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高校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众多教职员工的智慧结晶,受法律保护。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2.不可确认无形资产指高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经过不懈努力所形成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无形资产会计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无形资产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一)构成要素
1.可确认无形资产即知识产权
是高校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众多教职员工的智慧结晶,受法律保护。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
2.不可确认无形资产指高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经过不懈努力所形成的无法用单位价值衡量的无形资产,如:学校经长年累月树立的良好社会信誉,形成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及拥有的各类优秀人力资源。
(二)特征
高校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教育事业单位,具有学校独特性,其拥有的无形资产也有特定属性。
1.无形态。
无形资产顾名思义无实物形态。尽管某些无形资产通过物质载体来体现,但并不像固定资产具有实体能直接感触。
2.依赖性。
高校无形资产单独存在是毫无意义,其价值的存在与发挥须与有形资产相结合。
3.使用性。
无形资产同样也是为社会服务,预期能给高校带来服务潜力或经济利益。
4.时效性。
无形资产时效性较强,价值和收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在转让和作对外投资时,随时间变化,经济利益也有所变化。
5.独占性。
高校无形资产具有排他性,学校严格保密或者受法律保护,学校独享其所产生的收益,在市场交易中无同种产品,也无可比性。
6.效益性。
高校无形资产必须通过有偿方式取得,它能够以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为学校创造效益,而且必须能够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产生经济效益。
二、新会计制度下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价格确认困难
由于无形资产形态的特殊性决定其价值难以确定,目前众多高校缺乏良好的估价方法,对价值确认不当或无法进行科学有效估价。首先,高校对无形资产价格确认范围较窄。《高校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高校外购的无形资产、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以及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无形资产应予以确认,但忽略了高校自创的学校信誉、文化氛围、办学理念等无形资产。目前,学校的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是可以按照其在取得时实际成本计价的,而学校信誉、办学理念却不能正确估价。除此之外,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还有许多新兴的无形资产,如“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院校”、“师资队伍”、“关系网络资产”等都不能正确估价,其中最普遍、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就是师资队伍。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办学质量的竞争,因此高校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将会不断增加,如不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将导致资产数据严重失真。其次,高校对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缺乏合理性。《高校会计制度》中,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仅将其开发成功后为取得专利所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计入成本,对于依法取得前所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未计入成本。此计量法无法确认高校自创无形资产的所有价格。
(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除基础性理论研究外,更多的是应用技术研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生产力。高校研发的新技术主要通过技术转让使其发挥应有效力,同时高校也从中获得相应的费用补偿和经济收益。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仅25%,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高校职称评审机制的弊端,研究人员更加重视效率较高的基础理论研究,轻视应用技术开发研究;
其次,学校对无形资产成果转化投入经费不足;
第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不足,服务手段落后,技术传导能力弱,配套服务功能跟不上;
第四,科技成果转化初期投入资金较大,企业存在投资风险。
(三)缺乏科学的评估核算体系和方法
既使无形资产在新会计制度中受到重视,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仍未提出有效的评估核算方法,其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过程也未得到科学反映,也没有明确规定关于无形资产潜在价值的核算方法。仅靠现行会计核算体系和方法已无法满足高校无形资产管理需求,无法准确计量其真实成本,如实反映全部价值。学校的无形资产在验收、使用、报废等环节上都无法准确反映出其真实价值;
研究人员利用学校条件创造的无形资产,缺乏核定个人与学校所占权重的机制。若学校没有对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核算与管理,将导致无形资产账外流失,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
(四)人才流动大,资产流失严重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才资源配置的作用日益凸显,高校优秀教师的流动性也愈来愈大。随着国家实施“”工程,大量实力雄厚的社会企业和科研单位以优厚的福利待遇广泛吸引高学历、高水平、高技能的优秀人才,促使高校中高水平人才不断流出,随之而去的是学术成果、教改成果、技术工艺、教学经验等,学校声誉和实力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导致资产无形中流失。因高校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人才开发和培养机制,部分高技术人才纷纷下海从商,造成学校专利技术、学校名誉等无形资产流失。
三、优化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强化无形资产管理
在无形资产种类繁多的情形下,高校应以提高使用效率、实现保值增值为目的,遵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原则,建立适应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化管理制度。首先,成立以国资处为主管单位,校办、科技处、后勤处、图书馆、资产经营公司等部门为二级管理单位的管理体制。以四川某学院为例,国资处全权负责无形资产管理,学院办公室负责校徽、校名及学校标识的使用和管理;
科技处负责专利权、著作权、出版权、非专利技术、科研成果等知识产权的管理;
后勤处负责土地使用权管理;
图书馆负责电子资源使用权管理;
资产经营公司负责经营权及所属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结合学校实情制定相应的产权归属制度、资产登记入账制度、核算方法及管理制度、审计监督制度、科研成果管理与转化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使无形资产管理有章可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二)强化无形资产管理意识,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高校知识密集、幅员广阔,已逐步成为经济社会的中心,也是无形资产产生的主要源头,但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下拨的教育事业经费,属国有资产加以科学管理。首先,应加强宣传,提高全校教职工对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视和法律保护意识,意识到无形资产对高校发展的重大意义。好的科研成果,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能够为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其次,高校应推动无形资产转化的奖励机制,科研成果与待遇和职称都挂钩,充分调动教职工创造的积极性。学校在转让教职工创造的无形资产时,除考虑学校利益外,也应遵循“按劳分配”原则,使教职工有所期望,调动其积极性。科研成果、专利技术转让收益分配时,学校25%、所在部门25%、课题组50%;
对外技术服务纯收益中学校15%、所在部门15%、课题组70%。
(三)建立科学的无形资产确认计价和核算体系
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确认无形资产的价值和成本,是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首要任务。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体系和方法,加强内部会计核算,克服“收付实现制”会计原则的瓶颈,进行完整的无形资产科目核算。为了充分反映学校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学校各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加强无形资产取得、分期摊销、对外转让的核算,实时监管,探索一套科学有效的无形资产计价和核算体系。
(四)建立投资、转让、收益分配制度,提高成果转化率
无形资产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无形资产 会计 研究
无形资产会计理论实际上是随着环境变化不断产生的一种新型会计模式。因此,在对该种理论进行研究时,必须要从其产生背景着手,以反推出存在的目的与原理,从而对其发展的规律加以确定。另外,针对其在发展的现状加以分析,能够明确其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障碍,以为其后续的发展提供的一定的建议。至于对未来的展望,则是为其长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保证其发展的方向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具有实用性。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全面来临的今天,无形资产管理已经成为社会的主题,自然其对应的会计模式也需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才能保证其实用性。
一、无形资产会计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经济背景
随着一二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实体经济需要的资本投入过大,无法进一步推动市场的繁荣。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其更加注重知识的投入。这就使得信息化的经济相对发展起来。而在这种背景下,无形资产相对增多,且逐渐占据了主导与支配地位。经济的发展逐渐从传统物质生产转变为无形资产的利用。会计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有效地管理与监督,其必须要与经济环境保持高度一致。这就使得其必须要与无形资产一致,从而产生了对应的理论内容。
(二)法制环境
法制环境实际上就是国家对于各种关系调整所制定的法律。法制环境对于会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引导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在这种模式下,为了保证无形资产,又必须要出台对应的法律法规,例如当前的《专利法》《商标法》等,这些实际上就是对无形资产的一个保护。而在这种背景下,其引导会计模式必须要与社会法制基本一致,从而使得无形资产会计理论越加充实。
(三)文化环境
文化是经与社会的根本,其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会计理论的长期发展。而且,文化因素会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产生一定的思想约束,从而使得其在使会计工作人员的思想存在一定的限制。在长期的发展中,这样的思想影响会一直存在。这就使得其在进行会计理论的发展中,对于一些思维的创新或者其他,会存在一定的排斥。尤其是,我国本身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国家,在思想上相对谨慎。无形资产的发展模式,风险性较大,使得人们在长期接受难度较高。
二、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智力成本会计
智力成本会计实际上就是无形资产会计概念的早期,虽然智力无法完全与无形资产等同,但是其内涵与外延却与其基本相似。而该种会计方式实际上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提出了。国外会计也正在不断的针对这样的会计模式加以研究。我国该种会计模式的研究相对较晚。在研究成果上远远不及国外,另外,在几个名词的划分上也存在一定的瑕疵。
(二)无形资产会计
无形资产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在智力成本会计模式下逐渐延伸的一种会计模式,该种会计模式是在竞争相对提高的背景下不断产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竞争已经从资本逐渐转变为人才。而人才作为核心竞争,其本身是没有资产价值的,但是,人才具备的知识以及专业性,逐渐成为了企业竞争的主要内容。在这种模式下不断的发展,人们的无形资产意识也相对增加,对应的会计理论形成。
三、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与传统会计的协调化
从上文可以看出,无形资产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随着未来知识经济的深入化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形资产的运用将会越加普遍。自然,无形资产会计理论也会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成熟。但是,在当前来说,其依然会受到传统资本会计的制约。无论社会发展到一个何种的高度,资产依旧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形资产会计虽然能够成为社会的主要会计模式,但是其必须要与传统的会计模式共同运作。
(二)未来趋势
从智力资本会计到无形资产会计理论,可以看出,其内涵在不断的扩大。传统的无形资产所包涵的内容相对狭窄,自然其会计理论中涉及的内容也就相对较少。而随着其长期发展,必然要使得其内涵扩大。自然,会计理论内容也就会越加丰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需要针对无形资产的便捷加以明确。同时,将无形资产会计理论框架创建起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补充,以实现其系统性。
四、结束语
传统会计是一种收益会计,在知识经济相对成熟的今天,这种实体性的会计模式已经缺乏实用性。而对应的无形资产会计则成为了时代的主题。该种会计模式已经存在了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地系统地理论,这就使得其长期发展仍旧存在一定的瑕疵。面对该种状况,必须要追溯到其发展的源头,并且,明确其长期的目标,以保证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为社会提供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娟,汤嘉欣.无形资产会计理论:演进与发展[J].财会通讯,2012,07:125-127.
[2]周玲,程瑜.新无形资产准则创新与局限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8:66-67.
[3]闫梅.浅议无形资产会计的改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5,04:44-46.
无形资产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誉本质;
无形资产;
探讨
商誉的本质问题一直是会计界研究的重点难点。无论是会计的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商誉的根源进行了探究,基本思路是以商誉内在构成要素为切入点。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商誉的构成要素入手,以无形资产为比照,对商誉进行“抽丝剥茧”,逐步细化,重新界定商誉的性质。
一、商誉的构成要素
商誉的构成要素是探究商誉本质的外延扩展,对研究商誉的本质有着重要意义。会计学上,对于商誉构成要素的系统研究已经有接近80年的历史。
1953年10月,R.H.Nelson发表的《商誉的动量理论》一文中将商誉归结为以下要素构成:①顾客列表;
②组织成本;
③开发费用;
④商标和商品名;
⑤秘密工艺和配方;
⑥专利权;
⑦著作权;
⑧许可权;
⑨特许经营权;
⑩超额盈利能力。
1968年,G.R.Catlett和N.O.Olson在《商誉会计》一文中指出,商誉的构成要素有15个:(1)卓越的管理队伍;
(2)杰出的人才;
(3)竞争对手管理层上存在的缺陷;
(4)有效的广告;
(5)秘密的生产工序或配方;
(6)良好的劳资关系;
(7)优良的信誉;
(8)一流的员工培训计划;
(9)良好的公众声望;
(10)竞争对手经营发展不利;
(11)与其他公司的良好协作关系;
(12)准确的战略定位;
(13)对员工才能或资源的发掘;
(14)有利的税务状况;
(15)良好的政府管制。
从以上研究可看出,商誉与会计准则中的无形资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商誉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从商誉中分离出无形资产。即最原始的商誉定义中它是无形资产的总称,后来由于各类单项无形资产的价值得到了分别的反映,而从原来商誉的总价值量中分离出去,现在商誉的价值则仅代表企业的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类型。
二、商誉与无形资产的关系
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而新会计准则中并未对商誉进行定义,它属于企业无形的资产,但明确规定不属于准则中《无形资产》的范畴。在企业合并时,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
目前会计界相对认可的一个定义是:商誉是指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虽然商誉未被纳入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范畴,但笔者依然认同商誉是一项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具有以下特点:
1.没有实物形态。
2.商誉不能单独存在,是企业整体价值的一部分。
3.难以用一定的方法或公式进行单独的计价。商誉的价值,只有在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按总额加以确定。
4.在企业合并时,可确认商誉的实际价值,但它与建立商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商誉的存在,未必一定有为建立它而发生的各种成本。
企业准则中之所以没把商誉纳入无形资产的范畴是因为商誉不可辨认。企业准则中规定,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标准有两个:(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从这两个最基本的标准可看出无形资产的一般特征,即具有可辨认载体、流体性、合约性或法定性以及确认为资产时的收益性和可计量性,为划分无形资产提供一定依据。
综上,可得出商誉和无形资产最大共同点在于无实体性;
而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可辨认,可辨认的为无形资产,不可辨认的即为商誉。商誉和无形资产的关系以及上面所阐述的商誉构成要素,为商誉的细化提供了可能性。
三、商誉的细化
自从16世纪中后期首次提出“商誉”一词以来,经过400多年的探索,对于商誉的本质研究,基本都是从商誉的内在构成要素的角度出发,理论界却形成了众多不同的观点,主要有“超额收益论”“无形资源论”“总计价账户论”等。其中“超额收益论”认为商誉是企业超过正常投资报酬的预期未来净收益的贴现值;
“无形资源论”认为商誉的存在是因为某些无形资源,揭示了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原因,是对“超额收益论”的补充;
“总计价账户论”原本是为了解决“超额收益论”直接理解和计量商誉存在的较大难度的问题,而试图提出间接理解和计量商誉的新思路,在后来却成为一种运作方法,能够“倒挤”或“正推”出商誉的具体数额。
故笔者认为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最终可归结在“超额收益论”中,即商誉是企业拥有的各种未入账的经济资源或优势所带来的超额获利能力的价值体现,是这些经济资源或优势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经济资源或优势”既有可辨认的资产、又有不可辨认的资产,可能还有某些偶然的因素。而它们对超额收益的贡献能力是不同的,故可根据它们对超额收益的贡献方式不同而进行商誉的细化。
(一)——偶然因素
在企业并购时,由于某些特殊事项,会影响并购商誉的形成及其价值量的大小。如企业周边环境突然恶化,急需转移;
因拆迁征地需要急于寻找新的买家;
存在政府干预情况下的半强制或强制式企业并购;
并购双方悬殊的讨价还价能力;
被并企业出于个人利益急于投靠某一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等。这些因素均属特殊事项,虽然不是影响商誉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当它们出现在企业并购中时,对商誉的价值量大小有很大程度影响。
(二)中层——无形资源
这里的无形资源是指对企业经营有价值的未入账的无形资源,是可进一步分离成为无形资产的部分,有人力资源、企业自身结构、企业外部环境。
1.人力资产
人力资产是被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具体包括卓越的管理队伍、一流的员工培训计划、员工才能的或资源的挖掘等。在现有财会制度下作为不可辨认的资产,未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而人力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越来越大,在商誉价值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人力资产是一种无形资源,具有无形性,以人为载体,一旦载体不存在,载体所具备的能力也将消失。若一个人或团队离开企业,这种资产便会立刻在企业资产中消失,说明它具有流动性。人力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具有收益性。而且其成本可计量,即职工薪酬等。这些特征表明人力资产符合无形资产的一般特征和确认标准,故从商誉中分离出来成为无形资产是可能的。
2.企业结构性资产
企业自身结构所体现的是企业结构性资产。具体表现为企业的制度,如管理模式、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其同无形资产一样,具有它的一般特征和确认标准。如企业制度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
它的载体为文档资料;
任何一个制度都是建立在一定合约基础之上的,具有合约性;
另外制度是可以互相借鉴的,具有流动性;
良好的制度能给企业节约运行成本并提高效率,具有收益性;
不论是从外部购买还是自己研发该项资产,都是需要付费的,成本可计量。由此可见,企业结构性资产也是能够从商誉中分离出来的。
3.市场资产
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为市场环境,具体体现在客户网络、分销渠道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信息系统等。在网络发展的时代,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单独计量。同样的,市场资产也具有无形性、可辨认载体、交流性、收益性、成本可计量性等。市场资产很客观,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无形资产进行单独计量很有必要,通过与无形资产一般特征的比较,它是可以分离出来的。
(三)核心——经济组合效应
商誉最核心的构成要素是企业中各项资源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企业整体协同效应,也是商誉的本质属性所在。它是一种无形资源;
有着高度的排他性,比如技术独占性等,但是不具备流动性,不能够复制,一旦离开企业便不再存在;
有着相当强的不确定性,可能因为一个很小的变化企业价值快速提升,也有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变化使得企业失去超额盈利能力,它的产生无法预计。而且它的收益和成本不能配比,商誉的存在,未必一定有为建立它而发生的各种成本。故它是不能再被分离的。
企业是一系列资源的有机结合,各项资源之间有机结合的程度决定着企业内部经济组合效应的强弱。经营良好的企业,一般都会产生正的组合效应,表现为企业的整体价值大于企业各项资源单个价值之和;
经营不良的企业,一般都会产生负的组合效应,表现为企业的整体价值小于企业各项资源单个价值之和。企业整体协同效应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各项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能够提高企业获利能力。
四、总结
本文以商誉的构成要素为切入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商誉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商誉的理论发展就是不断分离出无形资产,商誉和无形资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为了探讨商誉的本质,需要区分商誉与无形资产,得出区分无形资产与商誉的重要标志是是否可辨认,可辨认的归于无形资产,不可辨认的归于商誉;
商誉是由超额收益形成的,具体表现为由经济资源和优势形成的,可分为可辨认的资产、不可辨认的资产和偶然因素,这些因素对超额收益的贡献能力是不同的,故可作为细分商誉的依据。通过采用抽丝剥茧,由外而内的顺序,将商誉的构成分为三个层次,最外层为偶然因素,不起决定性作用,中层为可分离为无形资产的无形资源,核心便是商誉的本质,即企业中各项资源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企业整体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汤湘希.论组合无形资产——商誉价值的确认与分割[J].财务与会计,2000(11).
[2]刘力一.论商誉的本质与内在结构[J].财会月刊,2009(1).
无形资产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在经历了约300年的工业经济之后,8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又步入一种新的形态即知识经济时代。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6年提出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其主要特征是: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经济的重要基础;
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作为会计学理论基础之一的传统会计平衡公式“资产=负债+业主(股东)权益”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传统会计平衡公式体现财务资产中心观。财务资产包括货币资产、实物资产与衍生资产;
其中衍生资产是指法律认可的,且已商品化的产权证书,如股票、债券等,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衍生金融工具也属衍生资产。无形资产虽有反映,但很不完全。据有关资料介绍,经济学中所涉及的无形资产多达29种,目前美国评值公司涉及的无形资产达23种,且日趋增多,我国实务中运用单项评估和整体评估的无形资产有12种,而纳入传统财务会计系统的只有6~7种。我国企业的无形资产观念更加淡薄,多数企业甚至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一栏均为空白。一般认为,无形资产是企业最大的资产,国际权威评估机构估计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是有形资产的4~5倍,而这个观点在传统会计中并不能体现出来。作为现代企业最重要、最稀缺的人力资源,至今仍游离在会计的资产之外。这种会计平衡公式,在以财务资本密集为特征的工业经济时代是有效的,但应用于知识经济时代和知识型企业,显然是不适宜的。因为,知识经济已把企业的战略性资源转移到知识、信息和创新能力上来,知识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首位资源。据西方学者测算,本世纪初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有5~20%, 如今已达60~80%,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开通,预计将达90%。知识经济的主体是知识型企业,对知识型企业来说,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财务资源而是知识资源,包括未编码的知识资源即人力资源和已编码的知识资源即无形资产,这方面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微软公司。微软的事业中没有多少传统企业应具备的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它的主要产品是软盘及软盘中所包含的知识。而正是这些知识给比尔·盖茨带来了连续三年位居世界富豪榜首的财富。据美国总统的一位科学顾问介绍,创立不到20年的微软公司, 已拥有1.5万名雇员,资产达1500亿美元,产值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产值总和。经济资源结构的变化及战略性资源的转移,无疑对以财务资源为核心的传统会计平衡公式带来巨大挑战。
其次,传统会计平衡公式所贯彻的是“财务资本至上”的逻辑。在“资产=负债+业主(股东)权益”中,等式右边所体现的只是企业财务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这个等式所暗含的理论前提是财务资本至上与资本雇佣劳动的假设,而这个理论假设正日益经受知识经济及以此为背景的新的产权经济理论的挑战。知识经济扩展了资本的范围,改变了资本的结构。在新的资本结构中,财务资本的相对市值日趋下降,而知识资本的相对市值正趋于上升,知识资本作为新的核心资本正取代财务资本的地位。这一环境变化,日益改变着企业里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相对关系及产权特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80年代以来中外经济学界开始系统反思传统的所有权观,并出现了许多新的企业产权归属理论,如从业员论、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产权论、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企业产权论、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论等。其中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论的影响最大,美国已有29个州先后根据这个理论修改了公司法。该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其中每个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等)都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本,都对企业剩余作出贡献,也都有权参与剩余分配。这些新的产权归属理论,都把人力资本所有者提到了产权所有者的高度,并将债权人与股东同等地作为产权主体来看待。这是对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与业主产权论的否定,自然也会冲击体现传统产权理论的会计平衡公式。
二、知识资产及其确认与计量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资本来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是知识资源。然而什么是知识资本或知识资源,学术界的认识则不尽一致。斯维比(K.E.Sveiby)(1997)将知识资本定义为企业的一种以相对无限的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埃德文森(L.Edvinsson)和沙利文(P.sullivan)(1996 )将企业的知识资本分为人力资源和结构性资本两部分,其中人力资源是指附着于个人的未编码(tacit)的知识, 结构性资本是指不依附于企业人力资源而存在的组织的其他所有能力,包括无形的信息技术、战略计划、企业文化等和有形的财务资产等。在结构性资本中,知识资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编码的、有形的、或者是具有物质形式的专门知识。在知识资产向市场价值转化的过程中,企业的经营性资产会起重要作用,这种经营性资产包括分销网络、供应网络、服务力量和组织的外部能力。知识资本的构成可表示为:知识资本=人力资源(未编码的知识)+结构性资本(已编码的知识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斯图尔特(T.stewart )在《知识资本:组织新的财富》(1997)一书中指出,企业知识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和顾客资本三者之中,人力资本是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各种技能和知识,结构性资本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顾客资本则指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企业信誉等。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和顾客资本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企业知识资本的增值与实现。在我国,较常见的解释是把无形资产等同于知识资本。可见,知识资本的含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明确。
一般认为,知识有两种存在形态,即未编码的知识与已编码的知识,前者附着于活的个人,并由个人拥有产权,一旦未编码知识转化为已编码知识,原所有者则失去所有权,而转化为别的组织或个人所有。按照这个解释,我们可以把知识资本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既包括未编码的知识资本即人力资本,又包括已编码的且有特定物质表现形式的独立形态的知识资本,狭义的理解仅指后者。企业可以拥有(狭义)知识资本的所有权,也可以将其用于非物质贸易。知识一旦编码化,就非常容易被模仿,因此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有必要保护知识资本产权,获得法律保护的知识资本称为“知识产权”,而未获得法律保护的专用知识和技术、商誉和名称、制度和文化等,也不能排除在知识资本之外。因此,总体上说狭义的知识资本又可分为知识产权与专有知识两类。
知识资本或知识资源可否确认为会计上的“资产”纳入会计平衡公式?知识产权与专有知识的资本化已是确信无疑的了,问题是人力资源是否归入会计资产,理论界仍有分歧。我们赞同将人力资源资本化为会计资产,理由是:(1)按照一般地解释, 资产的本质是未来经济利益,而人力资源正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主要源泉,微软以及被誉为90年代中期明星企业的网景公司等许多知识型企业的成功经验,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有人说人力资源对企业提供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不确定性,那要看怎样理解不确定性了。就人力资源在企业未来经济利益中所作的积极贡献而言,是确定的;
不确定的只是贡献的份额,而这又是企业所有经济资源的共同特性。(2)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 把拥有理解为所有,则企业不能拥有人力资源,因为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天然只属于活的个人。但企业能够“控制”。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前提实际上是其市场化,或说是劳动力的商品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人力资源的价值是在劳动中体现的,而一旦劳动者将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让渡给企业,则他的劳动便在资本家的指挥与监督下进行,工人无权支配与出售。那种认为人力资源不能为企业合法持有或控制的看法,实质上混淆了劳动者与劳动力、人力资源与人的关系。(3 )人力资源具有可计量性的特征。
人力资源的计量,公认是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难点。现有的人力资源会计分成本与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计量,其中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方法有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法,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方法有未来工资贴现法、未来盈余贴现法、经济价值法等。我们认为,将这些方法应用于计量资本化的人力资产均有不尽合理之处:(1 )如某人力资产的计价只考虑成本即人力投资,则计量的结果将不能体现人力资产的真实价值及其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这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知识产权的情况相似。(2)企业发生的教育、培训等人力支出仅仅是形成人力资源的全部投资的一部分,有时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人力投资是在企业以外的学校和家庭来完成的。这说明企业人力投资予以资本化的片面性。(3 )未来服务期间内的预计盈利作为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的依据也是不合理、不可行的。因为预计盈利是人力资产发挥作用后的产出效果,与人力资产本身的价值不是一回事。况且,企业预期盈利是未来各项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按照经济学中的“团队生产”理论,从中单独辨认出人力资源的贡献份额是极其困难的。人力资源也像其他经济资源一样,其资本化的前提是商品化和市场化。按照一般地理解,资产应当用它的公允价值来计量,对于人力资产来说,其公允价格也就是劳动力商品的市场价格即工资。由于工资分期支付的特点,因而选择“未来工资贴现法”计量人力资产的价值较为合理。不过要说明的是,企业所发生的人力投资支出,会带来人力资产质量的提高即知识增进,这种支出的性质与功能类似于固定资产使用中的改良支出,也应当资本化,追加到人力资产的价值中去。这样理解,人力资产的价值就应包括服务期间预计总工资的现值和已发生的人力投资两部分。
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知识产权与专有知识资产的计量也应当逐步放弃历史成本模式,而改为公允价值模式。
三、面向知识经济改革会计平衡公式
改革会计平衡公式应当体现两个原则:一是全面反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结构的新变化;
二是恰当反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新特征,充分吸收现代产权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据此,新的会计平衡公式拟考虑如下:
资产=产权+剩余
等式中,左边资产反映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财务资产、人力资产和知识资产;
右边产权代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产权或共同的所有权,包括股东产权、债权人产权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产权;
剩余代表尚未明确主体的产权,包括资本剩余和盈利剩余。与这个新的会计平衡公式适应的会计权益理论为“利益相关者合作理论。”
【参考文献】
1.周向群主编《知识经济概要》,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无形资产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为了不断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要求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一一无形资产》。但会计理论界对无形资产的认识至今仍未统一。本文就目前会计理论界争议较大的品牌计量处理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无形资产 品牌资产 价值计量
一、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
资产的价值计量是在“货币计量原则”的基础上,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由于无形资产在实质上是生产经营中可以取得某种利益的权利或关系,检查至此在量上表现为超额收益,因此,其价值计量标准以收益现值为基本标准,同时依据个体的不同特性而有所替换。但具体到无形资产的评估过程,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这包括:(1)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成过程具有很强的弱相对性,成果的出现带有随机性和偶然性,一一对应计算比较困难;
(2)评估指标的选择缺少客观依据,如果过于简单,难以令人信服;
如果过于复杂,加大评估成本和评估难度;
(3)评估时应考虑的因素不全面;
社会经济中存在许多难以统计量化的因素(如情感、社会文化等),了解无形资产交易的背景及双方交易的动机并非易事等;
(4)无形资产因其独特性和对有形资产的依附性,没有成熟的市场价格可以借鉴;
(5)无形资产的价值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而易产生突发性大幅度贬值;
(6)无形资产保护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经济纠纷。以上原因给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带来重重困难。
虽然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错综复杂,但因为其价值计量是无形资产会计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迎难而上。会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应加大科研力度,运用会计学、信息技术、神经网络、模糊数学、行为科学等跨学科的知识的融合,对无形资产的使用价值及其价值予以全面反映。
二、关于品牌资产的会计计量所存在的问题
品牌是产品符合市场需要的综合标志,主要包括商标、商誉、产品质量乃至售后服务水平等。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办法规定:品牌资产的价值只能部分确认或完全不反映在企业帐面上。因此,企业从外单位购入商标权时,可将其购买成本及附属费用予以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而企业自创的商标权的入帐价值,却仅是依法取得商标时所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对商誉的处理,一般做法是:企业只有在合并或兼并其他企业时,才可以将购入企业的商誉纳入无形资产核算范围。这样处理的理论依据是:商誉的存在及其价值,必须通过产权交易得到交易双方的证实和认可。如果没有通过交易来验证。商誉的价值就不能予以确认。自创商誉不能在形成之时确认为无形资产是因为:商誉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即使在专为形成商誉而支付了费用的情况下,也会因为无法确认其究竟为形成商管产生多大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作用。因此,从稳健性原则出发,只有在产权交易转让时,其价值才可以计量,并确认为无形资产。
品牌是企业产品高附加值的资产项目。企业的品牌价值既不是天生的,也不能一劳永逸地拥有。企业的品牌价值需要企业不懈地开发和培育。譬如,为了展示企业总体形象,让消费者忠诚于自己的产品,企业必须花费一定数额的广告费、宣传费等。但是,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发生广告费、宣传费以及为保护企业所拥有的商标权的合法权益,对侵犯商标权的行为进行诉讼等所发生的诉讼费、聘请律师费等,应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企业的商标权、商誉等如同企业的其他资产一样,是投资的产物,但他们的价值分别被归集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帐户,无法在财务报表中予以真实体现。随着企业重组并购的不断升温,以及近年来较大商誉交易实例的不断出现,传统的商誉理论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革创新。传统理论对商誉的确认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它不符合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也没有真实及时地反映企业超额盈利能力的信息。特别是在企业并购价格中包含的商誉价值较大时,只在完成交易时才予以确认,显然是不合理的。这种做法有悖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既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的需要。从理论上讲,企业并购时确认的商誉实际上早已存在于被并购企业之中,只是因为这部分价值在以往的会计处理中未被资本化,帐面上没能反映出来而已。
三、关于品牌资产的会计计量所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
品牌资产的价值大小决定于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化为经济利益收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牌是可以计量的。怎样使品牌资产作为一种对传统资产负债表有补充、完善作用的项目逐步规范发展,直到找出一种更加科学的方法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是会计理论联系实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关于品牌中商誉的量化问题争议颇多,无法形成统一意见。一般来说,企业的超额利润可视为品牌资产带来的收益。因此在找到能以正确公允的价值确认企业品牌资产的办法前,可采用以下办法进行品牌资产的计量:
企业品牌资产的价值=企业利润总额÷行业净资产利润率一企业帐面净资产