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能从事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能进行基本技术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其核心任务就是能根据设计文件(图纸)按照施工程序和房屋构造方式,在相应岗位上组织基层班组共同生产出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建筑基础实训总结【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建筑基础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能从事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能进行基本技术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其核心任务就是能根据设计文件(图纸)按照施工程序和房屋构造方式,在相应岗位上组织基层班组共同生产出符合设计文件和现行规范要求的建筑产品。据此我们对一般建筑的组成进行“拆解”,形成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即将一般建筑工程“拆解”为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分析其内部构造联系,熟悉各构件受力特征、构造方式、工艺标准和施工方法等,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对一般单体建筑形成整体认知,并与相应课程形成一一对应关系。一般房屋建筑是由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组装成分部工程进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单体建筑,这个过程涉及到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建设法规、现行《施工规范》的应用等诸多生产实际问题。即通过“营造”形成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建造房屋服务,而非结构设计、更非规划和建筑设计。因此,围绕“如何建造房屋进行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就成了我们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做法。通过“新课程体系”构造原理图解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按照建造房屋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的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把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纳入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形成了“两大课程体系”和“四分段课程模块”体系。即形成了新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详见本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图解”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图解”。
同时也形成了“四分段教学课程模块教学模式”(简称模块化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是符合职教规律和职业教育要求的。即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包括“两课”、体育、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基础、劳动实践、入学教育、军训等;
专业基础素质与基本技能课程模块:包括识图、识图实训、建筑CAD、建筑CAD实训、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试验与实训、认识实习、建筑构造、建筑构造实训、施工组织、施工组织实训、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预算实训等;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建筑工程测量、测量实训、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施工课程实训、施工工艺实习、核心技能培训、测试、双证书培训与考试、毕业设计、顶岗实训等;
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包括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等。有了新的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还是不够的,我们又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基础岗位、结合人才需求调研材料,大胆地对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取得了明显效果。根据整合后的课程我们组织编写教材,使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均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整合与教材建设
(一)专业课程整合
课程及内容整合应围绕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优化组合,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建造房屋和专业培养目标之需要。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遵循建造规律、认知规律、删减不相适应的老内容、增加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方面的新内容、突出应用、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
(二)专业教材建设
根据新修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新的课程体系,按照“贴近工程实际、适应工程需要、反应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之职教特色要求,直接选用统编的公共基础课、选修课教材,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大部分采用了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我校教师主编参编的有杨平均主编《建筑力学》(下册)、常跃军主编《建筑施工技术》、韩应军主编《建筑施工组织》、郭大州副主编《地基基础》、《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杨文选副主编《建筑施工组织》、参编《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王长平副主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李松岭副主编《建筑工程监理概念》、孙荣玲参编《建筑工程概预算》、牛元甫参编《建筑施工技术》等。建筑教研室、结构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自编了一批实用的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顶岗实训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总结
建筑基础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人才培养方案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方案,是教育机构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要实施的一切活动及其安排的总体规划,具体规定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所需教学条件以及实施教学和评价的建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但是传统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环节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先上完理论课,再进行相应课程的实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相关知识未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往往学生实训时,理论课内容已经忘记。第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根据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老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学习,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第三,课程教学内容未能与职业岗位工程内容相一致。所以急需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制定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基于工程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应当如下。首先,专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行业情况调研
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与已毕业的本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人数比例、工作岗位及专业知识需要等情况;
2. 请企业老总们来校参加专业设置的研讨会,提出本专业课程设置看法与对学生的要求等;
3. 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走访,了解行业最新发展状况及急需专业人才。其次,专家及专业教师根据对行业调研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本校建筑工程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岗位群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职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相对应的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即确定课程体系。最后,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所需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确定
通过专家分析该岗位群的各岗位的主要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归纳形成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以此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领域及相关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2、确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归纳确定行动领域
行业专家通过调研结果分析,再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与确立施工员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比如:施工准备阶段的“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阶段的“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等等。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来构成施工员岗位行动领域。
3、根据行动领域确定专业学习领域
选择典型职业行动领域中有教学价值的并考虑建筑工程的施工特殊性、复杂性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影响,将行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形成了“课证融和、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专业学习领域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基本能力课程,二是专项能力课程,三是综合能力课程。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平台建设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理念,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理念。在实施中实训室建设是关键。实训室的建设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平台,在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统筹规划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有力支撑。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2010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在项目建设期内规划设计校内实训基地(下设4个校内建筑实训中心),使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3000㎡。建立一套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满足岗位实境训练的需要。其中建筑施工实训中心、建筑识图实训中心、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实训中心、建筑施工实训中心满足专门技能训练的要求;
建筑施工管理实训中心满足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还建设了25个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一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满足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结束语
基于工程过程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是按照行业调研、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培养方案实施平台建设等流程进行的。从2008年开始我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建筑工程专业几门课程分别获得省、市级精品课程;
发表关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论文数篇,申请校级课题1个。大部分的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所培养的学生获得企业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建筑基础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能;
实训;
实战;
模型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B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在建筑工程施工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较之其它专业课而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必须在掌握了基础性专业课的有关知识后才能有效地学习,职校学生本身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有待提高,平常积累的知识并不充分,这给计量与计价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不管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预算技能并能进行实际操作是教学的关键,实现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之间的有效“对接”。
基于职校学生学习情况的特殊性,教学中借助建筑实体模型应始终贯穿其中,尤其在后期的实训过程中可大大提高学生技能的应用能力、实践的操作水平。
一、实训强化技能,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中把一栋建筑的土建可分解为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屋面与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四大块,每讲解完一大块便进行图纸的实战练习。
具体做法是在用图纸实训前,先结合利用学校实训基地中的建筑模型,开展如土石方工程、基础工程、梁板柱工程、墙体工程、门窗工程及抹灰工程等实际建筑构件的预算编制。在这些分部的教学实践中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工程对施工图预算造价的影响是最大的,它占总造价的30-40%。尤其是其中的钢筋工程量的计算是最难的,由于中职生学习能力的现状,一般的认识、读懂图纸都需一段时间,何况现在结构图纸都采用了“平面整体表示法”进行标注,其知识点是最难理解、最难想象、最难巩固和最抽象的。我校实训基地中柱、梁、板的钢筋绑扎实体模型很好地帮助解决这一教学难题,使学生有更深的感性认识,通过测量到绘图到实际操纵再到最后的工程量计算、查定额一系列中提高了识读图、测量、施工技术、预算等的综合能力。
教学上采用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任务的确定、完成、对完成任务情况的评估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
因为“平面整体表示法”教学教材上一直以来是空缺,所以教师首先应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把知识点化难为易。以下是用项目教学法在实训基地开展钢筋工程的工程量计算教学的一个案例。
二、理论知识的学习、讲解
KZ钢筋的构造连接知识点讲解是按施工顺序由下往上从基础层的钢筋制作、绑扎、锚固开始,到中间层,再到顶层逐步进行。
第一部分基础层
(一)柱主筋
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
保护层取值:有垫层时一般取40mm,无垫层时一般取70mm。
(二)基础内箍筋
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
第二部分中间层
(一)柱纵筋
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按图集03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教学。
第三部分顶层
顶层KZ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
三、实训基地参观模型
在黑板上讲授理论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初步印象带着问题到实训基地现场。
分组带学生围着柱子钢筋绑扎模型进行讲解,进一步让他们熟悉其中的每根钢筋的构造与相应的理论计算公式;
四、实际丈量、按图施工操作
准备好安全帽、卷尺、下料钢筋、铁丝、笔和纸等分组进行实际丈量,将每组的丈量结果公布于黑板上,取统一准确值(有实际的施工图纸作参考),然后绘出图样;
在绘出的图样基础上(下工地)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绑扎钢筋。
五、计算应用
有了前面的理论学习加实践技能操作作铺垫,学生技能的综合能力尤其在预算的理解、应用能力方面较以前有明显的提高。
算出每一分项的工程量,查、套定额;
求出每项直接费,把所有的结果汇总;
六、归纳、总结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选一组员畅谈感想。学生在此基础上计算实际工程图纸中的内容就相对容易理解多了。
七、实战总练习。
在学生进行了实际建筑构件的预算编制后,将已经准备好了的实际施工图纸拿到教室让学生分组练习。
在实训基地上课认真的基本上已能按图纸算出钢筋的用量,但如何带动落后面?采取措施:将全班分组、分块、座位打乱,让不会的围着会的一起算、一起讨论,老师就主要负责把关,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此实践后大部分人接触到工程实际图纸后不用紧张,也能较轻松地应用。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下特点:
教学对象学生的主体性。让我们摆脱了“一支粉笔”、“满堂灌”、“填鸭式”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脱节的教学方法,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的组织安排到最后答疑解惑、归纳总结,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从分组讨论、接受任务、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到分析得失、提出困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实现做学合一,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课堂直观、情景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对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而言,既要多利用现成的建筑如柱、梁、门、窗等作为最直观教学参考之用,同时更要应用实训基地的建筑模型如基础、钢筋、模板等帮助我们解决“直观”上的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成果明显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分小组从量尺寸到现场制作、绑扎都离不开同学间的团结、互助、沟通交流的能力;
另外这一教学任务的完成不仅掌握了计量与计价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巩固落实了制图、测量、材料、施工技术等的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洁,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建筑基础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初步 工作室化教学法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47-02
1.研究背景和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市场蓬勃发展,亟需大量的建筑设计技术人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于1993年创办了建筑系,十几年来建筑系紧扣职业教育这个主题,培养出了一大批建筑设计的技术人才;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专职教师的年轻化和双师化,带来了建筑行业的最新的信息和技术,校外兼职教师来自建筑设计企业的比例增加,具有职业资格的占大多数,这使得培养的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是“助理建筑师”,就业后能较好地理解建筑设计师的创意,并能把设计方案草图绘制成各种表现要求和各设计阶段深度要求的图纸,协助设计师完成整个项目设计。“建筑设计基础――建筑初步”是一门重在基础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建筑工程识制图技能及建筑形态与空间分析与表达技能,并逐步学会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为其它后续课程如《建筑设计与原理》《综合设计》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2.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建筑初步课已经成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校内实训基地、网上课堂以及配套教材,也参与市级和校级各类教学改革,如笔者所负责的上海市优秀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整合研究”已经顺利结题并获得专家一致好评;
另外,该课程有一支高学历、年富力强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包括副教授2名、讲师3名,团队不定期地与国内外优秀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交流,如英国博尔顿大学、德国汉堡国际传媒艺术与新媒体学院、日本日建工科专门学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
尽管经过了建筑系师生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职教理论指导,由于与就业市场的结合和互动还不够紧密,由于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还不够深入,因此建筑初步课还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虽然本专业在培养对象、教学时数、市场定位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但由于职业教育起步不长,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没跟上,因此还是借鉴本科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导致最后就成为“压缩饼干”,教师也选择性讲解和任意删减内容,而没有认真研究每个知识点的技能培养目标。
(2)教学方法较单一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和学习态度等方面都还比较欠缺,因此,老师就更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能自觉地学习;
而目前的这种通过板书讲课的形式不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能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关乎教学成败的重要手段。
(3)效果反馈不及时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对部分知识的学习效率比较低,有的内容需要反复讲解才可能理解,因此,如果在教学时不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单方面按照教学进度来执行,就可能事倍工半,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就导致学生放弃这门课程,因此如果多和学生沟通、进行模拟实际工作场景的技能测试、阶段性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出现了问题马上解决,就会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3.基本思路
目前高职教学领域探索总结的“工作室化教学法”,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紧扣职业能力培养这个总目标,培养出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这对于其他专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工作室化教学法”精髓在于以“项目”作为开展和组织教学工作的基础,围绕项目建立课程内容、教学场所、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教学团队,并模拟“工作室”的场景组织教学。
由于建筑初步课是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不像二三年级的设计课那样可直接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基础,因此需要对每个“项目”进行特别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围绕“基础技能培养”这个教学目标从四方面入手进行。(1)分析当前建筑市场的基本走势、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基础技能进行深化,确定每个“项目”的具体技能培训目标。(2)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分析各课程的关系,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线,通过“项目”来整合各课程的内容。(3)研究高职高专学生特点从而因材施教,建立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4)基于课程中各“项目”的实际需求而进行“双师型”团队建设。
4.教学设计
4.1“工作室化”课程内容
首先从基础技能培养这个目标出发,把课程内容大致分成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两个板块,然后根据“技能培训为主、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将基本技能再分为“识图与制图能力、方案理解能力、方案理解和表达的综合能力”。基于三大技能目标,进一步确定五大“项目”,即建筑抄绘、建筑测绘、建筑形态与空间基础、建筑形态与空间分析、建筑形态与空间表达(图1),并根据每一个“项目”制定若干教学单元,分层多维地进行技能训练。这种以“项目”为引领的思路,使得各教学单元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较强的关联性。
4.2“工作室化”教学场所
(1)校内实训基地
目前建筑系已经建成了“建筑仿真实训室”、“建筑主体与模型制作实训室”“建筑图文实训室”、“环境控制技术实训室”、“建筑构造实训室”,正在建设“装饰构造实训室”、“建筑施工实训室”、“建筑法规与施工图标准实训室”、“艺术实践创新基地”等。在此基础上,下一步工作就是结合建筑初步课各“项目”的需要,重点建设“建筑主体与模型制作实训室”,形成“工作室化”的教学场所,使这门课教学摆脱理论的枯燥,增加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校外“工作室”
建筑系的教师团队中有一批“双师型”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企业工作的背景,同时在校外又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因此,可以将“项目”的部分教学单元搬入教师工作室内,经过教师工作室的仿真实习,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了岗位需要的知识,实现了与岗位的近距离接触,同时又能积累岗位经验,为以后的顶岗实习作准备。另一方面,目前建筑系已经与多家设计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如现代设计集团、同济大学设计集团、远东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每学期建筑系将派出学生到实习基地集中实习,基于这样的条件,可以在每个“项目”的后期搬入到这些单位进行。
4.3“工作室化”教学方法
在将课程内容分成若干“项目”后,接下来就是需要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将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可以更多的直观展示和课程相关的图片和录像,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学习的内容,信息量比传统的板书教学更大;
而板书的优势在于其针对性和自由性,可以随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的指导和讲解。两者结合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2)小组讨论法。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编排,如建筑测绘与经典建筑分析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完成,也培养学生互相交流、相互协作的能力。
(3)师生点评法。通过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工作有更客观深入的认识,同时老师根据反馈结果,也可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进度。
(4)直观教学法。对于重点教学单元,如平立剖面、空间限定等内容采用三维动画或者实体模型,加深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
(5)虚拟工作室法。通过建立网上的适时在线答疑系统和网上教学论坛,建立讨论平台,较好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及时沟通交流,释疑解惑。
4.4“工作室化”评价方法
在每个“项目”结束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1)邀请企业教师,根据实际工作场景下的制图标准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由于每个“项目”下设置若干教学单元节点,因此根据每个教学单元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模拟实际工作状态,根据学生的日常工作态度和出勤率进行评价。
综合确定各项目的权重值,然后在学期末将成绩叠加来评定学期总成绩,这改变原先笼统的计分方式,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公正。
4.5“工作室化”教学团队
根据建筑初步的课程特点,鼓励教师成立专业设计工作室,为工作室化教学提供场所,也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样板,并积极寻求学校的政策支持,提供公司注册场地。其次,需要与学校人事处协商,对具备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行业的优秀人士,给以灵活的教师聘任协议,使团队中具有更多更优秀的企业兼职教师,发挥设计企业兼职教师的实践经验。最后,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安排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作教学,使得他们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5.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探索首先分析建筑初步课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然后从问题入手,通过对“工作室化教学法”的认真学习,抓住“以项目为引领”这个精髓,并以此为指导从五方面进行课程框架设计。
参考文献:
[1]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编写组.“工作室化教学法”讲义[C]. 上海: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12.
[2]荀勇,程鹏环,王延树,吴发红.高等工程教育――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建筑基础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优势专业及课程;
一体化;
培育
一、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背景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正在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根据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全自治区城镇化水平将由2011年的45%,提高到2015年的52.5%,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目前及未来10年,自治区城镇化建设处于加速上升时期。未来数年广西需要新增大量建设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据建设厅预测,广西建筑业施工领域高职建筑技术类专门人才的年需求将达8000人以上,并将逐年增长。然而,目前广西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却较低,远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建筑业对人才的需求。
本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办历史已有50余年,为广西城镇化建设输送的毕业生是广西同类专业中最多的,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4年开始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的“2+0.3+0.7”人才培养模式,2006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目前已经建成一门部级精品课程、三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四门校级精品课程、一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根据自治区政府的要求,要建设一批适应广西“14+4”千亿元产业、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急需专业和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优势专业,2011年7月,本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申报广西优势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获得批准。但是,根据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该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师队伍、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方面尚有不完善和脱节之处,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后几年,按照地方政府规划及建设市场要求,要强化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才能满足地方建设的需要。
二、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理念与目标
紧密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核心战略的广西现代化建设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求,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教育理念;
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项目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以岗位技能考核为重点的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强化校企深度融合的“工学结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全面进行专业和课程一体化建设,计划经过2-3年,达到专业办学活力明显提高,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的优良效果,将该专业打造成办学特色突出、办学优势显著,引领广西同类专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广西名牌专业。
三、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改革措施与预期成效
实施“定方案、建机制、联企业、优团队、强课程、重实训”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全面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实现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从优质到精品的提升和跨越。
(一)定方案
改革措施是实施“大专业、多方向、宽口径、活模块”人才培养方案。从2011年秋季起进行专业大类招生,将原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基础工程技术专业合并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完成前三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第四个学期按“志愿+就业”的原则选择专业方向,按施工、内业、监理、测量、钢结构、设计六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有灵活的、与岗位对接的课程模块,以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结合,满足用人单位订单培养和零距离就业需求。预期成效是形成一套得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可,在全自治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建机制
建立相关的互动保障机制。在教师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方面,建立与此挂钩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机制,建立校企双方相互兼职的激励机制,同时建设经费稳定化、奖励制度化。在实习、实训教育体系建设和运行方面,强化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管理机制,实施“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标准,同时按岗位完善和编印更加合理的《顶岗实习手册》。在学生考核评价方面,以岗位技能考核为核心,按照“五个结合”即“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分数评价与素质评价结合”、“技能考核与技能鉴定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结合”,构建“多元考核、企业评价”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与实践接轨。
(三)联企业
在已有“由本学院牵头,和建设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和“已与21家区内大型的建筑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与建筑企业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教育主体,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形成比现有合作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紧密型的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及培训、学生就业的“四位一体”校企合作平台。
(四)优团队
改革措施是进一步强化“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把专业教师队伍打造成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
1.大力支持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国内进修、出国访学、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本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挂职实践,加强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同时选拔专业带头人助理一名,引进企业兼职带头人一名。
预期成效是综合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助理、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建立一支梯队型、复合型的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带头人团队。
2.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分批选送到相关院校对口专业进修、在职攻读专业学位、企业挂职实践、技术兼职。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在已有骨干教师的基础上,使其余教师全部成为教学骨干。
3.全面提升教师“双师”素养。外引内培,引入行业能手担任专职教师、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和培训。安排中青年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挂职顶岗,熟悉生产过程,参与项目开发、经营管理和课题研究等,拓展和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每学期选派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7至9名参加脱产实践,或不少于1个月的企业实践,实践能力达到培养计划考核要求。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专任教师获得相关专业工程系列技术职称或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65%以上;
90%以上的专任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选聘行业能手参与课程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指导青年教师等。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2∶1,建成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强课程
在进行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总体规划、同步建设,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措施保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同步提升。建好课程开发框架体系,为实现本专业所有核心及骨干课程全部与实践接轨升级优化奠定基础,达到“建筑市场决定专业、专业选定课程、课程为建筑市场服务”的一体化目标。
改革措施是构建“三个平台、两个系统、十种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特色教材建设。以建筑工程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主线,搭建能力递进的“三个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管理平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相辅相成的“两个系统”: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依此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
三个平台、两个系统的建设以培养十种能力为宗旨,即专业识图能力、建材应用能力、基本构件计算能力、施工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安全管理能力、施工测量能力、质量检测能力、资料管理能力、软件应用能力。达到以下预期成效。
1.形成课程设置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对接,具有工程性和职业性的“三个平台、两个系统”的专业特色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由《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法识读》、《钢结构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等9门主干课程组成的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群。
2.将现有的部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测量》、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建筑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建设成为本专业具有全国示范性的特色课程,将现有的校级精品课程《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房产测量》、《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建设成为本专业具有自治区示范性的特色课程,将《建筑力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设成为校级特色课程,至此,本专业的骨干课程全部升级优化。
3.在已有自编教材的基础上,编写6本“十二五”规划教材:《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地基与基础工程》、《工程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钢结构施工》。
4.利用虚拟技术开发单体建筑教学软件,三维动态展示基础构造及施工、上部构造及施工、钢筋构造详图,参与自治区和国家的教学软件大赛。
(六)重实训
1.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与标准。完善由课程项目实训、综合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员岗位分别编印、完善《顶岗实习手册》,完善网上实习管理平台,形成行之有效的顶岗实习组织与管理模式。
2.乘新校区建设之机遇,加强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迁建建筑技术实训基地;
扩建普通测量实训室、材料试验实训中心、DY国际-学院工程设计部;
新建监理工作室(已与建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签约)、钢结构实训基地、混凝土实训基地(企业投入100万)、数字测量实训室(计划对外开展测量服务)、防水实训基地(已与金雨伞防水装饰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基坑支护实训基地、地基与基础模型实训室。建成一个集教学、科研、岗位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校内综合仿真实训中心。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21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分别在自治区内和区外各新增5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四、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在学院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列为学院重点发展的龙头专业。在2011年7月,通过评选,本专业获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唯一的“优势建设专业”项目。
(二)组织和制度保障
成立由学院教学副院长及系部各主任、专业负责人组成的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与管理,专人负责、责任到人,保证建设按计划进行,确保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如期实现。为了严格执行学院的科研教研相关制度及规定,围绕本建设项目,还将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及办法,如项目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项目建设年报告制度等,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建设项目能够规范有序进行。
(三)资金保障
自治区和学院将给予本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按进度和资金预算,严格管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对各建设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合理使用各项经费。
(四)过程管理
在本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强化全过程管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检查和监督各项目的建设进度,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按半年度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将项目建设年度进展情况、资金预算及有关材料汇总形成年度总结报告,及时上报学院和自治区教育厅,定期接受上级的中期检查和有关部门的监察、审计,确保如期完成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推荐访问:实训 基础 建筑 建筑基础实训总结【五篇】 建筑基础实训总结(精选5篇) 建筑基础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