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教师综合论文【五篇】

时间:2024-03-22 12:00:04 来源:网友投稿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实行合并办学,以学科群为主体建立新的院校,有些原来单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与其他专业院校合并组成了新的综合性大学。原师范专业学生按照新的校院体制格局,归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教师综合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综合论文【五篇】

教师综合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战略

前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实行合并办学,以学科群为主体建立新的院校,有些原来单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与其他专业院校合并组成了新的综合性大学。原师范专业学生按照新的校院体制格局,归并入各学科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学院中,使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在同一机制下运行。这给教师教育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教师教育可以依托综合性大学中多学科、高层次的学术和师资优势,使教师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为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提供了知识、学术、信息等各方面的基础和条件。同时,又给教师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和矛盾,即教师教育如何在综合性大学的背景下保持自己的专业特色,营造教师教育的独特环境和文化,使教师教育得到巩固和发展。本文拟从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的形势和需要出发,结合湖南科技大学教师教育工作实践,探讨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

一、合并型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面临的形势

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外部环境方面:其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都给合并后的大学举办高师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把“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作为六大重点工程之一,提出了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新思路。其二,我国提出到2020年要普及高中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高质量教育的关键是高质量的师资,提高师资素质的关键是搞好教师教育。其三,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非常需要一大批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水平师资。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依托综合性、多科性大学举办高师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内部发展方面,合并办学后,传统高等师范学院的封闭性被打破,在全新的、宽广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教育具有了扩大专业规模、提高办学层次、改善学术氛围、拓宽学生视野的客观优势依托。但同时,合并型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一是教师教育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要受到大学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制约;
二是原来长期形成的教师教育氛围和文化精神要受到合并后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
三是由于工、管、师等各科人才的培养成本不一样,新生入学时的收费标准不一致而带来的经济收入的差异,都不利于在合并大学内优先发展教师教育,合并后的大学加强并发展教师教育面临着一定的经济困境。

教师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的需要也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国高师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学科独立,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整体优化;
各类课时比例失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课程内容重复,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师范性不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不足;
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我们尚缺乏教师教育的整体观念,对教师行业的师资培养缺乏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师资培养并没有把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师资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从而导致教师规格不高,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程度不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衔接不够,导致教育资源的整合程度不高。教师教育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需要专门的行业内培养;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缺乏衔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辐射与职业教育师资的养成缺乏衔接,教师的双专业特征没有能够体现,不利于教师资源的整合。

合并后的湖南科技大学保留了原有的师范专业。学校一方面要提升学科水平、提高教师教育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因而要追求教师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和综合性,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大学靠拢;
另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和发扬教师教育的传统,依托优势的学科资源,使教师教育办出新的特色。这样,如何在新形势下办好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如何发展等战略问题就现实地摆在了学校面前。

二、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战略对策

1.从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发展教师教育的重要性

尽管合并后的大学内高师教育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种种变化,但是,“师范教育在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变,他们为我国基础教育服务的信念不变。”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看,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实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的增大,必然引起中小学教育规模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教师需求量增加。合并办学的综合性大学应把握现阶段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尚需依托教育人才市场的时机,加深认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学校发展中的影响与作用,要从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确定教师教育的战略位置。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努力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中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需求,把师范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的师德、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创建学校品牌。

湖南科技大学自合并之始就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地位,专门出台了《湖南科技大学加强教师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顾问,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任组长,另一名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师教育工作相关的职能处室和教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教师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艺术三个研究小组,分别由教务处处长和人文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和研究小组组长。

注重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在学校教研经费中拔专款积极支持教育类课题的立项与申报工作,使教师教育研究常规化并提高针对性,以课题研究带动和提升教师教育整体水平。同时,每年从教学经费拔款中安排专项经费,逐步建设好教师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训练的物质平台。所有这些,为学校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正确处理好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关系,加强学科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我们认为,传统的教师教育在封闭的体系内完成,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较单一,往往只有教师教育一类专业。随着师范院校的合并,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开放,师范院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师范性”和“非师范性”的界限,加强学科融合,实现专业设置多元化,拓宽专业门类,同时注重建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贴近社会的学科专业体系。这样,教师教育培养途径宽广、基础深厚,除了能不断扩大高师院校的服务范围,增强师范院校的社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般来说,我国现阶段师范院校的合并一共有三种类型:一是相近规模的非师范院校和师范院校合并为新的综合大学,如湘潭工学院和湘潭师范学院合并为湖南科技大学;
二是小型师范院校并入相对较大型综合院校,如宁波师范学院并入宁波大学;
三是小型非师范院校并入相对较大型师范院校,保留师范大学的校名,如浙江财政学校和金华铁路司机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大学。其中,前两种类型的合并为师范院校创造了较大的学科融合的空间,在第三种类型中,由于合并进来的院校的学科水平层次较低,很难和师范院校原来的专业进行合作,师范院校合并后的学科融合困难较大。湖南科技大学开展“大学加师范”的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使教师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注重教师教育师范性的同时,加强了学科的融合和优化重组,打通专业限制,由相关专业、学科组成18个学院,所有教师教育专业分置于相关学院之中。这样就利于消除传统教师教育中过于封闭的弊端、实现综合性大学背景下的教师资源和学术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水平。一是在学科门类多、办学规模大、学术层次高的综合性大学中进行教师教育,可以依托综合性大学中占优势的学术资源和师资条件,可以大大地增强教师教育的力量和条件,从而扩大教师教育的内容和范围,促进教师教育专业数量的快速增长和教师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二是将原来教师教育中比较单纯的教育性专业融入到现在的学术水平较高、学科空间较大、师资力量较强的学科群之中,师范专业的学生和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学习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打破了传统教师教育中封闭性的教学体系,提高了教师教育的教学层次。特别是学术性发展目标能够开阔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他们研究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增加他们的学习实验和社会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的学术水平。三是由于学校具有多学科、高水平、强师资的优势和长处,因而综合性大学中的教师教育,容易实现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的学科互补、交叉影响和有机融合,既有利于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综合性知识结构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较为宽阔的基础和知识条件。四是由于学校比单纯的师范院校办学规模大、学术层次高,能够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许多适应社会要求的课程和专业,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提供许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帮助教师教育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调整专业结构和方向,为教师教育专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机会和空间。

同时,为了突出教师教育的管理和特色,防止教师教育“师范性”的弱化和湮灭,学校专门成立了教育学院。作为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业务单位,教育学院负责了学校课程教学论硕士点(涵盖了若干教学论方向)和专业教育硕士的管理,并承担教师教育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办学思想、教育目标、学生培养标准和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学校重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特点,将师范专业的学生和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区别地对待,按照相应的不同标准、水平和方式进行教学、训练和管理,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使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特点得到凸显和发扬。

3.结合学校整体发展状况,深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首先,拓宽教师培养规格的综合性,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拓宽教师培养规格的综合性,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其知识结构比一般专业人员更加宽广,蓬勃发展的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综合性大学有齐全的学科门类,有利于在广阔的学科背景下培养师范生,但必须找到多学科优势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结合点,运用这些优势有效地拓宽教师教育专业的专业口径,实现学科渗透、文理交融,努力增强教师培养规格的综合性。

其次,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快课程建设步伐。课程体系改革是加强教师教育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快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步伐。其着力点主要是:第一,进行课程结构改革,更新充实课程内容。第二,加强教学设备的更新与科学管理,尽快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第三,要以评促教,变革教师评价模式。再次,改革培养模式,逐步构建新的培养模式。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目前国内有不少学者提出分段培养模式,如“3+l”、“2+2”、“4+1”等,特别是有过合并办学经历的国内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在总结和探索教师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时,纷纷把视点落在分段培养模式上,并认为,从现阶段我国高师本科学制的实际出发,以在四年制的前提下考虑不同的分段组合比较适宜。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形成规律及课程自身的结构特点,借鉴国外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经验,我们认为,现阶段实行合并办学的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是否可选择“3+1”的分段制培养模式。

湖南科技大学注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凸显综合性大学下教师教育的新特点:第一,创新培养模式,适应不同人才的发展需要。根据教师的双专业性质和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类专业培养方案的“3+l”模式及部分非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模块化,努力提高教师质量规格和专业化水准。“3+1”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各院系进行专业养成,后一年进行专门的教师技能训练,享受师范生的待遇。培养方案模块化即非师范类专业在第四年都安排一个教师培养模块和专业深化模块供学生选择,以发挥非定向型师范的学科优势,并培养各种类型的师资(尤其是职业教育方面的师资)。

第二,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教育类课程主要由教育理论课和教育技能课两部分组成。教育理论课开设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和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技能课开设教师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学科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等。通过调整,逐渐使教育类课程达到了总学时的20%左右。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大了师范类专业的师德教育;
公共基础课的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进行了合理的取舍和选择,做到有用和够用;
选修课程合理规划,有利于满足专业加深、专业转换或职业适应等需要而系统开设,以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同时,学校协调好了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加强了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推进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发挥CAI课件和网络等媒体资源的作用,实现多种媒体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

第三,加强教育实习,增强实践教学实效。教育实习是教师职前教育中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基本途径。为了切实增强实习的实效,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强化教育实习:一是加强实训基地和附属学校建设,建立了30所比较稳定的实习学校,每年投入一定建设资金,使其成为教师教育的实训基地和改革阵地,创造条件保证低年级学生每年都有一定的时间到中小学见习,增加师范生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和归属感;
二是增加试教、模拟实习的机会,充分利用观摩教学录像、“微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丰富和充实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真实情景感受;
三是延长实习时间,逐渐探索10周乃至一个学期的实习模式,让教育实习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一环;
四是采用“校内教师+校外导师”相结合的模式,聘任校外有丰富基础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专业发展导师,充分利用校外导师所具备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拓展活动。

第四,改善育人环境,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充分调动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尤其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示范作用。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二是积极引导师范类学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理性地分析、对待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在生活中养成健康的人格。三是针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教育、了解教育、热爱教育,引导他们在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优良的团队精神和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职业素养。

4.发扬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师德教育的特色,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

教师综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方法探究

一、引言

当今社会正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在教育领域,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当前的教育模式,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教育本身来说,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

在初中语文中进行综合性学习方面的探究,对教学过程中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改变,更关系到学校实施课改的效果。对当前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探究,找到现阶段的问题所在,然后有针对地进行具体研究进而提出有效改进的策略,这不仅促进了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同时也让初中语文教师能以一种引导者而不是决策者的身份去深入探索并分析语文教材,从而使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科学实施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行综合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身边生活中的语文,时刻调动社会语文资源,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良性发展。

二、综合性学习在教学中的问题

现阶段,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出现了一些问题,给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形成了巨大的阻碍。这些问题主要是:在教师层面上,语文教师漠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欠缺语文综合性知识以及忽视综合性学习实践;
在学生层面上,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观念认识不足;
在上级教育部门层面,语文综合性学习培训不够,相关理论体系不完善;
最后,当前教育体制下,学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无法自由学习。

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综合素质以及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引导点拨、组织课堂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教师自身的态度及对课堂的掌握操作能力等都是影响整个课程能否正常有序、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并对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与传统的语文课堂相比,综合性学习的提出的确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度和自主创造的空间。对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序列结构安排,不能仅仅认为它只是一种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的练习背景材料,而要考虑到它是建立在师生发展的需要和学习资源利用上的一种课程资源的学习内容。大多数学校因为很多现实问题无法全面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也只是停留在教学任务布置阶段,不参与具体的学习实践,造成教师的实践局限在传统的实际教学中。在课时繁重、学校教育质量差、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环境下,语文教师不注重平时教学实践的综合性学习和渗透行为。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探究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无法展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师资力量与学校自身环境不足。我们可以通过提高高等师范教育培训来弥补这些问题。现在的新课程培训要针对初中语文教师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缺陷,及时地给予教师专业的补充和培训,让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道路上尽量少走一些弯路。

初中语文教师除了自身要加强学科研修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其次就是为了亲自参与综合性学习,教师要事先做好学习的准备。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因内容上多且杂,形式上灵活多变,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单靠一个教师的力量很难应付语文综合性学习碰到的教学问题,应通过集体交流备课方式来探讨教学教法并解决问题。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内容不一样,学校教研组可以定期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研讨会,对在教学中碰到的新思想、新课题、新问题可以向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申报课题研究。申报后再根据学校教师教研能力的情况,每人分担不同的课题,力求做到每一位教师都能参与课题研究,以教研论文、学术成果作结题,从而提升教师的学科钻研能力,让每一位教师共享学科钻研的喜悦,最终达到推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好发展的结果。

进行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探究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培养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的目标。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主动积极的自主实践活动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关于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的研究,我们有信心同时也相信它将随着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发展而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韦健.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J].教学与管理,2008,(23).

教师综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导师制 毕业论文 梯级培养

[作者简介]李强(1973- ),男,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科学专业科研和教学工作。(重庆 40216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重庆市市级特色专业建设重点项目“环境科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200825)、2009年重庆文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环境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编号:200904)、2010年重庆文理学院特色项目“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54-0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下简称“毕业论文”)既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综合性创新实践活动,是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具体实践过程,是专业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的阶段①。近年来,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受到较多的质疑,甚至有部分教育专家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②。但是,这种观念与我国人才培养的规划和要求存在显著的矛盾。实际上,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不仅是大学教学的最终环节,还是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阶段,这一特质决定了该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重新审视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现状,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毕业论文培养体系,不仅涉及对教育战略目标的认识,而且还关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课程支撑体系的构建

一般来说,毕业论文可分为选题、实验、结果分析和论文撰写四个阶段,具体包括文献查阅、开题、实验设计、实验实施、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这其中就检验考查了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如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总结归纳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资料收集整理、论文写作、答辩技巧等。虽然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质是对本科教育质量的考核和评价,但是并不意味着本科毕业论文能够独立承担系统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任务,实际上本科教育阶段的各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都是必要的④。因此,应跳出现有本科毕业论文的阶段局限,将培养学生相关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任务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适当调整课程设置。一方面,开设有助于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基础性、工具性课程,如文献检索、调查方法、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方法等;
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等强化论文写作实训环节教学,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基础性支撑,从而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组织教学,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提供环境与思维保障。

二、运行体系的构建

1.建立学术导师制。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行了选课导师制,着重于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的学习计划⑤,但是未涉及学生的专业学术指导。在毕业论文培养体系构建上,可以借鉴研究生导师制,融合选课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和全程导师制的优点,建立本科学术导师制。首先,学院根据教师的职称、科研经历、项目和论文的状况,选择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其次,每年定期安排指导教师为学生作学术报告,以便于学生了解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水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指导教师。最后,在学生完成基础课程学习,了解本专业特点与培养目标后,根据自愿和调配相结合的原则,于大一下学期组织学生选择指导教师。大一阶段,指导教师主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阅读书籍,见习创新实践活动,做好人生规划,并结合学年论文的撰写,熟悉文献查阅。大二阶段,在高年级学生的带领下参与教师或学生创新实践课题,进一步熟悉研究方向,通过课程论文和学年论文的撰写,掌握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的研究内容,申报学生科研课题和创新课题。大三阶段,完成教师创新实践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或学生创新实践课题,结合课程论文和学年论文的撰写,完成毕业论文综述部分或研究论文的撰写,参与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大四阶段,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2.构建梯级培养机制。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没有硕士学位点,教师没有指导硕士研究生的任务。但是,可以借鉴研究生教育中的助教理念,形成以指导教师为龙头,高年级学生为骨干,低年级学生为辅助的团队,采用以老带新方式,实行梯级培养,使学生能尽快融入导师的科研工作中,经过系统、长期的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科研态度与精神,让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3.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制度。本科阶段,学生初次接触整体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毕业论文,需要一定时间适应,有效的沟通联系制度有利于发挥指导教师的导向作用。首先,应建立指导教师与学生讨论的例会制度,坚持每周至少一次例会,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科研氛围。其次,利用现代通信和教育技术手段,构建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交流平台。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的指导方式外,也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和QQ等通信工具进行交流。目前,部分学校也开始尝试建立多媒体联系平台,以进一步克服师生见面机会少的困局。

4.建立科技创新竞赛制度。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热情,营造创新实践氛围,首先,需要建立校级论文(设计)创新竞赛制度,每年组织二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热情和兴趣,促使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实践程序和方法,及早打好论文基础,早定研究方向,减轻对论文的畏惧心理,防止毕业论文东拼西凑。其次,通过校级竞赛活动,为更高层次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提供人才和项目储备,以利于学生的分层培养。

三、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1.完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工作是一项系统教学工作,必须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才能取得持久的效果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制定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细则、成绩评定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责任,理顺关系,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特别是要建立选题限制制度、毕业论文抽查外审制度、匿名答辩和回避答辩制度,完善政府主导下的本科毕业论文复检制度。

2.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改革考核方式。相对于老牌院校的精英教育来说,新建本科院校更趋向于大众教育。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不应固守一定的模式,将其作为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唯一手段。实际上,虽然经过科研团队培训的学生能力均会有所提升,但是多数学生并不适于从事高水平的科研,特别是少数学生动手能力很差,因此应及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意愿调整培养目标,适当提高课程论文和学年论文的撰写要求,强化这部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将高水平的文献综述作为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另一手段。此外,在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和市级以上科技竞赛获奖的学生也无须撰写毕业论文。这样不仅可以分流部分学生,减轻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压力,将更多的精力用于需要的学生,也可激励学生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科研、升学和就业,力争在大学四年及时完成学业,获得更多的升学或就业机会。

3.完善毕业论文质量跟踪机制。毕业论文程序性很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立毕业论文质量跟踪机制,在各环节过程实行有效监控,从指导教师资格认定―论文选题―论文写作过程监控―评分标准确定―结果评价―总结分析等流程进行全程跟踪管理⑦。具体实施包含自检和抽检两种方式。自检为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检查和教研室对本系学生毕业论文情况的检查了解,抽检可以由学校、学院组织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机构成员分阶段进行检查等。全程跟踪管理应由学院主抓,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制定和完善切合专业实际的毕业论文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并进行科学分工、跟踪管理。

4.构建奖惩制度。为激励师生将主要精力投入毕业论文,应制定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实施办法及优秀指导教师奖励办法,建立毕业论文评优制度。同时,建立导师考核制度。考核以导师自评、学生评议、学院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综合学生的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学术论文完成质量、科技竞赛获奖情况,以及毕业前学生对导师的评价,建立指导教师考核标准,考核导师的指导成效,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奖评优和津贴发放依据,与其岗位绩效挂钩,形成奖惩制度,促进教师加强过程管理。

四、条件保障体系的构建

1.时间保障。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不仅存在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复试冲突的问题,也存在毕业实习时间短、实习单位不愿接收的问题。结合前述的毕业论文梯级培养机制和考核方式改革,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将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从第八学期调到第七学期,并可以适当缩短后期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使学生能安心完成毕业论文和实习,保证毕业论文和实习的质量。

2.师资保障。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仅面临指导教师总量不足的问题,也面临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双能型”教师严重短缺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大教师国内国外的培训和引进力度。特别是应用型学科专业,应采用重点引进、专业教师顶岗工作、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聘请企业技术骨干等办法大力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并且需要建立“双能型”教师培训激励机制。

3.实验条件保障。毕业论文所需经费的投入,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必备条件。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应切实重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加大经费投入,保证毕业论文所需的基本实验设备,以确保学生综合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应寻求国家、地方、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支持,探索院院(科研院所)、院企、院地联合共建模式,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如中央和地方共建、各类发展援助项目等)和资源,完善教学和科研实验平台的建设。此外,学校也可联合学院、教师,采用经费配比的方式,引导学院、教师将科研运行或配套经费用于实验条件的改善,共同参与科研实践平台建设。

[注释]

①韩润林,张龙龙.浅谈新建本科院校化工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2,40(3):133.

②④徐建邦.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52(4):85,85.

③张庆华.当前我国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现状及其对策分析――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为背景[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3):85.

⑤唐丹,肖毅,郭莉.提高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策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25(11):66.

教师综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综合素质资源;
改革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22-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小学语文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路标。语文新课标特别强调:在语文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我们学习美国教育所移植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国情和社会制度不同,学习起来难免会产生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反复论证,逐步解决。结合我们的实际:我就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问题作一些探索,并作一点浅见。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

既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开展综合性的学习,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具有综合性的素质。综合素质无论指在小学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都要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并且在教学方法上有一套办法与经验。既自己懂行,而且能够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起到积极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综合性的学习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而目前学校里的教师,多是单科制,教语文的就懂得语文专科知识,对于其它的数、理、化、图、音、乐等知识了解得不多,致于其它学科的专项技能掌握更少。现在,一些发达城市,例如:深圳,对教师的学历要求甚高,小学教师要求本科化,中学教师要求研究生。因此,高学历带来一些好处的同时,也给综合性学习带来不理想。众所周知,本科以上的教育基本是专才教育,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均是熟悉其某一专业的人才,而不是知晓各专业的通才。而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知识必然是综合的。如:办“手抄小报”。该项学习活动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要指导学生完成此项任务,教师就必须从听、说、编、写、画、评等这几项综合知识人手,教师就必须具备这几项的知识才能,这不仅仅要求教师应有的语文素质,还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因此,笔者认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考虑、妥善安排时间,有组织地、有计划地让教师除了加强本专业的不断进修外,同时还应该努力学习其它专业的知识,掌握好教学的技巧技能,这样在小学语丈的综合性的学习之中,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二、语文教学要努力开放社会的文化资源

语文的知识来源于现实,又服务于现实的社会。语文知识是人生体验的总结。语文知识往往和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着。综合性学习如果只是围绕着课本转,那么就会使充满智慧的学习方法缺乏灵性。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我们应该努力开放社会文化资源。比如实现课内外教学联系,密切社会图书、报刊与学生的联系。在小语的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以教方法,引导组织学生深入社会采访、调查,将语文知识运用实践,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改革现行的考试方法

在综合性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改革现行的考试方法。

特别应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发挥好学生学习语义的主体积极性,经常鼓励开展教学评价。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校或上级主管行政也不断对学生进行评估,进行考核,而最主要的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书面测验。书面的测验,有时具有科学性,而有时也有片面性。因此,在综合性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改革现行的考试方法。

教师综合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索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我市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已近四年,回顾四年中各校开展综合性学习情况,尤其是农村学校相对滞后的教学观念,简陋的教学设施,年龄结构偏大和学历层次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现状,经过认真调查分析,我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观念更新不到位。多数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语文学习只是拼音、识字、阅读、作文,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补充,是附属,可学可不学,淡化和削弱了综合性学习应该作为“必修”的地位。受功利思想影响,认为上级、学校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无从考查,担心设计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而影响语文教学成绩,因此不够重视,也有学科教师间的相互不配合,缺乏沟通,协作精神差。

2、教学资源不丰富。过分依赖语文课本,认为教材中的内容是学习开展的唯一,缺乏课程开发意识,不去或不愿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区和学校的实际来开发学习资源,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3、活动指导不得法。把教室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唯一场所,放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进行,一支粉笔一张嘴,学生或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或嬉戏玩耍悠闲逍遥;
教师或包办代替津津乐道,或放任自流不加引导。对综合性学习的策略不得而知。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综合性学习,旨在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单纯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要改变农村学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起决定性的因素。要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多方开拓课程资源;
探索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改革评价机制,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一、要把教师的理论更新放在首位,调动和发掘教师投身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不断实践创新,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

首先,各学校应借助校本教研这一平台语文教学论文,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相关资料,调整思路,更新观念,重新审视和反思学校开展这一语文活动的问题与不足,直对突出问题,面向全体教师,共同研讨,力图有所感悟;
校长是学校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更要带头学习,到第一线指导教学的开展,亲手打造学校的研究生活。

其次,要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综合性。2、实践性。3、文化性。4、主体性。5、全体性。6、开放性。7、生成性。8、有序性。通过学习、领悟,做到心中有底,前瞻设计。

另外、要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创设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教师思想的转变。对照兄弟学校学习取经,明确目标,寻找差距,拓展比较,在理性学习与感性实践中提升认识;
通过“三课”活动,交流观摩,参观学习,自我展示,研讨提升,逐步把教师的教学思想引向正规,趋于完善。

同时,还要注意发挥教师间协作,互助的优势,使教师知道教师团队需要合作,教学活动需要合作,语文综合性学习更需要教师、学科间交流与合作;
明确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流畅地读、主动地说、大胆地唱、活泼地跳、自由地画……鼓励他们勇敢地发展自我、认识自我、发掘自我,实现良好个性的自主发展。

二、贴近生活,充分发掘课程资源

首先要善于发掘教师资源。农村教师来自农村,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尤其是目前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虽是劣势,但也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他们生活的阅历,经验,也要恰当地转化为课程资源免费论文下载。如三年级语文上册,搜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可通过展示会,让教师讲如民间故事、神话故事;
组织学生看教师带来的剪纸、老虎头、布娃娃等一系列来自农村,充满泥土芳香的活生生的材料,更大激发教师投身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热情。

其次,要充分发掘农村社会生活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教育名言,揭示了母语和生活的深层联系,只有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整合,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提高素养,增长才干。这样才能落实小学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田园”这一活动,可以想一想家乡值得自豪的景物是什么?自己或身边的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观察田园风光,了解不同季节里庄稼、瓜果蔬菜的成长,调查当地人生活的变化,回忆和小伙伴之间的趣事。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上去,学到更多的知识。当然,农村自然风景,旧址遗貌,民风民俗,田间劳作,劳动模范,致富能手,都将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发利用的最佳资源。

最后,要善于挖掘学生资源,根据学生年龄、实际、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进行适度开发,从不同的侧面,让学生自己说话,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大自然的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人条件等方面分若干组。如“金龟子组”去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状况,看看有什么发现;
“天线宝宝组”可以查阅图书,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了解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的启发;
“爱迪生组”可以自己动手,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最后,把收集到的信息、成果汇总展示,用学生慧眼去发现、获取来自各个层面的知识,每个学生都是小小播报员,都有来自自己获取、加工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首先,加强课堂教学中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充分利用母语环境,采用贴近儿童生活的语言和生活情节,在具体的情境中识字,如标签识字法、找好朋友识字法等。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力求探索几种课型:感悟式、讨论式、实践式、探究式、专题式课型。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不管是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首要是激起学生兴趣,后发展学生写作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努力改变课堂教学重技能传授的现状,努力使作文教学生活化、情境化。也可以在口语交际过程中,采取演讲、朗诵、资料展示、相声小品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学习能力。

其次,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横向联系,促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使学生在不同

摘要的语文实践。可以和舞蹈、音乐、绘画、诗朗诵等形式有机结合。三年级“走进春天”这一活动,可设计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美术教师作画,音乐教师伴奏、科学教师做气象分析预报、语文教师写下水文,信息技术教师做网络支持的全方位展示,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语文教学论文,教师的协作、互助精神得到体现。

另外,要走出教室,利用生活大舞台,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尽可能多创造机会,多留出时间,放手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农村生活中体验、学习、积累。创设能激起学生探究兴趣,综合运用知识的主题,通过学生走访调查、听老爷爷讲故事、进图书馆及上网搜索、写调查报告、办专题小报、创作童话和漫画、布置专题会场等活动,获取更多知识,锻炼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工具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重整合,多形式展示成果。相信学生是最棒的,让他们自己动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他们尽情展示。农村学生有来来自自身的实践感受,有旁听道闻的奇闻轶事,也有父母熏陶、怀抱中的回忆,教师做好引导,把展示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管较为粗糙,但重在表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四、改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方式

作为农村学校,要逐步建立相应的语文综合学习管理制度,改革评价方式,用制度规范这一课程的实施,尤其是活动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及教师的成果量化。在评价原则上,多鼓励,多引导,多实践,扶持指导逐步趋于完善。评价方式上,鼓励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汇报交流、活动沙龙、成果展示、论文上报等形式,尤其在语文考试中,尝试开放性、实践性、拓展性题目的渗透,引领教师、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如近几年我市在期末质量测查中设计的题目“我课外阅读过的名著名篇”,“我知道的环境污染”,“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我知道的传统文化”等,切合课程与学生实际,考察学生实际活动情况,有力的推动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健康发展。

推荐访问:教师 论文 综合 教师综合论文【五篇】 教师综合论文(精选5篇) 教师综合素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