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四年级上数学总结【五篇】(完整)

时间:2024-03-06 12:00:06 来源:网友投稿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同时继续以中小学教师“十要十不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首先规范》等教育法律法规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依法执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数学总结【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上数学总结【五篇】

四年级上数学总结范文第1篇

本学期即将结束,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同时继续以中小学教师“十要十不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首先规范》等教育法律法规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依法执教、严谨治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

认真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钻研业务,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时主动的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基本技能、数学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素养的整体发展。

2.注重学生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的培养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教学理念。能善于沿着不同角度,顺着不同方向,选择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从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进行认识。在教学中能自始到终、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解题思路,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诱导他们转换角度,灵活思维,探索多种解题方法,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

思维的独创性指敢于突破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发现。在解题过程中我着力引导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大胆、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寻到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达到培养独创性思维之目的。

在教学中,我按照知识本身的结构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不断更新教法。通过类比迁移,把所学的知识由点变线,由线变成面,逐步扩展成网络,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使思维品质得到更好地培养和提高。

3.让情境“活化”数学

让学生在合作情境中交流互动。新课改倡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懂得合作。对于低年级学生,伙伴之间通过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使每个人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促进学生顺利地自我构建知识和创造知识。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亲近数学。只有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有意义的数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增进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程。

情境教学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已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课堂成为生活性、趣味性、活动性的课堂,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去发现、去创造,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4.改变教学评价,注重评价实效

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的评价方法,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让家长、学生、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有效地增进他们的自我评价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同时强调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依据,坚持主人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四年级上数学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自我意识;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042-02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一个人对自己及周围事物的关系各个方面的理解、体验和调节的多层次的心理系统,是个体人格结构中的核心组成部分[1]。自我意识不仅对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有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个性倾向性的形成。

儿童的自我意识反映的是儿童对自己在社会和生活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如果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受到不良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出现不良的倾向,进而对其行为、学习、社会能力和个性发展产生影响。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国内外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中学生和大学生,对小学生的研究较少。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正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心理素质各方面正在持续的发展和完善,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刻。

孔丽华等对三峡坝区的农村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研究,发现女生的自我意识得分高于男生,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影响[2]。国内研究者韩进之的结果表明,小学一到三年级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处于上升时期;三到五年级则处于平衡稳定的阶段,在五到六年级时迎来自我意识的第二个上升时期,但其年级间无显著差异[3]。王玲芝,沈峰,廖森林的研究发现,女生在行为、智力、躯体外貌、合群以及幸福等分量表以及自我意识量表总分得分均高于男生[4]。薛敏等对寄宿制四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研究,发现自我意识总分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5]。

综合各项研究,本研究做出假设: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呈正态分布;小学高年级学生性别间自我意识水平无差异;自我意识水平随年级的增高而降低。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整群取样,以郑州、许昌两地两所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共发放量表283份,回收283份,其中有效量表250份,量表有效率为88%。其中四年级学生85名,人五年级学生85名,六年级学生80名。

(二)施测程序

在教师的同意和协助下,组织学生集体施测。

(三)使用工具

1.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是否独生子女。

2.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苏林雁等人引入国内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该量表主要用于评价儿童自我意识的状况.共有80个是非项目,可分为六个分量表,即: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

(四)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对问卷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采用Excel对部分数据统计结果绘图。

二、数据分析

(一)一般情况

四年级学生85名(34%),五年级学生85名(34%),六年级学生80名(32%);男生175名(70%),女生75名(30%);独生子女36名(14.4%),非独生子女214名(85.6%);平均年龄11.27±1.13。

(二)高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分布

对250名高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进行统计,并利用SPSS19.0绘制直方图,得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总分为54.82±10.745,其总分分布情况如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数据基本呈正态分布,大多数人的自我意识量表分数居中,较高或较低的人数较少。

(三)不同性别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比较

上面对不同性别学生自我意识得分差异进行比较:在表1的结果中,对男女生的自我意识得分进行t检验,发现在行为和合群分量表上男生低于女生(P<0.05),但在其余各因子分及总分上男女生自我意识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

(四)不同年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比较

对四至六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得分差异进行比较:对各级学生自我意识得分进行F检验,结果显示四至六年级学生在自我意识各因子及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详细结果见表2。

(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水平的比较

检验小学生独生和非独生子女在自我意识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对此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独生和非独生学生的自我意识并无显著差异,结果见表3。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高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儿童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是他们个人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越高,儿童对自己的评价越全面、具体和客观,自我意识水平高的儿童能够比较清晰的看到自己的优缺点,能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在此基础上继续保持和发扬自己的长处,通过学习和自我意识的调节和控制,弥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二)小学生自我意识的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采用Piers-Harris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结果显示,高年级男女生总体自我意识水平基本一致,与苏林雁的湖南常模及Piers―Harris(1964)的样本量表总分研究结果相似,但女生的行为及合群分量表分高于男生,提示女生比男生的行为更为得体、人际关系良好。产生这一性别差异的原因是女生生理发育(如性机能成熟)对心理的影响;同时,社会环境和教育,如社会舆论、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的要求等也是造成自我意识性别差异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三)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年级差异

四至六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总分及其他分量表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韩进之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本研究未显示五到六年级儿童自我意识水平的上升,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六年级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影响了自我意识的提高,另外被试取样问题也是形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不容忽视的是在统计学上未能显示出差异,这并不能磨灭学生自身的成长及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生子女差异

在人们的印象里,独生子女这一群体的标签是:自私、任性、喜怒无常。本研究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各分量表以及总分方面无显著差异,说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基本保持一致,这一结果与人们一般的看法有所不同。究其缘由,新一代父母花费更多的物质与精力在子女的抚养教育上,使现代儿童无论是否独生都能生活在良好的生活与教育环境里,进而缩小了独生非独生子女自我意识的差别。

四、研究结论

一是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呈正态分布。大多数人自我意识处于中等水平。二是男生在行为、合群分量表上得分低于女生,其他量表及总分上男女生自我意识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三是不同年级、独生非独生子女儿童自我意识无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周榕,陈红,杨炳钧.人格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6-298.

[2]孔丽华,罗妮娜,王敬东.三峡坝区农村小学生自我意识及相关因素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3):108-110.

[3]韩进之,魏华忠.我国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1):11-18.

四年级上数学总结范文第3篇

换言之,教育界理解的深度学习,不再只是一种机器智能的别称,而更多地融入了教育本质的属性和教育拓展的预判。这一观念的建构,还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普及、渗透,以及实践检验。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本期节选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应届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并通过培养师资的学府和应用师资的学校对论文的不同视角,来凸显深度学习的成长性,特别是对深度学习内涵、外延等特定边界的接受、理解和运用的系统工程使命感。今年我们规划中的约稿将聚焦在“同步国际趋势的深度学习实验生态设计”这一维度上,会透过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预期来诠释教育心中的深度学习。

我们相信,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深入,教育自身凭借深度学习的影响力,将会产生某种自我升级,甚至自我颠覆。

作为连接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桥梁,教科书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科书内容的变化,会直接体现课程标准的变化,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因此,对教科书的研究至关重要。上海,作为拥有教材开发自的城市,其在教科书的编写、编排、组织、内容的选择等方面与其他版本教科书必然存在共性与差异,所以对教科书的分析比较有利于突出不同版本教科书的优势与不足,使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优势互补。本文选择沪教版和苏教版作为比较对象,以“图形与几何”内容为例,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来探究两版教材的共性和差异。

课程标准比较的结论

在课程理念上,相同点是:都强调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
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强调认知主义教学观。不同点是:数学学习观有差异,学习方式各有侧重。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采用的是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它侧重于提倡多元、多样、具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多层次的活动过程,而沪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采用的是《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上海《标准》),它更倾向于基于问题的数学活动学习,像是一个主题活动,对具体的学习方式没有作出明确要求;
数学课程观有差异,国家《标准》倾向于进行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的数学学习,而上海《标准》则更强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此外,上海《标准》在课程理念上还有其独特性,即“在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必备的数学基本知识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应适当安排拓展性的数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课程目标上,两地《标准》的相同点是:课程目标都是基于学生的角度进行表述;
总体目标都可以概括为“获得基础,增强能力,培养科学价值观”。不同点是:国家《标准》总体目标概括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上海《标准》总体目标概括为“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
数学与其他内容的联系的差异,上海《标准》只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应有联系,而国家《标准》不仅强调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还强调了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其联系范围比上海《标准》更广。

在课程内容上,在“图形的认识”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相差不大;
在“测量”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也基本相同;
而在“图形的运动”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有明显差异:国家《标准》在这方面突出强调了平移、旋转、轴对称这几个知识点,上海《标准》对这方面显然要求不多,只有一个拓展性内容――通过观察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这可以看作是上海《标准》课程内容的某部分缺失;
在“图形与位置”方面,两地《标准》都提出了相同的课程内容――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但国家《标准》的课程内容知识点比上海《标准》更全面,不仅可以用上下、左右、前后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还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在教材编写建议上,两地《标准》的相同点是:教材编写的具体内容大体类似;
教材编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不同点是:从整体设计上看,国家《标准》强调原则性,而上海《标准》更强调操作性;
从具体内容看,国家《标准》更注重数学文化,强调“教材编写要体现可读性”,而上海《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最后一个操作活动是教材配套材料的编制,包括教学参考书、数学化数学活动软件库、教学媒体这三个方面,同时更强调数学习题配置。

横向维度教科书比较的结论

在背景信息方面,两版教材的相同点具体表现为:名称都是义务教育课本・数学;
出版年份都是2015年;
附带材料都有教参、练习题及部分学具等。

在整体结构方面,沪教版教材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集中于“几何与实践”这一个单元中,不按专题来划分内容,而苏教版是按专题单元来划分内容;
苏教版的教材有大量练习题,而沪教版的习题量较少。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①两版教材的单元结构大体上是按照“单元标题―例题―练习题”这样的结构来安排的,但具体结构上有明显差异:沪教版的单元结构是先给出单元标题,其下方会插入一幅与单元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小插图,然后是每一小节的标题,标题下方会先呈现这一节的主要知识点,再根据知识点来安排具体的例题,1~2题不等,例题之后是练一练(或试一试)来巩固所学内容。苏教版是先给出单元标题,然后直接给出例题,每道例题后均有练一练(或试一试)来巩固所学内容。在某几个例题学完后,会有一个大练习来复习,其中包括“动手做”和“你知道吗”这样的特色内容,某些知识点多的单元后会有一个整理与练习来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知识。

②两版教材涵盖的主题的相同点表现在:两版教材都涵盖了四大主题,其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两个主题分布的范围较广,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图形的运动”与“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分布的范围较小,涉及的知识点较少;
年级分布有一定的相似性:两版教材的“图形与认识”主题均有两册书没有涉及,且都没有分布在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主题均在三年级上册,“图形与位置”主题均在二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下册;
知识点的内容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点表现在:虽然两版教材都涵盖了四大主题,但其知识点的年级分布及数量有所差异。从知识点的年级分布看,某些知识点的年级分布不同。

③两版教材四大主题的顺序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表现在:四大主题的顺序总体上都是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
“图形的认识”主题都是最先开始的,且都是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的,“图形的运动”主题都是最晚开始的,且都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的;
“测量”主题的知识点都是按照“长度―面积―体积”这一顺序编写的,“图形与位置”主题的知识点是按照“认位置(上下左右)―认方向(东南西北)―确定位置(数对)”这一顺序编写的。不同点表现在:两版教材“测量”“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开始的顺序有差异,对于“测量”这一主题,沪教版开始得比苏教版早,沪教版是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的,而苏教版是二年级第一学期才开始;
对于“图形与位置”这一主题,苏教版开始得比沪教版早,苏教版是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了,而沪教版是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的。两版教材“测量”“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中关于同一主题的内容顺序也有差异,如在“测量”主题中,沪教版是先在三年级上册介绍面积,再在三年级下册介绍周长,而苏教版是先在三年级上册介绍周长,再在三年级下册介绍面积,内容的顺序正好颠倒了。

纵向维度教科书比较的结论

在传达给学生的部分方面,两版教材对数学内容和数学练习进行了比较,具体可分为特定主题的结构、表征形态和例题。

①从特定主题的结构来看,两版教材叙述性的知识大致相同,但关于过程与方法类的知识有差异,特别是周长、面积、体积这三大特定主题,如在“周长的定义”中,两版教材都是由不同的情境图引入,然后借虚拟的情境图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并且在具象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求规则图形的周长。不同的是,沪教版教科书将这一认识过程细化了,分为“认识周长并描边线”“求情境图中规则图形的周长”“求常用规则图形(如三角形)的周长”这三步来进行,由具象的不规则图形逐渐过渡到抽象的常用规则图形,内容跨度较小,使学生易于接受,而苏教版则把这一认识过程更简化了,只有“通过描边线认识周长”“求规则图形的周长”两步,而这两步之间跨度较大,显得突兀。

②从表征形态来看,两版教材例题表征形态的总体分布特点是:从表征形态的组成结构来看,沪教版的例题包含了四种表征形态,结构完整,而苏教版的例题只包含三种表征形态,单一的数学形态的例题有所缺失,结构不完整。从表征形态的百分比来看,首先,两版教材的例题均多以联合形态与视觉形态呈现。其次,沪教版的例题多以联合形态、视觉形态来呈现,而苏教版的例题则更多以联合形态来呈现。最后,苏教版的联合形态多于沪教版的,而沪教版的文字形态则远远多于苏教版的,且百分比相差较大,但两版教材单一的数学形态的例题所占的百分比都最少。

③从例题来看,在例题、习题的数量方面,沪教版的例题数量虽多于习题,但两者数量差别不大,而苏教版的例题数量却远少于习题,习题数量约为例题的6倍多;
在例题与习题的比例方面,沪教版的例题与习题比例约为1∶0.88,即1道例题后面平均配有0.88道习题,苏教版的例题与习题比例约为1∶6.6,即1道例题后面平均配有6.6道习题;
在例题呈现的完整性方面,两版教材例题呈现的完整性类似,例题均是完整过程多于部分过程,且完整过程与部分过程的比例均接近于3∶2;
在例题涉及知识点的数量方面,首先,两版教材例题涉及知识点的数量分布结构类似,均是1个知识点的例题数量最多,2个知识点的例题数量次之,3个及以上知识点的例题数量最少。其次,两版教材例题涉及知识点的数量分布比例有差异;
在例题的解题方法方面,首先,两版教材例题解题方法的数量分布结构类似,均是一种方法的例题数量最多,占有绝对优势,两种方法的例题数量次之,三种及以上方法的例题数量最少。其次,两版教材例题解题方法的数量分布比例有差异。

在对学生的要求方面,两版教材对潜在的认知需求和作答类型进行了比较。

①从潜在的认知需求看,两版教材在总体比较和具体比较、例题和习题上均有差异。例如,两版教材四种认知需求例题分布的特点是:从分布范围来看,沪教版除了只在三年级和五年级出现做数学以外,其他认知需求在各个年级均有分布,且分布范围较广,而苏教版除了记忆型认知需求在全年级均有分布外,其他三种认知需求在某个或某几个年级均有缺失,且缺失程度较严重;
从例题数量来看,两版教材均是记忆型例题居多,做数学例题最少,无联系程序型和有联系程序型例题的数量居于中间;
从波动趋势来看,沪教版无联系程序型和做数学的分布趋势波动较小,记忆型和有联系程序型的分布趋势波动较大;
从各个年级的主要认知需求来看,沪教版五个年级的主要认知需求均为记忆型,但同时某些年级也侧重于其他认知需求,而苏教版六个年级的主要认知需求虽也为记忆型,且二年级和四年级尤为突出,但四、五年级同时强调有联系程序型,尤其四年级的有联系程序型超过了记忆型。

②从作答类型看,两版教材在总体比较和具体比较、例题和习题上均有差异。例如,两版教材四种作答类型的例题分布特点是:从组成结构来看,沪教版的例题包含四种作答类型,结构完整,而苏教版的例题只包含三种作答类型,缺少推理论证型的例题,结构上有所缺失;
从百分比来看,首先,两版教材四种作答类型的例题百分比从多到少依次均为解释型、只要求一个答案型、数学列式和答案型以及推理论证型。其次,两版教材例题的作答类型大部分是只要求一个答案型和解释型。最后,两版教材又有明显不同,沪教版的只要求一个答案型和解释型例题的百分比相差不大,基本上是1∶1,而苏教版解释型的例题百分比占有绝对优势,只要求一个答案型和解释型例题的百分比相差较大,基本上是1∶2。总体上,两版教材例题作答类型的组成结构和百分比均有差异,且差异较大。

四年级上数学总结范文第4篇

一、运用前后知识“联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材每一个知识点都处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这样无论从纵向的还是从横向的联系上都出现了教学知识上的先后问题,即有起始教材和后继教材之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到教材的阶段性,不能违反知识的逻辑结构;
又要考虑教学的连续性,在起始教材的教学中,使学生的第一步走得稳、走得准,还要注意对后继教材的联系,以减缓后继学习的坡度。如在应用题这一系统中,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是起始教材,两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是学习三步复合应用题的过度阶段,也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例如出示复习题“(1)实验小学四年级栽树72棵,五年级栽的棵数是四年级的2倍。四、五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2)实验小学四年级栽树72棵,五年级栽树144棵,六年级栽的棵数比四、五年级的总数多6棵。六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是两道学生已掌握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出示例题“实验小学四年级栽树72棵,五年级栽的棵数是四年级的2倍。六年级栽的比四、五年级栽的总数多6棵,六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样把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组装得到新知识。让学生把这三道题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讨论比较解答,明确三步计算应用题是由两步计算应用题扩展而来的。

二、运用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温故而知新”。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几乎是不存在的。现行教材在结构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每一节新知识前恰当地安排了复习准备题。新知识的学习始终注重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尽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去发现规律,学习新知识;
或是新知识进行转化,使问题得到解决。所以,教师在阅读课本时要教会学生通过温习旧知识去发现旧知识与新生知识的联系,学会用转化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让学生先完成例题前的一组整数大小比较的复习题,在里填上“>”、“

三、运用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重视学生身边的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些数学知识较抽象难懂,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但如果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和创设学习情境,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展开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又帮助学生沟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其中有四条性质: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再加,少减再减。学生对此往往不理解,记不住。于是,我就设计了买卖商品的活动,让学生在做营业员和顾客的游戏过程中,体会算理。以500-297为例,我说:“一个顾客带500元钱去买衣服,一件衣服是297元,他拿300元给营业员。你们看他给多了,还是给少了?他买好衣服后,身边还有多少钱?同学们这时都会说:是给多了,营业员应找他3元,于是就可把这道题目写成500一300十3=203,从而得出“多减要加”这个结论。

通过这个方法教学上面的四条性质,使学生既易理解,又记得牢。这样学生既能主动探求知识、参与学习、获得知识,又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再次证明了“学习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实践”的教育思想。

四年级上数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简便计算;
策略

简便计算不仅是数学计算中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字感觉的重要途径。尽管在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也接触过简单的简便计算,但是四年级的简便计算才是重要的奠定基础阶段。目前在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的改进空间,需要根据教学现状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一、四年级简便计算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为了强化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目前在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教学中,多采用“题海战术”,使学生通过大量简单重复的机械性运算,使学生头脑中产生简便计算的“思维定式”。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存在着一些弊端:首先,过量简单的数字重复运算,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未免有些枯燥,使学生认为简便计算就是“反复找那几个数”,产生了抵触情绪,会使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其次,只强调阶段性的高强度练习,而不去归纳总结,使学生难以摸索出简便计算的规律,而且应用基础不扎实。再次,形成的“思维定式”使学生只找有利于简便计算的数字而不去看运算符号,如面对125×8÷125×8这道题,部分学生会根据简便计算的定式将此题这样做125×8÷125×8=(125×8)÷(125×8)=1000÷1000=1。即使是题做对了,但是对于做题时运用到的运算定律往往回答不出。最后,部分教师在简便计算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施教方式僵化,忽略了根据学生数感差别而因材施教。

二、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简便计算的应用策略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比大量的单纯数字的计算或者在内容上学生不易理解的应用题的简便计算,不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简便计算的理解。如,用某企业采购某两种商品的例子不如用学生买文具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比如班级给6名学习进步学生买奖品,每人奖励一支钢笔和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6.8元,一个笔记本3.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多数学生很自然地要先算出每个人能得到多少奖励,用(6.8+3.2)×6=60(元)来计算,也会有学生6.8×6+3.2×6这样计算,然后通过两种计算方式的对比,得出第一种计算方式计算快速且不易出错的结论。同时涉及学生日常购买的学习用品,给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对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习惯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出题引导与重方法归纳

为了使学生体会到简便计算的好处,教师在平时出题时要注意多设计一些利于简便计算的题型,使学生明白通过简便计算可以把繁杂的数值计算通过等值变型,转变为简单的计算。同时要定期进行总结归纳,归纳哪些数可以凑成10、100、1000…简便计算要作为一种终身的计算习惯去内化,使简便计算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习惯。但是这种习惯需要平时的积累,这要求我们教师多设置简便计算的情景,将利于简便计算的题型贯穿于整个四年级数学教学的始终。

3.关注性质教学和负面效应

只有适当地训练简便计算,学生大多可以不同程度地掌握,但学生往往对用的什么方法和这种方法怎么得来的说不清楚,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所以要求我们提高学生对简便计算的应用能力,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运用的方法,使学生对简便计算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4.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在简便计算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强调基础的扎实,要求学生计算过程“一步不落”,偏离了简便计算的教学目的。在学生中有些学生的数感很强,往往看到了算式后直接通过心算很快就说出了结果,对于这样的学生,没有必要再要求他们一步步地进行拆分与拼凑,这样不仅使他们厌烦而且长期下去会钝化他们的数感;
而对于数感很差的学生,在教学中要有耐心,在他们对简便计算不能完全理解和熟练应用的时候,可以先采用四则运算分步计算,使这些学生从主观上放弃对原有方法的固执,肯于接受简便计算的学习。

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在四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积极引导,不断总结经验,充实到教学实践之中去,使学生熟练掌握简便计算的诀窍,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荐访问:四年级 数学 五篇 四年级上数学总结【五篇】 四年级上数学总结(精选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