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五篇】

时间:2024-03-15 16:57:01 来源:网友投稿

1已有经验:对生活中能转动的物体及其转动现象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记录经验和表述能力。2物质准备:①幼儿每人一根棉签、一张圆形图卡(已在圆心、圆心外扎洞),每人一支笔和一张记录纸。②每组备有三角形、正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五篇】,供大家参考。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五篇】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1 在自主探究中感知陀螺转动的不同现象,能较清楚完整地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及感受。

2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乐意与同伴分享交流。

3 学习用符号等方法记录探索的过程和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 已有经验:对生活中能转动的物体及其转动现象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记录经验和表述能力。

2 物质准备:①幼儿每人一根棉签、一张圆形图卡(已在圆心、圆心外扎洞),每人一支笔和一张记录纸。②每组备有三角形、正方形、心形等不同形状的网卡(已扎洞);
各类轴材料,如小棍子、小吸管、竹签等。⑧瓶盖、树籽、白色图卡等区角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利用汉字卡片“转动”,引出“什么东西会转动”。

1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字宝宝”,谁认识它们?

2 找找看,教室里都有什么东两会转动?你还知道什么东两会转动?(请幼儿个别回答)

二、自主探索,制作会转动的陀螺。

1 交代任务:小朋友真聪明,发现了许多东西都会转动。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每人尝试做一个陀螺,并想办法让它转动起来。

2 提出要求:请你用一种自己能看得懂的方法,把做陀螺的过程记录下来,比如“选择了什么材料,陀螺会不会转动,你发现了什么”等。

3 动手探究: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主尝试制作陀螺:老师随时观察孩子的制作情况,并引导个别幼儿作好记录。

4 分享交流: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请孩子们根据记录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三、再次制作不同材料的陀螺,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不同的现象并进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1 交代任务:老师又准备了一些新的材料,请你们自己来选择、搭配,每人再做两个“更会转”的陀螺,并想办法让它们成为转得最快的陀螺,还要观察一下不同图卡转动的观象。

2 提出要求:要把你“选择什么形状的图卡,搭配什么棍子,结果怎样,你发现了什么”等都记录下来。

3 分享交流:你是怎样选择、搭配材料的?你的陀螺转得快吗?为什么?在做陀螺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各种图卡转动起来时,你又发现了什么现象?

四、评选“陀螺高手”,进行分享学习。

1 讨论交流:你认为怎样才能使陀螺转得快且时间长?

2 小组初赛:请你在地上试一试、玩一玩,并比比看谁的陀螺转得快而且时间长,每组还要推选出一名“陀螺高手”来。

3 评选活动:请各组的“陀螺高手”再来比赛一下,我们要评选出两名班级“陀螺高于”(分两批进行,第一批3人)。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他们做的陀螺、转动陀螺的疗法有什么特别之处。

4 总结经验:你为什么能成为陀螺高手?你是怎样选择、搭配材料的?转动时有什么诀窍吗?(请“高手”介绍材料的选择与搭配、转动时力度的把握等方法)

五、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大家都玩得很高兴,都能自己做出会转动的陀螺,又发现了许多种制作陀螺的材料。这里还有一些材料,如瓶盖、树籽等,老师把它投放在科学区,你们可以继续去试一试,玩一玩,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老帅还准备了一些白色图卡投放在美工区,你们也可以去给这些图卡装饰、打扮,让它们变成漂亮的陀螺转盘,这样转动起来就更好看了。

活动反思

1 目标达成情况:此次探索活动的目标共有=三个。第一个目标完成得最好,全班36个幼儿都对探索“会转动的陀螺”很感兴趣,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活动,并体验到做、玩陀螺的成功喜悦。第二个目标基本达成,通过自选材料、自制陀螺、尝试转动等活动,每个孩子或多或少积累了“怎样使物体转动”的有益经验。第三个目标完成得较好,孩子们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记录,并清楚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和感受,大部分幼儿能主动与同伴分享与交流,但个别幼儿还没有养成与同伴分享、交流的良好习惯。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以2008年长江流域棉区区试的42份棉花杂交种为引物筛选材料,编号分别为A01~A11、B01~B11、C01~C10和D01~D10(材料来源:国家长江流域棉花杂交种区试华中农业大学抗病鉴定点,由区试统一供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37个棉花杂交种(黄河流域棉区17个和长江流域棉区20个)作为核心引物验证材料,由选育单位提供,品种名称和来源见表1。

1.2方法

1.2.1DNA提取及PCR扩增凝胶电泳。用改良的CTAB法[10]提取棉花总DNA。2300对SSR引物来自CMD网站,由三博远志公司合成。SSR-PCR反应体系、PCR扩增程序、PAGE凝胶电泳及显色方法参照本实验室的吴茂清等[11]方法进行。

1.2.2分子标记数据统计与分析。对凝胶上清晰可见且有差异的谱带进行记录,按分子量从大到小的顺序记带,有带记“1”,无带记“0”,计算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PIC=1-ni=1ΣPi2,其中Pi为某引物扩增的第i个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12]。采用类平均法(UPGMA,Unweightedpair-groupmethodwitharithmeticmeans)对相似系数矩阵和遗传距离矩阵进行聚类分析。相似系数和聚类分析均由NTSYS-PCV2.1软件完成。

2结果与分析

2.1核心引物的初步筛选利用2008年长江流域棉花区试A组的11个杂交种以及华杂棉H318对2300对SSR引物进行初步筛选,筛选标准为多态性明显且扩增带型清晰。共获得多态性引物251对,占总引物数量的10.9%。对初次筛选出的251对引物,又以2008年长江流域棉区区试的42个杂交种进行复筛,复筛标准为扩增带型与初筛结果差异小,带型清晰,多次扩增结果均表现稳定的多态性。共获得引物80对,占复筛引物数量的31.9%,占总引物数量的3.5%。上述结果表明,以棉花杂交种为材料,筛选得到可用引物的比例很低。

2.2核心引物的确定以近几年黄河流域棉区审定的17个和长江流域棉区审定的20个棉花杂交种为材料,对筛选出的80对SSR引物进一步筛选和验证。综合考虑多态性和杂合率两个指标,最终获得56对多态性稳定的引物,占复筛引物总数的70%,占总引物数量的2.4%。56对核心引物共涉及NAU,BNL,CIR,HAU,GH,DPL,JES,MGHES,MUSS等9个系列,每个系列所获得的引物占筛选引物的比例变幅在1%~5%,平均筛选比例仅为2.9%。56对核心引物均匀分散在A、D组的不同染色体或连锁群上,它们所反映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在0.1928~0.7887,其中有38对引物在0.49以上。

2.3核心引物评价

2.3.1核心引物的代表性。本实验引物确定经过了严格而又合理的筛选过程,遵循“择优选取”的原则。为保证引物的鉴定效率,以稳定性高、可重复性好作为确定引物的首要标准。利用56对引物对37个品种进行扩增,有2个品种有2对特异引物,10对引物通过组合的方式可以将37个验证品种完全区分开,可以推荐作为推广品种纯度和真实性鉴定的首选核心引物。它们分别是BNL3140,BNL3646,BNL3650,BNL4069,CIR194,CIR249,DPL489,HAU250,NAU3377,NAU5120,这10对引物所反映的多态性信息含量集中在0.4990到0.7482之间。对56对引物在37个品种中扩增结果进行统计:共检测到95个多态性位点,变幅为1~3个,共检测到161个基因型,变幅为2~3个,该套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不高,但它们在37个推广品种中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完全达到了区分不同品种的要求。图1为引物NAU3254在37个推广杂交种中的多态性扩增图谱,多态性扩增条带稳定、清晰,这表明该引物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3.3.2核心引物的实用性。以棉花杂交种华杂棉H318的亲本及杂种一代为模板,利用筛选到的56对核心引物进行PCR扩增,电泳结果表明:在亲本及杂种间无多态性表现的引物为13对,占23.2%;
有多态性表现的引物为43对,占76.8%。其中表现共显性条带的引物为5对,占11.6%。共显性引物的比例完全满足杂交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的需要。图2显示共显性引物HAU2937在华杂棉H318亲本及杂种一代中的电泳带型图。从56对核心引物中随机挑选出10对核心引物分别对华杂棉H318、鄂杂棉10号、C111三个杂交种F1的100个个体进行多态性评价,结果表明10对核心引物在3个杂交种群体中具有各自稳定的多态性带型,完全可以满足杂交种纯度鉴定的要求(表2)。

2.4核心引物的有效性利用筛选出的56对核心引物对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37个杂交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根据56对引物的读带记录,利用Ntsys-2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获得了37个品种的聚类图(图3)。在相似系数为0.54时,20个长江流域棉花杂交种中有19个被划分到第一类,17个黄河流域棉花杂交种中有11个被划分到第二类。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不同生态区域的棉花品种在选育过程中,由于同一生态棉区的育种目标相近,亲本材料的选用方面有较大的遗传相似性或者说利用的骨干亲本来源的遗传差异相对较小,而局限性较大。如鲁棉研38、鲁棉研15、鲁棉研24、鲁棉研30、鲁棉研25、鲁棉研39六个杂交种由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培育,在相似系数0.63的水平上聚在一起。华杂棉H318和华杂4号在相似性系数约为0.77的水平上聚在一起,这两个杂交种具有相同的母本材料B11;
中棉所57和中棉所77在相似系数约为0.81的水平上聚在一起,而两者具有相同的母本材料中棉所41。这表明了核心引物的扩增结果可以准确地反映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也有某些品种在母本或父本相同的遗传背景下,并没有在一个比较高的遗传相似系数水平上聚在一起。如鄂杂棉10号、鄂杂棉11号和鄂杂棉13号,中棉所57、中棉所75和中棉所77。推测原因:一是由于棉花杂交种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其亲本材料一般不予公开,至少亲本之一是以代号的形式出现,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是由于棉花属于常异花授粉作物,一般有1%~5%的异交率,高则达20%以上。亲本在繁殖的过程中如不采取隔离措施,可能发生异交导致后代分离。如亲本提纯标准不同,那么来自同一品种的不同后代单株所衍生出的系统可能有较大的遗传上的差异。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有效的数学学习常常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交流经验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经验,现以“素数与合数”为例,具体谈一谈促进学生交流经验形成的两个策略。

一、精选交流素材是交流经验形成的基石

1.交流的素材应具有典型性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提供全面、典型的交流材料,为学生的大胆猜想、小组讨论提供思维的凭借,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建构意义之后,教师提供的交流素材是:在小组中说一说:16、45、11、24、18、19、33、91中,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你是怎样判断的?组织学生判断内化,以实现变式强化。这个素材的选择既巩固了对素数合数意义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2.交流的素材具有开放性

交流性学习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例如:在课的开始,老师组织了一个操作活动(从12个小正方形中拿出几个,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就选用了简单常见而又开放性的素材:12个小正方形可以全部取,也可以取其中的几个,都能拼出一个大的长方形。正因为在小正方形数量选择上的开放,才使本课从一开始就充满浓郁的交流味。

3.交流的素材具有丰富性

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好教材所呈现的学习材料以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现数学本质的、散发数学文化韵味的材料。在“经历交流过程,感悟数学文化”环节,教师就在创设问题冲突以后,带领学生体验了2000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的“厄拉多塞尼筛法”,在了解“厄拉多塞尼筛法”的基础上尝试根据质数表判断哪些数是合数,进而把一个数写成两个或几个素数和的形式,从而自然揭示“哥德巴赫猜想”。

二、设计交流过程是交流经验形成的关键

1.借助问题引领,激发交流兴趣

好的交流活动应该体现在:创设基于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的问题情境,借助问题的引领,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例如,在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进行初步操作的基础上,教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都是拿一些小正方形去拼长方形,为什么有的能拼成许多种不同的长方形?而有的却只能拼成一种呢?”这一问题犹如平静的水面抛进了石块: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交流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明确了交流的问题指向:即拼出长方形的个数(也就是一个数的因数)上。

2.经历交流全程,感悟交流策略

有效的交流应是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新问题的活动。本节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四个层次的交流活动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变成了数学活动的学习。

第一层次的活动是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从而聚焦所要交流的问题“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第二层次的活动是分类判断:既有对20以内数的因数个数的观察分类,又有独立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判断内化。这个层次的数学活动重在思维操作,让学生在观察、分类、思辨、交流中逐步建构素数与合数的意义。第三层次的活动是在制造的认知冲突中经历了一次数学文化之旅:从“厄拉多塞尼筛法”到“哥德巴赫猜想”,再一次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最后一个层次是观察20以内数的奇偶性和质数合数的特点,然后再运用所学知识和形成的交流经验来玩“猜电话号码”的游戏,在拓展迁移中丰富了学生对整数特征的认识,在实践应用中提升了交流数的特征的活动经验。

3.侧重过程反思,提升交流品质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例如,在区域活动中,我们针对低结构材料投放引发讨论。孩子们收集到的废旧材料种类多、数量多,到底应该怎样投放?在教研中引发了教师们争鸣,有的认为种类可以多,要满足孩子们的需要,数量可以减;
有的认为,大部分材料收集来后,孩子们都不会使用,因此,种类不能多。带着以上两种质疑,我们进班观察,发现有的幼儿用这些材料比较随意,没有目的性,还有的幼儿用纸棒打着玩。经过三次研讨、分析、改进后,调整为:把所有的材料分别摆开,由幼儿自己投票选择活动区投放哪些材料,少数服从多数。幼儿选择的都是他们喜欢的、熟悉的材料,更能促进他们与材料主动互动,发挥了低结构材料最大的教育价值。同时,也尊重了孩子的想法,使他们面对选择时学会取舍。

在幼儿园中应如何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

首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尊重并重视教师的想法和意愿,鼓励教师大胆地提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师在教研中敢说、愿意说。其次,在教研中帮助教师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她们感受到研究能让自己工作轻松愉快。再有,要鼓励教师多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实际教学,看到自己理论水平和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与提升,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对自己的工作更有自信。

在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培训中,您获得了哪些指导和帮助?

在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培训中,我的收获想用两个关键词来表达。第一个词是“实效”,培训部的老师根据我们的实际需要,安排拜名园长为导师,在与导师的交流中,领略到名园园长的风范,学习到她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直接借鉴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很好地解决了实际问题。

第二个词是“深远”,将三个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集合到一起,有助于我们的教育形成一体化,解决学段之间的衔接问题。通过我与同组教师的深入交往,感悟到我们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有很多教育方法和策略也是相通的。我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从我这里老师们了解到,幼儿园是怎样将教育目标物化到玩具材料中,让幼儿在玩中获得发展。我从老师们那里学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教育方法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

您认为青年教师怎样才能成长为优秀的幼儿教师?

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青年教师首先要以师德为先,做到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孩子,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从点滴事情中关注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其次,面对教学中、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勇于动脑,迎难而上,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教师的成长是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积累经验,各方面能力得以提高的。再有就是认真学习、不断地反思。学习新的理念,尝试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避免自己走不需要的弯路,反思教学中的成败,从中收获经验调整不足,使自己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升。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来自一次科学课《区分生蛋和熟蛋》上听课的灵感,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让蛋站起来》,带领幼儿一起进行科学操作活动。我首先出示了电线、积木、布条、米等材料,请幼儿猜想:哪种材料能让蛋站起来?幼儿众说纷纭,我静静地倾听幼儿的想法,请幼儿动手试一试,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幼儿开始了第一次尝试,当蛋站起来时,他们很高兴,我提醒他们在材料图标下面的格子里进行记录。

第一次操作结束,我请幼儿说说:你用了什么材料让蛋站起来?为什么蛋能站起来?很多幼儿介绍了自己的办法。我统计了幼儿的操作结果,发现布条、米成功率最高,于是我又问:“谁能用电线让蛋站起来?”一名幼儿上来,将电线弯出几道圆圈,再把蛋放在中间稳稳地站着,其他幼儿主动为她鼓掌。另一幼儿拿了两块积木上来挑战,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还把蛋摔裂了。我微笑着摸摸他的头说:“没关系,你再换一个鸡蛋去试试吧!”

幼儿开始了第二次操作,刚才上来挑战失败的幼儿,不停地摆弄两块积木的间距,调整蛋的角度,过了一会儿,他高兴地叫起来:“老师,我成功了!” “你真了不起,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组里的小伙伴吧。”他高兴地开始讲解示范。其他幼儿不甘落后,有的摆弄电线,有的摆弄积木,有个小朋友用积木就想出了三种办法。结束部分我又抛出问题:如果只有一张报纸,怎样让蛋站起来?引导幼儿大胆猜想,鼓励他们挑战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把办法介绍给旁边的小伙伴,幼儿立即忙碌起来,之后我请每组派一位代表介绍想到的办法。

二、在反思中成长

1.思考,让探究更有效

科学探究,动手做固然重要,动脑筋也不可少。真正的科学学习,不仅伴随着操作,更要伴随着思考。《指南》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我在活动中,两次鼓励幼儿猜想,让幼儿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让他们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因为有了思维的参与,探究活动才实现了期待的效应。

2.材料,让探究更深入

《指南》指出应“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鸡蛋、积木、电线、米、布条、报纸等材料,鼓励幼儿探索用辅助材料让蛋站起来的方法。这些材料来源于幼儿生活,能使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索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体验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当幼儿用弯曲电线的方法让蛋站起来时,当幼儿用布包裹着让蛋站起来时,当幼儿用积木围合的方法让蛋站起来时,他们的创造性获得老师和同伴的充分肯定。结束部分,普通的报纸更是让幼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折出纸船让蛋站在里面,有的卷出小窝,让蛋站在里面,有的层层包裹让蛋站起来。开放性的材料让幼儿的探究兴趣更持久,探究活动更深入。

3.失误,让探究更生动

当一幼儿拿着两块积木想让蛋站起来时,没有成功,还把蛋摔裂了。此时,我用动作和语言去安抚他的情绪,主动请他更换鸡蛋,继续进行探究,并取得成功。《指南》中指出教师应“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无论他们的实验能不能成功,教师都应鼓励他们尝试,帮助他们获得最终的成功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在一个安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探索和寻求问题的答案。

4.对话,让经验得到分享

每次操作活动,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发现、不同的见解,获得的经验也是不同的。《指南》要求:“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本活动中,有幼儿与教师的对话,有幼儿与集体的对话,还有幼儿在小组内的相互对话,每名幼儿都在倾听的过程中修正、完善、丰富自己的经验,对话让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得到分享。

5.记录,还存在不足之处

推荐访问:经验交流 带来 两个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五篇】 两个带来经验交流材料(精选5篇) 两个带来之典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