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已成为当今认知世界和对主体意识产生重要影响的的一种思维方式。视觉方式体现观看主体的意向性,受生活经历、知识信仰、文化习俗的引导和制约[4]。而校园协同安全网络的视野需要学校校园文化的载体作为引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安全管理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视觉已成为当今认知世界和对主体意识产生重要影响的的一种思维方式。视觉方式体现观看主体的意向性,受生活经历、知识信仰、文化习俗的引导和制约[4]。而校园协同安全网络的视野需要学校校园文化的载体作为引导,包含学校的符号形式、行为文化和文化积淀等内容,这些形式和内容意义需要校园视觉安全的心理引导来把握学生群体对校园文化的视觉期待,关注学生群体的注视点对信息选择和组织重构的主动性和选择性的干预过程。
一、校园安全网络境况
中国安全教育网表示,近三年国内所发生的灾难中青少年都是受到伤害最严重的社会群体。2006年1月《上海:从校园风险勘查看中小学安全管理问题》对3000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校园风险勘查,认为学校安全制度缺乏特色,各校的安全管理制度雷同,没有基于校情因地制定;
2009年4月《新民晚报》刊登了上海市教委首次的高校学生安全情况报告。2011年9月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在重庆召开全国校园安全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强调强化责任落实、细化各项措施,全面提升维护校园安全的整体水平;
2012年人民网报道上海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引入安全课程体系,并建立中小学生安全实训中心。因此,中小学及高等院校校园安全已经成为学校管理事务中日益突出的问题。
1.学生群体日益多元
学生群体的多元氛围是他们来自不同学校和家庭、同学和朋友圈,有着不同的认知习惯和各异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尊重学生群体多元化组合的同时,迫切需要心理调适期的安全引导让学生在现实校园文化中产生相对一致的文化价值取向,从而使多元学生群体在校园文化载体的视觉引领下逐步获得认同和凝聚,这样既增强多元学生个体间的安全区域性,也避免了校园冲突。
2.校园布局日益分散
多校区办学使校园发展空间得到扩大,学校既开拓了新的教育园地,又填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也拉大了校园安全管理上的战线。北京海淀区中小学、职业学校多校区办学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中表示,多校区学校群体的重要共性是解决学校组织结构、校区功能、文化认同、校区沟通方式等现象。但是,许多多校区现象存在着校园文化缺少统一性,而且有些校区也存在着出租校区、教室和合作办学现象,这些综合因素都带来了学校行政管理成本的增加,并直接影响校园学生安全。
3.校园周围的社区环境日益复杂
学校与周围社区的发展变化相辅相成。许多学校处于人员嘈杂的城区和商业繁华地段,学校后勤和管理模式社会化,而且校园周围分布着许多商家、流动摊贩、网吧、洗浴店等,这些人为的视觉诱因导致了社区环境综合管治中校园地位的复杂性,导致校园安全管理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二、校园安全网络:协同安全网络的视野
视野指视觉感触的空间范围和在思想知识领域中的宽广度两方面。视觉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视觉拥挤效应,视觉拥挤效应表示视觉所注视目标或观察意图一旦被无条理的周围事物干扰时,原先确切的注视点和观察意图将会变得模糊。因此,校园与社区、社会环境的联动性、复杂性和变动性,致使成长年龄段的学生群体的视野在视觉拥挤效应下面临着非主流价值对主流价值的现实挑战,这就需要学校、社区和社会三方面协同面对和合作,从“围墙内管理”视野向“无疆界社会管理”视野的校园协同安全方式过渡。
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的协同合作之学:由完全不同性质的大量子系统所构成的各种系统,以及这些子系统是通过怎样的合作在宏观尺度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结构上的协调合作等。
校园协同安全网络包括校园安全管理的主体行政部门、学生社团、社区街道、民间机构和家庭等,为同一个行为目标和规范,在虚体网络和实体网络结构中相互合作成为一个有序网络组织平台,有效预防和减少校园安全事故。即“学校、学生、社区、社会”动态的、弹性的一体化校园协同安全网络,从而实现校园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效能的视野。
校园协同安全网络的视野范围,需要充分把握校园安全网络平台,公开、透明和全方位报道校内和社区周边发生的事情,倡议和协同多元社会力量来唤起对生命的敬畏,达到宣传校园安全知识的效果。如:学生的通讯工具会及时收到来自校方对安全隐患的提醒;
学校建立学生警察制度和组建学生安全互助小组来更紧密地面对面地学习如何报警求助、如何注意安全隐患等,以此来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校园协同安全网络的视野范围,需要把管理主体由学校组织扩展到学生群体自身、社区社团、社会赢利或非赢利性机构等多元主体结构,从而弥补学校在应对校园安全事故时反应滞后、信息缺失等因素的缺陷,提高校园安全事故动态适应性,降低校园安全事故管理的成本和风险。
校园安全协同网络的视野范围虽然为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及沟通的顺畅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存在着网络公信力、信息真实性、沟通误解,是否覆盖所有网络节点和这些节点的连动效应,以及在实际行动中动态协调行为的通畅问题。
三、构建视觉干预下的校园安全协同网络整合机制
视觉是一种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表现,存在着视觉观察和心理联想的结合。视觉干预是在视野范围内对视觉安全引导活动的干预和调控,弥补意思自治中的不足。意思自治源于16世纪法国意思自治说,指确立的契约应根据当事人自己选择的习惯因势而定。同样,校园协同安全网络需在不同形势下根据各校面临的校园安全情况制定相适应的制度,通过视觉安全干预活动加强其表现形式,如,从1996年起每年3月份第四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到2010年教育部开展校园安全日报告制度来加强全国各地校园安全管理和措施。校园协同安全网络管理的契合点在于视觉安全引导下的干预方式,即“学校、学生、社区、社会”一体化、动态化、弹性化技防和人防的校园协同安全网络舆情管理:虚体和实体结构的整合机制。
1.校园安全协同网络中虚体整合机制的视觉干预
在校园安全协同网络的构建中,虚体整合机制需要运用视觉安全引导和干预方式来提高社会资本参与校园安全管理的预防和治理。社会资本是社区和社会资源的力量,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最早提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只有投入使用才能成为资本[5]。美国社会学者普特南认为社会生活中那些表现为网络、互惠规范和信任的特征构成社会的社会资本[6]。因此,信任、互惠、合作理念构成社会资本的三大基本要素。社会资本的理论与校园安全协同网络构建存在着视觉契合点:营造社会信任氛围的注视度、建立看校园看社区的互惠机制、搭建大社区文化和大社会公民的视野、把握信息源,加强视觉时效性管理四方面。
(1)营造社会信任氛围的注视度
信任是社会资本中社会关系网络的主要内容之一,信任程度已成为公众所思所想所看的基础,这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层面与视觉文化层面的相互关系[7]。美国社会学家祖克尔认为信任需要制度而产生,而社会多元削弱了人际互动或共同经验的信任基础,因此,制度条件就会成为信任的主要基础[2]。
社会信任程度的视觉点是公众对政府的注视程度,如,2009年5月杭州飙车撞人事件中,跑车、富家子弟和浙大校生等内容成为网络新闻的关注点:网民将肇事者同伴与杭州市委领导进行联系;
认为出庭时被告是替身;
质疑警方调查肇事跑车的时速为70迈等,结果消息不实。该事件反映了学生、网民、社会群体对社会的低信任度,造成政府管理成本增加:杭州市不仅动用当地公安交警力量调查事故原因,也从上海等地邀请专家对事故现场进行技术鉴定等。由此可见,信任危机会在校园安全管理中增加管理成本和社会成本,营造信任氛围的注视度对校园安全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2)建立看校园看社区的互惠机制
学校与周边社区的互惠关系给当地社区、服务业、公民就业和房地产增值等带来了商机,保障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全是学校与社区等多方共同利益所承担的责任。因而,学校需要以多种视觉安全的引导形式主动承担起看校园看社区的活动,使社区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维护校园和社区的安全责任。如,学校实行社区服务日,让学生群体,尤其是弱势和边缘学生群体分期分批地走入社区参与管理;
社区则采用校园服务日,让社区走入校园行使管理的义务,并承担一日班主任工作。
(3)搭建大社区文化、大社会公民的视野
互联网为校园安全协同网络的构建提供信息传播和共享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学校、学生、社区和社会的大社区文化、大社会公民搭起友好、尊重、包容和责任的桥梁,体现了无校园围墙的大社区文化、大社会公民的视野。
大社区文化、大社会公民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应对社会变化和增强自我保护的社会能力。同时,为学生了解当地社会生活提供了最直接的途径,也让学校得天独厚的学术氛围和地理生态环境成为提升社区管理质量的思想途径。
(4)把握信息源,加强视觉时效性管理
视觉时效性注重信息源和信息流动的现实性,校方在面对学生群体、社会公众和媒体时表现出把握视觉信息变化的节奏。如,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安全协同网络中技防和人防平台,结合2012年4月中国互联网协会抵制网络谣言倡议书,对信息源和信息流动进行客观公正的引导和把握,从而避免网络流言横行,以此掌握舆论主导权;
学校和社区可以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来积极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本开展安全事故防范教育和演练,从而来构建无形的信息网络。无形的信息网络可以采取主动、公开的信息传播方式,来保证社会主导舆论畅通,避免因为信息迟到而陷入滞后的应对窘境。
2.校园安全协同网络中的实体整合机制的视觉干预
在校园安全协同网络的构建中,实体整合机制是校园安全管理中统一决策和统一执行的模式,需要视觉安全引导下的干预方式:虚体整合机制和实体整合机制的结合,它有别于自组织形式的独立体系。自组织是一个不由外界因素主导和控制而自我产生的有序又协调的结构。
(1)建立视觉警示下的校园安全应急决策中心
视觉警示以有形和无形的力量提升校园安全应急决策中心的权利,能够有效地调配校园各种资源来加强对事故隐患、事件潜伏期的信息分类和分项管理能力;
能够有效地调配各部门和周边地区的联网处置能力;
能够有效地调配事故发生后各项资源的应急能力。视觉安全引导下的校园安全应急决策中心既加强了校园信息的畅通能力,也提升了校园防范和处置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和决策能力。
(2)完善本校园安全制度的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以可视的信息影响和作用于对象的过程。根据本校园特点和周边状况,在中小学《校园安全制度》和《学校安全教育大纲》的基础上,以及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上海市学校安全教育大纲》到2010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教育通知上,因地制宜地以可视信息来强化校园安全教育和分类处置情况的类目、各部门专职协作职责的标示,从而来构建本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框架的视觉传达。
本校园安全制度的视觉传达力既为各部门协作处置校园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和善后处理工作提供了直观性,也提升了学校安全管理能力和应对校园安全事故的反应能力。
(3)确立约束和监管校内安全行为的视觉意义
意义的完成是信息传播和信息接收的过程,而视觉认知和理解成为意义的载体,意义又促使视觉认知和理解前有着更好的视觉期待。因此,校内安全行为约束和监管的基础需要视觉心理安全引导下的意义干预。如,信息技术加强网络舆论和人际舆论的传播,而校园环境中的社会经验和人际交往的程度容易导致学生受到负面舆论的影响,一种情绪化意见下的激情行为可能会成为引发学生的导火索。然而,社会网络信息传播下的公信力正在引发人们对社会诚信意义的关注,因此,掌握校园安全协同网络中舆论的异动,加强校内安全行为的约束和监管,将校园安全隐患化解于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 郑中玉等.“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1).
[2] 刘霞等.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结构——双重整合机制的构建.东南学术,2006(3).
[3] 李淮安.从SARS看社会资本缺失与社会组织治理.南开管理评论,2003.
[4] 黄万获.视觉文化视域中的视觉方式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学校,2008.
[5] [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区警务;
警察公共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136-02
1 社区警务与警察公共关系
社区警务在西方警学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学科,而运用公共关系的理论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实质就是警察公共关系在基层警务的具体应用。
西方的社区警务不是简单地指一定区域内的警察工作,它是一个集合概念,即是一种警务理论,又是一种警务战略,同时又是指警察在社区的工作。(1)在理论层面,社区警务理论是在借鉴和吸纳系统科学、犯罪学、社会管理学、信息学等理论学科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社区各类机构与团体在维护社区秩序、保障社区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抑制社区成员违规范的行为,以稳定社区的秩序,保持社区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警察在社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社区工作最大程度地体现警察的职能与价值,最终达到减少犯罪、维护良好社会治安秩序的一种警务理论。(2)在警务发展战略层面,社区警务强调遏制犯罪的战略立足点不是打击,而是构筑一种有效的防控机制。其内涵包括:①减少犯罪是警察工作的最终目标;
②警察不是遏制犯罪的唯一力量,依靠社会公众力量抑制犯罪,形成全民皆警的新格局才是根本途径;
③强调把警察工作重心移到案发前,在广泛发动公众的基础上,以防为主,先发制人。(3)在操作层面,社区警务是指通过警方和社区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建立紧密的联系,以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
2 中西方社区警务内容比较
2.1 西方社区警务的内容
西方社区警务的内容,一般认为由四个部分组成。①在社区组织开展预防犯罪的工作;
②开展社区巡逻,大多恢复步行巡逻的机制,以有机会接触更多社区居民;
③提供广泛的社会服务,加强与社区居民的联系;
④建立社区反馈机制,使警方可以直接从社区获得犯罪信息。
西方社区警务的主要措施有:
(1)建立“警方――社区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一般由社区警察、教会、学校及其他社区组织代表共同组成,其主要内容是对社区存在的犯罪与治安问题进行调查;
将调查的情况反馈给警方,并向社区公众公布,与警方共同制定应对方案。
(2)推行邻里守望、校园守望、旅馆守望、商业区守望等社区联防活动,构筑社会治安防范网络。警方负责划分邻里联防的区域范围,召集有关会议,帮助推选居民代表及邻里联防的负责人。同时,在街道、路口、马路两旁和居民楼墙上设置或张贴邻里联防的标志图案,以威慑罪犯。社区警察还组织文娱、体育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
(3)标刻贵重财产。即督促所有居民,将私人贵重物品刻上标志(物主姓名或身份证号码),或进行拍照,一旦物品被盗,比较容易进行追查,也使盗窃分子不敢轻举妄动。
(4)成立被害人救援中心。如救助中心、虐待儿童安慰热线、老人帮助中心、警察咨询服务电话等,这些组织是由警察牵头,与社区公众志愿者共同组建。
(5)创办社区刊物、发放宣传手册。通过这种方法向社区公众通报治安情况,教授防范知识等,有的还开设预防犯罪课程使居民获得安全信息。譬如在家时遇到入侵住宅的可疑分子或夜间外出时遇到袭击者该采取何种措施、面对直接的暴力威胁应如何处置等。
(6)进行青少年教育和保护。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法制教育,以预防青少年犯罪,开展“校访计划”,“儿童安全庇护所”,有的国家还为儿童提供预防犯罪的玩具。
(7)犯罪报告训练。即发动社区公众使用有效的方式报案,使居民成为警察的耳目。警方告知居民注意发现可疑的人、可疑活动、可疑车辆或其他可疑目标。培训公民通过恰当的描述做出准确的报告。此外,警察还告诉居民如何区分紧急情况和非紧急情况,如何报警等,以便警察快速做出反应。
2.2 我国社区警务的内容
①人口管理工作,包括对常住人口、寄住人口、暂住人口、重点人口的管理,入境人员和公民因私出境管理,户口和身份证管理等;
②治安管理工作,包括公共场所管理、特种行业管理、枪支、弹药和爆炸、危险物品管理、调处治安纠纷、查处治安案件等;
③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组织、推行物防技防硬件建设、防火防灾工作等;
④发现和提供违法犯罪线索的工作,包括协助侦破发生在本警务区的刑事案件、排查线索、抓逃犯等;
⑤群众工作,包括保证每周30小时在警务区工作、组织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助残扶困;
⑥接处警工作,包括接受110指令和接受群众举报的处警。
3 当前我国社区警务的优势和不足
3.1 我国社区警务的优势
(1)拥有一支专职的社区警力。在我国,依城市街道、农村乡镇设立的派出所以及设在铁路、交通、民航、林业等系统的专门派出所是从事社区警务的专门机构,责任区民警则是社区警务的主体,将派出所辖区按人口数量和治安复杂程度分为若干社区,由外勤民警分块承包每一小块责任区的群众工作和管理防范工作,这是当前我国社区警务的基本运作方式。
(2)严密的人口管理。人口管理是我国社区警务的又一基本经验,改革开放前,我国公安机关依托户籍制度实现了严密的人口管理,针对人口流动的新的社会形势,我国公安机关又提出建立一警一区责任制的派出所工作新思路。通过严格的责任制,使人口管理这一中国社区警务的有效手段重新焕发出活力。
(3)强有力的社会基层组织。遍及城乡的社区警务室是人民警察联系和依靠群众的桥梁,它使“依靠社会公众遏制”犯罪这一社区警务的原则有了具体的实现形式。
3.2 我国社区警务的不足
(1)服务助民的工作开展不够。
西方的社区警务工作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服务的内容,这与我国公安机关提倡的为民服务极为相似,但其不是把这些工作作为“目的”、“宗旨”,而是作为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与之相比,我国社区警务的工作要比西方宽泛得多,一名责任区民警同时承担着打击和防范的双重职能,尤其是110快速反应机制推行以来,基层派出所承担了较多的接处警、快速反应工作,社区工作、服务助民工作有所削弱。特别是在外来人口管理方面,面对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后给城市治安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公安机关多采取控制性的管理措施,把外来人口置于管理的对立面,为外来人口提供服务的工作没有完全展开。
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派出所服务助民工作占全部工作量的25%,而欧美警察占36%,二者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
(2)与社区公众的交流互动不够。
社区的警察公共关系是社区警察与公众相互作用的过程。警察与社区公众有共同的利益需要,即维护公共安全的需求。基于这一共同的认识,警察应尽可能地通过警务活动和社区公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警方与社区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体,把警务工作变成社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社区公众参与警察的工作。西方的社区警务十分重视警察与社区公众的互动关系,并通过诸如犯罪报告训练等方法推动公众的参与。而我国的社区警务工作在这方面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民警在工作中将个人作为主体,单向宣传的工作做得多,群众意见听得少,缺乏与群众共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的意识,使很多发动群众的工作流于形式。
(3)社区警务的手段一般化。
目前,我国基层民警的工作大多沿用一些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中缺乏因地制宜的针对性和大胆的创新。现代公共关系手段发展日新月异,广大公安民警应该很好地进行研究和借鉴,以期把工作基础筑牢、把基层工作做好。
4 加强和改进我国的社区警务的途径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应该看到,社区警务战略是一个国际趋势,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警务方式,各级公安机关应提高对开展社区警务战略的认识,彻底转变以打为主的观念,真正树立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战略指导思想,不断完善和巩固我国独具特色的社区警务发展战略。
(2)重视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的开展。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是社区警务的基本目标趋向,也是社区警务发挥威力的源泉所在。警力不可能无限增长,即使在现有条件下,警力增长的比例也永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比例。我们应该吸取西方20世纪60年代警务改革中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警力的增长、装备的现代化不是社会治安治理的根本,根本在于发挥公众的力量,营造全民皆警的氛围。因此,广大基层派出所应明确自己的职责,调整警力部署,让民警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社区开展工作。在群众工作上,应鼓励责任区民警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工作,探索出更多更好的社区工作方法,不断丰富我国社区警务的内涵。
(3)在保护与服务中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安工作面临的新问题。长期以来,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上存在着一种误区:就流动人日给城市带来的冲击、压力强调多,而就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社会对流动人口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考虑较少。在具体管理中有重限制、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尤其是一些地区对流动人口采取一种歧视态度,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办法来管理流动人口,重“堵”不重“疏”,这种管理模式实际上是对社区警务理论的背离。我们不能将社区警务理论片面地理解为常住人口的社区警务,而应将其置于全社会的大背景下,常住人口居住的区域是社区,流动人口聚居的地方也是社区,警务管理思想和实践是一致的。在流动人口管理中,公安机关是主力军,但必须取得党委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而具体工作最终要落实到街道社区和用工单位。流动人口管理的核心精神应该是: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在对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护中实现管理。发动流动人口、依靠流动人口,唤醒它们的主人翁意识,自觉自律,共同参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4)发挥社区警务方式对警务活动的监督作用。社区警务双向互动式的警务机制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监督作用。公安机关应该注重并充分发挥这一作用,一方面,可以尝试建立一种社区公众评价派出所和民警的工作制度,并将结果与派出所和民警的考核挂钩。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激发民警从事社区警务的热情,督促社区警务各项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应建立派出所与社区的定期对话制度,让社区单位、群众包括外来人口对派出所工作公开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并将这一制度规范化。这不仅有利于监督,同时也是警民协商、共建社区文明、安全的好路子。
参考文献
[1]王大伟.中西警务改革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2](美)艾瑞克・亚威包姆等著,赵连荣等译.如何推进公共关系[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3]徐美恒.公共关系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唱响“安全发展”主旋律,围绕落实2008年全市安全生产各项目标,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面宣传,正确引导舆论,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为实现我市安全生产的主要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舆论氛围。
二、主要目标
深入宣传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加强安全生产法制、政策宣传,着力强化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提高全民安全素质,构建安全文化建设体系,营造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舆论氛围,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安全发展。
三、宣传重点
1、大力宣传“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积极宣传安全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
3、深入宣传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
4、广泛宣传隐患排查治理的重要性,搞好“隐患治理年”的宣传。
四、具体计划
1、组织开展全市“安全生产月”活动。
今年6月是第七届“全国安全生产月”,市局将联合相关部门发文,开展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的全市“安全生产月”活动。各区、县(市)安监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注重实效,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开展各具特色、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要抓住召开奥运会的契机,宣传“安全奥运”、喊响“安全奥运”。
2、组织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活动。
要大力培育企业安全文化,着重从安全理念、管理制度、技术手段等方面入手,加强教育和管理,努力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各区、县(市)安监局要根据辖区内企业分布特点和安全生产实际情况,积极组织辖区内各行业特别是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把安全文化落实到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和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推动企业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3、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
今年要在总结前期创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扩大创建范围,全面推进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各区、县(市)安监局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突出创建工作重点,特别注重在高危行业集中的社区、历年各类事故高发社区、人员密集区和重要行政办公区域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并于6月底前将申报安全社区创建名单报市局教培处。要以安全社区创建为契机,继续深入宣传“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加强和改进社区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4、组织开展安监员技能竞赛。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技能,以“安康杯”竞赛为载体,开展烟花爆竹行业安监员技能竞赛。由市劳动竞赛委员会组织、市安监局具体承办的“星城杯”烟花爆竹类安监员技能竞赛将于今年下半年举行。各区、县(市)安监局及有关单位要积极组织烟花爆竹行业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人员参赛。
5、开展“留守儿童给外出务工父母写慰问信”活动。
由市安监局统筹,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市)安监局配合,开展“农民工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亲情信”活动。通过留守儿童给外出务工父母写亲情信,呼唤他们在外务工时要提高安全意识,为了家庭的幸福注意安全。
6、认真承办好“安全生产万里行”在**的出发仪式。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社区警务在西方警学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学科,而运用公共关系的理论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实质就是警察公共关系在基层警务的具体应用。
西方的社区警务不是简单地指一定区域内的警察工作,它是一个集合概念,即是一种警务理论,又是一种警务战略,同时又是指警察在社区的工作。(1)在理论层面,社区警务理论是在借鉴和吸纳系统科学、犯罪学、社会管理学、信息学等理论学科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社区各类机构与团体在维护社区秩序、保障社区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抑制社区成员违规范的行为,以稳定社区的秩序,保持社区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警察在社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社区工作最大程度地体现警察的职能与价值,最终达到减少犯罪、维护良好社会治安秩序的一种警务理论。(2)在警务发展战略层面,社区警务强调遏制犯罪的战略立足点不是打击,而是构筑一种有效的防控机制。其内涵包括:①减少犯罪是警察工作的最终目标;
②警察不是遏制犯罪的唯一力量,依靠社会公众力量抑制犯罪,形成全民皆警的新格局才是根本途径;
③强调把警察工作重心移到案发前,在广泛发动公众的基础上,以防为主,先发制人。(3)在操作层面,社区警务是指通过警方和社区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建立紧密的联系,以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
2中西方社区警务内容比较
2.1西方社区警务的内容
西方社区警务的内容,一般认为由四个部分组成。①在社区组织开展预防犯罪的工作;
②开展社区巡逻,大多恢复步行巡逻的机制,以有机会接触更多社区居民;
③提供广泛的社会服务,加强与社区居民的联系;
④建立社区反馈机制,使警方可以直接从社区获得犯罪信息。
西方社区警务的主要措施有:
(1)建立“警方——社区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一般由社区警察、教会、学校及其他社区组织代表共同组成,其主要内容是对社区存在的犯罪与治安问题进行调查;
将调查的情况反馈给警方,并向社区公众公布,与警方共同制定应对方案。
(2)推行邻里守望、校园守望、旅馆守望、商业区守望等社区联防活动,构筑社会治安防范网络。警方负责划分邻里联防的区域范围,召集有关会议,帮助推选居民代表及邻里联防的负责人。同时,在街道、路口、马路两旁和居民楼墙上设置或张贴邻里联防的标志图案,以威慑罪犯。社区警察还组织文娱、体育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
(3)标刻贵重财产。即督促所有居民,将私人贵重物品刻上标志(物主姓名或身份证号码),或进行拍照,一旦物品被盗,比较容易进行追查,也使盗窃分子不敢轻举妄动。
(4)成立被害人救援中心。如救助中心、虐待儿童安慰热线、老人帮助中心、警察咨询服务电话等,这些组织是由警察牵头,与社区公众志愿者共同组建。
(5)创办社区刊物、发放宣传手册。通过这种方法向社区公众通报治安情况,教授防范知识等,有的还开设预防犯罪课程使居民获得安全信息。譬如在家时遇到入侵住宅的可疑分子或夜间外出时遇到袭击者该采取何种措施、面对直接的暴力威胁应如何处置等。
(6)进行青少年教育和保护。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法制教育,以预防青少年犯罪,开展“校访计划”,“儿童安全庇护所”,有的国家还为儿童提供预防犯罪的玩具。
(7)犯罪报告训练。即发动社区公众使用有效的方式报案,使居民成为警察的耳目。警方告知居民注意发现可疑的人、可疑活动、可疑车辆或其他可疑目标。培训公民通过恰当的描述做出准确的报告。此外,警察还告诉居民如何区分紧急情况和非紧急情况,如何报警等,以便警察快速做出反应。
2.2我国社区警务的内容
①人口管理工作,包括对常住人口、寄住人口、暂住人口、重点人口的管理,入境人员和公民因私出境管理,户口和身份证管理等;
②治安管理工作,包括公共场所管理、特种行业管理、枪支、弹药和爆炸、危险物品管理、调处治安纠纷、查处治安案件等;
③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组织、推行物防技防硬件建设、防火防灾工作等;
④发现和提供违法犯罪线索的工作,包括协助侦破发生在本警务区的刑事案件、排查线索、抓逃犯等;
⑤群众工作,包括保证每周30小时在警务区工作、组织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助残扶困;
⑥接处警工作,包括接受110指令和接受群众举报的处警。
3当前我国社区警务的优势和不足
3.1我国社区警务的优势
(1)拥有一支专职的社区警力。在我国,依城市街道、农村乡镇设立的派出所以及设在铁路、交通、民航、林业等系统的专门派出所是从事社区警务的专门机构,责任区民警则是社区警务的主体,将派出所辖区按人口数量和治安复杂程度分为若干社区,由外勤民警分块承包每一小块责任区的群众工作和管理防范工作,这是当前我国社区警务的基本运作方式。
(2)严密的人口管理。人口管理是我国社区警务的又一基本经验,改革开放前,我国公安机关依托户籍制度实现了严密的人口管理,针对人口流动的新的社会形势,我国公安机关又提出建立一警一区责任制的派出所工作新思路。通过严格的责任制,使人口管理这一中国社区警务的有效手段重新焕发出活力。
(3)强有力的社会基层组织。遍及城乡的社区警务室是人民警察联系和依靠群众的桥梁,它使“依靠社会公众遏制”犯罪这一社区警务的原则有了具体的实现形式。
3.2我国社区警务的不足
(1)服务助民的工作开展不够。
西方的社区警务工作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服务的内容,这与我国公安机关提倡的为民服务极为相似,但其不是把这些工作作为“目的”、“宗旨”,而是作为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与之相比,我国社区警务的工作要比西方宽泛得多,一名责任区民警同时承担着打击和防范的双重职能,尤其是110快速反应机制推行以来,基层派出所承担了较多的接处警、快速反应工作,社区工作、服务助民工作有所削弱。特别是在外来人口管理方面,面对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后给城市治安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公安机关多采取控制性的管理措施,把外来人口置于管理的对立面,为外来人口提供服务的工作没有完全展开。
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派出所服务助民工作占全部工作量的25%,而欧美警察占36%,二者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
(2)与社区公众的交流互动不够。
社区的警察公共关系是社区警察与公众相互作用的过程。警察与社区公众有共同的利益需要,即维护公共安全的需求。基于这一共同的认识,警察应尽可能地通过警务活动和社区公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警方与社区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体,把警务工作变成社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社区公众参与警察的工作。西方的社区警务十分重视警察与社区公众的互动关系,并通过诸如犯罪报告训练等方法推动公众的参与。而我国的社区警务工作在这方面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民警在工作中将个人作为主体,单向宣传的工作做得多,群众意见听得少,缺乏与群众共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的意识,使很多发动群众的工作流于形式。
(3)社区警务的手段一般化。
目前,我国基层民警的工作大多沿用一些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中缺乏因地制宜的针对性和大胆的创新。现代公共关系手段发展日新月异,广大公安民警应该很好地进行研究和借鉴,以期把工作基础筑牢、把基层工作做好。
4加强和改进我国的社区警务的途径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应该看到,社区警务战略是一个国际趋势,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警务方式,各级公安机关应提高对开展社区警务战略的认识,彻底转变以打为主的观念,真正树立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战略指导思想,不断完善和巩固我国独具特色的社区警务发展战略。
(2)重视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的开展。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是社区警务的基本目标趋向,也是社区警务发挥威力的源泉所在。警力不可能无限增长,即使在现有条件下,警力增长的比例也永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比例。我们应该吸取西方20世纪60年代警务改革中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警力的增长、装备的现代化不是社会治安治理的根本,根本在于发挥公众的力量,营造全民皆警的氛围。因此,广大基层派出所应明确自己的职责,调整警力部署,让民警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社区开展工作。在群众工作上,应鼓励责任区民警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工作,探索出更多更好的社区工作方法,不断丰富我国社区警务的内涵。
(3)在保护与服务中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安工作面临的新问题。长期以来,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上存在着一种误区:就流动人日给城市带来的冲击、压力强调多,而就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社会对流动人口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考虑较少。在具体管理中有重限制、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尤其是一些地区对流动人口采取一种歧视态度,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办法来管理流动人口,重“堵”不重“疏”,这种管理模式实际上是对社区警务理论的背离。我们不能将社区警务理论片面地理解为常住人口的社区警务,而应将其置于全社会的大背景下,常住人口居住的区域是社区,流动人口聚居的地方也是社区,警务管理思想和实践是一致的。在流动人口管理中,公安机关是主力军,但必须取得党委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而具体工作最终要落实到街道社区和用工单位。流动人口管理的核心精神应该是: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在对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护中实现管理。发动流动人口、依靠流动人口,唤醒它们的主人翁意识,自觉自律,共同参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4)发挥社区警务方式对警务活动的监督作用。社区警务双向互动式的警务机制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监督作用。公安机关应该注重并充分发挥这一作用,一方面,可以尝试建立一种社区公众评价派出所和民警的工作制度,并将结果与派出所和民警的考核挂钩。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激发民警从事社区警务的热情,督促社区警务各项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应建立派出所与社区的定期对话制度,让社区单位、群众包括外来人口对派出所工作公开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并将这一制度规范化。这不仅有利于监督,同时也是警民协商、共建社区文明、安全的好路子。
摘要:社区警务又称为问题导向警务,是当代西方警务革命的核心。从揭示社区警务与警察公共关系在理论层面、战略层面、实际操作层面的对比入手,阐述开展社区警务的现实意义。其次,从中西社区警务内容方面作比较,分析了当前我国社区警务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根据归纳出的问题和得到的启示,提出加强和改进我国社区警务的途径。
关键词:社区警务;
警察公共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大伟.中西警务改革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2](美)艾瑞克·亚威包姆等著,赵连荣等译.如何推进公共关系[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3]徐美恒.公共关系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学校体育设施;进校锻炼;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7-0084-04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Exercise of the Urban Community Reside nts on the Campus
――A Case Study in Ten Cities in Five Provinces of Northwest China
ZHANG Hu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njiang University,Urumqi830046, Xinjiang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tatics analysis and literatur e review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oncampus exercise of commun ity residents in five northwest provinces. It finds that the influencing factor s are school teaching, facility safety, regulations, quantity of facilities a nd resources, public campaign and management. Then, the paper proposes thatthe relating policies supporting the open of campus sport facilities in middle a nd primary school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supporting facility resources sh ould be enhanced. The relating services of school sport facilities should be im proved. The efficiency of the middle school open course management should be pr omoted. And the management capacity of the government in this procedure shouldbe improved.
Key words: urban community;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exercise in school ; situation
众所周知,体育设施的匮乏是制约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发展的原因之一。群众体育发达 国家的经验昭示我们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是解决双方体育设施缺乏,促进它们发展的有 效途径,同时也有效、合理地规划了城市体育设施的布局与类型。更重要地是这种体育设施 的共享模式的建立,将有效促进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合理布局与类型的建设。因此,城市社 区、学校体育设施共享模式的建立,将会避免体育设施的重复建设,合理配置体育资源,促 进体育资源合理流动。因此,本文将进校锻炼的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 进校锻炼的居民调查研究,从微观层面解决阻碍城市社区、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的问题出发, 运用社区理论、管理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去观察、分析居民进校锻炼的现状、 特点。找出阻碍社区、学校体育设施的共享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以期给今后西北五省城市学校体育设施更好地对社区开放提供一定的理论上的帮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地域研究地域选择了西北五省的10个城市,城市的选取以西北五省城市GDP的排名为依据,以 为省会城市为主,每个省份一个城市。这些城市是省会城市――西安市、银川市、乌鲁木齐 市、兰州市、西宁市、宝鸡市、天水市、伊利市、石嘴山市、格尔木。
1.1.2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取主要以社区参与体育锻炼的居民为主。在这10城市中分别选取已经公布 的对外开放的中小学各12所,每所学校选取8人。对于人群的抽样主要以社区参与体育锻炼 的居民为主,同时该社区的学校对外开放,本研究中的学校特指中小学。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学术期刊网站以学校体育设施、社会学研究主题、关键 词收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数据资料和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针对社区居民,设计并发放了1 152份问卷,回收96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901份,有效问 卷达到了78.2%。有效问卷超过了60%,是非常好的问卷有效率。
1.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投稿日期:2009-11-09
基金项目: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
作者简介:张惠,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
2 研究理论基础与设计
2.1 研究设计本文以问卷调查为主,研究开放学校的社区居民对学校体育设施使用中的关于学校教学 、设施安全、设施数量资源、政府管理等方面因素的研究。研究主要以因子分析、相关分析 、logistic回归为数理统计方法。针对现状分析出的问题,结合理论研究提出建议以便于今 后更好地促进学校对外开放体育设施供社区居民使用。
2.2 研究假设 H1:假设学校体育设施安全因素、政策法规因素、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因素、观念因素、教学 管理因素、宣传管理因素是影响社区居民进校锻炼的因素。
H2:假设社区居民选择校进校锻炼与否受上述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H3:假设学校的教学管理因素、学校体育设施安全因素、开放的法规因素、学校设施资源因 素、宣传管理因素这几类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3 西北五省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与数据分析
3.1 参与锻炼的社区居民的工作状态调查 分析发现西北城市社区中女性多于男性参与体育锻炼。职工作的为最多共有437人,占 到了48%。在职工作中男性多于女性,离退休中女性多于男性。在校生占到了0.028%,比例 过小。可见在校学习的参与体育锻炼人群数量还有待于提高。
表1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性别与工作状态调查
在职工作离退休无业学校学习其他Total男24892761113441女1891061341515460合计4371982102628901 3.2 西北五省城市进校锻炼的社区居民接受指导、收费情况调查 调查发现西北五省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51.3%的是选择进去学校锻 炼, 51.3%的进校锻炼的社区居民中有4%在锻炼中得到了学校的锻炼指导,而96%的社区居民则 没 有受到学校锻炼指导;有66%的社区居民进校锻炼时自发组织参与不同项目的体育锻炼; 34 %的社区居民使用学校体育场地不参与组织进行锻炼活动。等等这些反映出社区居民基本是 进校参与锻炼。对社区开放的学校,有专人管理,一般都收费。调查的居民中有45%的居民 是不同程度的收费进校的,20%的居民通过相关手续进校的,不需要任何费用和手续的有35% 。
表2 开放学校收费与专人管理调查
使用设施是否收费收不收Total学校有无专人管理有Count7815%of Total24.127.651.7没有Count21214% of Total6.941.448.3合计Count92029% of Total31.069.0100.03.3 西北五省城市社区居民进校锻炼的统计分析
3.3.1 影响社区居民进校锻炼的主成分分析H1提出政策法规因素、教学管理因素、安全因素、资源管理因素、宣传管理因素影响社 区居民进校锻炼。主成分分析数据的角度验证理论假设。主要是数据的角度来验证H1。进行 KMO的检验,确定是否可以进行因子分析。KMO>0.9时效果最佳,KMO>0.7可以接受,KMO < 0.5不宜做引子分析。KMO=0.867,适合做分析。进行运算分析后,对其进行归类结合文献 研 究认为五类因素影响了社区居民进校使用体育设施锻炼,验证了H1。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是 依据数据导向,删去了对学校教学方面的影响。
发现可以分为五类(表3),街道、社区公布学校开放信息;社区与学校协调配合开 放的工作;社区居民是否知道学校对外将这三个问题合并后起名为EP宣传管理因素。有助于 对学校开放的国家政策法规的数量、保证您在学校合法进行锻炼的法规政策法规的数量、学 校现行的管理规章规范了进校锻炼者的行为这三个问题合并后统一为学校开放中的EL政策法 规因素。在学校锻炼时您会关注所选择体育项目的安全性吗;在校锻炼时会对在校学生安全 造成的影响是;在校锻炼时会对学校的财产安全造成的影响是;在校锻炼中出现过进校锻炼 者的安全事故将这个四个问题合并为学校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在学校锻炼时您可选 择的体育设施的数量;在锻炼过程中您需要有学校老师对你进行指导锻炼吗,学校体育设施 是否能满足您锻炼的需求将这几个问题合以学校对外开发过程中资源因素来命名。其余命名 为EI观念因素。
表3 影响社区居民进校的因素旋转矩阵(方差旋转)
12345PA30.829-0.1160.0010.0700.172PA20.823-0.0720.0260.0260.088PA10.811-0.0510.0440.0870.073SA2-0.0670.8260.006-0.078-0.036SA3-0.0790.8120.013-0.049-0.092SA4-0.1550.735-0.086-0.0690.033SA5-0.0990.621-0.064-0.051-0.246IA10.047-0.0820.793-0.0400.047IA20.034-0.0440.765-0.016-0.038IA30.040-0.0500.6940.065-0.059LA10.137-0.0290.0080.7900.127LA30.228-0.0560.0050.7430.020LA20.172-0.0690.1610.6480.019LA40.191-0.0890.0560.610-0.054RA10.233-0.0040.0350.1130.724RA20.085-0.237-0.0320.0400.718RA40.145-0.210-0.064-0.0420.587注:IA代表观念因素;LA代表政策法规因素;SA代表学校安全管理因素;RA代表学校资源 因素;PA代表宣传管理因素。以下各表同。
3.3.2 影响西北五省城市社区居民进校锻炼因素的相关统计分析 本节相关分析为下小节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不是针对单一的影响因素的分析,而是从 影响因素的相互关联的角度提供分析使之提出的建议更加完善。在做相关分析之前各类因素 中的题项的分数进行加总以代表整个这个因素的得分,然后进行相关分析。在相关分析中增 进学校的教学管理因素。分析学校管理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影响。
表4 影响社区居民进校锻炼影响因素的统计描述
MeanStd . DeviationNIA27.3 9835.09 492901LA13.3 8312.99 502901TA16.2 6952.92 410901SA22.2 5813.94 925901RA12.1 7293.04 978901PA11.8 0654.67 842901从表5发现资源因素和法规因素呈现高线性相关,相关值r=0.884,P=0.000。教学管理 因 素与安全因素呈现中度相关性,相关值r=0.326,P=0.000;安全因素与法规因素呈现中度 相 关性r=0.611,P=0.007;法规因素与宣传管理因素呈现高相关性r=0.749,P=0.000。
这些因 素之间相关性反映出居民对目前学校对外开放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也给治 理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办法。假设二得到验证,在第6小节中将对这些相关进行详细地分析。
IALA TASARAPAIAPearson Correlation1.0000.150**0.007-0.0710 .0040.083*Sig.(2-tailed)0.0000.8630.0860.9170.045LAPearson Correlation0.150**1.000-0.0390.611** 0.884**0.749**Sig.(2-tailed)0.0000.3450.0070.0000.000TAPearson Correlation0.007-0.0391.0000.326**-0 .096*-0.094* Sig.(2-tailed)0.8630.3450.0000.0200.023SAPearson Correlation-0.0710.611**0.326**1.0 00-0.168**-0.264**Sig.(2-tailed)0.0860.0070.0000.0000.000RAPearson Correlation0.0040.884**-0.096*-0.168 **1.0000.858**Sig. (2-tailed)0.9170.0000.0200.0000.000PAPearson Correlation0.083*0.749**-0.094*-0.26 4**0.858**1.000Sig. (2-tailed)0.0450.0000.0230.0000.000**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Correlati 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3.3.3 影响西北五省城市社区居民进校锻炼因素的回归分析本节采用logistic回归的二元逻辑斯迪克回归,它是若干自变量预报一个分类变量(因 变量为二元)。比如:分析死亡与否的概率与病人生理状况等等。logistic回归分析901个 数据,不含缺失值(表6)。上述这些作为逻辑斯迪克回归的自变量,将学校开放状态 作为因变量。回归方法使用一次性进入法。
表6 logistic处理摘要
Unweighted Cases aNPercentSelectedCasesIncluded in Analysis901100%Missing Cases00Total901100.0Unselected Cases00Total901100.0a. If weight is in effect, see classification table for the total number of cas es。
观念因素、政策法规因素、开放中的教学管理因素、开放中的安全因素、宣传管理因素 这些变量与居民是否进校锻炼显著,资源因素不显著。说明上述因素影响了西北五省城市社 区居民进校锻炼。表8方程的交互列表表现了对不进校锻炼居民的预测正确率是66.9%,对 目 前进校锻炼的社区居民预测率是84.8%。对从进校锻炼的预测率要好于不进校的预测率。模 型的整体预测率为84.7%。
表7 方程交互列表a
ObservedPredicted(开放情况)不进校锻炼进校锻炼Percentage Corre ct开放情况不进校锻炼39622164.9进校锻炼34833184.8Overall Percentage82.1a. The cut value is 0.500。
为评估宣传管理因素、资源因素、教学管理因素、法规因素、观念因素、需要把上述 变量输入方程,模型显著情况详见表8(包含开放中资源因素)。(检查并满足观测以及自 变量与对数【logit】线性相关的假设)将6个预测变量一起考虑时(method=enter),它们 显著预报了居民是否进校锻炼,X2=57.975,df=6,N=5,p
表8 Logistic回归探索影响因素对学校开放的影响报
变量回 归系 数(B)回归系数标准误(SE)概率(P)比数比(odds ratio)IA0.0250.0170.0181.027LA0.1510.0380.00010.164TA0.1320.0370.0000.859SA0.450.0250.0390.986RA-0.0320.0340.5160.998PA0.480.0220.0321.048Constant-1.2321.0550.2430.292a. The cut value is 0.500。
4 西北五省城市社区居民进校锻炼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学校的场地设施资源对社区居民进校锻炼的影响通过前面的数据分析显示入校锻炼的居民对体育设施依赖程度不大。一方面可能是学校 设施收费、陈旧造成的,另外一方面可能是所开展的活动对场地要求不高。对于过于陈旧、 收费等问题造成的,可以建立长效的法律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3,4]。从logistic 回归分析 来看也验证了上述的结果,资源因素在影响居民进校的锻炼的逻辑斯蒂克回归方程中不显著 ,未能进入方程。但是从相关分析来看,政策法规与资源的呈现高相关性。从数据研究解决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问题可以依赖政策法规的完善来解决。完善政策制定与加强执行力度, 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建设。
4.2 安全因素对社区居民进校锻炼的制约西北五省城市的中小学需要在安全因素这个问题上重视起来。安全因素与法规因素呈现 中度相关性r=0.611。学校的安全在一定意义上来依靠政府的政策法规来提高居民锻炼的安 全性。这种政策法规与安全的相关性主要是政府出台法规详细规定政府、教育部门、学校、 居民在开放中的责任、权利、义务,将开放中的风险、安全问题通过政策法规降低到最小。
因为开放中很多安全正是由于没有清晰的规划责任、权利等才造成的。因此,通过政策法规 的完善将这个问题纳入商业保险的范畴,再通过政府补助修缮费用定时检修体育设施,学校 专人维护设施,那么这个问题将得到解决[5]。同时,当前开放中的一些安全问题 在很大程 度上也正是由于政策法规的不足所造成的,因此从问卷说的数据上来分析可以验证理论假设 在现实中的问题。在logistic回归中安全因素的比数比达到了0.98,说明安全因素在整个 影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解决学校开放中的安全问题必须重视。
4.3 相关政策法规对社区居民进校锻炼的影响政策法规因素与其他影响因素形成了一个互动效应,即政策法规对它们都有一定的保障 作用,反过来它们对政策法规都有一个促进作用[6,7]。从这个方面来看,政策法 规在逻辑 斯迪克回归中的比数比较大,达到了1.164位列第一位,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解决政策法规的 问题对其他问题有一定促进作用。如会促进学校体育设施的改善,会促进学校在开放体育设 施中高效的教学管理,确保学校正常教学开展,同时保障社区居民的正常、有序锻炼。从长 远来看政策法规是确保城市社区居民进校锻炼的一个长效机制。
4.4 教学管理因素对社区居民进校锻炼的制约如何在开放的情况下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社区居民进入学校锻炼身体一般都会 考虑到这个问题[8]。既不需要学校经常会因为教学管理的问题而关闭学校停止进 校锻炼, 同时也不能因为锻炼打扰学校的正常教学(假如经常性教学管理原因关闭学校,会阻碍居民 的进校锻炼的积极性)。教学管理因素在logistic回归中的对数比为列最后一位,说明目前 教学管理问题影响居民进校的程度非常小。从事实来分析目前社区居民进校锻炼一般是在课 余时间或者节假日,因此受影响较小。
4.5 居民的观念与社区的宣传管理因素对其进校锻炼的影响从logistic回归中显示,观念因素比数比达到了1.026居于第三位,也就说政策法规、宣 传管理因素之外,观念因素对居民的影响力比较大。此外,观念因素是对社区居民进入学校 锻炼的认识性的调查,这种认识性的通常和其它因素相关度较低。如,观念因素和法规因素 呈现低相关。因子分析中宣传管理因素的整体因子载荷较高居于首位。在logistic回归中宣 传管理因素的比数比居于第二位,达到了1.048。宣传管理因素对于社区居民进校锻炼的影 响是指导学校开放设施,同时将开放的信息公布给社区居民。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西北五省社区居民进校锻炼人群中高学历者相对较少,无业人群占20%,有职业者居多 。而这些人进校锻炼时使用体育设施数量较少,重要集中在体育场地自发组织锻炼。场地设 施使用中多为收费,35%的学校对社区开放是不收费的。
通过主成分分析验证了假设,证明了存在着假设中提出的6类因素。在这些因素中资源因 素和法规因素呈现高线性相关。教学管理因素与安全因素呈现中度相关性,安全因素与法规 因素呈现中度。法规因素与宣传管理因素呈现高相关性。对于检验结果来看只有部分因素之 间存在中度、高相关,并所有因素之间都存在着相关。对于社区居民进校与否受到几个因素 的影响,其中影响度最大的为法规因素与宣传管理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对于预测社区居 民的进校率要好于不进校锻炼。
从几类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应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对社区开放相关政策法规的建设;完善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配给建设;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相关服务建设;提高开放中学校教学管理 的效率;综合提高政府在开放中的管理能力。
5.2 建议针对存在影响社区居民进校锻炼的几类因素中,首先从政府宏观管理的角度应加强学校 体育设施对社区开放相关政策法规的建设,做到层层相扣,环环落实。具体的说,在中央颁 布的法规,在省一级的地方一定要出台相应的法规来确保每一项都可以落实到实处。其次, 在教育部门的大力协调下,以体育部门为核心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资源配给建设,及时对学 校使用的体育设施及时补充,有助提高学校开放的积极性。学校也能通过设施的配给淘汰旧 有设施,更新体育设施种类;同时从完善法规政策的角度来加强设施资源的配给建设。再次 ,从学校微观管理来说,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相关服务建设,具体的说在开放后配备一定的 体育师资对进校的社区居民进行指导,在校内有序指导社区居民在学校体育设施区域中活动 ,促进科学锻炼,降低不安全的事故发生;特别是学校教学管理问题,应做到及时公布对外 开放的体育设施信息,将不开放的理由对外公布,积极实施教学区与运动区分离,力争对外 开放与学校教学不相冲突,同时应通过政府部门协调社区、街道配合学校管理开放中的一些 事宜,这样会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减低学校的管理风险;最后,综合提高政府在开放 中的协调、整合管理能力,在开放过程中政府的管理渗透在各个方面,制定开放计划,开放 学校的类型、规模,学校开放必须量化,量化开放中的具体条例。
参考文献:
[1]丁道旭.论学校体育优势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3-85.
[2]合作共赢:非体育系统体育场地社会化管理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中国体育科 技,2006(42):5-7.
[3]刘大海.学校体育设施理应开放[N].中国体育报,2002-1-2.
[4]李晓红,何强.高校体育设施有偿使用的可行性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4(3):48-49.
[5]李敬会,高显义.浦东新区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可行性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 学报,2004(5):641.
[6]莫小农,林敬松. 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结合[J].体育科技,2001(1):44-47.
[7]李捷,宋勤. 关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和学校开放的意义的研究[J].北京体 育大学学报,2003,26(5):65-70.
[8]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学位论文,2004.
[9]王晓琳.资源配置理论研究[D].武汉大学学位论文,1998.
[10]夏东生,等.构建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的初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 报,2003(6):72-74.
[11]郑富.关于广州市中小学学校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 体育学院学报,2003(4):13-16.
[12]翁国玖,徐俊,韩海青. 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可行性论证[J].南京社会科学, 2003(9):81-83.
[13]周俊平.浙江省一级中学体育场馆设施节假日开放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体育科 技,2003(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