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大学形势与政治论文【五篇】

时间:2024-03-12 13:38:02 来源:网友投稿

“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对老师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修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对于帮助学生坚定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作用毋庸置疑。正因如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大学形势与政治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形势与政治论文【五篇】

大学形势与政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网络平台 形势与政策

一.重基础建设,为“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对老师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修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对于帮助学生坚定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作用毋庸置疑。正因如此,“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需要有高度责任心、爱岗敬业的老师去讲授。同时由于“形势与政策”专题自身的特点,需要有一批具有高度敏感性、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创新意识并能驾驭多领域复杂问题的老师去讲授。坦白说,这往往不是一个教师所能完成的,即使这位教师经验丰富、知识渊博。它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在这样一支团队里。教师拥有共同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互补的知识结构等等。每每遇到国际、国内热点和难点问题时,这支团队又可以演变成一支快速反应部队,做出教学内容的调整。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现实有效的引导。

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政治理论课基础建设和“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我院政治理论课部作为学院二级机构,主要职责是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我院政治理论课部直属学院领导,学院为政治理论课部配备了与专业院系同等教学设备,包括办公室、计算机、打印机等。在学科建设上,直属领导模式保证了教学资源的优先分配和教学组织的统筹规划,我院推进“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的教学是在院党委领导下,成立了政治理论课部、教务部、学工部及各学部学工处参与的“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全院学生的“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教学工作。针对大班教学管理难的问题,在校级层面进行制度建设,建立班级导师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班级导师的监督、管理职能,以达到“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二.接地气,案例选材特定化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是不同于普通公办高校大学生的特殊群体。在政治理论课的网络课程教学中,他们常常自我约束、自我学习的能力不强。所以在教师层面上,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制定教学内容,在课件的准备工作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出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富含时代气息,体现社会焦点、难点的PPT、影音资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拓展网络互动环节和多样化的课堂活动,适时采取案例、专题、设立网络讨论区、学习QQ群、微信群的方式活跃学习气氛,引发学生共鸣。

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每学期都会组织多次集体备课、学习,收集大量关于“形势与政策”内容的文字教案、文字教学案例、电子教案、电子教学案例、相关影音资料。我们从三本和高职学生特点出发将教学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行分离转向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努力突出思想性、实践性。教学中努力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切从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出发,一切以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及个体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从知、情、意、行等方面磨练并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针对民办大学生未来主要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我院“形势与政策”专题案例选材遵循“精”、“新”和“管用”原则,精心厘定教学内容,使其充分体现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严格依据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精心选择的特定案例与其他院校相比较具有“接地气”,更易被学生接受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良好评价。

政治理论课责任重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确立为重大“课题”。

“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要注重把平时宣传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要把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学之中。通过对国情、历史的全面深入了解,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民族精神的崇高,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历史比较、发展比较和中西比较中,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青年报,2004-10-15(4)。

大学形势与政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 《形势与政策课》 关系 启示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习政治文化、完善政治人格的重要时期。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本国国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承担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进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国内高校在社会转型变革的客观环境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工作理念、工作方法遇到了挑战,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我国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面对这样的挑战,高校应当借鉴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及实践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性。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源于美国,西方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主要从“过程”的角度去把握,认为政治社会化是公民学习获得的,对政治世界形成一定认识的过程,是将其政治标准和政治信仰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方式。我国学者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提出了比较公认的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只是说法略有差异。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李元书、杨海龙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①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属于政治社会化的范畴,同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刘世丽和马莹华的定义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渐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过程。”②这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也是从“过程”的角度去把握其内涵,而另一种观点则从“结果”的角度作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雪梅的论述,她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指大学生学习并内化政治主导文化,逐步成为具有稳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等一系列反应和倾向的政治人。”③这两种观点,是目前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观点,看似重点不一,却都强调大学生与社会的双向共同互动的过程,即大学生认识政治、形成政治人格与社会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塑造两个方向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

借鉴西方和我国学者的代表观点,笔者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大学生按照社会的政治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言行规范,逐步成为合格的“政治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个体与社会这个整体进行双向互动:一方面,社会将政治信仰和政治标准教化给每一个大学生个体;
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体能动地接受政治舆论、形成独立的政治信仰并以实践的方式反作用于社会这个整体。就是在这样的双向互通过程中,完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这一过程,实现整体与个体的辩证统一。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关系

两者的联系。首先是对象相同,都是在校大学生。在校大学生生理年龄已经成年,然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关键时期,求知欲最为旺盛,可塑性也最强。这些特点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了施展的空间,也为《形势与政策课》取得实效提供了可能。

其次是性质相同,都具有阶级性。两者始终贯穿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都通过特定的方式和渠道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传播给大学生个体,教育和引导他们成为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合格的“政治人”。

最后是目的相同,都具有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一目的。将大学生通过一定的政治思想加以教化,教育和引导其掌握必要的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从而具备一定的政治参与能力,最终认同本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自觉成为统治阶级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两者的区别。一是范围不同。《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又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范围主要在学校,辅之以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这一过程里,其范围涵盖了整个社会,即除了学校这一主要场所外,社会也是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关键期作用的环节。

二是方式不同。《形势与政策课》主要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一般采取知识点传授、社会实践、参观考察、主题演讲、主题辩论等手段进行,延伸到整个学校的文化环境。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所采取的方式更为广泛,除了上述方式、手段外,还有诸如面向全社会成员的大众传媒、国际互联网,甚至手机短信、公益广告等其他方式。

三是目标不同。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是教会运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主要是通过间接的、隐性的方式来改变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及行为。在这一点上,《形势与政策课》的目标更为高远。

两者的辩证统一。两者有着相同的对象、性质和目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都统一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正由于两者在实现方式上的不同,才为《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认识到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我们理解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在理论研究时,应当将他们作为辩证统一的整体加以研究,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
而在实际运用中,应当借鉴政治社会化的理论及实践成果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为提升《形势与政策课》实效,做到为我所用,服务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大局,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及实践的几点启示

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的在于,把社会主义政治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政治信念,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政治情感及政治行为习惯,从而推进大学生从“社会人”向“政治人”的转化。在此背景下,研究政治社会化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借鉴意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传统优势,具有时代意义。

充实教学内容。教育部在每学期开学前出台本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对全国高校的授课内容作指导性规定。各高校根据这个《要点》制定本高校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计划,这就为借鉴政治社会化理论、最大程度地充实《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就西方学者研究的政治社会化主题而言,涵盖了政治社会化个体的微观研究、宏观系统的研究、政治社会化介体的研究、公民教育的研究、女性政治社会化的研究等等。单就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来说,还包括用政治学的理论培养人的政治认同、政治意识和政治经验,以公民教育的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些内容都可以充实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当中,取其所长、为我所用。

改进教学方法。当前,或者由于高校职能部门甚至主要领导主观因素的影响,或者出于高校硬件设备、教学资源的限制,大多数高校至今仍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仍限于传统的“灌输法”甚至能引起学生反感的“填鸭式”教学,这对这门课程的实效性提升大为不利。应当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桌上听”进行升级改造,采取诸如主题演讲、课堂辩论、座谈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进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阐明自己的观点,老师则可以在此基础上作点评。可以按照专题授课的方式,确定好每个专题的重点内容,对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延伸阅读的形式进行拓展,力求将知识点讲实在、讲透彻,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拓宽教学途径。学校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而在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就越发显得重要起来。要想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除了巩固学校教育这一传统途径外,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也不能忽视。应当摒弃《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另起炉灶”的做法,即把它游离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采取参观、考察、访谈等简单的“游览式”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浪费人力物力,甚至催发学生的逆反情绪。一方面,可以通过“中秋节”、“春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还能爱国爱家教育,另一方面还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以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等方式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洪流之中,还可以邀请社会各方人士走进校园、走近学生,以演讲、座谈的形式开展各种互动,全方位拓宽这门课程的教学途径。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院;
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基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促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升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ZD2012011】

【注释】

①李元书,杨海龙:“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2期。

②刘世丽,马莹华:“当代中国青年政治社会化效果分析”,《青年研究》,2001年第11期。

大学形势与政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教学方法 政治素质 原则

《形势与政策》课首开于1987年,是我国高校德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该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料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与完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做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体内容的基本载体《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如何适应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现状和问题产生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教学效果和现状不容乐观

思想认识不到位是阻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和症结所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党委宣传部门、人事部门、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思想政治教学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才能保证这门课程的顺利开展。但当前有些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口头上重视,缺乏实际行动。

2.教学组织领导不力

《形势与政策》课应纳入高校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按课程建设的一般规范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是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基础保证。但目前,不少高校开设此课并没有纳入教学计划,在管理上没有像其他课程那样严格,有些高校随意减少教学时数,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有些高校因为没有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对该门课的学习成绩的评定,导致学生学习上甚至教师教学上的放任。

3.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形式任务教育”。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大话、空话、套话多,案例少,针对性不强。目前,不少学校教师授课仍然采用“一本讲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单调、呆板,以说教和灌输为主,不能解决学生关注的疑难问题,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在《形势》课教学中,应该主张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但实际上,理论教育在有些教师身上变成了理论说教,照本宣科,多媒体教学变成了单纯地放录像、看光碟无法提升学生精神世界和认知能力。

4.师资队伍发展较为薄弱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师发展目标不明确。在现实中造成了对教师队伍素质、价值的误读,不少学校普遍缺少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专职教师,多数采取专兼结合或以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课为主的教师队伍。部分教师授课经验不足,教学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造成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不足、针对性不强。教学岗位缺乏吸引力,使整个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的思想不稳,给教学和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5.缺少优秀教材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效性等特点,但教材内容有的往往是滞后的,不能全面反映时效性,缺乏吸引力失去了本应具有的重要地位。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原则

1.全面原则

我们在进行形势分析时,吃透中央的文件精神,善于把握社会矛盾的全面,将国内形势与国际形势联系起来,经济形势与政治形势、文化形势联系起来,做到统揽全局,高屋建瓴。

2.目的原则

即分析形势要有目的,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我们授课的目的不仅是增加学生的知识,而且要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只有这样,才可能有针对性地深化教学内容。

3.方法原则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我们应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平面和空间、课内和课外的几个结合,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效果。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初探

1.建立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制度

机制是根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建立和形成职责分明、齐抓共管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师资是人力支撑。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教师队伍。有计划地组织形势与政策骨干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和实地考察,还要加强教师科研能力。

2.加强对学生的的全面考核

(1)论文撰写。由学生在教师指定的选题范围内选作一题,要求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分析和说明问题。教师通过论文的撰写情况来给予评分。

(2)课堂讨论。作为评判学生的一个方法,通过学生积极思考、探讨问题来给予评分。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3.做好教材改革和内容更新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形势与政策》课的时事性特点,使其教材的变动频率成为所有教材中最快的。《形势与政策》课是应该紧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地认同为教学目的。它要求把握新情况,回应新问题,不能空对空,更不能滞后于事态发展。强调面对活生生的现实,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现实、更有效,起到更积极的作用。掌握学生的思想热点、兴奋点,坚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4.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育环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形势与政策》课可充分采用网络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声像教学的方式,改善教学效果。由于形势政策教育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不可避免要面对社会这个大环境,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宣传部门的相关宜传、教师自身的看法态度都会影响到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有选择地让学生处于良好的环境之中,充分运用和调动相关资源,为学生创造好的氛围。

总之,面对着一个迅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科学,应该遵循它的客观规律,立足学生的思想实际,面向社会发展的现实,只有这样,《形势与政策》才会自觉地具有勃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字[2004]13号).

大学形势与政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内容 政策性 时效性在我国所有的高等学校,每学期都要对大学生进行关于当前形势与国家政策的教育,我们通常把这门课程称为《形势与政策》课,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加上国际社会风云变幻、纷繁复杂,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也要随着国内国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由此,从表面上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不确定性,不像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那样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尽管如此,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还是有它自身的规律可循,具有相对稳定性,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把握好政策性和时效性,这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政策性和时效性的含义。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它必须具备政策性和时效性的特征,那么对于政策性和时效性怎么理解呢?

要理解政策性,先要理解“政策”的含义。所谓政策,就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由此可知,政策具有导向性和规范性的功能。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等所制定的政策都具有导向性和规范性的功能,在它的导向和规范下行动就具有政策性。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所制定的政策都具有导向性和规范性的功能,因而具有政策性。当然,这里指的是狭义的政策性。广义的政策性是指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基本政策所形成的导向性和规范性,甚至包括宪法和法律所形成的导向性和规范性。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别重要的课程,它必须具有导向性和规范,因此,它的教学内容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及宪法和法律的精神,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这就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政策性。

一般而言,时效性是指信息的新旧程度、行情最新动态和进展。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来说,它的时效性一方面是指有关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国际范围内发生的有关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主要包括最新出现的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状况、经济格局发展变化状况和国家之间的军事关系及其变动状况。国内和国际的这些情况都必须是最新出现的。按照《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周期来看,这个“最新”应该指的是半年之内发生的情况,最多不能超过一年。而且这些情况具有重要的关注度和参考价值,属于国内国际极其重要的重大事件、事情和问题。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必须反映或者探究在近半年之内、最多一年之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事情和问题。

二、政策性和时效性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大学教育必须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必须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的重要使命。其中,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正是通过教会大学生懂政治、识大体和勤观察、会思考等本领,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要懂政治、识大体,就必须领会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甚至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
要勤观察、会思考,就必须敏锐观察国内国际重大事件、事情和问题,分析国内国际社会基本走向。这两者正体现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政策性和时效性。那么,政策性和时效性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中的地位怎样,两者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政策性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灵魂和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教会大学生懂政治、识大体,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课程之一的《形势与政策》课必须担负起这个使命。因此,它的教学内容必须把握好政策的导向性和规范性,始终关注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以及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离开了这些基本方面,就不是《形势与政策》课了,而是讲故事或者听新闻了,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或者违背基本的原则,也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基本方面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政策性,也决定了政策性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灵魂和根本。

大学形势与政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四个自信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 改革研究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开设,是要帮助高校学生能准确把握、正确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变化,提高大学生群体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上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要坚持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全面巩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阵地作用。

1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但由于该门课程学时和学分相对较少,没能引起教师和学生足够重视,该门课程有逐渐边缘化趋势。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主要存在“四个自信”教育不明显、教学方法落后、考核方式单一、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1.1“四个自信”融入教学内容不明显

“四个自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要全方位融入到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内容一般是国内外热点问题,如何将“四个自信”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是需要教师去深入思考的。一些教师对于“四个自信”的教学往往是做简单的描述,融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也不全面。也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四个自信”教学显得穿凿附会、生搬硬套,将毫无相关的内容联系上“四个自信”,其效果不明显。如果不能将“四个自信”教育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内容有机衔接起来,不但教师授课底气不足,而学生对教学内容也难以理解和接受。

1.2教学方法落后、考核方式单一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要通过教学来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形势发展变化,全面及深入了解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通过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如果教师仅仅是通过灌输式的教学,就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学时偏少,考核评估也不严格,教师对该门课程缺乏重视,一些教师仅仅是对国内外热点问题进行平铺直述式的解读,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变成了新闻阅读课。问题在于这些“新闻”学生很容易通过网络获取,再加上课程内容陈旧,学生普遍缺乏兴趣。

1.3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队伍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同时,教师自身的敬业精神、道德品质及理想信念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首先,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面向高校所有专业、所有年级学生,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思政理论课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其他思政理论课上,大部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往往由政治辅导员或其他行政人员来担任,该门课有逐渐边缘化趋势。高校辅导员队伍来自不同专业,一些辅导员老师未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系统和全面的掌握。此外,大部分教师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讲授也是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

2“四个自信”视角下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改革途径

2.1开展“四个自信”主题教育

(1)将“四个自信”主题教育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结合起来。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但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而且要通过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理论彻底”就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根本,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课要能说服学生,就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教育引导学生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四个自信”主题教育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高校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点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原则。教师最好能结合学生背景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如给经管类学生上课就可以着重选择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内容,如给理工类学生上课,就可以贴合“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的发展动态,展示我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所取得成就以及发展趋势,同时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刻苦学习,努力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及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3)“四个自信”主题教育要提高针对性。近年来,社会上存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抹黑中国的现象,特别是网络上出现了“呲必中国”的“网络喷子”,他们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视而不见,他们不择手段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因此,“四个自信”主题教育就是要主动澄清事实,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喷子”的错误导向。教师也可以布置作业,指导学生去查找客观数据,引导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以正视听。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民生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大规模的沧桑巨变在已知的人类历史而言,是绝无仅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既要讲道理,更要摆事实,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及抵抗“杂音”、“噪音”干扰的能力。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信息的互通,而且经过“头脑风暴”也便于集思广益、达成共识。高校可以在开学之初召开形势与政策教育课集体备课会,就本学期将要讲授的内容、形式及办法开展广泛讨论。如此,每一位教师都能就改良教学效果等问题充分发言及建言建策,既w现教师队伍的主导性,也能增强教师队伍的责任感。

(2)建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团队。专职教师团队成员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师组成,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体力量。兼职教师团队主要由政治辅导员组成,政治辅导员相比思政理论课教师更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他们是高校最前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职教师偏重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理论研究,兼职教师则注重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3)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与授课信心。为人师者,既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自己讲授的内容充满自信,课堂之上才能理直气壮。讲好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授课老师首先要坚定“四个自信”,对那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过反复检验的真理,要信心满满地讲,对那些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要敢于理直气壮地辨。“面对当下生机勃勃的中国道路,优越先进的中国制度,与时俱进的中国理论,厚重智慧的中国文化,深谙于此的老师们实在没有理由不自信”。教师只有始终坚定“四个自信”,授课才会有底气,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去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2.3优化课程设计与考核形式

(1)增强教学内容的政治性与时效性。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接纳新事物、新知识能力较强,而政治上不一定成熟,价值观也未完全确立,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很有必要强化政治性。课程内容上要紧扣“四个自信”,帮助大学生客观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时代责任及历史使命。

(2)注重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马克思曾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的经院哲学问题。”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表明,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正确性。理论的灌输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形式,但如果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得采取理论灌输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育的一种检验与映射,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利用“易班”网络平台,完善学生考核测评办法。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对学生的考核测评主要是采取考查的形式,一般是交个小论文或作业。这种考核方法虽比较省事,但会造成学生对待该门课程比较随意,他们的作业或论文也往往是网上抄袭、拼凑而成,考核难有实际效果。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一般都是大班授课,授课教师批阅作业的工作量较大,也未必都会认真去细看每一份作业。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考核可以采取更加灵活便捷的方式,可以利用“易班”网络平台进行在线考试,教师也可以在“易班”网络平台上传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学习资料供学生下载或在线学习。另外,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考核测评也应包括社会实践情况,这一部分应占取一定比例,或计入平时成绩。

推荐访问:形势 大学 政治论文 大学形势与政治论文【五篇】 大学形势与政治论文(精选5篇) 大学形势与政治论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