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美术欣赏教学【五篇】(完整)

时间:2024-03-11 18:00:03 来源:网友投稿

2、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3、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4、形式分析是帮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欣赏教学【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美术欣赏教学【五篇】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第1篇

1、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2、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3、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4、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

5、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

6、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

7、审美接受不单是视觉接受,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关键词:形式分析意蕴解释价值判断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所以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民间艺术家也是文盲;
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艺术家。可见,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绘画艺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育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我们的绘画艺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单纯靠学校每周一、二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来练就绘画赋形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WwW.lw881.com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这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曾达到验证。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这种特殊努力呢?

“观千剑而识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接受。这种接受非观赏接受。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遛一遛,大体看一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性接受。在以往的美术鉴赏中,有被戏称为“三段论”的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奖赏能力的“鉴赏四步法”略作论述:

第一步:简单描述

在欣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
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夏加尔的《散步》,学生通常能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教师诱导和提示,学生会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夏加尔所追求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象到风格。分析时切忌繁琐和硬性解剖,破坏作品的整体生命。

第三步:意蕴解释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意蕴解释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浸润和弥散。

>仍以《散步》为例,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幅画表现的是夏加尔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画在中间,举手托起婚后刚刚生了第一个儿子的妻子,让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庆祝他们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再通过对个性、思想、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分享画家的喜悦之情,欣赏他富有儿童般幻想的艺术魅力。

第四步: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判断,可以参考专家对此的批评与评判。而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在评价达.芬奇《梦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外,还有意指出它的“劣”,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不自然,似剪贴一般;
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
受当时材料的限制,色彩单调;现在的色彩也灰暗了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尽量收集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 欣赏 习惯 特征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第3篇

1、示范、启发作用:

欣赏教学能为学生习作、创作提供示范,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的技能,这是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成功的范作,往往会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提供表现的思路。

2、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作用。

美术作品反映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涉及古今中外,为学生提供了可视的生动的形象和历史,能使我们形象地接触到许多个人生活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领域,开拓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扩展学生的认识领域。如:欣赏中国古代陶瓷、青铜作品,涉及原始社会及商周历史。欣赏文艺复兴作品,可以了解文艺复兴的历史情况。美术欣赏提供的生活景象,较之文字描述,更为生动、形象,易为学生感受、了解。

3、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美术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方面,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之一。欣赏灿烂而伟大的民族画卷,可以召唤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欣赏外国优秀作品,能培养学生崇尚文明,珍惜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感和观念。通过了解徐悲鸿、达·芬奇等中外艺术家的事迹,还可使学生体会到他们勤奋好学、献身艺术的精神。一幅优秀绘画作品或一件工艺美术作品,本身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对丑恶现象的批判和对正义力量的歌颂,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情趣和正义感。

通过艺术作品欣赏使学生受到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同于抽象的理论说教和带有强迫性的纪律教育。这种过程就是对人的情操的一种陶冶。

4、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造力。???欣赏中所展示的作品都是美好的、高水平的成功之作。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判断能力和审美的理想等,都是在具体的欣赏活动中形成和提高的。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能为学生接受的优秀作品的欣赏,可以训练学生的眼光,提高判断能力。通过具体分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表现手法及艺术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审美形态和艺术语言,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种欣赏活动经常进行,在一定量的积累同时,就使学生的眼光更敏锐,脑子更有艺术理解力和吸收力。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会根据自己的观察,老师、同学的介绍,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在想象的天空,同时会激发强烈的创造欲望。

如何开展好美术欣赏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陶冶学生情操。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

例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通过介绍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可使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到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自主体验

《课标》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传统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思想,被欣赏的美术作品给每一个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该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欣赏意见和见解。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自己一人滔滔不绝地讲解,应该引导学生参与欣赏。

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首先要牢牢树立以下观念:1、由注重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承向注重促进学生发展转变。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过于注重美术知识的传授,美术技能的训练,目标是培养“画家”,素质教育的美术教育关注的是使每个学生都受到审美教育,提高每个学生的美术素养。2、由重“讲授”向让学生自主体验感悟转变。3、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引领学生学习为主。

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如下:①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 ②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 ③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的体味。? ④必要时,对于欣赏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全体交流做准备。

在欣赏交流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

(三)、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欣赏兴趣多媒体审美感受

美术课程的价值首先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标准把美术欣赏教学提到了重要位置,要求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形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要求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要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美的发现。”如何给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生活中到处充满美:春的嫩绿、夏的绚烂、秋的落叶、冬的白雪,以及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人,只有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发现美无处不在。而美术教学,都是以美为教学的主导。从第一册《卡通明星总动员》开始,就选择学生喜爱的主题为切入口,让学生在识别卡通形象时,能够将卡通造型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对比,体会卡通在形与色上的夸张。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卡通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因自己的语言说出喜爱的卡通形象,表述出它什么地方吸引了你?是夸张的造型还是鲜艳的色彩?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及时表扬,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充分发现美的事物,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乐于参与,逐渐培养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营造欣赏氛围

运用多媒体教学,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眼前,不但可以欣赏到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使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如第八册《画家凡·高》,学生先了解凡·高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让学生观察凡·高自画像的变化,带领学生走进凡·高作品,体会早、中、晚期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多媒体的容量大,学生可以看到画家更多的作品,也更直观地感受到画家作品的变化,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表见解的空间。欣赏建筑及景物,运用多媒体,更能给学生直观的效果。如第十二册《追寻文明的足迹》,不但可以用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的外形和内部构造,还可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震撼力,更能刺激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三、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习惯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美术欣赏来说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美术教学更顺利地开展。有哪些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设问、小故事、作品展示等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如第八册《画家凡·高》,以凡·高的生平故事为引子,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想去探索有这种奇特经历的人是谁?他会画出什么样的作品?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更能体会作品给他们带来的震撼。

有了兴趣,还需要掌握方法。要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是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接受。首先是简单描述:在欣赏的开始,让学生指出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画面中有哪些形状、色彩等,让学生注意到应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在学生叙述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欣赏,作品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要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而是要鼓励学生描述直观感受;
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受?这就需要探讨色彩、形状、线条、人物描绘的特点;
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画家凡·高》这一课,让学生看《唐基老爹》和《嘉塞医生的画像》,分析画面人物及画家背景的处理体现了画家什么样的心理特征?学生可以分析出凡·高画《唐基老爹》时心情愉快,所以背景选择亮丽的色彩;
画家好像不喜欢嘉塞医生,人物处理得像一个病人,所以背景选用冷色。要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由浅到深、由点到面,长时间循序渐进地浸润和弥散,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

四、在实践中深化审美感受

美术欣赏不但要用眼睛看,用嘴巴说,还需要实践;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立体化、全方位地进行揣摩,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作品,通过参与实践过程,体验欣赏客体的变化,逐步领会客体的审美价值和内在特征。

例如第十二册《剪纸中的古老记忆》,学生欣赏了剪纸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美术形式,了解了它来源于田间地头、窗前灶下,来源于一代代乡间妇女的巧手。学生欣赏了不同地区的剪纸,领略了我国剪纸艺术的多姿多彩,通过动手操作,知道好的剪纸作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剪成的,需要不断练习,从而感叹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也感受到剪纸作品所具有的独特审美韵味。

美术欣赏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 教学 艺术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45-03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的推广,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的人才发展观和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而改变;
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艺术教育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它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
艺术课程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越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课程正是最能体现艺术教育这一特点的素质教育课程,并逐步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一门必修课。

美术教育通常是从“理”和“技”两个层面进行;
所谓“理”是指对美术史和美术技法理论等知识的学习
“技”则是对各种美术门类的技法、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如:素描、水彩、油画、中国画等);
美术欣赏课是直观性、综合性、愉悦性较强的观赏性课程。美术欣赏教学是通过对各国优秀美术作品以及人们生活中使用的器物等进行欣赏,进而对作品的题材内容、形式结构、造型特征、色彩语言等进行分析,从中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获得对美的感受,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与文化素养得到不断提高。因此,美术欣赏不仅是美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且也是非美术专业学生学习和了解美术知识,欣赏和享受美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在当今科学技术和资信传媒迅猛发展的时代,通过美术欣赏的形式,使学生从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去了解和把握作品的知识和内涵,获取更多更丰富的审美感受显得尤为重要。

一 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

当前,由于我国的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等各方面仍处在一种极不平衡的状态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富裕地区与贫困山区等,这就直接导致思想意识、教育水平等各个方面的极度不平衡,以至直接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整体发展;
加之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真正的素质教育,特别是艺术素质教育仍举步维艰,因此,这也使高校生源素质不均衡,给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造成了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艺术素质教育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以及对美术教育在认识上的偏差,美术素质教育一直重“技”轻“理”,把素质提高当作单纯的绘画手艺学习和技巧训练,对美术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系统的欣赏训练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美术学习在人们的心目中无非是写写画画、涂涂抹抹,而美术教育中人们对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等缺失更多的人文关怀,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艺术创造力不能获得全面发展。

第二,从目前诸多版本的教材来看,则又多以文本教材的知识传授为主,图片资料较弱,即便是配有图片资料的欣赏课教材也因印刷质量太差,幅面太小,有的甚至仅是黑白效果图片,使学生不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应有的美感,更难领会到作品的独特意味;
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大多只停留在对文本的文字概念上,当他们面对实实在在的美术作品时,文本上所获得的概念认识就欣赏而言,所取得的作用则微乎其微,充其量不过是把别人嚼过的东西再嚼一次罢了,对作品的欣赏和判断仅停留在粗浅的认识水平上。

第三,美术欣赏的内容多种多样,形式丰富多彩;
美术欣赏教学更应如此,通过各种渠道,多种方式(如:美术馆、博物馆、民间艺术等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使学生获取丰富的审美感受,这样的教学才更具吸引力,也才更加充实与完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看,许多地方的社会文化资源却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潜力更没有充分地被发掘出来,美术欣赏教学仍处于单一的课堂教学状态。

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认识能力也在不断改变,如何在当今资讯传媒高速发展、各种视觉影像充实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各种有利条件,选取健康有益的教学内容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内容,这将成为当前高校素质教育所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二 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

众所周知,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是视觉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任何艺术创作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表现技法、工具材料等,这就决定其欣赏方式各不相同,正如孟子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音乐通过声音和音符来创作,靠耳朵去欣赏;
文学通过文字的描述来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用大脑的想象力达到欣赏的目的;
影视作品则是通过文学,戏剧、摄影、音乐、美术等多种综合艺术来表现,也综合了人的眼、耳等多种器官来欣赏;
美术作品是通过各种材料,以点、线、面、色彩、形体的方式来营造节奏的变化、优美的韵律等来表现画家的思想感情,通过眼来达到欣赏的目的。中国古代的“以形写神”“以形媚道”“气韵生动”等都是以通过骨法“用笔”“置陈布势”等传达出形象的神韵;
西方则是以笔颜色、解剖、透视等来反映画家所看到的真实物象,这一切都离不开用眼去感受;
因此,美术也被称为“看”的艺术。美术欣赏必须通过观看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仅靠文本上文字的描述、概念的堆砌是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欣赏的,因为,鉴赏判断并不是知识判断(既不是理论的也不是实践的),因此,既不是以概念为基础,也不是以概念为其目的。只有直接面对作品进行直观感受,通过观看甚至触摸,欣赏者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艺术的教育作用只能通过欣赏者对作品发展兴趣,在欣赏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审美愉快,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美术欣赏教学在以文本教材作介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以大量的美术作品和优质的印刷复制品做直观感受,充分发挥其观赏性特点,美术欣赏教学才能达到更好地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的目的。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的精神产品,它凝聚了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所思所想,是艺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并通过特有的结构方式和技术方式使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得于外化;
美术作品中画家的思想感情外化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语言、点、线、面、色彩等来实现的。在美术欣赏中只有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欣赏才显得更加完整,对作品的理解也才更加深入全面,而分析的主要内容其中大部分就是围绕着作品外化的形式要素而进行的,对此,克莱尔・贝尔是这样说的:“在每一件作品中,以特殊方式组合的线条与色彩,以及一定的形式和形式的关系,唤起了我们的美感。”“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需要的不是别的,而是对形式、色彩的感觉和对三度空间的知识。”虽然,他的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之处,但它也掘示出美术欣赏,只有文字概念或者仅有简单的感性认识是不够的,还应该介入到对作品的形式、色彩等诸因素的分析之中去,如此对作品的欣赏才更完满。

美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承方式、文化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一件作品的产生、一种风格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们更是时代的产物。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就曾写道:“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由于这个作用,你们才看到某些时代某些国家的艺术宗派,忽而发展理想的精神,忽而发展写的精神,有时以素描为主,有时以色彩为主。时代的趋向始终占着统治地位”。对此,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凡有美术,皆足以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维,故亦即国魂之现象,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以转移。”因此,在美术欣赏过程中,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观念,对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是大有帮助的。美术欣赏教学更应以此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美术的综合性和人文性特征,通过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和不同风俗习惯等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让美术欣赏成为学生文化养成的重要形式。

而作为教学,对典型性、经典性和代表性的个案进行分析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选择经典艺术作品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的研究对象是十分重要的;
经典作品代表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各个时期的思想观念和审美习惯,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智慧结晶,它经过了历史的积淀和筛选,成为举世公认的艺术杰作。这些伟大作品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格样式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足以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审美感受,增长和丰富人们的知识结构;
美术欣赏教学正是通过这种对经典作品的欣赏训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艺术熏陶,文化修养随之不断提高,心理结构不断丰富,对艺术的感觉更加精细深入,以至在欣赏时能分辨出不同风格类型和作品的美丑,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当今,传媒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速度日新月异,电影、电视、多媒体、互联网……我们处在一个图像化的时代,它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视听习惯,形成新的视觉文化。作为当前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美术教育课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机遇,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其综合性、观赏性的特点,不断改变和完善以往单调的教学模式,借助先进的现代传媒技术,让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获取知识,拓展思维、享受审美带来的愉悦,在获取文化知识的同时,艺术素养也得到不断提高,这是当前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 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考

通常,在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对作品的喜恶往往只凭自己的直观感觉去判断,欣赏水平随着每个人的文化修养高低、心理结构的不同、思维习惯的不同而产生差异。“虽然人和人之间敏感的程度可以差异很大,要想提高或改善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办法无过于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和鉴赏一种特定类型的美。……一句话,完成任何作品和判断任何作品所需的巧妙和敏捷,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获得。”美术欣赏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审美能力进行训练和启发,以丰富和改善他们的心理结构,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因此,我们应适当改变以往宽而泛的铺陈式教学模式,采取既有简单的普遍介绍又有重点欣赏相结合的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教学方法,着重加强重点欣赏的知识性和综合性,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社会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从欣赏一幅画或了解一个画家开始,扩展到与之相关联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综合音乐、电影、电视、多媒体、图片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审视、感受、比较作品或画家的整体风貌,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把各种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一节简单的美术欣赏课拓展成由多个课时、多种内容、多种形式和手段组成的教学欣赏活动。基于此,就目前的美术欣赏教学而言,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不断改进:

第一,在文本教材的基础上,加强和加大与之配套的优质复制品的建设力度,使美术欣赏教学以“看”为先导,多“看”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审美注意,增加对作品欣赏的兴趣;
否则,文字的概念和劣质的复制品,只会削弱学生对美的感受,对美的判断只能从概念到概念,人云亦云而缺乏独具个性的感受,并落入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学生则“制造”成缺乏个性的“工业产品”,这无疑是艺术教育的悲哀。因此,改变只注意知识传授而忽视对作品直观感受的教学方式,是美术欣赏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第二,应充分发挥美术欣赏的观赏性和愉悦性特点,使美术欣赏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美术欣赏不是美术史论课,虽有联系,但各不相同,一个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另一个则是面对作品作审美感受,进而获得审美享受。因此,教学形式的可视性和愉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的过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熟悉的经典作品和一些学生广为熟知的画家作重点介绍对象,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借助先进的传媒和多媒体手段,以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做集中深入的欣赏活动。如以梵高为例:梵高是后期印象主义伟大的画家,他的作品早已被人们广为熟知,并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他那强烈的色彩对比,躁动的笔触,炽热的情感表露……无不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当学生对梵高的作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就进一步以梵高为基点拓展开,收集和整理大量与之相关的资料,如前期印象主义画家以及他同时代的后期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乃至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如: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以及那一时期的社会背景、自然环境、思想观念等,以影视、图片、音乐、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进行直观的全方位的反复感受和比较,最终对梵高其人其画从感性上和理性上有一个全面完整、形象生动的认识,并作出各自独有的判断;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方式,使学生感知、想象、情感融为一体,把各种知识联在一起融会贯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推荐访问:美术 欣赏 教学 美术欣赏教学【五篇】 美术欣赏教学(精选5篇) 美术欣赏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