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适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变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几年中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等实践教学方法经常被提及,但民法的课堂教学中究竟怎样扩充各类实践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效果值得深思。民法在现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堂教学实践论文【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在教学中,如何适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变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几年中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等实践教学方法经常被提及,但民法的课堂教学中究竟怎样扩充各类实践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效果值得深思。
民法在现实生活中的适用范围极其广泛,集中反映经济利益与人身利益最为直接、最为普遍的关系。目前虽不同学校和专业的学生民法课时差异较大,但其课堂教学多为教师精细讲解概念、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偶尔会穿插一些案例进行说明,终未能突破从理论到理论的限制。这对于初学民法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更易被纷繁复杂的民法术语所困惑。
案例教学在民法课堂中的选择性运用
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哈佛法学院对学生的职业训练中。1875年,哈佛法学院首任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德尔,明确提出把案例法应用于法学教育,认为案例能够成为理论法学最为有力的媒介,唯有通过仔细分析法官在判决重要案件时的推理过程,方能洞悉潜在的法律原理。有学者认为,所谓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资料,将学习者引入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方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它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强调学生的学,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有相当大程度的转变。i案例教学其实质在于情境运用和师生互动,这对培养和提高法学学生理解及运用法律的能力,推动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案例教学可以丰富民法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检查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很多民法概念如民事法律行为、物权等比较抽象,概括性、逻辑性强,如能运用典型、生动的案例教学,通过分析讨论,更易使学生融通不同知识之间的层次,提高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然而,案例教学在民法课堂教学中并不应是频繁运用,亦或不论总论、分论均有一定课时比例进行案例教学法,而应进行选择性应用。
(一)案例教学选择性运用的缘由
源于英美法系的案例教学法具有判例法的传统,其要点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和回答,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重在激发学生独立地思考和研究,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法律推理、分析技能和法律实践能力。而学生也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研判,提高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法律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从辩争中寻求真相。这一模式和通过对不同判决的研究去寻求法律规则并加以运用的传统,甚至是英美等国的法律、政治制度相适应的。ii在大陆法系国家,有法学家长期研究法律的传统,存在成文法的立法习惯,在实践中更是援引成文立法规定进行判决。对法学学生的教育以系统的法学知识讲授为主,侧重于灌输给学生法律的基本理论,更注重学生对整个法律体系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势必让学生首先掌握学习运用成文法的基本思路,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可就民法的部分内容选择性进行案例教学。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组织
着名的法学家E博登海默先生认为,教授法律知识的院校,除对学生进行实在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外,还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案例教学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之一。在选择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时,应当考量这一内容的难易程度、重要性和以案例方式进行教学的可行性等。目前大多数院校会在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开设民法课程,此时学生对于整个民法体系或不同法律之间的逻辑关系还不是很清晰,因此应当选择难易适中的内容进行案例教学。在期末阶段,则可针对综合性较强或较难理解的内容,设计出案例教学,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整门课程的理解。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语文知识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渠道。然而,我们阅读教学形式老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阅读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的阅读知识转化能力受限;阅读教学活动单一,学生的阅读情感得不到共鸣。鉴于以上弊端,我对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探析,在此将个人看法与尝试与大家共同商榷。
1.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感受文本,从朗读中感受文章的精华
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特殊的阅读心理特点,点燃他们诵读激情?“读”。“读”,我们才知道课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才能感觉到文章作者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透与空灵。将文章读上两三遍,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总之,要用“心”去朗读,去感受文章的精华。将“读”的思维与作者“写”的思维契合在一起,然后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全文,声情并茂地美读一番,你定会热血沸腾起来,你的思维定会飘逸起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文章感情的传导者。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有所知,又要让学生有所感,才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实现语文育人的目标。比如在学习诗歌、散文时,可以挑选乐曲作背景音乐听、诵、唱、谈,激发学生配乐朗诵的热情。
例如,讲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课,我播放了歌曲《懂你》,进而说道:“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伴着这首歌曲,我们深情朗读父亲买橘的片段。”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明显感到学生的情感在感化,在膨胀,在生成中被感动着。
2.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
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具体实施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力求开放、关键、客观。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个环节设计很好,但是问题的设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丑小鸭》的教学中设计提问:①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②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把握得是否恰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教师在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时,适时引导、提升学生对“亲情”的更深理解。
3.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可以对教材内容作如下筛选、整合: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让学生分小组从修辞、表现手法、描写角度等方面赏析并讨论,教师作出适当点评,引导积累,即着重指导学生理解、欣赏、记忆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仿写、改写等写作训练,使其逐步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2)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阅读教学应是一座桥,一座沟通课内与课外的桥,工程师架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让人们到达更远的地方。一堂阅读教学课的设计,也是要通过课文这座“桥”扩展学生视野,让他们到达一个更加高远的地方。
(3)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地表现自我,当学生已走近阅读、喜欢阅读时,教师应该扮演好导演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一个个与阅读相关的大舞台。如“好书推荐”的演讲、课前三分钟演讲、诗歌朗诵比赛、时文名段品评、讲故事、语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讲述、竞赛、品评、交流等活动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进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优秀者促动后进生,形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班级气氛。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育 理论 实践 创新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兴趣,而且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紧紧抓住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采用生动有趣,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展开,将知识理论和实践教育通过有益又有趣,寓教于乐的形势传达给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轻松氛围之中,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并且感悟语文的人文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语文课“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一、 将拼音的学习直观形象化,提升学习兴趣,打牢基础
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根据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按照年龄段的不同,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有两个阶段就是“童年期和少年期”,这也是在小学过程当中最主要分布的两个阶段,也就是我们小学生具有的思维阶段,在这个阶段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同时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潜力,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应该以一种生动有趣而形象的方式对学生展开语文教育,特别是语文基础知识方面,避免其枯燥性,而要提升其有趣性。
语文二字,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字,而在湘教版小学语文中,不管是学习“字词句段篇章”,无非就是语言和文字的集合,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深入到语言和文字当中,首先要学习拼音,这也是在小学语文当中首先要学习的内容。
将拼音教学形象生动化。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要有意识的将拼音教学形象生动化,目的就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学习的枯燥性,在声母和韵母的学习及其组合当中,每个字母的读法和写法是学习的关键,教师形象化的将读法用现实的声音表现出来,将写法用形象化的事物勾勒出来,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知,这就能提高有趣的记忆效果。
像字母a,发音“啊”,写法又像张开的一张嘴,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发音“啊”,让学生张大嘴,大声读出,随后教师可以引入一小故事,“大家感冒发烧的时候,去医院看大夫,大夫让你张大嘴,并且要喊出“啊”的声音,这个字母a就是你在看大夫的时候用到的字母,圆圆的“肚子”就是你张大的嘴,而这个“啊”的发音就是你喊出来的,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字母,这样有趣的故事引入,就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有效展开,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当中,探究了学生在学习中感官投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结论是最好的学习效果就是学生“眼耳口手”的综合运用,这样比单纯听或读要高出20%至30%的效率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避免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运用多种有效的学习角度有效渗透,进行全方位的知识学习和探究。
课文《咏鹅》的多媒体教学展开运用。
骆宾王的《咏鹅》,我们用这首简单的小诗来做例子,简明扼要的说明一下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以此类推,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全方位的运用,提升学习的直观有效性,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的有效参与,起到事半功倍,寓教于乐的作用。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小诗简单易懂,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描述的是一只白鹅在绿水里畅游的情境,读完后,我们身临其境,好像就是到了那幅图画之中,感觉在眼前的就是“白鹅、绿水、红掌和清波”,整个画面有这四种色彩组成,令我们很开目,而且伴有动作和声音,这就是“曲项和向天歌”,这首小诗如果单纯的去讲解,学生不会有一种完美的感受,也体会不到大自然赋予语文的视听之美,这就需要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了。
教师提前搜好视频,或者做好幻灯片,配上声音,而且带有朗读,让学生一边听多媒体的朗读,一边跟读,同时能够看到鹅的图像,“它仰着脖子向天上唱歌,同时洁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火红的掌拨着清清的水,仿佛在自由自在的玩耍”,这样,一幅绝美的“咏鹅图”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口读和手写,多种感官并用,会很快的记住所学的每个内容,而且体会到了大自然之美,在学习基础知识理论的同时,得到了美的升华和素养提升,这就是我们教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实践的教学中,也总结了经验,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提升教学经验,逐步提高。
三、 注重学生能力教育,以能力实践反观理论学习。
我们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包括语文的学习都不是培养书柜的,不是培养和电脑比赛的机器,而是通过知识理论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能力,以能力来带动知识的运用,从而进行理论知识的反观学习,从而查缺补漏,提升运用能力,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对能力的培养就是强调要建立在理论基础知识之上,因为理论到实践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通过能力来加深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培养。
培养学生语文情感,达成学生人文素养。
在现代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同时都提到了对学生心理及情感的塑造,在教育学当中强调从知识的教学中提升出人文情感,规范学生的行事准则,在心理学当中强调学科素养对学生一生的人格培养及价值观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仅仅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要从中升华出一种情感,一种人文情感,这种情感是从学习中得到的。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完美教学,既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同时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的灵活应用与创新,这需要教师的匠心独具,在实践教学当中不断的进行体会与摸索,形成适合自己,有适合学生的一套教育教学体系,“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从小学开始就提升起学生的兴趣,有效的做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最终形成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正确运用,受益于学习、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生中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李明新《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社会文献出版社
2、内蒙古大学《小学课堂教师教学设计使用手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改革政治科教学方法是多年的话题。我从教十年,听了几十节教学研讨课,发现有的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说是启发式教学,灌输式却占了主导地位,形式主义浮于课堂之中:上课钟响了,老师进教室、起立、坐下,简单地复习旧课后在学生根本未了解本节要学习什么内容的情况下教师便讲授新课了,然后提问布置作业。一整堂课均是教师一张口在动——标准的注入式。一节课下来学生昏昏然迷迷糊糊带着许多疑问走出了教室。
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思考与探索,我提出了“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即一节课45分钟,用30%的时间复习巩固旧课和预习新课,40%的时间用于教师精讲新课,剩余的30%时间学生小组讨论,深化认识,巩固新知。“三四三”既是课堂时间的分配,但更主要的是把政治课堂分为三大板块,融新旧知识的学习、学习知识与锻炼能力于一堂课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我从九五年秋开始在初三进行对比实验:把初三级四个班分为两部分,三(1)、三(2)班用“二七一”教学方法,三(3)、三(4)班采用“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以讲授初三教材中的“人才”一课为例谈谈“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1.复习旧课,预习新课(30%)
2.复习旧课:提出三个问题(幻灯放出)分别让学生书面作答,俗称“默写”。
3.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什么?
4.认清历史责任的关键是什么?
5.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比以前提高了,为什么还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生作答后收卷,约需5分钟。复习旧课无须面面俱到,抓住重点即可,目的既是督促学生在课外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亦是为新课作好准备。
1.出示提纲,预习新课(10分)
2.为什么说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试举二至三例说明。
3.人才的含义是什么?
4.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5.祖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6.社会主义现代化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7.为什么说青年时期是成才的最佳时期?
8.成才的关键是什么?青年学生应如何做?
布置预习提纲力求全面,但每个问题答域不能太广,且问题应有层次性。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优点有三:1了解和熟悉教材结构,初步了解教材内容;
2有目的地在教材中寻找答案;
3对疑难问题有渴望老师解答的要求。预习是一个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不能全依赖在课外进行,尤其是自觉性较差的农村中学的学生。如果缺少了预习环节,学生不了解新内容,就会造成顾上不顾下,忙于笔记而疏于听讲。
教师精讲,突出重难点(40%)
学生预习后,教师必须把上面的7个问题一一提问学生,对普遍认为较易理解的问题略讲,对疑点较大的重点问题给予启迪,如本课中“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一个难点,教师必须精讲,最好举例说明:例一、李小姐是银行职员,工作认真,待人热情,多次把自己有限的工资捐赠给山区希望学校,受到人们的赞誉,但由于业务水平不过硬,三年中先后4次搞错账目,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例二、刘勇大学毕业后去当兵,刻苦钻研业务,在全军报务竞技中获一等奖,但为了金钱,把军事秘密泄露给台湾特务,成了人民的罪人。问:李小姐和刘勇是否人才?为什么?通过例子,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有德无才非人才,有才无德亦非人才,只有德才兼备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教师精确的举例对学生对照课本内容形成概念和明确观点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亦照顾了中下层学生。
小组讨论,深化认识,巩固新知识(30%时间)
讨论必须有专题,政治课每节内容都含有一定量的概念和几个观点,要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和深化对观点的认识,单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师生的讨论甚至是争论才能透彻理解并牢固掌握,因此政治教师不能独占最后30%的时间。以此课为例,引出讨论专题:
(1)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成名成家的人才是人才,对吗?为什么?
(2)陈木匠手工超群,为人忠诚,他是否人才?
这两个专题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人才的概念。问题映出后,全班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肯定学生认识人才有类别和层次之分,有高级人才(如科学家、艺术家等),中级和初级人才,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人也是人才。木工做得好,大饼烧得好,同样是为社会作贡献,因而也是人才。
只有通过讨论,才能加深认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和透彻地掌握观点。
“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板模式,而是可以函盖很多内容的灵活变通的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对难度不大较易掌握的教材内容,我大胆地请学生登上讲台,充当小老师。具体做法是:先布置授课内容,让学生备好课,教师检查并修改教案,然后确定“小老师”对象。由于小老师语调童真,比喻更贴近学生实际,因而颇受同学的欢迎,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常浓郁。正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我们多么希望其它学科也象政治课那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我们多么想政治课也象其它课一样每周五节。”可见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劣对学生兴趣的影响。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即时型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类比案例式教学;
专题研究式教学;
角色扮演式教学
作者简介:刘兴坡(1977-),男,河北赵县人,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 20130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海事大学校重点课程“环境科学概论”、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2013上海海事大学教改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66-0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相对于理论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教学往往成为高校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使得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导致一些专业学生就业率低下。譬如,2012年上海市教委对本市高校中的部分本科专业发出了预警,将连续3年以上签约率低且布点较多的18个本科专业列入了2012年度预警专业名单。这更增加了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紧迫性。
一般来说,理论教学主要指的是课堂讲授环节,以教材知识传授为主,其主要特点是“Learning by Listening”。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形成了包括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成熟和完整的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在当前教学体系中占有绝对的分量。而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其主要特点是“Learning by doing”。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时间和场所往往比较有限,这直接影响了高校实践教学的效果。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理论课堂的即时型实践教学方法,并在“环境科学概论”课堂上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即时型实践教学方法简介
传统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种“二分法”割裂了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实际上,理论教学中可以穿插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中也可以包含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互交融、互为支撑的。文献[1-6]均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行了阐述,并开展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实践。因此,除了纯粹的实践教学环节之外,还可以在理论教学的间隙,高频率地设置实践教学小环节,提高课堂理论知识的“活度”,激发学生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为能力培养奠定基础。有鉴于此,本文对基于理论课堂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并形成了“即时型”的实践教学方法,以作为传统实践教学环节的补充。
本文所提出的即时型实践教学方法是指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实践、学生体验、案例等形式来延伸理论课堂的功能,使得学生在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实践能力培养。由于该实践教学是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中,通过课堂即时延伸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本文称其为即时型实践教学方法。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融视角下的即时型实践教学定位
如前所述,当前高校应该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融的培养体系。为此,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并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定位,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实践教学的方案,增强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首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知识认知背景,如果没有一定的前期专业知识传授为基础,实践教学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在实践教学活动之前,往往安排一定的理论教学。同时,实践教学也为理论教学提供现实素材,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提高理论教学知识的活化度,从而相应地增强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的体验感和亲切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当前教学体系的两个重要流程。
其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类似之处。譬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均需要构成一个体系。不同的是理论教学以知识点为核心,是一个逻辑体系;
而实践教学以实际问题为核心,是一个问题体系,着重于解决问题的流程和方法。表1对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再次,理论教学的作用是为了提供学生该专业必要的背景知识,建立学生对该专业知识的初步认知。从知识继承的角度,保证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从知识创新的角度,理论教学有助于建立学生专业知识的参照系,为学生今后形成批判意识提供必要的思维素材,因为创新总是在对特定知识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获得的。
最后,实践教学的作用是在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体悟等形式,针对特定的问题情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点(主要包括课堂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形成解决特定问题的知识链,并制定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对于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还要着重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提炼并提出问题的能力。由于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获得的,与理论教学不同,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应该定位于学生特定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教学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是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因此应该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按照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不同,可以将实践教学分为如下几种模式:自学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导向的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和创业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传统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存在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互补的,因此,除了在大学培养期的大周期之内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大循环”,还有可能在理论课堂的教学周期内,设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小循环”,构建即时型实践教学模式,以作为传统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
严格来说,学校内的实践教学均可认为是一种实践模拟过程。当前的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均可以认为是实践模拟的途径。在理论知识传授的课堂如何进行实践教学还是一个被忽视的环节。同时,由于理论教学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绝对的比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理论课堂进行即时型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三、基于“环境科学概论”课堂的即时型实践教学
笔者结合“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实验了如下即时型实践教学方法:
1.类比案例式教学
首先,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与特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譬如,在讲授“水体富营养化”时,可以将其与太湖蓝藻事件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形成“太湖蓝藻事件如何解决”的问题意识。在案例的选择方面,要选择邻近地区的、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案例,使得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切身感知,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其次,将国内外比较成功的案例与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的案例(如太湖蓝藻)结合起来。譬如,将日本琵琶湖的环境治理与太湖蓝藻事件进行对比,使得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
再次,将现实中正在开展的实践与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的案例(如太湖蓝藻)结合起来,增强知识的现实性和亲近度。譬如,2007年无锡市推行水功能区达标的“河长制”,即全市各部门的党政“一把手”分别担任64条河流的“河长”,各区、县乃至乡镇,大大小小的河汊也都指派“河长”负责,一河一策,逐条治理。“河长”们面临的压力是完不成任务就要被“一票否决”。“河长制”实施一年,全市79个考核断面达标率就由原来的53.2%上升到76.62%。
最后,还可以举出其他案例来反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并预留悬念,供学生课下探索。譬如,除了太湖蓝藻之外,还有东海赤潮、青岛近海绿潮、上海黄浦江的绿萍和水葫芦等问题,进一步强化知识的广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为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素材库建设。特别要注意阅读报纸、网络媒体报道,凝练出比较鲜活的案例库,全面搜集相应的视频与文字材料,以备案例教学之用。
2.研究专题式教学
专题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不囿于传统理论教学的逻辑框架,敢于采取渗透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找寻主要矛盾、确定解决方案,为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譬如,在笔者教学时,通过布置大作业的方式,将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作为专题进行课堂学习,通过课下的资料搜集等过程,形成课堂演讲的PPT。
3.角色扮演式教学
换位思考既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有用。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多给学生提几个角色扮演式的问题,如“假如您是环保局长(市长、工程师、科研人员),您如何来应对垃圾围城”等等。通过变换角色、换位思考,达到对知识的多视角考察,形成比较全面的实践技能。对于有条件的课堂,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可以在课堂进行角色扮演,还原特定的情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悟。
四、结语
能力来源于实践。当前高校毕业生与社会脱节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能力培养环节的薄弱,本文通过对理论课堂实践教学的充分挖掘,提出了基于理论课堂的即时型实践教学的方法,可供当下的实践教学研究借鉴。
参考文献:
[1]蔡则祥,刘海燕.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几个角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79-80.
[2]宁晓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功能的互补融通——基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2):53-55.
[3]魏玉梅.将实践教学引入“两课”教学[J].江苏高教,2006,(2):86-88.
[4]胡国柳,韦开蕾.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五步”教学新模式的探索[N].中国教育报,2012-08-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