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支农支教论文【五篇】

时间:2024-03-08 16:57:01 来源:网友投稿

1、公共产品的界定。萨缪尔森在其经典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给出了关于公共产品的经典描述,认为纯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大特征。国内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将公共产品的特征归纳为效用的不可分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支农支教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支农支教论文【五篇】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第1篇

一、公共产品与财政支出的分类

1、公共产品的界定。萨缪尔森在其经典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给出了关于公共产品的经典描述,认为纯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大特征。国内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将公共产品的特征归纳为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在实际运用中,学界并没有严格界定公共产品,常常将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统称为公共产品。笔者认为,萨缪尔森的经典论述很好的界定和描述了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公共产品理论为政府财政支出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按照公共产品理论,纯公共产品是完全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而不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则为私人产品;
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或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不完全的产品则为混合产品。在现实的经济世界中,纯公共产品是非常少的,更多的则是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混合产品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俱乐部产品,即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二是拥挤性产品,即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如拥挤的桥梁、道路等。要注意的是,仅有开放性的桥梁和道路才能成为拥挤性产品,封闭式的桥梁和道路属于俱乐部产品,而且开放式的桥梁和道路在不拥挤的时候则属于纯公共产品。三是外部性产品,即收益具有外溢性特征的产品,这种外溢性的收益事实上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

2、财政支出的分类。传统的财政支出分类办法主要有:一是按照国家职能将财政支出分为国家行政支出、社会文化教育支出、经济建设投资支出;
二是按照财政支出的有偿性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三是按照财政管理体制分为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
四是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
五是按照财政支出的最终使用结果分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补偿性支出;
六是按照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可以分为三十类左右,具体用途根据财政预算科目的调整类别略有不同。比较特别的是郭庆旺、赵志耘将财政支出分为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这些分类方法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财政支出的内容,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却没有能够有效地将公共产品理论反映到财政支出的分类中来。因此,笔者从公共产品理论出发,按照财政支出的对象,将财政支出分为纯公共产品支出、混合产品支出和私人产品支出。纯公共产品支出是对纯公共产品的支出,主要包括行政支出和国防支出;
混合产品支出是对混合产品的支出,主要包括科教文卫支出、农业支出、基础产业支出、社会保障及财政补贴等支出;
私人产品支出是对私人产品领域的支出,主要是用于部分私人产品领域的国有经济投资。在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中,纯公共产品支出所占的份额并不大,而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型,竞争性的私人产品支出已经大大降低,占绝对份额的是混合产品支出。

3、公共产品分类法的理论意义。按这种分类方法确认我国财政支出的对象,并明确我国应以纯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作为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减少对私人产品性质的行业和部门投资。经济学理论研究表明,凡具有较强排他性的产品应由市场提供,而非排他性的产品则应由公共提供。因此,私人产品的提供应当由市场竞争来实现,市场提供能够较好地解决效率问题;
对于纯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决定了收费的不可能,而非竞争性则决定了收费的非效率性,因此应由政府来免费提供;
而混合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完全的特征,依靠市场和政府都可能产生效率性问题,最佳的方式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来提供。在三类混合产品中,俱乐部产品具有排他性,由市场提供将能够产生最优效率;
拥挤性产品的非排他性决定了其应由政府来免费提供;
而外部性产品具有收益的外溢性,混合提供将是最为有效的选择,而混合提供的份额则由混合产品的外部性程度来决定。

二、纯公共产品类财政支出

行政管理和国防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决定其属于纯公共产品的范畴,其支出则属于纯公共产品类财政支出。首先,每一个社会公众都能得到行政管理和国防提供的服务,且不会因为社会成员的增加而改变行政管理和国防服务的数量及其成本,因而具有典型的非竞争性特征。其次,社会公众只要居住于一国之国境内,则难以排斥其享受国家提供的行政管理和国防服务,因而具有典型的非排他性。行政管理和国防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其所具备的纯公共产品属性,它们无法通过市场交换来提供,因而属于财政支出优先保证的项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国家产生以来,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始终同国家的存在和国家政权的巩固直接联系在一起,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基本内容。

三、混合产品类财政支出

(一)科教文卫类混合产品支出

1、科教文卫事业的混合产品属性。科教文卫事业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或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属于具有外部性的混合产品。科教文卫事业所提供的服务,大部分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比如,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他们需要占用一定的教学资源;
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所论文需要的教学资源必须相应增加,否则就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科教文卫事业所提供的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排他,或排他的难度和成本不高。另一方面,科教文卫事业又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其收益不可能为某个消费者所专有。不同科教文卫事业的外部性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性是框定科教文卫事业支出的理论依据。

2、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范围的界定。①科学研究事业支出范围的界定。从产品属性上看,基础性科技成果具有较强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特性,因此各国政府大都通过政府资助的方式来完成基础性科学研究。与基础性科学研究相反,应用性研究则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政府对应用性研究大多采取市场化的策略,让市场主体自由竞争,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②教育事业支出范围的界定。教育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但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收益的外溢性,属于具有较强外部性的混合产品;
同时,不同层次教育收益的外部性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初等教育的外部性非常强,高等教育的外部性要小得多,而职业教育的外部性最小。因此,政府财政支出首先应保障初等教育或基础教育,花大力气推行义务教育制度(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制度),保证每一个公民接受基本教育的权利。其次,政府应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保障对基础性学科建设和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力度;
对于应用性学科和应用性研究,则应根据其收益的外溢性程度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第三,对于职业教育,政府应当在政策引导和资金资助的前提下,倡导市场竞争性的办学模式,鼓励多渠道、多维度的资金筹集模式。③文卫事业支出范围的界定。在卫生事业内部,公共防疫和保健事业的外部性最强,属于比较典型的纯公共产品,而医疗事业的内部性则较强,并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因此,政府支出的重点应是公共防疫和保健,并兼顾医疗卫生事业。而不同层次的文化事业对于社会公众的影响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财政支出的重点则要根据排他性能力和外溢性程度来进行安排。

(二)农业类财政支出

农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属于典型的私人产品,但农业生产活动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消费者,而且影响全社会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国家经济安全。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三农"问题非常突出,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农业的影响力远远超出其产业本身,具有非常强的外部性。特别是在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低下,靠天吃饭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比较差。2007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带动了整个社会CPI的大幅度上涨,集中反映了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农业所具有的外部性要求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增强国民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鉴于农产品的私人产品属性和农业经济活动的混合产品属性,农业支出的重点应当是着眼于整个农业生产活动,比如改善农业生产活动的条件,而不应将支出重点放在农产品本身上。近年来,我国在农村大力兴建农田水利设施,加速推广农业机械的使用,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很好地体现了公共产品理论所要求的农业支出范围。

(三)基础产业支出

基础产业是指能够为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保证的特定经济部门的总称,通常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从属性上看,基础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属于混合产品领域。在非拥挤的条件下,基础设施具有非竞争性,它可以同时供多个经济主体使用而不需要增加供给成本,并且大部分基础设施的排他性比较弱,排除他人享受基础设施带来的利益比较困难。基础工业所提供的产品具有比较完整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但其外部性特征却比较明显。

鉴于基础产业的混合产品属性,政府需要对其进行投资;
但基础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全部由政府来投资则没有必要。其中,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比较强,需要政府较多的直接投资,而基础工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比较强,政府在解决外部收益内部化的前提下应重点考虑推进其市场化。严格意义上讲,政府财政投资并不需要对所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而主要是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和回收期长、投资效益较低的基础设施项目。

由此可见,财政支出的主要范围应当是纯公共产品、拥挤性产品和外部性产品领域,其共同特征是收益的非排他性。尽管政府在私人产品、俱乐部产品领域亦会安排一定的财政支出,但这些都不是财政支出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国清、马骁、程谦:《财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刘邦驰、汪叔九:《财政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蒋洪:《财政学教程》,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4]郭庆旺、赵志耘:《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学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家庭在经济上的不利地位,造成了农村家庭教育费用与支付能力相脱节。本文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六省农村教育支出及教育支出负担率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与收入呈反向变化关系,农村家庭收入存在着地区差异等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负担率 家庭收入 家庭消费支出 恩格尔系数

近几年,随着学校经费制度的逐步改革,教育市场作为卖方市场,收费的多少完全由学校单方决定,教育成本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家庭收入增幅逐年下降,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相脱节。本文拟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教育支出及教育支出负担率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相关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的地区比较

农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指农村住户用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支出。近年来,一个重要的教育财政政策就是开始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成本分担,收取一定的学费。从消费结构来看,教育消费方面的支出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家庭教育支出是指家庭为其子女求学而支付的各种费用,根据家庭教育支出所涵盖的范围可以分为基本教育支出、扩展教育支出、选择性教育支出和总教育支出四类。本文所用资料是按家庭计算的总教育支出的人均值。

表1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同人均纯收入一样,均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部差距。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总的来说符合从东到西减少的趋势,但中部的湖北省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小于辽宁省,而其人均教育消费支出高于辽宁省,这一差异便是来源于地区偏好的不同。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的比较

按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家庭全部支出可以分别计算出两个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式中,或是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平均,是第i个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 是第i个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是第i个家庭的全部支出,n为抽样家庭数。

计算教育支出负担率所采用的教育支出指标是总教育支出,总教育支出负担率反映了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的现实,省市间的差异的大小说明了各地教育支出负担率的不均衡程度。(见表2)

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及恩格尔系数的比较

表3结果表明,恩格尔系数基本上存在着从东到西增加的趋势,例外的省份是广东省和甘肃省,说明家庭消费支出的结构还取决于一定的地区偏好。此外,恩格尔系数和教育支出负担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按人均收入分组比较恩格尔系数和教育支出负担率

从收入分布看,按家庭可支配收入计算的不同收入阶层的恩格尔系数和教育支出负担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教育支出负担率与人均收入呈反向变化,与恩格尔系数呈正向变化趋势;
按家庭消费总支出计算的教育支出负担率除了最低收入阶层明显较低外,其他各收入阶层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农村最低收入阶层因为没有能力供子女上学,以牺牲子女的学习机会为代价换来了较低的教育支出负担率。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研究结论

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差异较大,东部省市的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达的省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高于经济欠发达省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支出也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部差距,其变化规律与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的变化规律相一致,经济发达水平越高的省份,其教育支出也越高。此外,教育消费还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偏好差异。

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尽管其家庭教育支出额较高,但其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家庭总支出更高,故其教育支出负担率较低。从收入分配看,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与家庭人均收入呈反向变化,与恩格尔系数呈正向变化关系,收入最低的阶层家庭食物支出和教育支出负担率之和过高,负担过重,以至于为了保证其他消费支出而压缩本已很低的教育支出。

政策建议

应充分重视我国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差距问题,改革现今简单划一的教育收费标准。国家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于经济落后地区在教育经费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以改善这些地区的办学条件,使各个地区的教育得到均衡发展,所有公民享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进一步发展教育贷款、勤工助学和困难补助等形式的教育资助政策并完善其告知制度,通过招生简章和录取通知书等途径告知学生及家长有关资助政策,学校、各级教育部门和金融机构相配合,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现代消费观念和金融知识教育,使其敢于也善于利用国家有关资助政策支持自己或子女的学业,使贫困家庭学生不至于因经济原因而放弃上学的机会或中途辍学。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应实行真正的学分制,使学生学习年限有一定的可伸缩性,利于学生更好的安排生产和学习,减少其上学的机会成本。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第3篇

一、学习目标

自治区、地区对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给予高度重视,围绕十六届五中全会,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和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新内容和新要求。乡(场)镇党委要吃透文件精神,领会实质,抓好各项工作落实。通过学习动员,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党员参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为“分析评议和整改提高”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具体安排

学习动员阶段自2005年12月5日开始至2006年元月5日结束。

(一)开好动员大会,做好思想发动。

乡(场)镇党委要按照《**市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层层开好动员大会,指导村(队)党支部制定出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实施方案。乡(场)镇党委书记、村(队)党支部书记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做好组织动员工作,村队党组织召开动员大会时,上级乡(场)镇党委负责同志(或联系点领导)要到会讲话,提出要求。通过动员发动,让广大党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参加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乡(场)镇、村(队)两级动员会在2005年12月10日前开完。乡(场)镇党委将动员大会召开情况及时上报市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认真做好骨干培训工作。

乡场(镇)党委要积极做好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工作人员、下派村(队)指导员、参学村(队)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的培训工作。让他们尽快了解掌握开展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步骤及各环节的要点,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制度,强调组织纪律以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扎实开展。

(三)学习内容

各村队党组织要把中央编印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自治区编印的《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应知应会》作为必读篇目,把《》作为学习培训的重点,把自治区下发的五辑《先锋颂》电教片作为必看内容。可把自学和集中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冬季农闲等时间及农民工返乡的时机抓好集中学习教育,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学习与农村党员冬季培训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出详细的集中学习计划,坚持时间服从质量。

选学内容:(1)《宗教事务管理条例》;
(2)《条例》;
(3)《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自治区村级组织管理规范》;
(4)中央、自治区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
(5)与农牧业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各类科普知识和种养植实用技术。

(四)讨论交流

在学习的同时,要紧贴农村、农业和本村(队)的实际,组织好三个专题的讨论交流活动。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找准制约本村队经济发展的“瓶颈”,理清发展的思路,为发展打好基础。

专题一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主要问题的解决,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围绕这个专题,紧密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实际,讨论如何进一步解决影响农村生产发展,社会稳定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与在农村党员中广泛开展的“走家串户、宣传群众、扶贫帮困、助民致富”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三培养两带动”制度,切实把此项活动落到实处,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专题二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的解决,积极推动和谐农村建设

围绕这个专题,从实际出发,讨论如何提高村民的思想觉悟和文明程度;
广泛开展“四化五比五转变五提高”活动,讨论如何强化村民爱集体爱家乡的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环境卫生整治,由爱委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牵头,号召和组织广大党员、团员带领群众开展一次“爱我家园,爱我家乡”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整治居民家庭内外卫生环境,并进行验收评比。特别是要做好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由党员干部带头对村庄道路两旁的乱堆乱放进行一次集中整理,改善村容村貌。

专题三着眼于管理民主和农村党支部与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解决,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提高党员素质。

围绕这个专题,讨论在村(队)党支部领导下,如何认真落实村级“四个民主”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
如何加强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三、学习方法

各村(队)党组织以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讨论,乡(场)镇领导干部作形势报告、上党课、邀请老干部讲革命传统、党员演讲和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组织好全体党员的培训。按照上级要求,市委将组织宣讲团,深入村队进行巡回宣讲,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党员,进一步激发党员学先进、做表率,保持本色的自觉性。市、乡下派的指导员要全程参与集中学习讨论,发挥指导作用。领导干部要到联系点围绕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浅出,增强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上一次党课或作一场形势报告。各村队党组织要从实际出发,采取讨论交流学、集中辅导讲学、结对帮助学、电教直观学、典型示范学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开展好学习活动。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组织好有关教育节目的收看。在专题辅导时主要采用指导组讲解辅导学习的方式搞好党员的集中学习,讲解辅导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使广大农民党员听得懂、记得住、喜欢听,强化学习效果。因健康原因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党员和文化程度较低而不能独立学习的党员要强化直观性教育,可采取“一帮一”专人领学、上门送学、结对帮学等方式进行教育。同时,开展“向组织说句心里话”活动,通过党员和组织谈心交心,进一步摸员的思想状况,为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和解决突出问题奠定基础

四、进行先进性具体要求大讨论

开展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的大讨论,是学习动员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学习培训的深化,必须扎实认真的组织开展。

(一)提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的范围:

村队党支部、支部党员领导干部和其它党员

(二)提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的方法步骤

1、党支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的提出

(1)各党支部要在认真学习《》、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六个坚持”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村队工作实际,提出符合村队支部实际和带领农牧民增收,具有本村队特色的党组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初步要求,形成党支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初稿。

(2)各村队党支部在提出初稿的基础上,通过召开由“两委”班子成员、全体党员及群众代表、“三老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对初稿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并修改完善,形成党支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二稿并报乡(场)党委审定同意,作为党支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定稿。

2、村(队)党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的提出

按照党员自己提、党员共同议、群众代表评、支部班子定四个步骤进行,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讨论,概括提炼出符合农村党员各自实际的保持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

第一步:每名党员联系实际自己提

各党支部党员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认真对照《》要求的八项权利,八项义务,结合自己的平时表现及所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学***《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六个坚持”,进一步明确每个党员认领岗位的具体职责,提出反映本人特点,符合个人实际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初步要求,形成党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初稿并报所在党支部。

第二步:互相交流大家议。

在党员自己提的基础上,各党支部必须召开由全体党员及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紧密联系每位党员自己提出的具体要求开展深入讨论。具体程序是先由党员本人在座谈会上宣读保持先进性具体要求初稿,参会人员根据其党员现实表现,结合党员权利义务形成二稿,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由党支部提出修改意见,交党员本人进行修改。

第三步:集思广益组织定

党支部和下派工作组要根据《》规定的党员基本要求,结合党员的具体实际,对党员提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严格把关,督促每个党员形成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的定稿,要求在今后认真对照落实。

审核审定

党支部、支部书记、是党员的村委会主任(队长)的具体要求由上级党委和市下派指导组组长共同审定;
支部委员及一般党员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由下派工作组和党支部委员会审定。

五、几点要求

1、学习动员阶段是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基础,特别是参加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农村党员分散性、流动性比较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差异较大。还有少数党支部工作方式方法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个别农民生活还比较困难,个别地方党群关系比较紧张等等。这都给集中学习造成一定难度,各党组织特别是第一责任人,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先进性教育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完成,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充分保证,措施上扎实有力,要克服重重困难,合理安排工作与学习,做到确保学习时间、确保学习质量、确保学习覆盖率。

村队党员干部要对先进性教育办公室编印的《应知应会知识》熟记于心,立问立答,一般党员要熟悉。每个专题的学习讨论结束后,党组织要组织一次考试,成绩报各乡(场)镇党委先进性教育办公室。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政支出;
农业GDP;
格兰杰因果检验;
计量模型

发展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农业经济增长对工业化和一般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1]。我国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经济持续性增长,也得益于农业的发展。那么农业的发展靠什么?实践告诉我们,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而事实上政策和科技的背后同样是资金的投入[2]。而且由于农业的弱质性,所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至关重要。

关于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家自19世纪末就开始了研究(Wagner,1890;
Bird,1971;
Peacock and Wiseman,1961;
Musgrave,1969;
Rostow),但近十几年以来,学术界越来越重视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展开大量争论性研究。这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末,大多数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的政府规模不断扩张之后,面对着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复兴,政府开始控制财政支出规模,调整财政各项支出结构。但是各国政府在制定财政调整计划时,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财政支出中哪一类支出应当削减?哪一类应当增加?在作出决策之前,决策者必须知道各类支出对本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对我们国家政府的决策者而言,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弱质的农业,我们国家的财政支持有限,如何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有限的财政拨款给农业经济增长带来最大的推动力就是我们现在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有关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的著作很多,但国内专门探讨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尤其是关于农业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有些研究成果旨在构建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 [3],没有进行经验分析;
有些经济学家虽然做的是经验分析,但旨在分析各种财政投资对农村的增长、解困、缩小地区差距的影响 [4]而不是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对农业总体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利用我国统计年鉴中1978-2001年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和农业GDP的有关数据,用计量经济方法构建模型并作出实证分析,并联系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模型的最后结果作出了解释,在此基础上为我国政府决策者提供参考性政策建议。

一、数据的选取和模型的构建

本文选取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和《中国统计年鉴2003》,相结合得到1978-2001年农业各项财政支出和农业GDP的详细数据所有数据均是名义变量,未进行价格调整。

为了便于建模,我们把各项指标用数学符号代替。其中农业GDP我们用变量Y代替,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用的财政支出用X1代替,农业基本建设财政支出用X2代替,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财政支出用X3代替,农村救济费用的财政支出用X4代替。我们如果直接对Y和X1、X2、X3、X4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得出的结果不合适,也通不过统计检验。因为各类财政支出对经济所起的作用不是当期就实现的,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有的滞后期可能还比较长,如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为准确判断各项支出对经济所起的作用时间,我们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1969)的方法来确定滞后期。我们采用Eviews统计软件对各项财政支出序列与GDP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考察(见表2),并从中得出滞后期。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各项财政支出都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引致农业的GDP增长。在下面我们要建立的模型中,各自变量滞后期的选取分别由上述检验结果确定。需要注意的是,各项财政支出的经济作用存在滞后期并不说明财政支出仅在滞后的那一期内发生作用,只是说明在滞后的那一期与因变量的关系最明显。也就是说,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农村救济费用支出都在一年之后对农业经济发展发挥最大效用,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效用则在四年之后显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1978-2001年农业各项财政支出和农业GDP的关系构建多元线性统计模型如下:Yt=c+b1X1t-1+b2X2t-4+b3X3t-1+b4X4t-1+εt

其中:Yt表示第t年的农业GDP;

X1t-1表示滞后一年关于X1的财政支出;
X2t-4表示滞后四年关于X2的财政支出;
X3t-1表示滞后一年关于X3的财政支出;
X4t-1表示滞后一年关于X4的财政支出;
c表示常数项;
b1、b2、b3、b4分别表示X1、X2、X3、X4的回归系数;
εt是随机扰动项。

根据表1的数据,我们用Eviews统计软件得出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模型的R2很大,F检验通过,说明模型的总体拟合效果还比较好,但所有系数的估计值不能通过t检验,这说明该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这会导致参数的估计值没有意义,所以模型失效。为了克服多重共线性,我们用逐步回归法对模型进行修正。最后得出的最优回归模型如下:Yt =b2X2t-4 + b3X3t-1 + εt

常数项因为不能通过t检验,已去掉,得到的模型比以前更好。模型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在显著水平为0.1的情况下X2和X3的系数估计值都通过了t检验。样本决定系数R2为0.83,修正的R2为0.81,都超过0.8,说明整个模型拟合优度比较高,X2、X3对Y的解释能力比较强。模型的D-W值为1.75,我们可以查出在0.01显著水平下对应的du值为1.27,D-W值处于(du,4-du)内,通过D-W检验,说明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这说明我们得出的模型回归拟合效果相当好,X2、X3能对农业GDP作出很好的解释。我们根据表4,把X2、X3的系数代入上式,得出最优估计模型为:

Yt =65X2t-4 + 791X3t-1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证结果

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争论,最终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下列三个要素:(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积累;
(2)在一国的技术知识既定的情况下,现有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
(3)技术进步。而90年代初期形成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即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此则更深入了一步,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是内生因素[5]。而经济的长期增长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也就是说,在劳动投入的过程中包含着由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由研究与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形成的技术进步,从而把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出了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使得长期经济增长率为正的结论[6]。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政策含义,我们可以将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归纳为三点:(1)政府和企业增加对人力资本投资,并不断提供人力资本投资的质量;
(2)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和优惠的税收政策,政府和企业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3)政府通过税收刺激或财政补贴增加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7]。

从我们得出的模型Yt = 65X2t-4 + 791X3t-1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经济增长的80%可以归因为农业基本建设的财政支出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财政支出。当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农业GDP就会增加65个单位;
而在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财政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对农业GDP增长的作用更大,达到了791个单位,说明财政用于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的经济效应最为显著,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远远高于物质资本投资。这说明政府应大力加强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尤其是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这正好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涵一致。以上实证分析结果说明新经济增长理论完全可以作为指导我们农业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三、政策建议

从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我们建议政府今后应在以下几方面对农业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

1、坚持科教兴农的方针,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政府应对农业新产品的试制费用,乡镇企业的技术推广,尤其是关于农业的科学研究应在财政上进行大力支持,并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农业技术市场,推动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财政拨款直接购买世界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我们从表1可以看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上的支出太少,所以应首先作为农业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重点。

2、提高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出,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农民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接受能力,从而在农业技术进步中获利,在生产实践中的学习会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以及农村成人教育的财政支出,而我们现在做得很不够。

3、促进物质资本形成的财政政策仍然很重要。从上述模型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的财政基本建设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明显,因此,我们在强调对农业科技和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财政的物质资本投资,尤其是农村的基本建设投资。

4、在注意控制财政支出总水平的同时,政府应大力压缩农业的消费性支出。对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用,尤其是资源调查、干部训练费用和农业的事业管理费用进行尽量削减。因为这些都不是用于农业的生产性支出,对农业的经济发展作用不明显,这从我们所构建的模型也可以看出。

[参考文献]

[1][日]速水佑次郎等.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1-55.

[2]舒元.中国经济增长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05-110.

[3]郭庆旺、赵志耘.实现最优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论[J].财政研究,1994,(4):34-37.

[4]樊胜根等.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与贫困: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70-78.

[5]R.M.Bird.Wagner’s Law of Expanding StateActivity[J].Public Finance,1971,(26):97-108.

[6]R.A.Musgrave.Fiscal Systems[M].Yale University Press,1971.116-130.

[7]A.T.Peacock,J.Wiseman.The Growth of Publick Expenditure in the University Kingdom[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1.104-121.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第5篇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切实体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动性

1、精心准备,调查摸底,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针对寺滩村党员活动室的布置不够规范,缺少浓厚氛围的现状,县委组织部与日月乡党委及时组织人力、物力,对活动室重新进行了规范化布置,增强了宣传氛围。二是进行基本情况调查摸底。试点组及时组织力量就如何搞好第三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调研,摸清了农民群众对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基层党组织的期盼和要求,摸清了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并对寺滩村党支部及党员状况进行了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三是组建试点组,对骨干党员进行培训。为了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县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试点组,具体负责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的检查指导工作。同时,要求试点组经常深入试点村,与基层的同志共同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好经验、好成绩。试点组及时召开工作会议,学习传达了有关文件精神,并就如何搞好试点工作进行广泛的讨论,为搞好试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四是认真开展宣传动员工作。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重突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下发了教育读本和中央、省、市领导同志的讲话以及我县编印的《湟源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宣传手册》、《湟源县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学习宣传手册》等系列材料。同时针对1名外出党员不能参加学习活动的实际,编印了《致外出务工共产党员的一封信》等通俗易懂、针对性强、少而精的学习宣传材料,提高了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加强了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宣传,努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加强领导,周密安排,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在组建试点组的基础上,县委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起草了《关于开展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的安排意见》,并根据《安排意见》要求,制定了三个阶段的《指导日程表》,乡党委根据本村实际,对各个阶段的工作制定出了详细的计划表,增强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试点组全体成员、日月乡党委领导及寺滩村党支部全体党员在寺滩村召开了试点工作动员会议,学习传达了市、县委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村党支部及时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支委委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乡党委专门委派副书记和包村干部全面负责此项工作。形成了“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试点组成员协助抓,村支部书记直接抓”的工作格局。试点工作动员会议后,村党支部安排支委委员及时召开了各社户长会议,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关精神作了宣传,使全村群众对这次试点活动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结合实际,分类指导,努力增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针对性。

1、贴近农村实际,坚持分类指导。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根据农牧民党员文化水平低的现状,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工作要求,注意区别情况,分类指导。村党支部在学习中结合实际,区别情况,采取“六学法”确保了党员学习的效果。一是夜学。针对农村正值秋收农忙的实际,为保证先进性教育活动与秋收两不误、两促进,在阴雨天组织党员集中学习规定篇目的同时,每晚8点开始集中学习或分散学习。集中学习在党支部的统一组织下按学习计划学习,每晚学习两小时,累积不少于30个小时。分散学习以社为单位,编成四个小组进行自学。二是邮学。对长期外出不能返乡的党员寄送学习材料,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要求外出党员认真学习必读篇目,认真查找自己在党性、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整改、自我提高。对学习情况,查摆问题情况,自我整改、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情况,按阶段向支部以信件形式或电话形式进行汇报。三是送学。对高龄体弱,外出有困难的党员采取送学上门的办法进行。四是帮学。针对部分党员无文化的实际,由有文化的党员在边搞好自身学习、记好笔记、写出学习心得的同时,对无文化程度的党员采取“一帮一”的制度,指导帮助他们学习。并按照他们的要求,把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认识,以口述的形式,让有文化的党员记录成学习心得。五是讲学。采取试点组同志专题讲座、党委成员上党课、有文化的党员自己讲,以及村党支部组织辅导课、观看电教片、听先进人物事迹报告等各种形式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六是论学。就学习中的某一片段、某一文章、某一政策、某一观点,结合本村实际和党员实际,深入开展边学边讨论活动和专题讨论活动。通过讨论,进一步掌握了必读篇目的精神实质和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目标和个人努力方向。

2、选准选好载体,丰富主题实践活动。为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员素质,乡党委指导村党支部研究制定了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变村风村貌的“两个重点”,以及服务农牧民群众、争创五好党支部的“一条主线”,认真开展“七个一”、“六个结合”、“十个带头”的主题实践活动。“七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即:帮扶一户贫困户,培养一户示范户,输出一批劳务工,召开一次农牧业生产交流会、开展一次我为小康村建设出谋划策的大讨论,开展一次“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开展一次“我为整治村风村貌做贡献”活动。“六个结合”即:主题实践活动与全村开展的争当致富能手活动相结合,与争当农村信用户相结合,与争当好媳妇、好婆婆相结合,与争当十星级文明户相结合,与争当婚育新风家庭相结合,与争当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外出打工者相结合。“十个带头”即在主题实践活动中,要求全体党员带头学习和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带头勤劳致富,带头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带头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带头西繁东育和自繁自育,带头学科学、用科学,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进行畜种改良,带头保护草场、推行轮牧,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坚定了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增强了党员的服务意识,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理清了村级经济发展思路。

3、采取“四种形式”,做到“四个结合”,扎实搞好大讨论。根据《安排意见》精神,我们在试点村组织开展了“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大讨论活动。要求党支部的党员对照《》规定和同志提出的“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结合农村实际,研究提出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大讨论活动采取“四种形式”、做到“四个结合”。“四种形式”即:一是以党支部为单位、以党员为主体进行讨论;
二是组织老干部、老农民、致富能手参与讨论;
三是邀请乡联点领导、驻村工作指导员参与讨论;
四是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具体要求与党员带头致富、联系贫困户的业绩结合起来开展讨论。“四个结合”即:把大讨论与寻找自身差距结合起来,针对问题制定措施;
把大讨论与掌握村情、理清村经济发展思路结合起来,进一步理清畜牧业、种植业、劳务输出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经济发展思路;
把大讨论与转变村干部工作作风,切实服务群众结合起来,立足办实事、解民忧,使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把大讨论与学习先进典型结合起来,专门邀请日月乡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克素尔村党支部书记铁建国作先进事迹报告,用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效应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党的先进性。

4、广泛征求意见,找准找实问题。村党支部在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群众满意度测评表,走访老干部、老党员,帮扶贫困党员、示范户等方式的基础上,认真开展了“三延伸,四寻找,六走访”活动。“三延伸”即:对党支部的意见征求范围从广大党员延伸到乡党委、各站所等单位;
对征集支部党员的意见延伸到本村县、乡人大代表、各社老农、老干部;
对党员个人的意见征集从征求本社群众意见延伸到帮扶对象及培养的示范户意见。“四寻找”即:党支部帮助收集找,党员之间相互找,对照先进性要求自己找,联系党员实际深入找,切实找出、找准支部和党员存在的问题。“六走访”即:走访乡党委、政府,走访各站所,走访老党员,走访老干部,走访帮扶贫困户,走访示范户。据统计,村党支部以各种形式征求意见建议138条,经归纳梳理为29条;
党员个人征求到意见建议112条,经归纳梳理为65条。通过召开支委会向党员本人进行了反馈,为找准存在的问题,深入进行党性分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抓住重点,解决问题,突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1、认真开展好谈心活动,切实做到“五必谈”。为了认真开展好谈心活动,达到预期目的,根据试点村实际,谈心活动切实做到了“五必谈”。一是支委会成员之间必须谈;
二是支部书记、村主任与所分管的村级各组织负责人之间必须谈;
三是党员之间双向选择必须谈;
四是党员与本社群众必须谈;
五是党支部书记与群众必须谈。同时要求所有党员在谈心活动中必须做到:“真、实、直、宽、深、全、准”,即:敞开心际说真话,以诚待人说实话,不绕弯子讲直话,谈话涉面宽一些,共同探讨深一些,自我认识全一些,分析原因准一些。通过采取以上方式和要求,党支部充分利用秋收之余的夜晚和阴雨天时间,深入农户广泛开展谈心活动,并按乡党委要求填写了活动记录表,整个谈心活动开展得热烈活跃,和谐融洽,为开展党性分析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采取“三把关”、“一灵活”,认真搞好党性分析。能否找准、找出党组织和党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分析评议阶段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键环节。寺滩村党支部根据该村党员文化程度普遍低的现状,分类要求,灵活掌握标准。严格实行“三把关”、“一灵活”。一是严把“五对照”关。对照“三个代表”要求、对照《》规定、对照群众提出的意见、对照群众急盼解决的问题、对照党员的实际工作及思想状况,检查党员对党性分析态度端正不端正,自身的问题找准没找准,分析问题深刻不深刻,整改措施切实不切实。二是严把审阅关。一般党员党性分析材料首先由支部委员审,支部书记最后审;
支委委员的党性分析材料由支委委员交换首先审,支部书记其次审,乡党委副书记最后审;
支部书记、村主任的党性分析材料由乡党委副书记首先审,乡党委书记最后审,逐级严格审定。三是严把“三个必须”关。要求党员的党性分析材料必须写清楚存在的问题,必须写清楚产生问题的原因,必须写清楚努力的方向。“一灵活”即:针对本村党员文化程度低的现象,对党性分析材料只要求内容要实,不要求字数;
对文盲党员,由帮学党员指导列出提纲,并在组织生活会上口头剖析,不作书面材料要求。通过严格实行“三把关”、“一灵活”,每个党员的党性分析做到了态度端正、剖析深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为开好村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突出“四析四查”,切实保证专题组织生活会质量。村党支部全面分析检查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保证专题组织生活会质量,突出了“四析四查”:一是深刻剖析对照查。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对照支部先进性具体要求、党员个人先进性具体要求以及先进典型和身边榜样,从村两委主要领导到一般党员不同层面,针对自身实际深刻进行剖析,找出了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面的主要差距,从心灵深处进行深刻反思,明确了自身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二是坦诚评析相互查。每个党员克服“怕丢脸面”的心理,在广泛开展谈心活动的基础上,不讲优点,不简单重复,不回避矛盾,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了,深层次的思想亮出来了,达到了沟通思想、交换看法、互相指正、共同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明确了自身存在的、自我剖析没有看到的问题。三是具体分析帮着查。发动干部群众,帮助党员找问题,集思广益、广开言路,采取了党员自评、党内互评、群众参评的形式,专门邀请各社的老农参加评议会,对文盲党员在个人谈心的基础上,由帮学党员具体谈,对存在问题个人谈,广泛准确地为每名党员评议“定格”。四是重点解析督促查。按照基础是群众、主体是党员、关键在支部的基本思路,支部书记归纳大家意见,代表支部与党员面对面综合评议,指出了每名党员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从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找准问题症结,引导他们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为下一步整改提高明确了努力方向。

4、认真落实整改,切实解决问题。寺滩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在整改提高阶段,认真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确定整改时限,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在具体工作中,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不断强化学习,在认识上突出了一个“深”字。二是畅通广大群众的参与渠道,征求意见突出一个“诚”字。三是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整改措施突出一个“实”字。围绕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把解决村经济长远发展问题和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确定工作重点,使整改方案立足长远,兼顾当前。为使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农民群众满意工程,村党支部村委会重点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涉及到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结合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确定了发展畜牧业、调整种植业、加大劳务输出的三大经济发展思路,并明确提出了加大畜棚建设、沼气池建设、畜种改良、优良品种推广、劳务输出、组建经纪人队伍、搞好“西繁东育”等具体项目,明确了责任人和工作时限。二是围绕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了短期内整改的问题。围绕畜种改良,正在配合乡兽医站,对600只绵羊进行人工授精工作。牵涉到党组织建设方面的3条意见、建议,经支委会研究,及时落实责任人,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狠抓整改。针对群众提出的加强草山管理的意见,制定了加强草山管理的具体办法,并与牧场取得联系,共同研究制定出管理好各自放牧人员的措施。对党员帮扶贫困户方面提出的帮扶力度不大的意见,村党支部专门召开支委会,重新调整落实了帮扶对象并签订了责任书,纳入党员年度考核之中。同时,党支部积极组织开展献爱心活动,全体党员为患病贫困户杨生录捐款239元,并发动群众向贫困户伸出援助之手,使他真切感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情。对今年试种成功的“93H—28—2”青稞品种,积极动员试验户与村委签订协议,将优质品种打碾后兑换给本村群众,为明年的农业增收创造了条件。目前,村党支部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征求到的29条意见建议已整改22条,占76%,其余7条有待进一步创造条件整改。

5、建章立制,努力形成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寺滩村党支部把落实整改措施与加强党支部的组织建设相结合起来,与建立健全“党员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以便形成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一是按照整改方案,认真抓落实,求实效,做到了整改时间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二是既集中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着眼加强长远制度建设。本着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要求,把对党员的宣传教育与对党员严格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结合起来,努力使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成效。把创造的经验转变为经常之举,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了融党员教育、组织管理和纪律监督于一体的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制度,共修订完善制度26项,形成了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6、立足实际,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根据《意见》要求,对各个阶段的活动情况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从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等方面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
并向参加测评的党员和群众通报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关情况和整改成果,听取意见和建议;
向参加测评的党员和群众讲清了测评的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客观评价,确保了测评的真实性;
最后,试点组向村党支部先进性教育活动提出评估意见,向群众通报了测评结果。据统计,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参加测评110人次,满意人数达105人,基本满意5人,满意率为95.5%。

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农民党员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政治思想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加深了党在农村的政策的理解。真正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根本目的。通过这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及建议是: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是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关键。在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的整个环节中,县试点组、日月乡党委、寺滩村党支部多次召开会议,对重点环节的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对每一阶段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日程表,确定了乡村两级责任人和具体要求,并对乡党委负责人和包村干部提出了严格的工作职责。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党委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试点组成员协助抓,村党支部书记全面直接抓”的工作机制,为搞好此项活动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建议在农村全面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时,县委要专门委派工作人员具体指导农村先进性教育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组织领导网络。

(二)因人而宜,分类指导是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力措施。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根据农牧民群众文化水平低,以及正值秋收大忙,农学矛盾突出的情况。采取了因人而宜,分类指导的措施。在学习阶段中结合实际,区别情况采取六学法,即:夜学、邮学、送学、帮学、讲学、论学,确保了党员学习的效果。在分析评议阶段中,采取灵活的方法,对党性分析材料要求内容要实,对文盲党员,由帮学党员指导列出提纲,并在组织生活会上口头剖析,不作书面材料要求。从全县农村的实际现状看,由于种种因素,不同村党支部的工作水平不一,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广大农民党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各村党支部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措施,作出相应的部署,对他们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也要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学习动员阶段,要重点在思想发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分类指导,党员的学习应集中学习为宜,采取多讲解、少宣读,多讨论、少说教的方法。分析评议阶段,要重点在座谈、走访、征求意见上分类指导,分层实施。同时,活动时间应放在农闲为宜。

推荐访问:支农 支教 论文 支农支教论文【五篇】 支农支教论文(精选5篇) 支农支教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