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人,大多没有“追星”的嗜好和闲情,然而,吴晓邦先生却宛如艺海云天的泰山北斗,永远地、默默地引导着我们为舞、为人的历程。我接受南方某大学艺术学院之约,参与了该学院“舞蹈学”研究生点的申报工作,在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舞蹈编导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舞蹈编导论文范文第1篇
又一次净化心灵的阅读
这一代人,大多没有“追星”的嗜好和闲情,然而,吴晓邦先生却宛如艺海云天的泰山北斗,永远地、默默地引导着我们为舞、为人的历程。
我接受南方某大学艺术学院之约,参与了该学院“舞蹈学”研究生点的申报工作,在对“研究方向的特色”与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其中牵涉到一个焦点是对“舞蹈编导”与“舞蹈创作”的定位与阐释……记忆中,最早对舞蹈的“编导”与“创作”作出概念上的区分是吴晓邦先生,于是,为求得严谨、科学的论证,便又一次捧起了吴晓邦先生的《舞论集》。
上个世纪的80年代是中国舞蹈界挣脱桎梏、走出寒冷的“寻舞”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国策激励下,舞蹈观念的更新与舞蹈本体的寻觅,促使舞蹈创作实践走向充满热情的理性思辨与多元的艺术探索之中。“完善自我”是那个年代的特殊语境,那时作为舞蹈编导的我便十分自觉地为获得自我的完善,开始了读书、思考与书写。当时的现状是,要对舞蹈创作理论方面作出系统性的了解,能寻觅到的似乎只有吴晓邦先生的著作,因此,第一次的阅读、第一次的对舞蹈创作实践作出理性的思考,便是在吴晓邦先生文论的牵引、指导下获得的启蒙。“每一次阅读吴晓邦先生的舞蹈文论,心情总是难以平静,这是因为吴晓邦先生的舞蹈文论,能给人以收益、充实、信念与振奋。吴晓邦先生文论中满溢着对祖国、民族、信仰的炽热情感与忠诚,对中国“新舞蹈”艺术事业不倦的探求精神,对人民大众深切的敬爱与关心,能促进舞蹈创作实践者思想境界的提高并获得极大的精神陶冶……”。这段“读书随笔”是我最初的阅读感动,而吴晓邦先生在《随感录》中书写下的那段“舞蹈家要在逐渐的成长中,认识到舞蹈并不是一种自娱或娱人的玩意儿,而要让人感到自己对社会、对人民的一种责任心,成为人民的代言人。”的教诲,却永久地成为了一个普通舞蹈工作者为舞、为人的座右铭。
“责任”,就是一种在“肩负”过程中的“承担”。为实现创建“中国新舞蹈艺术体系”的理想,吴晓邦先生无论是脚踏炮火纷飞的国土“在时代脉搏上起舞”,抑或是面对政治纷纭的险恶、忍受来自各方面的冷漠与高压,始终坚定且艰难地跋涉着他的精神之旅――“为人生而舞,为大众而舞”。1956―1958年创办“天马舞蹈艺术研究室”是吴晓邦先生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天马”原本可以成为吴晓邦先生的一块园地――一个可以让他实现自己的舞蹈思想、完成他的舞蹈体系的地方,但是,在那个动荡多变的年代里,这个在舞蹈艺术的各方面已经很成熟了的艺术家和中国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虽然在现实中总是“谨小慎微”,总是“注意不讲错话”、“不暴露自己的幼稚状态”、并全力以赴地钻研天马工作室的业务,虽然“为了新舞蹈能够有一个新局面”,竭尽全力地以他瘦弱的身躯带领着天马工作室的成员走四川、进贵州、入湖南、下广西,“五十二岁仍然坚持每场演出八个节目”……然而,刚刚开始实验的“天马”无力回天――天马舞蹈艺术研究室夭折,成为了吴晓邦先生永远的心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于吴晓邦先生而言,意味着一个迟到的春天。1979年的吴晓邦先生被推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时,已经到了73岁的高龄。耄耋之年的吴晓邦先生面对新时期的召唤,为改变舞蹈界理论工作的薄弱环节,穷尽一切精力致力于舞蹈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以《我的舞蹈艺术生涯》和《新舞蹈艺术概论》两书作为他“重要工作的开端”,还相继出版了《舞论集》和《舞论续集》等著作与文论。高擎理想火炬,照亮一代风流,而今,当一批批舞蹈博士、硕士、学士迈向中国舞蹈理论建设的漫漫征途,当成十成百的有关舞蹈史论、舞蹈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著作相继问世,终于,可以告慰吴晓邦先生的天国之灵了。
没有任何的自我掩盖,却透露着真诚、平和与安详,没有任何的张扬,却蕴藏着无尽的炽热与坚贞,没有雄辩般的旁征博引,却能牵引着读者迈入清晰思路――这是吴晓邦先生文论给予我的又一次感动、又一次收获。“舞蹈分类学”、“创作法与编导法”、“舞情、舞律、构图”、“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传统与传统主义”等等,是吴晓邦先生文论的一种精彩,宏观的观念性把握,具体的方法论言说,吴晓邦先生总能站在一个时代的高度,高瞻远瞩地作出鲜明、确定的指向。十分令人叹服的是,吴晓邦先生的艺术思想,面对今天的艺术实践仍然具有极高的指导性价值,依然能启发、触动当代人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深层思考。心动掩卷,浮想绵绵,对吴晓邦先生、对上一辈舞蹈艺术家的景仰与尊敬不正是来自于他(她)们为舞、为人的真诚和给予我们的知识与力量?捧卷深思,扪心自问,这一代,是否果真坚守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曾几何时也很赞叹现今舞蹈“后生”的几分霸气,几分张狂,每每一处,似乎都可以“划时代”地“掀江倒浪”,然而,英雄气短,面对无涯的艺海行舟,大多难以抵挡“实惠”的诱惑,轻易地卸去了同学少年时盟誓的“承当”。过去的崇高与责任或许成为了今天的沉重与负担,成为了今天的笑谈,但是时下许多艺术“怪象”的滋生、许多粗制滥造的舞蹈、舞剧“作品”的泛滥,恰恰正是由于我们散失了那份崇高,那份责任,那份承担,那份境界――一旦舞蹈、舞剧成为单纯谋取“功利”的手段,我们的生活与创作便失去了诗意,一旦舞蹈成为了“面镜自恋”的“嗟叹”,我们便脱离了社会、脱离了对人民大众的深切关爱。
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置身感受吴晓邦先生的教诲,是在1985年的南京。吴晓邦先生在夫人盛婕的搀扶下,来到了全国舞蹈创作会议分组讨论会场。温暖的阳光照在老人瘦弱的身躯,儒雅清瘦的面容透出几许安详,当时的老人说了什么?或已模糊淡忘,眼前重叠、幻化的是,乘坐“天马”起舞净空的吴晓邦先生,依然在为人民而舞,为人生而舞……。
“编导”、“创作”与“原创”
循舞筑文、思路漫漫,踏着吴晓邦先生奠定的“舞论基石”,里程,依然悠长。
舞蹈编导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舞蹈创作;
感性;
理性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42-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我国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舞蹈艺术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通过观赏舞蹈表演人们可以获得较高的视觉享受及品格熏陶。舞蹈艺术作品充满情感,而这种情感又要受到理性的制约,因而舞蹈创作者必须将感性和理性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一、舞蹈艺术的心灵感受
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主要取决于创作者,客观生活对于每个创作者而言都是公正的,不同的舞蹈创作者面对同一种生活情境会创作出完全不同的作品,同样的素材产生不同的美学情绪,究其原因,在于创作者心理条件的不同。舞蹈艺术界有这种观点,即舞蹈创作为情动而辞发,情动,就是舞蹈创作者的感性思维。所以,舞蹈编导创作舞蹈之前,一定要有独特的心灵感受,受到心灵感受刺激以后,编导才会有创作舞蹈作品的激情及冲动。编导的心灵感受形成是进行舞蹈创作的基础。
二、舞蹈创作中的感性和理性
在舞蹈作品当中,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视觉形象。观众看到的为视觉形象,编导创作的也是视觉形象,编导能创作出什么样的视觉形象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编导认识水平。
毋庸置疑,舞蹈作品包含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于舞蹈艺术作品,观众主要通过感官进行感受,还是以思维进行理解,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编导所赋予观众的是什么,取决于作品内涵,舞蹈作品内涵又决定于舞蹈编导的认识水平。相同题材内容的舞蹈作品,有些编导仅仅表现了舞蹈应有的特征,做到动作到位;
有些编导仅仅表现了相应舞蹈的精神内容,缺乏较强的可观性;
有些编导却可以把舞蹈的精神同动作进行有机结合,在精神和视觉两方面打动观众,从而达到一种物心合一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关键要依靠编导的悟性和理性思考。比如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所编的独舞《雀之灵》就有效利用了肩胸、手臂、头部的闪烁性动作,形成了一种神奇幽深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孔雀的生命力,不像一些其他编导,在表现生命活力的时候通常都采取大幅度、跳跃性肢体动作。
对相应的舞蹈作品,观众要做的就是解读呈现在眼前的感官材料,但编导则要担负起赋予感官材料更加深刻的内涵及情感的责任。此外,舞蹈表演技法方面的创新也决定于舞蹈编导的认识水平,从舞蹈历史上看,舞蹈中重大技法方面的创新通常都源于方法论方面的创新,在哲学上体现为方法论方面的创新。舞蹈编导进行创作的时候通常都会受自身技法限制,很难把自身真正所想内容自由、全面、充分的表达出来,所以舞蹈编导一定要有较高的理论认识水平,从方法论角度创新自身技法。默斯・堪宁汉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研究并运用我国的《易经》和一些其他拙作,利用机遇编舞、录像舞蹈、电脑编舞等在世界上领导了三次舞蹈新潮流。所以,相应的舞蹈编导必须积极进行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促进舞蹈的不断发展。
舞蹈艺术复杂的概括了生活,在这一过程当中,就一定会存在编导和舞蹈演员的感性认识及理性思维,改过过程就是对来源于生活的材料进行加工的一个过程,加工意味着节选,筛选材料的过程当中理性思维居多,所以舞蹈的创作根本离不开理性思维。所有优秀的舞蹈作品都有着较强的思想内涵,它能够真正的切入到人们的生命及精神状态当中,对人的心理变化进行准确把握及开掘,对人的特定生存状态进行深刻呈现。
编导创作舞蹈的时候,一定要深刻理解并有效把握相应舞蹈作品语境、传承等方面的潜隐性因素,以观众的视角进行切入,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意识、更震撼人心的作品。当然,舞蹈为一种身体语言,不可能让所有观众都一目了然,对现代舞尤其如此。舞蹈虽然源于生活,但其又高于生活,怎样才能使舞蹈更加贴近生活,是观众深切的感受舞蹈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创作舞蹈作品完以后,编导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加工和修改,力求舞蹈更加贴近生活,不仅要有比较形象的表现,还必须让观众深刻认识相应舞蹈作品的思想。由此可见,舞蹈创作具有极强的复杂性,要有效平衡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因为不同的舞蹈编导具有不同的文化素养、情趣爱好、生活经历、受教育情况、专业能力、性格特征等,所以会对生活内容具有不同的感受及理解,创作舞蹈的时候就会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及表现方法,从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舞蹈形象。舞蹈创作没有固定格式及方法,舞蹈编导有着无限的想像空间。舞蹈创作为一种审美创作活动,编导一定要遵循相应的舞蹈发展规律,这样才会使创作出来的作品获得较强的生命力,充分发挥其艺术影响力,长久的感染观众。
对舞蹈作品而言,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来源于生活,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所有艺术创作只有根植于生活土壤,才会展现迷人魅力。所以编导进行舞蹈创作的时候应将重点放到对人物的内心情感及精神世界方面,有效发挥舞蹈表现力。
三、结论
舞蹈艺术是一种肢体语言艺术,舞蹈编导进行创作的时候应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理性思维的艺术加工,创新舞蹈的技法表现,全面提高舞蹈内涵。舞蹈艺术是感性同理性有机结合的产物,所以创作的时候就要将二者从不平衡调整到融合状态,并进行完美结合,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黄建新.舞蹈表现中动作质感浅探[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5
[2]刘敏.论舞蹈艺术的感性与理性认识[J].怀化学院学报,2007(10):26
[3]赵向欣.情为舞之魂――浅谈舞蹈课中的意境教学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4
舞蹈编导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学作品 舞蹈作品 转化 先决条件 问题和环节
古往今来,常常有文学作品被搬上舞蹈表演的舞台,那些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更是舞蹈编导乐于改编的对象,因为人们对这样的文学作品十分了解和熟悉,很容易与改编后的舞蹈作品产生共鸣。如根据曹禺名著《雷雨》改编的舞蹈作品――芭蕾舞剧《雷雨》(图1)和现代舞剧《繁漪》(图2)都取得了成功。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所涉及的艺术领域非常广泛,类型与题材多种多样。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给舞蹈编导的艺术构思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创作空间。如取材于神话文学作品的舞剧《神猴调扇》《凤鸣岐山》等,取材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舞蹈作品《鸣凤之死》《曾经有过的日子》等。很多改编自文学作品的舞蹈作品之所以能够长久保存下来并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原著的影响力是重要原因。既然众多文学作品给舞蹈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哪些文学作品可以改编成舞蹈作品?改编条件具备是否就能够成为好的舞蹈作品?本文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
一、文学作品改编成舞蹈作品需具备的条件
(一)文学作品的情感性
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同样具有对生活的表现,是创作者向读者传递其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舞蹈作品则是以舞蹈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将编导的艺术构思传递给观众。因此,文学作品改编成舞蹈作品的前提,即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强烈的情感,能够让人感动,使舞蹈编导对文学作品产生共鸣,继而产生改编的意图和以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表达的冲动。因为反映生活各个方面的文学作品非常多,舞蹈编导又有其情感、情趣、审美、关注领域等多方面的个性化特点,所以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会产生不同的视角。但无论如何,文学作品改编成舞蹈作品的先决条件就是其具有丰富的情感,能够深深地打动舞蹈编导。以舞蹈作品《雷雨》为例,编导的创作源泉来源于同名话剧,正是文学作品中周家的悲欢命运使编导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继而产生了创作冲动。如果没有编导对《雷雨》的情感认同,就不会产生创作的欲望,也就谈不上改编为舞蹈作品了。古语云:“感物而动、物使之然也。”如果没有文学作品感动着舞蹈编导,那么文学作品改编成舞蹈作品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情感性是改编成舞蹈作品的先决条件。
(二)文学作品的情节性
许多文学作品都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巴金的《家》中觉慧与丫鬟鸣凤之间的爱情悲欢等。舞蹈是以形体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一般来说应取材于文学作品中为人熟知的情节来反映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文学作品是否可选择引人入胜的情节,更是决定舞蹈作品能否成功的必备条件。以现代舞剧《繁漪》为例,舞蹈编导以繁漪受到周家两代人这一情节作为题材,着重表现受封建势力迫害的妇女内心的无奈与悲愤。正是这一巧妙安排的情节,给舞蹈编导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用心理展现的结构方式,使得作品发人深省,充分展开了原著的创作意图,从而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因此,文学作品的情节性是改编的必备条件。
(三)文学作品的可舞性
过去舞蹈界的一些人在舞蹈表现和反映生活的内容上存在这样的认识――远离当代现实生活的神话、历史传说和花鸟鱼虫是舞蹈表现的天地,当代人复杂的情感却由于舞蹈的局限性只好让位给其他艺术形式。这种论断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绝对正确,舞蹈表现的范围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如过去“开会”被舞蹈界视为,但随着20世纪30年代德国现代舞蹈家科特・尤斯创作的《绿色的桌子》问世而被打破;
再如家庭伦理道德、残疾形象等过去的舞蹈都相继被打破。这样看来舞蹈作品似乎并不存在不可舞性。其实不然,当代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基本不具有可舞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代表将来也不具有可舞性。此外,改编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如果选中的题材或情节不具有较好地反映原著的结构,也是不具有可舞性的体现。
二、文学作品改编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尊重原著
一般情况下,舞蹈改编中对文学作品的选择很重要,应该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作品,这样观众在欣赏改编后的舞蹈作品时,不需要对背景、情节及舞蹈意境再投入精力去理解,很容易进入剧情。这对于观众理解与把握舞蹈编导的艺术构思有很大帮助。如取材于巴金文学作品《家》的舞剧《鸣凤之死》之所以产生很大的轰动,不仅因为舞剧编导在众多情节中将视角独特地定位在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丫鬟鸣凤身上,以其命运的变化作为主线,给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艺术理解平台。同时也得益于巴金的文学作品《家》早已家喻户晓,其精彩的情节也为人们所熟知,所以观众在欣赏舞剧时很容易跟随编导的艺术构思,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果舞蹈编导在改编中擅自脱离甚至更改原著,只考虑自身的情感,那么毋庸质疑,不仅舞蹈作品谈不上改编自文学作品,而且观众在欣赏时会对舞蹈作品产生歧义,对编导的艺术构思不理解甚至产生反向欣赏趣向,这就很难产生艺术共鸣。所以说,充分尊重原著的创作思想是改编的重要原则,应该切实加以注意。否则,失去原著的文学依据,舞蹈作品很难为观众所理解并产生共鸣,也就谈不上成为好作品了。
(二)加入编导的艺术创新
充分尊重原著并不是说与原著丝毫不差,如果那样就谈不上艺术的创新了。虽然舞蹈作品来源于文学作品已经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了,但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合舞蹈审美规律的创新也是编导艺术构思的重要任务。如根据曹禺名著《雷雨》改编的舞蹈作品有芭蕾舞剧《雷雨》和现代舞剧《繁漪》,前者较忠实于原著,后者则根据编导对原著的理解及审美观点,着重以繁漪的心理变化来表现原著中以繁漪为代表的受封建势力迫害的妇女内心的悲凉与愤恨,将原著的内涵情感再度升华,从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作品,这是既充分尊重原著又加入编导艺术创新的成功典范。因此,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入编导的艺术创新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符合舞蹈创作规律的。
(三)选取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情节
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是引起观众的艺术共鸣,而文学作品中不是所有的情节都具有这样的功能。因此,选取文学作品中合适的素材作为舞蹈作品的主题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舞蹈作品成功与否。以舞剧《鸣凤之死》为例,原著《家》中有众多情节可作为改编舞蹈的题材,编导却以丫鬟鸣凤的命运作为舞剧的主题。不仅因为鸣凤的命运变化带给观众一个审视原著内涵的全新视觉平台,更重要的是编导要通过鸣凤的命运来抨击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从而引起观众深刻地反思,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这也是原著深层次的内涵,这样的作品很容易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因此,从创作审美的角度来看,对于文学作品的选择应注意是否能够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从而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这是艺术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学作品改编成舞蹈作品的关键性问题。
(四)注意采取恰当的体裁和结构方式
舞蹈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选取恰当的舞蹈体裁和结构方式也很重要。一旦从文学作品众多的素材中确定了舞蹈作品的主题,就应该考虑以什么样的体裁和结构能恰当地体现原著的内涵与编导独特的艺术创新。以舞剧《繁漪》为例,如果编导以常用的顺时空结构方式,通过发生在繁漪身上的事件来表述作者的创作意图,那么观众的欣赏思路很容易偏离舞蹈编导的创作意图,很难对繁漪的心理变化产生反思,作品容易落入平庸。正是编导采取时空交错的结构方式,使观众自然地跟随繁漪的心理变化来把握其内心的呐喊,从而很顺畅地循着编导的艺术构思去理解作品,从而领悟到编导独特的艺术创新视角,以及恰当的叙述方式。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改编时,选择什么样的体裁和结构方式进行诠释非常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好作品与平庸作品的分水岭。至于体裁,可根据剧情的需要而定,在此不加以论述。
结语
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是舞蹈编导常用的创作手段,因为如果文学作品广为流传,改编成舞蹈作品很容易被观众所接受,而且文学作品中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发人深省的内涵是舞蹈艺术构思的重要基础,辅以恰当的体裁和结构方式很容易使舞蹈作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具体的改编过程中需要注意充分尊重原著,加入编导的艺术创新,选取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情节和恰当的体裁与结构方式,从而改编出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的舞蹈杰作。
参考文献:
[1]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舞蹈编导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舞蹈编导 艺术创作 舞蹈创作
中图分类号:J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382-01
引言
舞蹈编导是对舞蹈艺术进行创作的主要领导者,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舞蹈艺术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艺术的关键在于创意,舞蹈编导必须要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意,在舞蹈编导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新的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应用,从而为大众带来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舞蹈编导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很多方面,例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一处自然景观,一个突发事件等,都可以成为舞蹈编创的源泉,激发舞蹈编导的创作欲望。在舞蹈创过程中,舞蹈编导可以选择不同的舞种、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表达形式,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舞蹈形式表达出来。同时,舞蹈编导的创作也是一个理性和感性融合的过程,在编创过程中应该要把握舞蹈创作的基本要点,对舞蹈编创水平进行提升。
一、舞蹈编创需要注意的要点
1.把握舞种之间相互借鉴的“度”
在舞蹈编创过程中,为了体现创新性,编导一般会在舞蹈中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并且通过对各种元素的融合,使得舞蹈的艺术内涵更加复杂,使得舞蹈更有创意。从这一点来讲,舞蹈的编创是不同舞种相互融合的过程,不同舞蹈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在对不同舞种进行融合的时候,可以促进不同舞种的多元化发展,但在融合的过程中应该要把握一个“度”,要注意对各种不同舞种的特色进行体现,实现舞蹈艺术的继承目标。
2.把握故事情节的“度”
舞蹈是一种有故事、有语言的艺术形式,舞蹈善于抒感,善于叙事,有故事情节的舞蹈作品才能激发观众的热情,使得观众在观看舞蹈的时候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前很多舞蹈编导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很少考虑情节舞,在一些小型的舞蹈作品中很少被编导采用,但是大型舞蹈作品中情节舞是一种常见形式。在创作情节舞蹈的时候具有较高的难度,因为对故事情节以及情感的把握是一个难点,有的编导在创作的时候可能因为太过投入,太重视故事情节,而忽视了一些其他的细节,比如有的编导在创作情节舞蹈的时候忽视了肢体语言的应用,使得整个作品变得戏剧化,就好像是在看情景哑剧一般。因此,在舞蹈编创的时候,虽然要注重故事情节的体现,但同时也应该要对肢体语言进行重视,尤其是对于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肢体语言往往更具有感染力,可以渲染观众的情绪,用肢体语言对舞蹈艺术进行诠释,才能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
3.把握技巧运用的“度”
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一定具有丰富的技巧,尤其是在关键的时刻,例如当舞蹈中的故事情节发展到紧要关头,一些高超的技巧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将舞蹈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运用技巧的时候要控制在一定程度范围之内,优秀的舞蹈作品拒绝过多的炫技,如果在作品中莫名其妙地展示技巧,会让整个舞蹈作品的连贯性变差,会将好的艺术作品变得没有生气和活力。因此在舞蹈编创过程中要对技巧进行适当应用。
二、提高舞蹈编导能力素养的方法
舞蹈编导是一部舞蹈作品的开发者,其综合能力素养会直接影响舞蹈作品的质量,在舞蹈编创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编导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从而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舞蹈作品。
1.提高舞蹈编导能力
1.1吃透教材,夯实理论基础。舞蹈编创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中,但同时也需要有充实的理论基础,一个舞蹈编导想要创作更多高质量的作品,则必须要加强对舞蹈编导理论的学习,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了解不同舞种的特点,在创作的过程中对各种舞蹈艺术形式进行利用。
1.2加强舞蹈训练。一个合格的舞蹈编导,不仅要能创作舞蹈作品,自己本身也是一个舞者,是一个表演家,舞蹈编导自己也可以加强舞蹈训练,在舞蹈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不同舞种的理解和感悟,从自己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对舞蹈艺术的理解,从而有助于舞蹈编导在进行舞蹈创作的时候真正提高创作水平。
2.培养深厚的文化修养
舞蹈是重要的艺术形式,与歌曲演唱同为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艺术类型,舞蹈注重身体语言的表达,也注重心理和情感上的交流,同时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也会加强对其他道具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利用,因此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对于舞蹈编导而言,必须要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对舞蹈的历史、舞蹈的艺术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同时要对不同舞蹈所对应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从而在进行编创的时候可以提高创作水平。例如在创作民族舞蹈的时候,以蒙古族为例,蒙古族给人的最明显的感觉是豪放,对这类舞蹈进行创作,就必须要对舞蹈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舞蹈编导可以深入到蒙古族生活的地区,结合当地人的生活情况,对蒙古族舞蹈的艺术内涵以及文化背景进行了解,从而使得舞蹈作品更具有民族性、代表性。
3.培养独特的审美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舞蹈的关键在于创意,在进行舞蹈编创的时候,创意是影响舞蹈质量的关键因素,一个舞蹈编导应该要有自己的思维、舞蹈表达语言,根据自己的审美能力对舞蹈艺术进行加工,从而才能产生更多与众不同的舞蹈作品。因此,舞蹈编导在日常编创过程中,要不断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独特的审美能力,要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舞蹈艺术,最好的方法是多融入生活,融入到最真实的生活中,在民间发现舞蹈艺术的本质和文化根源,并且对这些文化要素进行加工,使其与其他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的艺术,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4.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是舞蹈表演的重要过程,舞蹈编导在进行舞蹈创作的时候一般都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借助舞蹈对情感进行诉说,情感丰富的舞蹈作品才能感染观众。舞蹈编导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里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对话,而是指舞蹈编导要通过舞蹈将情感表达出来的方式,这种表达能力可以通过语言交流,也可以通过动作指导来完成。为此,舞蹈编导应该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编导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站在舞蹈者的角度来想象问题,对舞蹈艺术进行分析,舞蹈者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可能不够透彻,对舞蹈的文化内涵理解不深,所以在舞蹈编导的过程要对语言进行组织,考虑到舞蹈者的实际情况,将一些专业的舞蹈术语用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得舞者者可以加深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在讲解舞蹈艺术及其文化内涵的时候,除了简单的语言交流,还可以借住肢体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学生对这些舞蹈知识的理解。其次,舞蹈编导应该要进行舞蹈示范,在舞蹈编导过程中,有的动作难度较大,或者比较抽象,舞蹈者可能并没有理解编导的意思,对此编导要进行舞蹈示范,亲自用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给舞蹈者展示,使得他们能够对舞蹈产生更加直观的认知,并且加强对这些舞蹈动作的理解和记忆。
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编创是产生舞蹈作品的重要过程,舞蹈编导是直接领导舞蹈作品的重要角色,在舞蹈编创过程中,编创人员应该要具有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对舞蹈编创过程中的各种艺术问题进行解决,提高舞蹈编创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志毅,毛红庆.浅谈如何提高舞蹈编导的创作能力[J].艺术教育,2009(06)
舞蹈编导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舞蹈;
艺术;
编导;
专业素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基础上,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舞蹈作为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能够通过娱乐的方式陶冶人们的情操,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和喜爱。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各种文化多元化发展,舞蹈的编排显得更加的重要,作为舞蹈作品的创作者,舞蹈编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要求编导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例如音乐素养、文化素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情感表达、创新能力等,因此,舞蹈编导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一、舞蹈编导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
在舞蹈创作中,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是编导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舞蹈编导只有具备一定的舞蹈功底和基础,将头脑中的创作灵感和构思通过舞蹈的形式准确而直观的表现出来。首先,舞蹈编导要熟练掌握扎实的舞蹈专业知识和技能,舞蹈时一种通过肢体动作变现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在舞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编导才能够发挥所长,找到丰富的创作灵感与素材,深刻的理解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精髓,对舞蹈演员进行专业而细致的讲解,使其充分演绎出舞蹈的灵魂,使得编排的舞蹈更加精彩;
其次,舞蹈编导需要对我国舞蹈的发展历史进行认真的了解,从中不断吸取我国舞蹈发展过程中体现的优秀的创作经验,从而引以为鉴,激发全新的创作思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舞蹈编排和创作能力,舞蹈编导只有舞蹈的发展历史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才能够更高的掌握优秀的舞蹈作品中所蕴藏的宝贵财富,对舞蹈的组成元素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更好的把握舞蹈发展的趋势,从而能够结合时代特色创作出更具有魅力的舞蹈艺术作品;
最后,舞蹈编导还要具有较高水平的编舞技巧,编导要结合工作经验的同时,对舞蹈的各个动作元素进行深入解读,掌握比较系统的编舞技巧,轻松驾驭即兴编舞、音乐编舞、双人编舞等任务。
二、舞蹈编导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
在现实生活中,舞蹈和音乐相互依托、共同发展。音乐通过声音和旋律来表达艺术,而舞蹈则是通过肢体动作实现艺术表演,二者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别,但是在表演过程中可以实现相互融合和渗透,相得益彰,呈现更好的表演效果。因此,舞蹈编导不仅要具备舞蹈动作的编排能力,更要结合音乐的魅力来完善舞蹈,这就需要提高音乐素养。舞蹈编导不仅以舞蹈表演形式为依据寻找与之匹配的动人旋律,还可以在音乐中寻找舞蹈作品创作的灵感。舞蹈编导在音乐方面的素养关系到整个舞蹈的编排水平,可见,舞蹈编导的音乐素养对舞蹈作品的创作水平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舞蹈作品的创作离不开音乐的支撑,如果一个舞蹈编导没有良好的音乐素养,例如欠缺音乐节奏感,难以正确掌握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无法对音乐的内涵进行深入的解读,也就很难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因此,舞蹈编导需要具备较强的音乐感知能力,可以通过一定的音乐培训课程,来提高自己的音乐思维能力,深入感知音乐与舞蹈的结合点,从而通过音乐内涵来提高舞蹈的创作质量。
三、舞蹈编导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舞蹈和文学都属于高层次艺术欣赏,对意境表达具有基本的要求,并且“诗情画意”是它们最基本的艺术特性。虽然舞蹈采用的不是文字形式的表达方法,但是舞蹈和文学可以在精神内涵上达成共识,因此,很多的舞蹈作品源于文学著作的改编创作。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等就是经典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优秀舞台剧,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喜爱。舞蹈剧本的撰写和伴唱台词的创作均对舞蹈编导的文学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舞蹈编导要提高自身的文学写作能力,在创作舞蹈时,将文学的形象思维方式充分运用到舞蹈的观察、取材和艺术构思方面。舞蹈编导需要加大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力度,不断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意境构思能力,从而把文字所描绘的意境通过舞蹈动作演示出来,进而更生动的表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在舞蹈创作中,编导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构思方式、情节设置、人物刻画手法以及细节描述方式等进行适当处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舞蹈编排之中。文学作品是舞蹈创作的重要题材源泉,舞蹈编导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来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从而实现文学与舞蹈的艺术融合,让文学为舞蹈提供支撑,让舞蹈为文学作品展现更深刻的表达。
四、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之观察力和想象力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见生活经验对于艺术的创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舞蹈编导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从日常生活体验中发掘舞蹈素材,从而创作出更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舞蹈编导要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并提高提炼和分析信息的技能,将有价值的素材进行一定处理,并将其渗透到舞蹈的编排中,使舞蹈更具生活气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感受,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舞蹈最初的变现形式是乐舞和民族舞,并不断的以此为基础进行改革创新,对此,舞蹈编导要善于观察不同地域的人文面貌,以当地的民间素材为依据进行舞蹈的塑造,使创作出的舞蹈真实反映当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产生生活的共鸣。此外,舞蹈的创作对编导的想象力也有较高的要求,编导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大胆的进行创作,提高舞蹈的创作水平。这里所说的想象力并非凭空想象,舞蹈编导要以创作素材为根据,展开合理的联想,例如在舞蹈创作中,舞蹈形象要更加生动的展现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就需要编导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探究音乐旋律深处的涵义,塑造出更具体生动的舞蹈形象。
五、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之情感表达能力
舞蹈是一种带有情感的艺术,在舞蹈的展示中需要演员将其中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要想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舞蹈编导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内心深处隐藏着丰富的情感,但是不能够完全通过肢体动作或面部神情表达出来,因此,为了创作出更加生动的人物形象,舞蹈编导需要细心观察和捕捉舞蹈演员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并经过耐心的启发和引导,使舞蹈演员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的丰富情感,并区分开自己与舞蹈角色情感,全面展示舞蹈角色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舞蹈所蕴含的情感是不能够用语言简单描述的,编导需要加强舞蹈演员的日常训练,潜移默化中培养演员的情感,让演员能够真切的用心感受,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情感。当然,这里的训练不单单指动作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舞蹈情境的营造,不同种类的舞蹈需要的情境不同,所表达的感情也就不尽相同,这就需要编导在提高自身情感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将演员的情感布置到位。
六、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之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创新,舞蹈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需要编导提高创新能力,创作出更加符合时展的舞蹈,从而满足群众对于新鲜事物的需求心理。在舞蹈作品的创作中,舞蹈编导需要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不断创新舞蹈表演的方式,充分体现舞蹈艺术的独特性。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各行业人才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舞蹈编导的专业素质而言,创新能力更具有现实价值和重要意义。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如果舞蹈编导不能够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色进行创作,那么必将被时代所抛弃,难以得到观众的支持。创新是舞蹈发展的鲜活动力,舞蹈编剧只有把创新意识应用到舞蹈创作,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例如舞剧《中国妈妈》的创作就体现了创新性,将母爱放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大爱和大恨的对比构思,更进一步表达出母爱的伟大。因此,不论是舞蹈表演的表现方式还是舞蹈艺术的特征,都需要编导不断的进行创新,以便更好地促进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舞蹈是一门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对舞蹈编导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舞蹈编导,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文化素养、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情感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舞蹈编导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创作出更具有艺术魅力的舞蹈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舞蹈创作事业的蓬勃发展,进而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韵葳.浅析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J].大众文艺,2014,11:184-185.
[2]张南.试论舞蹈编导必备的专业素养[J].艺术品鉴,2016,07:350.
[3]董薇.试论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J].艺术科技,2016,03:206.
推荐访问:编导 舞蹈 论文 舞蹈编导论文【五篇】 舞蹈编导论文(精选5篇) 舞蹈编导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