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首见于美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经营审计”概念。各国对于绩效审计名称不尽相同,但实质一样。如英国、加拿大为“现金价值审计或价值为本审计”,澳大利亚为“效率审计”,瑞典为“效果审计”,也有“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政府审计论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政府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绩效审计首见于美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经营审计”概念。各国对于绩效审计名称不尽相同,但实质一样。如英国、加拿大为“现金价值审计或价值为本审计”,澳大利亚为“效率审计”,瑞典为“效果审计”,也有“全面审计”、“综合审计”,香港为“衡工量值审计”,大陆在《审计法》中称为“效益审计”,而实践中称为“绩效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1986年第12届国际会议上,建议以“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ing)统一名称,并提出绩效审计即“3E”审计,对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评价的审计。
绩效审计对于“3E”的重视充分体现了未来的审计是以传统的财务审计为基础,对资源耗用的经济效率进行评价,从而更全面、更有效地满足各方审计委托人多层次的需要。目前,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比重也不一样,经济越发达,绩效审计呈现出的比重越高,如美国财务审计仅占审计总数的一成多,而绩效审计超过85%;
英国、加拿大的绩效审计占40%左右,并且它们和西欧一些国家审计机关还实施绩效审计机构、资金、计划单列。进入21世纪这种发展趋势越来越显著。因此,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深化和发展,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时间不长。2002年,深圳市审计局率先对12家市属医院的医疗设备采购、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了绩效审计。确切地说,这是我国绩效审计的开端。之后,政府绩效审计在全国许多审计机关得到了推广尝试。2003年以来,单独立项的国家绩效审计项目涵盖了财政审计、企业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各个方面。如审计署系统组织的开发区财税政策专项审计调查、青藏铁路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情况审计调查、失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审计等。地方审计机关也组织开展了一些绩效审计项目,如北京市西城区审计局开展的什刹海景区保护与更新改造资金绩效审计、青岛市开展的麦岛污水处理厂绩效审计、上海市审计局开展的政府利用外资环境保护项目绩效审计等。2004年上半年,深圳市审计机关完成审计项目418个,查出违规金额9000多万元,查出管理不规范金额逾26亿元,查出损失浪费金额1145万元,核减投资工程款2.8亿元。深圳市审计局从2002年组织实施第一个单独立项的绩效审计项目以来,至2005年累计完成了25个独立的审计项目。特别是《审计署2006年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公布,对审计工作提出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目标要求,并具体规定了每年投入绩效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专项审计调查为绩效审计的主要方式,揭露严重损失浪费或绩效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为绩效审计的重点,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管理水平为绩效审计的主要目标。这一战略决策表明我国的审计发展方向与国际上是一致的。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外相比,可以说,无论是在审计的深度上还是广度上,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都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审计目标仍未完全实现。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情况尚不尽如人意。
三、制约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因素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由于长期对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审计人员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审计方法、审计手段和审计理念,对于绩效审计往往只是一个模糊概念,如何操作、涉及哪些内容、哪些领域等均无经验可借鉴,有的也是与我们不甚配套的西方审计观念,目前仍处于摸索、探索阶段,要转变观念需要一个过程。
(二)项目切入点找不准
由于负责管理和使用公共资金的政府部门职能各异、涉及部门多、资金分布散,再加上目前公共财政不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尚不完善,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仍然存在,对公共资金绩效性如何开展审计,从哪些部门、哪些领域或哪些资金项目着手进行审计较为困难。
(三)政府体制不够顺
虽然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职能尚未完全转化,许多机构仍在大范围大力度的配置社会资源;
缺乏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政府办事效率低下;
政府部门的职权交叉,管理效率低下;
的公开透明度不高;
另外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
存在、腐败现象。作为绩效审计主体的政府审计机关也存在同样缺陷,而在更深层次上制约和影响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四)审计标准缺乏
应该说对于企业绩效审计的评价我们已有了一定的评价系统,如《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但是,对于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既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也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准则性质的可操作性指导文件,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导致政府绩效审计难以深入。
(五)人员结构、素质不符合要求
绩效审计领域比财务审计领域广泛,因而绩效审计要比财务审计复杂得多。美国审计总署的工作人员约有5200位,其中约有2500位会计师,1500位经济师、律师、工程师、数学家、电子计算机专家。相比较美国,我国现有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1)审计师实务知识较多,而理论基础薄弱。目前的审计人员普遍缺乏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对经济管理知识不甚了解。(2)对传统审计技术较熟悉,而对现代审计技术较陌生。(3)现场作业经验丰富,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部分人员的政策理解水平、业务技能较低。(4)缺乏宏观经济理论和现代科技的相关知识。
四、促进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
(一)转变审计观念,拓宽审计思路
审计员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转变审计观念,拓宽审计思路,把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从任务型、程序型向目标型、效率型转变。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上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摆脱传统审计的束缚,跨出财政财务收支的框架;
在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上,要把重点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倾斜,以提高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为根本目的,既要审查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同时也要审查预算安排的经济性、财政投入的绩效性,确保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使审计目标由过去的“鉴证”形式向事前确定目标,事中和事后评价的方式转变。既要审查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投入、投量,也要审查管理活动中的绩效,使审计评价能够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提出建议和意见,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满足成果使用者对审计的要求。
(二)选好审计项目,明确审计重点
当前,绩效审计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选好审计项目,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是审计立项的首要问题。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有的财政投入并不一定产生经济绩效,有的则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选择绩效审计项目时,必须要有所侧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选择那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和公众有切身利益的项目,如政府投资的大型项目、公共事业服务项目、高科技项目以及政府、机关行政性消耗所引发的老百姓普遍关注的财政资金,既可以使社会公众能及时了解资金的去向和使用绩效,同时也可以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树立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三)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关系,优化政府结构,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政府部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状况,有利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经济,促进政府审计由纯粹的监督机制向完善的公共财产激励约束机制转变,从而解决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问题。
(四)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
《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指出:合适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具有可靠性、客观性、有用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完整性、可接受性的特点。结合我国财政支出管理工作的特点,一个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评价准则应考虑以下因素:(1)绩效审计对象千差万别,被审计单位类型复杂,使用的评价标准也应有所差别。(2)评价标准一般是能够量化的,而一些难以量化的,对被审计项目将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资源耗费,应采用特殊方法进行评价。因此,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应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来建立:主要考察政府行为成本的资源耗费类指标和政府业绩的产出类指标。总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府绩效,防范审计风险,实现审计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五)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绩效审计需要较高要求,如需掌握公共管理学、电子计算机、工程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而现有审计人员大都缺乏这方面知识。因此,应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政府绩效审计能力;
考虑到现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情况,还可以借用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力量,以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另外,要实行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制、审计工作稽查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以进一步明确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提高政府绩效审计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薛珊珊,李山梅,王玲.环境绩效审计与财务绩效审计比较研究.
[2]余玉苗.审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审计署外事司.国外效益审计简介[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4]黄约.论绩效审计监督体制的完善与创新[J].中国审计,2007,(20).
政府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审计体制;审计准则;审计指标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好转,审计工作的重心从真实、合法性审计转移到绩效审计上来,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核心内容,也是审计事业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含义
绩效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对国家财政支出或资助的投资项目的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独立地检查、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改善公共责任,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可行性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进行绩效审计的条件日臻成熟。
1.经济发展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前提条件
我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积累,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在这样的环境下,绩效审计将顺应形势的发展而产生。
2.我国绩效审计有法律的保障
我国1994年颁布的《审计法》,这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适应改革开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我国制定了大量的财经法律法规,对企业的效益情况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3.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为绩效审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理论工作者关于政府绩效审计方面介绍西方经验,阐述自我见地的书籍相继出版,为理论的完善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政府绩效审计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三、我国构建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宏观环境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构建需要一个合理的宏观环境,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完善:
1.重构政府审计体制
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审计机关都隶属于立法机构,主要审计政府财政。我国这种隶属于行政机构的审计体制以及地方审计机关所实行的双重领导体制在中央和地方利益发生矛盾时,不利于确保政府审计的独立和政府审计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绩效审计的发展。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建议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将我国审计体制改革为隶属于人大的立法型审计体制,同时将地方审计机关所实行的双重领导体制改革为上一级审计机关会同地方人大共同领导、上一级审计机关为主的领导模式。这就使各级审计机关既实现了组织形式上的独立,又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
2.健全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体系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是法律直接赋予审计机构的权力,所以健全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规范是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任务。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必须重新定位,以保证政府绩效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维护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定性和权威性。
3.加快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的建设
我国的国家审计准则体系设计层次十分明确,但准则是将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捏”在一起综合考虑,这样容易造成国家审计准则操作性不强,不便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遵循。我国现行国家审计准则主要是针对财务审计进行规定的,在基本准则和绝大部分具体准则中都缺乏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的规定。因此,可以对我国现有的国家审计准则体系进行修改,补充加入绩效审计概念,补充修改基本准则,制定政府绩效审计具体准则,必要时制定政府绩效审计手册审计指南。
4.建立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政府绩效审计是对政府履行职能和承担责任的审计,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设计也应当围绕这个核心内容进行。建立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既要考虑目前我国党政机关设置情况、公务员管理考核制度和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因素,又要考虑审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全面性、科学性和适当超前性。
5.实施审计公告制度
审计公告制度就是审计机关对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内容、审计程序、过程、结果等,采用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的制度。在推行审计公告制上,审计署与固定的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介保持良好的关系,将重大的、社会公众关注的政府绩效审计项目的绩效审计报告刊登在重大报刊、电视等信息媒体上。除了政府绩效审计报告外,审计署还可印发一些宣传资料,将绩效审计项目的内容、结果以及审计建议的执行情况详细地介绍出来。审计署还可以将全部绩效审计的结果、审计建议、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等全部刊登在审计署网站上,以便任何人何时何地都可以查询。
参考文献:
[1]姚和平黄约: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J].当代经济2006(10).
政府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国家审计机关是宪法、审计法确立的专门监督机构,审计机关通过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揭露违法违规问题,促进整改落实,规范财经秩序,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审计机关还通过内部治理为法治政府建设作表率,依法行政、依法审计已经成为全体审计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本文从审计机关自身法治建设与强化审计监督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两方面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析。
党的十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直接体现。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经济监督机关,其核心是推动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保证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保障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体现。而这些也正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与终极目的。所以各级审计机关要立足自身,打造法治审计机关,做法治政府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并且充分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做法治政府建设的积极推动者。
一、审计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必要性
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早已吹响,在改革新征程的路上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成法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责任政府,各级审计机关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审计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刘家义审计长在《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一文中提到:“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核心是推动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保证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利益。”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是维护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监督的一个权力部门,在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责任重大,这是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本质要求,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审计机关成立三十多年,在审计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审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着眼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与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建设,将审计工作的重点放在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安全发展,服务民主法治,推动反腐倡廉,促进改善民生等方面,从而找准自身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精确定位。
(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是审计在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机遇期的时代使命
党的十提到:“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也提到:“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等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监督也多有提及,对通过审计监督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寄予厚望。从建设法治政府的高度,各地党委政府要求审计机关在完善国家治理格局的范畴内,加大对财政预算与执行审计,确保财政资金有效利用与规范管理,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加大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常态化审计,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加大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确保政府资金使用效益;
加大对民生保障资金的审计,确保惠民利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与贯彻,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充分实现。这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托,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是各级审计机关在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期的时代使命与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审计机关要勇于担当,强化审计监督,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三)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是宪法赋予审计的法律责任
审计机关伴随着宪法走过了三十年中国特色民主法治历程,是中国特色民主法治的产物,更是中国特色民主法治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的宪法(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成立审计机关的必要性,而随后的审计法更是将审计机关的机构设置与职能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审计监督的面几乎覆盖了所有部门,监督环节也贯穿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审计监督的视角瞄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重点关注机制、体制性问题和重大管理漏洞;
通过提高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为建立长效机制、规范运行提出更高层次的审计建议,通过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完善,健全法制,推动法治。所以服务法治政府建设是宪法赋予审计的法律责任。当前,各级审计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宪法与审计法的规定,树立守法意识与法治理念,依法承担好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大法律责任,从根本上服务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深化改革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审计自身法治建设,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审计机关是政府组成部门之一,其本身的法治建设水平直接反映了法治政府建设的成效。作为执法者与监督者,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必须加强自身的法治建设,做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先锋与表率。
(一)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审计铁军
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是审计机关构建法治机关的首要之责。审计机关依法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归根到底靠的是一支纪律严明、能打硬仗的审计队伍。只有纪律严明、战斗力超强的审计铁军才能攻坚克难,不畏权力,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服务法治政府建设的推进作用。一是加强廉政建设,筑牢防腐变质的根基。把廉政建设作为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和高压线,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机关内部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跟踪检查,严格落实中央、省市的纪律要求与审计的工作纪律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二是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审计工作的水平。要不断的加大审计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开展审计论坛、专家讲座、职业培训等方式来开阔审计干部的思维和视野,提升他们的专业化能力水平。要积极的创造平台让审计干部多参与大型审计项目,提升审计实战能力,培养一批审计能手、计算机应用分析能手、综合管理能手,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三是加强作风建设,树立审计良好的形象。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不断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
文化的学习教育,增强审计干部的道德修养;
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审计干部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大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方式思路创新、审计结果运用创新,在创新中推动审计工作服务法治政府建设。
(二)加强法治宣传,扩大法治影响
加强法治宣传对扩大法治影响有积极的作用。只有大力的进行法治宣传,针对不同的受众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法治宣传,才能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一是利用普法宣传月进行宣传。审计机关要结合每年的“六五”“十二五”普法宣传月广泛宣传法律法规,通过到人员密集地在广场发放宣传单、摆放法治宣传展板、赠送与民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政策小册子等,让人们了解法律法规,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知道用法律去维护自己最根本的利益。二是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宣传。审计机关要善于利用现代媒体(比如网站、微博、报纸、电视等媒介)进行法治宣传。通过展示审计成效来大力宣传,特别是对审计查处的大案要案要在媒体上进行公开曝光,让人们对审计法治拍手称好。三是利用审计人员进行宣传。在日常的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要当好法治宣传员,在跟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中,要善于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让被审计单位了解为什么违规,怎样加强整改,而不是以罚代之。在审计后,对待审计问题要准确的用政策法规定性,详细的写在审计报告中,让被审计单位真正的加深对法治的认识。
(三)加强依法审计,维护法律威严
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审计机关只有依法审计,才能以法制促进法治,才能出高质量的审计成果,真正的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维护法律的威严。一是善于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审计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不仅是党纪政规、财经法规,而且要懂得行行业业的政策法规,审计人员要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不断的涉猎到各种法律法规,通过对法律法规的强化学习,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才能做到有法可依。二是严格当好审计的监督者,做到执法必严。审计机关从维护法律尊严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高度,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心,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法制建设,抓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各项审计准则的落实,增强审计人员法制观念,在审计工作公平公正,执法不偏不倚,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做到执法必严。三是加大对案件线索的移送,做到违法必究。审计要当好经济发展的“卫士”与“谋士”,就必须强化审计成果运用,加大对案件线索的移送,加大对违法犯罪的追究,加大对的问责,对一切违法的行为进行强有力的惩处,从而做到违法必究。
三、强化审计监督职能,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按照法治的原则运作政府,审计监督作为政府法治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规范政府各部门的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各级审计机关要切实履行好经济监督职能,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强化对财政资金预算与执行的审计监督,促进依法理财与深化改革
维护财经秩序,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政府部门依法理财,确保公共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各级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这既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责任,更是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认真细致的开展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对每年初制定的财政预算进行系统化的专业审计,对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执行不到位,财政资金使用不规范,项目安排笼统等问题要及时给出审计建议。加大对财政往来资金的清理力度,对财政出借的资金要及时催收,健全制度建设,规范审计程序。二是积极探索实施财政联网审计。大力推进以财政联网审计为主的审计模式,通过与财政部门的数据共享,实现审计部门对财政收入、支出的实时性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预警,阻止违纪违规事情的发生,把审计监督的关口由事后提到事前,事中,强化对相关财政、预算单位和项目执行单位的数据横向与纵向比较,有助于发现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为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运行服务。三是扩大财政资金审计成果应用程度。审计部门在审计完了之后要善于总结,帮助被审计单位规范管理,及时提出专业的意见供政府的决策者参考,实施一些制度的调整与变革,从而促进依法理财。
(二)强化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常态审计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与反腐倡廉
建立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是把权力关在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审计部门作为公权力的监督者与制约者,要善于拿起审计监督这把利剑,斩断一切利用公权力谋取私利罪恶链条,促进依法行政和反腐倡廉。一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要稳步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对行业系统的领导干部审计,用科学客观的事实证据来反映主要领导任期内的权力运行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关注权力行使与责任落实,促使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减少腐败行为现象。二是加大对“三公经费”“楼堂馆舍”的重点审计。在三公经费审计过程中,要看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铺张浪费,是否是合理性支出,是否存在公私并用、变相支出等常见问题。对铺张浪费,巧改名目,私设小金库等的违纪违法的行为一定要一查到底,如实上报,落实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在“楼堂馆舍”的审计过程中,看是否超标,是否整改到位,是否还是顶风违纪。要不断的扩大审计成果,将审计成果运用与推进反腐倡廉相结合,主动向组织部门建议,将审计成果与领导干部的考核选拔相结合,确保干部的“无病提拔”。三是积极探索实行审计与检察院联合办案的机制。绝不姑息违法违纪的行为,对在审计监督发现的违法违纪的线索与行为,审计部门一定要及时移送线索,让检察院及时介入,从而为及时查清事实、打击腐败创造有效的时机。
(三)强化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监督,促进科学发展与经济安全
审计是经济发展的卫士与参谋,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与安全发展是审计的时代使命。审计部门要强化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监督,确保政府投资资金的有效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安全发展。一是狠抓重点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对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审计要将审计关口延伸到建设前,实行全程跟踪审计,通过对项目前论证、施工合同、施工组织、建设管理、资金拨付等重要环节的审计,并对项目中相关费用纠纷的审计鉴定,为政府节约项目建设资金,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二是强化政府投资监督与管理。规范政府的投资行为,进一
步的加强规范招投标管理,严格按照招投标法组织实施,坚决打击围标串标,转包分包行为,规范建设市场秩序。进一步加强工程监管,实行工程专业监理责任制和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的双责制度。三是加大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力度。严把预算关,控制拦标价,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切实开展好跟踪审计服务,防患于未然,从严进行决算审计,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为经济健康发展做好审计监督服务。
(四)强化对民生保障资金的重点审计监督,促进公平正义与改善民生
公平正义与民生改善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让公共资源更多地向民生倾斜,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表现,是建成法治政府的社会基础。审计部门应该强化对民生资金的重点审计监督,确保惠民利民的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一是加大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审计要对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等方面的资金实时监督,对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惠农支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及时揭露和反映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揭示和反映资金分配不合理、管理不严格、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二是加大对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与督促整改工作。审计要关注扶贫资金的筹集、管理、分配、使用,对挤占挪用扶贫资金,拨付不及时,未按规定实行招投标,审计部门都要及时提出审计建议,促进整改,促进国家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三是加大对“三农”、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民生专项资金审计。实施动态跟踪审计监督,找准审计项目的着力点,有效地开展民生资金审计工作。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审计工作的“风向标”和“指南针”。要建立科学合理、导向鲜明的民生资金管理体系,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刘俊)
参考文献:
1.刘家义:《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 审计署网站 2012年10月26日
2.张永祥:《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能 大力推进法治湖北建设》 湖北省政府法制网 2013年10月10日
3.张华荣:《建设法治政府 审计大有可为》 无锡市审计局网站 2013年7月17日
政府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政府审计成本控制
一、政府审计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府审计部门对于成本控制的意识薄弱政府审计部门作为我国政府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我国财政支出和使用情况进行监查,对其他部门进行监督审计。而对于审计部门自身的监督和审查工作则很少,对其自身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则缺少有效的评价标准。目前虽然审计署对审计成本控制有所加强,但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成本控制观念,没有把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用结合起来考虑,部分审计机关只注重一年完成了多少审计项目、收缴财政数量、罚款收入等指标,而不注重对自身效率的考察,导致制定计划不讲科学性,随意变更审计计划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政府审计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目前我国政府审计总体上资金、人力和时间等审计资源的投入不足,但同时也存在对这些现有审计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利用。对审计项目的工作量和可用的有效审计资源没有进行准确测算,具体落实到审计项目时由执行单位自行安排,基本上是“有则多配、无则少配”,尚无审计项目与审计资源消耗的参考标准。由于缺乏对资源与任务的总体把握和分配,使得对审计对象的监督缺位与重复监督的现象并存;
由于任务与人员不匹配,形成了资源不足与资源闲置现象并存;
由于审计力量调度不当、分布不均等情况,致使审计项目审得不透,既加大了审计风险,也使投入的大量审计成本未能发挥其效用,无法有效降低审计成本。
(三)政府审计计划和程序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审计计划是指导审计工作进行的纲领,也是设计审计程序的依据。而审计程序既是保证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也是审计成本的直接决定因素。如果审计计划的制定不科学、不合理,则会导致审计程序繁琐;
审计程序的执行重点不突出就会提高相应的审计成本,从而导致审计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增大审计成本。我国的审计计划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很大程度还处在一种粗放管理状态,相当多的审计机关实际上是有计划无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科学的预见性,缺乏对客观情况的科学分析判断而导致审计计划制定不科学、计划执行效果差的情况屡见不鲜。经常是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审计成果不尽理想,甚至一无所获。
(四)政府审计成果未能有效地利用政府审计成果主要是指政府审计报告,以及被审计单位按照执行审计决定所节约的成本、避免的损失和效益的提高或者揭发的重大违法案件,及时移交司法机关立案查处所避免的社会损失。审计成果扩大就可以相对降低审计成本,而审计成果不理想则会相对加大审计成本。在当前审计工作中,扩大审计成果的挖掘不够充分,措施不够得力,应出的审计成果被埋没的情况较为普遍。
(五)政府审计缺乏有效激励措施目前审计机关仍然采用传统的薪酬制度,未能根据审计人员的绩效进行相应的奖惩。由于审计人员缺乏激励机制,对审计成本的节约或浪费得不到相应的奖惩,甚至得不到客观的评价,因此,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某种程度上未能充分发挥。从而导致目前以审计组为单位的审计项目成本控制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效果不尽理想。
(六)政府审计任务繁重和审计资源不足20多年来我国审计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审计公开的力度逐步加大,透明度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对审计监督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新修订的《审计法》又进一步扩大了政府审计的范围和审计内容:将审计监督范围中的“国家的事业组织”调整为“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
将“国家建设项目”调整为“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
新增了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并且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也扩大到“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政府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的扩大,无疑会增加政府审计的任务。
(七)影响政府审计成本的因素影响政府审计成本的主要因素包括: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审计项目的重要性一般反映出该项目的重要程度,一般来讲审计项目的重要性越强,审计过程中所投入的资金、人力、时间等资源就越多,这些因素的增加势必会带来审计成本的提高。同样,审计项目的复杂性也会对审计成本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有较强变化性的审计项目,即使制定了预算,随着项目审计的推进也难免会造成预算的追加或减少,从而影响审计成本;
审计项目的规模与风险。审计项目的规模大小决定了审计工作量的多少,而审计工作量的多少又直接决定了审计中耗费的资金量,进而决定了审计成本的多少。同样审计风险也是决定审计成本的重要因素,风险大的项目要制定更加详细的审计计划,采取更加严格的审计程序,这势必会增加投入该项目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进而提高审计成本;
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审计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审计程序执行的有效性,从而决定了审计效率的高低。有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审计队伍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关键。审计工作的效率提高了,审计成本自然就会降低;
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审计技术的先进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审计效率的高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审计技术不断进步,新的审计方法也相继出现,审计人员只有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在审计过程中降低审计成本。
二、政府审计成本的控制原则
(一)规划性和整体性原则在进行政府审计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要有整体规划性的意识,既要考虑到审计成本管理与一般意义上的成本管理的共性,又要突出审计成本管理的个性特征。在制定审计计划时,既要突出重点,在重点项目上安排较多的成本预算,又要注意一般项目和常规项目的预算安排;
既有审计工作量的科学测算,又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以便将一部分资金和时间用于临时性项目。只有通过这样的整体规划才能合理的配置资源进而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如从审计机关的组织结构上要体现规划性和整体性原则,打破以往分派审计任务的格局实行审计项目组,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需要抽调能胜任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这样可以避免审计工作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解决审计资源浪费的问题,节约审计成本。在具体执行审计工作时,各审计项目组要从整体发展要求出发去分析和设计审计程序,避免重复交叉,应将审计程序作为一个系统,将各种程序的重复、交叉与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重要性原则我国政府审计的对象众多,如果没有选择的进行审计,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就太大会疲于应付,既浪费了审计资源,实际的效果也不好。因此,在确定年度审计计划时,要坚持突出重点的方针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审计理念。审计机关应该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宏观调控政策,国家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以及当地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依据,将国家的重大投资项目、
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审计重点。审计重点对象确定之后,在执行审计的时候也要遵循重要性原则,即重点审计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重点审计有权支配公共财政资金的主管领导做出的决策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的情况。这样可以达到合理使用和节约审计资源的目的。
(三)节约性原则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体现了我国政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审计i作要促进政府各部门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在使用公共资金时要讲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保障。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在开展工作时也要遵循节约的原则,在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项目安排要尽可能就地就近。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署对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的审计项目安排,多采用异地交叉方式。异地交叉审计往往增加了审计外勤费用,而且由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人员来讲都是全新的部门,有很多不熟悉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去了解,客观上也增加了审计成本。所以。在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安排就地就近审计。(四)重质量及创新性原则加强审计成本管理和控制必须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只能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讲成本控制,而不能只讲成本控制不讲审计质量。否则审计成本虽然得到了控制,审计质量却下降了,其审计风险将不堪设想。如经济责任审计中,为了赶时间赶进度,致使取证不足、定性不准,而作出了与事实不符合的结论,就会影响对于部的正确使用,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同时在进行审计成本管理时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方法,解决当前越来越重的审计任务与审计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实现审计资源有限条件下审计产出的最大化。
三、政府审计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审计成本控制的意识,改变审计人员的激励措施审计成本控制意识的提高是控制政府审计成本各种措施的前提,没有审计成本控制意识的提高,其他一切措施皆是空谈。这需要加强对政府审计机关人员的成本控制教育,让其认识到控制成本的重要性。同时要逐步改变审计人员的薪酬评价标准,把成本的节约纳入到薪酬评价体系中来,从而提高审计人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审计机关要树立审计成本意识,要做到审计成果以审计成本为前提和基础,建立“审前调查有概算,正式进点有预算,审计过程有核算,项目结束有决算”的项目成本管理机制,强化审计项目成本控制。通过薪酬制度的改革激励审计人员参与审计成本管理,促进以审计组为单位的“预算有约束、执行有标准、决算有考核”的成本管理体系的形成,建立长效控制机制。
(二)整合各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整合审计资源的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审计成本的高低,加强审计组织内部及外部相关资源的协同和联动,促进现有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也是审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一是计划安排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将有限的资源用于重点领域。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必须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认真选定审计重点,充分发挥审计资源效用。要将突出重点的思想贯穿于审前调查中,体现在审计方案上,反映在审计实施中,运用于分析和处理审计发现的问题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落实到位,从而提升审计成果水平。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深入把握被审计对象或事项的情况。对某些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项目或资金,组织全行业、全系统或全国范围内的分层次审计,是整合审计资源的重要手段。可在无需增加审计资源和力量的情况下,也能从更高层次上、更加深入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三是注重利用审计机关外部资源,既包括其它审计机关的资源,也包括法律法规所允许使用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资源,还包括聘请专家参与审计。
(三)改进审计手段与方法,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大力引进、吸收、使用和推广先进的审计思想与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新的审计方式和方法,提高审计机关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改进现有的审计技术方法,增加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总结审计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技术、技巧、经验与方法等,以求在不增加或不大幅度增加人力、财、物的投入的情况下,较大幅度地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如采取抽查与详查相结合,逐步由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过渡,充分利用内部控制评估、风险评估、抽样审计等一些先进的方法,将重要性水平的运用、分析性复核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审计实施过程。对一些非重要的项目,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代替详细测试,强化项目成本控制。同时审计机关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使其获得现代管理、现代审计的新知识,也会增强审计能力和提高审计水平。
(四)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发挥审计资源效益长期以来审计人员忽视对审计结果的利用和管理,使得很多有价值的审计信息被束之高阁,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在审计成果的挖掘利用方面,一是要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对所有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实现审计成果的社会共享和利用的最大化。二是建立审计结果跟踪落实制度。审计不仅要查出问题,还要促进问题的解决落实。所以,加强审计成本控制,还要强化对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做到查出一个问题,就及时处理解决一个问题。
(五)实行审计预算管理,加强成本动态控制预算是成本控制的一种好方式,审计经费预算来源于每个具体项目成本费用的总和,每个具体项目的成本费用又是根据项目要达到预期目标所测算的工作量计算得出的。每个审计项目的成本控制要从立项开始,抓住主要矛盾,统筹作出安排。实行审计项目预算管理就是计划编制部门以审计项目计划为基础,按照经费预算与审计任务相匹配的原则,测算审计成本、核定预算。在准确评估、判断审计成本效益的基础上,作出适当的审计项目选择。在制定科学的审计预算基础上,设立审计项目明细账,分项目核算审计成本。
(六)严格审计质量管理,减少项目费用支出首先要做好审前调查。一方面是摸清总体情况和业务流程,另一方面是初步把握住被审计项目存在的几方面主要问题,掌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只有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才能在正式审计时集中力量,直奔主题和重点,从而减少现场审计时间。其次要写好审计方案。审计方案不仅要目标明确,还要指标详尽,并尽可能地量化。要对现场取证、写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中期汇报、业务会议、分析证据和底稿、报告初稿、报告征求意见等工作所耗费的时间及各审计事项的最迟开始时间、最早结束时间等做出具体安排;
在人员安排上,必须合理搭配有不同专长的各类人,明确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样的人,各类人的具体人数;
在经费的安排上,要编制审计外勤经费预算等。另外,还要加强现场审计管理。坚持推行审计日记制度、审计报告制度和审计责任制度。
政府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一、存在的问题
1.政府审计主要是真实性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且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有关法规规定对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率、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但在审计实践中,我国的政府审计机关主要是开展真实性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其他诸如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离任审计.缺乏事中、事前监督,政府采购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的开展时间很短。审计技术方法方面,还停留在详细审计阶段,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更是如此。政府绩效审计的审计领域广泛、审计内容复杂且多变、审计方法灵活多样、审计工作量大,详细审计几乎不能满足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现有政府审计经验的积累不利于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2.政府审计主要是采用手工审计,“电子化”程度低或电子计算机利用程度低。为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财政管理,即启动“金财工程”,这是实现财政管理现代化,提高财政管理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与之相适应,政府也在积极进行“金审工程’,实现审计工作.‘电子化”。但是据笔者了解,一方面政府审计机关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电子化”程度低;
3.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审计人员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审计工作能否得到加强,虽然受制于多种主客观因素,但关键取决于实施审计工作的主体—广大审计人员队伍的素质。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结构合理的审计人员队伍,就无法承担新时期我国政府审计工作的艰巨任务。
4.审计结果传递和利用方式大大削弱了政府审计的效能和作用。采取司法模式的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政府审计机构具有判决权和制裁权,因此其审计结果具有极强的法律约束力。美国会计总署虽然没有上述权力.但其审计报告要提交给国会,其作用通过国会间接实现,主要由两条途径:一是对不接受审计建议的被审计单位停止拨款。这与经济利益挂钩,具有极强的约束力;二是召开听证会,在听证会上公开存在严重浪费或管理不善单位的审计报告,而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将给被审计单位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对推动审计建议的实施和强化审计报告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英国的政府绩效审计报告提交国会的同时还要公开发表。澳大利亚采取的另一项措施是后续检查,对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根据国会、公共账目委员会和审计报告的建议,针对本单位缺点提出的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继续向国会报告以前报告过但并未得到妥善处理的重要问题,直至审计长公署有理由认为所有改正措施均已落实。我国的政府审计机关每年也要向政府提交审计一报告,并由政府向国家立法机构—人大常委会提交年度审计报告,然而内容却仅限于财政审计,其他审计均不出具对外报告。在审计结果使用上常常与设立该项审计的最初目的脱节。政府审计报告需要经过有关领导“审批”。这样的审计结果传递与利用方式是政府审计的效能和作用大受影响。
5.我国未制定政府绩效审计准则,也没有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成果作指导,政府审计准则体系也还处于逐步完善之中。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政府审计准则体系,适应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务工作的开展,尽快制定政府绩效审计准则。
二、解决的对策
1.向社会审计学习。我国的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相比,发展比较完善,政府审计向社会审计学习:第一,可以向社会审计机构借调具有丰富经验、掌握最新审计技犬和审计方法的注册会计师;第二,派遣政府审计人员到社会审计机构学习,使其获得广泛的实践经验并掌握有益的配套技术;第三,借鉴社会审计准则,完善政府审计准则体系和有关的法律体规,制定政府绩效审计准则。
2.派遣审计队伍的骨干力量到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开展较好的国家或组织考察学习。例如,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OSAI),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以及美国会计总署、加拿大综合审计基金会,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英国等的最高审计机关。
3.审计人员队伍知识结构、人员结构多元化。第一,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多元化,如审计技术与方法、政府公共管理、计算机应用、相关法律法规等;第二,采取激励措施,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审计人员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第三,招聘有丰富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加入审计人员队伍,为审计人员队伍带来最新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第四,招聘诸如经济师、律师、工程师、公共管理专家、电子计算机专家等各类专业人才,使审计人员结构多元化,适应政府绩效审计领域广、内容复杂等特点的要求;第五,吸收大学毕业生进入审计队伍,并对其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现有的专业培训,会使其在几年之内成为审计队伍的有生力量和栋梁。第六,根据政府绩效审计的需要,在审计过程中聘请相关的专家参与或提供咨询。
推荐访问:审计 政府 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五篇】 政府审计论文(精选5篇) 政府审计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