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债委会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时间:2024-03-06 11:19:02 来源:网友投稿

此次清查的村级债务是指2011年12月31日之前,以村级组织名义借入或提供担保形式的债务。包括生产性债务、公益性债务等,但不包括村办企业经营性债务以及村级财务的各种往来款等。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已经化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债委会工作经验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债委会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债委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一、明确村级债务清理核实的对象范围和时间界限

此次清查的村级债务是指2011年12月31日之前,以村级组织名义借入或提供担保形式的债务。包括生产性债务、公益性债务等,但不包括村办企业经营性债务以及村级财务的各种往来款等。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已经化解的村级债务,要从此次清查的债务总额中剔除。

二、严格规范村级债务清理核实工作的程序

村级债务清理核实工作严格按照清查、登记、核实、公示、确认、汇总上报程序进行。

1、清查。以村自查为主,展开普查。每个村成立由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村会计和群众推荐的懂得财务的村民代表参加的5-7人自查工作小组。清查工作要以村会计帐为依据,帐内帐外相结合,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凡发现不实的或已化解、归还的债务要从村债务总额中剔除;
对债权单位或个人已撤消或者主动放弃追债要求的,按规定程序予以核销。已并村并帐的,按现在村为单位清查。“并村不并帐的”,可以原有的村为单位组织进行债务清查。

2、登记。在债务清理的过程中,按照省里统一制定下发的登记表,清查一笔登记一笔,登记的内容要全面,事实要清楚,数字要准确,既不遗漏,也不虚报。

3、核实。对已清理登记的村级债务,由村民主理财小组和农民代表参加的核实小组逐笔进行核实。重点是对债务发生的时间、用途、数额,举债的程序以及经手人,批准人等进行核实。经过核实后的债务,要做到主体明确、事实清楚、数额无误。

4、公示。对初步核实后的村级债务,由村两委负责逐笔逐项在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向广大村民和有关当事人征求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天。公示期间,村里要安排清查核实人员,接待农民群众的咨询,听取农民的反映,并认真做好记录,能够及时解答的给予当场解答,不能解答的要说明原因,凡在公示期间,农民群众对债务有异议的,都要认真进行核查,制止农民群众认可。对核查不清、或有争议的债务,不得进入确认程序。

5、确认。公示期满,由村民委员会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召开全体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对债务清查结果进行表决,符合法律规定人数同意方可确认通过。

6、上报。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确认通过的债务清查结果由村民主理财小组长、村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分别签字后上报乡镇农经站审核,再经乡镇人民政府核定同意后,将全乡(镇)村级债务进行汇总,上报县农经局(含村登记表和汇总表)。

三、加强领导,切实做好村级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

摸清债务底数,明晰债权债务关系,是锁定旧债,开展化解工作的基础。此次清理核实村级债务,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明确责任,落实经费,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查清、查细、查实,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村级债务状况。

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通知》要求。此次村级债务清查核实工作,在乡镇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会同财政、金融、税务、教育、水利、电力、广播电视、计生、文化等部门,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协调和指导。

2、制定切实可行的清查方案。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制定村级债务清查工作方案,明确清理的对象、范围、内容、步骤和完成的时间。清查的范围严格按照本意见进行。村民小组的债权、债务包括在村级,其清查结果由村级汇总(村民小组债权债务与村组织债权债务分开登记、汇总)。

债委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一、对同业先进经验的调研和分析

(一)对香港外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业务产品体系与产品线经营方面的先进经验进行调研,从金融市场业务产品体系与种类、盈利贡献、产品线管理模式等几个角度,分析了国际同业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1、从产品体系看,多数国际先进同业一般都建立了利率、汇率、信用、贵金属和商品类、股票市场类等多种类型的金融市场业务产品体系,向客户提供投融资、避险与交易等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近年来,国际同业不断探寻新的市场、新的业务形式,推动了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一些同业还通过大规模兼并重组,不断突破原有经营范围,实现混业经营,参与的市场范围更加宽广。

2、从产品种类看,利率类产品主要包括政府债券、机构债券、企业债券、利率掉期、货币互换等产品。汇率类产品主要包括即期、远期、掉期、期货、期权、结构性产品等,以及专业的咨询服务。信用类产品主要包括银行贷款、高评级债券、高收益债券等信用交易产品和信用衍生产品等。贵金属和商品类产品主要包括:贵金属、基本金属、能源及其他大宗商品相关的即期、远期、掉期、期货、期权交易产品。股票类产品主要包括股票交易产品及买卖服务等。

3、从金融市场业务产品线盈利贡献看,随着国际同业的经营转型和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业务,金融市场交易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在其收入结构中占比逐步增加,并占据了重要地位。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积极拓展金融市场业务,收入比重有所上升,但与国际同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统计,欧美等地区的国际先进同业收入结构中,非利息收入占比约为50%~60%。

4、从产品线经营管理模式看,多数国际同业一般采取以产品线管理为实线、分支机构管理为虚线的模式。在整个集团内部设有业务的专职管理机构,同时在各区域设立业务主管负责该区域业务的运营和推广,实现了全球统一管理为主、区域管理为辅的产品线管理模式。

(二)在金融市场业务全球集中管理与运营方面,了解并分析了国际同业在金融市场业务管理架构布局、前中后台设置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及其效果。

1、从管理架构布局看,主要国际同业金融市场业务全球集中管理与运营架构一般呈现以下特点:金融市场业务部门,总部设在总行所在地,另在纽约、伦敦、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全球主要市场设置交易机构,建立24小时不间断资金交易体系。

2、从前中后台设置看,国际同业通过在全球设点或成立地区中心的方式,对金融市场业务进行全面管理。中后台单位可相对集中,以提高效率及降低成本。地方分支机构的前中后台单位,须同时接受当地分支机构及总行的领导和监管。国际同业金融市场业务中,后台单位职责及汇报路线需与前台交易室严格分开。前台交易室负责进行自营及代客交易,管理各类财资业务等;
中后台单位负责结算、财务、风险管理、法律、合规、稽核等相关工作。

3、从管理效果看,实现金融市场业务的全球集中管理与运营,有利于在交易过程中发挥集团议价优势,使客户能以较低的价格完成交易,增强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
有利于分支机构更专注于业务营销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并通过在全行范围内与其他业务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提高全行层面交易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有利于将各分支机构的交易业务纳入全行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交易的风险管理水平;
有利于将总行对业务的管控,由事后汇总报告为主转变为事前指导、事中操作与事后监督并重,提高统一管理水平。

(三)对同业风险管理理论和先进实践经验进行调研和分析,深化了对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的认识。金融市场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策略风险、操作风险等。在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实践方面,较先进的同业金融机构主要从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等方面落实各项风险管理措施。

1、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风险管理要有严密的组织体系作为保证,国际先进同业建立了层次分明的管理体系,主要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专门业务委员会、高管层、风险管理部门等组成。其中,董事会对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负责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及合理设定各类风险限额,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总体风险和风险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资产负债委员会、信贷委员会、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其他风险管理委员会四个业务委员会,分别负责某类风险的监管工作。高级管理层负责监控日常风险管理工作,并接受风险管理部门的监督和考核。各经营层次和分支机构进行自我风险评估,风险由本机构的财务部门管理或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进行独立的账项管理,由每个经营点制定各自的风险限额,每个投资组合、每种产品规定最高风险限额。

2、风险管理的运行模式。在金融市场业务的风险监控方面,国际同业都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并健全了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常见方案一般包括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风险管理的操作流程两个部分。例如,对于衍生金融产品的管理,坚持稳健原则和专家制度,只允许对衍生金融产品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并拥有适当风险控制系统的机构进行买卖交易。此外,国际同业多采取较金融危机前更为审慎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流程风险管理,即按业务性质、规模及复杂程度识别各商业部门或产品的风险,建立清晰而全面的风险评估及限额制度;
监控日常活动是否严格按规程办事,认真调查及处理违规;
利用数理分析模型计量风险,并为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
定期检验风险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并结合实际实施情况不断完善,建立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风险管理体系。

二、对国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不难认识到,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金融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形势错综复杂,同业金融市场业务竞争态势进一步加剧,新时期发展金融市场业务挑战与机遇并存。笔者结合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趋势和改革发展战略,对国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思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结合创收增效的核心目标,对推动我国金融市场业务进一步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投资与交易的盈利贡献占比,推进收入结构转型近年来,国内金融机构本、外币证券投融资业务稳健发展,投资规模与收入持续增长,资金运作效率与效益水平不断提高,交易业务盈利能力显著增强。但相较于国际同业,国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业务规模与盈利贡献占比相对较低,紧密围绕全行经营转型战略,推进业务结构与收入结构转型,提高投资交易收入占比,成为下一阶段国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主攻方向。

1、着力优化债券投资结构,加大信用债券等高收益产品投资力度。积极参与私募债、公司债、可分离债等新产品的投资,努力提高投资收益水平。借鉴国际先进银行发展经验,进一步研究新的投资市场与渠道,丰富投资品种,探索投资可转换债、基建债券计划、信托受益凭证、集合性理财产品等创新产品的可行性,拓展投资盈利空间。在国际市场领域,加强外币债券投资渠道与品种创新,积极开拓外币债券期权、信用违约掉期、利率掉期等新业务,实现风险对冲、锁定收益和成本,拓展收入来源,提升外币债券组合管理水平。持续探索新兴市场、结构性债券等方面的投资机遇,逐步实现外币投资区域、币种和产品多元化,不断提高外币投资收益水平。

2、大力拓展交易业务盈利空间,推进业务与收入结构转型。人民币利率产品线方面,通过产品创新与经营模式创新,扩大客户群规模,深入分析代客交易流量资金和信息,拓展做市业务范围。人民币汇率产品线方面,以全面加快结售汇业务发展、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突破口,全面激发产品线经营活力。账户贵金属与外汇买卖业务产品线方面,循着账户贵金属业务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尝试以外汇、原油等产品为切入点,将账户类业务拓展至外汇及商品领域,逐渐拓宽账户类产品线广度,建立覆盖贵金属、外汇和商品等产品的多元化账户类产品线,不断拓展盈利空间。

(二)以产品创新推动客户群与产品线规模大幅增长,增强国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业务可持续盈利能力通过近年来的金融业改革,国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业务产品线初步搭建形成并逐步完善。但相较于国际同业,国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业务产品体系结构与产品线构成相对单一,部分产品功能还难以全面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以产品创新带动客户群与产品线规模大幅增长将成为下一阶段增强国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业务可持续盈利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1、加强重点产品创新,不断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大力加强以监管政策为导向的产品创新,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机遇,加强人民币衍生产品创新研究,不断推出新的业务品种、开辟新的业务渠道,实现客户数量扩大和客户结构优化。把握人民币跨境结算范围扩大带来的业务需求增长,努力推动境外机构人民币账户融资、债券结算、人民币购售汇等业务发展。做大做强代客风险管理产品线,全面掌握客户的真实需求信息,大力开展衍生产品服务推广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创新。

债委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2013年1月8日,中国债券市场首个针对评级业的自律制度,即《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下称《自律指引》)出台, 该规则起草修改近两年,直指“以价定级”、“以级定价”、级别虚高等行业乱象。

新规延续了国务院规范发展评级业的整体思路,引入投资人委托评级和主动评级,由此债券市场双评级模式首次明文确立。未来数年,投资人和发行人付费两种模式将长期共存,这将深刻影响中国评级业的长远发展。

与上述柔性管理不同,国家发改委态度更为坚决,2012年12月下旬,发改委下发通知规范企业债市场中的评级行为,特别提出要防止以高评级招揽顾客、以级定价、评级虚高等现象。

回溯历史,监管部门如此密集发文规范,实为罕见。此番监管重拳出击,与评级业乱象愈演愈烈密切相关。去年以来,个别评级机构级别明码标价,买卖评级明目张胆,引发业内极度不满,这强化了监管部门的整肃决心,加速了政策集中出台。

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前述新政指向清晰,意在遏制当前行业乱象,但预计收效甚微。行业弊病的根除,有赖于相关制度细则的陆续出台和行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当前,中国评级业与危机后的国际评级业面临着同样的难题。2011年,人民银行等多部委完成了国务院的专项课题,即如何规范发展信用评级。课题梳理出了中国评级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脉络,即减少对外部评级的依赖,探索避免利益冲突的投资人付费模式和发展本土评级机构、监管分割等问题。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中国证券业协会正在酝酿发起成立一家评级公司,其业务范围将定位于证监会下辖上市公司相关业务评级,此举或再度引发市场对评级公司独立、公正、潜在利益冲突等方面的质疑,加剧市场分割。

显然规范发展评级业,还需更高层面的共识和统筹。标准普尔大中华区总裁周彬对《财经》表示,从一个国家、区域债券市场、评级市场逐渐公开化、全球化的角度看,规范和发展中国信用评级业应该尊重和承认市场选择,充分挖掘和深化投资人在信用评级市场中的作用。

监管新政密集出台

2012年12月,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信用评级专业委员会换届期间,该委员会主任委员巴曙松表示,《自律指引》已经制定完毕,只待。随后,《自律指引》便很快面世。这是交易商协会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针对评级业务的自律制度,并非一般规范性文件和管理办法,而采纳柔性管理理念。

交易商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律指引》为总结经验、制定总纲性文件预留空间,对具体业务提出基本要求,同时为后续出台相关细则打下基础。

信用评级作为债券市场基础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对促进市场公开透明、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保护投资者权益具有重要作用。2005年交易商协会成立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快速崛起,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下称债务融资工具)规模快速扩容,期间信用评级行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

然而,交易商协会对评级行业的规范却明显滞后,相关规定散落在其他规定中,不成体系,难以统一。不过,其一直考虑将评级业纳入管理范畴。

一位评级公司副总认为,《自律指引》最大意义在于赋予交易商协会在信用评级领域检查和处罚方面的权限,使得其在日常管理中更为主动有效。《自律指引》要求评级机构定期提交信用评级并更新基本信息,于每年4月30日前提交上一年度业务开展情况报告和合规性报告。交易商协会可对评级机构业务工作情况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查。

同时,《自律指引》提出评级机构及从业人员不得有不正当交易、商业贿赂以及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影响评级质量的违法违规行为。评级机构应遵循市场拓展与信用评级分离原则,不得采取低于行业公允价格、级别保证和诋毁同业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业务。

回顾中国评级业20余年发展历程,起步晚、发展周期短、基础数据积累薄弱、级别竞争日益严重、级别过度使用。尤其是去年以来企业债市场,发债主体因急于融资,出钱“买评级”,个别评级机构亦“积极配合”,高价“卖评级”。

对此,人民银行、发改委曾专门多次召集会议,明确禁止类似恶性竞争,对相关参与方给予口头警告。2012年7月20日,发改委北戴河债券研讨会期间,评级问题再次引发激烈讨论。最终监管层的善意提醒无济于事。

2012年12月,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债券风险防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要规范信用评级,防止评级虚高。防止以高评级招揽客户、“以价定级”、跟踪评级不尽职、出现兑付风险事件而不及时揭示风险等行为。

具体包括:对以高评级招揽客户、“以价定级”等行为进行处罚;
对评级质量差、风险揭示严重缺失的评级机构实行禁入制度;
鼓励举报不规范评级行为,一经查实,按规定处罚。这是发改委最严格的信用评级监管政策。

而从国际上看,信用评级滥用和过度使用是诱发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危机后,美国、欧洲等都在试图弱化信用评级的作用。而当前中国的信用评级正在脱离本源,日趋形式化、程式化,这一趋势让业界和决策层颇为担忧。

确立双评级模式

在业内人士看来,《自律指引》对评级机构对债务融资工具的相关规定并无新意,基本不会对评级公司的业务流程带来影响。不过,其一大亮点是,借自律规范,将“双评级”制度化、明确化。

《自律指引》明确提出,债务融资工具市场信用评级业务可分为委托评级和主动评级,委托评级又分为发行人委托评级(即发行人付费)和投资人委托评级(即投资人付费)。过去债券市场各类债券发行均采取发行人付费模式。

具体来看,《自律指引》结合投资人委托评级和主动评级在利益冲突防范重点、信息来源、信息披露等环节的特殊性,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

交易商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同评级模式商业关系不同,发行人委托评级重点关注评级机构为争夺市场份额或维持与发行人的客户关系,主动或被动地开展以虚增级别为代表的不当竞争。

投资人委托评级主要防范评级机构在投资人授意下故意压低评级或给予个别投资者有失公平的信息优待等行为。

主动评级虽为评级机构的独立行为,但也不排除评级机构通过显失合理的主动评级迫使发行人与其建立委托评级业务关系的可能。

事实上,前述人民银行主导的国务院课题也寄希望于探索发展“投资人付费的双评级”模式,此次《自律指引》恰恰是实践和规则制定两者一脉相承。

在此次政策出台前,“双评级”模式实践已开展约两年。2010年交易商协会代表全体会员出资成立投资人付费的评级公司,即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债资信)。截至2012年10月,该公司先后对140家以上发债主体再评级,公司按年度与投资机构签署评级服务协议,一家机构年度服务费在300万元到500万元不等,为投资人提供包括评级在内的多元化信息参考服务。

通常投资者、发行人、评级公司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投资人希望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发行主体的企业信息和潜在的信用风险,发行人希望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降低发行成本,而评级公司则面临向发行人收取评级费用实现商业可持续和保证评级客观公正两者的矛盾。中债资信总裁蔡国喜对《财经》记者表示,投资人付费最重要的意义,是切断了受评对象和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

尽管如此,市场对中债资信的出身和业务定位的质疑从未间断。质疑认为,若中债资信与目前国内评级机构同时参与市场竞争(信贷资产证券化明确鼓励使用双评级),其优势不言而喻。

另外,其股权设置有别于国内其他评级机构,具有较强政府官方色彩,很难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公允。而在投资人付费的商业模式下,其可在政策袒护下暂时保证盈利,但若完全推向市场,是否能够商业可持续,尚是疑问。

随着“双评级”模式的确立,中国信用评级正式进入“双评级”时代。而从国际评级行业发展100多年历史看,其经历了发行人和投资人付费两种模式的不断较量,最终发行人付费成为主流。

某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大中华区负责人认为,理论上投资人付费是解决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但是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投资人付费提供定向信息服务,并不利于市场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行业乱象症结

在交易商协会相关负责人看来,引入“双评级”模式,有助于缓解日益突出的级别竞争、级别投标的乱象。

形成良性循环的基本路径是:部分产品或发行主体先应用双评级,逐步过渡到全产品全发行主体。两种不同收费模式的评级机构具有完全不同的商业利益链条,将评级结果互相印证,能够为投资者提供视角更全面的信息。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长期以来,中国债券市场缺少债券违约率的有效验证,投资者“用脚投票”现象普遍存在,信用评级已逐渐边缘化。加之近几年评级行业公信力日渐下移,很多金融机构纷纷组建内部的评级部门,减少对外部评级的过度依赖。

比如,近年来多家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已在构建内部的评级体系。而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大型券商,亦正在建立面向客户的评级服务体系,定向定期信用评级信息。

受城投债市场信用违约事件的影响,2011年下半年,大量获批的企业债均面临发行僵局,发行批文有效期临近,为满足发改委发行利率不高于9%的要求,大量主体信用级别为AA-的企业债发行极其困难。

无奈之下,大量此类发行企业选择与评级公司合作,不惜花费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行业收费标准为25万元左右),买得AA的主体信用级别,完成发行。据了解,在市场最为混乱的时期,一单业务评级公司甚至能赚取200万元以上,甚至更高。

这一风潮导致市场出现债项审批AA-级别,发行AA的级别怪象。时至今日,此类买卖评级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规定,评级机构不得以承诺高等级、压价竞争、诋毁同行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招揽业务,进行恶性竞争。一位国内评级机构高管坦言:“若将做评级视为做生意,评级将变得一文不值。”他认为,相关政策规定与信用级别挂钩直接导致了上述怪象。

一直以来,证监会和交易所试图丰富交易所债市的产品体系,提高债券二级市场流动性和增强融资功能,活跃交易所债券市场。200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不断调整公司债券(主要包括公司债和企业债)上市规则,对公司债券质押回购的条件规定为,发行主体信用级别不得低于AA,如级别为AA-,需发行人提供足额担保和抵、质押物。

满足上述条件后,相关债券持有者可将所持券种按照一定比率,折算成标准券在交易所进行质押融资,发行主体信用级别越高,折算率越高,其持有券种的融资能力越强。质押回购交易迎合了交易型投资者(券商和基金)的需求。当市场资金面趋紧时,企业债发行利率走高,银行等传统的持有型投资者纷纷却步,能否满足质押回购条件,成为决定企业债能否顺利发行的重要原因。

按照去年3月市况,AA-与AA的主体信用级别,发行利率差近100个BP。一位大型券商固定收益部负责人称,是否具备质押回购资格,对于企业债发行是一个“坎”,其根源是交易所对质押回购债券级别的硬性限制。

不过,好在此类情形在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对少见,但由于债务融资工具定价与信用级别亦有着密切关联,以级定价现象依然存在。

恰恰因为债券发行、定价和上市环节过度使用信用评级,评级的作用被过度放大,而监管部门又将债券违约视为关乎“维稳”,评级结果无法通过违约率得到市场验证,由此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恶性循环。“部分监管规则强制性以评级作为标准是错误的,信用评级本质上代表对信用风险看法,仅仅是投资参考指标之一。”上述某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亚太区负责认为。

除了上述中外评级业的共性难题外,中国评级业发展还面临另一现实困扰,即监管分割。监管分割导致监管标准不统一,监管套利,缺乏有效的监管协调和市场沟通。

重构信用评级

过去中国信用评级监管职能分散在央行、发改委、银监会、证监会等部委,监管面临部委间利益割裂,无法统一。直到2011年底,国务院明确央行作为信用评级的核心监管部门,并成立央行牵头的部级协调机制。

即便如此,与中国债券市场割裂的局面类似,监管协调的难度可想而知。

2011年底,央行完成前述金融课题并向国务院专题汇报,研究顺应了国际信用评级发展的趋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监管机构和各国家或地区在反思信用评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革方案,核心思路为强化信息和监管角色,弱化认证角色,加强外部评级机构监管,减少利益冲突,降低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对外部评级的过度依赖。

“信用评级是一面镜子”,国际信用评级在本轮金融危机中表现和暴露出的问题,给中国评级业和金融市场提供了反思和镜鉴契机。

一位参与课题调研的人士表示,课题总体上乏善可陈。按照规范发展信用评级市场的思路,降低大型金融机构对外部评级的依赖性,清理过度使用评级便是其中一项。周小川曾表示,应尽量减少监管规则中对评级的过度使用,防止贴上“官方铅印”。

“面对日益恶化的市场乱象,当务之急是建立适度竞争的评级市场,推出评级机构市场退出机制,以此增强投资者、承销商和相关市场机构主体参与程度。”中诚信国际总裁叶敏说。他认为可以按年度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表现打分评价,评价处在末尾的评级机构可给予一年过渡期,如果未能改善,则强制退出,以此约束评级机构行为。

债委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投资增速企稳回升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表示:“10月份,我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5个,总投资2188亿元;
截至9月底,11大类重大工程包,已累计完成投资70335亿元。”,今年以来,在国家促投资稳增长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走势总体平稳,投资增速出现企稳回升迹象,但固定资产投资仍面临着下行压力。

李朴民强调,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必须打好促进投资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组合拳。要切实加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工作力度,继续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全面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快清理规范报件审批项目,营造市场化的良好投融资环境。

钢铁煤炭去产能全年目标提前完成

李朴民在会上表示,截至10月底,钢铁已提前完成4500万吨全年去产能目标任务,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全年目标任务有望提前完成。目前各地方、国务院国资委正在按照验收办法开展验收工作。

电力供需总体宽松

李朴民指出,今年以来,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企业效益明显好转,行业发展状况改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市场供需总体平衡。

但是受煤炭消耗增加、备冬储煤补库、铁路车皮紧张等因素影响,近期出现了煤炭价格过快上涨、局部地区煤炭供应偏紧的问题。随着我国北方大范围进入供暖季,今年冬天是否会出现缺煤、缺电的问题?

对此,李朴民表示,截至目前我国电力供应能力十分充裕,预计今冬明春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宽松。针对燃料供应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相关部门已编制了重点地区电煤电力保障应急预案,做好预警和运行协调。

电改试点覆盖26省

“截至目前,中央交由国家发改委第一牵头的26项改革方案制定工作已基本完成。”李朴民表示,10月份国家发改委新批复了内蒙古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浙江、吉林、江西售电侧改革试点方案,上海电力体制改革专项试点方案。至此,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已覆盖2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据介绍,国家发改委正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并开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研究。目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已会签相关部门上报国务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已经中编办批准成立,总体规划和10个管理办法正在抓紧编制,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已经成立,浙江、湖南等省也基本形成了实施方案。

债转股案例已落地

债委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国民收入核算中,国民生产总值包括全社会个人消费支出、私人国内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产品与劳务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和净出口。由于居民消费和对外贸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民间投资和政府支出中的政府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以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衡量全社会投资水平的统计标杆。

长江三角洲沪、苏、浙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计为23 715亿元,占全国gdp的23.1%;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9 466亿元,其中国有固定资产投资4 473.88亿元、民间固定资产投资5 751.83亿元;
沪、苏、浙民间投资所占比重分别为46.8%、63%、67%,gdp排名为第8、2、4名。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15个中心城市,构成了“外通大洋、内联腹地”的战略枢纽点,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六大都市群,而其中江浙民间资本贡献最大。

西北五省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代表,2002年gdp为5 466亿元,占全国gdp的 5.3%,仅及长江三角洲发达区域的1/4。西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 839亿元,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其的3.3倍。其中国有投资为1 635.41亿元,长江三角洲是其的2.7倍;
民间投资为390.66亿元,长江三角洲是其的14.7倍;
陕、甘、青、宁、新gdp排名分别为第20、27、29、30、25名。西北五省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差距在民间投资基础薄弱。

以上分析验证了经济总量与全社会投资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以及民间投资的重要性。发达区域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以及民间投资增长率均呈双高增长态势,增长动力来源于自体积累和创造,因此是内生性增长,增长趋势为可持续发展;
欠发达地区民间投资大为落后,社会扩大再生产仍主要依赖政府投入,特别是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和国债项目投入,其性质为外生增长,波动性较大,缺乏可持续性。

二、西部欠发达区域经济要发展,必须启动民间投资

1998年以来我国连续5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 60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规模达3.28万亿元,创造就业岗位750万个,每年拉动gdp增长1.5 ~ 2个百分点,确保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功不可没。积极财政政策是特殊时期采取的必要措施,受政府财力制约,不可能长时期大规模增发国债、扩大支出。考虑到国债余额和赤字增加隐含的财政风险、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以及财政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从我国中长期来看,还是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迟早要择机淡出。因此,启动民间投资以填补内需真空也就成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然选择。

三、民间投资是西部大开发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字,截止2003年6月30日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0.7万亿元,居民储蓄余额为9.8万亿元;
金融机构存贷差额达4.8万亿元。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向储蓄积聚,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实现,并且融资格局中贷款形式的间接融资比重过高,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过低,造成金融风险向银行集聚。因此今后要开拓多种投资渠道,分流部分储蓄。各级政府应积极为启动民间投资创造条件,广开投资渠道,激活中介组织,创新金融工具,振兴区域经济,从而实现共赢,发展奔小康。

四、借鉴国际上和发达地区经验,运用金融创新,启动西部民间投资

1.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或“准地方政府债券”性质的企业债券。地方政府债券也叫“市政债券”,后一称呼源自美国。它是指地方政府或其下设机构为提供地方公共品的需要而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活动。美国、德国(联邦制国家)、日本(单一制国家)以及一些东欧转型国家存在与国债体系并行的地方政府债券体系。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已利用金融创新在实践中大胆突破,借助地方政府所属的综合性投资公司(如市政建设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发行企业债券。如上海久事债券、9亿元江苏交通债券、10亿元苏州工业园债券、8亿元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债券等,都是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债券兑付背后有地方政府信用作为担保,实质上是“准地方政府债券”。

西部地区现阶段应积极学习东部地区经验,挑选资产负债比率合格、信誉良好的国有投资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进行“准市政债券”性质的企业债券发行试点,积累经验、拓展局面,为将来大规模发展“西部开发债券”打好基础。

2.以信托机制汇集民间资金投资于西部经济建设。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现代信托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一起并称为现代金融四大支柱。2002年6月《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后,信托业得到极大的规范发展:5.5亿元上海外环隧道项目建设信托计划、2.3亿元“新上海国际大厦”和 1.88亿元“磁悬浮交通项目”资金信托计划……陕西信托业也积极迎接机遇、加快发展,开展了陕国投债券投资信托、房地产信托、mbo股权信托项目、陕西电力投资资金信托、天然气信托、甲醇项目信托、氯碱信托等项目,也同时引发了陕西民间投资热潮。截止2003年5月底,通过信托投资渠道的撬动和疏导,陕西信托业共吸引近17亿元民间投资投入西部大开发建设中。

推荐访问:工作经验 委会 五篇 债委会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债委会工作经验总结(精选5篇) 债委会工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