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方法:利用所学应该课文知识采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写作训练。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略。(二)教学内容:1、确本课重点:(1)明确叙述与描写的区别;(2)如何在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运动会作文【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描写运动会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一、教学目的:明确什么是景物描写,在阅读的基础上学会描写景物。
二、教学重难点:明确叙述与描写的区别;
如何在写作中进行景物描写。
三、教学方法:利用所学应该课文知识采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写作训练。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导语略。
(二)教学内容:
1、 确本课重点:(1)明确叙述与描写的区别;
(2)如何在写作中进行景物描写。
2、 步骤:
(1)课本第89页《看云识天气》第一段中的句子。
问:举例的两个句子各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它们在表达上起了什么作用?
① 叙述 表达直白 ② 描写 表达具体形象
(2) 什么是描写?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 、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3)从描写对象上分,可以把描写分为几类?
三类:①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③景物描写(本课重点)
(4)怎样才能让笔下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呢?先看课本53页《春》第4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他采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
①生齐读后自由回答。
②师小结:这段文字作者采用从上到下的顺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突出春花竞放的动态;
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来突出花色艳丽;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突出野花的多和亮丽;
借用联想来突出花的繁茂;
通过味觉来写花香(花里带着甜味儿) 通过动静、虚实、高低、多个角度,集中笔墨描写春花这一景物,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极强的优美的“春花图”画面。
(5)欣赏完作者精彩的描写之后,老师请同学们用叙述的语言把这段文字的内容表达出来。(生完成后交流)
(6)对比以上两种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看出面对同一描写对象,要使它鲜明、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采用哪种表达方式更好呢?
明确:描写。因为叙述平淡、直白,描写具体形象。
(7)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能总结出几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明确:描写景物的方法:①加修饰语 ②运用修辞手法 ③融入作者的感受
①加修饰语即有你所描写的景物前加上一些表性质、颜色、状态的词,把景物写活。②运用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可以把景物描绘得更加形象。
③融入作者的感受即情景交融。写作中只有抒发真情实感才能深深打动读者,引起他们的共鸣。
(8)方法找出来了就要学会运用,接下来我们就用这几种方法完成景物描写的片段练习。老师出示用叙述表达方式所写的内容,学生用描写的方式改写。
①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是乌云。
②再往上,就是晴空。这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草滩,草滩上有山峦。③而我的脚下是公路。一幅多美的画卷啊!
学生完成练习后,老师点评,并出示原文内容让学生比较,进一步体验景物描写的方法。
(9)作业:根据课堂时间灵活完成。
老师出示两幅图画,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组完成写作训练。
要求:①认真观察②抓住景物的特征③运用描写方法
完成后点评,小结。
三、板书:
什么是描写?
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 、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2、从描写对象上分,可以把描写分为几类?
三类:①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③景物描写(本课重点)
3、写景物的方法:
①加修饰语
描写运动会的作文范文第2篇
一、紧贴生活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成语在动作描写中的重要性,虽然在教学上做出了积极的改进和创新,但就目前来看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一些教师较为注重写作速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则因为学生缺乏足够的观察能力。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久而久之还会降低写作质量,极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作文学习来源于生活,强调的是通过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够为作文写作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紧贴生活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全面解决成语使用贫乏的问题。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有一段描写父亲爬上月台的一句话,“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得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蹒跚、攀着、向上缩、爬”等词句是作者描述父亲时典型性的动作描写,可以说是栩栩如生。为了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应用,首先让学生联想与上述动作词语相关的词语,如“蹒跚”联想到步履蹒跚、歪歪倒倒,“攀着”联想到跌跌撞撞等,其次让学生观察并使用成语描述学生或者老师的行为动作。如表现学生走路姿态的有“昂首阔步、大步流星、连蹦带跳”等成语,表现学生动作神态的有“聚精会神、呆若木鸡、神采飞扬”等成语;
表现老师认真批改作业的有“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等成语,表现老师上课的成语有“声情并茂、妙语连珠、绘声绘色”等成语。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在动作描写时学会合理运用成语,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二、创设成语学习情景,增强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上文说到,动作描写在人物描写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是人物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最直接的体现。具体而言,通过描写动作可以使人物表现得更生动和更令人难忘,倘若动作描写过少,就会促使人物变得呆板,毫无感染力。因此,动作描写对提升作文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语是作文应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属于固定短语,在语句中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应用。由于成语包含多种意义,因此在作文表述中可以起到形象鲜明、一目了然的作用。但在作文写作中,必须恰当使用成语,这样才能避免词不达意、滥用成语的现象发生。例如,为了让学生合理地运用成语,教师可通过创设学习情景进行指导和教学。首先,由教师演示人物动作,让学生观察后并使用成语进行描述。如教师轻轻推开门,面带笑容走到讲台前,拿起课本认真讲课等,由此让学生掌握和蔼可亲、专心致志等成语的运用。其次,可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恰当使用成语的重要性。如教师用力撞开门,表情严肃地走上讲台,这里就会反映出教师令人生畏、盛气凌人的样子。如此一来,便能让学生明白在作文中描写人物时,合理使用成语,能够积极反映人物的作风、思想品质等内容。从而避免描写不贴切等写作问题的发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正确指导成语使用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
描写运动会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锤炼词语 突出特征 巧用修辞 运用五觉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写作目标”中要求学生“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在作文中,为了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更加生动真实,就应该学会巧妙运用细节描写。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生动逼真的细节来呢?
一、注重作文中的细节描写
1.锤炼词语,突出特征
以教材《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一段为例,来分析。
教师:对于现实生活中这一平凡普通的小事,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较为具体,但是这样的表述,难以打动人心,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下面我们来欣赏朱自清先生对这一情景的描写。
师问:“你从中有了怎样的发现?说说令你感动的语句。”
学生1:“作者写了父亲的身材肥胖和衣着穿戴,表明他过月台的不容易,表明对儿子的疼爱,这里让我感动。”
学生2:“这里运用恰当的动词,如‘走’、‘探身’、‘攀’、‘缩’、‘微倾’,把当时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买橘子的动作写得具体细致。”
学生3:“令人如临其境,感受到这位父亲对儿子的照顾真可谓无微不至,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4:“文中还写了父亲买橘子回来时的情形,这样有去有回,显得很完整。”
教师:“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有一颗敏感的心,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的很到位,也正是由于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所以读者的泪会随着作者一起流下来。那么如何让你自己的文章也生动细致感人至深呢?”
学生1:描写人物时要运用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
学生2:要有自己的心理感受。
学生3:要把人物的动作用“慢镜头”的形式来写,这样可以把事情的过程写得很详细,很感人。
教师:通过对一些精彩动词和形容词的锤炼,可以对描写的内容加以修饰和限制,让文章更生动,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
学生质疑:描写人物可以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等方法,使人物丰富,那么在作文中如何描写景物呢?是否也有好的方法让我们去学习呢?
教师:你的问题非常有针对性,这也正是老师想要让学生思考的。有关如何描写景物,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作品中加以借鉴。
2.巧用修辞,运用五觉
教师问: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你对哪些景物印象最深?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1:朱自清的《春》,如“桃花、杏花、梨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学生2:鲁迅的“百草园”,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
学生3:鲁迅的《社戏》,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教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这些都是名家名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我们就可以从大家身上借鉴一些写法和技巧。开动你的脑力和智慧,你能找出蕴含在其中的方法吗?
学生1:在描写景物时要运用的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朱自清先生的《春》。
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变平淡质朴为文采斐然,当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还有同学要评述吗?
学生2:在描写景物时要多角度观察,多层次多方面来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师:他们对这两篇文章的景物写法分析得很准确,你们还有谁要补充吗?
学生3:还可以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来描写,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学生4:还可以从不同的时令季节来描写景物。
学生5:还可以从不同时间段来描写景物,如白天与夜晚时的不同景色,这样描写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
二、赏析范文,领会作用,感悟方法
缺乏细节描写的文章片段:初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是母亲,我说,妈妈我想你,妈妈说她也想我……这几句话只见概述不见描写,更不见细节,语言枯燥,人物形象模糊,感情平淡。
有细节描写的片段:初一刚住校,我是那么的不适应,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陌生的同学,陌生的教师,陌生的教室,陌生的学习内容,连自来水里流出来的水都是陌生的,晚上醒来,想起妈妈的笑脸,爸爸的大手,奶奶的唠叨,爷爷的叮咛,泪水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师点评:增添了心理细节、肖像细节描写。“我”的思家之情表现得更真更切,排比修辞使语势强烈。
学生2:初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叮……叮……”电话通了,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根本听不到!“喂?秀,是你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
师点评:增添了心理、语言细节描写。“我”与母亲相思之情表现得更真实、更生动、更浓烈,语言生动。
师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使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实,从平淡走向深刻;
细节描写的要求:真实、典型、细微、生动、新颖。
三、文海拾贝,采撷精品
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处景物、一番感受,这些内容往往都是突出中心的重点,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忽略了或是在描写能力上的欠缺,这些精彩部分从我们笔间溜走了。所以,我们要把细节写细。让画面具体可感知使之成为打动读者的动情点。
要使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仔细的观察;
细节描写要抓住典型细节,来突出文章的中心,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有形。使读者通过阅读文字,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画面。让具体的画面成为打动读者的动情点。
写好细节的技巧:认真观察,选择经典细节;
准确用词,串联情境细节;
运用修辞,特写传神细节;
想象联想,生成魅力细节。
描写运动会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故乡描写;
作用分析
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中,作者多处运用了景物、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法,这些描写的运用,对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烘托人物心情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就文中的几种描写分别浅析如下:
一、景物描写
在《故乡》一文中,作者进行了许多的有针对性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心情,揭示社会现实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文中,作者眼中的景物都是灰暗阴沉的,死气沉沉的,没有一点活气。这些景物描写,即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应,也是作者当时沉重心情的反应。这些景物描写,凸显了社会的破败和荒凉,使读者对当时农村的社会现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读者对如何改变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层次的思考。
第2段中,作者对眼前故乡的景物进行了描写:“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描写,充分的显示了故乡萧条、破败的景象。家乡在每一个游子的心中都是美好而明丽的,在许多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对自己家乡的赞美。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一反常态的这么写呢,这正是给读者的警醒之处。这一段中的景物描写,既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又揭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给中国农村经济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6段中,作者通过对“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的描写,既写出了老屋的破落,更显示了人的伤感。这一处的景物描写,照应了文中第二段,更进一步的突出了家乡的破败和荒凉。不过,在第二段中是写的是远看,而这里写的是近看。由远而近,家乡的荒凉和萧条更加令人触目惊心,不忍多看。这一句表面写“枯草的断茎”,实际上写的是当时农村凋敝的景象,通过这一描写再次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
第12段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与“我”记忆中的美好景色形成鲜明对比的荒凉破败的景象。这一描写,突出了故乡这二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我”的眼中,故乡一天天的荒凉和凋敝,日趋破败,儿时的美好印象是那么美好鲜明,眼前的故乡却是如此的荒凉和破败,不忍目睹。儿时画中那个活泼机智的少年闰土,他是那么可爱,胆大聪明,做事很有办法。可眼前的闰土迟钝麻木,完全没有了儿时的一点影子。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闰土前后变化之大,必然启发人们去思考造成故乡每况愈下,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
第88段中,作者再现了故乡美丽的神异景色。这幅画中,色彩依旧那么明丽,但少年闰土的形象已经消失了,记忆中的美好形象已被眼前残酷的现实抹杀。这一段的景色描写是对主题的升华——展示了对未来故乡的美好憧憬,同时也表现了“我”对创造新生活的热切愿望。
二、肖像描写
一般来说,作者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外表,引起读者的注意,加深读者对某一个任务的印象。但在鲁迅的《故乡》一文中,作者对人物进行的肖像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艰苦的生活给人物造成的巨大的精神上和心灵上的变化,揭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第55段中,作者有意识地把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的外貌进行了对照描写。通过这一描写,闰土前后完全判若两人。少年闰土天真可爱,机智勇敢。他一点也不怕生人,和“我”一见面就熟,还主动约“我”出去玩,一会儿就和“我”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能够说许多有趣的事,并且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而且,少年闰土还十分能干,他敢在夜里去沙地里看西瓜,还能够装弓捉小鸟雀。总之,少年闰土使我十分崇拜。二十年后,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灰黄的脸色,很深的皱纹,肿得通红的眼睛,像松树皮一样的又笨又粗而且开裂的手,带着一顶破毡帽,完全是一副饱经忧患,生活极度贫困的样子,这时的闰土整日在苦难中挣扎着过日子,变得麻木迟钝,“像一个木偶人”。这一极具反差的形象对比让人触目惊心,使读者不得不认真思考是什么原因让闰土前后变化如此之大。
第40段和45段,作者对杨二嫂的形象也进行了描写。二十余年的变化,使杨二嫂由一个“终日坐着”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杨二嫂不仅外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性格也产生了极大的扭曲。她已由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变成了尖酸刻薄、自私自利的小市民,喜欢搬弄是非,满身的市侩气息,完全没有了“我”记忆中的好印象。
闰土、杨二嫂前后的巨大变化,充分说明了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统治下,人民生活日益贫困、日趋破产,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
三、动作描写
动作反应一个人的心里,一个人的不经意的动作,往往反应出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在《故乡》这篇课文中,作者就对闰土这一人物的几次细微的动作进行了刻意的描写。
第70段和72段中作者两次写到:“他只是摇头”。第一次摇头,是对“我”的询问不知如何回答,“我”的询问勾起了他对自己种种苦难生活的痛苦记忆。第二次摇头,是他对自己这种苦难生活的无奈,他不知道该说什么,更不知道如何改变,也无力去改变。这两次摇头,表达了闰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内心的不平,却又无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反抗以及如何改变现状的无奈心境。摇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更能体现闰土的无助。
四、语言描写
第18、21、23、26段中,作者对少年闰土的语言进行了描写,这时的他很健谈,有问必答,一说起话来便滔滔不绝,无拘无束。通过对少年闰土语言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天真活波,机智聪明。少年闰土使人感觉到可爱,天真。第60、62、66、71等段作者对中年闰土的语言进行了描写,这时的他不再有问必答,一下子变得十分谦恭和拘谨,儿时的天真洒脱一点影子都没有了。此时他对“我”的态度也突然间客气起来,一改儿时的称呼,恭敬地叫“我”“老爷”,认为儿时的“哥弟称呼”不成规矩,中年的闰土已满脑子里都是封建等级观念,生活的种种磨难和苦难的现状使“我”和闰土之间产生了深深的隔阂。这时的他说起话来时断时续,不是沉默,就是抽烟,对于生活的苦却不知怎么描述。闰土前后语言的巨大变化说明他不仅在经济生活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五、神态描写
描写运动会的作文范文第5篇
一、抓住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人物描写中最难的一个部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也一样。人的外貌、神态可以相似但没有完全一样的人。因此,在描写人物肖像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观察自己的写作对象,准确生动地把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出来。在这个肖像描写部分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启发者的作用。那么,教师应如何启发、指导学生呢?
首先,以“猜谜”的方式来猜猜肖像描写写的人物是谁。所猜的人物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人物。比如:“他,头戴金冠,身穿战袍,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能辨别妖魔鬼怪,手上拿的武器能变大表小。他,常把他的武器藏在耳朵里。他是谁呢?”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很准确地写出了孙悟空的特点,学生一看就能猜出。在学生猜出的同时,教师就要趁势引导学生,肖像描写可以描写人物的外貌,人物的性格、爱好,还可以写人物的生活状况,以及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心情等。
其次,要让学生认真观察,记住描写对象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出来。比如,让学生写《我最喜欢的人》,要求学生写出最喜欢的人的肖像。有的学生这么写:“我最喜欢的人是我的外公。我的外公有着满头的白发,诉说着他丰富的经历。慈祥的脸庞总是露出浅浅的微笑,让人感到可亲可近。深邃的眼眸总是闪着不一般的智慧之光,总能够给我很多的启迪。”还有的学生这么写道:“我最喜欢的人是我的表弟,他总是能给我带来欢乐。他今年5岁了,虎头虎脑的,眼睛又黑又亮,两片嘴唇薄薄的,能说会道,还能自己编出很多奇奇怪怪的故事,整天说个不停。”这些学生都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并且用生动的语言把他描述出来,让人感觉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二、突出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能够很好地突显人物的个性特点,使得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地丰满。语言描写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但对学生讲解的时候一定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第一种,用“人+话”或“话+人”形式;
第二种,用“人+动作+话”;
第三种,“人+动作+神态+话”;
第四种,直接写人物间的对话,不写说话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四种语言描写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描写起来也得心应手。
比如,让学生写关于《母爱》的文章,要求学生必须运用语言描写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爱。有的学生这么描写:有一次,我考试考得不好,无精打采地回到家里。妈妈见我回来,喊了声:“宝贝!”我有气无力地应了声:“嗯。”妈妈见我精神不佳,就坐到我身边,揉抱着我说:“宝贝,怎么了?发生什么事情了吗?”我缓缓地从书包里拿出试卷,妈妈看到试卷上的70分就明白了。她刮了刮我的小鼻子说:“我还以为是什么事呢?原来是觉得自己考试没考好啊!可是,妈妈觉得一次考不好并不代表这永远都考不好啊。妈妈和你一起分析一下这次没考好的原因,然后下次考试的时候不要再出现同样的错误就可以了,好吗?”听了妈妈的话,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流了下来。
这段描写既有温馨的语言描写,也有生动的动作描写,在语言和动作的衬托下,一个关心爱护孩子的妈妈形象跃然纸上。
还有的学生这么写:妈妈生病了,生病的妈妈是那么地脆弱。可是,躺在床上的妈妈还是像往常一样对我嘘寒问暖。“囡囡,记得多带点水到学校去。”“囡囡,饭要吃饱。”“囡囡,别着凉了”……原来觉得啰嗦的话现在都变得那么的温暖。妈妈,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您该多关心关心自己。
一个无比关心自己的母亲,一个在妈妈的关怀下长大的孩子,一幅温馨的母女情深图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在不断地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描写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得也越来越快,对于日常的语言对话也会特别的关注。有的学生甚至随时随地都用小本子记录中生活中发生的言语对话。
三、强调动作描写
动作是刻画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元素。老舍先生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因此,要指导学生选用准确的动词,生动地描写好人物的动作。
首先,要指导学生选用准确的动词。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准确的动词进行填空,也可以指导学生分析动词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训练,让学生领悟动词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重要的作用,从而在学生在写作中自由自觉地运用动词。
其次,指导学生运用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比如,让学生运用动作来表现一个人愤怒的样子。有的学生这么写道:星期三的早上,我觉得有点疲惫,赖在床上死活不起来。爸爸生气极了,一把从床上把我揪起来,把我拖到卫生间,递给我牙刷,逼着我刷牙洗脸。我眼泪夺眶而出,朦胧中从镜子里看到了爸爸涨红的脸。
一系列的动作——揪、拖、递、逼,生动地描写了爸爸愤怒的样子。虽然,整个片段中没有出现愤怒两字,但在字里行间已经让读者感受到了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