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物流专业毕业总结【五篇】

时间:2024-03-20 13:57:02 来源:网友投稿

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由于就业率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评价指标,高校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就业上,学者的研究也多是以企业需求为主进行教学体系研究。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校期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物流专业毕业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五篇】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DOI]10.13939/ki.zgsc.2015.11.026

1 引 言

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由于就业率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评价指标,高校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就业上,学者的研究也多是以企业需求为主进行教学体系研究。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校期间持续时间最长的动态教学过程,是总结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研究和发现的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但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建立和运作问题近年来呈现出“两极化”的认知态势,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本原因就在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下滑。

从形式上讲,国外的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没有毕业论文,也没有毕业论文答辩,但这不代表对学术论文没有要求。实际上,国外的许多大学,每一门课都要写许多小论文,每门课程的成绩往往是由多个小论文成绩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研究与写作学术论文能力的训练过程。需要写毕业论文的国家也会给予足够的教学延伸、时间、政策等方面的支撑,澳大利亚的大学将学术研究与写作纳入课程体系,日本留给大学生一年的时间专门用来写论文,德国的论文答辩只有一次机会。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在研究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以及提升措施,归纳影响论文质量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不重视、缺乏写作时间、师资不足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不完善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提高论文的方法和措施,如加强过程监管、增加指导经费、增加撰写时间、改革评定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等。但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特别是广西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的论文质量研究还很少见。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从而形成一套强而有效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sup>[1]</sup>。

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型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发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地位的提升,广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通道和交通枢纽作用越发突出,广西政府在近年来对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以及物流园区等物流硬件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资,物流业的规模也随着传统物流企业的壮大、新兴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物流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制约是在物流业硬件提升的同时也急需解决物流人才方面的软件配备。在广西物流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式下,从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入手,构建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广西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对2010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答辩、论文写作以及论文答辩过程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五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即使进行第二次答辩也肯定会通过。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去完成,极少数学生到了论文提交时才着手去做,从而严重降低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二,由于物流业在国内的发展时间短暂,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只是从其他专业中转化过来,缺乏足够的物流活动实践经验。造成了在选题过程中为了向物流方面靠而牵强地将相关理论生搬硬套。因此导致论文选题狭窄,过于追求论文的创新点以及追求论文的层次,而没有考虑论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及与自身能力相结合,导致最终脱离实际。选题应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体现专业特色、难度适宜和选题可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sup>[2]</sup>。

第三,时间不够,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能等同于某一门课程或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教学环节,而应视为一个必须谨慎规划的、长期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但实际情况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与求职、备考研究生等学生认为更为重要的事是冲突的。造成了真正用到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第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期间与导师没有任何交流,最终的方向也可能与之前的方向相差较大,论文的质量在撰写期间没有控制。导师指导风格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五,评阅者给出的评价和导师给出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在论文质量特别是跟研究方法方面评阅者往往会给出比导师低的分数。

本科毕业论文的实施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即选题阶段、实验阶段和论文撰写阶段。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需要在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时期,通过阶段性小组答辩的形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成绩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状态进行追踪,通过成绩的反馈及时调整学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毕业设计的质量最终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为了评估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结合前文的分析,本研究设计了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重视度、选题质量(难度)、论文工作量、互动性、导师评价成绩、答辩成绩。其中选题质量这一指标是为了改善物流管理专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的偏差而提出的,与专业结合越紧密则分数越高;互动性指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交流越多、效果越好则互动性的得分也越高;导师评价成绩为该轮答辩中,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答辩成绩为答辩小组在该轮答辩中给出的学生答辩分数。各准则层和指标的重要性由参与教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老师共同制定。而制定的原则是从教师以往教学、指导毕业设计中的经验中总结。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现

对于学生每次论文阶段性答辩成绩的评价,考虑使用专家调查法进行评判,通过反复汇总不同教师的意见,得到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0.1,0.1,0.2,0.3,0.2]。将该权重转为直接的表格,便于在阶段性答辩中进行统计和打分,表格所占的分值如表1所示:

从成绩结果来看,学生A的总分在三轮之后有所提高,从原来的平均分之下提高到了平均之上,说明提高了重视程度以及导师的指导力度。学生B的总分在第二轮答辩中有所下降,从分值来看,是与导师的互动性降低了,实际原因是该生在第一轮与第二轮答辩周期中忙于找工作,因此减少了论文工作的投入,在第三轮答辩中又恢复到了正常的毕业设计中了,所以总分又提高了。学生C的总分一直低于平均,从分值来看该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工作量也不够,需要在后面的阶段加强进行管理。

由于采用的是多轮答辩进行评价,因此对于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跟踪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同时这种评价方法也能够对比出不同素质的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表现,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较为准确地得到学生的毕业设计效果,有利于后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文超.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2):48-51.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
毕业生就业;
就业调查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81

1前言

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在最近十多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与本世纪初相比,招生高校总数增长了三十余倍,是工商管理学科中少见的“爆发式”扩张专业。安徽省高校早在2002年就开始布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已有19所高校正式招生,培养规模大幅度提升,毕业生输出数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有关教育方法单调、培养模式雷同、人才规格模糊的讨论日渐增多,支持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提议在物流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1],一些机构甚至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出预警,因此开展毕业生就业调查以评估就业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自2012年开始,一直跟踪调查安徽省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状况[2],通过网络调查、在线访谈和实地走访等方式,累积收集了数百位毕业生就业数据,涵盖安徽省数所高校。2015年笔者又陆续收集了两百多份毕业生样本,基于对这些受访样本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安徽省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并未出现就业困难现象。然而,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及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影响,就业压力并未消除,其中供需错位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在前期研究中,笔者曾提出要专门评估就业供需契合水平[3],但没有进一步讨论其评估视角。基于此,下文拟从就业岗位与物流专业的相关性(岗位专业相关度)、物流专业知识对就业岗位的支持水平(知识岗位支持度)、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分布特征(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汇报毕业生调查结果,并给予简要述评。

2岗位专业相关度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工作岗位与物流专业紧密相关的毕业生占比25%,一般相关的占比24%,不相关的占比50%左右,虽然高校毕业生的学习专业与就业岗位之间早已不是严格对应关系,但是近一半调查对象并未在物流岗位上谋求发展,这不免令人意外。两年前笔者做过的同类调查中,曾有接近2/3的毕业生报告自己的工作岗位与物流相关,如果不考虑调查方案自身因素,前后两份调查结果反映出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更加泛化,这与我们正在倡导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愿景是不相符的。

此次调查中,仅有36%的受访毕业生希望跳槽到物流行业工作,这个比例说明毕业生的专业归属感不高,没有把专业视为职业规划的轴线。这个数据值得高校反思,在专业申报论证材料中,各校显然会对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抱有厚望,并试图为社会输送更多物流紧缺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留在物流领域的人和愿意进入物流领域的人都没有占到半壁江山,那么高校培养期望与毕业生的就业观之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笔者在个案访谈时,也了解了部分毕业生的想法。首先,物流岗位层次低、形象差是毕业生的普遍性顾虑,体力劳务型的工作性质让毕业生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中,毕业生普遍希望进入“办公室”从事白领工作,不愿意承受场站或配送中心的工作压力。其次,物流岗位起步薪酬不高,发展前景不大是毕业生的常见感受,与同学或朋友交流时,物流岗位的薪资水平有些差异。另外,也有毕业生认为,企业招聘岗位不适合本科生求职,不需要太多物流专业知识也可胜任,即找不到能够发挥他们相对优势的职业起点。上述原因表明,毕业生把专业岗位契合不佳归咎于岗位不匹配专业,而不是相反。

3知识岗位支持度不及预期

专业知识对工作岗位的支持度也是笔者感兴趣的调查问题,尽管接近半数受访对象从事物流相关工作,但是只有30%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促进了岗位工作,这说明毕业生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笔者在调查中并未就此问题进一步探究成因,不过结合个案访谈,潜在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理论体系较为系统,而学生工作岗位仅为物流运作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尚不能将专业知识完整自如地运用到工作场景中。第二,专业知识有些陈旧教条,现实工作中不能循“书”而进,理论滞后于现实。第三,专业知识“过于”专业,实际工作场景中还没有达到相应管理水平,理论超前于现实。

笔者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立足于应用场景,否则人才供需矛盾就无法避免。目前,包括安徽省在内,国内很多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格都具有“大物流”“通才化”特点,这类毕业生最适宜在专业物流公司工作,对物流各环节都有介入能力,但是这类人才需求单位在全部招聘单位中占比并不多,传统制造业、流通业才是物流专业人才最大的服务对象,进而在毕业生中产生了知识“无用”和知识“难用”困惑。因此,合理设立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就业实际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知识岗位支持度的关键所在。[4]

4就业地域聚集度依旧显著

在受访毕业生中,大约有45%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江浙沪就业合计达到40%,该调查结果与两年前的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在家乡临近地区就业是省内毕业生首选方案,江浙沪则继续成为安徽大学生的重要备选地区。

对于省内聚集就业现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是乐见其成,因为省属高校的社会使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发展,物流专业人才在省内就业印证了当初设定的为地方物流业输出人才的设想,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关系得到验证。当然,地域聚集度的解读思路可能存在争议,安徽省内物流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毕业生留守安徽也有可能束缚其发挥专业优势,从而出现因为找不到合适物流岗位而转战其他行业的现象。因此,后期对地域聚集现象有必要开展更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5提高物流管理毕业生供需契合水平的建议

实现人才培养供需契合是物流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应当视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基于笔者对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观察和体会,特提出如下几点想法供同行交流:

第一,物流管理本科层次可以设定面向特定就业场景的培养方案。当前社会中,物流人才梯队的学历结构无疑是以本科为主,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虽然缺乏经验,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或许参差不齐,但依旧是可塑之才。与专科的实务型定位不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宜在专业化方面有所区分。比如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等人才需求单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根据就业场景而变更。针对性的就业场景不仅能够增强毕业生的求职自信心,同时也能迎合用人单位召好才、召能才的心理诉求。[5]

第二,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招生规模应当适当控制。各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后,毕业生供给增长过快,与庞大的职业教育之间必然产生冲突。在用人市场,实务型岗位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本科生争抢专科生饭碗应属无奈之举,全社会对管理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不能支撑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输出洪流,因此必须对高校盲目招生行为及时干预,防止供需数量失衡继续加剧。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培养特色的普通高校,物流管理本科招生规模至少可以缩减30%,而对于那些人才规格针对性强、企业支持力度大的招生学校,也可以根据就业形势适度追加招生名额。

第三,应当吸纳大中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除了提供实训教学、实习场所、兼职师资等传统方式外,企业还可以参与的高校教育环节是教材修编,但这恰恰也是目前的薄弱之处。理论源自实践,教材与现实脱节损害了人才培养质量,但系统性的教材更新又是一项复杂工程,企业热情不高,无法通过高校力量单方面发起行动。要想推进合作修编教材,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必须负责牵头,邀请大型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用人单位选派业务骨干参与编写组,并可通过部级层面的物流教材改革项目立项资助。

第四,物流行业协会应当搭建毕业生供需平台。作为应用性专业,人才配置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支持。目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国内最大的物流行业协会,它在政企协调、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人才供需方面尚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力。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聚集了大中型物流企业,完全有条件为高校毕业生搭建连通需求方的专有招聘渠道。目前该协会虽然在官网开辟了招聘频道,但是并没有真正运转起来,绝大多数企业与求职者都不知晓这个网站频道,究其原因还是该协会没有投入足够资源,此种局面应当尽快改变。

6结论

本文结合前期开展的毕业生调查结果,讨论了安徽省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供需契合水平,分别从岗位专业相关度、知识岗位支持度、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规模增长迅猛,有必要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跟踪调查,从教育供给侧入手探索差异化培养模式,更好地推进人才供需契合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亦亮地方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来自安庆师范学院的探索[J].中国市场,2015(33):14-15 

[2]徐俊杰,何常青,李亦亮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J].物流科技,2012(12):39-42 

[3]徐俊杰,洪亮,何常青基于供需契合原则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2(36):84-86 

[4]史晓原“物流热”背景下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物流科技,2011,34(9):35-37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一、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

为了解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调查小组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淮安物流园区的多家物流企业,以了解企业物流岗位设置情况及不同岗位对人才的职业素质的需求。通过调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职业素质需求主要体现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职业道德四个方面。

1.职业知识

用人单位反映有的学生职业知识极度缺乏,一问三不知。职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知识。以物流专业为例,职业知识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物流管理、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业运作等核心知识和现代信息管理技术。高素质的职物流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且能在工作中合理运用。

2.职业技能

用人单位反映有的学生技能生疏,不会或不能熟练操作物流软件、物流用具。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对职业技能的界定是:职业技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不少高职学校要求学生毕业时能取得“双证”(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甚至有的学校把取得职业资格证作为学生毕业的硬性规定。物流专业的学生毕业时最好取得助理物流师证书,“技能熟练”是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3.职业心理

用人单位反映有的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基本了解,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何种岗位的工作,盲目而频繁地跳槽。职业心理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或个性特征。学生一毕业甚至还没毕业就面临就业,这就要求学生毕业前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一定了解,明确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并为之奋斗。

4.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德才兼备”是企业引进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德”在职场上就体现为职业道德,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素质修养。

二、物流沙盘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物流沙盘通过模拟物流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让学员通过竞标获得订单、派车提货、货物入库、货物分拣、车辆调度、线路选择、货物出库、货物到达、运费结算、车辆购置、仓库选址(配送中心建设)、资金筹措、人员招聘等战略、战术、运营层面的决策与实施。

1.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平时的理论课学习中,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认识往往是分散的、零乱的,缺乏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沙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知识综合性、系统性地运用的载体。沙盘模拟实训要综合用到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管理、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等学科知识。通过沙盘模拟实训,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岗位素质全面培养

物流沙盘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模拟,使学生既能大胆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又不必过分担心失败带来的负担,反而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沙盘模拟实训中,感受物流岗位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通过不断反思、总结,全面提升自己的岗位素质。

3.团队协作能力

沙盘实训过程中,全班学生会根据需要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模拟一个物流公司,各个物流公司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每个小组的成员要分别扮演总裁CEO、营销总监CSO、运营总监COO、财务总监CFO四个角色,各小组内部是相互配合的关系,各角色扮演者须相互配合才可能在竞争中获胜。角色扮演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增强了课程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同时通过揣摩各角色的岗位职责、团队目标,扮演者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

4.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物流沙盘实训中,如果有学生迟到或没到,实训活动就无法按原定计划进行,必须重新分组、分配角色。这就促使学生认真履行自己的角色职责、爱岗敬业,通过岗位角色的认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物流学生 就业 供需

中图分类号:F250-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物流业作为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行业之一,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激增,据统计,2011年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约为40万人。物流人才已被列为中国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及高校的扩招,使得国内物流人才培养规模增大,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4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经过10多年的物流人才培养,为人力资源市场输送了大批物流专业毕业生。然而,在此形势下却出现了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现象,一方面是企业物流人才“用工荒”,另一方面却是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本文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特征的分析,从完善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工作及物流类学生自身努力三个方面出发,提高物流类学生的就业能力,以适应行业的需要,进而缓解物流人才供需错位问题。

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通过对2012届物流管理专业100多名毕业生初次就业信息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中普遍存在以下特点:

1、民营物流企业是当前物流类毕业生主要的选择领域。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多。我国现有接近1000多万的物流经营体,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巨大。在这个领域,物流类毕业生只要愿意都能谋得一职半位。但是这1000多万物流经营体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型的民营物流企业,其规模小、待遇低、稳定性差,在物流运作的过程中专业化程度不高、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不足,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性质仅仅是搬运工、仓库管理员、盘点工等,体现不出专业人才的作业,这致使大量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面临一定的困惑。

2、当前物流类毕业生从事非物流相关工作的比例较高。当前毕业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发展前途和个人兴趣爱好,物流业是服务性行业,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专业性不是特别强,毕业生能胜任一般的经济管理岗位。此外,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的转型时期,专业化和机械化程度不高,行业劳动强度较高,毕业生从事以操作性、事务性的基层岗位为主,部分学生对此不适应。

3、学校举办的各种招聘会是毕业生首次成功就业的主要途径。调查显示,学生就业的途径主要有一下几个:学校举办的各种招聘会、学校推荐就业、人才市场供需见面会、网络招聘、通过社会关系就业等等,其中学校举办的招聘会是毕业生首次成功就业的主要和重要途径。

三、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特征分析

1、物流行业专业人才需求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行业管理高端规划设计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较长的行业工作经历,对行业发展具有深刻的认识,能够从宏观与整体上为行业发展规划及设计做出决策,属于行业发展的导向性人才;
第二类是具有较强应用操作能力的企业人才,这类人才应对市场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从事企业作业流程、计划实施、组织协调、设备实践操作等业务能力,这类人才是市场需求的主题,也是当前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
第三类是科研培训型物流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研究、业务培训能力,一般在高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等工作。

2、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的转型时期,物流行业基础设施薄弱,物流设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不高。物流企业大都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低、工作环境较差。由于技术应用程度低,物流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普遍较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一般要从基层做起,但寒窗十余载的大学生大都不愿意底层的苦力工作。另外,目前高校的物流教育在培养学生时,过于注重先进的物流理论及思想的教育,而忽视了我国物流行业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而且学生往往缺乏企业实践技能,这也使得毕业生不能胜任企业的实际工作。

3、相对于专业知识,物流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更看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丁锋(2011)对300多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包括社会实践能力、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五个维度。 而赵奕凌(2011)则走访了十多家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拥有自营物流业务的企业,从中总结出广大物流企业所注重的物流实践能力为:团队精神、沟通精神、创新进取精神。

四、缓解物流人才供需错位问题的方法建议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物流企业“用工荒”与物流类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既有外部的影响因素,也有内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基础设施薄弱、企业规模较小、工作环境较差、管理理念落后、薪酬待遇较低等各种物流行业转型期“阵痛”;
内部影响因素则是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缺陷,以及学生自身因素。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就业能力,就业意识,就业指导

2004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250万,而2004年达到413万,2009年达到610万,2011年660万,“十二五”期间仅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我国高校扩张后,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具体的就业难,究竟难在何处?因何难?又要如何解决?这些都是高等院校一直在求解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与社会需要挂钩。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财政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以我院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

我院近三年各系部截止毕业当年的初次就业率情况:

以上表格中贸经系三年的就业率持续高出其他两个系。这和专业特征是分不开的。贸经系包含的专业都是近几年急速发展的商业类型,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基础的专业技术人才。

以物流管理专业来分析,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
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物流也得迅速发展,也伴随着物流专业人才的更大的需求量。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到2010年我国本科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而目前各类大专院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在5000人左右,物流规划咨询、物流外向型国际、物流科研这三种人才在业内最为缺乏。我院每届物流毕业生在大三初期开始,便有很多毕业生与公司签订就业协议。而截止大三下学期中旬,除个别暂时无就业意向的同学外,都与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作为就业服务部门,我们仍然接到很多物流单位的招聘请求,但已无相关专业毕业生推荐。而于之相反,我院审计相关专业仍有许多毕业生在等待就业。

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量明显大于社会实际需求。但是,这种供大于对求的状况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主要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高校要先根据社会需要调节专业设置,和课程计划。特别是“以就业为导向”为办学本质特征的高职院校。

二、树立正确就业观,纠正不利的就业心理

何为就业观?就业观是就业主体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它既是就业者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就业者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观表达。根据我院对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发现,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约有80%对自己的就业单位不满。其中有30%作于的同学在毕业后仅工作几个月就提出辞职,并连续一年以上处在待岗中。毕业生就业意识的薄弱主要是就业观点不正确,存在各种不利就业的心理因素,体现在:

1、盲目求高心理。即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大学生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忽视了单位能否真正适合自身发展。不客观衡量自己的才学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匹配度,不进行合理定位而盲目求高,最终导致不少大学生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2、区域选择不合理,片面追求热门职业。不少毕业生追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
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另外在专科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缺乏职业忠诚度,跳槽率较高。以我院2012届税务会计专业毕业生为例,自毕业到2013年7月一年多时间内,全专业60人,2012年初次就业52人。

而到2012年底,已经有24位同学跳槽,其中有不少毕业生已经超过两次。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就业的59人中从没有跳槽的同学仅有12人。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重工资待遇,轻未来发展;
就业选择随意性强,缺乏职业规划与发展意识;
偏好舒适稳定,不愿艰苦奋斗、立足岗位成才。

因此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选择合适的工作地点。不仅仅要考虑眼前的利益,更多的考虑以后的职业发展,准确定位,保持稳步发展。

三、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作用

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开设就业指导课课程,积极主动地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对大学未来的发展建设,还是对学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然而高校中实际开展的就业指导课存在着各种问题,高自身重视不够;
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水平;
课堂教学模式单调,过于传统,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等。

为提高就业课程的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面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培训,切实了解学生需求、市场需求、就业形式和求职指导的方法与技巧。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包括小组讨论、参观访问、模拟面试等深受学生欢迎的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同时形成规范的课程内容,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对毕业生及单位进行就业指导课的跟踪回访反馈,积极采纳各方意见,根据结果改进课程实践。目前我所在的院校每年都对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反馈回访和总结,这对我院就业指导课的改革起到重要作用。

四、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均强调大学生通过各方面学习和锻炼而获得综合能力,帮助自身进行职业选择、实现就业目标和理想,并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

英国学者Hillage和Pollard认为就业能力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得新的就业所需要的三种能力的整合。国内学者谢志远等人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曾湘泉则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找到工作、保持工作与转换工作的能力。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获取就业信息能力不足。为了帮助大学生就业,很多院校采用了大型校园招聘会、校园专场招聘会、校园就业网招聘信息、飞信平台信息等多种渠道帮助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但是很多毕业生的获取信息能力不足,导致了与很多合适的岗位失之交臂。以我院实际情况分析,连续三年我院召开大型综合性招聘会每年不低于两场,每场可提供岗位近1200个,其中有不少是和我院专业对口的会计相关专业,但每场招聘会的参会毕业生仅仅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少。我院从2009年开始完善学院就业网,并就业招聘信息,点击率虽然有持续增加,但是至今为止最多的单位招聘点击数为257,约为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7%。跟踪调查部分毕业生分析原因,主要是毕业生本身对学院本身提供的招聘信息认识不够,更多的毕业生到自己喜欢的网站去寻找,如招聘门户网站和省市才市场网站等。还有部分毕业生因更换手机号码,无法及时的收到老师的就业提示信息,由于信息搜集渠道单-,从而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因此准确,有效的信息,是毕业生获得好的工作的机遇。机遇的掌握关系到以后的成功。

2、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用人单位往往希望高职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岗位工作,降低培养成本,但是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恰恰是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一大瓶颈。在校期间参加实践较少,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差,都是用人单位顾忌的问题。在用人单位回访中,拒绝毕业生的理由80%是因为无实践经验。因此在校大学生除了学好本职的专业知识,也要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让自己成为能用,可用之人。

3、应聘面试能力不足。应聘面试是自我推销的过程,其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求职的成功率。高职毕业生应聘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简历制作不到位。简历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第一手资料,第一印象的确定,决定着毕业生是否能进入下一个面试环节。所以要充分的重视简历的制作,要以招聘单位的工作人员角度去考虑简历的内容合理性。在接触校园招聘单位时,我曾查看过很多同学的个人求职简历,很多的简历过于简单,个人信息笼统。没有抓住招聘单位想看的重点。同时求职信确实,或者求职岗位不明确,让招聘人员感觉不到毕业生的求职诚意。还有不少同学因确实个人照片而错失复试机会。

二是自我营销能力弱。一些学生在应聘时不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知道如何承认自己的缺点,遇到单位对自己某项成绩不满时,立刻就自卑起来,不知如何强调自己的优点引起企业的共鸣。企业对求职者提出的各种问题,都有其特有的目的。所以在面试时,要先对企业有一定的了解,对其特有的企业文化加以分析,回答面试问题就有据可依,提高成功率。

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关系到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命运,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助于增强其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就业技巧的培养,从简历制作到模拟面试,开展多方面的的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求职能力,提高求职成功率。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加快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加快政府职能的探索,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高校要将就业教育融入平时的德育课中,与德育一起作为一个贯穿于大学全过程的系统工程来进行,就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就不再只是起一种表面的包装作用,而是一种从里到外的积淀。

参考文献:

[1] 林辉.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思考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22

[2] 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推荐访问:专业毕业 物流 五篇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五篇】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精选5篇) 物流专业毕业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