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我国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外企业纷纷进入国内市场,使国内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对于我国的机械品行业来说,国外企业大多都具有明显的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同行业企业也正在快速发展,力图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建设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1.1论文研究背景
伴随我国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外企业纷纷进入国内市场,使国内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对于我国的机械品行业来说,国外企业大多都具有明显的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同行业企业也正在快速发展,力图突破竞争,取得长期持续的快速发展。比较国内外企业,国外企业除了有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之外,对我国国内企业威胁最大的就是他们的技术优势。这些优势使国外企业控制的高利润点,对我国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但从我国国内企业的现状来看,在我国国内市场上,国内企业占据着明显的地利优势,也就是说,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就是建立完善的营销渠道,通过营销网络的竞争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此外,从营销角度来看,目前机械类行业的许多产品出现同质化,在这种情况下,营销网络的发展会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
营销渠道是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西方国家对营销渠道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许多国外企业都是凭借优秀的营销渠道和营销网络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终是企业快速持久地发展。比如美国的沃尔玛,其通过对营销渠道和营销网络的控制,使自己成为价值链上的重要角色,对整个市场链具有很强的谈判能力,使自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通过对我国国内机械行业企业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在营销渠道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沿用的仍是传统的营销渠道模式。这些营销网络和营销渠道模式在国内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能很好的适应竞争的需要,在一些情况下表现出成本高、效率低、可控性地等特点。未能塑造出我国机械行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优势。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1.2论文研究意义
近年来,伴随我国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外众多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使国内诸多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尤其对我国机械类行业,外资品牌的机械类产品在我国境内一直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质量优势。同时由于其发展时间早于我国同类行业,其在技术和管理各个方面都比较成熟,他们通过科学的营销管理和有效的国际策略,在我国国内市场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外资机械类企业已经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尤其在高端市场上,好多机械类外资企业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与其客户建立了稳固的销售网。对我国国内同类行业的企业带来的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机械行业企业,尽管在技术等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但是,我们毕竟占据地利优势,我们得生产基地,物流中心都具有本土化优势。所以,本文认为,在技术、品牌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我们想要快速提高核心技术,或短期内提升自身品牌价值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发挥地利优势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却是较为可行,也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因此,本土企业如何建立完善、合理、科学的营销网络,在营销渠道方面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更是发挥国内企业地利优势,在最终市场取得胜利的重要出路。
本文首先对我国机械行业的竞争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找出我国机械类产品生产企业存在的优劣势以及其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指出通过营销网络的巩固、发展和完善,逐步将营销网络塑造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国内机械类生产企业发展的最有效策略。随后,本文从渠道建设、网络建设、销售管理等各个方面对我国机械行业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我国机械类产品生产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建议。对于提升我国机械类产品生产企业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机械行业企业进行整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机械产品生产企业大多处于生产制造环节,在整个行业中位于微笑曲线的底端(如图一所示),这导致我国企业的利润率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总是较低。而且对于微笑曲线的右端:技术和品牌两个方面,我国国内机械类产品生产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方可见效。从微笑曲线的左端来看,我国企业在营销网络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利优势。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许多积累类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尚处于较低层次,仅局限于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在形成战略伙伴、技术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仍发展缓慢,并没有将营销网络假设上升到战略高度,更没有将营销网络变成国内企业的一项核心能力。所以营销网络的建设对我国机械类产品生产企业而言,就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对营销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可以使我国机械行业企业通过控制营销渠道的控制,使他们在技术条件落后又不具有品牌优势的情况下,向微笑曲线的左端顶端(如图一所示)靠近,增加国内企业的利润率和竞争优势提高我国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许多机械类行业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总是难以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自身的营销网络始终不是非常完善。部分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市场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并止步不前,无法升级;
甚至有的企业,由于自身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各年市场规模极不稳定,并未形成持续稳步发展的态势。本文力求通过对我国机械类行业营销网络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存在的各种不足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我国企业营销网络建设的特点和优劣势,找出适合我国企业的营销渠道建设道路。
具体说来本文具有以下目的:
(1)研究我国机械类行业在营销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以压缩机生产企业为例,分析适合我国机械类行业营销渠道建设的一般方法和
途径。
1.4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论文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本文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我国市场环境,能够更好的证明各种营销网络建设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对部分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
(2)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营销网络建设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研究,把握理论前沿,然后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即从理论上,又从实证上对我国机械类企业营销网络建设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
1.5本文的研究思路:
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的各种消费理论进行回顾和述评,系统分析了相关理论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并将其作为此项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我们通过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进行行业分析,了解行业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机械类企业的产品特性、竞争环境、竞争优劣势进行比较分析。
第三,按照本文建模,在进行全面的环境分析和竞争分析的基础上,以压缩机企业为例进行个案研究,找出我国机械类企业进行营销网络建设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机械类行业适合采用直销加普通营销的方式进行营销网络建设。并且指出:通过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逐步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自身企业与最终用户(企业用户)间进行战略联合,逐渐使我国企业成为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行业价值链的整合使我国机械类企业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对营销网络的控制能力。(此部分会通过牛鞭效应、最优规模、和价值链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对这一方法的经济效益进行证明。)
最后:对全文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6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争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1)本文从更为广义的角度上对营销网络建设进行考察,不仅考察营销网络的实体层面,更对虚拟的营销网络进行创造性地探索,延伸了我国机械类企业营销网络建设的认识。
(2)本文结合我国机械类企业的竞争特点和产品特点,提出运用直销和渠道扩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营销网络建设,通过多种营销方法的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使各种方法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对我国机械类企业营销网络建设的方法进行创新。
(3)本文提出机械类企业营销网络整合模型,将我国机械类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从战术提高到战略高度,使营销网络成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第二章:国内外营销网络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最早研究营销网络问题是从营销渠道角度入手的。西方营销学者早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营销网络及营销渠道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形成7套经典理论,按照理论形成时间先后简述如下:
达文康(Duncan.J.D)与菲力普斯于50年代初期对企业流通渠道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影响企业选择流通渠道的因素主要有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两类,而流通渠道根据集约度(开放度)可划分为三类:开放性、选择性与独家或垄断性流通渠道。企业在选择流通渠道时要进行基础或程序性工作、渠道开放度的确定以及与渠道成员合作或协调关系的确定三方面的工作。他们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了渠道理论研究的两个基本领域,即渠道建设理论与渠道管理理论,但并没有将二者进行分别研究.
阿尔克斯德(R.S.Alexander)与巴格(T.L.Berg)于1965年对渠道关系的建立与管理进行了研究,重点论述了渠道选择问题和成员的管理问题。他们从渠道职能定位的影响因素、渠道的覆盖范围及渠道成员的选择标准等三个方面对渠道选择问题进行了论述。他们认为,影响渠道职能定位的主要因素有产品因素、市场特性和企业因素三个因素,而从渠道的夜盖范围来看有开放型、限制型、专一型三种类型的流通渠道可供选择.对于如何确定具体的渠道成员,他们提出了9个基本标准与3个辅助选择标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不仅对渠道职能定位的影响因素及渠道类型进行了研究,而且还提出了选择具体渠道成员的基本标准与辅助标准。显然,这些观点对企业的渠道建设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斯特恩于1969年提出了:营销渠道行为理论,他认为,渠道由一组专业机构组成,劳动分工广泛,每个成员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其他成员,如果某个成员对其他成员的依赖性较大,那么后者将更有权力;如果一个成员对渠道的承诺减少,那么渠道的其他成员影响他的能力将降低。此后,许多营销学者研究了权力、冲突、合作和谈判等问题。
沃尔特斯(C.G.Walters)在1977年论述了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问题。沃尔特斯将渠道建设问题分为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两个方面,并分别进行了研究。沃尔特斯的主要贡献是对渠道选择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认为渠道选择过程包括渠道初选、渠道修正与渠道创造三个阶段,并指出了各个阶段的区别。但是,不足之处是没有对渠道成员的具体选择问题进行研究。
西姆斯(J.T.Sims)、佛斯特(J.R.Foster)和沃德希德(A.G.Woodside)在1977年对渠道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首次明确提出了渠道选择(建设)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同时指出流通渠道具有动态性,企业必须根据各种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渠道类型与结构。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将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的概念相混淆;二是将渠道结构的设计与渠道成员的选择相混淆。
鲍威尔索克斯(D.J.Bowersox)、库佩尔(M.B.Cooper)、兰巴特(D.M.Lambert)及泰罗1980年对渠道设计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他们认为渠道设计是个动态过程,必须根据条件及环境的变化对所设计的流通渠道进行修正、调整甚至重新设计。以此为出发点,他们提出了渠道设计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渠道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并对渠道设计过程进行了9阶段划分。另外,以往的渠道设计或选择理论只限于商流渠道,而鲍威尔索克斯等人则提出了物流渠道设计问题,并提出了设计物流渠道时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其不足之处是,虽然提出渠道设计的9个过程,但对每个过程并没有进行具体说明与解释。此外,没有将渠道结构设计与具体渠道成员的选择分别进行研究。
罗森布劳姆(B.Rosenbloom)1991年对营销渠道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重新对“渠道设计”概念进行了定义,并对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进行了概念区分。他指出渠道选择是指对渠道成员的选择,渠道选择只是渠道设计的7个阶段中最后一个阶段。同时,他认为“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都是一个连续的决策过程,每个决策过程又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方法。罗森布劳姆渠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概念清晰,因而对以后的研究者影响很大,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1992年,斯坦恩(L.W.Stern)与耶鲁.安萨利(A.I.EI-Ansary)提出了自己的渠道设计理论。其最大特点是主张顾客主导型的渠道设计,将渠道设计划分为10个阶段,他们从最终消费者的角度来设计渠道方案.从而为渠道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路径,并对渠道设计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但是,斯坦恩与耶鲁•安萨利的“渠道设计”理论也存在两点不足:第一,只讨论了渠道的再设计问题,而对新渠道的设计问题或最初的渠道设计问题没有涉及;第二,在渠道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渠道的覆盖范围。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营销网络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近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渠道的效益、渠道组织体系及渠道模式、渠道行为、渠道的新型关系、网络与渠道创新等方面.应该说,尽管这些研究并非都是高水平的(陈涛等,2002),但他们无疑向各界表明,有关营销渠道的理论与实务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对营销渠道的效益进行研究,他们对我国27个省市区75个城市家电产品消费需求状况的调查,最终发现各种营销渠道所产生的最终效益会有所不同,甚至在一些条件下表现出巨大差异。其中陆忍波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各种销售渠道的效率差异明显己成为家电生产企业市场营销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
除了对营销渠道的研究,世界各国学者也纷纷对营销网络进行广义上研究,他们通过对价值链的研究,扩展了虚拟价值链等无形资产对企业营销网络建设的作用和意义。价值链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是逐步扩展和延伸的。
1、企业价值链:
价值链的概念最早由迈克尔.伯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将价值链定义为厂商内部和厂商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它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它由五个基本活动(进货后勤、生产作业、出货后勤、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和四种辅助活动(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结构活动)组成。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决定了竞争优势的差异所在。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主要限于且内部,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企业价值链。
同一时期,寇伽特(Kogut,1985)也对价值链问题进行研究,他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等。”
2、供应链:
Stevens(1989)专门就供应链(supplychain)问题进行研究,指出供应链就是通过前馈的物流和反馈的信息流把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等部分连接起来的系统。但从宏观上看,供应链实质上就是价值链的一部分,是价值链的一个环节。
3、产业链:
Kaplinsky在Porter价值链模型基础之上又进行了扩展,他把企业间的联系也考虑进去,在空间上扩展了企业价值链的含义,提出了产业链的概念。他指出产业链(亦即价值系统)(ValueSystem)简单的说,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外化就形成了产业链。它的形成过程是生产企业将原有的开发、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将资源集中于特定的领域,将焦点缩小到核心业务,仅保留关键的环节(最擅长的一部分核心功能),而将其它环节虚拟化,即减少投入或放弃某些环节,借助于市场寻求外部的合作伙伴来提供,这些合作伙伴拥有本企业暂时不具备或不突出的能力。这种通过市场交易关系而形成的新的价值链可称之为产业链,它能够迅速增强企业乃至整个价值的竞争力。
通过对企业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的回顾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不仅企业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企业价值链与其它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ValueSystem)。
Gereffi(1999)对产业价值链再次进行扩展,提出了国际商品链这一概念,其含义与全球价值链也基本相同。他通过研究一些分散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环节之间又相互联系的生产体系后,发现许多价值链都是由一个或几个支配者在进行协调,通常占据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由此决定了整个价值链的基本特征。Gereffi区分出两种类型的价值链:生产者驱动型和订户驱动。一般资本和技术密集形产业,如汽车、飞机制造等产业,大多属于生产者驱动型。大型跨国制造企业(如波音、GM等)发挥主导作用。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如服装、鞋业、农产品等)产业大多属于订户驱动型。
5、全球价值链
UNIO(2002)及许多学科学者共同努力,在结合国际商品链和价值链理论等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他们认为波特的价值链观点主要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而寇伽特的价值链理论比波特更能反映企业间价值的相互关系,因而,在此基础上UNIO等诸多学者将价值链理论进行了再次扩展,提出全球价值链的概念。他们指出所谓全球价值链就是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这一理论将所有参与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全部包括其中。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这在一定意义上建立了一个全球范围的价值链条。
6、虚拟价值链:
营销网络与传统的营销渠道概念相比,增加了对虚拟网络的含义,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忘记属的快速发展,使企业营销渠道的范围越来越大,并逐渐发展到难以界定的地步,使企业逐渐形成一个出实体形态的营销渠道之外,还存在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虚拟网络。虚拟网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虚拟价值链。虚拟价值链对企业的能力提供了较宽的的经济规模,把顾客的知识转换到了新的产品和服务中。
JeffereyF.Rayport和JohnJ.Sviokla于1995年提出了开发虚拟价值链的观点,认为当今每个企业都在两个世界中竞争,即管理者可感知的物质世界及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后者指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价值增长点。两条价值链增值的过程基本上是不同的。实物价值链是由一系列线性连续的活动构成,虚拟价值链是非线性的,有潜在的输入输出点,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和分布的矩阵。通过对两种价值链价值创造过程的区别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组织、结构、战略观点和对这两个过程所进行的管理实践,提出新的观点和技术上的挑战。
JeffereyF.Rayport和JohnJ.Sviokla认为,创造价值已经被描述为价值链模型;
而在波特的价值链中,信息只是被看作是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中的支持元素,信息技术只是产生价值的辅助因素,而其本身不是价值的来源。虚拟价值链任一阶段创造价值包含五项活动:收集、组织、选择、合成和分配信息,通过这些活动收集的原始信息可以增加价值。企业在三个阶段利用信息增加价值:第一阶段是可视化管理;
第二阶段是反映能力;
第三阶段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新型顾客关系。
第三章:营销网络相关理论研究:
3.1营销网络概述:
营销网络主要是指企业建立的从企业出发到企业各个与客户联接的终端之间的路径而形成的一个网状的关系链。其主要核心是企业的营销渠道。
3.2营销网络概念的界定
在说明营销网络的含义之前,本文首先需要营销渠道的涵义进行界定和说明。不同学者或机构对营销渠道有不同的理解,通常主要有以下这些。按照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对营销渠道定义,营销渠道是促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顺利的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营销渠道是连接企业与市场的桥梁,沟通产品与顾客的桥梁。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个桥梁,才能走进市场与顾客见面,才能走进消费领域.没有这个桥梁,也就没有销售。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认为营销渠道是:“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商和经销商(批发和零售)的组织机构,通过这些组织,商品(产品或劳务)才得以上市行销。”
经济学家斯特恩和艾尔•安塞利认为营销渠道的涵义是:“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
美国营销学者爱德华.肯迪夫(Edward.W.Cundiff)和理查德.斯蒂尔(Richard.R.Still)给分销渠道所下的定义是:分销渠道是指,当产品从生产者向最后消费者或产业用户移动时,直接或间接转移所有权所经过的途径。此定义着重强调产品从生产者转移至消费者的分销过程。
以上表达虽然有所差异,但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营销渠道就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从制造企业出发,传至最终客户手中所经过的各中间商联结起来的通道。这也是本文对营销渠道的定义。
狭义上讲,营销网络就等同于企业的营销渠道。但广义上讲,营销网络除了包括企业有形的营销渠道之外,还包括企业与其他企业及客户间建立的虚拟的非实物的网络部分。本文认为营销网络则是以营销渠道为主体,为了完成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形成的从企业出发链接最终客户以及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一个网状关系网。通过这个关系网企业可以实现自身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实现企业与最终客户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最终市场信息向企业的流动、实现企业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沟通等职能。营销网络的发展是我国本土企业尤其是机械类行业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3.3营销网络的结构:
由于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很少提高营销网络中虚拟网络部分的结构问题,所以本文在此部分进研究营销网络的实体部分:企业营销渠道的结构问题:
(1)营销渠道的级数:
营销渠道可以按渠道的级数来划分,在产品及其所有权由生产者向最终买主转移的过程中承担工作的中间商,称为渠道级。
根据渠道的级数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零级渠道:即由制造商——消费者,与之相匹配的营销方式是直销和直复营销两种。
一级渠道:即由制造商——零售商一消费者。
二级渠道:即由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或者是制造商——商——零售商——消费者)。
三级渠道:即由制造商——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或者制造商——批发商——专业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等方式)。如果企业的营销渠道超过三级以上,我们统称其为多级渠道。我们可以用一同意的图示表示(如图二):
根据中间商的个数我们将营销渠道分为零级渠道、一级渠道、二级渠道、三级渠道和多级渠道。其中零级渠道最短,三级渠道最长。不同的渠道适合于不同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特点,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渠道级数。
(2)营销渠道的宽度
企业决定了渠道级数以后,还必须决定每一层次所使用中间商的数目,即对采用宽渠道还是窄渠道进行决策,渠道宽窄取决于渠道的每个环节中使用各类型中间商数目的多少。如果企业在营销渠道策略中,某一类别和环节的中间商数量很多,从而使产品在市场上的分销面广,这种营销渠道方式就称为宽渠道。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经常对一般的日用消费品(毛巾、牙刷、香皂等)采取宽渠道的营销策略,他们经过多家批发商经销,然后转卖给更多的零售商,最终向终端客户销售产品。宽渠道可以有助于企业与大量的消费者接触,增加自身产品与终端客户的接触面,便于企业大批量地销售其产品。相反,如果企业营销渠道策略中,使用的同类中间商较少,营销渠道分销面窄,我们就成这种渠道形式为窄渠道。窄渠道一般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的商品,这些商品通过一家或几家中间商进行销售,经过为数不多经销商直接接触终端市场。这种营销渠道方式有利于企业对分销网络进行管理和控制,但其不利于企业营销网络的扩张。
企业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特点、中间环节特点对营销渠道的宽度进行分配,至于多宽的渠道最优也是企业和行业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对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企业目标的调整的情况下,渠道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在进行企业营销渠道的宽度决策时,企业可以根据其产品的性质、市场特点、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等因素采取不同的营销渠道策略。我们日常可供选择的营销渠道策略有:密集型分销渠道策略、选择性分销渠道策略和独家分销渠道策略。
密集型分销渠道策略(intensivedistributionchannel),也称为广泛型分销渠道策略,就是指制造商在同一渠道层级上选用尽可能多的渠道中间商来经销自己的产品的一种渠道类型,这种渠道类型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较为广泛的营销网络。最常采用密集型分销渠道的行业是消费品行业,比如牙膏、牙刷、饮料等。
选择性分销渠道策略(selectivedistributionchannel),是指在某一渠道层级上选择少量的渠道中间商,而在另外某个或某些环节采取较多的中间商来进行商品分销的一种渠道类型。企业可以根据用户分布特点,竞争对手渠道策略特点等因素灵活的采用选择性分销渠道策略,从而是自身营销网络取得竞争优势。
独家分销渠道策略(exclusivedistributionchannel),是指在某一渠道层级上选用惟一的一家渠道中间商的一种渠道类型。在企业刚刚进入一个新市场时经常会采用这种方式以减少企业市场风险。
3.4营销网络的功能和流程
3.4.1营销网络的功能:
营销网络是企业建立的链接企业与最终客户的纽带,所以营销网络的最基本职能就在于它可以实现把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者那里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弥合了产品或服务和其使用者之间的时间、空间、信息和所有权等缺口。在这一过程中,营销网络实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沟通:营销网络是企业与最终客户进行沟通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
(2)交易谈判(Negotiation):尽力达成有关产品的价格和其他条件的最终协议,以实现所有权或者持有权的转移。
(3)融资(Financing):营销网络成员可以通过加盟、、产权转移等形式向生产企业输入资金,帮助生产企业融资。
(4)承担风险(Risktaking):在执行渠道任务的过程中,渠道成员帮助生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市场风险(比如:帮助生产企业承担了库存风险)。
(5)信息收集(Information):生产型企业经常以来于其营销网络成员,尤其最终端成员,帮助自己收集和传播营销环境中有关消费者、竞争对手等的营销调研信息。
(6)订货(Ordering):营销渠道成员向制造商(供应商〕进行有购买意图的沟通
行为。
(7)付款(Payment):买方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销售者提供账款。
3.4.2营销网络的流程
企业营销网络成员的活动主要包括实体转移、所有权转移、促销、谈判、资金流动、风险转移、定货和付款等。成员的上述活动在运行中形成各种不同种类营销渠道的流程(flowsofmarketingchannel),这些流程将组成渠道的各类组织机构贯穿联系起来。最主要的流程包括:实物流、所有权流、资金流、风险流、定货流、付款流及信息流(见图
1.1)。下面以压缩机行业企业为例来进行说明。
(1)实物流
所谓实物流(physicalflows),即指实体产成品及劳务从制造商转移到最终消费者和用户的过程。例如压缩机生产厂上在自己压缩机产品出厂后,必须根据商的订单交付产品给商,再运交客户。若遇到大笔订单的情况,也可由仓库或工厂直接供应。在这一过程中,至少须用到一种以上的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水运等。产品在企业间进行流动,就形成了营销网络的实物流,这是营销网络最常见的一种流程。
(2)所有权流:
所有权流(ownershipflows)指货物所有权从一个分销成员手中到另一个分销成员手中的转移过程。在前例中,压缩机所有权经由商的协助而由制造商转移到顾客手中。这一过程中压缩机的所有权在发生改变,即营销网络流程中出现了所有权流。
(3)资金流
资金流(fundsflows)指在营销渠道各成员间伴随所有权转移所形成的资金
交付流程。资金流可以以现金的形式实现,同样也可以电子货币等形式实现。
(4)风险流
风险流(riskflows)指各种风险在分销渠道各成员之间转移分担的过程。这里的风险包括产品贬值、报废或由与意外灾害、竞争加剧、市场波动等因素造成的风险。
(5)信息流
信息流(marketinformationflows)指在营销渠道中,各营销中间机构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通常渠道中每一相邻的机构间会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互不相邻的机构间也会有各自的信息流程。营销网络中的信息流是企业获取市场信息和客户消费行为信息的主要途径
第四章:我国机械类行业营销网络建设现状研究:
4、1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营销渠道变化特点:
1、直销、直复营销与网络营销迅速发展,并在企业营销网络建设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直销方式也开始快速发展,并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许多企业通过采用直销模式,使自身的营销渠道得以延伸,以很低的成本抢占了较为广阔的市场,很好的弥补了传统营销渠道的不足。
同时伴随直销法在我国的成功颁布和实施,直销的法律环境也日益开始成熟起来,直销不再神秘,许多企业开始可以在法律的保护下采取正确的直销方式进行企业营销网络建设,尤其一些机械类行业企业,他们有的产品主要针对企业用户,此时,BtoB的直销模式不断快速发展,许多企业通过对直销模式的高效应用在很短的时间里占据了较多的市场份额。目前,直销模式已经是机械类行业普遍使用的营销网络建设手段,但从我国现有状况来看,大部分国内企业对直销模式的应用并不成功。
2、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营销网络和营销渠道建设方式及特点正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正向扁平化、自主化方向发展。
随着竞争的加剧,许多产品利润率降低,在营销网络和营销渠道建设过程中未能很好的提升营销网络的效益。而营销网络效益的发挥可以成为目前机械类行业企业的利润明显有所提高,营销网络的利润效果成为机械行业企业利润的又一增长点。目前,我国营销类行业中许多企业营销网络过长或中间环节过多使销售成本居高不下。同时,一些掌握我掌握营销渠道的企业通过自己在市场链上的重要地位抢占制造企业的利润,这迫使许多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不得不自建营销网络的途径,绕过中间环节,直插终端、掌控顾客。向扁平化的营销网络模式发展。
国内部分机械类行业企业对中间商和终端渠道缺乏管理控制,相互之间的合作逐渐松动,甚至转向竞争关系。导致部分企业的营销网络中断或变得零碎。另一方面,部分机械类行业企业开始注重对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的把握,希望能灵敏地把握市场信息,全力搞好营销工作。但是,其渠道中间商经营品种繁多,很难对某个企业的产品给予特别的推销并及时反馈顾客信息。为弥补这一缺陷,许多企业自己担负起产品的分销工作,加大自己与终端顾客的交流程度。
另外,还存在一种情况,对于部分机械类行业企业,其产品具有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产品单位价值量大的特点,渠道中间商难以提供此类产品的安装、操作指导等服务,厂商与用户必须直接交涉,因此必须采用直销渠道或采用扁平化的营销网络模式。
3、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电子上午迅速普及,目前我国学多企业已经开始逐步加大网络营销渠道的比重。
网络营销在很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网络营销可以实现企业与客户间的快速沟通,而且通过一些网络沟通工具,企业还可以与终端客户实现直接的在线交流,这增加了企业与客户间的互通性,便于企业快速有效的把握客户信息,使企业方便采集客户数据,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提供周到的个性化服务。此外,网络营销渠道还具有效率高和成本低的特点。
从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发展现状来看,网络营销渠道在我国国内企业中的普及率并不高,好多企业并未充分发挥网络营销渠道的优势。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网络营销渠道已经明显表现很强的生命力,在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未来营销网络建设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4.渠道关系由交易型关系向伙伴型关系转变
目前,机械类行业中许多企业逐渐发现渠道成员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正开始从原有的交易型渠道关系向伙伴型渠道关系发展。这一趋势,使渠道成员之间组成一个联合体,从而达到增强彼此渠道竞争力的目的。好多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以整个供应链和价值链与其他单个企业进行竞争的能力,使其在市场中建立起明显的竞争优势。传统的渠道关系是松散的交易型关系,其最大缺陷是各自独立的渠道成员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牺牲其它成员的利益,渠道管理不能在统一规划下进行,管理难度大。而现代经济非常强调双赢乃至多赢,因此传统的渠道关系必将由交易关系向伙伴型的一体关系转变。通过水平式向垂直式渠道结构的转变,厂商共同经营,使分散的渠道形成一个整合体系,渠道成员为共同的利益目标而努力,在促销,信息共享、培训等方面进行更多更全面合作,共同提高渠道的运行效率,降低渠道管理和运营费用。这种紧密型渠道关系重视长期合作发展。这一趋势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长期存在的一个营销网络建设趋势。
4.2: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营销网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1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对直销模式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
(1)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在使用直销模式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直销模式互动性特点,现在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在采取直销模式时往往仅限于简单的BtoB销售,仅限于企业向终端客户的单项信息传递,仅仅是对客户进行简单的产品说明和推销。直销模式具有直面性和互动性特点,这一特点对于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把握最终顾客需求,了解客户特点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国内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很好的沟通机制,通过直销模式加强与客户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将客户需求信息、消费特点等资料反馈给企业。
(2)没有发挥直销模式的远距性特点,在部分市场直销模式与零售终端或经商、商发生冲突。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在采用直销模式时重点并不明确,直销模式具有远距性,可以用于开发远距客户。我国许多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经常在某一地区同时采用直销模式和传统零售终端渠道,这尽管并不矛盾,但是,好多企业没有充分发挥直销的远距能力,在进行市场开拓过程中尤其是远方市场和新市场开拓过程中未能发挥直销的机动特点。我国国内机械产品生产企业不能充分把握直销模式的特点,导致直销模式的优势难以发挥。
4.2.2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在营销渠道建设过程中的渠道策略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我国压缩机生产企业的营销渠道策略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大多企业只是较为单一的采用、经销等模式,他们在对营销渠道的宽度和长度控制管理方面不予注重,往往是那里由客户就往哪里开,那各地区有人想做或加加盟就往那里发展。这造成部分企业的营销渠道过于分散,或者过长,这造成我国许多压缩机生产企业的营销渠道效率很低,成本很大。不能有目的有策略的进行渠道拓展,使我国国内许多压缩机生产企业的运输成本、管理成本等明显高于国外同类企业。如何科学的发展和管理营销渠道,提高营销渠道效率是我国压缩机生产企业营销渠道建设过程中应予以重视的一大问题。
除了对营销渠道建设策略存在问题之外,我国部分压缩机生产企业在营销网络建设战略方面也存在问题。我国许多企业只将营销网络建设重点定于对现实实体渠道的建设。对于信息网络和虚拟营销网络建设方面却存在很多不足。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普遍表现出虚拟网络建设缓慢的特点。与之相反,国外同类企业却十分注重自身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他们通过自身信息系统与客户及其营销网络成员进行互联,使彼此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明显加快,对提升企业营销网络效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通过供求信息的及时互通,这使企业与其中间商和上之间可以很快的对供货乃至生产计划进行调整,使企业无需进行太多的库存准备,大大节约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市场风险。
4.3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市场环境分析(以压缩机生产企业为例):
4.3.1我国压缩机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整体宏观环境对于我国压缩机行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人民的收入水平逐年提升。从总的宏观环境来看,中国整个市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们对空调、冰箱等产品的需求量会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这对与压缩机生产企业来说无疑提高了未来市场需求潜力。第二、从我国今年来自然环境变化我们也发现许多行业的契机:目前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我国目前许多区域的温度也在逐年增加,这无疑增加了我国人民对空调和冰箱等产品的需求量。而且,由于气候的变化,我国不同区域在各年间的温差变化显著,当某一地区温度明显增加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这一区域消费对空调等产品的需求。同时许多城市随当地工业的不断发展也表现出逐渐变暖的现象。气候因素增加了人们对冰箱和空调等产品的需求,整体上有利于压缩机市场的发展。除了气候影响,我国地理环境也发生的变化,目前伴随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市场在地理环境上逐渐打开,这无疑延伸了我国各类行业的市场发展空间。第三、我国的一些政治因素也在营销消费者对冰箱类产品的需求情况,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居民的关注程度,提出诸如免税,加快建设社会主新农村等措施,这使我国农村市场迅速发展起来,农村居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个重要的消费热点就是对冰箱的需求,这无疑会带动我国压缩机市场的发展。第四、我国的技术环境也有利于我国压缩机行业企业的发展:目前所国际间合作的加强,国内外企业在技术交流方面不断加强,我国压缩机生产行业中部分企业的生产技术也在随之提高。并且,现在的技术交流使我国企业技术革新速度明显加快。最后是社会文化环境,对于我国许多消费者而言,尤其占全国人口近70%的农村消费者而言,他们具有一定的民族情结,他们在消费过程中会对国产产品具有一定的偏好。(尽管这与国产品牌产品价格较国外品牌较低有一定关系)。
4.3.2我国压缩机行业竞争分析:
首先本文通过微笑曲线理论对我国压缩机生产企业在市场中的整体地位进行分析:
目前在我国国内市场上,国外企业纷纷加入,并且他们大多为就有国际发展能力的跨国企业,所以他们在品牌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除了这些企业自身的产品品牌之外,这些企业本身还具有一定的国家品牌优势,这中国家品牌优势也对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塑造自身品牌带来了一定的限制。比如德国一项以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为美誉,所以部分消费者和企业客户会对德国产品产生一种类似的理解。这使只要是德国企业,他们都可以共享这一国家品牌的影响,从而使其产品在无形之中增加“高质量”一个品牌内涵。也因此,一些不是很知名的德国企业可以在我国国内利用其国家品牌较为轻易建立其自己的品牌认知。一些日本企业同样也就有这样的优势,因为日本的产品在精细、质量等方同样可以得到他们国家品牌的“照顾”,使其品牌“天生”具有一些内涵和优势。国外竞争企业自身的品牌优势外加他们的国家品牌是国外许多企业在我国国内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因此,如图三所示,在微笑曲线的右边顶端位置,国外同类企业占据着品牌方面的竞争优势。
国外压缩机生产企业除了在产品品牌方面具有优势之外,他们同样占据微笑曲线中的技术优势(如图三所示)。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国外压缩机生产企业在对产品的科研方面要优于我国同类企业,他们占据者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除了在产品生产方面的技术优势之外,国外压缩机生产企业还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使国外同类企业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向国际最前端的技术和知识迈进。尤其在管理技术方面,我国国内压缩机生产企业
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的市场环境分析,我们找出了我国机械行业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出路就在于大力发展营销网络,通过对营销网络的发展,在中国市场占据渠道优势。而且随时间的推移,我国国内机械行业企业的技术水平会不断提高,国内外企业间的技术差距会逐步缩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够快速实现销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另外,尽管现在我国国内机械行业部分企业并不具备品牌优势,但是对于机械类行业,由于具有很多的可测量的质量指标,所以,我国国内企业依然可以评价自己的质量标准来获取企业客户的信任。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我国机械行业企业在进行营销网络建设过程中需要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进行考虑。所以本文第五章对我国机械行业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战略战术进行专项研究。本文认为战略上我国机械行业企业需要朝塑造企业价值链为战略目标。经历营销渠道建设、再到整合行业价值链,最后争取自身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上的重要甚至领导地位三个阶段。战术方面本文认为我国机械行业企业需要在四各方面予以重视,这四个方面是:企业信息网络建设,企业渠道建设,直销模式和物流网络。这四个方面对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在营销网络方面塑造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有效利用,企业可以事半功倍,提高企业营销网络效率。最后,本文指出企业进行营销网络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对企业渠道管理和控制策略的思考,这是保证企业营销网络通畅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庄贵军等,营销渠道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朝辉,营销渠道理论前沿与渠道管理新发展,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8)
4.张剑渝,营销渠道一关系视角下的解读,西安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安妮:.T.科兰,艾琳.安德森等著,蒋青云等译,营销渠道,第六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6.马克态,成功的分销渠道管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7.周莹玉,营销渠道与客户关系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8.路易斯.W.斯特恩等著,市场营销渠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9.吴解生,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融入及其区位优势提升,国际贸易问题,2005(4).
10.柏唯良、朱宇,渠道:控制为王,哈佛商业评论,2004.4[101付晓晶,杜愚著,区域市场管理,中国纺织出版
社,2003年版
11.樊而峻,市场营销一理论与实务,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12.林建煌,营销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3.范云峰,管理营销渠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4.菲利普.科特勒、苏宇:新千年,营销发展趋势[j]销售与市场,2001(1).
15.徐天亮、马永光: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10).
16.Porter,M,Competitivestrategy.FreePress,NewYork,NY.1980.
17.Porter,M,Competitiveadvantage.FreePress,NewYork,NY.1985.
18.Porter,M,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FreePress,NewYork,NY.1990.
19.Hayes,RG,Pisano&Upton,D,Strategicoperations:competingthroughcapabilities.FreePress,NewYork,NY.1996.
20.Saloner,G,Shepard,A&Podolny,J,Strategicmanagement.JohnWiley&Sons,NewYork,NY.2001.
21.Shapiro,C&Varian,H,Informationrules.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ton,MA.1999.
22.BertRosenbloom,"MarketingChannels",AManagementView,6theTheDrydenPress,1999.
23.SandyJap,"MarketingChannelsReadings",SloanSchoolofManagementatMIT,1999.
24.BowersonDJandDJClass:logisticsmanagement一Theintegratedsupplychainprocess[M].McGrawHill,
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针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特点,人行黄南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黄南中支”)切实履行央行职能,自2008年起,积极创建区域反假货币宣传网络站点,充分发挥幅射带动作用,有效提高了全社会的反假防假意识和打击假币的能力。
1.初步形成反假货币工作长效机制,反假货币工作规范化运行。修定印发了《黄南州反假货币联席会议工作制度》、《黄南州农牧区反假货币实施方案》,明确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人民银行为核心、以金融机构为依托、以反假联络员为基础的反假货币工作网络,初步建立了党政统一领导、人民银行引导、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反假货币工作长效机制。此外将反假货币工作纳入黄南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体系,切实推进反假货币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
2.初步构建城乡反假货币网络,反假货币工作全方位展开。截至2013年末,黄南州共建立反假货币宣传工作站265个,覆盖全辖261个行政村,连接社区、农村涉及接触人民币较频繁的个体户、集市商户、农村牧户等,建成了较为科学的反假货币网络体系。
3.初步形成反假职能部门多方协作体系,反假合力初显成效。在人民银行牵头下,各金融部门、公安部门、反假宣传站点紧密配合,实行工作联动协作,反假合力初显成效。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反假货币奖励办法》,2008-2013年,人行黄南中支对黄南州公安部门在专项行动中没收上缴的4.77万元假币按规定进行了奖励,增强了公安部门和社会群众打击假币犯罪的决心。
4.初步形成反假货币培训宣传有效方法,反假防假能力不断提升。根据藏区特点,人行黄南中支利用反假货币网络部署宣传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藏区群众防范假币的意识和鉴别假币的能力。从近六年反假货币情况抽样调查结果看,城乡居民反假货币知识水平和识别假币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二、反假货币网络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制度层面:制度缺乏硬性约束,相关法规条款不完善
一是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缺乏法律硬性约束,人民银行不能对其它职能部门构成履职约束,不利于反假货币网络建设工作开展。二是反假货币网络建设的各项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及模式,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同时,由于反假货币宣传工作站和义务宣传员的工作纯属义务劳动,缺乏制度执行的强制性,导致工作成效和制度保障性不足。三是相关法规条款不完善。如《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中对假币收缴及鉴定的处罚表述不明确、力度不够,不利于人民银行实施监督管理。
(二)政府层面:职责履行低效,工作任务有待明确
反假货币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牵头引导。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地方政府认为反假货币工作主要由人民银行负责,忽视了自身在反假货币工作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和对反假货币工作的支持力度,造成了对反假货币工作积极性不高、重视度不够、工作任务不明确、职责履行低效的局面。
(三)金融层面:基层网点缺失,存在误收误付
一是基层金融机构网点缺失,货币真伪鉴定难。黄南藏族自治州办理现金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仅有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全州网点共48个,但县级以下网点仅有16个,乡级网点仅有12个,直接加大了基层农牧区鉴定货币真伪的难度。二是客户存在抵触情绪,金融机构存在误收误付。农牧民收入来源有限,文化程度较低,银行如在办理现金业务过程中没收假币,大部分农牧民则会出现严重的抵触情绪,不配合收缴,甚至出现谩骂临柜人员、撤销银行账户的现象,加之部分临柜人员反假货币业务技能不高,误收误付现象时有发生。
(四)社会层面:反假经费有限,反假合力不足,激励措施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反假经费有限,工作开展受到制约。目前假币制作工艺技术不断更新,鉴别难度越来越大,多数基层反假货币工作站的假币鉴别机具陈旧,增加了鉴别假币的难度。二是反假合力不足,多方联动需要加强。在当前反假货币网络建设中,各成员单位协调不畅,相互信息传递较为滞后,跨部门的沟通不够及时。三是工作积极性不高,激励措施需要完善。反假货币宣传纯属义务劳动,由于没有激励措施,宣传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且目前的反假货币奖励办法也未对个体反假制定明确的奖励措施,群众假币上缴和假币举报积极性受挫。
(五)群众层面:假币抵制难度大,反假宣传需要深入
藏区农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牧民群众法制观念薄弱,对真假人民币识别常识掌握不够,难以抵制假币的侵害,现行的反假货币宣传规模有限,范围不广,难以持久传播防伪知识和假币信息。
三、对策建议
(一)修定完善相关制度,增强制度执行力
建议将相关反假货币法规条款进行整合,出台一部完整、全面的反假货币法律法规,明确反假货币网络建设的模式标准及管理规范,赋予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适当的监管权,并进一步明确反假货币网络建设的财务费用开支渠道及标准,确保反假货币网络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制定《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对金融机构反假货币检查条款,解决现有办法中界定不清晰、处罚不明确的现状。修改《中国人民银行反假货币奖励办法》,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基金,增加对在反假货币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柜面收缴人员、反假宣传义务工作人员及假币举报人员的奖励条款,鼓励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反假货币工作。
(二)加强多方联动,充分显现反假合力
整合现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资源,健全成员单位间的沟通、预警、联动机制,完善以人民银行为主,金融、公安、法院、检察院、工商、反假货币宣传工作站等部门组成的反假货币网络,以此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反假格局。建立区域性假币预警防范应急反应机制,尽快建立并运行假币信息库,通过对缴获假币的收集汇总、分类比对等工作,逐步形成快捷、真实、准确的反假信息网络,努力形成反假合力。
(三)完善考核机制,将反假货币网络建设纳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应进一步完善反假货币工作考核机制,把反假货币工作作为地方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和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明确职责、落实人员、专项考核,并争取将反假货币网络建设纳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在此基础上,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层层签订责任书,督促反假货币义务宣传员肩负起反假货币宣传责任和义务,促进反假货币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
(四)抵制假币危害,深入开展反假货币宣传
有效利用扶贫干部、乡镇干部长期深入农牧区,与农牧民有着密切联系这一工作特点,结合党的十精神宣讲、三农政策宣讲、贷款清收、民族节日等时机,建立常态化的宣传机制,从而巩固农村反假货币宣传工作阵地。充分考虑假币制作技术不断翻新、作案手法多种多样的形势,适当加强电视、广播、网络传媒、微信平台、文化下乡渠道中的公益性反假货币宣传。此外,鉴于农牧区群众文化素质较低、理解能力有限的实际,建议上级行修改宣传材料内容,压缩理论宣传篇幅,增加图画、动漫等直观、易懂的宣传内容,深化宣传效果。
(五)加大科技和设施建设投入,优化金融服务环境
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如果忽视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裂变的思考,而套用西方电子传媒学理论研究成果解释中国当代网络文学,却仅仅关注网络文学与电子传媒技术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不从全球化文化传播语境下探讨中国文学生存发展的现实理路,只从传媒技术上分析网络文学,就无法找到有效的理论批评话语空间。由此,网络文学理论建设需要考虑中国当前文化观念的激烈冲突和全球化文化背景。
目前,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明显滞后于创作。建立网络文学理论批评体系必须深刻认识网络文学产生的历史意义。要认识到网络文学是时代变革的产物,创新精神成为最基本的诉求,要看到网络文学的广阔视野和草根性对文学发展走向的影响,看到作者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相互交流和撞击的价值,看到中国文学史上从未发生过的如此大规模的大众阅读。套用西方电子传媒学理论研究成果解释中国当代网络文学,不从全球化文化传播语境下探讨中国文学生存发展的现实理路,仅仅从传媒技术上分析网络文学,就无法找到有效的理论批评话语空间。①
一 网络技术术语与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不应混用
过于重视传播技术对网络文学形成的影响,体现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门术语直接运用于网络文学批评上,如大量以“比特”、“数字”等科技术语指涉网络文学,把超链接、多媒体的综合艺术的媒体实验性特征和学科综合发展的趋向,当成以人文性为本质特征的文学发展方向。
我们知道“比特”是英文bit一词的英译,指的是计算机二进制数的位,由一连串的0和1组成,计算机以此完成信息转换和处理。它是计算机的内部工作原理,并不直观呈现给用户,也不给网络文学作品的作者和读者做出信息转换的提示。
从传播技术角度看,“比特”是信息世界构成的基本单位,它的意义不仅是便于复制和传送,更重要的是方便不同信息之间的相互转换,如将文字转换成为声音,既然“更多的人倾向于认为,internet不是媒介,将其视为媒介是对其某个技术特点的放大”②,那么作为技术深层的计算机语言“比特”,是机器的功能显示,是科技发展在信息处理上获得的成就。如果把它视为媒介就把信息转换功能放大为信息传播功能,从根本上忽视信息传播过程中人文主义参与的创造性。认为“比特是计算机操作的媒介,网络文学写作要使用比特,就如同传统写作要使用文字一样”③,把“比特”等同于文字,把计算机的“计算”方式等同于记录思想情感的语言工具,大大降低了传统文学纸质写作的人文属性和主体的能动性。传统写作文字的使用,是作家全身心投入艺术创造时,最为具体、最为直观的艺术才华的发挥和展示。“比特”是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不是计算机操作的媒介;
“比特”把一切信息转换成“比特”进行技术处理,因此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被称为“数字化技术”,互联网被称为“数字媒体”。
“诗与数学的统一”④概括了计算机“计算”的神奇功能,反映了科技进步与人文学科的综合发展成为未来社会进步的方向。“诗与数学的统一”创造出了精彩的信息载体,包括文字、声音、影像等,组合出任何我们能想象到的图形、画面和文字组合。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正如历史上的科技发展一样,通过一种技术民间化、传播民间化的发展路径,实现科技服务人类的最终目的。显然,使“诗与数学”统一起来的力量是科技理念,对网络文学主体来说,仍然是以文字作为思想的载体,把网络作为传播的途径,实现主客体的交互作用。“数字”和“比特”是技术因子,看不见的电子微粒,并不构成信息本身,更不可能构成网络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的理论要素。
视“比特”为文学媒介,是网络文学研究初期把计算机强大功能下的创作软件、超文本链接、多媒体技术生成的综合艺术产品,当成“真正的网络文学”。这种初期的“网络文学”范畴指涉,重视技术本身的革命性和改变事物物质外观的神奇力量,忽略了传播本身所赋予人类文化结构的社会性、目的性、创造性和互动性,因为“文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传递扩散和迁移继传的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是人类生存符号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是传播者的编码和解读者的解码互动阐释的过程,是主体间进行文化交往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⑤。文学是文化飞翔的翅膀,网络文学传播无疑又给文学发展创造了一座划时代的历史丰碑;
同时,文学活动是信息传播链条中促进文化传播的主要承担者,但并非传播中的文化信息都是文学。
从网络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实际看,网络原创作品是传统文学发展演变的逻辑转型,携带着人类文化演进的时代特征,成为网络作者、读者和研究者默认的网络文学范畴和形态。从艺术媒介演变历史看,多媒体发展的是人类耳、目、口、触等多种感官的功能,开发这些感官接受这些意义符号信息的潜力,是人类感官肢体的“延伸”。多媒体艺术所显示出的炫目的视听效果,在文字解说之外能自成一条通往艺术之宫的路径,语言文字本身为其审美内涵做阐释服务,处在整个多媒体艺术的次要地位。视听本身趋向较为直接的感官刺激,意义指向不在于符号编码解码过程中丰沛的情感和审美生成,不能使接受达到沉思默想后的深度体验,根据人类生理机能和接受心理所受的先天局限,人类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对各种感官接受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因此,多媒体重视视听本身表达的即时性造型效果、语言文字的想象和表意魅力被消散在一个狭小的声色形象的间隙内,多媒体需要形象艺术的理论话语去透视,而网络文学的理论表述不能在造型技术中介的纯客观视域开拓话语空间,因为语言文字仍然是网络文学的栖息之地,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倚重文字阅读展示的语言魅力和思维魅力。
二 网络文学理论建设面临的文化冲突
创新适应于网络文学的理论体系将会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当前文学价值认同的断裂集中体现在文学批评界对网络文学作者及其作品的关注还不够。当代文坛活跃的文学批评家基本上是60、70年代出生的,而网络文学的作者大多是70后、80后,他们的作品基本没有进入批评家的视野。在目前的评审体制下,网络上发表文学批评不能获得稿酬,专家学者在网上发表文章也不算是正式发表的科研成果,是不能被量化的。因而对于众多的批评家来说,网上出现的他们的文章一般都是被转贴上去的,是传统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再次上网。⑥于是,一方面批评家的知识储备和时代制约的文化观念落后于现实生活,旧有的文学理论体系中既没有对这些异军突起的文学队伍预设话语空间,也不看好他们借助网络迅速走红的文学态势。另一方面由于纸质出版的文学批评文章才能纳入主流评价体制,流行在网络上的大众化的网络文学批评就显得人微言轻。
如何不仅仅从传媒技术上分析网络文学,而是从中国当代思想、文化裂变做出深入思考,从而在当代文学理论批评体系中建构起成熟的网络文学理论批评体系,不能回避对两个问题的考察:一是中国内部现实文化冲突,二是全球化的世界语境。
目前,经济上我们寻找发展的战略,文化上寻找补偏救弊的传统资源。在一个日益加快的全球化民主文化氛围下,在一个以商品经济规律规约伦理道德行为的今天,仍然高举“弟子规”类的旗帜,把先人标举的理想国旗帜拿来当做推卸责任、蒙骗“老者”“幼者”的工具,直接强化了我们的文化等级观念,使得文学的雅俗观念仍然背离文学创作实际,从而产生鄙薄网络文学的倾向,视网络玄幻小说为“装神弄鬼”,视金庸小说为“鸦片”等等。
“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民族历史的深刻记忆,积淀为文学观照国运兴衰的铁肩道义,而在此话语之下赋予艺术的审美价值才算文学的正统,才算是纯的、高雅的文学。上百年的民族屈辱在集体意识中熔铸为“启蒙与救亡”的文化思潮和文学观念,这是中国文学光辉璀璨的民族品格和优秀传统,中国文人没有理由拒绝这种文化基因。自身因袭的封建思想、新中国前行途中的坎坷曲折,给中国文人造成的身心磨难久久不能平复,构成文学叙事的主流。人类科技的进步和生存空间的拓展,“一体化”、“全球化”势在必行的文化趋势,又把这一切逐渐推向现实紧迫思考的边缘。上个世纪末以来网络走进千家万户,并与70后、80后人一起成长,网络文学的发展自然进入他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领域。他们的成长经验与时代环境赋予的一些特征、青春所具有的叛逆冲动、没有历史羁绊的思维和行为等等,呈现在老一辈人面前就是反常识、反经验、反规则,并且在虚拟的消费文化背景和趋利趋新潮流的衬托下,显得特别刺眼和易遭厌恶。然而,80后作家的青春是“在中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度过的,他们经历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和最活跃的时期。……他们的作品虽然还留有青少年的稚嫩,但其实已经有了一种新的世界和人类的意识,也表现出注重个体生命的意义,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等新的主题”⑦。
排斥网络文学的文化心理,多出于80后和网络语境的双重阻隔,网络文学的自由化无序写作状态,以及网上个体全面真实的展现和网下生活现实局限下的选择性暴露造成的强烈反差,使网络写作带上虚幻的色彩,并且,基本没有责任担当的网络叙事给人一种虚假的叙事表象,然而,套用蔡智恒《第一次亲密接触》(第三节)里的一句台词:“虚幻的应是人性而非网络。”
这是网络文学理论体系建构所不得不面临的现实文化冲突。由此,我们只有借助网络提供的强大检索、评选功能,加强对网络作家和作品的解读,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获得艺术感知和美学思考,才能奠定理论话语的基石,从而获得网络文学理论创新的契机。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网络文学理论建设
网络应用是人类社会转型的显著特征。人类生活与网络结缘不是民族性、地域性问题,也不是文化体制、意识形态问题,而是整个人类全球化发展的有力手段。文学活动与网络结缘是文学发展演变的世界性趋势,网络在中国日益广泛的应用成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显著标识。
2008年以来,网络小说的读者每天以2万人的速度增长,盛大文学有限公司旗下的3个文学网站每日平均页面浏览量接近4亿人次。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统计,而是说明了网络文学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发展趋势,纳入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倾向之中。我们可以检索国外许多著名英文网站,文学作品与研究著作几乎应有尽有;
凡是著名作家,几乎都有其研究性的网站,内容丰富生动,很多是免费开放。不论中外,原创性的网站上发表原创性的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成为一种常态的文学活动标识。并且,网络写作首先是从外国传来,许多作品首先是在网络上发表,许多有名的作家首先也是网络。最新外国文学作品,首先是以网络写作方式发表,我们也是通过网络才能最先了解与阅读。人文学科未来发展路径,以及文学观念转变后的理论重建语境,都不能不考虑网络时代的话语系统,都不能不具有全球化意识和世界文化意识。
我们可以从网络玄幻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穿越小说、科幻小说等等小说类型化的出现,隐隐看到与西方类型化影视剧的遥相呼应。从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看,类型化的网络小说提供的素材类型和阅读群体是其巨大的开发资源。网络使文学创作与生活同步变成了可能,网络文学也强化了文学反映现实的广度和力度。
弥合文学理论之于网络文学批评的失语和价值体系的断裂,离不开把全球化对未来文化建设的影响和赋予网络文学世界性文化品位的现实。文化传播加速了全球化进程。网络文化传播是一种全球传播,是一种国际化的现象,需要全球性的思维,需要开放的理念。全球化是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社会交往的世界化。全球化瓦解了文化传播的边界和防护系统,为文化的交流与融会提供了条件,从而也改变了当今世界的文化地图。从网络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语境看,“任何文化都应该是开放的而不可能是封闭的。我们并不需要以一种新的文化中心论去取代旧的文化中心论,中国需要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开放的本土文化、一种世界主义的胸怀、一种鼓励多元文化的战略。我们应该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发展自身的民族文化,认真处理好‘现代对传统的超越性复归’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两者之间的关系”⑧。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未来更为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和文化争夺中,张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超越性品格。网络文学理论批评话语秉承这种文化传播全球化语境下的先锋意识,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理论自身觉醒的需要。
网络文学是新生事物,是文学的方向,它需要悉心关照,需要理论引导,需要赞赏也需要批评。阐发其对未来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不失为传统的原则。这不是中庸之道的批评方法,受制约我们文化思考的现实焦虑所驱使:人类文明出现了严重的悖论,全球化的错位、文化内外的冲突和人类的生存危机感一并呈现在人们面前。而网络文学的一些表达是有深刻现实意义的。比如,一些网络文学表达的对人类生存命运的关怀和个体生命的体验,其中一些玄幻小说表达的虚幻和虚假的表象,同样是日益复杂多元化生活状态和多面化人性的展示,甚至有些网络小说触及到了当前人类生存必须共同面对的命题,比如2001年影响较大的《灰锡时代》,讲述一个发生在30世纪的故事,其超拔飞扬的想象力和戏谑幽默的语言风格,被读者誉为“王小波再现”。其关注人类生存的大视野和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期望等等,都应该进入我们的阅读和审美经验范围之内,成为我们理论抽象依据的感知经验。
人类文化传播的全球化互动生成趋势也迫使我们对网络文学表达的文化理念进行认真思考和理论概括,并将网络文学的研究纳入传播学、文化学甚至人类学等多学科领域,以开拓文学研究的理论空间和人文视野,并以宽广的理论情怀来构建我们相对客观的、能与现实有效对话的话语体系。
目前,对于网络文学批评话语空间的开拓与网络所创建的公共文化空间的关系,研究界已经普遍认识到:网络促进了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界限的消解,文艺学正在进行着一场传播学的转向,文学的期待视野、文本结构、文学传播都发生巨大变迁;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球视野的公共空间;
网络给予人的自由与平等,实质就是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民主化的集中表现,如果没有网络的参与,中国民主的进程不会有这么快的进步;
在网络世界我们必须建构一个世界公民意识,具备这种世界意识才能把中华民族自由的美的东西传递给世界,实现我们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使命。⑨
注释:
①马季:《网络文学:直逼文学价值认同断裂的现实》,《南方文坛》2010年第4期。
②⑤⑧庄晓东主编:《传播与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页,第3页,第3页。
③欧阳友权主编:《网络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④黄鸣奋:《数码艺术50年:理念、技术与创新》,《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6期。
⑥周志雄:《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与问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我们国家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以及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党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升华,是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站在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平台来服务检察工作,发展检察事业。
论文关键词:
检察机关 科学发展观 信息网络建设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我们国家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以及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党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升华,是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站在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平台来服务检察工作,发展检察事业。
为保证检察信息化建设能规范、有序、高效地进行,检察机关必须严格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范、统一应用软件、统一管理”的建设原则。在建设中要立足本院实际,以经济、实用、高效为原则:
一是组建小型实用的局域网。根据本院实际和信息化经费筹集的情况,确定本院局域网规模。对于服务器、交换机在投入上最大限度的做到高配置。从而保证局域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局域网建成后,就结束了单机办公的历史,搭建了网络化办公的平台,为局域网内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快速传递创造了基础条件。
二是购置实用的检察业务办公系统软件,实现办公办案自动化。检察业务及办公系统软件基本的功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业务系统,以各项检察业务为中心,体现批捕、起诉、法纪、监所、反贪、控申等办案业务流程,所有个案信息由办案人员输入后,按照职责权限自动流转给相应的负责人,由负责人做出相应的处理或决定。另一方面是办公系统,将各类办公公文处理、各种规章制度、信息、情况均放在局域网上,通过浏览器进行网上公文写作、批示、阅读。从而实现办案、办公信息的流程化、信息化、无纸化、现代化。最后是专项功能的应用软件,提高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购置法律法规检索系统,实现法律法规的便捷查询;
购置多媒体示证系统,强化公诉人出庭示证效果;
购置举报自动受理系统,实现举报受理自动接听、自动应答、提供咨询、自动录音和24小时无人值守;
购置建设审讯数字录像监控系统,实现审讯过程的实时录像、录像信息局域网内实时传送、监控微机实时显示,录像资料的数字化形式硬盘存储。
三是引进人才,加大检察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检察人员计算机普遍应用层次。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长期的工作实际使我们比较注重法律专业人才的引进,而技术人才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技术才相对缺乏。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把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列入计划,对引进的专门技术人员定期的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同时还要对引进的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检察业务培训使之在开展工作时切合实际,成为复合型人才。
并要在本系统内经常性组织一些针对检察技术应用的专项培训,及时更新软件应用和网络知识,培养广大检察人员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培养一批自己的“土专家”,以更好的将网络技术与检察业务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 为科技强检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四是在内部网络管理中,充分利用人员分级与网络加密技术,将检察机关各级人员按业务工作不同分类,并设立其对应的管理权限,通过网络加密系统,进行信息控制、管理和数据保护。如:将人员可以分为检察管理层、检察官、检察事务人员三个层级。其中检察管理层部分是核心,实行严格的身份认证,形成金字塔型管理架构,实现分级使用,各行其责。
五是检察信息的共享,一种是在安全状态下在Internet网上的信息公布,一种是在内部网的信息。在对外网络,除法律特别规定外,只要不涉及到国家秘密、案件机密和影响诉讼正常进行的,加强检务公开工作,把检察机关一个时期的重大部署、重要工作和各业务部门所办理的重大案件的情况予以公布,使人民群众进一步能了解检察机关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成绩,并通过有效途径参与监督。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交互式流动,能够实现组织内部及组织外的监督机制。信息的交互式流动、执法公开、透明会消除公众与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干警与内部组织的信息结构壁垒,通过信息的反馈和汇集可以自发地产生互为监督的机制,这种机制时刻提醒决策者和案件承办人严格按照案件管理流程,运用最大的理性进行决策和依法办案,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检察机关可以向社会公众提供充分透明的“阳光服务”,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即提高了自身案件质量,又提高了为社会公众服务质量。
六是运用科技,加大检务公开力度。依托软硬件条件,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互联网上建设检察机关的因特网网站,扩大检务宣传。通过因特网进行检务宣传、在线法律咨询,设立电子信箱,接受群众举报等等,这些都是利用先进信息通讯手段开拓检察业务的新途径的做法,它必将扩大检察机关在社会上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这场社会生产方式和观念的根本性变革中,检察机关应抓住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对检察机关整体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继续加大检察信息化建设力度,牢牢把握信息化这个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推动检察工作全面发展!
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如何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推动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实现更大的发展?由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等单位主办,《新闻实践》杂志等协办的“网络建设与文化发展理论研讨会”2011年12月22日在浙江义乌举行,邀请国内多家重点新闻网站的负责人以及长期从事网络文化研究的专家们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研讨在网络大时代背景下,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文化突围”战略。
困境:网络虚拟社区的文化缺失
“文化的伦理价值、道德价值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其中也包括网络文化”,浙江省委党校哲学研究部副主任、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建华提出,网络给人们生活、交往、行为和工作等方式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交往空间,同时也为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给网站工作带来了挑战和压力,这就要求网络要更加自律,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引起网络工作者、伦理工作者的反思。
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总支书记虞文清教授说,当前网络文化对人们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情感交流的冲击都是比较大的。网上行为的“隐蔽性”,在给人们提供方便和心理放松的同时,也使得“网上道德”问题日益突出。
浙江财经学院伦理学研究所副教授郑根成博士则认为,这是网络文化在很长时间里被人误解造成的。人们喜欢把网络称为一种虚拟的社区,导致了网络文化的虚拟性,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和误导。当今社会,包括网络在内的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现实,不是虚拟的社区。从网络文化中,能非常清晰地把握社会的文化脉络和文化特征。在思考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可以在网络文化中找到社会文化建设方向性的思考。
但是现在的网络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缺失,就是过于繁杂的信息,淹没了文化应有的方向,遮蔽了很多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问题,把很多文化关注度的焦点,引向过于琐碎过于庸俗、低俗的话题。
焦虑:地方新闻门户的突围方向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网络是前沿阵地,因为网络文化作为产业文化是非常前沿的,作为思想文化也是前沿的。而承担区域网络文化传播和舆论引导重任的地方新闻门户,则是发展积极向上网络文化的重要力量和主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总编辑、总经理李仁国说,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就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决定,这对网络文化发展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这场革命来势迅猛,纵观全国各地,整个地方新闻门户都处在一个重大的调整期,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和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新闻门户要在网络文化建设的突围中来认明方向,要从六中全会的精神中汲取力量。
对此,浙江省委党校哲学研究部副主任、省哲学学会秘书长董根洪表示赞同。他说,文化大发展的精髓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这些年来,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传媒在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网络是一个价值观的训练营。他举例说,网络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qq、人人网、微博成了大学生三块最主要的课余阵地。开心的事情发在qq上,生活琐事上人人网,不开心的事情很可能就出现在微博上。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网络,特别是带有官方色彩的网络团体,担负起很好地发挥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
问计:网络文化发展的智慧碰撞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李一说,地方新闻门户要从网络文化入手,有效提高网络社会和谐健康运行的质量,提高网络生活的品质。主要是要推动社会公众价值理念的转变,推动社会公众行为理性的强化,推动运作管理的有序健康完善,推动文化品质的提升。
郑根成则认为,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必须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网络文化建设如何和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重建对接,是媒体文化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
网络文化在对话与交流当中,作为一个平台的建设,不单单是意见领袖的培养过程,还应该是具有文化意识、文化核心凝聚力的
的对话与交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这才是最重要的。
董根洪说,一要加强网络问政建设,凸显干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榜样作用。在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等领导干部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网络问政的骨干队伍,浙江在线可以在这方面加强建设,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干部在网上问政、对话、互动。
二要加强专家队伍建设。以专家队伍为主体,在网上搭建咨询服务平台,解决思想、情感问题。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人格的完善,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温岭的民主恳谈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三要加强意见领袖建设。在网民的互动交流中,逐渐会产生一些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实际上就是网络领袖、网络明星,具有很大权威性和号召力。地方新闻门户跟意见领袖合作,每当有重大社会热点事件时,他们的意见第一时间,对网民会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要加强网络文化创作队伍建设。网络文化要出精品,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靠大量的优秀网络金牌来吸引人、鼓舞人。网络是放大镜、凹凸镜、也是西洋镜,里面是万花筒,非常精彩。同时,又有聚焦作用,可以迅速把问题聚焦到正在燃烧的社会热点上。因此,不仅意见领袖要发挥作用,同时还需要网络精品来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对此,杭州市委党校副教授黄丽萍也十分同意。她说,除了培养意见领袖,还要兼顾网民的意见,加强环境舆论建设。而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使其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价值体系的发展,仅仅依靠网民的自律是不够的,还需要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设,最重要的是法律法规建设。
出路:门户网站转型的平台建设
在地方新闻门户的建设上,长三角区域一直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大背景下,他们的“文化突围”之旅也是最为迫切的。
东方网副主任朱国顺说,既要做出地方特色,又要兼顾全世界和全中国的内容,这是目前国内地方新闻门户的现状。在内容与经营上,不少地方门户在认知上还存在误区,如果地方新闻门户连内容做不好,都不如商业网站,那么惟一的立身之本就没有了,在市场经济下毫无竞争力可言。
《新华日报》副总编辑、中国江苏网总编辑金伟忻说,全国各地方新闻门户都面临着相似的压力。在巨头的挤压和市县网站的冲击下,浙江的网络生态环境竞争是最为激烈的。
门户网站转型后,舆论引导和新闻宣传的重任,平台资源的短缺和需求的旺盛,社会各界的高期待和自身队伍的能力,这些因素都是地方新闻门户面临的问题。
因此主流网络新闻媒体要从以往的信息产品供给者向生产者转变,加强自身的原创内容建设。还要向多流平台转变,定位不仅是媒体,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互动平台。
李仁国说,目前地方新闻门户寻找自己突围的方向变得异常困难。他以浙江省“258”人才网络银行为例,从专业性和特色性上,一些商业网站都已经在网络文化内容改革上先行一步,地方新闻门户与之相比远远落后。
所谓的新闻网站还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只是写好一个稿子贴在网上,将现实社会搬到网上就是网络了,其实真正的网络文化离这个差距还很大。因此,地方新闻门户要非常迫切地总结规律,指明发展方向。
在这个点上,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开始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内容建设上,突出以浙江即时报、浙江微博、青春领袖为主要产品的生产,形成了三大新闻产品的系列。同时,做细度的新闻产品推进,逐渐形成资讯产品的生产。
浙江在线准备利用3—5年时间,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平台,以1+x的模式来打造,形成新闻网站作为门户支撑的竖井式开发。下阶段,浙江在线还要依托网络来搭建崭新的、交互的社区平台。
联合:打造长三角网络的平台
李仁国认为,网络是没有级别的,目前上有网络“巨头”压迫,下有县市级新闻网站的风起云涌。在这样的情况下,中间层次的省级新闻网站就处在合纵连横当中。
东方网、中国江苏网、浙江在线,这些发展中的重点地方新闻门户,发展期相合适,理念上形成共识,更需形成一股力量。
从目前看来,抢占平台、抢占资源是网络的第一要务,而平台一方面可以去抢,另一方面可以去拼,互相之间一拼就可以形成一个大的平台,而这个大平台上各个网站要各做各
的事情,形成大的生产力。
李仁国建议,利用3—5年时间,打造一个长三角的网络大平台。
与会专家们也认为,随着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正日益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因此要大力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化。
推荐访问:网络建设 论文 五篇 网络建设论文【五篇】 网络建设论文(精选5篇) 网络建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