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古代人物故事【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4-03-06 15:00:05 来源:网友投稿

历史也具有文学所具有的娱乐价值。普通群众所喜欢的历史人物,宫墙之内种种。那么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小学生读后感600字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小学生读后感600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古代人物故事【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人物故事【五篇】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第1篇

历史也具有文学所具有的娱乐价值。普通群众所喜欢的历史人物,宫墙之内种种。那么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小学生读后感600字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小学生读后感600字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小学生读后感600字一时间如梭,日月如箭。回想春秋,不想便知,敢问豪杰为谁,管仲、齐桓公、鲍叔牙。

坐着时空飞船,观看往事,敬意不空而有。

推开窗户只见一位看上去很文艺的青年即将要被杀头,他就是才华横溢的管仲。再看皇帝旁边有一位打扮像大臣,看上去宽厚仁爱的人正在劝阻皇帝,他们就是最佳伯乐鲍叔牙和一代明君齐桓公。原来管仲用箭射中了齐桓公,可他侥幸活了下来,后来管仲落到了齐桓公手里,桓公一怒之下要杀掉管仲。可鲍叔牙看出管仲是一位治国理政、宽厚仁爱,领兵打仗比自己都强的人,就宁愿把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相国这样的职位让给他,这样大公无私慧眼识才的品格值得我们敬佩,孔子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话来赞颂他。

齐桓公听到鲍叔牙的劝阻后考虑再三同意了他的意见。我看到这里惊呆了呀!他的仇人竟然不杀?就一番劝阻后,就让他的仇人当了宰相?我再仔细品这块微凉的茶时,发现这不止与鲍叔牙的慧眼识才有关,也与齐桓公的心胸宽广有很大的关系。孔子称赞他有话:“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管仲也为此而感动。用尊王攘夷之技,让许多小国和齐国成为了同盟。管仲又分发给他们田地,家畜,同时收回他们的实权,这样齐国的实力一下就雄壮了起来,为后来齐国成为春秋五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管仲是如此才华横溢。

关掉了窗户。他们的才华、宽容、慧眼识才真不愧为春秋三豪杰。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小学生读后感600字二郑成功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1661年,他带领两万多名将士,乘百艘战船,历尽九个月浴血奋战,把何兰殖民者驱逐出境,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台湾。

收复台湾后,郑成功决定给高山族同胞送去耕牛、谷种、犁、锄和布料,还按照当地的风俗举行了受礼仪式。

当郑成功一行人来到高山族同胞的村寨时,高山族的长老带领乡亲到村口迎接。他们高兴的收下耕牛、谷种、犁、锄和布料,还按照当地的风俗举行了受礼仪式。

锣鼓响了,民族唱起了民歌,在欢歌中,全村老少排列整齐,领头的长老双手捧着金、银、谷、土四盘礼品,恭恭敬敬地献给了郑成功,作为他们回敬的礼物。

郑成功向高山族乡亲拱手致意,兴冲冲地说:“东渡台湾,收复祖国的河山,为的是同心开发宝岛。赠给你门的东西,为的是生产旺盛,这是应该做的事,怎能收你们这样贵重的东西呢?”长老说:“有来有往,兄弟情谊,请收下吧!”

郑成功笑盈盈说:“尊重高山族的礼节,我收下一盘最珍贵的礼品。”说着,他双手接着一盘土。

长老说:“礼品自古是收金送银,怎么只能送土?”

郑成功把手中的一盘高高举起:“土地,是我们祖国的!有了土地就能收谷子,产金银!”

长老们翘起了大拇指,兴奋地说:“收土不收金,我们心连心!”

郑成功的事迹,我们中国人民永刻在心,台湾人民也永刻在心。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小学生读后感600字三王安石这个人,在没了解历史之前,只知道他是个特别牛的诗人,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读了宋史后才知道,他的“本职”,是个改革家。

王安石这个人,争议颇多,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喜爱他的人,认为他具有超前的思想。讨厌他的人,认为他的变法直接导致了北宋灭亡。

王安石这个人,若以品德考量,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两袖清风的官员之一。即便是他的政敌,都没能对他的品行挑出刺来。可我却对他的仪表,敬佩不起来。想象一下,一个男人,每天不刷牙、不洗澡、不换衣服,确实不像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但是,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人不可貌相。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不修边幅的人,最终当上了宰相?这多要归功于王安石的伯乐——宋神宗,当励精图治的神宗遇上以天下为己任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帷幕。我肯定,49岁的王安石,心中有宏伟的蓝图,他希望宋朝能永远延续下去,一直国富民安。

可是,王安石这个人,却是一个有些刚愎自用的理想主义者。他以为自己的方案完美无缺,任何不同意、批评他方案的人都是他痛恨的敌人,阻止他拯救苍生。但是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反对他,他就把朝廷全部洗牌,任用了许多小人。宋朝就像一个终于耗尽能量的机器,开始走下坡路了。

王安石这个人,我真的无法把他归类于“好”或“坏”。他有些坏毛病,比如不修边幅、刚愎自用,但他又一心为民,鞠躬尽瘁。似乎有些矛盾,但这才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才有那么多学者愿意去研究他的生平,讨论他的事迹。我觉得他是个有点可悲的人。他那么孤独,亲人、朋友都不支持他。他所坚持的变法,一直也没成功。他只能带着悲伤死去了。

王安石这个人,在不同的人心中是不同的形象。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对于一件事,可能有很多很多解释和看法。你只能根据你自己的经历去选择你心中的答案。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小学生读后感600字四王安石,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文章让后人学习,他的为人使后人瞻仰,他的政治才能则备受人们争议,于是,我怀揣种种疑问便阅读起《王安石传》一书

书中讲述了王安石传奇的一生。王安石从小便早慧,饱读诗书,在长大后考取甲等第四,也就是进士。首任准南签判,此职相当于给知州老爷做秘书,让他觉得无法一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三年一转眼便过去了,他又被任命为勤县县令,在这里,他推行了青苗法,以缓解老百姓向地主借贷款的资金困难,他还新修水…做了许多好事。又是三年过去了,由于王安石政绩突出,他被升为通判,此职仅次于知州。

随后,王安石被召入京城,皇上觉得他是个人才,将他升为知制诺,没多久,现任皇帝驾崩,英宗即位,王安石任群牧司。英宗即位四年,身体每况愈下,驾崩了。神宗继位,神宗对王安石十分宠爱,王安石虽深得幸,可他主张变法。这时,朝中响起"不和之音",很多"保守派"大臣站出来反对,王安石与司马光为此事而翻了脸,可神宗仍相信王安时,并将他升为副宰相,正宰相为"保守派"老臣富弼,可富弼后来被调出京城,任礼部尚书等几项职务。后来,王安石任相,推行了"青苗法"、"保马法"等几项新法,取得了巨大成就。后来,却被副宰相吕惠腮陷害,差点失掉官职,被郑侠的《流民图》贬回江宁。他虽又复官,可其爱子王雳病逝,使他上了一道辞职信,被则赋了一个闲职,调离京城。

在神宗驾崩后,过了一段时间,王安石逝世,被加赠大师。

纵观他的一生,我觉得,我应当学习他的为人,学习他的改革精神、爱国精神。学习他的不为所动,我在做作业过程中经常分心,取得小成绩就容易骄傲,可他却没有,我要向他学习。静静地合上书页,我沉思良久,默默地想:我应当像他一样饱读诗书,像他那样坚定信念。梁启超说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虽有些过誉,但王安石确实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佩的。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小学生读后感600字五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他的诗多描写田园风光,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在古代,若想大展身手,只有进入仕途。陶渊明二十岁时就开始了自己的游宦生涯,但他渐渐看透了,厌烦了官宦生活,最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辞官,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陶渊明的一生似乎与菊花有着不解之缘。北宋的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这么喜欢菊花呢?

首先,陶渊明的原配妻子陈氏十分喜欢菊花。陈氏去世之后,陶渊明思妻心切,又在梦中见到了妻子。陈氏告诉他自己做了菊花仙子。陶渊明醒后在墙角见到一株茂盛的菊花。从此,他便爱上了菊花。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证实,但在历史上陶渊明与妻子的确恩爱有加。陈氏死后,陶渊明还特地写了《闲情赋》来追忆亡妻。一向潇洒,豪放的陶渊明也会为儿女情长所困,可见他也是一位多情,浪漫的诗人。

其次,菊花有着隐逸的气质和孤标傲世的性情,它“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贵,不像玫瑰那样妖娆,不像桃花那样美艳,它只在深秋默默开放,这正是陶渊明的精神追求。

古代人读书为了做官,而陶渊明却想远离这一切,比起官宦之旅,他更向往“种豆南山下”得田园隐居生活。在他所描绘的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或许这就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可惜他生不逢时,在那个年代,这个愿望不可能实现。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第2篇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宫殿,古代汉族宫廷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之一。1925-2015,故宫博物院迎来90周年纪念,它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

自1406年开建,历经明清鼎革、辛亥革命,至1925年,故宫由皇家宫殿转为国家博物馆,走入寻常百姓家,其功能也经历了转折性的变化。一部明清以降的历史,以这座宫殿为中心,决定着数百年中国的命运。而今,这里是与历史相遇的地方,是古代最顶尖的艺术再现的地方,是皇家、艺术、民间三者杂糅相处的地方。

故宫不仅仅是一个留存记忆的大盒子,更是一个参照系

今年9月,故宫博物院院庆90周年的重量级首展――“石渠宝笈特展”开展,近300件绝世珍品,吸引世人目光。清晨,红色的宫门刚一打开,观众发足狂奔,跑进展厅,趴在《清明上河图》的展柜上,一厘米一厘米地观看。

90年前也有“故宫跑”。

1924年10月10日,紫禁城的大门第一次向公众打开,在3000多名社会名流的见证下,神武门城门上挂起匾额,上面是时任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理事长李煜瀛先生手书的颜体大字――“故宫博物院”。当时的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兼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副馆长的马衡撰文谈到了故宫博物院成立的重要性:“吾国博物馆事业,方在萌芽时代。民国以前,无所谓博物馆。有之,自故宫博物院始。”

当天的北京城堪称“万人空巷”,“人们无不向此同一目的涌进故宫,一窥此数千年神秘的蕴藏。”据故宫的老人回忆,在闭馆后捡拾被踩掉的鞋,就有整整一筐。此事被时人赞誉为“辛亥革命未竟之事业”。

从“宫”变成“院”,从皇家禁地变成公共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始终与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休戚与共。

1959年底,结束10年牢狱的溥仪重回故宫,为到处焕然一新的面貌感到“惊异”。“在御花园里,我看到那些在阳光下嬉戏的孩子,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我嗅到了古柏喷放出来的青春的香气,感到了这里的阳光也比从前明亮了。”他甚至感慨:“我相信故宫也获得了新生。”

它的身份极为特殊:既是全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历经兴衰荣辱,气势恢宏,肃穆庄重,又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年接待观众数量超过一千万的博物馆,常年熙熙攘攘,不堪重负。其面积,是法国卢浮宫的四倍,凡尔赛宫的十多倍,俄国圣彼得堡冬宫的九倍,英国白金汉宫的十倍。

它收藏180多万件艺术和文物精品,其中有晋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晋代王《伯远帖》、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唐代李白《上阳台帖》、宋代怀素《自叙帖》、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故宫文物研究专家祝勇说:“故宫不仅仅是一个留存记忆的大盒子,更是一个参照系。我们今人的创造力如何(比如在艺术领域),拿到这个参照系里一比就知道了。我们今天‘大师’横飞,要把这些‘大师’请进故宫,往这些艺术经典前一站,就露了底。是不是‘大师’,不是自己说了算,得看王羲之、李白、怀素答不答应。”

传统文化形态的空间表达:从永乐大帝到“萌萌哒”雍正

紫禁城之所谓“紫”不是颜色,而是对应着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天帝的居所称作紫宫,紫禁城则被视作紫微垣在人间的投影,是天子的居所。

这座恢弘宫殿内的一砖一瓦,将皇权、礼制的语言铸造其中,堪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态最完备的空间表达。

紫禁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智慧的结晶,多少无名英雄为之付出了汗水乃至生命,光采集木料一项,《明史》中就记录下入山伐木者“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之说,可见伤亡率之高。然而,即使是故宫的奠基人蒯祥那样的代表人物,官至工部侍郎,其生平事迹,《明史》也并未列传,仅散见于其他史志。除了已经成为世界记忆名录的“样式雷”建筑图档,多少能工巧匠,他们的创造、他们的名字都永远被封存在故宫的屋边瓦角。

它始终神秘而高冷,显得与周遭的发展格格不入。游客只能在门槛外看到空荡的宫殿和少数的珍宝;
仍有约一半的宫殿或尚未修缮,或作为库房、办公场所,而闭门谢客。

近年来,故宫变得活泼而生动。它似乎不再甘心只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了,更接近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萌萌哒”雍正一夕之间爆红微信朋友圈;
龙“壮壮”与凤“美美”第一次以卡通形象代言。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第3篇

    一、民间信仰对古代小说的渗透

    在民间信仰基础上,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后经文人辑录、加工、改编和再创作而完成文本化过程,转变为志怪、传奇、话本、章回等体制的小说。在小说写定过程中,民间信仰通过提供题材、人物、主题、观念和语词等多种途经渗透进来。纵观古代小说发展史可以发现,表现神仙灵异、因果报应是古代小说的重要情节类型,神怪人物是古代小说的重要角色群体,不仅志怪、传奇、话本小说如此,即便是章回体的历史演义和世情小说也概莫能外。志怪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久、数量最多的小说品种,上自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下迄清末《萤窗异草》、《右台仙馆笔记》之类,历代文人辑录了数以万计的民间神怪故事。志怪较少个人化虚构,情节多是“粗陈梗概”,《列仙传》、《搜神记》、《幽明录》皆属此类;不过,其中也有个别描写细腻、生动翔实之作,如《神仙传》中的部分篇什就已有唐传奇笔法,而《汉武帝内传》洋洋万言,篇幅之巨、场面之大、人物之多,虽唐传奇也不多见。至于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以传奇入志怪”,其精彩描写历来为人赞叹,被称作文言小说的艺术高峰。文人搜奇记异是民间信仰渗透到志怪小说的重要途径。从汉魏到明清,以搜奇记异为目的写作活动让大量民间信仰及其叙事寄寓于志怪小说之中。唐传奇是对汉魏六朝志怪的继承和发展。关于唐传奇与志怪的关系,何满子曾指出:“汉魏以降,志怪小说之繁富,殆为神话寥寂之天然补偿。环球文林,罕有其比。蕴积千载,唐人传奇乃承其余泽。”①唐代传奇、志怪二体,难以截然分开,《玄怪录》、《酉阳杂俎》、《甘泽谣》、《传奇》等具有代表性的传奇集,其中也不乏粗陈梗概的短小篇什,与志怪难分伯仲。所以,今人谈到唐代文言小说,常用“志怪传奇小说”加以统称。当然,唐代文人对这些神仙鬼怪故事着意铺陈点化,借以寄托情愫,抒发己意,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和道教的神仙济世等观念,也贯穿作者的儒家伦常和道德教化思想。话本是在说书艺人讲唱的宗教性或世俗性故事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编撰形成的通俗小说。即使是历史题材的话本,如《武王伐纣平话》、《三国志平话》等,也经常浸润着佛道二教和民间神灵观念;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张道陵七试赵升》等宗教题材的话本,人物多谪自于仙界或西方灵山,情节多是转世历劫、济世度人,带有更多民间信仰多教融合的特点。此外,艺人讲唱、文人编撰这些故事时,还会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而这些原因经常是他们头脑中的民间神灵观念的直接映现。所以,话本中渗透的民间信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明清章回小说多是在说书艺人讲唱历史故事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作家多次加工、改编、再创作而完成的“历代累积型”长篇小说。①作家在改编过程中,将自己的佛道和民间信仰观念以及儒家伦理思想都融入小说之中,于是章回小说呈现出驳杂的宗教色调,小说人物普遍被神魔化,就连着名的历史人物也被描写成谪仙或精怪的化身,如《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关公被神化、诸葛亮被仙化,《三遂平妖传》中的“三遂”都被谪仙化,其他多数人物则被妖怪化,《西游记》中的取经人都是神佛转世,而其对立面则都是妖精,《封神演义》中的大部分人物都是遭逢杀伐劫难的阐、截二教神仙,一些凡人死后也被加封为神。清代由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小说,如《红楼梦》、《绿野仙踪》、《镜花缘》等,也都比拟前代作品,把主要人物写成神仙降世,主要情节则是谪仙转世历劫。这种情节特点形成了明清小说“转世历劫”的结构模式。②从古代小说发展史可以看出,小说文本由简到繁,由疏到密,由短到长,其间都离不开对民间信仰的创造性加工和利用,相当大的篇幅用之于对民间神灵的刻画和对神仙故事的演绎。可以说,民间信仰对古代小说的渗透几乎达到了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地步。

    二、古代小说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由于古代小说容含了大量的民间信仰,小说在某种程度就成了人们用以印证仙佛灵异、果报不爽的文献,从而成为后人继续创造、传承民间信仰的文本依据。首先,中国古代社会的部分文人对文献盲信盲从,以为有文字记载即真实不谬,越是古老的文献越可信,越是出自名人、圣人之手的文字越神圣,即便是那些宗教性、幻想性的故事也信而不疑。葛洪在回答弟子“古之神仙者,岂有其人乎”的提问时,就列举神仙传记作为神仙实有的证据。在葛洪看来,“先师所说,耆儒所论”,都真实不诬,应该继续传扬下去。③他在《抱朴子内篇》中说:“《列仙传》仙人七十有馀,诚无其事,妄造何为乎?邃古之事,何可亲见,皆赖记籍传闻于往耳。《列仙传》炳然,其必有矣。”④这段话既表明了他的宗教倾向,也体现了他对待古代文献的盲从态度。我国虽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古训,但像葛洪一样盲从古书的人仍比比皆是。古人之所以以文献所载为真实,大概还与我国古代史学特别发达有关。古代史学家追求实录,以真实性作为评判历史文献价值的基本标准。史着的求真思维延伸到文学作品中,小说故事也被当做真实发生的事情,小说中的幻想性人物,包括其中的神仙妖鬼之类,也被当做真实人物加以欣赏,从而在客观上对民间信仰起到传承作用。其次,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小说人物往往被附会上了宗教人物的某些能力和特质,因而也会被民众当作神灵来崇拜。那些原本在民间有信仰、有传说的人物,如西王母、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白娘子、钟馗、包公等,经过作家的加工改造,形象更加鲜明,在民间会得到更多信仰;那些纯属作家虚构的人物,如唐传奇《柳毅传》中的柳毅、《订婚店》中的月下老人,由于在小说中被描写成神仙,他们也能得到民众的接受,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至于明清时期那些脍炙人口的章回小说,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而也会被偶像化、神仙化,进而转化为民间信仰的神灵。从宗教心理学来看,小说人物与宗教神灵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隔阂,二者在潜意识层面上属于同一种性质的对象。美国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一个人的宗教经验不仅跟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还跟他的潜意识构成密切相关。他借鉴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把人类的意识区分为意识(甲区)和无意识(乙区)两个区域,而无意识区域内的潜意识是人神相通的“中介项”。他分析了潜意识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后指出:“我们的直觉、假设、幻想、迷信、信仰,以及一切非理性的作用,都由乙区来。它是我们梦的来源,并且似乎梦可以回到它之内。任何我们有的神秘经验,……我们的妄想,固有观念和歇斯底里也出于其中。这区也许是许多许多培养我们宗教作用的源泉。”⑤潜意识既是一切宗教意识的源泉,也是作家赖以进行文学创作的精神资源之所在。小说形象与宗教神灵从源头上说是合一的,二者只有表现形式的不同而无本质内涵的差异。第三,古代神话、传说和神异故事中的人物,往往也是民间信仰的对象,一种人物双重角色,而小说的描写让他们获得新的信仰能量,并随着小说流布而传播。民俗人物写进小说,被赋予新的故事,展现出新的、超然的能力和品格,读者是乐意接受的。有些神灵不仅被塑在更多的庙宇内,连他们的生日、成圣日、忌日都会成为民俗节日,甚至还有庙会活动,从而获得更广泛、更持久的崇拜。吕洞宾是五代以后新起的一位仙人,在小说戏曲中多有表现。明清时期产生的《东游记》、《吕祖全传》、《八仙得道传》等小说,进一步推动吕洞宾信仰的传播,让他成为八仙中故事最多、知名度最高、香火最旺的神仙。《三国志通俗演义》对关公信仰的推动也是众所周知的。这部小说于16世纪传入朝鲜半岛,1592年日本封建主丰臣秀吉入侵朝鲜,随后明朝应邀派兵救援,当中国军人来到朝鲜时,“见朝鲜遍祠(关)帝,颂述满其国中”①。这些所谓“颂述”就是依托小说生发出的民间传说。在传说基础上完成的朝鲜讲史小说《壬辰录》,多次描写关公显灵助战、帮助朝鲜军队打击倭兵的情节。在一种汉文手抄本《壬辰录》中有这样的描写:“忽然灵风大起,神云四合,有一员大将,面如赤枣,丹凤眼,三角须,乘赤兔马空中杀伐,倭兵惶怯昏倒,自毙不起,一阵皆死。”②这里对关公相貌行状的描写,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十分相似。抗倭战争结束后,朝鲜人金万重在《西浦漫笔》一书中写到:“今所谓《三国衍(演)义》者,出于元人罗贯中,壬辰后盛行于我东,妇孺皆口诵说。”③当时朝鲜各地纷纷建造关帝庙,仅汉城就有12座之多。随着小说的流布,关公信仰在朝鲜半岛迅速流行开来。古代小说还会被改编成民间说书的科目,也会被改编成地方戏曲、皮影戏、木偶戏等剧目,小说的影响范围借此扩大到包括目不识丁的普通百姓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当中。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第4篇

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古代神话是人类儿童时期朦胧的产物,也是古代先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讨和发现,这些神话中记载着古代先民们的一定思想和情感,是通往中国古代文学辉煌的一扇大门,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创作的诸多作品。在戏曲上,元明清时期的戏曲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高峰,这些戏曲塑造了许多可人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性格鲜明,具有很多独特的个人品质,拥有许多典型的性格特征。本文就中国元明清戏曲中女性形象与古代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进行简单的探讨,揭示其中的关联作用。

关键词:古代神话;
女性形象;
元明清戏曲;
浪漫主义创作手法远古时期是人类精神的萌芽时期,远古时期的神话是人类的启蒙文学,是人类处于童年时代的产物,包含了涉及了人类生活环境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的起源、命运,开启了文学的辉煌之门,神话的魅力是绵延不绝的,对后世各个时期的文学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而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是按照我们古代仙人的审美理想塑造出来的,这些女性形象对后世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建构以及对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产生了十分积极和重要的影响。

元明清戏曲是中国戏曲逐渐成熟趋于高峰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戏曲作品经历了漫长的孕育发展逐渐后走向成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戏曲出现了很多关注女性生活、婚恋生活包括一些娼妓生活的作品,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女性形象,比如《西厢记》中对爱情勇敢追求的崔莺莺,《墙头马上》享受自由恋爱婚姻、不惧封建礼教的李千金,《窦娥冤》中善良坚强、不畏强权的窦娥,《桃花扇》中面对国家大义不屈不挠的李香君等等,可以说在中国的戏曲史中始终贯穿着一位位性格鲜明典型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既有青楼女子、又有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几乎包括了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女性,其广度不容小觑。这些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时期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原型。

(一)父系神话中忠贞女性形象的再现

这一时期的戏曲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在某些方面继承了古代神话中的女性形象。高明在堪称南戏鼻祖的《琵琶记》中描写了女主人公赵贞娘在其夫蔡伯喈进京赶考高中皇榜被抛弃后,尽心竭力奉养公婆,一路行乞来到京城,最后一家团聚的故事。高明通过很多细节的刻画和描写突出了赵贞娘贤惠忠贞的优秀品格。比如在蔡伯喈进京赶考之后,赵贞娘任劳任怨,照顾年纪大的公婆;
家中连年大旱,寸草不生,没有粮食时候,赵贞娘则让公婆吃米,自己偷偷咽糠;
当公婆在苦难和焦虑中去世之后,赵贞娘祝发埋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体现了以赵贞娘为典型代表的中国古代妇女的这种优秀品质。从这一角度来看,《琵琶记》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古代神话故事娥皇、女英忠夫、忠国的影响,赵贞娘身上具有一种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特有的性格特点:她坚忍不拔、勤劳自立,也体现了的“贞女不嫁二夫”的传统观念,赵贞娘可以说是这种父系社会神话中女性忠孝品格的鲜明代表和体现,是中国那个时代女性的典型形象。

(二)女性神话中女英豪形象的再现

在古代女性神话故事中,有一批以女娲为代表的“女英豪”的女神形象,她们在面对巨大的灾难和恶劣的环境时,总是能够积极勇敢地去面对现实的艰难,并付诸辛勤的劳作和斗争来战胜恶劣的现实。在远古神话中女娲娘娘不仅能在天地之初造人、造万物,还在天崩地裂、山川燃起大火、洪水肆意横生的时候,用五色石炼石补天,斩下巨龟的大脚当做四根柱子撑起半边塌下去的天;
她还杀死了残害生灵的黑龙,擒住气焰嚣张的龙蛇,这都是古代神话中女神们勤劳勇敢、不辞辛苦的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她们身上有一种面对艰难的现实不畏惧、迎面而上去解决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对于后世戏曲中诸多“女英豪”形象的成功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雌木兰替父从军》是徐渭根据早期的民歌《木兰辞》改变而成的戏曲作品,徐渭在戏曲作品中大力地丰富了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增添了很多丰富紧凑的细节,刻画了一个身为女儿身、不畏战场的艰苦和危险、隐瞒女儿身代父从军、征战西北、沙场征敌,并且在数十年凯旋回家之后拒绝荣华富贵和圣恩厚赏,毅然脱去戎装回家孝敬父母的美好女英雄花木兰形象,这一光辉的形象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尊敬和喜爱,花木兰替父从军不畏艰险保家卫国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女状元辞凰得凤》是另一部徐渭根据民间故事改变的戏曲作品,故事的原型是唐朝女状元黄崇嘏的故事,讲述了聪明且富有才情的黄崇嘏在父亲官场失利回到老家,哥哥考场失利屡试不中、母亲由此恶疾缠身一病不起之后,身担起振兴家族的重任,女扮男装进京赶考,并且高中头名的故事,突出表现了黄崇嘏在面对现实的磨难和振兴家族的重任的时候,选择挺身而出,智勇双全,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生活的巨担的故事,黄崇嘏这种坚韧不屈的女性形象对后世的作品和人们都影响深远。另外,诸如马致远的《汉宫秋》中的昭君为了祖国边疆和谐安宁,甘愿和亲并且最以死表明自己对祖国的忠贞;
在《浣溪沙》中,梁辰鱼着力刻画的为了家国大义,牺牲自我和青春、心冒险深入吴宫西施等。这些戏曲故事突出了女性人物不论是在沙场上还是在考场上都毫不逊色,巾帼不让须眉的优秀品质,“女英豪”豪迈英勇的性格,以及她们在危难的时刻总能挺身而出,甚至在很多时候表现出可以与男子相匹敌的勇气,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生动可爱的“女英豪”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与古代神话中女性形象相似的不畏艰险、勇敢挺身拯救危难的优秀品质,这些戏曲中美丽的“女英豪”形象延续古代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并将这些形象演绎得轰轰烈烈。

(三)戏曲中浪漫的爱情故事

古代神话不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对后世戏曲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情节编排以及创作方法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戏曲的一步步深入发展,在许多情节,尤其是浪漫的爱情故事的情节设置上,逐渐具有浓厚的古代神话浪漫主义情怀。

在戏曲《倩女离魂》里,作者郑光祖刻画了张倩女与王文举相爱却受到父母封建思想的禁锢和阻挠的故事,深爱之下的张倩女灵魂出窍并追随王文举一路进京赶考,表达了她追求爱情、追求幸福婚姻的强烈愿望和理想,故事生动感人。一边张倩女的灵魂为追随心爱人出窍,在经历各种磨难之后不改初心,坚持自己的爱情理想;
另一边她的肉体卧病在床,情思绵绵,经受折磨和苦痛,两边形成强烈的对比,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设计,都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郑光祖将倩女离魂的故事描写得栩栩如生,人感同身受。在《倩女离魂》的创作中,郑光祖使用了各种神奇幻化的手法,这些手法在一定程度上都继承古代神话中对很多现实现象的离奇的解释和描述。而将这种传奇的戏曲性手法发挥到极致的可以说是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牡丹亭》故事情节波折玄幻,以梦为主线串联起故事,以杜丽娘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且具有幻化色彩的梦为基点,发展出奇幻无比的故事,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女主人公杜丽娘虽只是一个凡人,但是颇具神性,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虽都只是以“情”字相系,但这种些神奇梦幻的情节都受到了古代神话故事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大力影响。其中杜丽娘死后与柳梦梅在梦中结合的情节,在古代女性题材的神话中早已出现,在宋玉的《神女赋》和《高唐赋》中炎帝的女儿瑶姬到了适婚年纪而没有嫁人,于是她的精魂变成“徭草”,时常幻化成一个美丽的少女悄悄别人的梦中在梦中与人相爱且有了“巫山神女与楚襄王的故事”①。由此可见,《牡丹亭》在创作上就一定程度上地参照了这个女性题材的神话故事,继承并深受古代神话女性形象传创作方法审美价值的影响。而另一部作品,清初作家洪的《长生殿》也是一部传奇性的戏剧作品。它是在民间流传的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基础上,根据前代相关的爱情作品发展创作而成的。洪借以丰富的想象力,将李杨二人的爱情写得凄美婉转、十分感人,将杨贵妃的形象塑造得十分生动,突出了女性的可爱和丰富的浪漫主义情怀。尤其是她最后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坚守盟约,感动天帝,让李杨二人终于可以在月宫重逢,实现“生生世世共为夫妻,永不相离”的爱情誓言。可以说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开始到洪的这本《长生殿》经过了很多人物、情节上的改变和突破,不仅就故事内容本身而言,《长生殿》可以称得上是李杨二人你爱情故事的一个新的突破,将故事是侧重点从对李杨感情误国的批判转作对李杨坚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和赞美,并从原来的传奇体的戏剧上升到了拟神话体,即“模拟古代神话的内容和格局的新的神话故事。”②这也体现了古代神话中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戏曲创作的巨大影响。

还有很多戏剧作品将浓厚的神话色彩和当时社会中普遍的审美价值融合在一起,借传奇的手法丰富故事内容,更使用这种传奇手法突出戏剧的主题。比如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对社会和官场绝望的窦娥用最后临死之前许下的三桩誓言:六月飞雪、雪溅白练、抗旱三年来证明自己的冤屈。这些作品都是基于神话女性浪漫主义故事的创作手法,突出再现了神女们的光辉形象以及优秀的品格。

古代神话中的女性的形象作为素材和原型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的戏曲以及其他文学样式中,经过文学家的发掘和再创造重新绽放出独特的光辉。在许多元明清古典的戏曲中我们看到了神话女性故事的延续和生活,很多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凝聚着古代神话中女性的优秀品质,并且成为了一种深沉浓郁的情感因素和文化积淀。在中国古代神话奇幻的故事情节的影响下,丰富了古典戏曲的样式,更有如《长生殿》这种“拟神话”戏曲体式的出现,丰富了古典戏曲的样式,进一步表现了古代女性神话对后代戏曲在故事构建、情节设计等方面的影响。(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全元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朱铁军,叶贵霞:《中国远古神话女性对古代戏曲小说女性造像的影响》,《淮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8卷。

[3](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社,1988年版。

[4]袁珂:《山海经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6](晋)干宝撰:《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7]王怀义:《百年来中国神话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5期。

[8]章俊第:《中国戏剧中人神恋神话原型研究》,《文艺研究》,1993年第5期。

[9]章俊第:《女性豪杰:天神的转形与演化──中国戏剧中的人神恋神话原型研究系列之一》,《艺术百家》,1994年第3期。

[10]章俊第:《中国戏剧与人神恋神话原型》,《艺术百家》,1993年第2期。

[11]玄珠:《中国神话研究》,上海书店,1990年版。

[12(日)伊藤青司:《山海经中的鬼神世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3]玄珠,谢六逸,林惠祥:《神话三家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4]黄震云,孙娟:《汉代神话史》,长春出版社,2010年版。

[15]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明)汤显祖:《中国古典戏曲名著:牡丹亭》,金盾出版社,2010年版。

[17](清)洪:《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8](明)徐渭:《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注解:

古代人物故事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浑言,析言,名词,同义词

 

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它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国人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有很大帮助。自其问世以来直至清初,在我国文字学史上逐渐形成了以它为中心问题和学术基础的潮流,这个潮流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期达到了极盛。当然,期间也出现了许多集大成者,其中就有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段玉裁,其代表著作就是《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段注也是今人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词汇又是语言中与人类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最重要的建筑材料,故古今词汇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不同之处。我们在整理段注中训诂术语“浑言”、“析言”所系之词时,对这一点会有比较直观的认识。“浑言”、又称“统言”、“散文”等,“析言”又称“对言”、“对文”等,是训诂学中用来系联同义词的重要术语,我们在统计段注中“浑言”、“析言”术语所系名词时发现,古人在对待同义词的态度上与今人有所不同,下面我们选取几组比较有代表性的词加以分析,以探求古人在同义词的认定和使用上的基本类型,并简要分析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这方面存在不同的原因。

一、同物异名所形成的同义词

同物异名即两个名词所指事物实为同一事物,但由于某些外在的不同而有两个或多个名称,这些名词在古代往往被看作是同义词。例如:

菡萏、夫容 一下艸部:“萏,菡萏,扶渠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夫容。”段注:“此就华析言之也。《陈风》:‘有蒲菡萏。’《尔雅》、毛传皆曰:‘其华菡萏。’此统言之析言,不论其未发、已发也。屈原、宋玉言‘夫容’不言‘菡萏’,亦犹是也。许意菡之言含也,夫之言敷也,故分别之。高诱曰:‘其华曰夫容,其秀曰菡萏。’与许意合。华与秀散文则同,对文则别。”由许书和段注可知,二者实则是为同一个事物荷花所命名的,只是“菡萏”是指“未发”的荷花,“夫容”是指“已发”的荷花。二者所指一物,浑言不别;
由于外部形态不同,析言有异。

膍胵、百叶 这两个词都指牛胃。四下肉部:“膍,牛百叶也。”段注:“鸡鸨皆有脾肶,谓胃也,即许所谓鸟膍胵也。……谓之百叶者,胃薄如叶,碎切之,故云百叶。未切为膍胵,既切则谓之脾析、谓之百叶也。……《广雅》云:‘百叶谓之膍胵论文提纲怎么写。’浑言之也。”由段注可知,“膍胵”、“百叶”均指牛胃;
只是“膍胵”指外形完整“未切”的牛胃,“百叶”则指外形细碎“已切”的牛胃。

“菡萏”与“夫容”,它们所指本为一物,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不会为了同一个事物创造两个名字的,提到此物,人们会想到“荷花”,“夫容”也已少用,“菡萏”就更少见了。“膍胵”与“百叶”也一样,现在人们在表达牛的“胃”这一器官时,会先联想到“胃”这一器官,然后再加以限定为“牛”的“胃”。

这类词还有如盐/卤、郷/牗、枝/條、牙/齿、阖/扇等,它们的特点是所指之物实为一种东西,实则没有必要为同一个物体命两个名字。

二、同类异物所形成的同义词

同类异物即名词所指代的事物是同一类事物,故都有其共同之处,古人在此共同之处上,会把它们看作是同义词。这类词又有如下几种情况:

1. 外形相似

例如:

苏、荏 一下艸部:“荏,桂荏,苏也。”“苏,桂荏也。”段注:“‘苏,桂荏’,《释草》文。《内则》注曰:‘芗苏,荏之属也。’《方言》曰:‘苏,荏类。’是则析言之则‘苏’、‘荏’二物,统言则不别也。”由上我们可以看出,“苏”、“荏”所指代的是不同的两个事物,只是它们同属于草类,从而可以统言不别也,古人在使用时可以混用。

橘、柚 六上木部:“橘,橘果,出江南。”“橙,橘属。”“柚,条也,似橙而酢。”段注:“按:‘今橘、橙、柚三果析言,莫大于柚,莫酢于橙汁,而橙皮甘可食。《本草经》合橘柚为一条,浑言之也。”这三个词都表示树上所结的果实,虽都不是同一物,但外形很相似,因此古人也常常会对它们“浑言”运用。

这类词在段注里是很多的,比如槚/楸、萧/蒿、莙/藻、猴/蝯等,它们实为同一类的两个不同的事物,但古人对同类事物或者外形很相似的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如现代科学,故运用起来也比较宽泛,即使为异物,有时也可通用。

2.功用相同或相似

例如:

簦、笠 五上竹部:“笠,簦无柄也。”段注:“汪氏龙曰:‘笠本以御暑,亦可御雨。’故《良耜》传:‘笠所以御雨。’《无羊》传:‘蓑所以御雨,笠所以备暑。’《都人士》传:‘台所以御雨,笠所以御暑。’三传相合。”竹部:“簦,笠盖也。”段注:“笠而有柄如盖也,即今之雨伞。……按簦即亦谓之笠,浑言不别也。”这两个词都指古代以竹制成的御雨防暑的用器,“笠”即今天所说的竹笠、斗笠,“簦”即雨伞,由段注可知,“笠”与“簦”因为具有相同的功用,故有时用法上“浑言不别”,即可以当成同义词来通用。

箪、笥 五上竹部:“箪,笥也。”“笥,饭及衣之器也。”段注:“《礼记·曲礼》注曰:‘圆曰箪,方曰笥。’《礼经·士冠礼》注曰:‘隋方曰箧。’许曰:‘箪,笥也。’又匚部曰:‘匧,笥也。’许浑言之,郑别言之也。”这两个词都表示盛物的竹器,正因为二者用途相似,故古人往往不会细分,从而可以浑言通用。

这类词在段注中比例也很大,如有篦/梳、棚/栈、鐏/镦等,它们的特点是用途相同或相似,这类词使用起来有时会侧重于其相同点,故可以同义混用。

3.整体与部分

例如:

股、髀 四下肉部:“股,髀也。”段注:“骨部曰:‘髀,股外也。’言股则统髀,故曰‘髀也’。”四下骨部:“髀,股外也。”段注:“肉部曰:‘股,髀也。’浑言之。此曰:‘髀,股外也。’析言之。其义相足。”由段注可知,“股”指整个大腿;
而“髀”则指大腿的外侧,只是大腿的一部分;
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是古汉语中二者有时可以同义互训。

皮、革 三下皮部:“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段注:“剥,裂也,谓使皮与肉分裂也。云革者,析言则去毛曰革析言,统言则不别也。”三下革部:“革,兽皮治去其毛曰革论文提纲怎么写。”段注:“皮与革二字,对文则分别,如‘秋敛皮’、‘冬敛革’是也;
散文则通用,如《司裘》之‘皮车’即革路,《诗·羔羊》传‘革犹皮也’是也。”由段注可知,析言之,“皮”指带毛的兽皮,“革”指去毛的兽皮,“革”实为“皮”的一部分;
而浑言之,“皮”与“革”无别,可以通用。

这类词在段注中也有很多,如臀/尻、腨/胫、袪/袂等,整体与部分之间往往也可以同义互用,这点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存在的。

4. 同一物体的不同组成部分

例如:

肓、鬲 四下肉部:“肓,心下鬲上也。”段注:“《左传》:‘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贾逵、杜预皆曰:‘肓,鬲也。心下为膏。’按郑驳异义云:‘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贾侍中说‘肓,鬲也’,统言之;
许云鬲上为肓者,析言之。鬲上肓,肓上膏,膏上心。”由段注可知,“肓”与“鬲”实为二物,只是因为它们同属人体的内部器官,且位置很接近,故古人往往会笼统起来说,因此二者才会形成同义通用的用法。

止、踵 八上人部:“企,举踵也。从人止。”段注:“止部曰:‘止为足。’《说文》无‘趾’,止即趾也。从人止,取人延竦之意。浑言之则足称止,析言则前止后踵。止鐏于前,则踵举于后矣。”可见,“止”即脚趾,“踵”即脚跟,二者都是“人足”的组成部分,故也会形成同义通用的用法。

这类词在段注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脇/胠/膀、桴/栋、榦/桢等,即两个名词同属一个事物的不同组成部分,实则不是一个事物,但由于位置很接近,往往可以当成同义词来互用。

当然,段注中“浑言”、“析言”所系名词之间的同义关系远不止上面这几种,比如段注中“艸”与“木”、“饴”与“饧”、“瘉”与“病”等等,可以看出,上古汉语在同义词的使用上是很宽松的,我们在这里只是选几类很有代表性,且在段注“浑言”、“析言”术语所系之名词中占有比例比较大的词加以分析,从而对我们阅读古籍有所帮助,同时我们也深知,要想得出更有科学性的几轮还有待于进一步穷尽性分析。

三、原因浅析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析言,古人对于同义词的用法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是比较宽泛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古人对同义名词的判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直观的视觉感受,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上古时期生产力的落后是其根本原因。正因为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所从事的生产实践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故对于事物的认识还局限于很简单、直观的感性层面上,从而对事物的认识还不是很科学。比如第一组词中,实为一物,只是因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或由于外力作用而变形等,所以它们所呈现出来的形状不同,据此人们会给一个事物冠以两个甚至更多的名字,从而形成了一组同义词。又如第五组词中,也是由于古代科学不发达,限制了人们的认识,所以才出现了不同事物却可以混为一说的现象。而在现代科学比较发达的情况下,人们的认识则更趋于理性,比如就植物这类来说,人们会分得很细很科学,像“橘”和“柚”,现在人们会很明确的知道它们二者是两种不同的水果。

当然,这也与语言自身的发展演变有关,古汉语词汇发展到现代汉语词汇,其最主要的变化是由单音词为主演变为以双音词为主,而单音词的抽象、概括能力远没有后来的复合词那么发达,故古汉语同义词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我们也期待进一步地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马景仑.段注训诂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

[4]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6]孙雍长.训诂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7]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8]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9]苏新春.汉语词义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推荐访问:古代 人物 故事 古代人物故事【五篇】 古代人物故事(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