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质量分析会发言稿【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4-03-06 13:0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一个女生,二年级下期从外校转到我班上,害怕老师,跟外界几乎零交流,语文上连看写这样的字都不认识。原来她是河南人,一年级时来自贡读书很多话听不懂,后来成为班上的边缘人物当时我在寄宿制学校,我们班上的学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质量分析会发言稿【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质量分析会发言稿【五篇】

质量分析会发言稿范文第1篇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对本次的期末考试进行分析和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 几个故事

1.

一个女生,二年级下期从外校转到我班上,害怕老师,跟外界几乎零交流,语文上连“看”“写”这样的字都不认识。原来她是河南人,一年级时来自贡读书很多话听不懂,后来成为班上的边缘人物……当时我在寄宿制学校,我们班上的学生在睡觉前都有轮流读几个故事的习惯,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我让生活老师多安排这个女生读故事,一学期下来识字量大增。慢慢的,这个女生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开始乐于做好事,和班级里的男女生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并和中队长一起帮我管理班级。在小学毕业考试的时候,因为她考了84分,让我们班的优生率从全区第一降到了第三,但她的进步让我快乐。后来,她读28中,读二中,在我过生日的时候,在我生孩子的时候,她都会带着同学来看我。前年,她去瑞士留学了,出发的前一个晚上还带着同学来我家告别。

2.

也是在原来的学校,一个学生三年级的时候转到班上。这是一个换了三所学校,没有地方读书的男孩。满口脏话,满脸的无所谓,课堂上总是坐不住。三年级、四年级,每一次考试成绩都在60以下,可是到了五年级下学期,他的成绩开始70多了,到了六年级毕业的时候他考上了85分。毕业后的教师节他打来电话,我说:“你还记得我呀?”他赶紧回答:“忘了你我就太没良心了。”

3.

来到绿盛实验学校以后,我接的六年级班里有一个女生,人很斯文,画画很棒,当图书管理员非常负责,考试成绩也不错。在毕业的前两个月,她的爸爸跟我聊天,忽然说到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说孩子智力有问题。

4.

办公室的一个同事在跟另一个同事请教:“你班上的学生这半年变化好大,进步好快,是怎么做到的?”这位年轻的老师很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我接过了她们的话:“阅读。可能是阅读的作用吧。”自从去年这位老师参加了国培以后,回到班上很喜欢给学生讲绘本,也注重引导孩子和家长课外阅读,刚在办公室改孩子们的阅读日记,就跟我们分享了好几篇不错的读后感。“喜欢故事,喜欢阅读,就会喜欢语文,喜欢老师。” 我接着说。“呀,真的,我班上的孩子很喜欢上语文课,那天……”这位老师满脸的兴奋。

二、一点感悟

最近看到这样的一则新闻:有人说“到幼儿园里去看小朋友,感觉个个都是那么地活泼可爱。到小学里,开始出现了差生;到初中,差生的数量就已经占据大部分了;再到高中,老师眼里就没几个聪明的同学了!”

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低龄化,厌学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一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方法。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看见的遇到的,便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我常常想:我们应该让步入小学校园的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看些什么?让他们遇到些什么?给他们的童年留下什么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呢?小学六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什么办法让孩子们对学习越来越喜欢,越来越会学,而不是慢慢开始厌学呢?

三、几点做法:

基于以上的故事和思考,慢慢的在语文教学中我开始有了特别重视的东西:

1. 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

窦桂梅说:一个不曾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孩子,一个极少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孩子,他的情感世界将是苦涩无味的,他的精神世界也将是极其荒芜和可怕的。

而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知道: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他的语文成绩是不会糟糕的。

所以,我参加 “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实验,花许多的时间去研究怎样帮助学生喜欢读书,会读书。一年级就带着孩子们听绘本故事,写绘本日记,读《日有所诵》等。

2. 习惯和方法

养成好的习惯和方法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比如花一两节课的时间带着孩子一步步掌握预习课文的方法。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教会学生做几个词的笔记。把整本书的课文拿来数自然段玩等等。不急着赶教学进度,不需要预留很多的时间出来做题复习,这些教参上一两句话就写完的东西花时间带着学生去做,又好玩又有用。

3. 相信岁月,相信种子

对于少数成绩拿不出手的孩子,换种心态,允许差异的存在。但不是放弃不管,而是降低要求,不步步紧逼。教育班上的同学一起帮助他们,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做更好的自己。只要不是硬伤,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在良好的班风学风下,他们都会慢慢好起来的。如果是硬伤,使劲练题使劲严格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质量分析会发言稿范文第2篇

一、考试组织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前任课教师基本上没有做复习准备,但是学校组织考试时体现了严肃性和重要性,监考严格,基本上杜绝了作弊现象,阅卷严肃认真,成绩较为真实。

二、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从任课老师的交流来看(英语除外),教师们对大部分试卷的评价较好,试题做到了紧扣教材,注重基础,难易适中,比较适宜我们学*生完成,总的来说能够起到阶段检测的作用。但是五年级数学总分只有85分,最后每个学生在考试得分基础上另加15分。六年级语文阅读题比较浅显,缺乏层次。六年级数学题目量偏多。

三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这一次考试暴露出学生普遍基础差的严重问题:一年级不少学生中数学不会计算、不会答题,优差悬殊;
一年级语文优差悬殊尤其严重,后进生在拼音生字词句上没有打好基础,没有学习兴趣,更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需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的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二三五年级同样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以上问题;
四六年级中,基础较好,优差生较平衡,但是缺少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
六年级语文在阅读理解中,有部分学生需要加强对短文内容和题*目意思的理解,方能减少错误,今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并在训练中掌握答题方法或技巧;
六年级数学个别学生极差,另,应用题普遍差,主要表现在不能理解题目意思,不能理清思路,还存在计算粗心大意的情况,对此,在今后一个多点月的时间内,教学的策略是避开难题、步步扎实、稳中求升。四 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要求

1、做好常规教学工作

要求各位教师深入备课,认真上课,及时批改作业,积极听课学习他人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中考试后,各班要进行奖励,既要奖励考试考得好的,也要奖励分数不高但进步很大的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减轻学生压*力,杜绝厌学情绪


适当开展一些文体活动、班级竞赛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找到一些健康有益的快乐。力争每个班形成良好的班风,全校形成良好的学风。

质量分析会发言稿范文第3篇

分析检查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能否起的实效的关键阶段,对此,我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深入剖析,按照《实施细则》的要求,凝练科学发展新共识,查找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研究财政部门科学发展新思路,稳步推进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精心组织意见征求,切实查找突出问题

为了进一步引深我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切实查找影响财政部门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使财政党员干部更好地为民理财,促进科学发展,我们专门制定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意见。通过窗口发放、深入单位、首问服务台等多种形式,发放征求意见表40余份,从依法理财、办事效率、为群众服务、应对金融危机等十个方面征求服务对象意见,收集意见56条,对我局党员干部的依法理财、党风作风等关系科学发展方面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民主生活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对于征求意见表评议的结果,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将其作为分析检查报告的基本依据。

二、加强指导材料撰写,努力确保“两稿”质量

民主生活会发言稿和大讲述稿是分析检查阶段的两个重要材料,为了确保材料质量,我们从加强材料指导和把关入手,采取三项措施,为开好民主生活会和大讲述会打好基础。

一是专门召开指导会。一把手亲自参加,股级干部全部参加,聘请专人对民主生活会和大讲述稿进行指导,从文章结构、基本思路、问题归纳详细予以讲解,使全体同志对“两稿”的写法有了深入的认识,更好的写出质量高的发言材料。

二是严把材料关口。为了开好民主生活会和大讲述会,我们从准备工作入手,严格把好材料关口,做大两不过关。对于思路不清,查找问题不深不予通过,要求进行修改;
对于内容应付了事,措施不切实际的不予通过;
有力落实了“四不上会”要求。

三是反复进行修改。对于不过关的材料,要求进行反复修改,直到形成高质量的发言材料。先后对10余份发言稿进行了集中修改,理清了文章结构,提炼了好的观点,使质量得到了提高。

三、通过两种形式,开好民主生活会

一是通过分组讨论,确保覆盖全局。按照局班子成员分工,分成四组召开民主生活会。由分管领导主持,相关股室全体人员参加,无论是股长还是科员,都要求做到畅所欲言,从思想、方法、作风等方面查找自身不足。副局长*****在小组民主生活会上,要求本着交流工作思想认识,互相协作,取长补短的原则,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综合股股长**×对于办事程序繁杂的问题,从思想认识的角度谈到:“自己以前也曾感到有些程序过于多,但是没有从思想上进一步认识,不够重视,满于现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自己深刻认识到思想认识的差距。今后的工作中,要多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站在提升行政效能的高度,深入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方法,力求人民群众满意。”预算股科员*****在分组民主生活会上,结合自身工作情况,从工作作风上剖析道:“以前总认为热情服务、踏实工作就是作风优良,在学习调研中,对于群众反映的财政资金事后监督不足问题,自己才发现仅仅在局里热情服务还不够,还要对于拨出的资金多跟踪、多督查、多问效。”分组讨论时同志们还就工作创新,与时俱进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在如何**难题,立足岗位做出贡献,促进财政事业科学发展上形成了新共识。

二是通过集中讨论,实现思想统一。全局性的集中讨论由局长**同志主持。他首先从自身实际出发,站在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的高度,要求全体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为**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在他的带动下,班子成员纷纷就各自情况积极进行发言。大家不仅畅谈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认识和体会,而且对工作的问题不避重就轻,客观真实地交流了经验做法。分管局长还就分组民主生活会的情况进行了交流讨论。最后,×局长要求学习实践领导组办公室要做好会议记录,搜集好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好的心得体会和发言要做好整理,扎扎实实总结好这次民主生活会,为下一步的分析检查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质量分析会发言稿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图书编校 再分工 流程重组 质量效率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ince 1990s, China"s book publishing has developed greatly. The variety of books published has increased 370000 in 2011 from 100000 in 1994, but the employee didn"t increased accordingly.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situation and improve the editing quality of books, it is necessary to re-divide the work between employee ,restructure publishing process and make use of social source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in book-publishing.

Key words book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division;

process reengineer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socialization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广泛用于写作和图书出版制作,我国图书出版业得到迅速发展,图书品种数从1994年的10万种,2004年的21万种,2009年突破30万种,到2011年已达到37万种。①而这是在从业人员并没有同步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的。“现在的编辑发稿压力不断增大,十年前一个编辑一年的发稿量可能只有几万字,而现在一个编辑的发稿量至少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②这是比较保守的估计,实际情况是“责任编辑一年用的书号远远超出5种,多达20~30种,工作量多达1000万~2000万字!如此大的工作量,按照‘三审三校’制的要求来运作,编辑校对人员不吃饭、不睡觉也难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进行改变,图书质量可想而知。有鉴于此,不少业内人士对解决图书生产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主张要从“调整出版专业分工,由出版单位和出版管理部门共同确定出版范围……优化结构,控制品种数量,提高质量,增进效益”③,“积极开展组织制度创新,引导和推进图书编辑环节合理的社会化分工;
提升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扭转广种薄收的增长方式,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图书的经济效益;
加强生产流程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强化责任编辑的质量责任;
建立健全社会质量监督体系”④等。这些对于出版工作起到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也开阔了我们的思路。下面准备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对图书编校再分工以及编校流程重组的看法,求教于业内先进,集思广益,共同做好图书的编校工作。

1 编校的再分工

1.1 编校为什么要再分工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分工细化,就像现在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只有专科医生没有全科医生,这样的分工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我们一些出版社仍然沿用传统的小生产方式,编辑什么都管,诸如策划选题、选择作者、组织稿件、审稿、加工、发稿、看校样、制定宣传营销计划等印前工作和协调处理校对、整体设计、印装工作中的问题,以及落实宣传营销计划、参与发行、争取最大的发行量和最好的效益等编后工作都要过问,这显然是与现代化出版工作不相适应的。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许多出版社进行了一些改革,常见的是将编辑分为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这种分工对出版社提高工作效率和市场化运作水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策划编辑片面追求眼前利益,一门心思地追求选题数量,忽视选题质量,把保证图书质量的工作全部交给加工编辑和校对。”⑤“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工作界限划分不清,来稿未经策划编辑审查就发给加工编辑加工,结果由于稿件存在重大缺陷或没有达到最初编辑策划的要求未能及时发现,造成返工,浪费资源;
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责任界限不清,出现图书质量问题后互相推诿,无人领责;
加工编辑与策划编辑缺少交流,得不到策划编辑的及时指导,策划思想不能在编辑加工中得到准确的贯彻和体现,等等。”⑥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对工作造成影响,因此,编校工作存在再分工的必要,以便分工更细化,责任更明确。

1.2 编校再分工的可行性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打印原稿的大量出现,对图书的出版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计算机打印原稿相对于手写稿,排版人员造成的录入错误大大减少,漏字、漏段几乎没有了,校样与原稿高度一致,原有的校异同工作基本上没有了,因此,电子稿的校对工作相对于手写稿是减少了的。这种减少为编校再分工从工作内容上提供了可能。刘哲双在对新技术条件下编校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校对功能的定位取决于其在编辑流程中的位置:当校对位置前移至文字加工部分时,其编辑功能(校是非)占主导地位;
当校对位置后移至文字的复制核对部分时,其制作功能(校异同)占主导地位。根据校对位移说,我们可将新技术出版条件下的校对重新定位为:校对是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技术时代,通读整理是编辑加工环节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工序。体现在其功能上,则是校是非及各项技术整理。承担这一工序的校对,应定位于校对编辑……取消责任校对,设立校对编辑,校对编辑对责任编辑加工过的盘稿进行后续加工,其侧重点在文字质量上,因此,被赋予文字加工职责,其职责大于责任校对。功能提升后的校对编辑,主要对编校质量中的文字质量负责。”⑦这就指出了编校再分工的一种具体方法。“而执业资格方面,从2002年职称评聘改为以考代评,开始了首届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校对和编辑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为同一套题,评聘标准也是完全一致,因此,获得同级资格证的编辑、校对人员无疑已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登记注册工作,明确了符合资格的编辑和校对人员必须进行注册,编辑和校对要求具备的条件也是一样的,当递交了所有资料经评审后,符合资格的校对人员也是和责任编辑手持相同的‘责任编辑注册证’。事实上,在2009年的首次注册中,出版社的大部分人员都获得了该证。基于以上原因,校对和编辑的起点已经相差不大。”⑧这说明,在现阶段从能力上或者说从职业资格上已具备编校再分工的可能。

1.3 国外编校分工的一些做法

柳明在《编校过程对图书质量的影响:对中美图书出版编校流程的比较分析》一文中对美国图书出版的编校流程做了详细的介绍。美国式的编辑校对过程有如下特点:一是专业分工精细,职责分明,光是编辑就有组稿编辑、责任编辑、内容编辑、文字编辑和统稿编辑等五种之多。二是编辑工作做得非常充分,它的编辑工作程序实际上被分成了三个程序。责任编辑对书稿首先进行审读,提出看法,并向作者提出修改意见后才开始正式的内容和文字编辑工作,而且不只是责编本人,还要请好几位编辑分别在内容、文字等方面进行审读,这样三个环节下来,至少有五六遍的详细审读过程。三是校对环节简洁高效。首先,美国出版公司的做法是特别强调编辑审稿环节,而校对的分量相对较轻,几个人同时校对,基本上一遍即过。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美国式的出版程序中的编辑环节对于图书质量起到了全面保障的作用,图书质量的真正提高主要靠编辑的精加工,而不是过分依赖校对环节。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的是,要充分强化编辑过程, 充分发挥编辑在编校环节中的核心作用,如此,才能从内容、文字、规范性等各个方面真正提高出版物的编校质量。⑨

1.4 适合国情的编校再分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介绍,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可以对编辑工作进行再分工,形成由策划编辑、内容编辑、文字编辑组成的编辑体系,细化编辑分工,加强编辑环节分量。因为编辑在审稿时如果需要兼顾内容、文字和技术性问题,就往往会顾此失彼,几乎很难在编辑审稿这个环节上把这几方面的问题全部处理好。策划编辑、内容编辑和文字编辑分别进行,各司其职,是把握好书稿质量非常重要的一环。

其中策划编辑,其职责在原以策划组稿为主的基础上,基于以上介绍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增加了初审稿件的职责,并对图书的内容质量负责。内容编辑类似于大家熟悉的加工编辑,但其职责与原来有所不同,以对书稿的专业知识内容进行加工为主。文字编辑由原来的责任校对转变而来,主要负责书稿的语言文字质量。内容编辑和文字编辑对图书的编校质量负责。以上三人中选一协调能力强的作为责任编辑,负责各工作环节的协调。

由于编辑加工更加细化,所有的内容、文字、技术性等方面的问题全部都在这一环节中处理完了,剩下的校对工作应该是相对简单而少量单纯的“校异同”或个别拾遗补缺的工作,这就为将校对工作社会化创造了条件。因为,现阶段的编校市场是不成熟不规范的,没有能力独立做好图书的审稿和编辑加工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我们强化社内编辑环节后,将相对简单的工作社会化,就不会对图书质量造成影响。

2 编校流程重组

上面我们对编校进行了再分工。既然分工变化了,原有的出版流程必然要重组。“三审三校”制度是我国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制度,即使在现有人力严重缺乏的条件下我们也还是要坚持。但坚持不等于墨守成规,我们可以在保证原有工作实质的基础上,对流程进行优化,进行重组,使之更有可操作性,更有效率,更有利于管理和监督。

编校再分工和重组后的流程是:

策划编辑初审复审内容编辑加工文字编辑加工终审一校(作者同时看稿)机校(含文字加工编辑处理问题)内容编辑通读

2.1 初审与复审

策划编辑审稿的优势是明显的。首先,通过审稿,可以了解稿件达到了自己的要求没有,结构是否合理,有哪些不足和需要修改之处,这是其他人难以替代的。因为这个选题是自己策划的,有什么设想和要求,自己最清楚。其次,策划编辑会高度重视原稿的质量,这是关系图书市场前景的大事,而对于利润通算的策划编辑来说,谁也不会把质量低劣的书稿出版了堆在仓库里来增加自己的成本,这种判断作用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这也促使其必须认真履行初审的职责。

复审一般由编辑室主任担任,这类人员具有丰富的出版工作经验,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更高的高度对策划编辑初审的书稿提出自己的意见。在此,要求复审人员认真检查初审的质量,杜绝走过场似的初审,为保证书稿能达到要求进入编辑加工环节负起把关人的责任。

一般来说,普通书稿经过这两个环节的把关认可,就可以进入编辑加工环节了。

2.2 内容加工与文字加工

编辑加工分为内容加工与文字加工两个环节,既可以顺序进行,也可以根据出书周期同时进行。

内容编辑对书稿从专业内容的角度进行加工,重点在原理的阐述、公式的推导、图形以及表格数据的正误判断等方面。这与原来的编辑加工要关注图书所有的细节相比,工作量大大减少,工作对象更专一,因此能够对书稿内容进行更细致的加工。

文字编辑完全从语言文字规范的角度对书稿进行加工,使书稿达到出版的要求。文字加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出版物差错(语言文字错误、版面格式错误和思想内容错误)中,语言文字错误是最主要的错误,占各类错误的89.8%。⑩可见,这部分工作的分量是很重的。这事实上对从校对转为文字编辑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内容编辑和文字编辑在各自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存在相互补台的问题――内容编辑改正语言文字错误,文字编辑发现书稿内容问题。因为,内容编辑与文字编辑是要对图书的编校责任负责的。

2.3 终审

终审没有像原来那样放在复审后面,而是放在编辑加工后面,原因有二。其一,终审只是对书稿中的重大原则问题进行把关,一般的书稿这方面的问题不多,此环节后移,问题不大。其二,终审人员一般是出版社的总编或者有相当资历的人员,对编辑加工后的书稿进行终审,可以顺带检查一下书稿的加工质量,以杜绝编辑加工画字号的现象。这样的终审,比原来在复审后编辑加工前或者许多出版社类似签字式的终审更有效。

书稿经过“两审两编一终审”编辑加工告一段落了。可以看出,重组后的流程是加重了编辑环节的分量的,目的是为校对工作能够真正社会化创造条件。

应该说,经过以上流程的审稿和编辑加工,书稿的加工质量比原来传统流程的质量要高,存在的问题会大大减少,对这样的书稿,校对工作的分量比原来大大减轻,完全可以交给新到岗人员或外校进行一校。同时可发给作者一份清样请作者再读一遍。

一校完的校样连同作者看的清样经编辑处理改样后,用黑马软件二校,可以将一些固定词语搭配方面的问题解决,其效果比人工校对好。加工编辑将黑马软件标红的部分处理后,交内容编辑通读,作最后的把关。

以上多个校对主体的工作能够将作者对原稿错误的识别优势,内容编辑对原稿疏漏、排录和校对失误的识别优势,文字编辑在语言文字辨识上的敏感优势,校对人员在微观处理方面的精细优势和计算机校对软件不受情绪、精力影响的稳定优势综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校对效果。

3 结语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由于编辑分工的细化,编辑加工工作比以前更充分,所有的内容、文字、技术性问题在审稿和编辑加工后已完成,校对工作剩下的是相对简单的“校异同”和少量的拾遗补缺工作,这样的工作完全可以社会化。这样的流程设计,在社内人力使用方面,由于减少了一校和二校人员,分别由外校和机校代替,同传统的流程相比,人力资源的节省效果还是很显著的。特别是新的流程,每个人的分工更具体,职责更明确,下一环节会对上一环节进行监督,这对保证整个生产流程的质量,效果是明显的。虽然编校流程只是整个出版流程中间环节的一部分,只能解决图书出版中的部分问题,但解决的是图书最关键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问题,因此,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想从出版大国发展成出版强国,还是需要从各方面下工夫,要明确出版分工,优化选题结构,合理设计生产环节,加强生产流程的管理和监控,建立健全社会质量监督体系。只有形成一个优质高效的体系,我国的出版业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注释

① 新闻出版总署.2005至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 http://gapp. /govpublic/80.shtml

② 张卓冉.图书编校质量浅谈[J].中国出版,2011(12上).

③ 王於良.当前编校质量问题把脉与救治[J].中国编辑,2009(5).

④ 冯志杰,马文晓.解决图书质量问题的宏观策略[J].编辑之友,2006(1).

⑤ 袁勤勇.策划编辑与图书质量[J].科技与出版,2011(10).

⑥ 司毅兵.科技图书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工作流程浅析[J].科技与出版,2007(11):43-45.

⑦ 刘哲双.新技术条件下校对做什么?[A].《中国编辑研究》编辑委员会.中国编辑研究(2003)[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⑧ 田艳明.数字化时代,校对定位三问[J].出版发行研究,2011(7).

质量分析会发言稿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 南方周末 特稿 采写特色

论文摘 要 《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特稿是中国式特稿典范。本文从采访视角、写作语言、叙述方式等角度对南周特稿的采写特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总结了南周特稿内外部发展的局限性,进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究了南周特稿的发展趋势。

1 南周特稿的采写特点

1.1 画面性的采访视角

南周特稿的采访与其他采访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与一般新闻采访走的程序似乎一样,南周特稿的采访是去采访一个一个的画面。采访为着画面而去,围绕画面进行,获得的也是一个一个的画面,写作就是奔着这些画面进行剪辑,这也就是新闻报道中所强调的形象思维。因此,记者的采访视角决定了特稿的成败,在没有扎实的画面采访的情况下,即便某个记者拥有生花妙笔,写出唯美动人的描述也违背了特稿的本质——真实。南周特稿的记者带有所供职媒体的特性,细节中掺杂着记者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阅历、态度、性情等,在倾听中开始还原画面。

1.2 冷静自制的写作语言

南周特稿以语言之美,重视细节写作,运用逼真的细节描写,揭示事物的本质。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白描,生动、传神地传达事实的真相,给受众营造想象的空间,打动人心。

例如《“犀利哥”正传》中:“年轻人的消失,村口的篮球架斑驳得像根抛弃的遗物,守在它身边的围墙上,残留着一行业已剥落的标语,‘团结全党全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些对主人翁生活环境的细节描写,隐喻了犀利哥的真实生活。透过这些冷静的细节描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场氛围。毫无疑问这种语言的魅力,纯粹只依靠图像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在讨论南周特稿写作的时候,有必要将其写作语言进行剖析。

1.3 高度的文学叙述方式

南周特稿以会讲故事著称,其娓娓道来、冷静克制、别有风味。倒叙和插叙的大量使用,容纳丰富了更多的信息;
把一个连续的故事变成很多个前后衔接的故事。同时,运用场景变换,视角的变化以及特殊结构,比如在《车陷紫禁城》中,记者亲历一辆出租车在北京的一个下午的遭遇,借此突显北京交通拥堵状况。这种将文学化叙事方式运用在特稿中,在接受受众赞美的同时,也引起了同行的质疑:在新闻报道中,高度文学化无疑在加强主观判断,而这种判断性叙述是否可以。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此处所论证的高度文学性的叙事,指记者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文学化叙事技巧传达文字的感染力,而非虚张声势的夸大,真实依旧是它的灵魂。

2南周特稿的局限性

2008年以后,南周对特稿的探索渐渐式微,南周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提高对调查、观察、解释性报道的追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由两部分构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就南周内部来说出现两种恶性循环的局面:缺乏能写特稿的记者;
缺乏好的特稿作品。

随着李海鹏等当年声名鹊起的优秀特稿记者的离开,南周内部能够达到优秀特稿写作水平的记者少之又少。这主要由于特稿除了要求记者具备一般新闻体裁的采写能够要求外,更要拥有出色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文字掌控力。特稿记者的缺乏是导致难以出产好的特稿作品的直接原因,但是好的选题是成就好特稿的基础,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状况也就导致好特稿一度难产。

就外部环境而言,社会急剧变化,光怪陆离等各种事件频繁发生,理论上讲这并不是一个缺乏选题的国度。但是由于事件发生的太过急促,各类媒体蜂拥而上,各种报道形式层出不穷。而特稿的选题原则在时间的跨度里集中高度的戏剧性,在时间的拉锯战中,特稿明显处于下风,能写的素材空间越来越小。其次随着人们生活快节奏的加剧,压力的加大,新型传播方式的加入,以舒缓、优雅,关照内心的特稿作品难以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特稿的阅读率大大降低。而特稿的高度文学性和创造性注定了它的阅读率低于那些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接报道,这让原本狭窄的读者群更加狭窄。

3南周特稿的发展趋势

南周特稿的发展趋势可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宏观来看,自2003年南周试水特稿到2010年这种探索逐渐减少,个中原因既是南周特稿自身的局限所致也是特稿发展的必然规律。南周特稿前期兴起之时,主要以承载负面报道的“揭黑”为主,这在新闻选题和报道立场上都稍显偏颇;
其次好的特稿选题可遇不可求,加之特稿采访难度大,耗费时间长,因此特稿不可能具备像常规新闻那样每周按时刊发。为此,南周将特稿精神融入深度报道中,以深度报道为日常刊发稿件的标准,不定期刊发优秀特稿。因此在宏观上,南周特稿在数目上的的探索力度将会减少,同时将特稿的写作方法运用在深度报道上,保持特稿的独特性。

从微观看来,特稿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其质量下降。相反,南周特稿少了对数量的追逐,多了对特稿写作上的谋划,以保证南周特稿的高质量水准。

在报道选题上,由此前“柔”性选题走向具备硬度和深度的硬性选题,同时在类别上也由此前散落的人物类、群体类、话题类、事件类四大类逐渐倾向于具有纵深感的事件类;

在语言表达上,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在哀而不伤的基调上,允许记者保留自己的写作语言。如忧伤的笔调,灵动的笔触,优雅深邃的描绘。

在叙事结构上:从传统的叙事习惯走向多样化。如采用编年的体例,参照小说或电影的叙事特点。如2010 年11月30日的《少年杀母事件》的叙事结构模仿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综上所述,南周特稿的特性决定了它只是小众读物,即便在未来,其受众群也难有很大的发展。南周将特稿曲高和寡的张力移植到深度报道上,加大深度报道的力度,同时加强对特稿自身多元化的探索。未来,一部分南周特稿演化成深度报道,另一部分在写作技法和叙事结构上呈现多样化发展,保持其精英读物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美]乔恩·富兰克林.为故事而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56.

[2][美]戴维·加洛克.普利策新闻特稿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3):623.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