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4-02-28 18:19:01 来源:网友投稿

《建筑防火》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与建筑学专业相关的防火设计理论知识与国标规范;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典型的防火安全问题;在方案设计中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建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建筑防火》针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空调课程设计总结【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五篇】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建筑防火,实践教学环节



《建筑防火》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与建筑学专业相关的防火设计理论知识与国标规范;
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典型的防火安全问题;
在方案设计中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建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建筑防火》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教学任务,在结合理论授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开放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内容[1]。



如图1所示,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理论讲授阶段;
2)参观调研阶段;
3)实践设计阶段;
4)总结强化阶段。《建筑防火》课程的平均课时为34学时,这样保证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为4:5。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践参观调研与案例设计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参观调研既有建筑,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国标规范与工程实际现状相联系。二是从方案设计阶段开始,通过对具体建筑方案的防火设计项目,进一步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



2 实践教学过程介绍



2.1 实践参观调研



在完成理论授课内容后,结合建筑防火设计理论,要求学生对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进行专项调研。学生分成4-6人的调研小组,编写PPT调研报告,并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与学习。专业调研过程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既有建筑方案的理解过程与空间重构



在实际调研中,学生往往要将实际使用的建筑空间进行图纸化模型化的反构过程。如图2所示,这一过程既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和解读建筑方案,又为后期进行防火设计调研打下基础。



2) 建筑专业防火设计的考察



为了更好的结合理论授课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将调查参观的逻辑顺序与理论授课相统一,即总平面防火设计调研、防火分区设计调研等七部分内容。具体参观调研分项穿插与七大内容中,如表1所示。



表1:参观调研具体内容一览表



建筑防火设计调研内容



建筑基本情况



总平面防火设计



平面防火设计



安全疏散设计



地下层防火设计



内部装修防火设计



防排烟设计



简易消防设备



建造年代



建筑造型



耐火等级



基本功能



使用人群



建筑分类



防火间距



消防车道



设计概况



防火分区



分区构造



中庭防火



疏散方向线路



安全出口



疏散楼梯



楼梯的类型



疏散设施



消防电梯



安全分区



分区构造



停车空间



设备间



房间功能



使用人群



装修情况



装修材料



个人评价



排烟口设置



排烟管道



排烟方式



排烟设备



消火栓位置及数量



灭火器的位置及数量



自动喷淋灭火系统



3) 防火设计问题总结与分析



学生通过现场调研这一学习过程,一方面,加深理论知识的了解,强化理论学习成果;
另一方面,也可对既有空间防火设计进行成果评价,总结经验与教训,并通过对问题深入的分析理解,提出改进措施。例如学生发现某商业卖场为多层建筑,防火设计可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标准执行,可实际参观却发现其按照《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标准执行,反思不得其解,原来该卖场为家具卖场,多数存储物品属与易燃、可燃材料,故其标准提高,而这也是性能化防火设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由此也对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2 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结合理论授课安排分项设计,如在平面防火设计理论授课结束后,随即安排平面案例要求学生进行防火分区设计;
第二阶段在学生参观调研既有建筑以后,安排对已有的建筑方案完成防火专业设计图纸。此类教学的最大优势是让学生理解理论设计与实际方案的区别,并训练学生逐渐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设计技巧。具体教学计划如表2所示。



3 教学实践的思考与体会



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仍是较难把握的一个问题,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完全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是教学实践中的需要进一步细化的内容[2]。通过笔者所讲授的建筑学专业05-08四个年级8个班次以及环境艺术专业07-09三个年级10个班次的授课经历结果表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有:



1)实践调研对象的把握;
既有建筑的类型、规模、建造时间、地理区位等条件的限制,对其防火设计的标准有一定影响。如图3所示,首先,所调研的既有建筑全部为公共建筑,公共建筑的内部空间较为复杂,人流量较大,因而防火设计标准较高;
其次,公共建筑中商业/综合体类既有建筑占较大数量,主要原因是其内部功能的多样化和空间最大限度的处于开敞状态,对调研最为有利。因此,为了强化考查理论学习的效果,并结合实际调研的可行性综合考虑,应尽量选取城市内新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建筑作为调研对象。



2)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把握;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监督学生组织人员配置合理的调研团队,把握好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和素质能力,并指导调研小组结合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调研对象。其二是保证调研报告正确反映学生能力。由于调研报告与理论教学作业完成方式有所不同,而学生感觉较为陌生,往往调研过程挺全面,报告深度却表达不足。因此,指导好学生如何进行调查与研究,通过对调研过程全面深入的整理,以合理的逻辑顺序反映调研过程,发现并深入分析问题,总结研究结论等,帮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顺利过渡到理论研究。



3)实践教学效果评估;
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通过学生的各项作业把握本次教学效果,对比前次教学分析和总结经验,为指导下一次教学做准备。力求通过不断积累摸索出以适合本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方式。



总之,实践教学是建筑学专业《建筑防火》课程中的重点教学环节,其灵活多样的教学特点,也要求教师在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断提高应用型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探索符合专业特色、教学条件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一)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的性质

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为适应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特点与教学特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均以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并重,以岗位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初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基本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步骤,掌握简单的表达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建筑方案设计、鉴赏、评价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实习与就业提前作准备。

(二)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的目标

1.总体目标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旨在积极探索适宜中国三年制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建立起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一、二年级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提升后续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这也是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2.知识目标课程建设的知识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相关知识与行业规范,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主要过程与表达技巧。具体而言,要求学生对建筑作品及空间具备一定的鉴赏与评价能力;了解中国现行建筑工程设计的各个阶段;了解建筑方案创作的完整过程;初步掌握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步骤及需要表达的内容和深度;具备独立完成功能相对简单的小建筑方案的设计。

3.能力目标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即密切结合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师助手的岗位需求及目标定位,着重培养学生快速识图与正确制图、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模型制作以及运用相关设计软件的能力。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与综合素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与优化,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优秀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爱岗敬业精神。

二、课程建设的策略

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将“因材施教、因岗施教”作为课程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重点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整合与优化。其一,进行了课程教学理念的创新,在强调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二,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整合,加强了实践应用技能训练;其三,结合当代先进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理念,优化改革现有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课堂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

(一)革新课程教学理念

针对明确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及高职教学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特点,建筑设计入门课程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进行了革新。在课程教学中,既注重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培训,同时也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岗位技能培训与创新意识培养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两大核心理念。

1.以岗位技能培训为导向针对相应的岗位技能需求,在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中以岗位技能培养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应用型实践型知识的传授,强调与目标岗位相对应的实践技能的培训。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因岗施教”“因材施教”等教学理念。

2.以创新意识培养为重点虽然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但高职教育有别于其他层次的职业教育,对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在注重应试教育的同时也应重视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这也体现了应有的教育公平与公正。此外,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对于建筑设计专业从业人员而言,创新意识不能缺失。因此,在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中,既强调岗位实践技能的培训,同时也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践与创新,提升思维能力,掌握新的技能,成为具有良好应变能力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二)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1.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与整体性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内容知识模块的设置从实践出发,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总结高年级的教学经验,内容框架设置偏重于实践与应用型知识。同时,根据平行课程和相关课程的教学设置进行了内容的精简与整合,以避免重复。教学内容强调逻辑性、系统性与整体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以建筑设计过程为逻辑主线,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到场地的整体设计、具体的空间设计以及类型建筑方案设计。

2.教学内容组织模块化教学内容组织模块化,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场地分析与总体布局、空间的功能与形式、小建筑设计等4个板块(图1)。第一板块为“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概况介绍当今世界建筑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建筑与建筑设计,当代建筑设计流派及发展趋势,建筑设计过程简介以及建筑师的角色思考等内容。第二板块为“场地分析与总体布局”,主要介绍建筑设计初始阶段场地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包括对建筑设计宏观环境的解读和场地总体布局与流线组织两个主要内容。第三板块为“空间的功能与形式”,主要从空间的定义、空间的形式、功能与空间三个方面对建筑空间进行讨论,明确建筑设计的重点是确定建筑空间的功能与形式以及空间与空间的关系。最后一个板块为“小建筑设计”,主要对上述三阶段学习内容进行综合与检测。整个课程教学重点围绕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步骤、制图与表现展开。

3.课程作业设置分段化该课程的作业设置密切结合4大板块教学内容,分为4个阶段(图1)。

作业一:建筑实例调研分析通过对不同规模与类型的建筑实例进行调研分析,使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宏观环境、建造与使用情况、风格样式、内外空间等有初步认识,并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及建筑草图绘制能力,必要的沟通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作业二:场地分析及整体布局分析拟建场地的规划限制条件、现状条件(朝向、日照、绿化、交通、地形、地貌)、建筑物的可建范围等因素,进行场地交通组织(布置人车流线、场地及建筑出入口等),进行简单建筑形体布局,并考虑各功能部分使用特点、日照间距、动静分区等因素,表达建筑物主次出入口位置。

作业三:“我的家”———单一空间设计通过练习让学生熟悉人体基本尺度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分析居住空间中各种活动方式,创造富有个性的空间形式,研究室内外空间的特征与联系,了解空间设计的基本原理,确定单元空间的平面、立面、剖面尺寸,掌握建筑平面、立面、剖面的正确表达方法,了解图纸表现与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

作业四:小型公共建筑设计通过小型公共建筑设计初步了解建筑方案设计的全过程;掌握小型公共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及其他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初步建立建筑方案设计的工作方法;培养针对问题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能力;在完善建筑基本功能的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于建筑造型的训练,了解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历史等相关知识。此外,还需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方案设计表达的基本内容与深度,包括用建筑的图式语言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各项问题;用实体模型的方法推敲建筑的空间和形态;用平、立、剖、总图、轴测图、透视图等表现建筑设计方案;用墨线尺规绘制建筑方案图纸;用水彩、马克笔、彩铅等工具绘制彩色建筑效果图。

(三)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1.重视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协作与交流在课程教学中,师生关系由主导型转向伙伴型。注重表达与交流,强调课堂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例如: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实例调研,并采用PPT交流形式进行实例调研成果汇报,结合学生提问及教师点评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2.提倡参与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结合高职学生喜欢实践学习的特点,加强实践动手环节的训练,例如案例调研、实地踏勘、模型制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3.示范式教育为主,启发式教育为辅在课程教学中可采用情景式直观教学模式,如照片、图片、模型等形式,以示范式教学为主,鼓励学生在认知与模仿的基础之上提升创造能力,重视实地参观与调研(采用踏勘、测量、拍照等方法)、多媒体教学、模型教学等较为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

4.组织学习竞赛,强化竞争意识大学生好胜心较强,应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要充分发挥学习竞赛的积极作用,并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防止自卑心理、骄傲情绪或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例如,在课程每个阶段的作业完成后可开展年级性的评比及展览,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

5.重视传统“一对一”辅导“一对一”辅导形式虽然不是新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耐心地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并适当给予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质量。

6.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课程教学积极贯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引进企业技术骨干直接参与课程教学,以“企业进课堂”“教师工作室”“专题学术讲座”等形式,让企业技术骨干进课堂,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

7.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了使教学活动与行业企业的要求同步,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职业技能,学校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的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的目标。校内实训基地将融“教、学、做”于一体,重点训练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现已建成“模型设计平面输出与立体成型实训室”“建筑构造实训室”“建筑仿真实训室”“图文制作实训室”等设施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建筑设计入门课程的教学搭建了实践与创新平台。

8.积极拓展教学手段积极拓展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活动。课内,师生利用现代化制图教室、模型实训室、多媒体教室、一体化教室、学校课程网络、互联网等教学平台和教学设施与资源;课外,师生借助不断完善的课程网络信息互动平台、电子邮件、电话、MSN和QQ等即时通讯媒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信息传播与课程交流。在线辅导、实地考察、专题讲座等课外教学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续。

9.综合全面的考核方式建筑设计入门为考查课程,成绩评定以平时成绩为主。课程作业内容按照课程内容分4个阶段布置,每个阶段均要求学生提交作业成果,每次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缺少任何阶段的作业均不允许参加期末成绩评定。此外,要求学生每周绘制两张建筑钢笔画作为课外作业,旨在训练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期末成绩采用综合评分的方法,4个阶段的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60%;课外作业占20%;出勤情况占10%;课堂表现占10%。

三、结语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黎智辉(1977-),女,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村镇规划研究,(E-mail)。

摘要:为了顺应专业发展对城市规划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引导学生城乡统筹观念的形成,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村庄规划环节,并在文中对教案的设计作了详细描述。实践证明:通过该教学环节的设置能够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并引导学生规划视野从城镇到乡村、思维模式从逻辑形象到理性综合的转换。

关键词:村庄规划;
课程体系;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4.17;
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130-05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从而将新农村建设列入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了到2020年城乡协调互助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奋斗目标,为今后十多年的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施行,将村庄规划纳入了法定规划的体系中,为科学合理地指导乡村建设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有关村庄规划的法律文件,并广泛展开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将乡村建设纳入到规划管理的工作体系中来,真正实现规划建设管理上的城乡统筹。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顺应专业发展对城市规划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引导学生城乡统筹观念的形成,加强学生对村庄规划及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从2008-200年开始,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教学团队开始了将村庄规划设计引入到教学环节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目的和作用

村庄规划作为新的规划类型和规划层次,在其兴起至今3年多的时间里,虽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成果,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不具备作为专业理论课开设的条件。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将其作为城市规划设计课程的一个环节,既容易入手又可作为教学改革的试点,不断积累经验,为向理论教学层面拓展打好基础。同时可利用村庄规划的内容特性,达到特定的训练目的,弥补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

(一)现有设计课程体系的不足

设计课是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的课程主线,是该专业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各年级设计题目的设置遵循规模从小到大、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该专业2008年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表1)为例:

一年级设计课程内容偏重专业基本技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年级设计课程注重建筑功能组织的一般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般性公共建筑功能与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从三年级开始安排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对学生在建筑空间组合、功能流线组织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
从四年级开始接触城市设计相关内容,并开始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的训练。因此三年级的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设计对象从建筑到规划区、设计视野从微观到宏观、设计思维从逻辑形象到理性综合的过渡。而原有三年级的设计题目(表2)一直处在调整之

社区中心规划设计中,未形成固定成熟的体系,并且内容与二、四年级的关联性不强,起不到应有的衔接作用。特别是直接从以物质环境设计为主的详细规划转向四年级以社会经济研究和土地利用为主的城市总体规划,其思维模式转换幅度过大,往往让学生感到“难以上手”和“无所适从”。

(二)引入村庄规划的目的和作用

为了顺应设计课程主线对三年级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规划概念,实现教学模式从建筑设计教学到规划设计教学,教学内容从物质层面向社会经济层面的良性过渡,从2008-200年开始,学院对城市规划三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进行了系统调整(表1):第一学期从住宅设计开始,过渡到以建筑群体空间组合、道路交通组织、环境景观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居住区设计;
第二学期以村庄规划设计、城市外部空间设计为

教学重点。村庄规划设计作为教学重要的过渡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衔接不同类型的设计教学

城市居住区和村庄规划设计都涉及到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景观体系建构、住宅设计等内容,两者的部分研究内容以及成果表现形式类似。学生经过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训练之后,再进行村庄规划设计就容易上手。同时由于产业、生活方式、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村庄这类聚落形式又与城市型居住小区有着显著的区别。学生在观察设计对象的同时,通过其间的对比研究能够对这两者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村民独特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于城市的居住空间形态,不仅让学生对外部空间的设计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把握,对下一步进行独立的外部空间设计(广场、公园等)起了铺垫作用,也保证了从村庄公共空间设计(小尺度)—城市外部空间设计(中尺度)—城市设计(较大尺度)的详细规划设计教学的连续性。

村庄规划中对于社会、经济、人口、交通、用地等因素的分析,对村庄产业规划及其发展方向的判断等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城镇总体规划相关内容的理解,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2.衔接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

三年级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学习的关键时期。许多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如: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建设与规划史、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道路与交通等均在这一学年开设。学生刚刚学习了相关的城市规划理论,正是开始尝试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研究城市和从事设计的良好时机。村庄规划设计题目的安排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运用理论知识研究设计对象的作用。根据设计要求,学生需要对村庄实体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地貌特征、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分析体会村庄形成发展的脉络、对村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判断。同时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更加考虑人的实际需求,如住宅特色、生活规律、户型要求、服务设施水平、通风朝向、特定设施(暖棚、老人会所、戏台、教堂等)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重要性,纠正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调研与设计脱节的问题[1]。

3.引导学生规划视角的转换

首先,村庄规划设计训练可引导学生规划视角从“城”到“乡”的转换。通过对村庄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对村庄现状的思考,如:城市化趋势下村庄人口的下降对村庄发展的影响,靠近城镇的村庄对城镇的依赖造成了村内公共设施的发育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现象均有助于他们深刻体会城乡关系,开始从更广阔的区域范围去研究设计对象。其次,村庄问题研究的过程引导了学生规划视野从物质空间向社会、经济层面的转变。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如:现状人口构成中外来人口比例、年龄构成所反应的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发展趋势,外部环境对村庄经济水平和空间形态的影响(比如周边造船企业的存在使村庄外来租住者增多、茶园经济的繁荣促使新聚居点的形成)等,均让学生不再仅仅用物质环境的眼光去对待设计,而尝试着从社会、经济的视角看待问题。

二、教案设计

(一)设计对象的设定

村庄规划的设计对象简而言之为村庄,但在相关条件的设定中还应结合课程实践做出具体安排。

首先,要求提供多地块给学生选择。在对各地块现状进行统一调查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地块的理解、设计的兴趣等选取设计对象。通过不同设计对象的选取,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总结,理解村庄生长的自然规律和趋势,因地制宜地做出规划设计。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以相近为宜,便于学生结伴出行,也避免在不同地块上的往来奔波。

其次,要求设计对象现状成一定规模。这一考虑是基于训练内容和图面表达的需要:(1)训练内容的需要。村庄规划包括旧村整治和新村规划两部分内容。而“整治”在以前的设计训练中没有接触过,是村庄规划训练的重点。如果旧村现状达不到一定规模,不易归纳其发展规律,对现状的整理工作很小,达不到训练要求。(2)图面表达的需要。根据惯常的成果表达要求,若要在A1图纸幅面上1∶1 000的规划平面图能够较清晰地表达出总平面设计意图,则要求规划地块的面积在10~20hm2之间。根据这一要求,考虑村庄用地形态不规则,在任务书设计时,村庄规划人口规模控制在1 000人左右(住宅以低层为主),用地规模控制在13~15 hm2之间为宜。

再次,要求设计对象特征要素鲜明。因自然条件、历史古迹、风俗习惯、区位条件和周边环境等情况的不同,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形态各异,各具特色。而鲜明的特征要素有利于学生因地制宜地研究设计对象,做出各具特色的规划,避免设计方案的雷同。

(二)教学进程及内容安排

教学进程分为5个阶段:前期调研(2周)、规划设计(2周)、建筑设计(1周)、专题研究(1周)和成果表达(3周)[2]。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总体进度调节各阶段课时,总课时也可根据训练需要和任务量大小而调整。

1.前期调研

前期调研工作(表3)重点在于对村庄现状及周边环境的掌握。在后面的设计阶段中也要求学生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补充调研。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往居住小区实地调研主要偏重于物质空间的勘察,对“人”的因素考虑不足。此次调研强调村民访谈,让学生多观察村民的生活现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习惯。此外,学生首次对有现状建设的地块进行调查,容易忽视空间细节。需要预先提醒,并要求学生多拍照片以备查阅。

2.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表4)的重点在于充分理解村庄规划和城市居住小区规划在空间形态、用地强度、交通方式、场所精神等方面的不同,以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对村庄空间形成的作用。

工作内容

发展方向判断及设计立意总平面布局旧村整治成果要求

梳理村庄发展脉络,分析引导空间发展的动因,判断用地拓展方向

确定方案立意,构思立意的表达途径(布局结构、空间构成、场地设计、建筑设计等)确定用地结构、路网骨架、公共设施和绿地系统,结合地形布置住宅院落(图1)结合现状建筑质量评价及用地结构规划,确定拆留改建筑,理顺道路系统,完善院落空间,开辟公共空间1∶1 000的平面图(在建筑设计和专题研究阶段,总平面图随之不断调整、深化)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3个方面的问题:(1)任务书只给定人口规模,没有划定用地红线,要求学生自行分析判断发展方向。该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可根据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原村庄用地拓展的分析,找寻规律,并对比不同的用地发展方向做出合理判断。(2)学生以惯常的城市型居住小区的设计手法对待村庄,易追求平面上的构图、城市型的绿地广场;
同时在公共空间、道路的尺度和公共设施规模上的把握会偏大。可运用城市设计中的“图—底”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村庄的空间形式和尺度与城市居住小区的不同。鼓励学生对村庄交通形式、服务设施需求、村民公共生活对空间的利用等内容进行再调研;
加深对设计对象的了解,使设计更加脚踏实地。(3)在旧村整治方面,学生通常不知如何着手。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明确旧村整治的目的、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建筑质量评定入手,在挖掘用地潜力的基础上对交通及院落空间体系进行整理。

3.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表5)的重点在于充分理解农村的经济条件、生活方式在户型上的反映。如:燃料的选择、下水条件和积肥要求决定了厨房、厕所与主房的分离;
养殖、晾晒和主辅房之间交通联系的需要决定了房前屋后的院子等等。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部分学生以城市型的公寓、别墅类住宅代替农村住宅,对村民在房屋尺寸、户型上的需求和习惯缺乏考虑。

4.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对村庄规划基本训练的进一步拓展。学生根据设计的兴趣点,针对某一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如村庄肌理、公共空间形式、院落空间(图3)、户型设计、市政工程等方面。此阶段可组织学生综合各自研究的问题统一设计问卷进行深度调研。该阶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对研究成果的形式不限制。

5.成果表达

定稿1周,用于整理设计思路,绘制各类分析图,进行版面设计,完成定稿图;
后2周用于绘制正图。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对于分析图的理解偏程式化,认为只要有任务书规定的交通、功能、景观等分析图就能满足设计要求,对表达设计构思和方案分析的图纸不够重视。而优秀的设计必需有好的设计立意,并能够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清晰完整的设计思路加以充分表达。因此需要教师在成果要求中明确两个层次:(1)解决基本功能要求,包括交通、日照、户型等;
(2)对村庄特征或特定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其规划设计上的应对。学生只有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规划设计达到较好要求,才能最终获得较好的成绩。这两个层次的要求,既可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创新,又可防止他们不顾基本功能胡乱“创新”[3]。

三、结语

经过三个学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对规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在与村民和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中,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协作能力均得到了加强。在村庄规划的观察—思考—设计的过程中,研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设计作业成果中反映出二、三年级的设计衔接较为平稳、顺利。学生在后读课程中对总体规划相关概念的理解更容易,城市设计的“上手”也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郄瑞卿,李春林,聂英,等.城市规划课程多维教学方法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42-44.[2]吴怡音,雒建利.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6,22(8):62-64.

[3]王承慧,吴晓,权亚玲,等.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5,21(4):62-64.

Teaching practice of village planning course

LI Zhi-hu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9, P. R. China)

Abstract: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
专业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46-03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建于1995年。该专业建立初期,培养的学生属于中职层次,主要为广梅汕铁路公司、粤海铁路公司培养铁道车辆空调、发电车方面的检修技术人才以及民用小型制冷装置的安装维修技术人才,学生的就业层次比较低,稳定性较差,2001年提升为高职。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广州、深圳地铁的发展急需大批地铁环控系统的检修维护高技能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珠三角”地区智能大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其规模和技术逐渐与国际接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周围环境舒适性的要求不断增强。现代建筑发展速度的加快,现代化建筑设备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都需要暖通空调方面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的高级技术人员。

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预测人才需求状况,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重要依据。据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才更符合高职教育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的要求,毕业的学生才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与技能型人才。

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紧跟市场的就业需求,培养紧贴行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对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

立足轨道交通行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提出的“广州及珠三角打造轨道交通一体化、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电子信息等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人才需求,结合《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调研和实施意见》、《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行专业调整组合的意见》(广铁职院发〔2008〕134号)等文件精神,我院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积极纳入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的建设,以职教集团的组建为契机,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深入开展专业调研,制定了以就业为导向、能适应区域经济需求、对接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调整与专业群的建设,使空调专业建设逐渐由外延扩展,转向内涵拓展,逐步形成与区域产业对接的专业结构,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珠三角”地区,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及服务意识,能在轨道交通行业企业从事地铁环控系统检修维护、车辆空调检修与维护保养、工程施工等工作,能在珠三角地区制冷空调生产企业、工程公司、设计部门等从事制冷空调的生产、设计、施工、监理、检修及维护保养工作的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学做一体,校企合一 多途径探索“学做一体,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开展人才的培养。在空调专业实训室成立教师工作室,并以此为切入点,集中优势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产品研发等服务,同时,为学生的专业实践创造良好条件。例如,与广州焱科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列车快速开水机的项目研发;
组织空调专业的学生,配合花都结合示范园区的“家电维修中心”开展制冷空调方面的检修服务;
与广州雨森空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花都王老吉企业的空调安装、维护保养等工作;
与深圳设计院第三分院设计一所合作,开展空调工程系统子项目的设计承接等。建立了广州车辆段、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广冷华旭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铁路车辆空调冰箱生产企业)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产学对接、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与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及技能鉴定。例如,为广州地铁、深圳地铁、香港地铁、省铁投等订单班开展《车辆空调》专业课程授课
为广铁集团公司开展高级发电车乘务员的技能鉴定培训与考证等服务。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实现校企共赢 我院建立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多家制冷空调行业、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各专业教师亦成为委员之一。空调专业定期组织召开专业指导研讨会,共同就企业的用人需求、人才培养、学生实习等进行深入研讨,同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反复修订,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与此同时,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入校开展专业讲座、课程授课及校园招聘等,多途径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专业知识和就业空间,形成在校学生与行业企业专家的良好互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造条件。目前,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每年都有学生被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录用,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共赢局面。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观念,适时调整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课程建设,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在课程体系方面 根据制冷空调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制冷维修中、高级工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制冷空调岗位(如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量员、安全员等)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力求突出高职教育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教学设计上,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导向,合理设计学习情境,使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更加贴合工作岗位需求。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 从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的建设,构建模块化课程群,整合课程体系,重组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积极设置《车辆空调》等优质核心共享课程,为铁路订单班的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在课程整合方面 将原《流体力学》与《热工学基础》课程整合为《流体与热工基础》,采用项目教学法,选用典型的雷诺实验、伯努利方程实验等实训项目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原《房屋构造》与《工程制图》课程整合为《建筑概论及工程制图》,使房屋的结构原理、空调系统的平面布置等知识与工程制图的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机房的上机练习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最终为中央空调系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好基础。将原《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与《空调系统调试与运行控制》课程整合为《空调系统调试运行与自动控制》,将制冷空调系统的电控元件的动作原理与系统的控制原理进行全面综合,使制冷空调系统控制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善。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教学讲求实效性,采用过程考核法、“考证合一”考核法、现场实操考核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例如,将制冷上岗证与制冷中级维修证的技能鉴定考核标准融入《小型制冷空调装置》课程,教研室与企业共同开发实用型的一体化教材《小型制冷装置维修与职业资格证考核指导》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模块化设计,根据工作过程合理设计出制冷系统的抽真空、检漏、充注、故障检修等多个学习情境,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同时,积极推行以证代考的考核评价制度。其他课程也积极探索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安装工程预算与施工组织管理》课程采用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任课教师与广州易达建信科技开发公司、广州银洲空调净化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编写了《安装工程预算与施工组织管理》案例集,并在CAD机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用项目教学法训练学生实际编制安装工程预结算的能力,为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践教学方面的设计 在实践教学设计方面,邀请来自企业的专家进行研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设置相关的实践项目及学时,力求实践内容真实,符合岗位工作技能要求。以制冷空调行业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起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力求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统一。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实践类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专业实训包括钳工、焊工、电工、制冷空调综合实训、中央空调课程设计、毕业顶岗实习等,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可考取电工、制冷等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

技能竞赛方面 以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或项目为竞赛内容,校企联合定期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并以此推动学生的技能训练,同时,通过竞赛为企业培养和发掘实用型人才。例如,以实习单位现场空调系统的施工安装作为技能竞赛的内容,实行现场竞赛,将真实的工作岗位任务与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实现“学做一体,校企合一”。

社会培训方面 利用专业资源的优势,与广铁集团工务检测所合作开展高级发电车乘务员技能培训与鉴定,目前,已完成多期人员培训,为所有学员颁发了相关高级资格证书。同时,配合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做好车辆空调专业课程及专业实训的工作。

教学资源及手段方面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积极开发《中央空调多媒体教学系统》、《空调水系统及应用》等多媒体课件,并利用学院的网络平台建立《通风与空调工程》院级精品课程,同时积极开发《建筑概论与工程识图》、《制冷技术应用》、《车辆空调》等网络课程,学生的专业课程多数可在实训室采用多媒体进行一体化教学,也可利用空调专业的网站和学院的网站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到目前为止,学生所有的必修课程100%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条件改革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空调专业现有供热通风与空调实训室多间,面积329平方米,实训设备总资产约120万元。实训设备包括汽车空调、车辆空调、家用冰箱、家用空调、小型中央空调、小型冷库、制冷空调综合实训装置等,可满足常规教学及学生实训考证需求。同时,在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还可共享园区内的钳工、电工、焊工等实训场所和设备,可满足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及考证需要,并可为地铁订单班、汽车专业学生提供实训服务,兴趣小组亦可借此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此外,还拥有专用的设计机房,配置60台电脑,总价值50多万元,可借此开展课程设计、工程预结算软件的应用、建筑绘图等一体化教学。为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教学团队还积极开发了《中央空调多媒体教学系统》、《空调水系统及应用》、《空调工程施工预算》等多媒体教学软件并应用于一体化教学中。通过合理的管理及应用,空调实训室的业余时间开放利用率已达100%。在学院政策及广州地铁、广州雨森空调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支持下,我院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还成立了教师工作室,将企业真实的空调检修、空调工程设计等项目作为实习任务让学生参与完成,真正做到“学做一体,校企合一”。例如,深圳设计院第三分院设计一所经常将空调工程设计项目拿到学校教师工作室,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真实空调工程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与广州地铁等多家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具体如表1所示),每年可提供200人左右的顶岗实习岗位,可保证学生专业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的需要。同时,还将与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广冷华旭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铁路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在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未来三年的建设规划中,学院和企业还将计划拨出150万元用于与广州地铁、广州车辆段、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合作建立空调检修检测实训基地、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服务。

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依托轨道交通行业,以培养轨道交通行业及珠三角地区所需的空调检修、工程施工技术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基础开展专业建设,以校企深度融合丰富专业建设内涵,通过顶岗实习、项目研发等形式实现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全力打造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学做一体,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两翼并进,工程引领”的专业发展思路(两翼分别指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及地方行业企业)。

参考文献:

[1]王丽.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71-73.

[2]朱立,等.《制冷与空调》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消费导刊,2009,(2):256.

[3]王丽.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J].科技风,2010,(1):2-3.

[4]廖惠卿.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功能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0,(12):21-23.

[5]刘冬香,等.“工学交替”模式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25-27.

[6]张国东,等.高职制冷空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制冷与空调,2010,(6):81-83.

[7]王韶清,等.试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0,(11):16-18.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住宅空间设计;
课程教学改革;
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33-01

前言

改革,作为一种对旧时系统及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其是对过去不足的一种否定,目的在于向其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增强该模式及系统的可行性及作用价值。事实上,在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推动之下,包括住宅空间设计在内的建筑结构设计已经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模式上发生了相应变更,而这一变更实际上又具体包括在不同的领域和方向之中,其不仅需要我们在对课程的价值目标确定、重心偏向,还是在满足学生的根本需求上进行改革,还需要更加密切教学内容与外部住宅空间需求实际变化的联系。当然,就这种改革的主体而言,其只有加强对这种改革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将各类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真正意义上将这种改革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一、目前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住宅空间设计是整个建筑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一部分,其能否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以及设计效果上均处于一种较高的水平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当然,无论是理念、方法还是效果,其都可以集中地归结为其设计人员的素质高低,而这种设计人员又在很大程度上那个取决于其教学的成败。事实上,就目前的住宅空间设计来说,其大体上还是处于一种并不乐观的状态,其还暴露出以下有待改进的问题:

1、课程定位有待明确

过去教学中将室内设计内容划分为“室内设计一、二、三”,一是以室内设计入门知识及能力培养为主,以家居设计为媒介,在二中全面展开家居设计和商业空间设计,在室内设计三中完成公共空间设计教学。但课程在名称上的不确定性也导致教学中课程的定位的不确定性,教师及学生对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及与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均存在疑惑。

2、教学内容需要整合

室内设计一课程涵盖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室内空间设计基础知识、空间界面设计、居住空间设计等,同时又要解决施工图绘制,材料、结构与设计结合的种种整合问题,故导致往往把整体划分为局部去介绍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也是很浅薄,无法把各种设计元素整合起来,实践能力较弱,而居住空间又在室内设计一和室内设计二课程中均有学习,而导致不同教师在授课时知识点有所重复和遗漏的现象出现。所以整合教学内容迫在眉睫。

3、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授课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及理论灌输为主,先集中讲授理论,学生再进行项目设计,教师再进行辅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注重培养功能布局、培养空间构成形式的能力,对分析研究环境问题,设计方法和过程的讲解较弱,学生对于如何去真正把握一个实际项目的前期分析、设计主题的构思、方案草图的设计比对及方案的深化等实际设计过程无法把握,对后期的方案施工过程也不了解、不注重,还单纯的停留在画几张图就完事的阶段。

二、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

当然,面对着如今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水平不高以及存在的问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我们总需要及时地采用改革的措施,将这些问题当成改革的重点来做,总的来说,其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模式的改革

住宅空间设计将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实施以艺工结合,工作过程为导向为主,进行教学组织实施中,主要以建筑装饰设计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不断地强调学生是学习的行动主体,促使以能力为目标进行创新设计。在进行住宅空间设计将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主要采用以实际项目的工作过程,将创新设计理念等创新意识贯穿于强调艺工结合设计全过程,针对教学领域的内容和目标,对应典型的学习情境,每个典型学习情境教学都经历了从调研项目策划设计草案深化设计案例分析的全部工作过程,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方法能力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在确定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企业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平台后,课程主要依据建筑装饰行业岗位的特征和工作任务为出发点,进行确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针对情况,由课内的专业教师和企业设计师共同设计一定的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在开发住宅空间设计课程小组主要是由校企合作的装饰公司和校内专业教师及兼职教师合作。采用以实际工作过程的知识重构,进行确定一定量的学习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的能力,进行一些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为辅,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进行住宅空间设计内容的排序上,应该根据相对应的设计的工作过程来进行安排,设定学习情景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二)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教师也应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启迪与挖掘其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情境的设计,竞而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成果。通过对住宅空间设计教学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住宅空间的设计方法和程序,教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实行课程的内容更加生动化,促使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过程当中。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通过考察和市场调研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在进行实践的训练中,采用围绕设计问题进行教学,实行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开拓。

(三)课程强调学生空间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力

住宅空间艺术设计的本质和重点就在于创新。好的创意理念是成功作品的形式,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是创意的凝聚力。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在一定的创新价值观的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愿望、企图和动机,是创新型设计人才的首要特征。只有将新的设计能源要素加以创新,才能得到一定的空间设计体现。在进行住宅空间设计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设计的好奇心,有事物的外部好奇心发展到一定的事物的内部的好奇心,促使其创新思维的发散。强调要深入和观察生活,实行个性化的塑造,进行一定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意识的训练与培养的技能,才能创造出符合装饰设计市场的社会需求。

结束语

经过上文的分析和介绍,我们对目前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水平的改革实践措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中我们可以深刻的认识到,作为目前建筑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住宅空间设计能否在设计水平、设计人才的数量和水平上均处于一种较高的状态显得尤为重要,而也正是在这种重要性的要求之下,作为培养设计人才的课程教学显得最为关键。然而,正如我们在文中所说,目前的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已经在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后暴露出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在暴露的同时实际上尤为我们进行相应的改革实践指明了方向。

推荐访问:课程设计 空调 五篇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五篇】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精选5篇) 空调课程设计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