、说、读、写、译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外语交流的基本能力;
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训练和巩固提高。外语类课程的大量开设成为培养外向型专业人才的有力支撑。因而我院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较强,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近几年累计通过率在全区高职院校中一直居于前列。

6. 开设培养涉外素质的选修课程。为适应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区位优势,我院又开设了东盟国家小语种课程。如泰国语、泰汉翻译、商务泰国语会话、越南语基础、越南语翻译、商务越南语会话、东盟经济文化与习俗等,供学生选修。此外,还开设《东西方文化比较》、《涉外礼仪》、《东盟概况》等选修课,培养学生涉外综合素质与能力。

四、实施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的保障

1. 建设一批具备涉外工作环境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按照职业性与岗位性相结合、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共享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建设,在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训设备配置方面,力求做到与用人单位要求零距离对接。如国际贸易系与清华IT、北京华普亿方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完成了国际贸易教学模拟平台、国际贸易单证教学模拟平台的软件开发,学生在实验室里就可以完成国际贸易的仿真模拟整个流程。酒店管理专业与瑞龙湾酒店建设的酒店管理实训基地,模拟了酒店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为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我院与南宁梦之岛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华邦制衣有限公司等130多家企业签订了共建实训基地协议。

2. 建设一支外向型师资队伍。一是大力引进外向型人才,注意吸纳海外留学人员;
二是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为双语教学提供保障;
三是选派教师出国培训进修,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四是聘请外籍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五是建立外向型兼职教师队伍,聘请高校、外贸公司、海关、银行等有经验的专家教授担任专业课兼职教师;
六是选派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涉外业务操作能力。

外贸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贸易实务;
实训;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中国加入WTO已经10多年,这期间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呈现扩大的趋势,因此,近些年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层次逐年提高,从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到业务经理、涉外律师、商务谈判师等,各种国际经贸职位在高速增长后保持了稳定需求态势。然而,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的人才,高等教育要适应与时俱进的要求,适应当前的社会合理需求,培养应用型的国际贸易高素质的人才,其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拟教学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实训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外贸业务知识的应用能力,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一、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不恰当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较普遍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训”的现象。这种教学倾向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基本采用普通高校的教材,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理论教学上。实训教学以理论讲解为主,缺少实践环节的训练。学生缺乏对基本知识的感性认识,死记硬背的知识很难在实践中应用自如由于高职教育的素质层次不齐,在某些院校不可能教得透彻,实训的机会减少,而且实训也常常只在模拟的环境里进行,学生缺乏理论与具体实践联系方面的充分训练与感 受。结果是学生理论学得有限,动手能力也一般,成为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泛泛之辈。

2.缺乏实训能力强的师资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重视操作能力,这就要求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除了具备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要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需要的专门人才。然而,目前在高职高专从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大学毕业就走上了讲台,没有外贸企业的工作经验,实训能力相对较弱。虽然有的教师有外贸企业的工作背景,但是长期在学校任教,与迅速发展的贸易已经严重脱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

3.实训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

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关系到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便以后更能适应工作中岗位的需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训课程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安排比例严重失调,并且实训室教学硬件条件落后,缺少足够的实训设备及实训软件, 一些学生实训形同走过场尽管在近些年很多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来改善实训室的硬件条件,使得实训教学质量大大下降。

4.校外实习效果难以保证

很多高职院校在利用学生大三的最后一学期或者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到实际的国际贸易企业参加实习,学生在实训室里实训,只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真正的外贸业务能力只有在实际的工作中才能真正获得,因此,校外实习的作用毋庸置疑。让学生通过参加外贸企业的实习,可以了解业务内容,掌握操作流程,为学生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定基础。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并没有放手让实习学生真正参加业务操作,并在管理上对实习学生没有正式员工严格。这样就导致校外实习效果难以保证。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改革对策

1.加强学生上机操作,进行场景模拟和角色模拟

现在国际贸易实际业务中都采用计算机操作,所以要加强学生上机操作能力,另外,在未参加实习之前,在校内实训室只能进行一些仿真度极高的外贸职业岗位的实训,对此可以对全班同学分组进行不同的场景模拟和不同的角色模拟,场景模拟和角色模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习团队相互合作以及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安排,实现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双向转化,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获得单纯课堂讲授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系统完整的实训使学生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熟练,综合技能应用能力增强,真正做到上手快、业务熟、职业素养高,形成较好的“解决问题”的业务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为进入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及就业做好准备。

2.加强教师培训,让教师走进“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师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既能讲、又能干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学校可以出台政策,鼓励国际贸易教师积极联系有实力的外贸企业。高校教师走进企业交流互动,企业案例进入课堂生动有效,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双方约定要坚定不移地保持这样的校企合作传统。教师融入行业企业吸收前沿技术、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3.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因为国际贸易工作是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工作,校内的模拟实训已经不能完全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所以现在很多的高职院校都联系外贸企业和相关单位,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利用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或者寒暑假开展校外实习活动,这样的实习基地比学生自己找的实习单位在管理上效果要好很多。在实习期间,建立学生的实习档案,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结语

总之,国际贸易实训是国际贸易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为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及时的将在实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能更好的提高实训效果,打造出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晓娟.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学新探索.都市家庭,2012(06).

外贸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
国际经济与贸易;
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世界贸易市场起伏不定和贸易理论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原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如何改革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全球贸易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问题,也是学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原则

根据我院多年来对国贸人才培养的经验探索,结合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国贸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必须结合学生就业实际及个人未来发展需要

国贸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他们进入大学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毕业了能有一份好工作。基于此,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在当今社会中,大学毕业生由于受到自身利益和价值观念驱动,“跳槽”现象相当普遍,从而使就业者职业岗位体系变成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系统。因此,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对就业知识技能的需求,使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后获得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素质,而且要关注将来就业创业所需要的能力素质,让学生具备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创业能力及向更高层次学历发展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以便将学生培养成为不但具有就业能力,而且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国贸专业人才。

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十分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目标定位为培养外贸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设置上进行了教学机制的改革:(1)教学组织柔性化:每学期固定教学课时为16周,另外2周的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柔性设置。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企业与社会实践的需要等,在学期的任意时间安排学生进行企业/社会实践,或在校内综合实验平台学习,或进行模拟职业训练、举行读书报告会等。(2)教学过程企业化:专业与浙江传化物流有限公司、展览集团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习实践等方面全面参与,真正实现企业是课堂的延伸。同时针对企业的特殊要求开设“企业订单课程”,进行人才定制化培养。同时,教师的人才队伍的培养也要紧跟现行形势,只有好的师资队伍才能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2.必须结合岗位特点和用人单位需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国贸人才市场的需要。经过对浙江省内多家企业的外贸岗位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考察发现,大部分的外贸类企业都希望学校能在进行国贸人才培养时能够与企业岗位的实际应用对接,为企业培养出不但外语水平高、了解国贸行业的法规和政策,而且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应该与外贸岗位群特点相结合,从岗位特点来制定相关知识能力培养方案,而且要加强与岗位相关的复合知识、实际操作、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培养出适应外贸岗位和用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现代服务业学院的师资组成也极具特色:师资由三部分构成,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所确定的不同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求,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校企共同组成的教师团队可以给学生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授课和指导,学生可以直接从企业教师那里得到企业和行业最新的资料和体验。

3.必须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获得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同时,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强调基础理论、复合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其中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中国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外贸行业结构的变化,而且使得跨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这些变革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外语运用能力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我国国贸行业规模在迅速扩大的同时,外贸岗位结构也出现了既综合又细分的趋势。体现在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上就要求培养目标体现出专业化和综合化的的特点。

二、以就业为导向优化国贸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课程体系的设计,可以说课程体系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规格。作为一所地方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国贸专业课程设计应体现出多课堂并举、多学科交叉、多样化和个性化协同发展,着重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这样的体系应与实际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为目标,科学制定和安排课程。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采取的是教学课堂多样化的方式:通过三类课堂的联动,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类课堂的每一门课程或每一项活动中,达到现代服务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见图1-1)。

图1-1 现代服务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图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

大部分高等院校教学模式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忽视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科要发展,必须创新教学模式,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该被主动引入课堂中。如小组教学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并亲自扮演外贸岗位中的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的外贸业务,体验实际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完善就业技巧。此外还可采取诸如案例教学法、市场调研法、实践教学法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互动性、创造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外贸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技能实训;
考核方法;
教学改革 论文论文摘要:在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分模块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展开逐项的测评。建立了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模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实训测评方法体系,为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有效地推进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改革,提升学生国际经济贸易方面的实践能力,保障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培养质量,我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开设了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课程。为保障实训效果,实训课程教师致力于实训教学测评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增强测评体系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培养具有较高综合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

一、确立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逐步确立了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测评模式及方法应能全面有效地检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的测评是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综合素质的评价,测评成绩的高低应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的状况。成绩评定要起到引导、督促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技能训练,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作用。实训考核应既能检测基础技能也能对诸如市场分析、决策能力、风险防范能力、贸易纠纷等综合性高级能力进行检测。实训测评以对国际贸易基本践行能力的评价为主,注重对国际贸易全方位能力的检测。实训测评的内容应主要包括:(1)国际贸易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测评;
(2)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操作的测评;
(3)独立解决实际贸易问题的测评;
(4)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的测评。

(二)采用按能力层次推进的测评方法 专业能力分为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大层次。在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内部又分为许多小层次。技能测评应按照这些层次逐步进行。在考核思路的设计上,我们先进行单项技能训练的考核,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考核。我们认为由浅人深,由易到难,按层次考核,可推动技能实训循序渐进地展开。我们须根据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能力细化项目开展专项能力评测。通过边测边练,当学生掌握初级技能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考核如商务谈判、市场决策、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考核。

(三)贯彻考练结合、以考促训的考评原则 我们认为只有将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实训内容才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只有将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才能使测评既能准确地反映实习实训的效果,又能达到以考促训的目的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结合是实训的一种好方法,也是专业能力考评的一种好途径。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测评中,我们围绕能力培养之核心,始终注重将能力训练与能力考核有机地融合起来,做到练中有考,考中有练,考练不脱节。考服务于练,练服务于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技能训练的要求与考核的要求本身就是统一的,不能人为地将之割裂开来。将技能训练的要求与考核的要求统一起来,可以使训练更有针对性,使考核更有依据,更有利于达到以考促训的目的。根据实训的要求来确定技能考核的要求,使考核的要求与训练的要求保持一致,使实训与考核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四)技能考核与技能实训同步进行,技能考核穿插在技能训练的全过程 开展一个环节的训练,就应同时对该训练环节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有多少项技能模块实训,我们就应就进行多少项考核。专项技能训练完毕后,就要进行全流程的综合演练和综合测试。我们设计了国际贸易实训的十关,即国际市场调研、国际贸易磋商(用英文进行)、国际货运、国际货运保险、进出口商品检验、进出口报关、银行结算、外汇管理、涉外税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等。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的测评也设有十关在单项技能训练考核完之后,还要对国际商务综合运作能力进行考核。

(五)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 在实训教学中,我们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实训的效果好、质量高,说明学生对专业能力掌握得好,运用得好,实训考核成绩就应该高;
反之,实训考核成绩就应该低。所谓实训效果好,就是指训练操作准确、规范、熟练,效率高,实用性强,符合现代国际商务运作的要求。之所以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是因为我们重视实训教学的过程控制,以每个环节的高质量实训来保证整个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质量。我们将实训环节与考核环节融为一体,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促进 考核和实训的良性互动机制的发展,促进实训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建立“一二三四五”、“过关斩将”式的实训测评方法模式 由于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的复杂性,实训的考评往往是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传统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往往采用实习报告、实训报告或其他单一的考核办法一次性地完成实训测评。整个考核的时间短,方法简单,手段单一,考核的内容不够科学,对专业能力素质的测评不到位这样的考评方法当然不能达到优化能力结构,促进学生能力增长的目的。

为了弥补原有实践教学测评方法的不足,我们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在国际贸易实训过程中,逐步探索和设计出了“一二三四五‘过关斩将”式的实训测评模式。我们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为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实践能力检测提供了全新的测评方式与评价标准,改革和创新了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测评方法。

“一”即“一条龙”考核法,又称全流程考核法。在实践教学的前期,我们重点对学生的专项基础技能进行训练和单项测评。在实践教学的后期,当学生对基础技能有了较好的掌握、能较熟练地进行单项业务操作后,我们再对受训学员进行“一条龙”式的综合演练。在接近实战的场景中,要求学员将一单业务从头至尾做到底。这样可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符合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即“二次模拟”考核法。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我们既设立了全景仿真模拟考核,也设立了全程实战模拟考核。仿真模拟重点考查学员对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和业务流程等国际商务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于仿真模拟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它离国际贸易实际业务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我们还将在全程实战模拟环境下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更符合国际贸易实战要求的考核。

“三”即“三分实践考核法”。既有模拟实验考核、场景实训考核,又有毕业实习考核。在实习考核中侧重考查学生职业品质、合作精神、国际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上岗就业能力等在模拟实验考核、场景实训考核中较少涉及的能力素质内容。

“四”即坚持“四个结合考核法”。在开展实习实训测评时,我们注重将专项技能考核与综合技能考核相结合,单个环节考核与全流程考核相结合,单兵作战考核与团队攻关考核相结合,模块分割考核与模块整合考核相结合,从而全面、系统地检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五”即“五级叠加考核法”。根据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们把学生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细分为五级能力指标,这样就建立了详尽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进而针对每级能力指标的训练寻找适宜的考核方法和考核途径。

为保证实训质量,我们采用“过关斩将”式的测评方法。所谓“过关斩将”式的测评方法就是指,对于前后关联性强的实习实训环节,我们设立了诸多“关卡”,要求学生“过关斩将”,通过各个训练关卡。例如,我们在国际商务实训中心采用的实战训练“1O步”法,同时也是检测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10关”,他只有在规定时间内顺利通过第一关(即全面按时完成通过抽签获得的贸易实训项目的作业),才有机会进入第二关;
只有全部过关后,他才能取得国际商务实训实习的合格成绩。

三、构建以专业技能考评为核心的测评方法体系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缺乏对国际贸易人才专业能力的分层次分等级的细化分解,缺乏对专业能力素质考核的深入分析,未掌握每项考核的能力要求,不知道应对哪些专业能力进行考评。因而,考核成绩就不能准确反映学生技能、素质掌握情况。考核与能力培养基本脱钩,考核起不到实践教学的风向标的作用,不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

有鉴于此,在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中,我们致力于改革传统的项目式考评方法,确定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能力构造体系为依据的实训教学考核体系。我们认为实践教学测评的基本前提是必须构造科学的能力测评体系,设计相应的能力测试方法。我们按国际经贸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对“高级应用型”外经贸人才的能力指标进行了多级分解,对各项能力进行了详尽描述并形成多级能力指标体系。我们把该专业必需的实践能力分解为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进出口贸易业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等四大模块、81项五级指标体系。我们改革了传统的不按能力分解模块进行实践教学测评的模式,制定出了科学可行的能力型实训测评 方法体系。我们按照专业能力模块体系设置考核项目,首先进行单项技能考核,然后再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考核。我们将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细分为许多项目模块,按细化的技能模块进行训练。实训以技能模块为单位展开,实训测评也按对应的模块进行。由于各项技能训练方式有较大的差异性,考核的方式也相应地有较大的差异。比如,若技能属于思维分析类,我们就采取案例分析、答辩、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测评;
若属于业务操作类,我们就采用场景实训、实验室模拟等方法进行考核;
若属于贸易项目策划类,我们就利用设计报告、预案等方式进行测试。

在实训测评中,我们按照专业技能的分解项目逐一进行详尽的实训和测试。在预定的分值范围内,给出各项技能水平的分值,以0.5分为一计分单位,统计出各部分的百分值,再按权重比例计人总成绩。国际贸易实训总成绩的计算公式为:
实训总成绩一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测评成绩x20+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测评成绩×40%+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测评成绩×20%+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测评成绩×20%。

我们精心设计和实施了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测评的“多环节、大周期”的过程模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模拟练习到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规律,我们积极实践,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国际商务实训考核的环节体系:(1)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技能基础知识考评。(2)国际商务专家培训后的培训考核。(3)学生就有关国际商务问题进行小组研讨考评。(4)学生就易引起分歧的商务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辩论考评。(5)实验室模拟操作考评。利用全仿真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国际贸易各流程的模仿操作考核。(6)流程考核。利用我校的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的实训场地,按照国际贸易的实际流程,在接近实战的状态下进行商务运作考核。(7)国际商务的方案设计。针对某些国际商务问题,要求学生制定具体的方案,如谈判方案、风险防范方案等,以此检测学生国际商务运作的策划设计能力。(8)实训体会交流,发表对技能训练的体会和认识,每个学生都发言学生互相评分。通过经验交流,大家共同受益,共同提高商务运作能力。

四、分模块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展开逐项的测评 在对国际贸易专业能力素质进行分解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进出口业务践行能力、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等四种能力模块循序渐进地分别展开专业技能实训测评。先按能力模块分别考核记分,最后统计出国际贸易实训的总分值。

(一)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该模块的测评内容分为国际市场分析技能与国际市场决策技能两个方面。其中国际市场分析技能包括: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市场环境分析能力、竞争对手分析能力、目标市场分析能力、盈利分析能力等。国际市场决策技能包括:市场预测能力、市场进人策略选择能力、贸易伙伴选择能力、价格决策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等。按照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分项训练模式,我们制定了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实训的分项测评体系。对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的测评方法主要有:网络信息收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答辩,分组辩论,实验室模拟实验,流程实训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0%。

(二)进出口业务践行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国际贸易业务践行能力由进出口业务两方面的技能组成。对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的测评也须从这两方面展开。出口方面需要测评的技能项目包括:商务洽谈能力、银行业务能力、备货出运能力、出口报检能力、出口报关能力、办理保险能力、外汇管理能力、办理税务事宜能力等。进口方面需要测评的技能项目包括:商务洽谈能力、银行业务能力、提货分销能力、进口报检能力、进口报关能力、办理保险能力、外汇管理能力、办理税务事宜能力等。我们按照上述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的训练测试项目,制定了详尽的国际贸易业务践行技能实训测评体系。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中,我们运用的国际贸易业务践行技能测评方法主要有:外贸函电撰写,缮制单证,单据审核,案例分析与错误查核,场景角色模拟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40%。

(三)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实训测评包含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对国际贸易风险防范技能的测评,二是对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技能的测评。风险防范的技能有包括风险识别能力、风险估测能力、风险评价能力等。风险管理的技能包括风险预警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对无法控制的国际贸易风险作出财务安排的能力等。以上述分解的能力项目为基 础,我们开展了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分项训练和分项测评,制定了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测评体系。在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的实训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测评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答辩,估测报告,决策分析报告,观测报告,预警报告,预案设计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0%。

(四)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实训测评的方法 完成专项能力训练考核后,要进行全流程业务综合演练,同时要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进行总体评价,其中综合实践能力主要指学生国际沟通能力、国际贸易全流程操作能力、国际贸易决策规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仲裁诉讼能力等。综合专业素质的考核主要包括实训出勤、人格品质、工作态度、责任感、诚信度、交往合作、业务能力、对复杂国际贸易问题的推理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表现各占50分。由任课教师和特聘的外贸专家共同评分。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10%。采用的测评方法主要有:综合演练、问题研讨、实训考勤。

五、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体系的改革是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在建立科学、高效的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体系的过程中,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商榷、探讨,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

(一)关于学校总体协调的问题 实践教学测评体系改革较之课堂教学测评体系改革具有更大系统性和复杂性,仅仅依靠任课教师是完成不了此项任务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体系改革应在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和系部的统筹协调下展开。教务部门应制定详细的国家贸易实践教学测评考务大纲和考核计划,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工程复杂,涉及较多的人力物力和场地,学校应在此方面进行统筹安排。

(二)关于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有些环节的工作可由单个指导教师独自承担,但有许多环节的工作只能以教师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因此,实训测评应采取教师全员参与的方式进行,参与实训测评的教师要有较好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实训指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分工,紧密合作,协同作战,圆满地完成实训测评任务。

(三)关于聘请外贸专家参与实训测评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应与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实际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能否胜任外贸实践工作作为检验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最终标准。由于外贸专家精通、擅长外贸业务,他们对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有最高的发言权。因此,在进行实训测评时应尽可能聘请外贸专家参与实训测评工作,这可保障国际贸易实训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四)关于对技能测评方法进行整合的问题 按照分解后专业技能项目进行实训检测,可定量地检验学生对实际技能的掌握情况。但由于分解细化后的专业技能检测项目众多,若采取逐一检测的方法对每项技能进行测评,则工作量非常浩大,这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对技能测评方法进行整合,某种方法的某次测评应能同时对多项技能指标进行测试,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实训测评的效率,使实训测评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五)关于对上岗就业学生工作能力的跟踪调查问题 学生在学校接受实训,完成实训测评之后,就存在一个关于实训测评结果与其实际工作效果是否相符的问题,存在一个实训测评体系的准确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应该对各届毕业学员进行跟踪调查,调查了解他们上岗就业后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状况。若其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与测评结果比较接近,就说明我们的测评体系比较准确。反之,则说明我们的测评体系不够科学。通过对学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反馈,我们可以及时调整、修正测评方法,改进和完善测评方法体系

推荐访问:外贸 培训 五篇 外贸培训总结【五篇】 外贸培训总结(精选5篇) 外贸培训总结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