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质量监测论文【五篇】

时间:2024-03-17 15:19:02 来源:网友投稿

现阶段,在我国宏观政策的调控下,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已经逐步地实现了制度的合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其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同时完善度也很高。而在社会文明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质量监测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质量监测论文【五篇】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1篇

现阶段,在我国宏观政策的调控下,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已经逐步地实现了制度的合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其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同时完善度也很高。而在社会文明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也已经引入了更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人们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环境监测工作中了,却忽视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因此,也就出现了质量监测与质量管理相脱节的问题,从而大大地限制了我国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针对我国的实际国情,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1.1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没有实现同步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也得到了迅速的增长,然而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人们更加重视的往往都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几乎都是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这就导致了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无法实现同步的发展。在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我国的建筑行业或是工业行业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废弃物,而相关部门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将这些废弃物处理干净,这些废弃物就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人类的生存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也都受到了影响。因此,为了有效地治理这些废弃物所带来的污染,我国各省市的环境保护部门也都相继出台了政策和法规,但是在短时间内,环境污染的问题却是无法得到彻底的根除的,虽然环境监测管理体制也已经被引入了,但是这一体制的运行时间还太短,特别是在质量管理方面,人们还不具备较高的管理意识,因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也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1.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并且工作缺乏积极性

除了制度还处于试运行的阶段以外,我国负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偏低,并且他们对于质量管理工作也不够重视,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积极性,而这也是导致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原因。我国的相关部门在任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时,通常都没有实行严格的人才选拔制度,所配备的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还不高,有一些人员甚至连相应的专业证书都不具备,所以他们根本无法胜任质量管理工作,大大地限制了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

2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2.1健全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法律保障体系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要想真正地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除去个别的细节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借助法律手段,通过健全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来约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行为。具体的方法为:应先组织并且建立专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构,此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并出台相应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条例和环境监测条例,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环境监测工作重新的定位,同时进一步的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规范管理行为,应从法律、人员和制度三方面充分的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2.2进一步地完善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来说,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其所起到的作用也只能是限制、约束和威慑的作用,其能够让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相关人员更加的重视这项工作。而真正起主导作用的还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因此,应在原有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而这也是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方法。在对我国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实际国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后,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应遵循以下的模式:国家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各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

2.3重视人才培养,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针对上述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发现我国负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都还不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同时综合素质也偏低,而由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以及环境监测工作又都是十分复杂的,因此,相关人员在从事这项工作时总是会力不从心,感觉自己是无法胜任的,而这就限制了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健全各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和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更应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方法为:对这些质量管理人员定期的进行培训和教育工作,在培训的课程中尽可能的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并对其进行指导和启发,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应鼓励管理人员之间多进行交流和沟通,让他们充分地认识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中充分的体现他们的价值,从而有效地治理我国的环境。

2.4创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体系

近些年来,我国的很多环境监测站都在进行环境质量管理活动,并且它们都是在计量认证或是国家实验室任何的要求下进行的,然而,要想真正的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工作,不但要对实验室进行控制,要保证监测仪器的准确性,同时更要保证现场采样的完整性、监测方法的合理性以及监测点位的代表性,所以,应在充分地了解了环境监测工作自身规律和实际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与之相适应并且贯穿其全过程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体系,各级别的环境监测机构都应以此为程序和准则开展工作,切实地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

3结束语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2篇

1现场采样

大气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包括监测点位设置、样品采集和样品保存运输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均可能对监测结果造成影响。大气环境监测的第一步就是设置监测点位。监测点位设置是否合理关系着测量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能否将当地实际的大气环境状况真实地反映出来。监测点位的布置会受到天气状况、周边环境、排污口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监测点位的设置偏差,就会造成采样误差。样品采集过程中影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有以下两点:①采样的频率和时间。如果在一段时间内采样频率过低,或者没有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污时间,就会造成样品的代表性降低。②气象条件。空气中的污染物分布状况会受到降水、温度、风向、风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两个点位都处于同一断面时,更容易出现采样误差。另外,样品保存运输过程中的容器材质、气密性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到采样质量。

2分析测试

在对采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测试时,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造成分析结果的误差,例如实验时的环境因素、化学试剂的纯度、仪器的精度、测试方法的适用性和先进性等。

3人为因素

大气环境监测对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如果操作人员没有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就必然会造成较大的分析误差。与此同时,监测结果的质量还受到操作人员的责任心、态度和熟练程度的影响。

二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对策

1严格监督

现场采样的质量要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首先要保证样品的真实性和代表性,而采样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现场采样质量的监督力度,严格控制大气环境监测工作采样的空间性和时间性;
要立足于现场调查,严格核实相关资料,以具体情况为基础,确定采样周期、采样频次、采样断面和采样点位,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为目标,制订出适应现场实际情况、符合相关规范的科学的监测方案。对于重要的工业污染源,要以一定的标准为基础对污染源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重点污染源、次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要适当提高重点污染行业、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地区以及次重点污染源的采样频次。同时还要加强对样品容器的标志、现场加标样品的数目和频率、样品的保存条件、采样设备和样品存放容器等因素的控制。

2积极使用先进方法和仪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析方法、仪器都不断改进,灵敏度和精度不断提高,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为提高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应积极研究和倡导新方法和新仪器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使用,以突破现有方法和仪器的技术瓶颈,让监测数据更为准确、及时,数据分析更加全面、完善。

3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

监测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都会对监测质量造成影响,提高监测人员素质是减少监测误差、保障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定期的人员培训、操作能力测试、业务深造等方式,可以提高监测队伍的素质和操作能力。

4落实和完善实验室认可制度

实验室认可制度指的是由权威机构通过一定的考察,认定某实验室有能力进行某一类型的校准或检测,并对其进行正式认可。实验室认可制度是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的基础,能够为其提供相应的体系认证。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科室,应安排相应的质量监督员监督其监测工作质量,及时发现并改进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开展全程质量控制工作

为了保障和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要对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不仅要关注监测结果,还要控制大气环境监测的过程质量。在报告审核、数据处理、样品分析、现场采样等环节,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大气环境监测数据能够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大气环境的实际状况。

三结束语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3篇

(巴东县环境监测站,湖北 巴东 444300)

【摘 要】本文以环境监测报告反映出来的问题为据,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加强环境监测报告编制水平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 加强;
监测报告;
编制

现在,各级环境监测站硬件建设得到普遍加强。地处中、西部的有些县级监测站也配置了双光源原子吸收光度分析仪、液相色谱分析仪等高精尖监测仪器。每年完成的各种监测任务多,分析生成的监测数据量大。但是,对数据的分析、评估水平不深,编制的监测报告质量不高。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据此,如何提高体现环境监测工作成果的监测报告编制质量水平?怎样实现提高监测工作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水平的目标?让环保工作走进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和社会生活的大舞台,是摆在广大环保工作者面前重要问题。

1 环境监测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和体会,参考同仁意见和文献资料。笔者认为,由于监测工作还不够科学规范等原因以及极少数技术人员工作态度和有的地方存在行政干扰情况等问题,导致编制的环境监测报告质量不高,从环境监测报告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

1.1 表格报告

常见于环境质量监测报告、污染源监测报告等。整个报告就是采样记录、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等几个表格,没有任何分析评价。看完监测报告后,不清楚环境质量优劣,也不知道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达标。即便是报告结论中有少量文字表述部分,也是模糊的几句话。如某企业《厂界环境噪声监测报告》中的“监测结论和建议”:“受企业委托,H站于某月某日对企业厂界排放的环境噪声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昼间最高达58.6dB(A),夜间最高达53.2dB(A)。建议企业采取措施,降低声源噪声。”仅给出监测数字,没有分析和评价,建议简单到极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1.2 数字报告

常见于污染源监测报告、环境质量监测报告等。整个报告以监测数据为主,汇总、排列、推导一大堆数字,结果是数据,评价用系数,缺少文字表述,只见骨头不见肉。即便是报告中有文字表述,也是寥寥几个字夹在数字中。如某企业《工业锅炉烟尘监测报告》中的“监测结论和建议”:按(GB13271-2001)表1二类区Ⅱ时段标准(200mg/m3)评价,该锅炉烟尘排放浓度达182mg/m3,不超标。”没有分析,建议被省略,评价只用了几个数字。让人费解难思量。

1.3 猜测报告

常见于环境污染纠纷仲裁监测报告、环境污染事故监测凋查报告等。整个监测报告文字述说较多,评价分析时常用些“大概”、“可能”、“疑似”等副词,在

关键词 上常用些副词加以修辞,不予说清楚、道明白,致使整个监测报告性质演变成模糊的猜测推理报告。导致这种报告出笼的原因,一是出据监测报告单位怕担责,二是监测技术手段、评价分析水平高低问题,三是受监测报告的编制者文风影响。如某环境污染纠纷仲裁监测报告中的“在模拟工况下,企业厂界的臭气浓度大概为40(无量纲),可能巳超标,对人正常生活有一定影响。臭气中的污染物疑似氨、或者硫化氢等。”

1.4 术语报告

常见于验收监测报告、环境质量评价报告等。整个监测报告满篇术语,晦涩难懂。如某集镇环境质量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熏烟条件下,当夜间形成贴地逆温,日出后,由于地面层的热力湍流作用,逆温消退到烟流顶部时,烟羽全部受到混合层的抑制自下扩散,地面浓度可达最高。导致集镇空气质量超标。”该报告只能供专家研究,对广大公众如读天书。

2 对提高环境监测报告编制水平的思考

环境监测报告即不同于一般的化验单,只需用数据说明“合格”或“不合格”,也不同于数据报告、专业研究报告,仅供交流、参考。它是以报告的形式,完成对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功能,并要面向社会公众和服务对象、贴近生活公开的环境信息文件。因此,环境监测报告的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丰富,不仅要有准确、翔实的数据,还要有清晰、精辟的评价分析文字,而且表述要简洁、通俗,说清楚监测对象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道明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2.1 监测报告形式要多样

监测报告形式不能太过于简单。“要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能拘泥于数字型、图表型、文字型等形式。监测报告制作不仅要向系统自动生成发展,但也应加强手工编写能力水平。要大力提倡制作混合型、综合型报告,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编制综合分析演示报告。系统内部门交流采用数字图表型,对外的要用文字图表型,综合环境质量监测报告最好编制成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综合分析演示报告。

2.2 监测报告内容要丰富

监测报告内容应丰富多彩,其中不仅包含丰富的信息,还要有图文并茂的描述。监测报告的图、表、文字要做到“三位一体”。体现出技术支持文件的质量价值。据此,监测报告内容应该有监测项目概况、监测原因、适用标准、监测结果、结论建议等内容。要有必要的图、表,要有文字叙述。报告即可是监测站开出的一个技术“处方”,能说清楚某个环境“恶症”、解决某个环境问题,也可以对某区域生态质量进行浓墨重彩地描述,还可以对某个污染纠纷案例进行精雕细琢地剖析。同时,应结合当前环境形势,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监测信息的深度分析和评价,提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和简单适用的对策措施。

2.3 监测结论建议要精辟

结论是全部监测工作的总结,整个报告之“魂”,属画龙点睛之笔。应在概括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简洁、准确、客观地总结监测对象(或要素)是否符合执行标准和法律法规,明确环境影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得出客观、公正的监测结论。建议是监测结论的组成部分,应根据监测结论,简要分析产生环境影响的原因,提出应采取的环保措施。结论不仅要实事求是地说请楚问题,给出客观、准确、翔实的结论,而且要表述清晰、精辟、通俗;
建议不仅要针对具体问题给出对策措施,而且要经济、适用,技术可行。充分体现出环境监测工作测得准、说得清、成果可以用的技术功能。这样才能嬴得社会的认可,容易引起公众的重视。试举一例:某企业《工业锅炉烟尘监测报告》中的“结论建议”:“根据规定,A县城区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二类区标准。该企业锅炉2002年建成使用,且烟囱高度不符合要术,因此其烟尘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100毫克/标立方米。对照标准,烟尘排放浓度超标0.8倍。由于锅炉房周围居民密集,烟尘排放产生的污染,会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建议:(1)更新或维修除尘设施,或加高烟囱至标准高度25米,并修补排气管道;
(2)空气过剩系数和烟气温度过高,表明锅炉运行与配风工况不符合,风量过大,影响燃烧,浪费燃料,造成污染,需调节鼓风机和引风机的风量。”报告对企业告(下转第330页)(上接第302页)知了执行标准、要求,锅炉运行及排污状况,结论客观,建议合理,容易引起企业重视。同时,环保管理部门能根据报告结论建议有针对性地对企业提出整改要求。再试举一例,某企业《厂界环境监测报告》中的“结论建议”:某企业位于某城市商混区,属《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声环境功能区,其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限值,昼间60dB(A)、夜间50dB(A)。监测数据显示,昼间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不超标,夜间东边界超标3.2dB(A)。东边界外3米处,有一栋6层居民楼,其厂界环境噪声排放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导致超标原因是企业噪声源风冷机达84.0dB(A),且仅距企业东边界16.5米,之间又无任何构筑物、树木等隔音降声物体。建议(1)对风冷机加装消声设施,或者新建隔声风冷机房;
(2)在风冷机房与东边界之间,按乔、灌、草结合方式,植树种草,隔声降噪。

2.4 监测报告审核要加强

各类监测报告均须经过包括校核、复核、审核三级审核程序。监测报告编写人员完成编(填)报后,交由第二人校核,数据、资料无差错后交质量保证负责人复核,监测报告有问题退回进入质量保证体系查原因;
没问题,呈送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发。技术负责人对本站发出的监测报告质量负责。在审核过程中,任何一级负责人员无权更改监测报告中的数据、资料和结论[1]。同时,要完善各级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上级有关部门对下级监测站出据的各类监测报告质量要加强监督,组织开间监测站之间监测报告质量监督检查、能力验证和水平评比。保障质量管理措施和技术规范落实。逐步有序引进“第三方监督”,提高监测报告“社会公信力”。

参考文献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 检测 管理 队伍 建设 质量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pay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team construction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our country environment monitor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team construction related content.

Key words environment examination management team construction quality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是为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国家环保部《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2010年一2020年)》提出的推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其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作为质量管理活动的主要管理者和实施者,质量管理队伍建设也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不容忽视的关键分支。现对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的设想。

1、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监测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研究成果相对滞后,加上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很多局限性,整体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1.1对环境监测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目前,虽然我国很多地方监测站对室内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相对成熟,能够采取严格的实验程序和实验方法,对环境监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然而在室外环境的监测过程中,却显得过于随意,没有严格履行相关的程序和规范,没有对监测目标进行准确的设定,在布点、采样、样品保存与运输等坏节还存着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监测信息的质量和实用性。

1.2高素质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虽然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环境监测设施,但是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还是相对缺乏。尤其是对于一些自动监测设备的操作,其涉及面面广,操作过程相对复杂,专业知识要求相对较高,这就对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数量还是存在较大的缺口。

1.3环境监测经验不足

虽然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已开展多年,并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但是由于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当前环境监测质量水平与环境管理需要严重不符,无论是工作经验还是工作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例如,监测手段落后、专业技术不足、缺乏创新能力等。很多环境监测工作还停留在室外手工采样和实验室设备分析的初级阶段。因此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报告的质量参差不齐,难以真正体现环境现状,缺少深入分析数据,无法开展系统性、规律性、综合性的深入研究,进而造成环境监测质量始终难以提高。严重影响工作方法的改进、工作经验的积累及工作效率的提高。

2 、建立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的设想

2.1 梳理总结,建立质量管理理论体系

在现有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有关技术规范、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方法等基础上,以国际通用的8项质量管理原则为理论依据,借鉴《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l7025)和国外质量管理经验,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理论体系,用于指导和规范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

2.2 明确职责,完善质量管理人员队伍体系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环境监测的每个环节、每个人员,环境监测站作为一个独立机构,为政府管理和社会活动提供监测数据,应建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体系,使所有监测活动得到有效监控,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监测机构的主要质量管理人员构成及相应职责应包括:

(1)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是通过质量体系运作来实现,一个机构的质量管理过程就是建立、实施、维持、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负责人主要职责是负责“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应具备环境监测专业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有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准则,有良好的质量管理及质量领导技能。监测机构的质量负责人应由该机构领导层担任,以保证能与最高管理者和技术负责人直接沟通,随时了解领导层决策信息,阐述自己观点,解决质量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2)质量管理员。质量管理员由质量负责人

直接领导,协助其实施、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活动包括不符合工作控制、纠正和预防措施、文件控制、投诉处理、内审、测量溯源性、监测结果质量保证等,起着协调、监督、检查的作用,同时组织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开展质控考核、能力验证或比对、质量监督等质量管理工作,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质量管理员必须具备环境监测专业技术实践经验,熟悉本单位的监测工作过程和特点,掌握体系管理准则和相关质量体系文件要求,熟悉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知识和数理统计技术。还需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工作性质要求其能够与有关部门和人员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质量管理工作。

(3)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是质量管理工作得以落实的直接管理者,起着承上启下、协调管理的作用,对上应理解管理决策,对下在部门内宣传贯彻质量体系文件和质量方针及目标要求、督促部门人员履行相应职责和质量改进,部门负责人同时也与质量管理部门保持沟通,使质量管理要求在本部门贯彻落实。

(4)质量监督员。质量监督员一般设在各专业部门内,其主要作用是解决监测过程控制中的问题,设置数量以保证监督的正常进行为前提。质量监督员应该是某领域的技术骨干或专家,熟悉各项监测方法和程序,了解监测目的,知道如何评价结果。职责是对监测全过程实施监控,重点对关键操作过程、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如新进人员、仪器设备、环境条件、标准物质、试剂耗材等)进行监控,在重要实验、客户有异议的项目复测、项目比对、开展新项目、新上岗人员等情况下应到场监督。有效的监督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规避数据结果风险。

2.3分清层次,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

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效如何,与其质量管理人员队伍的业务技能及素质有很大关系,工作中边干边学固然蕈要,但缺少系统培训必将影响其管理专业性和全面性。应采取上级单位(国家、省市级)组织和内部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1)最高管理层培训。对主要功能是出具准确数据的环境监测站来说,其最高管理者(一把手)是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战略决策者,确立和协调实验室的宗旨、战略方向、发展规划和内部组织,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维持和改进中起着关键和主导作用;
质量负责人协助最高管理者维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在任何时候都能有效运行;
部门负责人是负责贯彻落实质量管理的直接组织者,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主要组织保障。因此,最高管理层也应通过综合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培训,提升和加强管理水平,适应现代管理需要,使质量管理活动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和参与,在环境监测管理中成为质量管理的专家。质量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也应参加这一层次的系统培训。

(2)质量管理员培训。质量管理员作为质量管理活动的的主要实施者,其岗位培训不可缺少,应当重视对质量管理人员的培养,质量管理员需经上级单位培训考核后方可上岗,国家或省应当组织编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岗位培训教材,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管理法律法规、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基本概念、监测分析质量控制方法及评价、误差及数据处理和常用统计方法、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环境标准物质及其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及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及持续改进等。使质量管理人员经过系统培训,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质量管理专业知识和管理方法,真正名副其实并发挥监督指导作用,达到质量管理工作的专业化。

(3)质量监督员培训。培训重点是使每个质量监督员了解监督具有的预防功能、纠正功能和核查功能,增强其责任感,掌握监督的对象和内容:在环境监测分析,监督从事检测工作的人员是否持证上岗;
监督监测方法、规程、作业指导书的有效性和正确使用;
监督环境条件、仪器设备、器材、标准物质、试剂耗材等是否符合要求;
监测记录是否完整、准确;
对不符合工作进行控制,当发现严重影响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偏离存在时有权暂停监测工作,并要求有关人员进行纠正。切实发挥质量监督员在过程监督中的作用,提高质量监督的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环境污染的问题仍旧比较严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仍旧存在着一些弊端,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只有在传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探索与创新,构建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对我国环境保护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不断提高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质量,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刚华,梁富生,夏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06,22(2):46―48.

[2] 苏文杰.国外质量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研究[J].北华航天下业学院学报,2006,16(6):25―29.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田土壤;
环境质量监测;
对策;
建议

1 引言

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又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其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而且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及工业的迅速发展,重金属、化学农药等污染物通过污水灌溉、大气烟尘沉降、垃圾填埋处理等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土壤中的重金属因不能被微生物降解,不易移动,故会不断积累,造成严重污染;
化学农药,特别是有机氯农药,虽然已经被禁止使用多年,但是由于这类农药脂溶性高,化学性质稳定且难于降解,因而在土壤、水等农田环境中仍常被检出。

我国正面临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有机农业的重要转变,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的现状日益重要。这些基础信息不仅是进行农业机构调整,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的需要,也是进行环境治理和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的需要。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市的土壤环境安全存在隐患。一方面,土地资源紧缺,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
另一方面,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

2 当前土壤环境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当前土壤环境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土壤监测结果可比性差

通过对多年土壤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土壤定位监测数据之间的可比性较差,主要反映在数据波动性比较大,造成长期定位监测目的不明确,结论可行性差,只能一年一个说法的状态。

2.1.2 土壤和产品中金属相关性问题

根据多年定位监测数据统计,土壤中的重金属和产品中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差。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但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却有时很低,甚到低于土壤中重金属正常水平下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这就造成农业环境监测往往不被重视。

2.2 当前土壤环境监测中存在的原因分析

2.2.1 造成土壤监测结果可比性差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可能是土壤本身性状复杂,分布不均匀;
另一方面采样及分析过程中带来的,不同年份检测方法、检测手段的改进和变化所引入的`差。

2.2.2 造成土壤和农产品中重金属相关性差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可能是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的多种因素影响,如环境中重金属含量、农作物的不同生理特性、不同环境条件土壤理化特性、气候条件等、不同的生产栽培技术施肥、灌溉等等,相互作用相互叠加造成两者相关性较差;
另一方面在土壤和农产品质量分析过程中质量监控措施不得力,造成监测结果偏差,影响正确结论。

3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对策与建议

农田土壤质量监测是一项长期性的农业环境保护基础性工作,任务艰巨而庞大,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至关重要,建议:

建立和完善农田土壤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和补充完善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制度、质保技术方案和实施细则,对国家尚未有具体规定的和落后于监测技术发展与管理需要的原有的规定规范应抓紧制定或修订。

逐步建立环境监测仪器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对监测器材进行招标采购,开展检定校验、维修、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工作。建立和完善仪器设备的开箱验收制度、建档制度和维护保养制度等。

做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程序化管理。为消除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诸因素,应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并以规定、制度等文件形式固定下来,对凡是提供监测数据的监测站都要求必须执行全面的质量管理。真正做到人人工作有标准、有要求、有质量。

3.1 加强考核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素质

定期对监测人员进行采样规范、检测方法、数据修订等知识的更新培训,鼓励监测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精确理解、各项规范准则的内涵及要求,减少理解性误差。

通过理论考试和实际动手操作等形式对监测人员进行技能考核,要求熟练掌握承检项目的检测方法,尽量减小主观影响,达到实验室分析误差最小化的目的。

3.2 加强检测方法和检测程序的控制

检测过程中采用各级操作规程尽量是最新版本,检测时尽量选用国际、国家、行业、地方规定的并经过论证后的方法。

实验室应明确检测方法选择的确定程序,确定在同一项目检测方法的选择上,一定范围内选用相同前处理的检测方法,减少检测方法差异带来的误差,从而降低对不同时期检测结果可比性的影响。

3.3 加强对仪器设备和环境条件的控制

仪器是检测质量控制关键环节,检测过程中应保证仪器设备处于正常状态,并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后使用。同时在检定合格周期内用标准物质进行检查维保,并记录。

环境条件如温湿度、振动、灰尘、电磁干扰等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保证仪器设备的系统稳定性,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测量的准确性,从而保证检测结果可比性。

3.4 进行实验室间比对试验,加强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

室间外检分送同一样品到不同实验室,按同一方法进行检测,确定各试验室间的误差,误差较大的试验室其数据不参加统计。

方法比对对同一检测项目,选用具有可比性的不同方法进行比对,确定不同方法之间的误差,误差较大的检测方法不推荐使用。

4 结论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是一项长期性的农业环境保护基础性工作,任务艰巨而庞大,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至关重要,建议:

第一,建立和完善土壤环境保护的专项法律法规,使得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有法可依。

第二,健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修订和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样品等环境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规范体系,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做好技术准备。

第三,构建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有针对性地开展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第四,进行实验室间比对试验,加强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
定期对实验室能力进行验证考核,未参加考核或考核不合格实验室的数据不参与统计。

参考文献:

[1] 石俊仙,部翻身,何江.土壤环境质量铅锡基准值的研究综述[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8

[2] 郑昭佩,刘作新.土壤质量及其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3

[3] 袁灿生.以背景值为标准评价南京市蔬菜土壤环境质量[J].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2014

[4] 胡琼.垃圾填埋场中铅、铜、锌铁在土壤植物中的迁移[J].上海环境科学.2013

[5]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推荐访问:质量监测 论文 五篇 质量监测论文【五篇】 质量监测论文(精选5篇) 质量监测结果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