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小艇、船艄、船舱、保姆、祷告、哗笑、停泊、威尼斯、纵横交叉、操纵自如、手忙脚乱”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3.通过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威尼斯小艇课件【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威尼斯的小艇课件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小艇、船艄、船舱、保姆、祷告、哗笑、停泊、威尼斯、纵横交叉、操纵自如、手忙脚乱”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4.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1.从几个方面介绍事物的写法;
2.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了解了威尼斯风情。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小艇的,领略威尼斯独特的风光。
2、课文中的这些生字新词都认识了吗?指名领读。课件出示(略)
3、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快速地把课文默读一遍,可以对照着上面这些词语,想想课文围绕着小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4、梳理内容结构,随机板书:小艇的样子;
船夫驾驶技术好;
小艇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
二、感受小艇特点,品味表达方法
1、威尼斯的小艇那么重要,它是什么样子的呢?请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小艇的哪些地方给你印象特别深刻?
2、相信小艇已经在同学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将小艇的样子用笔画出来。抽一生上黑板画。
3、为什么会把小艇画出这样的呢?
4、依据学生描述,概括小艇特点,板书重点词语:长,又窄又深,向上翘起:轻快灵活。
5、老师注意到,作者在介绍小艇每一方面的特点时,都用了一个比喻句,课件出示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6、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生读,品味。(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有趣。)
7、这样的小艇你喜欢吗,自由朗读这一段,读出小艇的独特之处,读出你对小艇的喜爱。指名读。齐读。
三、创设游览情境,感受无尽“情趣”
1、光看小艇就很有意思了,如果我们置身其中,又会有怎样一番味道呢?接下来,我们就乘坐小艇出发了。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假如你坐在小艇上游览,会有怎样的感受?
3、一生说“舒服”:师从哪里读出了情趣?(形式不同的“石桥”,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
4、教师课件出示石桥、古建筑的图片,让生欣赏,感受情趣。
5、(课件出示一幅有很多小艇行驶的图片)假如你就坐在其中的一个小艇上,试着跟来往船只上的人打个招呼,进一步体会情趣。
6、把“舒服”和“情趣”带进去自由读。齐读
四、结合具体语境,体验技术高超
1、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第四段。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找出中心句“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2、说船夫驾驶技术好,似乎有点太空洞了,谁能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成语来概括驾驶技术好?(操纵自如)
3、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思考:从哪些语句中能够感受到船夫驾驶技术好,操纵自如?
4、依生汇报,课件出示:
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5、我们细细地再来读这几句话,看看作者写了在哪几种情况下,船夫是怎样表现的,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依据学生回答,体会作者抓住几种典型情况详细描写:
A、来往船只很多操纵自如毫不毛忙脚乱(反义词)
B、不管怎么拥挤左拐右拐挤过去
C、遇到极窄的地方平稳地穿过速度非常快作急转弯
在此环节中,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操纵自如”,“挤”,“极窄”,“平稳”的意思和用词的准确性。
6、教师创造情境,变换方式引读,指导读出语气:
好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好,我们已经领教了。现在都坐稳了,跟着老师出发吧(老师领读行船遇到的情况,学生跟读船夫的表现)
(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
7、读最后一句,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最后一句话刚才大家都没说到,从这句话中能不能感受到船夫驾驶技术好呢?(学生从“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感受船行驶性速度快。)你能把这飞一般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小结:作者写自己的感受,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说前面几句是正面地、直接地对船夫的驾驶技术进行描写。这一句是以自己的感受侧面地、间接地来写,加以衬托。二者结合起来,更具说服力!
五、指导学生自学“小艇与人们的关系”部分
师:我们不但欣赏了威尼斯著名的建筑,也看到了威尼斯人是如何生活的。自由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威尼斯人坐小艇去干什么?填写下表。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医生、学生、邮差、病人、教师等)课件出示
师:小艇和威尼斯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离不开小艇。白天,威尼斯因小艇而变得热闹而富有生气,夜晚的威尼斯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轻声读第六自然段。欣赏夜晚威尼斯的图片。体会威尼斯静的美。
师:作者写的是威尼斯的小艇,可为什么又写夜晚的威尼斯呢?
通过写威尼斯夜的静,反衬出了小艇与城的关系密切,更说明了小艇的作用大。
威尼斯的小艇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激活 语文 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激活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谈一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课前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先学后教是被所有成功的语文教学实验和实践所证明了的一条原则。其含义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鼓励学生先自主学习;
如果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个人探究或小组合作后仍存在问题的,教师才去教。因而,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引导学生在教师教学前的先学,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预习。
我一般会先让学生做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联系课前的导读及课后思考题去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适当做采访、调查并搜集和摘抄有关的图片和内容。这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作指引。我还会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知晓自己不理解和最感兴趣的地方去继续查找学习资料。如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前,我在课前了解学情时,知道了学生们感兴趣的不只是威尼斯的小艇,还有威尼斯这个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的人们的生活情况……而其中对于威尼斯的小艇的制作、船夫的驾驶技术、威尼斯的小艇在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中所起的作用,是学生们最想知道的,而这些知识课文中并没有全部告诉我们,因而我提示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和查阅有关旅游的书籍去帮助我们学得更多。在与学生交流时,我发现学生对“威尼斯的小艇”相当感兴趣,其中有一个学生说道:“我很想拥有一只‘威尼斯的小艇’,由我当船夫驾驶它,那该多有意思呀!”他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想:既然学生想拥有一只自己的“威尼斯的小艇”,还想当一当船夫,那就先让他们试一试吧!
在我原来的预案中,我是想引导学生学习了描写“威尼斯的小艇”的构造特点这部分的时候才让学生们设计并画一画“威尼斯的小艇”的。而现在在预学中学生已经有很强的学习愿望,于是,我很快调整了我的教学策略。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和参考插图,再加上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去设计“威尼斯的小艇”,学生们兴趣盎然,他们先认真多读几遍课文,再仔细观察书本中的插图,然后纷纷做起了“威尼斯的小艇”的设计师。有些学生的“威尼斯的小艇”是画出来的,有些学生的“威尼斯的小艇”是折纸而成的。设计出来的小艇的形状跟文中的插图差不多的,而小艇的外观上各具特色,有画上几条龙的,有画上小孩在游泳的,有画上各色鲜花的……同学们互相欣赏他们所设计的“威尼斯的小艇”,有赞扬的,有提修改建议的。紧接着,我鼓励学生们尝试着当一回船夫,操纵着自己亲自设计的“威尼斯的小艇”在桌面上行驶……这样,学生们对“威尼斯的小艇”更加着迷了,对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更浓了。
二、着力诱趣
课堂有趣味性,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可以从三方面诱趣、激趣:
(1)导入设趣。根据不同文体,紧扣课文实际,用别具风格的形式或方法导入新课,例如讲故事、猜谜语、播音乐、赏图案、透析社会现象等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情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刺激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课堂气氛自然较活泼。
(2)课中插趣。探究学习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需要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长时间从事脑力劳动就会容易导致精神紧张、身心疲倦,注意力也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添加一点“剂”――播放一段轻松的音乐或穿插讲述一点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典故,既可以舒缓紧张的节奏,又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更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氛围。
(3)结课寓趣。小结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使用寓趣式结课,给学生余音缭绕的感觉,教学效果包括记忆效果 就会截然不同。如讲授《荒岛余生》时,可以这样结课:据说遇难的鲁滨孙经过努力终于逃出生天,并成了一位富翁,后来还开发了该荒岛呢。经自己这样一提,学生对鲁滨孙的经历充满了好奇,刺激学生主动涉猎课外知识《鲁滨孙漂流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深化了课文主旨。
(4)语言生趣。教师语言要有趣味,因而除了规范语言外,还要鲜明、生动,有较强的形象性,并尽可能做到幽默风趣,振奋学习精神。
三、巧妙设疑激趣,掀起思维创新高潮
威尼斯的小艇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内学习;
课外阅读;
有效结合;
整合策略
在“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课内外的整合”主题研究实践中,我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内外的有效结合,让课外阅读有效地为课堂服务。我首先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在教室窗台上、书架上、没人坐的课桌上等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摆放上一本本学生喜闻乐见的书籍,学生可以随时进行阅读。一、二年级放童话故事或《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拼音读物,到了中高年级就放几本名家名著、科普读物等。每逢课间休息时,便有三三两两的学生,翻翻这本书,比较一下那本书,有借书的,有还书的。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在这样的读书氛围中自然而然也会受到熏陶。
学生愿意读书了,在学习课文时就有意识地找一些与本组有关的文章、资料来读,以丰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时,学生就找了大量的资料,进行阅读后筛选出对理解本课有用的一些图片、文字等信息,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与大家进行充分的交流,有学生介绍了威尼斯的狂欢节,有同学介绍了威尼斯的木桩这一独特景观,还有学生介绍了与威尼斯特点相似的苏州风光,也有介绍威尼斯地形存在隐患的……让大家对威尼斯的风情有了更多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资料的整理运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整合课内外阅读的策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他们让我们感动”,文章的内容离学生来说都比较遥远,我就利用课外阅读来辅助课上理解。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我准备了抗美援朝的故事让学生阅读,下载了电影《上甘岭》让学生看,在学习《金色的鱼钩》一课,我向学生推荐《丰碑》《草地夜行》等文章,学生通过阅读,联系教材,达到了“无师自通”的目的。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选择同类阅读材料,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把两者放在一起,更加突出了作品各自的特点,这是另一个整合策略。比如,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我引导学生阅读课后阅读链接的《威尼斯之夜》,在比较阅读中,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也是学习写作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拓展延伸阅读也是整合课内外阅读的最佳策略。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根据原著进行改编的,在教学前后,我把原著推荐给学生。如,学了《将相和》,我引导学生读《史记》;
学了《草船借箭》,就让学生读《三国演义》……使学生更立体地、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不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最常用的就是做好摘录,并定期检查。目的是保证课外阅读的质和量,养成习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阅读,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在校期间,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每天大课间定时阅读,学生每天阅读,完成一定量的积累――不少于5个好词,1个佳句。每周专设一节语文课用于课外阅读交流。通过班级读书会,让学生在课堂的交流中理解主题,品味语言。
在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没有养成之前,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枯燥的工作”。在校大课间组织学生阅读时,我以身示范,自己也拿起课外书来读,或者与学生共读一本书,然后利用上课时间与学生一起聊读书的心得,从而教会学生一些阅读和思考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增进,又有利于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坚持一段时间的课内外阅读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学生爱上了阅读,语文素质也越来越高。学生每次开学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图书室找自己喜欢的书阅读,图书管理员主动承担给学生找书的任务,让大家到校第一天就有书可读。很多学生自己买了《森林报》《儒林外史》《史记》等书籍。我班学生在这五年级上学期背诵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阅读了《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书,部分学生还阅读了《史记》《儒林外史》。在课内阅读课上,学生都运用课堂所方法来阅读课外书,或读或记或写,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抄了厚厚一本摘抄,写了大量的感悟。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日渐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在学完《威尼斯的小艇》后,学生写的小练笔《家乡的星空》《自行车》《学校的成长园》……读起来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这是我班学生写出来的。
参考文献:
[1]周玉春.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
威尼斯的小艇课件范文第4篇
1.课本被屏幕取代案例: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师: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生:读过。师:你知道其中的哪些故事?生:“三顾茅庐”“空城计”“火烧赤壁”……师: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故事———“草船借箭”,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电视《三国演义》第40集,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那一部分)。学生们都睁大眼睛观看,上课还可以看电视,多快乐的事!看了大约五分钟后老师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周瑜想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但诸葛亮却只要三天。老师又问: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说:我想知道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老师播放借箭部分,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笑声不断。语文课堂上,学生无需翻开课本,但这样的课堂有效吗?整个课堂没有学生读书的时间,没有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时间,怎能体会到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怎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语感?
2.思维被画面取代案例: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为了帮学生理解“探”字,老师播放直观明了的动画,引导说:看见了吗?这就叫“探出头来”。学生的想象被取代,思维被剥夺,失去了“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机会。省略了学生思考、想象的过程,使学生逐渐地失去了根据作者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进行思考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由过去的“人灌”变成了“机灌”,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毫无益处。
3.老师被机器取代案例: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老师首先播放威尼斯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看完后,老师问:这座城市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到处都是水、主要交通工具是小艇。教师趁机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教师播放课文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停顿。听完范读后教师问:围绕小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事?学生交流:写了三方面的事,分别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技术、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举手)。然后大屏幕投影小艇的图片、独木舟的图片、新月的图片、水蛇的图片,学生通过观看比较,感知比喻写法的好处,最后在欣赏威尼斯的风光中结束这节课。整堂课教师过于依赖电教媒体,在课堂上,充满激情的范读少了,工整规范的板书也被电脑所取代,在学生眼里,教师只是一个电脑的操作者、课堂的旁观者,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的对策与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为正确解决存在的问题及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整体功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适当使用电教媒体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抽象思维能力弱,在设计课件时,可以让色彩鲜艳一些,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动画创设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如教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一》,本课出现的词语都与春天有关,新课伊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春天美丽的动感画面,并配上欢快的儿歌《春天在哪里》,课文中的词语: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都出现在画面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了课文,认识了字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生认识字的笔画顺序时,也可借助动画效果,在屏幕上用描红的形式展示生字的笔顺,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提高识字能力。而面对中高年级,电教媒体教学应该逐步减少形象性的声音画面,而应注意在激发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为了帮学生深入理解“大不相同”的意思,我先让学生说说“大不相同”的字面意思,再引导学生想象别处可能是什么样?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再投影当时的中国别处情景的图片,配以凄凉的音乐,引导学生朗读: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这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别处———房屋破旧,凄苦冷清;
这里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他们耀武扬威、横行霸道,别处或行或站的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他们骨瘦如柴、衣衫褴褛……使学生在电教媒体的辅助下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学习下了铺垫。
2.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适时使用电教媒体我们在设计、使用电教媒体时,首先应该考虑到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服务。因此,要充分研读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去考虑电教媒体什么时候用,应播放多长的时间。例如《月光曲》一文,分辨事物和联想,体会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思想感情是本课训练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知识点,当教学进行到第八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我用大屏幕将课文插图投影出来。引导学生朗读“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美丽。穷兄妹俩凝神倾听,贝多芬无限深情地弹奏钢琴的情景。”紧接着第九自然段,播放钢琴曲《月光曲》。使音乐与插图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观其图、听其曲、思其文的浓厚氛围中,随着缓慢而清幽的琴声,此时不仅文中的皮鞋匠仿佛看到“:月亮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而且月亮也似乎从学生们的心中升起来了,那微波粼粼的海面在他们的心中荡漾;
那轻纱似的微云在学生脑海中浮现;
那海面上的大风在他们的耳边刮起。音乐把他们从幽静、朦胧、抚慰、体贴的境界带入了一种激荡、刚健、雄伟、充满激情与悲愤的世界,让同学们在这充满激情的音乐声中,在令人浮想连篇的意境中,去体会感受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时的思想感情,去分辨事物和充分联想……
3.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适度使用电教媒体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课文第三段揭露了英法联军的罪行。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既遥远又陌生。在教学时成功地运用录像这一视听觉媒体,便能完成情感转折,并使之达到高潮。如老师过渡“:当年圆明园如此辉煌,多么令人自豪,但是……”陡然一转,通过大屏幕放映“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直观鲜明的图像和生动精炼的语言,具体再现了当年那残酷的一幕。学生亲眼目睹了侵略军的强盗行径,愤怒之情油然而生。短暂的录像观看过后,引导学生到文本中找出描写侵略者强盗行径的词语去体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去朗读促进理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在讲到五位壮士准备跳崖部分时,我投影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看五位壮士的表情、动作、衣服,发挥想象选择其中一位壮士写具体。在学生静心写话过后播放《红旗颂》,让学生在激昂的音乐声中读出自己写的话,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五壮士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威尼斯的小艇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句教学;比较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40-01
一、换词比较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 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弧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这样――比较体味,学生队“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
又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道“一位老奶奶双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我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渴望见到总理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换句比较
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的样子时,出示下面两段话让学生比较,讨论:那一段写得生动?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课文中的一段话写得生动。因为它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船、新月、蛇作比喻,让人们眼前就有了小艇的样子。学生通过比较,锻炼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领悟到运用比喻的精妙之处。
又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第一段时,我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让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心理非常悲痛。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两句话都写我悲痛的心情。不同的是第1句写的概括,第2句写得具体。第2句中虽然没有出现“悲痛”一词,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我”极其悲痛的心情,句中不仅写出“我”如何悲痛,而且写出“我”悲痛的原因,感情非常真实,因此,第2句比第1句写得好。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可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加以推敲、比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个关键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经过比较,学生能悟出: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鲁迅先生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憎恨之情。
三、增删比较
在课文中,有很多词句用得准确生动,包住着思想感情,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味,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而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分析能力,这应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我常常使用增删比较法。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会知道:课文表现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但是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中心的呢?那就要通过品味词句去了解了。如在教学这些句子“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时,让学生把带点的词删去,让学生比较;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比较,能够体会到:“一尺来高”用得好,它写出总理要审阅的文件很多:“一句一句”用得好,说明总理对每一句话都看得仔细。
通过这样抓重点词删除比较,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知道:作者是运用这些词句去准确表达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