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一乡一品”的开展,镇政府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柑桔生产,促进柑桔生产向规模化发展。目前,全镇80%以上的农户参与柑桔生产,达6300多户,柑桔种植达10.3万亩,人均3亩,商品率达100%。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农产品营销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1、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已形成一定规模
近几年,随着“一乡一品”的开展,镇政府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柑桔生产,促进柑桔生产向规模化发展。目前,全镇80%以上的农户参与柑桔生产,达6300多户,柑桔种植达10.3万亩,人均3亩,商品率达100%。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柑桔专业镇”。
2、加强科技投入,坚持标准化生产
在镇政府的组织下,办起了16间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学校,形成了以镇为中心、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培训和推广网络,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培训农户;
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积极合作,制定了柑桔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研究与开发柑桔新品种、新技术。同时农技人员结合不同时期的柑桔管理要求推广种植技术,把南盛柑桔逐步推向绿色环保、无害化生产。2005年获得了广东省“健康农业示范基地”称号。
3、尝试实施“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
2001年组建了南盛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2003年,该公司分别被广东省、云浮市评定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2006年公司自有柑桔面积已达6000亩,合作农户3600户,同时通过“订单农业”的模式,带动3000多户农户种植柑桔5万多亩,增强了“南盛柑桔”在市场经营中的竞争力,推动了柑桔产业化的发展,实现了公司与农户“双赢”的目标。
4、积极利用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发展
2003年,镇政府申请注册了“南盛柑桔”商标,并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国际互联网以及全国性、国际流活动等渠道宣传推介南盛柑桔,不断提升“南盛柑桔”的知名度。2005年,“南盛柑桔”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委员会认证;
参加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及输出国的备案注册,正式获得了准予产品出口国外的资格。目前,“南盛牌”柑桔连续4年被评为云浮市名牌产品称号,远销省内各地和上海、天津、哈尔滨、新疆等地,批量出口到香港、澳门、新加坡、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5、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坚持为柑桔产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2004年,该镇建立了一个较具规模的柑桔种苗培育基地,15间农资经销连锁服务店,一个占地50亩的柑桔专业市场,一个200多人的柑桔销售网络;
2005年利用云安e-town(电子城镇化)建立起南盛镇信息服务站,形成了柑桔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
二、“南盛”柑桔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1、柑桔品质的标准化和稳定性较弱
由于桔农在柑桔的科学栽培、林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不强,因而柑桔单产增加幅度不大,品质受到影响,同时影响了南盛柑桔品牌的声誉,并降低了桔农的收益。
2、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规模小,不利于品牌的快速成长
全镇只有一个农业“龙头”企业和一个柑桔协会,带动农户数量有限。大多数是农民家庭种植,缺乏农业技术的有效指导和行业协会的市场引导。
3、农业技术研究和桔农的生产合作不够紧密
近几年,镇政府和高校、科研机构展开了积极合作,并取得一些成果。但相互交流的机会还是太少,许多桔农希望更多的专家、教授能够和他们直接见面学习和请教;
希望镇政府的农业技术部门能够给他们提供更新和更实用的技术;
希望高校和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4、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
虽然注册商标比较早,但缺乏品牌意识及有效的传播,没有建立起“南盛柑桔”品牌的高知名度。而且品牌覆盖范围大都仅限于所在县、市,基本没有超出自己的行政管理,更缺乏品牌形象和实力的营造。
5、柑桔产品销售流通网络不够健全
产品销售基本靠上门收购,完全依赖外地中间商,基本没有建立自己有效的销售渠道网络。随着本镇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省内德庆县、四会市等地的柑桔产业的快速发展,即将带来的销售压力不容忽视。
6、柑桔产品产业链短,生产技术和手段习惯以产量取胜,缺乏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
该镇除了柑桔种植,几乎没有任何与柑桔有关的加工业。柑桔的生产者主要以小规模农户为主,缺乏企业化经营的实体,对农产品的认识仍停留在初级产品和初级加工阶段,缺乏深加工。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品牌化营销的核心是品牌创造和品牌运作。其在营销学上的解释是指将品牌视为独立的资源和资本,并以此为主导,来关联、带动、组合其他资源和资本,从而取得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营活动和经营行为。
1、加强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上的创新与优质
品牌的基础在于产品的质量和独特。南盛镇由于其独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其主打产品——沙糖桔和贡柑一直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优质而获得市场的青睐,也使“南盛”牌柑桔拥有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育度。但要把品牌进一步做响,如何在稳步提高产品产量的同时,要保证现有高质量和独特风味,还须把基础做得更扎实。具体来说:(1)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实现柑桔质的飞跃。要淘汰劣质品种,压缩常规品种,扩大名优品种,以品种的更新换代,提升产业层次,为实施名牌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2)严格按照柑桔健康种植的有关技术规程指导生产,实现柑桔种植的标准化。在生产管理中,尽量按照无公害栽培技术的要求来进行管理,合理使用化肥,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危害,使柑桔果品质量及安全状况基本能够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3)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进行柑桔产业化生产与经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龙头企业是品牌经营的核心,通过龙头企业组织化的方式,特别是“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实施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实现柑桔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经营,使长期与品牌无关的分散农户尝到品牌经营的甜头,提高生产积极性。(4)突出抓好柑桔质量标准体系、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建设,严格实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健全柑桔质量安全监测制度,确保名牌产品的质量,生产出更多的优质、“放心”的柑桔来。
2、重视品牌规划,加强品牌的推广力度
目前农产品从短缺转向充裕,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不少农产品出现季节性、结构性、区域性的过剩,“卖难”问题时有发生,并成为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南盛柑桔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扰,因此制定农业标准化,实行农产品注册,实施农业创名牌,日益显得迫切和重要。品牌建设,不仅包括产品品种和质量的基础建设,而且包括了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只有消费者了解并接受产品,才能真正保持忽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所以要对“南盛柑橘”品牌积极地通过创新性的品牌营销,提炼品牌形象,并进行有效的传播,从而达到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目的。(1)“南盛柑桔”品牌形象的建立可以从桔子的自身品质特点、生长环境和人文历史入手提炼,如“南盛柑橘,绿色有机”等文化内涵。(2)品牌的传播从传播方式上来看,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如广告、公共关系活动、促销策略、人员推销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3)可以通过节事活动进行传播。如镇政府和果农协会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种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展览会、招商会等,开展柑桔推介会、柑桔品尝会等促销活动,邀请传媒人员、科研单位来此地,引起共鸣。(4)积极发展生态型、参与型、体验型的柑桔特色产业旅游。如开发柑桔专业镇观光果园特色旅游,创建生态观光果园等,这样既有助于将现有的果林业资源拓展为旅游资源,吸引发展资金,提高南盛柑桔产业的生命活力,促进柑桔产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助于在游客中树立南盛柑桔的良好形象,向游客大力推介南盛柑桔的整体品牌,进一步加大宣传品牌的力度。(5)建立畅通的产品流通渠道,发挥龙头企业、柑桔协会组织、农民经纪人的作用,既减少柑桔种植销售的风险,同时向外传递了南盛柑桔品牌形象。
3、积极发挥政府在品牌战略中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转变观念,树立柑桔产业的品牌意识。镇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进行质量、品牌、商标、广告和营销策略的宣传教育,要让柑桔生产、经营者把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实施品牌战略上。(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积极营造健康的品牌生态环境。首先,镇政府要做好柑桔产业的发展规划,并把柑桔品牌化经营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中。其次,因地制宜确定政府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使品牌经营企业能够与政府规划相一致。再次,政府要树立服务意识,为柑桔品牌化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3)坚持产业协调发展,推进柑桔商品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高柑桔产品的附加值。(4)完善与发挥南盛镇信息服务站的功效。与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实现互联互接,使广大农户通过网络与专家进行信息与技术咨询,主动和及时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通过电子网站积极开展网上营销,网上招商,网上推介活动,通过网络向外供求信息,全力宣传和推广南盛柑桔品牌。
【参考文献】
[1]王保利、常颖:论农产品品牌文化的塑造与传播[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7).
[2]段进明、党亚峰:我国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中的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07(8).
[3]张献奇: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问题之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07(9).
[4]陈善毅:浅析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有效途径[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0).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产品;
绿色营销;
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逐渐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自律行为,更加倾向于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消费,绿色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或正被逐渐唤起,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加快开发绿色农产品,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而且对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农产品认证以来,到2005年年底,对2400多种产品进行了绿色认证,并为农产品初步实现标准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应看到,目前各地的绿色农产品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存在着认识程度偏低、生产经营分散、标准实施滞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拓不强、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
1加强绿色教育,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的观念
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绿色营销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等四者利益的统一。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然而,对于泱泱中华而言,仅靠少数有识之士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持续的全民绿色教育,在全体国人心目中树立牢固的绿色营销观念。
(1)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使消费者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自律行为,自觉地接受绿色农产品,抵制非绿色农产品。
(2)加强对生产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观念,使生产者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觉地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指导,自愿采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大力开发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产品清洁生产。
(3)加强对营销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使其加快绿色农产品的流转,尽量减少绿色资源的浪费;
自觉采用农产品绿色包装与绿色广告,尽可能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4)加强对管理者的教育与培训,培养专业化的农产品绿色管理人才;
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管理观念,加强对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扶持激励、监控管理。
2加强农业生态建设,营造农产品绿色环境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农业污染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把保护生态与发展农业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开展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沃土工程,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尽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减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2)加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重点是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关注工业对绿色农产品基地造成污染,杜绝工业企业转移到绿色农产品基地,对绿色农产品生产构成威胁。
3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打造绿色农业产业
发展绿色农产品,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外向化方向发展。
(1)调整绿色产业布局。按照生态绿色优先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挥生态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分区规划建设绿色产业,努力扩大优势绿色产业比例,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各具特色绿色农产品基地。
(2)培植绿色拳头农产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着力培植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拳头绿色产品。
(3)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使土地逐步集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规模经营效益。
4加强绿色科研开发,推广、应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
开发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实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这需要在开展绿色科技培训、推广先进绿色技术、组织标准实施、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1)迅速改变目前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破”、“散”的状态,对农村基层科技推广人员全面落实政策,使他们生活有保障,从而能扎根农村作贡献。
(2)调整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奖励政策,对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应用、推广方面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予以重奖。
(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农民培训及“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深化农业结构、实现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4)把技术与地域需求结构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增效技术,加速绿色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5实现绿色农产品标准国际化,规范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
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是农产品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入WTO后,大量国外绿色农产品涌入我国,冲击农产品市场,国外对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无疑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大门槛。政府部门应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订各种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
(1)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国家标准(包括质量标准、残留物标准等),尽可能地与国际标准相一致,使标准国际化,并得到其他国家与组织的认可。
(2)建立和完善国家统一的、规范的农产品认证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管理、监督机制,使之法制化和制度化,提高认可的权威性,并以此提高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信誉与竞争力。
(3)要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以确保标准、管理的统一化,并迅速将标准、管理手段与国际标准相衔接,争取其他国家的认可。
6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
(1)做好绿色农产品市场的规划布局。农产品市场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农业产业特色,既要从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的现状出发,又要注意发现和引导带有苗头性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重视工商、贸易、农业等部门,根据各种农产品的不同流通特点,区别不同产地的产业、交通条件,按照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的要求,研究制定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规划。
(2)培育和发展绿色农产品市场主体。参与绿色农产品市场活动的个人和组织都是市场主体。绿色农产品市场主体实力和发育水平是绿色农产品市场整体功能发挥的关键。培育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包括经纪人队伍、商、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农民协会、结算机构、仲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
以“市场+基地+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培育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绿色农产品市场运作网络;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思路,大力培育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辐射广、带动能力强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从而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3)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现代化水平。推进市场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市场运行和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建立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市场的企业化经营;
积极引进、配送、拍卖和网络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逐步改变摊位制对手交易模式;
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推广普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开发市场内部信息资源,建立完善内部网络系统,逐步实现市场交易、结算、仓储、运输、配送的智能化管理。
(4)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申报,获取绿色农产品品牌标志;
加大绿色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以品牌拓市场,抓品牌促规模;
按照“创名牌、树形象、拓市场、增效益”的要求,组织各地绿色农产品参加各级的评优活动,积极参加各类农博会、农展会等,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发挥名牌效应,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把推进绿色品牌农产品的经营与市场的标准化管理统一起来,树立市场的良好形象,提高市场的品牌附加值。超级秘书网:
7参考文献
[1]张芳,袁国宏.关于绿色营销的几个关系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01(11):146-147.
[2]严立冬.生态紧迫性与绿色食品营销策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5):81-86.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1优势分析
1.1地理优势特色
农产品之所以具备特色,是它所成长的气候条件,水纹,地质环境具有很强的独特性。甘肃省地处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甘肃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甘肃地区随着地理环境形成了多条特色农业产业带,多种特色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独领。其中兰州地区缺水少雨,日照时间长,干燥的地质条件出产的百合全国独一无二。定西市被称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出产黑美人等各类优质土豆;
陇南山地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使文县党参、岷县当归驰名中外;
定西的马铃薯、静宁的“红富士”苹果都以其质优物美,远销东南沿海;
河西地区的杂交玉米,靖远“滩羊”;
天祝县优质白牦牛等不胜枚举。甘肃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尽管品种多,价格低廉,质量上乘,但是要将这种产品优势转化为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关键要做好产品的特色化营销。
1.2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大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需求在不断的大幅度增长。目前全世界由于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优质农产品供应缺口很大。甘肃地区拥有许多产量较大质量上乘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占很大优势。
1.3市场意识不断深入
农村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不断加大,西部地区逐渐形成开放的农产品购销市场,甘肃地区农民的生活生产的核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动,逐步由单纯农产品种养,转变为主动地发展到以增收为核心的经济农作物生产,进一步关注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储运和销售的环节。现在甘肃地区许多农民借助淘宝等各类电子商务网站、微信等现代网络通讯手段,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购销平台,给自己的农产品找更加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农民观念随着受教育程度的的不断提高,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对农产品使用新型的网上营销平台成为必然趋势。
2劣势分析
2.1甘肃地区农村信息化水平低
网络营销在中国起步较晚,农产品由于本身的产品特色和物流质量低等原因更是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虽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已建成的网络基础设施的运营能力和平台管理能力仍不能满足网络营销的需求。
2.2品牌营销意识欠缺
传统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目的是农产品销售而非品牌的塑造,甘肃省特色农产品虽然数量多、品质优、质量高,但大多数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管理,经营者没有争创品牌的意识,缺乏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品牌形象的管理思路。而对现有的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没有足够的保护、创新、推广和营销策划,使特色农产品仅在国内和甘肃及周边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不高或几乎无人知道。
3机会分析
3.1地方政府不断提高对特色农产品的支持
甘肃省政府为化解大宗农产品“卖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出台了多项扶持措施,其中有开展信息交流,加强网上产销对接,扩大网上销售规模,规范物流市场,加快村级公路的修建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推行,为推进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的多渠道多平台销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外,“家电下乡”等众多惠民政策,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网络电子产品在农村的销售大幅度增加,有效扩展了农村地区网民数量,拉动了甘肃地区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发展速度,扩大了农村应用电子商务的规模。
3.2电子商务使交易成本降低
随着内陆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消费需求呈现精细化和多样化的特征,互联网销售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和多样性有效的满足了目前的消费需求。甘肃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者可以通过各类电商平台进行网路营销活动,从而实现销售渠道的多元化。
4挑战分析
4.1甘肃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农业利润的关键,但是目前甘肃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非常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市场开拓能力薄弱,获取消费者需求数据的渠道和手段少。农产品的供、产、销一体化程度差,相互协作程度低与专业分工不明晰。
4.2生鲜品物流体系落后
农产品由于其本身的产品特点,对冷链物流依赖程度高。所以优质物流配送是特色农产品开展网络销售的瓶颈。甘肃省道路基础设施差,运输时长加大,温控设备不足,对鲜活农产品的保鲜加工水平有限,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物流配送体系与市场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4.3网络营销人才缺乏
网络营销是依赖互联网进行,需要一批即懂得市场营销知识与技巧,又掌握较强的网络技术还要具备较多农产品知识的专门人才。但目前具备这些知识的人才在甘肃省农村地区极少,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十分缺乏。
二甘肃地区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
1实施品牌战略
增强生产者的品牌意识,树立特色农产品品牌观念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关键。农产品和其它商品由于特性差异巨大,所以品牌战略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首先甘肃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发挥先导作用。政府、农民、企业三位一体联合努力开发才能创立品牌。一是政府要有市场化思维,充分了解甘肃地区各类农产品的产量,功效,市场需求等,增强树立品牌管理开发品牌的意识,将农产品品牌战略作为农经济增长的重心。二是加强对农民的品牌意识教育和对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帮助广大农民改变陈旧的农产品简单化生产销售观念,逐步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通过成功地区经典案例的学习,让农民认识到农产品品牌的创造有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三要大力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对农产品深度加工企业,取得更高的附加值。
2制定完善
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根据ISO国际质量标准体系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标准化质量检验,不断树立甘肃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通过产品形象管理和不断优化改良产品品种,维护和提高农产品品牌形象。一方面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不断改良农产品品种。另一方面推出“绿色产品”生产模式,以满足消费者对绿色无公害产品的大量需求。另外,还要根据甘肃地区的传统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特殊价值的特色产品,增强本地品牌对广大消费者的吸引力,巩固其品牌地位。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和对农产品需求变化从质量、包装到数量上的变化趋势,通过包装的改变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提升品牌形象,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地方经济纵深发展。提高农业经济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通过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品牌价值的增值能力
当地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农产品品种,维护特色区农产品品牌,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措施,从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的产业链来看,要不断利用科技力量提高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仓储、配送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性能。现代农业发展中,对生物技术、机械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强调安全无公害的有机农业、绿色农业、以及深度加工工业的发展。所以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甘肃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4建立甘肃地区特色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南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策略研究
海南省发展外向型热带农业具有较强的优势,热带农产品每年在岛内的销售份额仅占1/4,向岛外销售是其主要的营销方向。如2007年冬季至2008年春季,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面积达231万亩,总产量330万吨,同比增长15%和10%;瓜果菜出岛总量达401.56万吨,总产值130.86亿元,同比增长9.61%;出口额29.8万美元,同比增长2.2倍。[1]因此,热带农产品经营者的营销渠道和物流配送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外。绿色营销能否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色营销渠道是否健全。产品产得出、卖得出,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是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根本动力。
一、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及其营销渠道
(一)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涵义
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指绿色热带农产品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要求下,从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在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全过程中,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的绿色热带农产品的需求,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生产,实现企业绿色营销目标,追求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方面的平衡。
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热带农业的必然选择,是企业参与农产品国际竞争的利器,也是21世纪海南热带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有效通行证。
(二)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的涵义
绿色营销渠道是指绿色热带农产品从生产者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具有不同职能和名称的中间商,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通道。绿色营销渠道既要确保热带农产品的绿色品质,也要体现绿色理念,维护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在选择绿色热带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1)如何使绿色热带农产品快速地进入市场;(2)必须体现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绿色标志”。
对于鲜活的或大批量的绿色热带农产品,尽量减少渠道长度或采取直销形式,缩短其流通路径和时间,减少绿色品质破坏程度,所以一般应在大型农贸批发市场进行批发或与大型零售店、专业商店签订合同直接销售;对保质期较长的绿色热带农产品,可通过中间商进行分销或利用农民运销协会组织销售,或与各地批发商和加工企业签订合同直接销售。
二、海南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一)热带农产品的包装单一、物流保鲜技术落后、损耗较大
当前海南从事热带农产品流通的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普遍较为落后,物流环节大部分还未能在冷链下运作。并且当前海南热带农业生产分散性大,个体农户经营规模小,再加上海南现有产地市场基本以乡(镇)集市为主,市场集散物流的功能较弱,往往延长了热带农产品货物的组织时间。因而,许多销售商只好直接去生产基地进行采购热带农产品,这样,他们更容易把握好质量,并缩短热带农产品在产地的滞留时间。
(二)绿色营销渠道不健全,热带农产品的运输“瓶颈”尚未彻底解决
目前海南绿色热带农产品市场体系己经初步形成,但营销渠道还十分有限,由于热带农产品产地范围较广,农户经营分散,使绿色热带农产品不能形成统一健全的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没有建立快捷的营销渠道。
近年来,海南虽然先后开通了海口至北京、海口至上海两条主要的“绿色通道”,有效地扼制了道路“三乱”。然而,这两条“绿色通道”基本上由陆路上的长途货车组成,运费相对较高,周期长、运量小、货物损耗较大,并受到包装、配送和保鲜技术等条件限制,还不能有效解决海南冬季瓜果菜出岛运输难题。基于海南绿色热带农产品对产地和环境的特殊要求,致使其分销渠道的扩展困难,除了少数易运输和保质期较长的热带农产品外,部分热带果蔬和鲜活水产品由于运输困难、极易变质、保存期短而造成产销脱节。
三、海南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的发展对策
热带农产品一般货架期短,易腐烂变质,不耐贮运,为了更好地保证其风味及品质,应大力建设好热带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让热带农产品以最快的速度从产地市场进入流通以减少腐烂损失,实现热带农产品的保值和增值。为此,海南涉农企业应全方位扩展绿色热带农产品营销渠道。具体而言,海南绿色热带农产品生产企业可以依据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多寡,选择以下营销渠道策略:
(一)采取“农户+销售商”的分销模式
即农户成为销售商的绿色热带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户根据销售商的要求组织绿色热带农产品生产,由销售商负责销售。例如,海口大润发超市为了保证顾客能够买到新鲜、质优、价平的无公害热带农产品,拟建立自己的无公害热带农产品基地。符合绿色认证条件的产地农户则可以申请成为大润发超市绿色热带农产品基地的成员。
(二)采取“农户+龙头加工企业”的分销模式
即农户与绿色热带农产品加工企业组成一体化经营组织,农户按绿色产品加工企业的要求,为其提供生产绿色热带食品的加工原材料。例如,海南诚利集团鸽业有限公司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和当地农户签订乳鸽的养殖协议,诚利集团负责提供种鸽、养殖技术服务和回收乳鸽,已在海南省发展3200户农户养殖乳鸽,其生产的“绿潮牌”乳鸽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该集团酒业酿造有限公司利用海南热带水果资源,采用微生态低温发酵工艺酿造技术,开发和生产的椰子酒、红毛丹酒、荔枝酒、菠萝酒、芒果酒和杨桃酒等“南派”系列热带果酒,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部级的创新产品。“南派”系列热带果酒,以其优良品质,精美包装和热带风情,为果酒市场翻开了新的一页,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2000年11月3日,海南诚利集团有限公司被农业部等八部委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三)采取“绿色通道”的物流模式
“绿色通道”是指从满足绿色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的需要出发,通过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绿色热带农产品运输通道,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在国际上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产品运输网络和联运系统。
1996年11月,国家交通部、公安部和国务院纠风办(简称“两部一办”)联合下发通知,设立海南至北京“绿色通道”。1998年10月,“两部一办”又联合发出通知,决定设立由海南至上海的“绿色通道”。1998年12月,铁道部和原国内贸易局批准开通了贯通南北的第一条铁路“绿色通道”。近年来,海南的“绿色通道”已形成陆海空立体格局。海南至北京和海南至上海“绿色通道”、海口至上海、大连、秦皇岛等海上运输直达航线及跨海铁路运输通道的交通便利条件,为海南无公害农产品销售四通八达奠定了基础。为此,海南涉农企业应做好热带绿色农产品公路运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运量大、效率高,辐射面广的火车集装箱运输,充分利用粤海铁路开通带来的新机遇,发挥铁路运输的比较优势;同时要关注海运集装箱运输,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拓宽运销渠道,提高运输效能,开创海南热带农产品大流通的新局面。
(四)采取博览会的分销策略
举办博览会也是一种有效的绿色直销渠道。博览会为绿色企业和绿色消费者创造直接交易的机会,不但可在短期内达到很高的市场销量,而且有利于宣传绿色产品,扩大社会知名度。2005年12月海南冬季热带农副产品交易会(简称“冬交会”)共签订单925份,总成交金额78.38亿元。本次冬交会突出了“绿色、科技、订单”概念,只允许“无公害”瓜菜进场,不达“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今后将被市场准入制拒之门外。[2]由于生态省和健康岛的品牌效应,此次海南省供应港澳地区和对外出口订单创下历届冬交会之最。
(五)采取独家分销或选择性分销策略
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绿色热带农产品经营者,可采取这两种策略之一。独家分销策略就是在一定地区只选择一家经销商来负责销售其绿色热带农产品;选择性分销则是在一个地区选择少数几家经销商负责销售其绿色热带农产品。如所选择的经销商必须是具有一定经营的实力、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绿色热带农产品的消费群体能经常光顾的卖场。
(六)采取直接分销策略
农产品经营者自己设立绿色热带农产品的专卖店或在大型商场设立经营专柜。例如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放心食品工程”,目前已开设“罗牛山放心食品连锁店”40家和经营专柜50家,门店遍布海口、三亚等地。该连锁店深受市民欢迎,营业额逐年攀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罗牛山放心食品连锁经营”项目是海南省唯一的放心食品连锁店营销网络,该连锁店被海南省和海口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授予“无公害食用农产品专卖店”、“无公害食品专卖放心店”、“海南省用户满意企业”、“海南省用户满意产品”等称号,被全国“三绿工程”工作办公室确定为“争创全国三绿零售市场示范单位”。
(七)采取特许加盟连锁经营的分销策略
即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经营者允许他人使用生产企业的企业名称、产品品牌和配送服务等开设特许加盟连锁店,销售生产者的绿色热带农产品,特许加盟连锁店的资本全部由他人投资,但所有特许加盟连锁店实行“统一形象、统一价格、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配送、统一管理”,即“六个统一”的运营模式。例如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口市有30家“罗牛山放心食品连锁店”,其中10家是自己经营(直营连锁),另外20家是特许加盟连锁经营。这些特许加盟连锁店只能经销罗牛山热带绿色农产品,并做到“六个统一”;但特许加盟连锁店的投资人和经营者却不是罗牛山公司,而是别的企业或个人。被特许方(别的企业或个人)用特许方(罗牛山)的无形资产(企业名称、品牌形象)投入经营,要遵循特许方(罗牛山)制定的放心食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经营运作流程;作为回报,被特许方(别的企业或个人)除向特许方(罗牛山)一次性支付特许加盟费50元/平方米,还要缴纳品牌管理费3000元/年和20000元品牌质量保证金(期满退还)。[3]
(八)采取“电子商务”的网络分销策略
随着Internet的普及,网上交易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也是最符合绿色原则、潜力巨大的绿色营销渠道。为此,海南涉农企业要积极创建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或充分利用专业绿色热带农产品网站,如“中国绿色食品网”、“中国热带农业信息网”“海南大地农业信息网”和“海南农垦电子商务交易中心”等,搜集并绿色热带农产品信息,寻找商和经销商,进行网上分销。
网络营销是拓宽分销渠道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能促进海南绿色热带农产品的销售。2002年海南冬季瓜菜产销季节,海口和武汉两地通过“产销直通车”网上交易瓜菜,平均每天实现交易额150万元以上。2003年度,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物流系统已累计实现冬季瓜菜交易额1500万元。据海南省农业厅统计,2004年海南省直接销往岛外的农产品约500万吨,比2003年增长25%;加工出岛的农产品近150万吨,比2003年增长50%。[4]海南热带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主要分布在国内大中城市,供货期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网络营销给海南热带农产品的快速分销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成为传统分销策略的有力补充。在网络经济日趋发达的当今社会,有效整合海南热带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可以降低分销成本,拓展海南绿色热带农产品营销渠道。
参考文献:
[1]海南省农业厅关于今冬明春瓜果菜产销工作的指导性意见[EB/OL].[2008-11-06].中国食品产业网.
[2]邓建华,李少荣.海南冬交会“绿色”显效益[N].农民日报,2006-01-03(8).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1.农产品网络营销主体方面的制约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农村经济人作为农产品销售的中间商,对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资金投入不足,且在短期内不会产生实际的收益,因此缺乏网络营销实施的主动性;
作为农产品的消费者,由于对一些生鲜蔬菜的购买便利性或生活习惯的影响,也使得农产品的网络销售低于其他种类产品的销售。
(2)网络的应用能力不强。电子商务的有别于传统商务,对实施网络营销的有关人员要求较高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也相应的要求传统农民向现代网农转变。
(3)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的缺乏。电子商务对人才的要求较高,需要精通网络信息技术,掌握营销策划技能,熟练使用各种网络营销工具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这种人才是比较稀缺的。
2.农产品网络营销客体方面的制约因素。
主要有:
(1)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或者没有。在网络营销的产品中,一般会对产品质量进行分级、制定产品包装规格、设计产品编码,方便消费者网络购物和物流运输。但我国农业市场主要是单一农户生产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很难制定统一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标准,制约着农产品网络营销健康快速发展。
(2)季节周期的影响。农业生产受到季节、天气等自然环境营销较大,货源的稳定性得不到保证。
3.农产品网络营销媒介方面的制约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比较明显,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电脑普及度不高、网络信号弱、农业信息服务手段落后,无法为农民网络营销提供实时全方位的服务。
(2)农产品网络信息平台除了少数专业以外,大部分内容无特色、重复信息较多,不能为农户和需求者带来实际的利益。
4.法律法规、信用体制等网络营销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
主要制约因素有:
(1)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在200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对网络交易的发展起到了规范和促进作用,但是网络营销涉及的范围较广,农产品网络销售所产生的法律纠纷缺乏管理主体进行断案、仲裁,因此必须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2)网络安全性的制约。由于农产品网络销售者的网络技术知识匮乏,在进行网络交易时,存在者交易信息泄露、资金账号盗用等风险;
同时信用的风险也必然存在,交易农产品的买卖双方和其他产品交易一样,双方只是通过网络联系,没有健全的信用体制,缺乏信任感。
(3)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落后。农产品网络营销需要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因为部分农产品的产品特性,对配送的环境要求较高,有的产品在配送时必须全程冷链物流,这使得配送成本大大增加。
二、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构建模式
作为农产品的销售方要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必须建立合适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通过以上对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的分析以及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开展的制约因素探讨,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体系主要由信息共享体系,流通市场体系,物流配送体系,保障体系和支撑体系组成。
1.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信息共享体系的构建。
我国的网络营销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批优秀的农产品交易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买卖双方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将各交易平台进行对接,实现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市场需求预测等信息汇总,并与农作物生产基地、批发集散地、加工储运等网络平台进行信息共享,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有效的指导农户进行生产,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等造成的产品滞销货价格虚高等现象。首先,将各地区农作物生产基地和各批发集散地的信息完成采集,并上传至信息中心。信息通过有效的汇总整理,科学计算所得到的信息预测,比如农产品近期的价格走势或未来消费需求,可以帮助和指导农户的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2.农产品网络营销市场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的构建。
网络营销环境下,构建农产品网络营销市场体系的核心在于农产品虚拟批发市场的建设。虚拟批发市场的主要交易工作流程有:
(1)各交易主体都应该与虚拟批发市场签订在线联合协议,包括农户、农村经济人、批发商和物流服务商。
(2)建立虚拟批发市场的在线计划体系。参与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各交易主体之间要制定相应的商业协助计划,比如实施动态合作计划、联合预测计划和联合物流计划等,以提高虚拟批发市场的运作效率。
(3)根据信息平台所获得的共享数据和历史统计数据,通过研究农产品的供求情况和价格变化的规律,建立农产品的动态预测系统。
(4)虚拟批发市场和其他网络交易中心一样,提供在线洽谈业务,帮助交易的达成并生成电子合同,完善支付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
3.农产品网络营销支撑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