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是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的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可以为中央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秩序提供有力的支持。银行结算账户作为集中反映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资金收付结算的起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民币结算论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人民币结算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民币;
支付结算;
账户管理
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是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的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可以为中央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秩序提供有力的支持。银行结算账户作为集中反映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资金收付结算的起点与终点,也是一切经济活动资金往来的基础。
为进一步规范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和使用,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稳定,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此办法的出台,为有效保证支付结算工作的正常进行,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稳定,促进经济金融的改革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1账户的开立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办法》对一般存款账户放开,使存款人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银行。但同时《办法》规定存款人因向银行借款或其他结算需要可开立一般结算账户,没有对“其他结算需要”的内容进行明确,因此,存款人会以“其他结算需要”为名将其他款项以现金或转账形式转入一般存款账户,再以“其他结算需要”名义转出。上述行为可能会有以下弊端:
①易将有借款的基本存款账户架空,只办理现金支取而逃避银行债务。
②银行为扩大存款余额为存款人开立多个一般存款账户,势必造成一般存款账户过多过乱。
③资金频繁转入转出,为洗钱犯罪活动打开方便之门,容易将资金转为己有。
④一些地市为防范上述现象产生,至今未放开一般账户,仍采取取得借款后方予开立一般。
(2)《办法》与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关联性,实施存在梗阻。一是与《行政许可法》不符,如,规定商业银行可对睡眠户(包括核准类)进行强制销户,与“谁许可,谁撤销”的原则不符;
同时,《办法》赋予开户银行账户年检权,造成行政许可机关“实施许可”与履行“监督检查”义务相分离,影响了账户管理的有效性。二是人行对账户的监管和处罚权缺乏法律依据。新金融三法规定支付结算检查、处罚权属于银监部门,而《办法》及相关规定却明确由人民银行负责监督管理银行账户,结算账户而其他情况不予开立的做法,此类做法又严重违背了新《办法》的立法原则。由于“法大优先”,除核准类账户的审批外,人行只能借助反洗钱检查对账户进行监管,客观上形成监管缺位。
1.2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财政部门实行集中核算以后开立专用账户增多。究其原因:一是银行机构为了拉存款;二是银行账户管理与财政管理脱节,财政预算账户管理松懈;三是预算单位巧立名目开立其他专用账户。
(2)部分账户管理人员对结算账户认识不够,未能按《人民币银行结算管理办法》要求存款人出具规定证件,放松对存款人的要求,开立结算户时出具单位副本、或无效过期证件。
(3)《办法》规定专用账户(预算单位专用账户除外)只需报备无需核准,因此,从一个地区来讲,储源不可能无限增加,存款任务却年年加码,银行工作人员要完成存款任务,就会搞不正当竞争,受利益驱使或信贷资金吸引,客户将其整体资金按用途分解到各家银行。银行为留住客户可能会提供不真实的开户资料,由于各种因素限制,人民银行无法对其开户资料的真实、完整、合规性进行监督,给银行账户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4)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执行层面的难点。一是账户生效日制度执行不到位。存款人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自正式开立之日起3个工作日后,方可办理付款业务。但开户银行为协调客户关系或经办人员对账户管理办法学习不透,新开立账户在未经当地人行账户管理部门核准前,就擅自办理对外支付业务,账户生效日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二是大额公转私款项提供付款依据监控难。目前对单位账户支付给个人账户的款项,每笔超过5万元的,应向其开户银行提供规定的付款依据。但开户银行为处理好银企关系,放松对该项规定的执行,如建议单位签发规定限额以下的多笔转账支付凭证逃避监测,或不要求单位存款人提供相关付款依据。三是账户实名制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目前账户管理员只能凭肉眼对单位和个人申报的开户资料和证件的真伪进行审核,缺乏不能有效监控匿名开户、虚假开户等行为,为公款私存、逃避债务、逃税漏税等提供滋生的土壤。
1.3人民币结算账户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
(1)账户开立及使用的实时监督难度较大。部分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账户的开立,对各类账户的性质、使用缺乏了解,为了保客户,拉存款,变相违规开立账户或将存款人“睡眠户”账户不做销户,也不做“久悬”,一直留存,占用账户系统资查核对才能发现金融机构是否违规给企业或预算单位开立结算账户。现场检查有一定的间歇性,给企业逃废债务等不法行为留下可乘之机。
(2)系统的功能不完善,如系统提供的查询权有限,查询、公告提示等功能不是很尽如人意,修改删除功能也不是很完善。
(3)系统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联网,跨地区的异地非临时机构临时户难以开立异地基本户开户许可证号码确定后,系统发出异地征询,过了数分钟,系统提示发出征询失败,或信息发送成功,但没有回复,使异地存款账户开立受到系统障碍限制,特别是专户和临时户的开立无法正常核准。
2对人民币银行账户结算管理的建议
2.1对账户管理的建议
(1)建议财政部门与人民银行积极协调配合,对所辖财政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防止开户银行与预算单位共同蒙混过关办理开户。对于开户资料不全不真实,骗取银行开户许可证的预算单位、金融机构进行通报处罚。并制定切实可行撤销户制度,加强对撤销户管理,严格撤销户原因审核,防止恶意竞争。
(2)财政、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各部门业务系统在办理业务时,应以个人身份证姓名,企业单位公章名称为主,避免汉字、名称、地区简写,确保存款人账户资料真实性。
(3)加强对支付结算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综合素质。账户管理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反洗钱、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监测以及现金管理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央行和金融机构应设立专门的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岗位,配备专人对银行结算账户进行管理,并加大对相关人员的综合业务培训,使相关人员在熟悉掌握《办法》的同时,了解掌握《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现金管理条例》及税法的相关规定,强化综合业务素质,提高依法管理银行结算账户、防范风险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能力,同时通过加强联动网络的防范功能,确保账户管理富有成效并积极推动金融安全区和金融信用区建设。
2.2对完善人民币银行账户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1)金融机构应在《办法》规定的框架内,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需求采取开发多样化的支付结算工具来吸收客户资金。
(2)商业银行经办人员要严格依照《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管理账户。人民银行要严把账户开设的审核关,并加大对银行存款账户的监管力度,强化内部账户管理部门和现金管理部门之间的配合,对违反《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等规定的行为,按《办法》规定严查严管违规操作。
(3)完善现行账户管理办法,堵塞制度上的漏洞。尽快出台《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在账户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明确。依法确立和强化央行对支付结算的监督检查职能,提高央行执法权威。由于金融监管职能的分离,调整后的央行职能更加凸显了央行的货币政策制定、实施和金融服务等职能,同时强化了央行对支付结算工作的管理职能,由此应从法律上对等地赋予央行为保证自身法定职能正常履行的结算监督检查权,特别是对存款人违规行为的监督检查权。通过法定程序检查、规范结算账户的开立和使用,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账户管理,有效地防范和打击利用银行结算账户进行偷逃税款、逃废债务、套取现金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持经济金融秩序稳定。
2.3对账户管理系统管理的建议
(1)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尽快实现账户管理系统与工商、税务、公安、技术监督等部门的联网,提高开户信息录入的准确性,杜绝违规开户行为的发生,维护系统在账户管理中的权威性。
(2)在账户管理系统中完善各项功能。①增加开户银行的查询、修改功能。金融机构通过账户管理系统对录人存款人开户相关资料及信息提交到人民银行待核准数据库后,可进行一定范围内的信息查询、修改、变更、删除,如发现录人有误时可在本机构三级别的授权下进行查询、修改,确保为人民银行提供一个资料齐全、核实一致的待核准数据。②对于核准类账户可设定为在人民银行中心支行高级主管审批授权的情况下,能对客观因素引起的账户变更进行修改。③完善系统公告提示功能。当上级行向下级行公告时应在系统任意操作界面弹出提示;金融机构发出存款账户信息公告时,任意操作界面“公告”菜单作闪动提示或“公告”弹出。
(3)从实际出发补充完善账户管理办法的不足。结合实际,针对性的制定《实施细则》或补充说明,进一步完善法规,以利于实际操作。同时应该尽快升级账户管理系统,解决账户管理系统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将人民币账户系统设置可在盟市(地区)级所在地的金融机构办理辖区预算单位专用存款账户(也就是小异地),使国家的专项资金真正落实到实处,有利于专项资金管理,防止专用资金挪用。
(4)宽进严控是今后账户管理的必由之路。账户管理应当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逐步从依靠行政手段监管逐步转向利用市场机制监管。如适当调整银行账户的开户准人条件,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加强开户申报和日常使用的监控管理上。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可考虑借鉴澳大利亚的成熟做法,就是对银行账户不限制其使用方式,任何账户都可以办理转账和现金收付业务,但对银行账户的使用管理主要体现在交易报告制度上,商业银行对存款人存取现金超过一定限额或有可疑交易嫌疑或有汇人、汇出境内外的,必须按规定向交易报告分析中心报告。
总之,账户管理现在还是起步阶段,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把制度完善、健全起来。由于当前各方面对账户管理的重视,相信不久账户管理的成就会对金融系统,乃至经济的良好运行起到保驾护航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人民币结算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跨境贸易;
人民币结算;
国际计价货币;
国际结算货币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7005007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自2009年7月开展试点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10年年底,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累计超过5 000亿元是2009年末的一百多倍。2011年截至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208万亿元,2012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294万亿元,2012年全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94万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指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执行计价和结算的货币职能,即进出口企业在开展货物贸易并以人民币计价进行跨境对外收付时,商业银行为其提供的采用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货币的国际结算业务。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起的美元贬值预期以及欧洲国家面临债务危机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日趋强烈。从地域来看,一国货币国际化基本上要经历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三个阶段。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主要表现为人民币被周边国家或地区所接受,在边境地区,人民币被广泛地用做计价和结算货币,境外人民币流通量也在不断增加。从国际货币职能来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履行了作为计价手段和结算货币的职能。本文基于国际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视角来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如何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这对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进一步开展,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国际计价货币或记账货币(invoice cirrency)是指在国际贸易中用于报价并标明贸易双方债权债务数量、发挥记账单位职能的货币。在国际贸易中,商品计价通常采用以下三种货币计价方式:生产者货币计价(PCP);
当地货币计价(LCP),即进口企业所在国家货币计价;
工具货币计价(VCP),即第三国货币计价。国外学者对于国际计价货币的选择进行了较早的研究。Mckinnon[1]认为贸易商品的差异性将影响计价货币的选择,对于高度异质的商品一般以出口国货币计价(PCP);
人们出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认可,美元成为大部分商品交易的工具货币(VCP)。Grassman[2]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机械制品等差别较大的货物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倾向于出口国货币(PCP),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则倾向于选择发达国家的货币作为计价货币。Magee和Rao[3]通过研究不同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来分析计价货币的选择,他认为国际贸易如果发生在较低通货膨胀率的发达国家和较高通货膨胀率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往往发达国家的货币充当计价货币,另外贸易双方也有可能选择第三国货币来计价。Krugman[4]认为一旦一种货币在国际市场中成为强势货币,出于对选择替代货币的成本以及由此引起的价格波动的考虑,很少有公司会去寻找另外一种货币作为替代的计价货币。Bilson[5]通过进出口方在价格和计价货币选择的讨价还价模型分析了贸易双方以出口商货币计价的激励机制。Giovannini[6]则系统地研究了宏观经济波动如何影响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及计价货币的选择。Tavlas[7]认为具有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汇率波动率较小的货币将作为计价货币的首选。Johnson和Pick[8]及Friberg[9]在考虑出口企业利润函数的基础上认为不同国家汇率的波动会影响到出口国计价货币的选择。Devereux和Engel[10]从货币供给弹性的角度建立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认为当本国货币供给弹性较小时,本国企业会选择生产者货币定价,外国企业会选择当地货币定价;
当本国货币供给弹性较大时,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的选择则相反。Donnenfeld和Haug[11]通过对加拿大的实证研究认为汇率风险与进口方货币计价正相关,与其它两种计价方式负相关,但是Wilander(2006)对瑞典的研究则表明汇率的波动与进口方货币计价负相关。Bacchetta和Wincoop[12]认为出口商在出口国的市场占有率即市场份额与其以本国货币计价(PCP)的比例成正相关关系。Novy[13]则把计价货币选择看做是企业的行为,企业选择计价货币主要是为了对冲成本,避免汇率波动。Goldberg和Tile[14]通过使用讨价还价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计价币种的选择取决于出口商与进口商的谈判力度。此外产业特征、外汇买卖差价和国际贸易规模也会影响计价货币的选择。
一种货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是指居民和非居民进行贸易时进出口合同以该货币计价,居民可以以该货币向非居民进行支付,并且允许非居民持有该货币存款账户以便进行国际结算。如果贸易双方在合同中只规定了计价货币而没有规定结算货币,则计价货币就是结算货币;
贸易双方也可以规定计价货币为一种货币,结算货币为另一种或者另外几种货币。国际结算货币一般都是由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货币来充当。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启动表明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已经由计价货币上升为结算货币。对于国际结算货币的选择问题国外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Swoboda[15]认为交易成本低的货币将成为交易媒介,交易成本低的原因在于该货币在外汇市场上有较大的交易量和较高的流动性。此外,该货币的汇率波动越小,其交易成本越低。Krugman[4]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结算币种的选择问题,并在假定交易成本随交易规模递减的条件下,得出了国际收支规模在全球占主导地位国家的货币将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结论。Dowd和Greenway[16]与Hartmann[17]则通过货币交易的“网络外部性”理论认为货币的交易规模越大,交易成本就越低。交易的规模效应会使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使用趋向一致。并认为只有当新货币相对于现存货币具有明显的非网络优势时,货币替代才会大规模发生。Hartmann的研究还表明一国经济体的大小与该国货币国际化程度成正比。Donnenfeld和Zilcha[18]采用阶段性分析和最优化方法提出了结算货币选择的经典模型(DZ模型),该模型有助于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他们认为出口商品需求弹性和汇率的稳定性是结算货币选择时的两个重要因素,当出口需求弹性较低且本国汇率不稳定时,用外币结算相对于本币结算是个优势策略,反之亦然。鉴于DZ模型没有考虑到短期内价格具有粘性,Obsfeld和Rogoff[19]将传统的粘性价格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融入动态的一般均衡理论分析之中,影响了后续的国际结算货币选择的研究。Tavlas[20]认为选择出口国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与所出口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正相关。Donnenfeld和Haug[11]与Floden和Wilander[21]的研究都表明贸易双方经济体的大小在结算货币的选择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Devereux和Engle[22]则认为结算货币的选择与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相关。此外,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结算货币的选择,Helence[23]认为如果外汇市场上存在该货币的大量交易,这将在更大范围内推进该货币的使用。一旦此种货币成为结算货币后,市场交易量的增加和交易成本的下降将进一步巩固该货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地位。Hartmann[17]与Fukuda和Ono[24]的研究还表明结算货币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历史惯性和趋同性,那些实力越大的经济体越倾向于选择本国货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
对于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研究主要是在人民币区域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框架下进行的。巴曙松[25]认为推进人民币在边境贸易中的支付结算功能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务实策略。许少强[26]基于对结算货币职能的视角指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逐步放开的金融市场将有助于人民币成为对外贸易结算货币。张宇燕和张静春[27]认为金融危机使现有国际货币体系遭受信任危机,我国占世界出口比重不断增加,特别是占东南亚出口市场的主要份额,是在国际贸易中推行人民币结算的好时机。谭雅玲[28]认为交易规模影响交易成本,目前人民币交易规模较小,这无疑会提高人民币的交易成本,影响人民币的持有意愿。另外,人民币结算使用的程度还受人民币币值的影响。余丰慧[29]认为处于升值预期下的人民币有利于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使用,但是人民币在边境中的使用主要取决于非本国居民对人民币的认可程度和使用意愿。赵庆明[30]则强调贸易双方的地位将决定结算货币的使用。赵锡军[31]则说明了中国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将对人民币在边境地区的使用起根本的制约作用。张远军[32]通过对中俄间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分析认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实质就是科技水平的选择。
就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研究来看,国外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研究很少。国内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研究多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在经验研究上多借助他国货币的国际化来研究人民币的国际化,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实证分析比较少。本文拟从国际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视角来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进行经验分析。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得出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贸易规模。一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越大,对于进出口商来说,用该货币进行计价、结算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容易在对外贸易中被接受。因此,一国的对外贸易量会对跨境贸易本币的使用产生直接影响,它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主要实现途径。由于我国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业务结构与我国进出口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不适宜使用我国全部的进出口贸易额来考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影响因素。目前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主要发生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和东盟地区,因此,选取中国对以上六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EXPORT、IMPORT)来衡量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贸易规模。
二是币值的稳定性。主要国际货币币值的不稳定是推动跨境贸易结算的主要契机。币值的稳定从微观上来说可以使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来实现货币交易的功能,从宏观上来说有利于促进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来实现价值贮藏(投资)的职能。衡量币值稳定的指标主要是通货膨胀率和汇率。通货膨胀率用我国的CPI水平来衡量。汇率用人民币与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I)来表示。
三是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升(贬)值预期。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一般都遵循“收硬付软”的原则,这一原则将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大小。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人民币资产持有方将得到资产增值的好处,因此,在我国的进口贸易中倾向于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出口贸易中较少使用人民币结算。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情形则相反。因此,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升(贬)值预期都将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本文拟用人民币即期汇率与NDF人民币汇率的差(EF)表示人民币汇率的预期,正值表示升值预期、负值则为贬值预期。
四是政策性因素。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扩大试点作为政策虚拟变量,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展有两个重要时点:一个是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至20个省(市),设为POLICY1,政策出台前为0,政策出台后为1。另一个是2011年8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向全国,设为POLICY2,变量设置方法同POLICY1。
五是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成本低、便利的交易流动性是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重要条件,发达的金融市场为这些条件提供了可能。本文拟采用Mckinnon在1973年提出的方法,即用广义货币(M2)与该国GDP的比值(M2-share)来衡量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六是产品的异质性。由前面的文献我们可知,本国商品的差异越大,出口商将拥有较高的定价权,即采用PCP定价结算。因此,本文在此拟选用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来作为衡量产品差异度的指标。产业内贸易指数主要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SITC5-7分类商品的进出口月度数据计算整理所得。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的计算根据巴拉萨(BBalassa)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
根据上面的分析,本文主要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月度数据来进行研究。其中因变量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CBTT)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国民生产总值(GDP)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由于2006年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是季度数据,为得到月度数据,采用插值法对数据进行转换。广义货币量(M2)以及我国同东盟、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的进出口值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I)来源于国际结算银行(BIS)。即期人民币汇率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NDF汇率数据来自于彭博咨讯公司。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的计算根据巴拉萨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相关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为消除异方差影响,本文拟对除货币升贬值预期(EF)和政策性变量以外的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新出口订单指数(NOI)和进口指数(IMI)来源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
鉴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运用回归方法可能会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无法根据回归系数的估计值来分析各个因素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情况。因此,本文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建模分析。
三、经验分析
1主成分分析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得出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
3结果分析
(1)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增长奠定了基础。进出口值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间存在长期的一致性。方程(5)中lnEXPORT的系数为01200、lnIMPORT的系数为01220,这说明在样本期内,我国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国家的出口额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将增加01200个百分点。同理,我国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国家的进口额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将增加01220个百分点。
(2)我国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加具有负效应;
而我国货币汇率的升值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加具有正效应。根据方程(5)中的lnCPI的系数为-00920,这说明我国通货膨胀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将减少-00920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每升值一个百分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将增加00980个百分点。
虽然我国通货膨胀水平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提高具有一定的负作用,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来看,美元等国际货币表现疲软,而从我国实施汇率改革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着稳中有升的趋势,出于投机等目的,国外出口商更倾向于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结果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增加。
(3)人民币对美元升贬值预期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长有正相关关系。方程(5)中EF的系数为05070,这说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预期升(贬)值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将增加05070个百分点。在升值预期的驱动下,境外对人民币需求增加,因此,国外出口商将选择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引起垮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加,这又将推动境外人民币存款数额也将相应增加。,因此,国外出口商将选择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引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加,这又将推动境外人民币存款数额也会相应增加,蒋先玲(2012)等的研究也表明,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大力推进,香港人民币存款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大幅增加,2011年第三季度受欧债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存在贬值预期,且波幅明显,造成香港人民币存款亦波动明显。自2005年7月人民币进行汇改直到2012年4月16日央行宣布即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幅调整为1%为止,人民币处于单边升值趋势,这造成在我国的进口贸易中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更受欢迎,而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的使用则受到冷落,使得一定时期内人民币收付失衡。2010年,出口贸易的人民币收入结算与进口贸易的人民币支付结算一度达到1∶55。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减弱,越来越多的国外进口商选择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加之人民币回流、应用的渠道越来越多,人民币收付比失衡情况得到改善,2011年收付比已达到1∶17,到2012年则进一步上升到1∶12。
(4)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方程(5)中lnM2share的系数为01180,可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提高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边际作用为01180。人民币境内外流通的稳定,离不开金融市场强有力的操作。由于我国国内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完善,但是香港、新加坡、伦敦以及台湾等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先后建立可以不断满足境外对人民币金融服务的需求,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变化会造成离岸市场人民币的现汇价格与在岸市场人民币现汇价格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而产生套汇现象,其结果是当离岸市场人民币现汇价格高于在岸市场时,进口支付人民币增加,出口收入人民币减少,收付出现“跛足化”,反之,则“跛足化”状况得到改善。
(5)产品的异质性即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增加的作用为负。由方程(5)可知,其系数为-00830。该结论与前文中的理论预期不一致。究其原因是由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将带来产品结构的趋同和比较优势的降低,我国虽然广泛参与了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但主要是依托丰富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出口商品差异化程度较小,技术含量不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议价能力较低,而进口商品多为大宗资源类商品和技术类商口,初级产品占我国进口的30%左右,而这些商品基本上由美元垄断了定价权。而加工贸易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相当份额,为了减少财务成本与汇兑损失,境外企业倾向于在进出口环节使用本国货币计价与结算。进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决定了我国缺乏对商品的定价权,这将降低人民币结算额。
(6)政策因素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具有正向的提升作用。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之初,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提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货币汇率的变动及预期、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离岸市场的发展、政策性的因素等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而我国的物价水平、产品的异质性即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高低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有着负相关关系。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进口人民币结算额大于出口人民币结算额,人民币结算收付比一度失衡,但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人民币双向波动增强、境外人民币回流以及投资渠道的加大,收付失衡问题将得到改善。两次政策的出台加快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进程,但也要注意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扩展仍然面临制度和政策的约束,宏观调控难度将加大。此外,我国不论进口产品还是出口产品都缺乏核心竞争力,这将会成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重要制约因素。
鉴于此,为促进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首先,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促使贸易伙伴接受人民币的重要因素,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弹性目标不是要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波动风险,而是稳定的人民币弹性。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下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则有助于抑制投机,减轻“国际热钱”对汇率的扰动。此外,具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有助于改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跛足化”状况。
其次,尝试以人民币对大宗商品进行定价。人民币成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货币,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国际流动性和世界认可度。目前主要国际货币掌握有对大宗商口的定价权,美国掌握着国际石油、煤炭、大豆和小麦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即使是在美元不断疲软的情况下,美元仍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最后,要着力于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职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作为实施人民币“走出去”,成为国际货币战略的重要步骤。国际货币的职能首先是交易媒即国际结算货币,只有结算货币的职能充分发挥后才能稳定地充当投资货币。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人民币“流出去”大多基于境外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而人民币的“回流”则是在政府RQFII、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ETF等鼓励“回流”举措下的投资行为。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充分发挥离岸市场的作用,增加离岸市场人民币的交投量、深度和广度,增强境外对人民币定价及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信心,实现人民币全面结算功能。
参考文献:
[1]Mckinnon,RIPortfolio Balance and International Payments Adjustment in Moneytary Problems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M]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9199-234
[2]Grassman,SCurrency Distribution andForward Cover in Foreign Trade Sweden Revisited,1973[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6, 6(2):215-221
[3]Magee,SP, Rao,PKVehicle and Nonvehicle Currency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 70(2):368-381
[4]Krugman,PVehicle Currenc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0, 12(3):513-526
[5]Bilson,JFO TheChoice of an Invoice Currency in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A]Bhandari,J,Putnam,BInterdependence and Flexible Exchage Rate[C]Cambridge:MIT Press,1983384-401
[6]Giovannini,AExchange Rates and Traded Goods Pr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8, 24(1-2):45-68
[7]Tavlas, GS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encies:
The Case of the US Dollar and Its Challenger Euro[J]International Executive,1997, 39(5):581-597
[8]Johnson, M, Pick,DCurrency Quandary:
The Choice of Invoicing Currency under Exchange-Rate Uncertainty[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5(1):118-128
[9]Friberg,RIn Which Currency Should Exporters Set Their Pr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 45(1):59-76
[10]Devereux,MB, Engel,CEndogenous Currency of Price Setting in a Dynamic Open Economy Model[R]NBER Working Paper No 8559,2001
[11]Donnenfeld,S,Haug,ACurrency Invoicing in International Trad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2003, 11(2):332-345
[12]Bacchetta,P,Wincoop,EA Theory of 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 67(2):295-319
[13]Novy,DIs the Iceberg Melting Less Quickly? International Trade Costs after World War II[R]Warwick Economic Research Paper No 764,2006
[14]Goldberg,LS,Tile,CVehicle Currency Use in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 76(2):177-192
[15]Swoboda, AKThe Euro-Dollar Market:
An Interpretation[M]International Finance Section, Dept of Econom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NJ) ,196847-81
[16]Dowd,K,Greenway,DCurrency Competition, 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Switching Costs:
Towards an Alternative View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J]The Economic Journal,1993, 103(420):1180-1201
[17]Hartmann,P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World Trade after European Monetary Union[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12(4):424-454
[18]Donnenfeld,S,Zilcha,IPricing of Exports and Exchange Rate Uncertainty[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1,32(4):1009-1022
[19]Obsfeld,M,Rogoff,KExchange Rate Dynamics Redux[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 103(3):624-660
[20]Tavlas, GSOn the Exchange Rate as a Nominal Ancho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redibility Hypothesis[J]Economic Record,The Economic Society of Australia, 2000, 76(233):183-201
[21]Floden,M,Wilander,FState Dependent Pricing,Invoicing Currency,and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 70(1):178-196
[22]Devereux, M, Engle,CStoregaars Endogenous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when Nominal Prices Are Set in Adva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imics,2004,63(2):263-291
[23]Helence,R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urrency Exchang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1,68(2):443-464
[24]Fukuda,S,Ono,MOn the Determinants of ExportersCurrency Pricing:History vs Expectations[J]Journal of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20(4):548-568
[25]巴曙松人民币国际化从哪里切入[J]金融经济,2003,(8):14-15
[26]许少强关于人民币执行对外结算货币职能的思考[A]上海:第三届中国金融学年会,2006
[27]张宇燕,张静春货币的性质与人民币的未来选择――兼论亚洲货币合作[J]当代亚太,2008,(2):
9-43
[28]谭雅玲透过人民币国际化偏颇思考中国竞争力[J]国际贸易,2009,(7):60-62
[29]余丰慧人民币国际化需从地区化做起[EB/OL]http://money163com/09/0410/09/56head3k002534m5html
[30]赵庆明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思考[J]投资研究,2011,(11):144-150
人民币结算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有效汇率;
测算;
贸易结构;
外汇储备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5-0003-08
有效汇率作为一种衡量货币的总体情况及其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竞争中的相对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货币多元化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持续的测算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把握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走向,而且能够为相关的政策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一、有效汇率的测算方法
与双边汇率类似,有效汇率也有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之分。名义有效汇率(NEER)是根据一定的权重对测算国与若干样本国的名义双边汇率进行加权得到的汇率,而实际有效汇率(REER)是在名义有效汇率的基础上除去价格指数的影响得到的。在本文的测算过程中分别选择算术加权平均与几何加权平均两种算法进行测算。
算术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为:首先按照样本国进出口总量的比例计算出对应于每个样本国的权重。其次通过该权重求出各样本国与测算国双边名义汇率的算数加权平均,该数值即为测算国的名义有效汇率。再次利用该权重对各样本国CPI指数的算数加权平均进行测算,将该加权平均值从名义有效汇率里剔除后,即得到算数加权平均算法下的测算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值。
在几何加权平均算法中,权重的构造与算术加权平均中的略显不同,该权重是按照测算国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对各样本国的进口量和出口量进行算术加权平均得到。运用此权数对各样本国与测算国双边名义汇率进行几何加权平均的测算,即得到了测算国的名义有效汇率值。相应的平减指数的测算也选择相同的权重和算法,在名义有效汇率的基础上剔除价格指数的影响后即得到了实际有效汇率的几何加权平均算法值。
二、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测算
根据2007年对外贸易的情况,相较于2006年的测算,我们在对样本国的选择和CPI的基期上进行了变动。
1.数据选择
(1)样本国的选择及其贸易权重。
不论是在样本国的确定还是在计算权重的过程中,都要使用中国与样本国的贸易数据,该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网站公布的进出口统计。报告利用2007年1―12月的月度数据对贸易权重进行测算。
考虑到样本地区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本文在2006年选择的14个样本地区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台湾地区。选定的样本地区除包括2007年与我国贸易量最大的5个地区: 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以外,还选择了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欧洲的欧洲联盟(作为一个整体)和俄罗斯、北美洲的加拿大、南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同时还包括亚洲的与中国经济结构类似的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如图1所示。
在选定的15个地区中,除墨西哥之外,其余14个地区2007年与中国大陆的贸易额均位列前20位。2007年这15个地区与中国大陆的贸易总额达17 097.85亿美元,约占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的78.65%。因此,建立在这15个样本地区双边汇率基础上的有效汇率是具有较强代表性的。
(2)名义双边汇率。
本文中的名义双边汇率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每月公布的双边汇率数据,将双边汇率指数的基期定为2002年1月。
(3)计算平减指数的CPI数据。
在CPI及其基期的选择中,本文根据CEIC数据库中的各国CPI数据进行测算,所选择的基期保持与名义双边汇率的一致,为2002年1月。
2.测算结果
利用上述两种加权平均的方法测算出来的2007年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如表1所示。
图2、图3所描绘的分别是通过算术加权平均和几何加权平均算法计算出的2007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结果。
从算术加权平均法测算的实际有效汇率的结果来看,可以把2007年人民币的整体走势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7年1月至8月的整体上升阶段,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由90.07上升到94.33,升幅达4.73%,其中上半年走势波动比较大,3月份出现一次峰点,4月份回落后又开始上升。
第二阶段,是年末的整体下降阶段,8月升至全年最高点94.33后出现拐点,年末指数有所下降,但全年人民币整体仍然升值,幅度达2.51%。
另外,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几何平均法测算出的实际有效汇率结论与之相差无几。
三、测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我们对2007年的测算结果和2006年的相关结论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对测算的方法和
结果进行检验,一方面对测算结果的影响原因进行分析。
1.2007年有效汇率波动态势
有效汇率2007年全年呈现小幅升值、双向波动的态势,尽管幅度有限,但是至少表明汇率市场化开始摆脱单边市场的困扰。
由于在2007年平减指数的测算中,我们选择了与2006年不同的基期,因此对两年的实际有效汇率数据进行绝对数值上的比较不具有任何意义。但是根据几何平均算法算出的名义有效汇率的1%升值幅度是具有说服力的。尽管算术平均算法下2007年12月份的有效汇率相对于2006年12月来说,不升反降,但是2007年全年的大部分月份实现了小幅升值。这一结论仅通过2007年各月份数据与年初的数据比较也可以得出相似结论。从2007年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情况来看,算术平均算法和几何平均算法下的升值幅度分别为2.51%和1.32%。见表2所示。
为了对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情况进行衡量,本文分别对两年的四种测算结果进行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计算及比较,发现2007年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明显较2006年有所提升,汇率市场化明显。
2.从CPI的高企看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的背离及其政策涵义
根据算术加权平均法测算的实际有效汇率与名义有效汇率的结果来看,2007年度涨幅分别是2.51%、0.36%,几何加权平均法测算的实际有效汇率与名义有效汇率的年度涨幅分别是1.32%、-1.01%,两种算法的实际有效汇率与名义有效汇率的涨幅均明显存在较大差别。以算术加权平均法测算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的数据结果进行比较,2007年上半年,实际有效汇率长期低于名义有效汇率。6月开始,二者差距骤然缩小,7月、8月出现大幅反转。分析这其中的因素,不得不考虑平减指数CPI的影响。2007年以来,CPI持续上涨已成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2005―2006年中国物价状况表现为通货紧缩;
而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通货膨胀水平大幅上升。有关研究机构的测算数据显示,2007年CPI上涨4.8%,其中新涨价因素达到3%,远高于通胀水平较高的2004年时的1.7%。
分析相较于名义有效汇率来说,实际有效汇率波动的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也是由国内通货膨胀较高的因素推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国内通胀水平的提高,同样也会降低出口竞争力,推动实际汇率升值幅度加大,因此,我们认为物价因素的剔除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幅度。
从政策涵义看,无论是物价上涨,还是名义汇率升高,都可以说是逼近均衡状态的有效手段。在衡量或者评估汇率升高幅度及其影响时,仅仅关注名义汇率是远远不够的,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是片面的。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名义汇率升值幅度的大小,实际上蕴涵着另外一个政策选择,那就是:是选择相对较大的名义汇率升值幅度和较小的物价上涨幅度,还是选择较小的名义汇率升值幅度和较大的物价上涨幅度,两者之间是有替代关系的。在物价上涨压力较大时,需要更为关注通胀的压力。
3.从名义有效汇率看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联系紧密程度
有效汇率是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某样本国与测算国的双边汇率只是测算国有效汇率的一个影响因子,并不能够全面解释测算国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2007年,人民币兑美元继续不断创出新高,从月度数据来看,1月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间接标价为0.12758,而12月份这一标价上升为0.13415,涨幅为5.15%。与此同时,本文测算出来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最高涨幅也只有2.51%。两者涨幅相差较大,主要是因为,虽然人民币兑美元的双边汇率持续上升,但相对于其他国货币并不一定升值甚至可能有所贬值。见表3所示。
本文尝试用相关系数来描述人民币有效汇率与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相关性,所选择的数据均为未经CPI调整的名义汇率。数据结果显示虽然2006年两者正相关性表现并不明显,但2007年相关性呈现了负数,这意味着人民币有效汇率不仅不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而升值,相反还呈现了负的线性关系。因此,从两年的相关系数比较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民币与美元汇率走势不再十分紧密和亦步亦趋,在美元汇率大幅波动的时期反而呈现出逐步脱钩的态势。这一点可以从图4中观察到。
4.从有效汇率看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走势与贬值原因
分析人民币兑美元连创新高时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升值的幅度远远不及,甚至在4月、11月出现大幅贬值的原因,主要是在这段时期内,由于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实际赶不上全球外汇市场上其他一些主要货币对美元的升幅。图5是对2007年人民币对欧元和俄罗斯卢布汇率的描述。
虽然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韩国元及港元都在逐步地升值,但是相对于欧元、卢布来说,人民币贬值幅度分别为5.15%和2%,同样样本国中存在不少货币相对于人民币来说有所升值。不仅如此,在计算权重的过程中,由于2007年俄罗斯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以贸易额为权重计算的有效汇率中受到俄罗斯卢布的影响也较2006年有所增加。由于在测算过程中美元的权重比较大,美元的持续疲软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有一定影响,但在实际的国际金融等相关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以双边汇率作为考察的对象,也要更多地考虑以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
5.相较于BIS测算结果的滞后仍旧存在
图6是本文的两种算法及国际清算银行(BIS)计算的实际有效汇率结果的趋势比较图。从结果上看,三种方法测算的有效汇率走势基本相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可以采用任何一种方法作为分析的基础。这个结论与我们通过2006年的测算得到的结论也是一致的。
与2006年的测算相仿,本文测算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相较于BIS的测算结果有一定的滞后性,从图6中来看,大约存在一个时间跨度的不一致性。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BIS月度双边数据选择与本文中的选择存在一个月的偏差。
四、2007年有效汇率指数的影响分析
1.有效汇率的微升依然伴随着巨额的贸易顺差
货币贬值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影响对外贸易量。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在需求弹性较高的前提下,货币贬值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和降低出口商品的的国外价格,通过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减少进口,增加出口,扩大贸易顺差,反之亦然。
2007年以来,伴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走强的情况,我国经济依然呈现了贸易顺差总体攀升的态势,但逐月分析,有升有降。全年的贸易顺差累计为21 738.3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有中国储蓄率居高不下、全球产业向中国市场转移等因素,但是有效汇率同样是值得关注的一个解释因素。
(1)有效汇率与对外贸易量。
在国际贸易逐步多元化的今天,用有效汇率来衡量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并据此分析本币贬值对出口的影响效应,可能是更为容易观察到全貌的角度。见表4。
在2007年1月至3月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期间,我国同期出口总额由1月的866.2亿美元减少到3月的834.2亿美元。随后有效汇率下降至6月的92.74,出口数额则表现了总体上升至1 032.7亿美元的趋势,随后7―9月间、10―11月间有效汇率与出口的变动方向依然相反。在年末的11―12月间,两者的变动方向再一次说明,如果不涉及时滞因素,在分析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的原因时,有效汇率的变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上来看,2007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并没有使得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下降,学术界对此原因的研究不在少数,例如储蓄率原因、产业转移原因等等,但是也不排除有可能是有效汇率对于对外贸易的滞后效应开始显现,滞后周期比较长等因素所致。见图7所示。
分析图7不难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走势与贸易顺差大致呈现相反态势。升值加快,顺差减少;
升值放慢甚至贬值,则顺差增加。尤以3月、6月、9月、11月最为典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时,贸易顺差会呈下滑走势;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时,贸易顺差会相应增加。而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贸易顺差已在逐渐减少,因此低估有效汇率对于进出口的影响显然是不正确的。
(2)有效汇率与对外贸易结构。
分析图7也可以看出,在实际有效汇率发生升值的过程中,也不乏有贸易顺差增大的情况出现,贸易结构的变化也同样得到了与2006年类似的结论。作为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之间价格的汇率,它的变动事实上形成了对贸易竞争力的不同影响,与2006年的结论相似,它的变动伴随了贸易结构的某种程度上的变动。
表现为双边汇率加权平均值的有效汇率对贸易结构也有一定的关系,从图8、表5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人民币汇率的趋势性升值过程中,工业制品的出口贸易量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而相应的初级产品的出口贸易量所占总量比例则保持下降。相应的,在人民币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的阶段时,贸易出口的结构发生了反向的变化,工业制品出口贸易比重呈现不断走低态势,而初级产品的比重有所增加。
但究竟是有效汇率的变动推动了贸易结构的转化,还是贸易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有效汇率的变化,两者之间的影响程度如何,都有待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2.积极稳妥地扩大有效汇率的弹性有助于控制外汇储备持续增长、贸易顺差持续上扬的格局
我们在2006年的相关论文的研究中显示,控制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2007年上半年,外汇储备以月增幅平均达455亿美元以上的速度增长,而2007年下半年开始,这一增速略有放缓,其中,8月、9月、10月的增量接近上半年平均增量的一半。而11月份外汇储备增速加快,达到了420亿美元,12月又有小幅回落,外汇储备增加313亿美元,同比多增38亿美元。本文的研究表明,如果不涉及外汇储备形成的时滞以及不同表现形式等体制性的变化因素,有效汇率弹性的扩大可以说是推动外汇储备增速放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央行货币政策被动性的原因之一。
3.美国次贷危机下的人民币有效汇率
2007年8月份开始,由于受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影响, 波及整个全球金融市场,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全球股市、汇市、信贷市场出现大幅震荡,全球主要货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牵连。在次贷危机最严重的2007年11月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走势与实际有效汇率衡量的人民币贬值形成了巨大的背离, 当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出现了巨额升值,达0.45%,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92.67,相较于10月份贬值幅度达到0.42%。可想而知,遭受次贷危机最严重的美元出现的持续疲软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而其他样本国的货币并没有或者暂时还没有受到严重的牵连。在这种情况下,关注钉住一揽子货币的人民币有效汇率就显得更为重要。
而在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不断降息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了进一步的流动性过剩,中美利差的反转可能进一步加剧热钱的流入,加大了通过加息来抑制国内通胀压力同时保持人民币在目前水平稳定的难度。
4.人民币的升值与融资性商品期货
2007年的中国市场上开始出现融资性进口铜这种金融工具,在紧缩性政策、银行贷款收紧、内外货币利差存在以及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该类“非消费性铜”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出现在了市场上,其用途不是用于国内消费,更多的是用来融资和套利。之所以选择铜,是由于铜每吨单价高,可以降低通过进口的融资成本,在国内外又都拥有流动性良好的期货市场,可以将进口过程中的风险锁定等。但是在目前的背景下,欧美大国正处于次贷造成的经济衰退影响中:股市大幅震荡,并把投资基金从债券等投资领域中驱逐出来。当大部分投资领域都是资金充裕的机构投资者不得不回避的领域时,商品市场可能成为释放全球流动性的主要出路之一。只要存在套利的空间,类似铜市场上发生的故事,可能会在其他市场重演,并且可能会随着中美利差的增加而愈演愈烈。虽然目前我们并不能够清晰地衡量这会给中国的铜市场以及其他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是如何在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国际经济衰退的背景下维持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是制定汇率政策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五、2008年有效汇率指数的趋势及展望
2008年美元汇率是否会出现逆转?金融市场的动荡显示,答案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究竟多大还难以准确估算,次贷危机与楼市泡沫破灭的相互推动及其影响的扩大,正在拖累美国经济逐步陷入衰退;
另一方面,美元逢大选年容易上涨的惯例是否会被打破也有待观察。但是对于人民币来说,从外部需求看,次贷危机对欧美各国的影响,美联储持续降息,美国得克萨斯油田大面积受灾,石油、黄金、农产品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持续大幅上涨,全球通胀风险加大;
中国国内2008年1月份南方大部分省市出现50年一遇的罕见雨雪冰冻灾害和春节等因素影响,进一步加大了物价上升的压力,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再创11年来新高,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升值压力是不容低估的。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7年5月21日起,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从3‰扩大至5‰。2008年中国汇率政策的主基调是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在渐进、可控、主动的条件下逐步加大弹性,以更好地应对宏观形势和外需的变化,因此需要更多地从有效汇率视角看待人民币升值,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从趋势看,如果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继续走强,在这种国际货币环境下,2008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走势将最终取决于非美元主要货币升值幅度与人民币升值幅度的比较,甚至也有可能在特定时期内出现不升反降的局面。
在美国经济或已逐步衰退的2008年,为准确地把握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方向和弹性大小,人民币的有效汇率指数更值得关注,对于总体经济运行态势的影响也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朱元倩.2006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测算、相关分析与趋势展望[J].海南金融,2007,(4).
[2] 巴曙松,吴博,朱元倩.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有效汇率测算及对国际贸易、外汇储备的影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5).
人民币结算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境贸易 人民币结算 ECM模型
引言
自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元、欧元等国际结算货币的汇率大幅度的变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使用第三国货币进行贸易结算时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为了顺应国内外市场和企业的要求,降低汇率风险,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正常贸易发展,推动我国贸易投资的便利化,国务院决定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上海、广州、珠海、深圳、东莞5城市试点启动以来,管理部门、企业以及银行均在摸索和磨合中前行,配套政策也陆续出台以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现的新情况,新业务。
一、文献综诉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进一步深入,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不仅成为了一个新现象,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国内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试探性研究,主要可分为如下两个阶段: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前(2008年以前)
巴曙松(2003)指出,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务实策略是推进人民币在边境贸易中的支付结算功能,进而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作为结算货币的程度;
郑凌云(2006)在研究了从周边国家本币结算扩展到非毗邻国家的必要性、可行性,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应当从边贸结算起步,进而扩大到一般贸易中履行结算职能,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曹勇(2007)认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面临很多的制约因素,只有本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足够大的比重,方有可能使用本币进行国际贸易结算。
(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后(2009年以后)
苏意君(2009)从人民币结算、清算、跨境收支统计检测、跨境贸易真实性审核等四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制度安排;
韩骏(2009)分析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指出要向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确保境外企业拥有重组的人民币用于贸易结算;
黄泽民(2009)认为中国外向型经济向内需型经济的成功转型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但是受制于对外贸易占本国经济的比重,中国经济过分依靠外贸出口影响了本币地位。
二、理论分析
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上海、广州、珠海、深圳、东莞5城市试点启动,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境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由上海和广东省的4个城市扩大到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境外地域范围由港澳和东盟扩大到所有国家和地区,明确试点业务范围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2010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5063.4亿元,2011年第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3603.2亿元,比2010年第四季度增加190.0亿元。其中,货物贸易出口结算金额202.3亿元,进口结算金额2853.7亿元;
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出口结算金额195.9亿元,进口结算金额351.3亿元。
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迅速的原因如下
(一)强大的国力
任何国家的货币想要成为国际货币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通都是以其国家的强大经济实力作为基础。美元之所以在二战后成为全球第一国际货币,是因为美国在二战前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而且一直保持第一经济大国地位。日元、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等货币在20世纪70~80年代进入国际货币领域,也是因为日本、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在战后得到快速恢复,都进入了全球经济强国之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不管是从经济规模、经济增长速度还是贸易量方面都已经具备了能够支撑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乃至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条件。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2010年,中国的名义GDP(Nominal GDP)为58,783亿美元,占全球名义 GDP份额的10.55%,分别为美国的40.1%,日本的108%,德国的177%。排名仅次于美国,列全球第二。而1990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例只有1.7%,只有美国经济总量的6.7%,日本的12.9%,德国的25.2%。如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购买力平价GDP(PPP GDP)测算,2010年,中国的购买力平价GDP为100,857亿美元,占世界购买力平价GDP的份额达到13.61%,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从国际贸易角度,我国近年来进出口贸易发展很快。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9728亿美元,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7.7%,成为世界上第三贸易大国,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二)稳定的币值
确保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顺利开展,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提供了可靠的信誉保障。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必须使人们对该币币值充满信心,而对某币币值的信心往往来自于该币的稳定程度。衡量货币稳定程度的主要指标为该币的通胀率(对内价值)和通胀率变动程度,以及该币名义汇率(对外价值)的长期稳定性。
从通货膨胀角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物价水平总体稳定,通货膨胀率总体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这为货币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人民币名义汇率来看,从1994年起,人民币就经历着一种缓慢、总体向上的升值过程。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以来,截至2010年12月底,人民币对美元已经累计升值18%。同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人民币坚持不贬值的政策为人民币及我国中央银行树立了良好的国际信誉。随着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外汇储备激增。截至2011年4月15日,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提供了有力条件。
三、实证检验
(一)指标选取及处理
1.指标选取
在前述理论分析中,可知人民币国际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实力、汇率、物价、贸易量等。具体来讲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稳定的汇率、平稳的物价再加上越来越庞大的贸易量,客观上都加速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进程。其中,实证部分选取我国的跨境贸易量为被解释变量,记为Y。2009年7月我国在上海等地推行的人民币跨境贸易试点,由于前几个月的跨境贸易量较小,因此,从2009年11月份的数据开始计算。另外由于2004年以后我国GDP不再公布月度数据,而跨境贸易量是按月度统计的,因此,无法选择其作为解释变量。接下来依次选择汇率、物价水平(CPI)、出口规模、进口规模,分别记为X1、X2、X3、X4作为解释变量。其中指标的选取为2009年11月到2011年3月的月度数据,相关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国际统计局网站、国家商务部网站等,保证了数据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2.指标处理
在本文中,Y、 X1、X2、X3、X4分别代表跨境贸易量、汇率、物价、出口规模、进口规模。为了减少模型误差的产生分别对其取对数,记为LNY、LNX1、LNX2、LNX3、LNX4,对其一阶差分分别记为DLNY、DLNX1、DLNX2、DLNX3、DLNX4。另外本文相关操作均在Eviews5.0中实现。
(二)实证检验
1.ADF检验
ADF检验主要是用来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该检验的原理主要包括如下公式:
t=1,2,...,T (1)
t=1,2,...,T (2)
t=1,2,...,T (3)
当检验结果接受原假设H0:η=0时,即证明单位根存在,当检验结果接受备选假设H1:η
分别对LNY、LNX1、LNX2、LNX3、LNX4进行平稳性检验,ADF值如表1所示,以LNY为例,在进行了包含常数项的ADF检验后,LNY在原阶水平下的ADF为-2.259473,分别大于1%、5%、10%显著水平下临界值-3.959148、-3.081002、-2.681330,因此该变量是不平稳的。接下来对该变量进行一阶差分,ADF值为-6.997607,分别小于1%、5%、10%显著水平下临界值-3.959148、-3.081002、-2.681330,因此该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同样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他四变量也在一阶差分后实现了各自的平衡,即LNY、LNX1、LNX2、LNX3、LNX4均为ARIMA(1,1,1)。
2.协整检验
由单位跟检验可知,LNY、LNX1、LNX2、LNX3、LNX4均为一阶单整,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1987年由1987年由Engle和Granger提出的,这种检验的思想主要是围绕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的单位根检验。若残差序列为非平稳,即使模型有较高的拟合优度、显著性水平较好等,但仍存在“伪回归”现象。其中检验的步骤主要如下:
(1)若k个序列y1、y2,…yk均为一阶单整的话,则建立这些序列间的回归方程:y1t=β2y2t+β3y3t+…+βkykt+ut,t=1,2,…,T
那么,该模型的残差为:ut=y1t-β2y2t-β3y3t-…-βkykt
(2)判断残差序列u是否平稳,则先要通过判读该序列是否有单位根。
(3)在残差序列u平稳的基础上,则可以确定变量间的回归方程,确定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否则变量间则不存在协整关系。
基于上述理论,首先对LNY、LNX1、LNX2、LNX3、LNX4进行回归,得到回归方程ln y=-523.36+6.96ln x1+10.8ln x2+0.18ln x3+1.68ln x4,(方程3),其中模型的拟合优度R-squared为0.94,且其他各项检验均通过。
接下来,对残差序列的稳定性进行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残差序列RESIOD1在的ADF值均小于各种显著水平下的值,因此,该残差序列平稳。
另外,通过图2可以更直观地对残差序列RESIOD1的平稳性进行判断,如图2所示,残差序列的扰动项均位于虚线范围内,进而也就证明了回归方程的正确性。
因此,回归方程ln y=-523.36-6.96ln x1-10.8ln x2+0.18ln x3+1.68ln x4表明LNY、LNX1、LNX2、LNX3、LNX4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该方程表明长期来看,汇率若增加1%,则人民币跨境贸易量减少6.96%,物价上涨1%,则人民币跨境贸易量减少10.8%,出口规模增加增加1%,则人民币跨境贸易量增加0.18%,进口规模增加增加1%,则人民币跨境贸易量增加1.68%。从长期来看,各变量间的实证关系与前述理论相吻合。
3.误差协整模型(ECM)
协整反映的是经济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而实际经济数据往往由“非均衡过程”生成的,因此,模型还需要用数据的动态非均衡过程来逼近经济理论的长期均衡,这时则需要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的基本思想如下:
(1)求模型:yt=k0+k1xt+ut,t=1,2,…,T 分别求出相关系数和残差序列,其中u=yt-k0-k1xt,t=1,2,…,T
(2)将ut-1替换上式中的u=yt-k0-k1xt,那么就可以得到Δyt=β0+αut-1+β2Δxt+εt的相关参数,其中误差修正系数α又被称为调整系数,表示在t-1期yt-1关于k0+k1xt-1之间的偏差的调整速度。
建立LNY、LNX1、LNX2、LNX3、LNX4间的ECM模型,方程如下:
DLNY=-23.44DLNX1-11.38DLNX2+1.03DLNX3+ 2.24DLNX4-1.15U(-1)(方程2)
在上述的ECM模型回归方程中,差分项U(-1)反映了短期波动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的短期变动分为两方面:一是在短期内汇率平稳性、物价平稳性、出口规模、进口规模波动的影响,我国的汇率平稳性、物价平稳性出口规模、进口规模对人民币国际化趋势的短期弹性系数分别为-23.44、-11.38、1.03、2.24,这表明短期内,汇率上升1%,则人民币跨境贸易量减少23.44%,物价上升1%,则人民币跨境贸易量减少11.38%,出口规模增加增加1%,则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增加1.03%,进口规模增加增加1%,则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增加2.34%;
二是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汇率平稳性、物价平稳性、出口规模、进口规模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差分项U(-1)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即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项将以1.15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拉回均衡的状态。
四、政策建议
(一)逐步完善汇率制度
充足的国际储备是人民币实行单独浮动和充分自由兑换的重要条件。现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为适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需要,现行浮动汇率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首先,不断完善人民币形成机制,逐步使市场机制在汇率决定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灵活应用汇率政策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其次,在实现长期目标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并逐渐安排好有关措施,将短期的调整和长期的改革结合在一起。再次,从目前我国汇率安排现状和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来看,近期内应以保持稳定为主,中期应以扩大汇率弹性为主,长期应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为主。最后,合理选择外汇储备货币币种组合和每种货币的比重,以用来减少汇率的风险损失。
(二) 做好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
人民币顺利成为境外借贷资产是人民国际化的重要阶段。境外累积的人民币数量达到了一定程度时,人民币借贷的需求量必然会大大的增加。人民币在境外的借贷情况的发生会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人民币境外存量的增大会对我国货币供给量、国内价格水平、人民币利率及汇率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加强离岸金融中心建设非常的重要。离岸人民币规模的日益扩大与离岸人民币业务开展和离岸市场的建立,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通过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业务来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融入全球的最现实、最直接的选择。
(三)在进口贸易中主动使用人民币结算
目前国际贸易市场基本上是买方市场,进口企业占据了很大的主动权,因此在进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可能性更大。要大力引导鼓励国内企业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特别是进口原材料、低端产品等出口替代性高的产品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只有促进贸易方向多元化,不过分依赖个别市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品的出口替代性差,才能提升企业在国际贸易当中的话语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以至人民币国际化才会有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刘光灿,蒋国云,周汉勇.人民币自由兑换与国际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 巴曙松.人民币国际化的边贸之路浙江经济[J].浙江经济2003(15):11-12.
[4] 苏意君.中国与东盟一般贸易人民币结算难点与对策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09(7):16-18.
[5] 韩骏.论我国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改革的策略[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9(11):10-13.
[6] 黄泽民.分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J]. 国际融资,2009(5):33-34.
人民币结算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美国采取各种措施迫使人民币升值,引起社会各界关于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激烈讨论。本文利用Elbadawi和Montiel均衡汇率模型估算人民币均衡汇率,与实际汇率比较得出:人民币仍存在升值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如下建议:要抓住人民币升值的契机,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步伐,推进企业不断提升其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均衡汇率 人民币升值 效应分析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其基本根据就是我国经常项目长期顺差的存在及人民币币值低估对其本国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衰退的冲击。近期,美国众议员集体对我国汇率政策发难,提议动用一切可用资源,促使我国结束汇率操纵,不再利用被低估的汇率来促进出口,并对我国输美产品征收反补贴税。这一事件,使得人民币升值不再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我国国内的观点主要是不支持人民币升值,认为美国逼人民币升值另有图谋:一是配合美国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结构调整,通过迫使人民币升值削弱我国产品竞争力;
二是我国拥有庞大美债,人民币升值将稀释债务;
三是通过干预人民币汇率影响我国崛起。张陶伟明确表明人民币不应当升值。他认为,人民币其实对内在贬值,对外在升值,不过这种升值是一种虚象。本文均衡汇率模型估算人民币均衡汇率,与实际汇率比较判断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并基于此分析其影响。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最早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分析的是美国的克拉维斯教授(1981),他根据购买力平价估计197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0.46人民币。Frankel(2004)依据修正的购买力平价理论,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选择118个国家2000年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以对数形式和绝对形式得出2000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44.8%和36.1%。
Jeong和MaZier(2003)根据基本均衡汇率理论,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2000年我国实际汇率进行分析,得出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相对于名义汇率低估60%,相对于实际有效汇率低估33%的结论。Goldstein(2004)依据简化的基本均衡汇率理论,按照我国经济动态特征估计方法对2003年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进行测算,得出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相比低估15%-30%。
Virginie Coudert and Ccile Couharde(2005)采用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方法对145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国家2003年的双边实际汇率、相对人均收入进行分析,得出当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41%-49%的结论;
并采用行为均衡汇率方法,以21个新兴国家1980年第1季度到2002年第4季度的数据为样本,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实证研究,得到2002年人民币双边实际汇率低估17.8%的结论;
采用基本要素均衡汇率方法分析出口占进口比率、进口占GDP比率、经常账户余额、净外国直接投资、净外国资产、贸易开放度等因素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得到2002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27%,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低估49%,2003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23%,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低估44%。
(二)国内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始对均衡汇率进行研究。在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的相关文献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卜永祥(2001)根据DLR三商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1987-1998年之间的样本数据,得出亚洲金融危机前人民币汇率低估的范围在5%-12%之间的结论。
林伯强(2003)也是根据行为均衡汇率理论分析1955-2002年之间的样本数据,得出1997、1998、2000年实际汇率均高估,但高估幅度呈下降趋势。
郭荣华(2006)对“B-S效应”模型进行简单的扩展,得出生产力与实际汇率正相关的关系,证明了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必要性等。
赵志君和陈增敬(2009)认为我国应该根据自身新兴大国经济的特点建立了一个包括实际汇率、实际利率和经济增长率在内的一般均衡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当前人民币是否高估的问题。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估算
本文根据Elbadawi和Montiel均衡实际汇率模型并结合人民币汇率自身的特点作为建立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实证模型的基础,选择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开放度、净国外资产实际基本经济核心要素变量为主要依据,通过估计一个简约方程来确定均衡汇率水平。
(一)建立模型
1.变量。具体表现为:
一是劳动生产率TNT。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额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本文用贸易品部门的相对生产率进步作为劳动生产率的变量。
TNT=(CPI/PPI)/(CPIf /PPIf)
其中,CPI、PPI代表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CPIf、PPIf代表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
根据著名的Balassa-Samuelson效应(简称“B-S”效应)可知:如果一国的相对劳动力持续上升,则该国货币将出现实际升值。
二是贸易条件TOT。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综合考虑贸易条件三种不同的形式: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我国贸易条件可以近似的转化为我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比。
TOT=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对汇率的影响机制是:当贸易条件改善时,经常项目收支随之改善,这将要求实际汇率升值以维持经常项目的长期均衡;
当贸易条件恶化时,将通过实际汇率的贬值来维持外部经济的长期均衡。
三是经济开放度OPEN。经济开放度是多维的,本文主要考虑贸易开放度,用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来表示。
OPEN=进出口总额/GDP
对汇率的影响机制是:当开放度较低时,大量限制自由贸易的政策会增加一国进口产品的价格,同时也会导致非贸易品价格上涨,从而使一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
四是净国外资产NFA。国外净资产是国外资产与国外负债相抵后的净额,主要包括一国的外汇储备、黄金等。本文主要考虑占比较大的外汇储备,用外汇储备额与GDP的比例来表示。
NFA=外汇储备额/GDP
对汇率的影响机制是:当本国的净国外资产增加时,其国外收益也增加,经常项目收支改善,会促进本国货币的升值。
五是实际有效汇率REER。
REER=名义汇率*(CPIf/CPI)
2.数据。鉴于2005年7月1日我国确定新的汇率制度―钉住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本文选取2005年第三季度到2010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数据为样本数据。本文只考虑我国主要贸易国―美国,因为花旗中国的经济学家黄益平、德利佳华公司外汇策略师贾可柏、瑞士联合银行等估算人民币汇率一篮子参考货币中,美元占比达百分之七十以上。数据来源主要有:美国劳动统计局、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3.模型。本文通过协整分析,得出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为:
dln(reer)=-0.1232+1.0490ln(tnt)-
0.8363dln(tot)+0.6058dln(open)+
0.3048din(nfa)
对汇率的变化率影响的正项因素主要有ln(tnt)、ln(open)和ln(nfa)的变化率ln(open),对汇率变化率影响的负向因素主要有 的变化率。
(二)汇率估算
以2010年第二季度的数据为依据估算人民币均衡汇率为7.820272,而实际汇率为7.526256。这说明了人民币汇率处于低谷状态,人民币仍存在着升值的空间。
人民币汇率调节的效应分析
为了实现国内外经济均衡,依据以上结论,人民币应该进一步升值。人民币升值短期内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取决于升值的速度和我们对机会的把握。人民币稳步升值的效应分析如下:
(一)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依赖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只有出、进口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时,才能有效地减少我国的贸易顺差。
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还要考虑行业的不同。进口方面,对于生产要素进口行业(如航空业、钢铁业),升值带来的正效应被能源、原材料国际价格的大幅上涨抵消了;
出口方面,对于加工贸易行业,升值带来的负效应被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抵消了。而且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在出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可抵消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
(二)对引进外资和资本流出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既增加外商投资的成本,又提高其利润的外汇收益,所以对外资的负效益是不确定的。随着投资结构的优化和投资质量的提高,外资的投入会有一定的增加。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在国外市场的投资能力,特别是减少企业的并购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的国外直接投资,进入国外技术壁垒高的行业。
(三)对国际储备和外债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会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缩水,但也增强了我国偿还外债的能力。
(四)对国内通货的影响
由于进口产品的低价进入、原本出口产品的转回和过剩的产能,国内有效商品供给量大幅增加,使物价水平下降;
但是央行为降低升值预期,一般会增加货币供给量,而且外资大量进入股市、房市,造成资本价格的上涨,导致一定的通货膨胀。
(五)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根据蒙代尔和弗莱明的“三元悖论”可知,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扩大货币政策的发展空间,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强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
同时升值的压力会迫使央行大量购进外汇,增加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而增发的货币主要流入无投资意向或无生产性投资意愿而持有外汇的机构和个人手中,导致有项目和投资愿望的一些民间投资者缺乏资金支持,这就与经济发展对资金运用有所需求而相背离,影响了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力度。
结论
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研究发现,Elbadawi和Montiel均衡实际汇率模型最为有效而且被广泛应用,所以本文选取该模型作为建立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实证模型的基础。同时发现,影响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因素很多,但以往实证分析的结论表示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开放度、净国外资产四个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利用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模型估算人民币的均衡汇率,与实际汇率比较发现,人民币汇率仍有升值的空间,但不是很大,这说明了我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管理的成分较大,浮动的成分较小,汇率制度也有可以完善的空间。
至于人民币升值,我们不必抱以悲观的态度,不能只看到了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短期冲击等不利影响,要以长远的眼光多角度地分析人民币升值的经济效应。本文从对外贸易、资本流动等五个方面分析,发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经济而言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我国要保证人民币稳步升值,并采取措施趋利避害,如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生产和出口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产业,将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转为产业内部消费等。
参考文献:
1.MacDonald. Exchange Rates and Economic Fundamentals: A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 of BEERs and FEERs[S].MS Working Paper,1998
2.Jerome L Stein,Polly Reynolds Allen.Fundamental Determinants ofExchange Rate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Jeong S-E, J. MaZier. Exchange Rate Regimes and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in East Asia[J].Revue economique,2003,5
4.卜永祥.中国均衡实际有效汇率:一个总量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2001
推荐访问:结算 人民币 论文 人民币结算论文【五篇】 人民币结算论文(精选5篇) 人民币结算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