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机能有各种不同的差别。在体力的训练过程中,对速度,力量素质要特别加以注意。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机能训练包括有保障达到运动成绩提高机能系统发展的规定。这个规定决定了越野滑雪运动员基本体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滑坡实训总结【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滑坡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 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机能有各种不同的差别。在体力的训练过程中,对速度,力量素质要特别加以注意。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机能训练包括有保障达到运动成绩提高机能系统发展的规定。这个规定决定了越野滑雪运动员基本体能的发展水平,即耐力的发展水平。速度力量素质的发展是在一般的和专项身体训练中才能实现。
关键词 越野滑雪 机能 运动负荷 心理负荷
一、一般身体训练
(一)一般发展性的训练
在训练中对一般身体素质的训练应是对全部肌肉群作用的训练,在基本部分的训练之后,采用柔韧性和伸展性相结合的训练,这种训练是发展机体肌肉群的训练,为的是对机体的肌肉群达到明显的作用。不论某肌肉群的力量如何低下,只要对他的发展有明确的经常性的训练,就会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自然地形训练
越野滑雪运动员在训练的初期,为了达到体力训练的任务,可按预先指定的地形进行走步和跑步的训练,这些运动用3步/秒的步频完成。但是,这样的运动结果与滑雪的实际情况有明显的区别。为了提高耐力素质,采用负重走和跑,但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加大运动负荷,教练员应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生理机能的指标跟踪。培养运动员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明确的速度力量训练
作为速度力量训练的方法可采用很多形式的运动。更明确的说,像划船和游泳这些项目,对手臂、脚及腰腹部肌肉力量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辅助训练,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条件。上述运动是发展力量的前提。伴有手脚关节在内的完成大幅度运动的体操训练。对运动员在训练的间歇期间广泛的采用体操练习是是必要的运动。游戏在越野滑雪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就运动游戏来说,不间断的交替、最大限度的爆发力和最大加速度的游戏。类似对速度力量训练方面起作用的游戏都可以采用。增加趣味性刺激减轻心理负荷。
二、速度耐力训练
(一)模仿
模仿运用于强度不大的训练中,坡度步长大约一半时,移动速度通常不超过2.5米/秒。对于高级别的越野滑雪运动员来说,徒步模仿的效果是不大的,对初学者,特别是在多次进行陡坡上坡模仿的训练效果是明显的,这是无雪季节进行专项训练的最基本的训练方法。
(二)持杖模仿
根据越野滑雪的技术特点,选择具有平地和上坡的有利地形,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达到标准的动力定型,同时对发展肌肉群的作用是很明显的。首先的对大肌肉群的作用是很强烈的。采用持杖模仿训练通常是在难度较大的场地上进行,不仅能提高力量,对发展专项速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三)滑轮
与用滑雪板的滑雪类似资料相比,具有同滑轮一样的从属关系,这个从属关系对高水平的运动员是可以借鉴的,同时指出运动速度差异。在坡度不大的平地上运动时,滑轮与柏油路面的良好接触,以及高质量的滚动都说明了它们之间的速度差异。在坡度不大的平地上运动时,滑轮与滑雪的速度,步长和步频的差倒是不太大的。采用5度以上的坡度进行适当的训练是必要的,必须进行越野滑雪两种步法,即传统式的交替训练,并且用高速滑行,这是巩固和提高技术的关键。在场地的选择上,应避免过长的上坡,上坡的长度不超过300米,高度不超过50米,参考方案:缓坡占50%,平地占35%,陡坡占15%,训练路线地形应比通常的地形更加起伏,落差不超过20米,对不同级别的运动员预先规定的滑轮路线,必须有不同难度的回转道。
(四)模拟滑雪训练
采用模拟滑雪队力量训练,特别是在滑雪条件不好的和推迟滑雪期间是很有益处的。模拟滑雪训练有很多种,它的主要缺点是滑行不太好,在大强度的训练时,速度不高。在模拟滑雪时,脚和手用力一推的力量比滑雪明显的增加,它的训练在无雪时期占周期性训练总量的5%。
(五)滑雪训练
雪上训练发展越野滑雪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是必要的,滑行的条件不同运动速度的增长也就不同。其中包括用高于比赛速度的5―11%在1―2度的坡度训练。在负荷量降低或增加休息时间以后,在某些地段上用比赛速度的100-105%进行训练,用这个大于比赛的速度克服一系列段地段上的各种坡度,在用大于比赛速度滑行的总负荷量大约占总量的5%。在赛季,在比较容易的路线上,每次训练不应少于5-7次的高速,目的是为了在一系列的竞赛中的部分段路上用最大的速度滑行。第一次降雪后,应在坡度不大的上坡进行训练。在部分平地上的训练量不应少于40%。用滑雪板滑行时,应特别脚和手的撑力。上述所指出的部分方法是可以改变的,这取决于所给的任务,但必须对训练的全部阶段进行改变,滑行的痕迹,对训练应是个很好的证据。未经训练的痕迹想维持高速度的滑行是不可能的。对运动速度,步幅和步频需要经常的检查。越野滑雪运动员的速度耐力,仅在所采用的训练总量达到足够量时才能得到发展。
三、负荷的比例训练控制
在传统训练中,过度关注负荷量、重视负荷强度,把“量变引起质变”这一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运用在了运动训练上。人体对于来自外界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些会产生适应。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身体的刺激能够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出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因人而异的。这些刺激的程度和量,能够让人体机能对此做出调整,以适应这些刺激。而每个人对刺激的适应情况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个体情况,对刺激的负荷合理安排。
四、结束语
针对每个人体质特征的不同,我们应该合理把握他们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让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内稳定上升。为了达到一个理想的训练状态,作为教练员必须准确计算刺激的强度和量,控制好训练和休息的时间安排。并且这个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也要根据人的身体周期性变化合理安排。
参考文献:
滑坡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一)工作目标。
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省以48个县(市、区)为重点的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系统查明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和危害程度,研究总结其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评价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危险性,建立小流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预警体系,为各地科学制定防灾避险方案和城(村)镇规划,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小流域地质灾害损失提供依据。
(二)主要任务。
1.编制*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实施细则,明确调点,统一工作方法、技术要求、评价标准和信息系统建设、图件与成果编制要求。
2.查明以泥石流为重点的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稳定状态及其危害程度,评价小流域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与危险性。
3.编制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灾预警方案,提出小流域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措施和建议。
4.开展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协助各地建立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5.建立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二、基本要求
(一)全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以县(市、区)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开展,工作范围包括县(市、区)区域内的丘陵山区,调点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二)对跨县(市、区)行政区域的小流域,调查工作原则上由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害范围与对象所在县(市、区)负责;
对无特定危害对象的,可由面积较大的县(市、区)负责调查。
(三)各县(市、区)根据地质环境背景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划定小流域范围。成果图件比例尺全县(市、区)范围的原则上为1∶50000-1∶100000,重点小流域一般为1∶10000,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四)在全面系统收集已有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勘查与评价,以及气象、水文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野外现场调查、山地工程和测试试验等方法手段,全面查明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的发育分布规律、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稳定状态、影响范围及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或威胁程度;
系统分析和评价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和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危险性,提出群测群防方案和防灾避险方案建议。
(五)调查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和人类活动强度,结合遥感解译、踏勘等手段划定重点调查区与一般调查区。重点调查已发生过泥石流或可能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并危及或可能危及下方居民、学校、重要工程设施,危害程度较大的小流域。
(六)区别重点调查区与一般调查区的调查方法和精度。重点调查区以地面测绘为主,遥感解译为辅,并结合山地工程、物探、钻探、测试等手段;
一般调查区以遥感解译为主,辅以地面测绘。
(七)调查工作同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群测群防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相结合,在重点地区开展必要的防灾减灾知识培训,落实监测预警方法和手段。
(八)调查评价工作要充分利用RS、GPS、GIS等技术手段,改进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信息采集、处理办法及成果表达方式,提高调查成果水平。
(九)各县(市、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周期为1年。
三、工作部署
全省小流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分3个阶段进行。
(一)试点阶段(*年1—12月)。
1.收集文献资料,选择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典型的小流域进行实地试点调查,编制*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实施细则。
2.试点调查。
(1)选择不同地质环境条件、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多发、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乐清市、永嘉县、衢江区、临安市、淳安县、武义县、景宁县、龙泉市等8个县(市、区),按照工作部署和实施细则,先行开展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试点调查与评价工作,*年底形成阶段性成果。
(2)总结分析试点调查工作,进一步完善*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实施细则。包括完善调查工作内容、改进调查工作方法、修正技术要求与评价标准,为全面推进调查与评价工作打好基础。
(二)全面推进阶段(*年1月—2007年12月)。
总结试点经验,按照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严重程度和当地需要,分步开展并完成40个县(市、区)的调查与评价工作。
(三)系统总结阶段(2008年1—6月)。
在全面完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全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与风险区划图(1∶500000)和*省小流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报告。
四、预期成果
(一)*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实施细则。
(二)各县(市、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成果。
1.县(市、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报告。
2.附图。县(市、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图(1∶50000—1∶100000);
重点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与防灾预警图系(1∶10000)及说明书。
(三)*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报告及附图(1∶500000)。
五、组织管理
(一)全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牵头组织实施。省国土资源厅会同水利、气象等有关部门负责对各地开展该项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检查,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实现资源共享。
(二)各县(市、区)开展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应进行立项申请,经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同意后,按要求编制项目设计书;
项目设计书经专家评审,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后组织实施。
滑坡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滑模;配合比;现浇;衬砌
一般大中型渠道的水利工程多采用矩形或梯形断面,而且梯形断面较常用。梯形断面多采用予制块铺砌。现浇衬砌成功经验较少。山西省尊村引黄二期工程1991年六至八级破土动工采用砼现浇法,总干渠设计为梯形断面,砼强度采用C15,厚度8cm,属于节水型工程。
如何达到预想的效果,即尺寸合格,质量保证,防渗抗冻效果好,坚固耐用?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总结一期工程渠道铺砌防渗的经验及教训,采用滑模现浇,使砼形成一个整体,铺设CZ改性沥青抗水卷材,接荐采用粘合剂CZ-1,减少渗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措施。1991年首先对模具进行了试制,并进行了现场试用,尊村二期工程六、七、八级总干渠全部采用了滑模现浇防渗,总长11.28km,经过3a(年)的运行,达到了节约模具,简便易行,缩短工期,坚固耐用,抗冻抗渗性能好,节约用水,节省投资之目的。
1.防渗砼配合比设计
在滑模施工过程中砼配合比应满足和易性,抗冻必的要求,更应满足防渗的要求。山西省运城尊村引黄二期工程设计中砼标号C15配合比为:1:2.1:4.8:0.6,采用普通矿渣325号水泥,塌落度1cm-3cm,抗渗4,抗冻25,满足了设计的要求。
2.滑模的制作
每对滑模用两根8号槽钢做轨道,每根2.5m长为一节,两节拼接满足坡长(坡长4.8m)。底模用一根2.3m的8号槽钢制作而成。模板长为2.4m,宽0.6m,5mm的钢板以及60mm×60mm三角铁焊接成滑架,模板自重不小地210kg。在滑架上固定通用的插入式振捣泵一台,便于及时振捣砼。横板滑行采用两速手摇卷扬机带动10mm的钢丝绳进行上滑牵引。
3.施工准备
3.1劳力组织
砼开始浇筑,最多配备劳力19人。滑道两副交替使用,滑道相隔,二次插空浇筑不用滑道,利用花块做滑道。具体操作人员安排如下:
振捣:1人,专门振捣,并负责模板平衡上升。
开搅拌机:1人,兼加水,水泥,掌握水灰比。
滑模内加熟料:2人,从铁板上将砼加入滑模内,并兼启动手摇卷扬机。
收面:3人,原浆收面3次。
运送砼:3人,2辆产车。
运中砂:1人。
运碎石子:(0.5cm-2cm)1人。
运大石子:(2cm-4cm)1人。
养护:1人。
防水材料铺设支模具:3人。
机电工工:1人。
机运人员:1人。
每天工作8h(小时),可完成砼14m3。
3.2测量放线
在工程队进入工地后,按照总干渠已完成渠道土方量,每20m设一个桩号,放出标准断面开挖线,工程队根据测量结果,每10m挖出一个标准断面,进行粗削坡。
3.3削坡
滑模浇筑要求渠内坡面必须平展,工程队自检合格,建设单位复检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工作。所以削坡要求必须分两个工序进行国;
第一次粗削,第10m挖一个标准坡面糟,对坡面土方进行一次约略的粗削;
第二粗削,在粗削的基础上,拉平线,推横线,走斜线,削出的基面达到底平,面展,坡度符合要求。
3.4垫方渠道
回填质量是关系以滑模防渗成败的关键,要求渠底清基回填密实、均匀,并与原土层结合牢固,挖成台阶或斜坡。填方需分层碾压,每层厚度20cm-25cm,填土干容重不小于1.65T/m3。填高5m以上渠堤,进行灌泥浆,增加密实度,提高干容重,严格泡渗土渠,经抽样检查合格后,才能进行防渗。
3.5挖方渠道
要求渠线端直,断面标准,误差不超0.5cm-1cm防止超挖。
4.浇筑注意事项
4.1原村料
水泥:矿渣水泥安定性好,标号不低于325号,易利用。
砂子:采用中粗砂,细度模数在2.4-2.6之间,质地坚硬,颗粒清晰,含泥量不超过5%。
石子:为二级配,采用质地坚硬碎石或河卵石,指标须符合规定要求,含泥量不超过3%。
水:采用饮用水即可。
4.2砼浇筑
砼采用重量配比,必须是机械搅拌,机械振捣,搅拌时间一般不能小于3min(分钟)。砼施工时必须逐层灌入,每层厚度为30cm,间距20cm。振捣时快插慢拔,严格振捣底层砼,为上一模打好基础,不然会出现底不密实,二模漏补现象。
4.3模板滑行
每次滑行距离30cm,滑距过大容易产生漏振,出现蜂窝,麻面,滑距过小,振幅过大容易出现凸点 面,使砼出现凹凸不平现象。
4.4收面
是现浇砼最后一关,也是关键一关,必须做到一平三放,在木抹打平的基础上用大钢抹粗过一次,在砼水分落溅的情况下过第二次,在砼快要达到初凝是时,用小铁抹收第三次,最后必须达到初凝时,用小铁抹收第三次,最后必须达到板面光、平、实、展、整齐美观。
5.砼面易出现的几种故障
5.1表面出现小裂缝
每一次用木抹粗收后,板面出一些小纵向裂缝,适时收抹第二次即可消除。第二次收面后,容易出现裂缝,可用锤子沿着缝隙上下捣实三遍,第三次细收裂缝会消失。
5.2板面断裂
一般出现在高填方断面,主要原因是土(下转第369页)(上接第363页)主密实达不到设计要求,基土发生不均匀沉陷所致。土方达不到设计容量1.65T/m3绝不能浇筑。
6.质量控制
6.1面光
现浇砼要求原浆收面抹光,无砂眼,达到面平光滑,无波浪现象。
6.2线直
竣工后的渠面必须是五面平整,六线正直。
6.3容重够
渠堤土言容重达不到设计要求,决不能进行砼衬砌浇筑。
6.4基础平
渠面削坡必须分2次进行,粗削后再进行细削。
6.5工序严
严格执行“三检”制度(即自检、复检、终检),上一工序验收不合格的,决不能进行下一工序。工序合格证的民放,是执行三检制度的有力保证。
6.6互检互评是提高质量的有效方法
对质量控制经常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是:施工人员分片蹲点,每7d(天)组织分管工程队互检一次,15d(天)工程科组织分管工程队伍互检评比一次,月终指挥部组织一次大检查,大评比,大总结,交流经验,树立典型,奖优罚劣,以促进全部达优质。
6.7实行单元目标管理
总干渠一般300m划分一个单元,单元内分基面、铺砌、浇筑及原材料,有明确的管理目标,一个主项不合格,工程不能达优良。
7.滑模现浇防渗与予制块铺砌防渗的对比
7.1防渗效果好
滑模现浇防渗砼由于整体大,渗漏量小;
而予制块铺砌缝多,冬季缝容易拉开,增大渗漏。1993年春浇上水,六级总干渠水深达到设计水位,经24h(小时)观测基本无渗漏,实测渠道利用系数0.9-0.95。
7.2施工速度快,费用小,质量高
同样断面,滑模一次成型:予制工序繁多,周转慢。滑模一次成理周转后,减少二次搬运,工时少;
予制块占地多,模板周转慢,存在二次搬运,损坏多,增加工时及机械费用,增大工程投资。模板整体现浇,防渗板没有空隙,同渠堤基面形成一个整体,减少沉陷。据初步测算,滑模现浇防渗与予制块铺砌施工对比。相对速度提高40%成本费用相对降低18.5%。
7.3板面大、无勾缝、流速快、输水能力强,有利于缩短灌溉周期
7.4抗外力性能好,能减少或避免地基冻胀、损坏
7.5便于管理、维护简便
滑坡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路;
滑坡;
成因;
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边坡是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斜坡,是人类工程活动中最基本的地质环境之一,也是工程建设中最常见的工程形式。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经常要开挖大量边坡,边坡的开挖破坏了原有的植被覆盖层,导致边坡的不稳定,出现大量的次生裸地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如何对边坡进行综合处治正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边坡综合防护设计是公路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需根据自然边坡的稳定状况、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体结构、岩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风化程度等)和人为改造的程度(开挖深度、坡形、坡率等)、材料来源及边坡的稳定性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地选择实用、合理、经济、美观的防护措施,同时要达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保持生态环境相对平衡,美化公路的目的。
1 工程概况
某公路K37+250~K37+550 段通过地段为潜在滑坡, 路基以半填半挖的形式通过,路线中线的最大挖深为16m,右侧最大边坡高近30m。路线设计按普通边坡进行坡面防护,边坡开挖后,适逢当地雨季,遇强降雨引起边坡失稳,诱发潜在滑坡滑动变形。下滑体宽140m,长80m,上窄下宽,滑体下滑后在后缘形成高8m 的后壁,前缘向外推移挤出近20m,将路基掩埋。滑坡体具两层滑带,浅层滑带最大埋深18m,深层滑带最大埋深24m,浅层滑坡体已复活变形,深层处于稳定状态。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工程处于一山脉南坡缓坡带,与主峰高差达千余米,受高山小气候影响,大气降水相对较多。公路从一小山包前部通过,属中低山侵蚀地貌,海拔近2000m,坡面总体走向NW30°,地表自然坡度为25°~35°,坡面上植被较发育,主要为灌木及杂草。
2.2 地层岩性
滑坡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第三系砂砾岩夹泥岩、砂岩,成岩程度较差,呈半胶结状,岩体风化强烈,砾岩风化呈砾石土状。岩层走向与路线斜交,并内倾向山内,岩层中结构面发育。边坡开挖后,岩体卸载裂隙发育,岩体破碎。表层为第四系残坡积砂质粘土,厚度0.5~1.0m。
2.3 地质构造
受局部断裂影响,岩体破碎,基岩裂隙水发育。同时坡体处于一向斜近轴部, 两翼砂砾岩中的地下水向该处汇集。
因此,坡体地下水丰富。路基开挖前山坡前部有大片湿地分布,并有泉水出露。此外,滑坡后部西侧缓坡汇水面积较大,大气降水易汇集补给滑坡地下水。
3 滑坡机理分析
3.1 滑坡形成原因
①坡体由砂岩夹泥岩、砂岩组成,受构造等因素影响,岩体成岩程度差,风化破碎,强度低。
②岩体中地下水发育,泥岩夹层相对隔水,浸水软化后强度降低,易形成软弱结构面。③地震、降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滑坡。
3.2 滑坡失稳因素
潜在滑坡体的失稳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工程因素,二是降雨因素。公路施工开挖坡体前部,削弱了滑坡前部抗滑段,造成老滑坡稳定性降低,滑动体趋于极限平衡状态;大气降水冲刷地表,下渗补给滑体地下水,使得滑体重量增大,滑带指标降低,坡体稳定性进一步降低,最终导致坡体失稳。
4 治理工程施工
滑坡为砂砾岩夹泥岩、砂岩老滑坡的复活,岩体风化破碎,强度低,坡体地下水含量较高,路线从滑坡前部通过,坡脚路堑开挖较深。原设计为三级边坡:一级坡高8.5m,坡率1:0.6;
二级坡高8m,坡率1:0.7;
三级坡最高约6m,坡率1:0.8,相邻两级坡间均设宽2m 的平台,坡面均采用护面墙防护。根据以上情况,治理工程采用强支挡为主,结合坡面防护和综合疏排水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如下图1:
4.1 改变边坡形式
将K37+250~K37+550段路线设计中,一级边坡平台宽度由2m加宽至4m,仍设三级坡,一级坡高8.5m,坡率1:0.6;
二级坡高8m,坡率1:0.7;
一级、二级坡间平台宽4m;
三级坡最高8m,坡率1:0.8,二级、三级坡间平台宽2m。平台均采用M10 浆砌片石铺砌,平台内侧设置截面40cm×30cm 排水沟。
4.2 支挡措施
根据滑坡推力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支挡措施主要采用抗滑桩、锚索抗滑桩及锚索框架等措施, 滑坡主滑段采用抗滑桩结合一至两级锚索框架支挡,滑坡侧界附近,根据推力及地形条件等因素,采用抗滑桩或锚索框架支挡,支挡工程均设于路线右侧。
(1)抗滑桩:于路线K37+299~K37+527 段一级平台上设置一排抗滑桩,间距6m,共39 根。K37+299~K37+353 段为普通抗滑桩,截面为1.8m×2.4m,桩长18m,共10 根;K37+359~K37+527 段为锚索抗滑桩,截面为2m×2.6m,桩长18m,共29 根,每根桩上布设两根预应力锚索(615.2),锚索长30m,锚固段长10m。抗滑桩长轴方向与滑坡滑动方向一致,采用C25 钢筋混凝土浇筑。
(2)预应力锚索框架:于路线K37+535~K37+583 一级坡、K37+355~K37+555 段二级坡及K37+425~K37+465 段三级坡坡面上设预应力锚索框架,单片框架由两根竖梁和两根横梁组成,截面均为0.6m×0.8m,采用C25 钢筋混凝土浇筑,框架横竖梁间采用M10 浆砌片石砌筑。锚索长21~40m,锚固段长10m,钻孔孔径为130mm,倾角20°,锚索横向、竖向间距均为4m。
4.3 护面墙
一、二、三级框架以外坡面设实体式护面墙,采用M7.5 浆砌片石砌筑,水泥砂浆勾缝。
4.4 排水措施
(1)仰斜排水孔:于路线K37+299~K37+787 段一级护面墙上设一排仰斜排水孔,孔深40m,仰角10°,孔径110mm,内置90mm 排水软管。仰斜式排水孔间距6m。
(2)截水沟:于滑坡周界外设置截水沟,每级边坡平台上设置排水沟,并采用吊沟将水引入路基排水沟。
5 结束语
(1)公路工程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阶段,应对路线沿线的滑坡等地质病害进行调查, 施工图设计阶段则应针对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因施工扰动病害体,而造成治理困难,治理费用增大。
(2)该段地质条件较差,地层岩性和特殊的小气候决定了该段为不良地质地段,老滑坡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公路以路堑形式通过滑坡前部,开挖引起老滑坡复活,这一点应吸取教训。
(3)主体治理工程采用抗滑桩结合锚索框架等强支挡措施, 结合坡面防护和地表、地下水疏排措施,达到综合治理滑坡的目的,工程措施总体设置合理,具有借鉴意义。
(4)本工程坡面防护以浆砌片石为主,在西部寒冷地区,浆砌片石易冻胀破坏,也不符合环保要求。
参考文献
[1]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 JGJ79-9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S].
[3] 叶书麟,叶观宝.地基处理与托换技术(第二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4-22.
滑坡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1)岩土类型:岩土体所构成斜坡发生的滑坡,如凤凰山倒班点基地。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产生的滑坡,如油区滑坡道路。
(3)地形地貌条件: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如陈16-9井组井场。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对滑面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如大路沟集输站西侧滑坡体。第二个条件是外界因素的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引发滑坡。主要引发因素有: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
较为明显的地震;
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或泄水等诱发的滑坡。如庄二联合站后山滑坡体。
2滑坡造成的后果
滑坡会造成滑坡体上地面设施处于不安全状态,随时可能造成安全、环保事故,如油气建筑物和道路的垮塌,地面管线和套管的断裂,迫使油气生产不能正常运行,不仅治理费用巨大,动辄几千万元,而且周期长,动用人力物力大。
3滑坡的预防
预防就得在油田进行建设时,现场踏勘油田建筑物、油气水场站、井场位置、油田道路等,然后勘察分析,将其避绕开滑坡体,摆放在滑坡体之外稳定的环境上,并对其周边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消除滑坡隐患。
(1)组织工程勘察设计专业人员对参与油田工程建设的相关人员进行滑坡知识及常识的普及,从钻前工程的井场坐标、钻前道路,油田建筑物、油气站场选址以及油气水管道走向等进行滑坡识别的专业培训。
(2)从宏观上掌握不稳定滑坡体的形态:
①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很长,坡面高低不平;
②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有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
③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
④滑坡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
⑤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⑥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3)在道路、井场、油田建筑和油气场站等工程施工前,做好工程施工方案的交底,除合理避绕滑坡体外,一方面杜绝工程建设施工中靠山坡开挖坡脚,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
另一方面避免场地推出的土方量堆集过大,从而形成填土或堆积土新的滑坡体。
(4)对已建在滑坡体上的井场、油田建筑和油气场站,应建立长期变形观测系统,随时掌握滑坡动向,建立预警机制,适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灾害发生。
4结论
(1)任何灾害都是可防可控的,滑坡地质灾害也是如此。因此,要从油田工程建设源头上抓起,要从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层层抓起,有效建立工程质量资料档案,预防工程滑坡灾害的发生,避免滑坡带来的巨大危害。
(2)提高工程建设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从而提高油田工程建设水平,降低油田生产的安全风险和环保隐患,保障油田生产正常运行。
(3)严格履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确保按图施工和施工质量。
推荐访问:滑坡 实训 五篇 滑坡实训总结【五篇】 滑坡实训总结(精选5篇) 滑坡实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