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现状调研报告【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4-03-12 13:19:02 来源:网友投稿

1-6月份,全县外贸出口额1185万美元,同比增长85.7%(全市平均同比下降17.5%),增幅居全市第一。其中农产品出口449万美元,同比增长248.1%;轻工工艺品出口489万美元,同比增长7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状调研报告【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现状调研报告【五篇】

现状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一、基本情况:

1-6月份,全县外贸出口额1185万美元,同比增长85.7%(全市平均同比下降17.5%),增幅居全市第一。其中农产品出口449万美元,同比增长248.1%;
轻工工艺品出口489万美元,同比增长70.9%;
机械产品出口221万美元,同比增长71.3%;
化工产品出口27万美元,同比下降70.4%。上半年,全县新增自营进出口主体3家,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6家。

二、各行业情况

(一)食品行业

食品行业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2家。由于食用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整个行业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出口额增长迅猛,1-6月份农产品出口额449万美元,同比增加248.1%。如百兴食品公司1-6月累计出口额99万美元,同比增长191.5%。大山菇业公司6月份出口达到260多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50倍,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出口将比去年翻三番,达到500万美元。

但该行业在运行中遇到较多问题,主要有:(1)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加强了对食品的检测力度,在原先农药残留检测的基础上,增加了微生物检测等项目,限制了我县食用菌出口。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多菌灵”和“保水膜”等,在出口检测中都会超标,而微生物超标问题,更是让企业难以找到妥善解决的方法。像江源菇品公司,在春季广交会上接了一些订单,产品出口检测时由于微生物检测不合格被退回,只好改做内销,秋季广交会也不准备参加了。(2)商检部门对食品的检测程序复杂、时间跨度大,影响食品出口。如我县唯一做鲜菇出口的企业斯大公司,由于鲜菇出口时每批都要检测,而且要等企业收购齐产品后,由龙泉商检部门派人来取样,送到杭州检验,检验合格后才允许产品出口,整个过程要5个工作日以上,复杂的检测程序增加了企业对产品的保鲜难度,对该企业外贸业务量影响较大。(3)食用菌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在促进食用菌出口的同时,也增加了部分外贸企业的负担。今年年初,针对食用菌出口退税存在地区差异问题,我局分别向省外经贸厅和商务部领导作专题报告,反映食用菌出口退税地区差异对我县食用菌出口企业影响的问题。通过努力,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出口退税率从征13%退5%提高到征17%退15%,这一政策极大促进了我县食用菌的出口。但增值税税率从13%提高到17%,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内销外贸企业的负担。如我县绿尔佳公司,对外由于受微生物检测影响出口受阻,多数转为内销,但由于原来是13%的税率,现在内销外销都统一调整为17%,产品的价格没有变,企业增加了4%的税负,使该企业处于处于两难境况。

现状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我国人口城市化路径已经基本确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也随之进入快速提高阶段,2007年,我国城镇化率达44.9%,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缩小到约5个百分点。[1]**省**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公布的城市化水平是61%,**市现有常住人口102万人,外来人口已经超过84万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本地农民不到5%,当年完成gdp530亿元,人均gdp52000元,农业增加值25亿元,占gdp总量不到5%,经济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95%,按照该市常住人口统计,人口城市化水平实际已经达到90%左右,按照居住人口统计人口城市化水平更是高达95%,改革开放30年以来,年均增长2%以上,城市化率和年均增长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地区。**省**县2007年常住人口38.8万人,居住在县城和各个乡镇集镇的人口合计9万人左右,常住非农业人口6.5万人,外出到县外打工的人数已达7.2万人,年报口径的城市化水平16.7%,按全县总人口和实际居住在县、乡镇城镇的人口计算,实际水平在25%左右,如果剔除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可以提高近4个百分点,达到将近29%。2007年,**完成gdp不到30亿元,农业增加值6.7亿元,占gdp总量的23%,工业增加值7.1亿元,工业化水平23.8%,

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基本一致,近30年来年均增长均不到1%,低于全国年均增长1%的水平。两地的数据表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程度高,进程快,尽管大量外来人口进入,人口总量大幅增加,城市化水平在全国仍然处于领先地位。欠发达地区一方面自身工业化程度相对加快,人口向城镇积聚的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发达地区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大量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流向发达地区,使欠发达地区人口基数减少,两相综合,人口城市化的速度相应加快。因此,我国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都在迅速提高,与我国工业化进程基本一致。

根据世界人口变化的规律,结合我国研究机构研究的成果,比较两地的发展过程,由此还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我国人口城市化基本趋势仍然是发达地区人口输入带动为主,欠发达地区人口输出和加快自身发展推进的基本格局不变。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该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区域,2000年五普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16个大中城市人口总数为8743.13万人,城镇人口5056.89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7.84%,比全国同期高出21.62个百分点。根据**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等机构的研究结果,“认为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的人口有较大概率在1.1亿—1.2亿,超过1.5亿的可能性很小,而且也是不合理的”。[2]也就是说长三角地区还可以吸纳外地人口3000到4000万人,相当于欠发达地区150个左右的县的总人口,可以提高全国城市化水平3—4个百分点。珠三角、京津塘、环渤海湾等大型经济区的吸纳能力也很大,加上其他各个省会城市、部分中小城市将是我国城市人口主要吸纳地,对城市化的贡献将超过50%以上。**市政府也做过全市容纳能力的专题研究,认为**市人口规模可以达到230万人左右,在现有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50万人。**县是一个山区县,地少人多,地处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发展工业的条件十分有限,在现有的基础上减少20万人左右,全县人口总量控制在20万人以内,将更有利于**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城市化假象”需要高度关注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进程加快,质量提高,既是我国几十年来不断推进工业化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但是我国的城市化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不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国家职能部门,也或是一些权威的研究机构,都不能准确概定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市公布的数据是按照城镇建成区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比例确定,**县按照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公布,这在我国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显然都不能准确概定城市化水平,因此造成人口城市化假象。这种与实际情况严重背离的问题,势必造成由此作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与实际需要严重脱节,掩盖住很多问题,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后患。造成城市化假象有很多原因,其中一条是统计口径不同所致。**县梅家河乡是一个比较偏远的农业乡,该乡人口总数1.8万人,城镇常住人口2000人左右,常年外出打工的人数超过6000人,那么该乡的城市化水平到底是11%(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是17%(城镇常住人口和常住总人口之比),还是44%(全部非农人口和全乡总人口之比)?**市的情况又不一样,主要是来自人口基数的困惑,有一个城郊村,本村自有人口总数不过3000人,但外来人口却高达1.5万人,像这样的行政村,在**市非常普遍,特别是城郊几乎都存在这样的现象。

城市化假象还有一个表现,即外来人口的归属问题,很多人一直在寻求一个答案,外来人口是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人口吗?答案非常模糊,有时候是,例如2000年的五普;
大多数时候不是,根据更多。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有多少,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的意见认为,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总数为1.2亿人,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在2亿人左右。而且1.2亿外出农民工基本上都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里,并且主要集中在**、**、**、**、江苏、福建、**等7个省市,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82%。[3]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庞大的人口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工作在这些城市,他们为这些城市创造着财富,他们为这些城市消费,他们年复一年在这些城市生活,他们自己会问,我们是这个城市的人吗?没有住房,只能蜗居在低矮潮湿而且狭窄的廉租房内,忍受着与亲人长期分离的痛苦,过着单调重复的机械一般的生活,子女不能就近上学,大多数人没有劳动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工伤保障等,月收入水平不足当地城镇人均收入的一半。国务院研究室专题组的报告显示,**珠三角地区到2004年近12年来,月平均工资仅增加了68元,月工资收入不到1000元。[3]

他们是城里人吗?显然不全是,但他们也不是农民了,他们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他们从骨子里还没有也不准备最终加入这个城市。据荆楚网的消息,2008年初,武汉市出台了一系列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政策,实施半年多来,响应者了了,有符合条件的农民甚至明确表示放弃这一权利,不能不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这种现象是好是坏,现在还难以定论,但是城市化这种极不稳定的状态无疑是必须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不奢求外出打工的农民都会成为城市居民,但把以亿计的潜在城市居民拒之门外的价值取向势必会带来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三、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必须高度关注

首先是社会保障问题。城市问题专家李津逵研究员著书说,我国的经济城市化要远远超过社会城市化的水平,由此形成的“弓弦”是非常危险的。他说,单凭市场经济向城镇地域集聚劳动力的经济城市化,并不必然导致一个好的城市化。他的经济城市化是用非农化水平来定义的,而他的社会城市化是按参加五类社保人口的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计算。[4]他的这个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人口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人口,除了极少数人口包括部分大学以上学历的学生、少数所谓的社会精英等具有户口、住房、社保等城市人口所应有的各种条件以外,绝大多数人口是不具备的。**市是全员社会保障作得比较好也是比较早的地区之一,到2008年6月为止,全市18多万人中,参加各种保险的人口43多万人,其中外来人口4万人,不到总人口的40%,包括城镇职工、失地农民、外来农民工养老等五个方面的险种。**县参加各类保险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更低,不到5%。第二是社会稳定问题。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稳定一直是各级政府非常重视的一个大问题,而且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写进国家宪法。对照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爆发的一些社会问题,研究我国近几年发生在城市中的一些社会突发事件,不难看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1964年8月洛杉矶因为警察抓住一个酒后驾车的黑人所导致的一场为期4天的大骚乱[5],2005年11月、2007年11月,发生在法国巴黎同一个地区的大骚乱,其起因、方式、骚乱所产生的背景、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几乎完全相同。近几年,我国一些城市相继发生骚乱,有的是劳资纠纷引起,也有征地矛盾引起,还有很小的治安案件引起,分析原因都是由一些极小的矛盾演变而来。2005年**万州市因为一句莫须有的“干部打人”的喊叫造成数万人冲击政府的骚乱,今年6月发生在贵州瓮安县城的骚乱事件等,和西方的社会骚乱何其相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各种社会矛盾将不断显现并纷至沓来,教育问题、住房问题、劳资问题、保障问题、医疗问题等等社会问题都可能诱发突发事件,直至导致社会骚乱,严重破坏社会稳定。当你走进农民工低矮的出租屋时,从一双双很不欢迎甚至略带敌意的眼神中绝对会让人能读出点什么,一定会感到稳定问题绝不是危言耸听。第三是公平问题。城市化的结果理应使居民和农民、老市民和新市民、当代人和下代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同步提高至少相互之间不受伤害,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满足另一部分人的需求不是城市化的目的,也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很多问题源自于不公平,说到底不公平就是一个利益之争。第四是其他一些问题。诸如留守老人、儿童和妇女问题,

流出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等等。

四、人口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问题必须高度关注

大中城市的迅速扩张有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质量提高、保持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这些认识既是我国几十年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发达国家证明已经成功的一条道路。党的十七大已经明确我国城市建设的方针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从政策上解决了国内一直争论不休的大问题,实际上是解决了要不要加快大城市发展的问题。我国的城市建设水平越来越高,沿海发达地方的城市现代化水平确实已经接近国外先进水平。但是,也应该看到,把城市建设放到人口城市化背景下考察,不难发现,有一些问题需要高度关注。首先要解决指导思想问题,也即城市为谁而建的问题。看似普通的问题,很多城市并没有解决好,建设所谓的精英城市、推倒盖好不过几年的大楼重建、群众并不支持也不需要的老城区改造等等问题在许多城市普遍存在。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房价畸高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老百姓两方面的注意。一方面政府把土地出让作为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渠道,不断升高的地价直接推动房价抬升,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买房越来越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沟壑。因此政府和房产商需要明确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为谁而建!现在大小城市的房价一般每平米都在5000--6000元,据报道国内最高房价已达12万元。**的房价最高达到近2万元,1000万人口的**市有多少能够承受这样的房价,没有人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东莞市外来人口是本地常住人口的10倍以上,它的房价也只有极少数所谓精英可以承受。**市近几年城市发展非常迅速,房地产市场异常红火,房价一路攀升,五年时间,从2000元左右到现在已经高达近2万元,而且可以预言,高房价在**短期不可能有多大降幅,因为**市最近拍卖了一宗土地,每亩地价已近600万元。**县是一个经济还很不发达的地方,不到三年时间,房价也从1200元左右迅速抬升到3000多元,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不管是大城市还是新型的中小城市,房价问题不解决好,城市化无疑是一句口号,高房价直接把一些潜在的城市居民拒之门外了,也间接扼杀了房地产市场的广阔前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的时候,可以说房价问题是解决真正的人口城市化的钥匙,也是政府和公民、开发商和购房人之间解决公平问题的症结所在,靠政府微乎其微的经济适用房是解决不了人口城市化的。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的内涵应该是劳动力持续供应问题,当廉价劳动力的社会正在逐步隐退的时候,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系是需要稳定的劳动力来支撑的。

第二是城市规模大小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城市资源的承受能力的问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是决定城市规模的关键因素。李津逵研究员在批评西部一个城市规划时说,一个工业化水平不高的地方,作出了城市人口规模成级数成倍增长的设计,显然是一个脱离实际的规划。**县因为三峡工程加快了县域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城市规模不断增加,规划到2020年县城人口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2万人左右,这个规模是符合**实际的,届时,全县因为人口总数减少,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相应也会达到50%以上,与全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略低于全国城市化水平。**市城市规模大小需要在全国、长三角地区、**省、宁波市和本市多个层次上全面把握,科学概定。当代**研究所2005年的长江三角洲发展报告指出,**的城市布局和江苏相比,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小、数量少,布局分散。[6]宁波市把**、余姚作为统筹发展区,力图建成宁波北部中心城市,而且是按照一个大城市的格局进行安排。**市城镇建成区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比例已达28.3%,按照**市十一五规划和已经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达到550平方公里,[7]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至少在400万人以上,这样一种规模对于水资源人均不到500升、能源奇缺的地方来说无疑会带来不少问题。类似的问题在**东莞市已经有所暴露,据南方日报报道,[8]去年以来东莞全市外资企业关闭外迁909家,今年1—7月,该市500多家企业关门和撤离,众所周之,东莞作为一个县级市,其无限扩张的城市建设模式在全国也不乏其例,现在如果以每年近1000家企业、20万人(推算)的速度递减,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发达地区最大限度的支持,长三角等大型都市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位于都市圈的各类城市必须根据各自的实际合理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适当的城市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不断提高所辖范围内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第三是环境问题。江苏太湖的蓝藻、**滇池的奇臭无比等给全国人民上了一次又一次非常生动的环境课。**市的发展和全国很多发达地区走过的道路一样,伴生的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监测结果表明,2006年全市11个河网监测点位,ⅳ类水点位1个,ⅴ类水点位5个,劣ⅴ类水点位5个,有近半数的地表水丧失水体基本功能;
酸雨发生频率高达97.7%,ph值4.17,大大高于酸雨临界值5.60。近几年,**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每年财政投入数亿元资金解决环境问题,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结合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控制污染源下乡,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减少农业面污染;
扎实推进污染减排。[9]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治理,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没有人会怀疑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生活宽裕的新**的到来。**县的发展起步于三峡工程开工以后,水库淹没线以下的企业小、差、散,搬迁时实行了关停并转,库区外的一批小纸厂、水泥厂相继实行了关闭,一批污染小、效益好的工业企业正在成长,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方兴未艾,县城、库区各个乡镇集镇、新建的部分企业的12个污水处理厂先后投入使用,库区环境基本保持在一个相对较好的状态。**的态度表明,发达地区走过的道路也同时提醒欠发达地区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绝不能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切实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前进。

现状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一、工作成效

1、国际劳务不断发展,出境人数逐年增多。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外经主体多元化,优化整合劳务资源,开拓新兴国际市场,国际劳务不断发展,出境就业人数逐年增多。1998年以来,马钢先后派出6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到国外工作;
十七冶公司以项目带人员,输出大批劳务工人,仅今年在外人数就有469人。而且,随着我市村级劳务的蓬勃发展,农村劳务境外输出也开始起步。去年,当涂乌溪镇村级劳务公司一次就组织122人赴俄罗斯工作,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创新。目前,我市境外劳务已分布在泰国、利比亚、圭亚那、莫桑比克、孟加拉、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冶炼、建筑、机械、食品加工、运输、计算机服务等多个领域。

2、人员结构有效改善,就业层次逐步提高。今年以来,全市新外派劳务人员的数量和规模,尽管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但各种专业技术型人员比例不断提高,传统行业人员略有下降,特别是以项目带人员的现象有所改观。外派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境外就地招聘普通职工,已成为我市专业大公司在境外的主要用工形式,同时也表明我市的外派劳务人员结构在不断优化。从十七冶公司上半年在外劳务人员数量看,专业技术型劳务人员已占外派总人数的51.4%。

3、专业公司成长壮大,平台构建初步完备。目前,我市具有外经经营权的公司由过去的3家发展到7家,十七冶公司、马钢国贸、中冶华天、马钢建设、马钢设计院、马鞍山市政公司及市慈欣国际经济合作公司都是经国家商务部批准的外经公司。其中,慈欣国合公司具有综合性劳务输出经营权,其余6家具有对外施工、设计经营权,可以通过项目带动人员输出。此外,市金桥境外职业介绍服务有限公司是我市唯一具备境外经营中介资质的专业公司。这些外经公司可以有效保障出国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特别是有的公司长期从事出国劳务,了解国际劳务市场需求,熟悉相关操作规程,具有丰富的国外劳务工作经验。我市仅通过专业中介公司就先后输出劳务205人,带回外汇约600万美元。另外,市人力资源市场、市人才交流中心、市招商局对外经济贸易开发部等部门和单位,也都可以受托境外劳务,从而为我市拓展国际劳务工作构建了输出平台。

4、人才资源日益丰富,后备力量比较雄厚。从调研情况看,我市国际劳务合作人才资源十分丰富。除各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外,我市还拥有18所专业齐全的各类职业院校,在校生总数已达2万余人。由于我市一直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培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市场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双证书”制度,鼓励毕业生一专多能,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这些院校学生是我市参与国际劳务合作的重要资源,尤其是机械维修、电焊、护理等专业在国际劳务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二、问题分析

1、国际劳务合作的操作平台已经构建,但效率不高。虽然目前我市国际劳务合作专业公司已经搭建起劳务输出的平台,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劳务输出总体规模还较小,社会认知度还不高。据调查,社会对我市国际劳务合作工作的满意度只有27.6%。其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领导对国际劳务合作工作还缺乏足够重视,没有从扩大开放、增加就业、富民强市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加之宣传引导不够,对外劳务输出的平台利用率不高,群众对出国就业情况知之甚少,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此项工作的加快发展。

2、国际劳务合作的人力资源比较丰富,但开发不够。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就地就近就业的观念比较严重。受调查者中47.8%选择最理想的就业地点是外省;
24.6%选择在本省就业;
14.9%选择在本市就业;
选择国外就业的仅占12.7%。特别是我市周边的苏浙沪长三角地区成为历届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出国就业缺乏吸引力。此外,很多人认为出国劳务就是去挣大钱,对于收入水平期望值较高。在工资标准上,受调查者中49.1%选择月收入在3千美元以上,选择在1千美元以下的仅有3.7%。所以,尽管我市出国劳务人力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本地就业形势较好,国际劳务资源的总体开发明显滞后。迄今,全市职业院校在国际劳务合作方面都还是空白。

3、支撑国际劳务合作的机制初步形成,但运作不畅。为促进国际劳务合作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关部门也做了一些工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在输出、培训、资金等方面缺乏明确的扶持措施,力度不足。加之相关运作机制不够健全,配套政策不够完善,也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从督查调研情况看,我市的国际劳务合作基本上处于自发性、松散型状态,没有建立起一个搜集、传递劳务市场信息的网络,企业和劳务人员获得劳务信息极为匮乏,对国际市场政策环境不够熟悉。

4、参与国际劳务合作的意识基本树立,但实践不多。从这督查调研情况看,群众对于国际劳务合作认同率较高,能够认识到“走出去”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特别是通过中介机构办理出国劳务的费用与周边及国内其他省市比不算高,2—3万元费用一般家庭难以承受,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调查表明:可以承受2万元以上出国费用的仅占总数9.9%,大多数人希望出国费用在1万元左右。正是因为门槛较高,虽然有关部门每年1000多个境外就业岗位信息,但往往是求职者心存顾虑,问津者寥寥。

三、对策建议

1、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进一步扩大国际劳务合作规模,是我市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开放、增加就业、富民强市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增强服务意识,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努力为扩大国际劳务合作创造条件,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在出国就业上存在的“短腿”现象。为了加强领导,建议成立“市国际劳务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将国际劳务合作工作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长期工作目标,并实行目标责任考核。

2、制定激励政策,扶持发展,促其规范。建议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研究制定关于促进我市国际劳务合作的优惠扶持政策。一是根据税费有关政策,制定境外劳务输出机构减免税费的办法。二是开展国际劳务合作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比照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条件给予出国务工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扶持。三是对国际劳务合作人员给予补贴。对参加培训,成功到境外就业的人员,酌情给予一定的补助。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下岗失业人员到境外就业,给予享受社保岗位补贴的扶持政策。四是建立奖励机制,制定鼓励政策。建议设立国际劳务合作奖励基金,重点对正规劳务经营公司、境外就业中介机构、外派劳务基地等进行扶持,做好延伸服务,做大做强国际劳务合作产业。

3、加强行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国际劳务合作的经营资格许可、备用金、市场准入、项目审查、经营资格年审、劳务人员权益保护、劳务人员培训等各项制度,引导和帮助外经公司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自觉维护市场秩序,共同打造我市国际劳务合作品牌。商务、劳动、外办、教育、公安等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发挥贸促会、、台办、侨联、侨办、工商联等有关部门的桥梁作用,形成联动合力。充分调动马钢国贸、十七冶、中冶华天、有总承包资质单位的积极性,进一步整合我市境外劳务输出资源,通过承包境外工程,带动我市境外劳务输出。此外,要有效利用国际诗歌节、友好城市互访等活动,积极推介我市国际劳务合作工作。

现状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乡村债务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由来已久,情况复杂,矛盾众多,已成为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县作为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乡村负债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一、乡村债务现状

**县乡村债务具体体现为“两大两多”:“两大”即:一是负债总额大。截止去年底,全县乡村债务总额为13.21亿元,其中乡级债务8.86亿元,乡均负债2216万元;
村级债务4.34亿元,村平负债50万元。以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背负乡村债务1618元;
二是债务增幅大。其中,村级债务利息增长快。以20**年3.37亿元为基数,20**年、20**年分别递增4399万元、4626万元。“两多”即:一是重债单位多。全县40个乡镇全部负债,其中债务1000万元以上的29个, 5000万元以上的3个,上亿元的1个,即观音寺1.21亿元。全县853个行政村,零负债的村仅有2个,负债上100万元的95个,其中200万元以上的11个。二是欠个人的债务多。全县乡镇一级的债务中,欠个人债务达到3.42亿元,占乡镇债务总额的38.6%,涉及2.93万户;
村级债务中,欠个人债务达到3.19亿元,占村级负债总额的74%,涉及5.03万户。

二、债务成因分析

1、灾害损失成债。自五强溪电站1994年蓄水发电以来,沅水成洪水位抬高,导致**县洪涝灾害损失明显加剧。特别是1995年到1998年,全县连续多次遭受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34.6亿元。为抗御洪水,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不仅新建县城防洪大堤,还开展了“百库整治”工程,特别是对重点堤垸进行全面加固处理,共投入资金7.8亿元,由于该县未列入洞庭湖一、二期治理范围,基本上由县乡村三级自筹,仅堤垸建设一项就负债2.73亿元,占债务总额的18%。

2、公益事业成债。从债务的支出用途来看,乡村两级用于农村学校建设、道路水利建设、计卫优抚等方面的公益性支出,占债务总额的大头,乡村合计3.88亿元,占负债总额的29.8%。特别是前些年各种考核达标项目过多,乡村配套压力十分沉重,自身又没有建设资金来源,不得不举债完成配套任务。

3、垫缴税费成债。1996年前,国家实行单一粮食收购渠道,户卖村结,粮款代扣,农民欠缴税费的情况较少。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粮食价格大幅下跌,严重挫伤了农民上交的积极性,导致税费尾欠急剧上升。同时,乡镇税费任务还包括国地两税,因此,在农业税拖欠、国地税源不足的情况下,乡村两级不得不借款完成税费任务,这样共形成债务1.43亿元,占债务总额的10%。

4、乡村企业成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政企不分,乡村两级主导办企业的现象较为普遍,行政组织出面为企业集资、担保、借贷的情况时有发生。向市场经济转轨后,县以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纷纷改制破产。但乡镇企业这一块,依法破产没有法律依据,以往乡村出面借贷、担保的债务无法解脱,因此承担了巨大的债务包袱。全县乡村两级共因此负债3.46亿元,其中乡镇一级3.17亿元,占乡村负债总额的26.2%。观音寺、九溪、双溪口3个乡镇情况尤为严重,分别负债8188万元、6500万元、3093万元,占乡镇债务的74.9%、72.5%、73.8%。

5、财力不足成债。农村税费改革前,该县每年乡统村提收入有1.08亿元,其中乡统筹收入3368万元、村级提留收入3428万元,此外,还有诸如乡村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各种不规范收费4000多万元,国家取消乡统村提后,乡村两级基本失去收入来源,全部靠县级财政和转移支付来保障运行,特别是村级经费一块,就比税改前减少1500多万元,维持基本运转尚且十分困难。1995年以来,乡村两级为保运转负债1.56亿元,占债务总额的12%。加之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综治维稳、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任务更加艰巨,很多时候不得不举债运行,此项债务规模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三、化解债务对策建议

乡村债务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更是严峻的政治问题。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化债难度日益增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要化解庞大的债务包袱,仅靠乡村自身的能力很不现实,必需在上级的统筹安排下,整体推进,逐步实施。我们认为要化解乡村债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进一步精简机构,扩大国家投入,切实减轻乡村两级公共服务的负担。建议从转变管理体制入手,对乡镇站所进行彻底改革,由国家拨出专项资金,实行全省统筹操作,对现有站所人员实行全员置换,再因事设岗,公开聘用,由“花钱养人”变“花钱养事”。属于公益性的岗位,纳入财政全额保障范围;
属于经营性的岗位,推向市场,自负盈亏。

2、 出台化解乡村债务政策。鉴于目前县乡财政困难,无力化解巨额债务的现实情况,建议按照“依靠法律,依靠政策,依靠群众”的三依靠原则,出台化解乡村债务的相关政策,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一是对政策性负债,建议国家给予全额转移支付,逐年安排偿债资金。特别在完成“普九”债务化解后,迅速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二是对农村公益性建设负债,在“谁受益,谁负担”的总体原则之下,建议国家充分考虑乡村两级的财力实际,给予适当的化债补贴。三是对农民历年尾欠税费任务负债,税改前历年税费尾欠,建议以村为单位组织群众公开评议,确无偿还能力的对象,可以挂账或减免,确有偿还能力的,立足现实,做出规划,逐年偿还;
税改后的农业税,建议采取依法依规清收。四是对兴办企业形成的负债,建议参照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进行处理,属于企业的债务从乡村行政组织剥离,并依法实施破产、改制。另外,对人为新增债务实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坚决杜绝人为新增债务。

3、提高乡村转移支付规模。农税改革后,尽管上级财政对乡村给予了一定转移支付,但很大程度上需要县级财政给予补助,使本来就较为困难的县级财政更加不堪重负。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村级组织维持基本运转,每年约需5.8万元的经费保障,目前实施的2.56万元补助标准还远远不够。对此,建议国家在每年新增的支农资金中拿出部分比例,提高对乡村的转移支付,保证乡村基本运转,不发生新债。特别是计划生育、综治维稳、民政优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农村经管等社会事业,国家应出台专门补助政策,彻底解决资金无来源的问题。

现状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教育在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党的 报告中“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特别是新课改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调查的一些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许多学校合并成一所,合村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实际上并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伤害部分村民感情等问题,当时并校也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由政府出钱给上学超过5公里以上的学生每年每生150元的交通补贴,并校才得以顺利成功。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五、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教学水平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

5、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很普遍,而这时许多同龄的打工者已能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了,许多农民就会认为“读书无用”、“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多出一个贫困户”,这种认识和环境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令人难以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何其难也!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推荐访问:调研报告 现状 五篇 现状调研报告【五篇】 现状调研报告(精选5篇) 现状调研报告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